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工作坊;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13-03
一、引言
(一)什么是工作坊。工作坊(workshop),最初是指一种学习方式,是基于专题的研讨形式,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后来则逐渐演变成一种实践的教学模式。工作坊教学模式来源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它并非全新事物。1919―1937年间,德国魏玛时期有一所培养工程与建筑设计人才的包豪斯学院,它的创建者即是现代建筑设计奠基人格拉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他极力倡导“技术艺术并重”,学习过程“学徒制”,学生身份“学徒工”的教育理念。在1960年代,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rplin)则是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现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们很早就开始接触电脑,至少在中学期间就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或在业余时间参加过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培训班,而目前网络非常发达,各种学习资料随处可得,这就使得新人校的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时会有一些轻视和不屑的态度,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的很大的困难。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工作坊课程设计
根据对大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现状分析,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集中灌输、学生练习的传统讲课方式,改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主要考虑的内容有:我能教多少内容?我需多少时间教?我要选哪些教材?我该加强广度还是深度等等。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主要考虑的内容变成了以学生学习成果为焦点,学生学完课后能做什么以前不会做的工作?学生学完课后会学到什么新的知识、技能、态度?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做什么?与上述学习目标有关的内容是什么等等问题。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教师的讲授会更贴近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比较有针对的选择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也明确了很多。
(一)整体课程设计
将工作坊模式应用到具体的一门课程设计时,应采用实操性强的教材,布置实操任务,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讨论、合作等单元,学生成绩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一门课程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五个关键部分,分别是:
1.教学或学习目标是什么。目标应清晰明确,既符合教学双方期望的学习目标,又能对学习成果进行直观的评价。
2.教学或学习内容是什么。学习内容应以实用为主,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延伸学习相关知识点。
3.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工作坊教学着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分享,只有积极参与活动,学生才能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4.评价方法如何确定。工作坊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反馈,其评价种类可以选择自我评估、同学相互评估、教师评估、专家评估等。
5.学习时间如何分配。工作坊教学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时间和业余自学时间的呼应。
(二)详细课程设计
针对这些问题,下面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Word字处理软件单元为例,具体设计一节工作坊模式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1.教学或学习目标:课程中设计了两个任务分别是“相互设计自我介绍”和“设计求职简历”。这两个任务的选择主要考虑到新入校的大学生实际需求和将来学生毕业时的必然需求。
2.教学或学习内容: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可以增加邻座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文字录入能力和学习字、段落、表格、图片等内容的格式修改。
3.教学方法:“相互设计自我介绍”这个任务选择类似“破冰游戏”类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与同桌进行短暂的讨论,然后将他们的讨论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然后开始互相设计对方的自我介绍,既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主动地学习很多知识。
“设计求职简历”这个任务选择“脑力震荡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道具、场景模拟等方法辅助。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他们学习的内容。根据课程内容、学生水平、学生的准备时间,角色扮演既可以简单又可以复杂。
4.确定评价方法:学生学习结果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一段学习活动之后以学习作品的方式来展示效果。笔者这里采用随堂评价,将学生作品打印传阅,实时反馈的方法。在课程进行中或将要结束时,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比如:“今天你学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这种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也是开放性的,非常适合小组学习,答案会在小组讨论中产生。
5.分配学习时间:笔者这里的学习时间大部分留给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一般是两节课连堂90分钟,在上一次课最后用10分钟的时间布置下次课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课下完成作业,然后每个小组提出3个问题,在上课时互相讨论,然后笔者汇总问题集中解答。这样学生会考虑到由于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引入,下次上课时必定会以小组的形式提问或实操,所以会主动地在课前完成课程的预习。在课堂上教师会有大量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自己领悟到这节课要掌握的技能。教学环节具体可以由以下几个时间段组成,如表1所示:
(四)课堂买施情况和反馈
根据工作坊教学实践要求,笔者选择了三个本校不同专业的高职新生班级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实验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工作坊模式教学,参照本文介绍的详细课程设计情况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初期开展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局面较难打开。万事开头难,特别是在多年来学生所接收到的讲授形的教学方式以及中国人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很多学生对此类课程设计很难适应,甚至有些反感。
解决方式:(1)试着用一节课的时间改变学生思路,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课程是全新的、全开放的、交互式的、模块化的教学,与以往不同,不以讲授为主,以互动练习为主,并告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以互动成绩和作业为主。(2)教师应该主动放弃原有的讲授方式,不要怕改革失败,怕将此次上课的时间浪费掉和学生不配合而造成的尴尬局面,不能中途放弃。
2.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先期完成课题作业较困难。虽然大部分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给了其他高考课程让路。只有少数经常操作电脑的同学基本功较好。
解决方式:(1)通过小测试找到班里基本功较好的同学,进行搭配分组教学,以好带差、以点带面。(2)在学生讨论和个人操作的环节,教师应对每位同学逐一进行认真的指导和筛查,并详细记录作业完成情况和操作熟练程度。
3.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环节较为模糊。由于教学评价方式经常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作业没有直观的和易于判断的评分标准,对创意作业、个性作业不好评定。
解决方式:(1)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将评价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成表格,让学生自评或互评时套用。(2)勇敢实践,不要担心学生的评价或模糊的评价会带来不确定性,在大一新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中,有一定学习基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非常适合在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在课程结束后,针对学生的评价、考察情况和意见反馈,笔者做了如下统计,表2所示:
根据表2统计所示,在男生较多的班级里,出勤率较低,但课堂气氛较活跃,工作坊模式教学开展很快,作业完成情况却一般,在评价环节上客观真实性较差;在男女生平衡的班级里,出勤率较高,课堂气氛好,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评价也不错;在女生较多的班级里,出勤率高,学生的参与度一般,作业完成情况较好。男生在Windows、Excel等环节课堂作业优于女生,女生在word、ppt等环节课堂作业强于男生。
从三个班级的实验结果来看,总体效果是理想的,让学生们了解了工作坊教学模式,也为高职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1-0067-04
翻转课堂即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采用先学后教方式,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对教师而言,翻转课堂使知识的传授迁移到了课外,课堂时间用于更深层次的学习,利用更多时间教给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技能,教给学生如何挖掘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高职教育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项目式教学模式,这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效果明显,但伴随项目教学的深入开展,出现了课堂上教学内容多而上课时间有限,导致重要知识点和比较难的知识点无法展开教学的新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是将所学内容分为两大类:学生学纲和教师教学大纲,将学生的学习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这样可以明确学生预习的目的性,同时将学生课前学习的部分制作成微课,降低学习预习的难度。教师的课堂教学即可从繁杂的知识点讲解中解脱出来,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将微课中的知识运用到项目实践中。微视频的制作可使学生的课前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的学习节奏也完全由自己把握,从而可消除由于基础差异给学生带来的自卑感和给教师授课带来的困惑。
根据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对学生而言,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有如表1所示之差异。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与传统课堂相比较,翻转课堂课前任务比较多,要预先学习课堂内容,要完成课前测试,但缺少了课后巩固环节和课后作业,因此,总的来说,学生任务没有增加,只是传统课堂上需要课后做的工作提前到了课前。但从学习效果看,传统课堂上枯燥盲目的预习变成了目标明确的预习,传统课堂上盲目的听课变成了带着问题找教师答疑。
对教师而言,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有如下页表2所示之差异。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教师课前要制作微视频,批阅作业从课后移到了课前,课堂教学从知识点讲解变为答疑,而且有了更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综合案例,教师课前制作微课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但也因此避免了因为学生基础差异和接受能力差异而带来的知识点的反复讲解。另外,对“计算机基础”这类全校公共课程,可以由领导统筹安排,全体授课教师分工完成。因此,对教师而言,总的工作量并没有增加很多。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根据从出版社和相关兄弟院校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上包括以下内容:计算机基础部分、操作系统、Office 2003/2010、计算机网络安全,但由于课程时间有限,主要精力仍在讲授Office上。很多学校也在实现分类教学,但只是对案例素材选取上做了分类,教学内容仍然基本统一。
教学方式普遍采用机房授课,边讲边练;部分学校实施了分类教学,但只是教学案例上的分类,教学知识点仍然统一。所以说,计算机应用课程可以说是Office的专业化培训,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但缺乏学位教育的目标。
最近几个学期,笔者发放了600多份调查表,调查目前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学生满意度,得到的反馈是:
文科类学生(包括医护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对目前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比较满意,但学生仍然愿意增加教学内容,比如开设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Flash等课程。
工科类学生(包括电子、通讯、网络)普遍认为教学内容简单,很多内容可以自学,希望增加计算机语言、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
授课教师则认为有很多新东西想传授给学生,但课时不够。目前教学只停留在Office应用软件的学习上,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欠缺。学生基础差异大,有近一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后自学完成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可见,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过于注重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培养,而忽略了高层次的思维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欠缺。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教会学生挖掘问题,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变成解决问题的实验室成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翻转课堂的教学经验,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即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能力”,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翻转课堂应用于基础类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一)无限网络、移动设备的普及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快速发展起来,曾经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教育资源,如今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分享。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对移动教育的定义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相对于传统教学,移动学习的特点是学习便捷性、教与学的个性化、交互多样性、情境相关性。
(二)微视频的优势使其应用于翻转课堂成为可能
微视频以其时间短,知识点单一,占用内存小,便于上传和下载,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方便播放等特点,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同时,微视频还以其可以重复播放、可以随时暂停播放、可以随意测试学习效果等特点,能够满足各种基础的学习者进行学习。
(三)当代大学生具备网上学习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接触互联网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利用网络交友、娱乐、阅读、购物,大部分对互联网已经产生了依赖心理,网上操作能力非常娴熟,对他们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已经具备查找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具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并对其加工处理的能力。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翻转课堂自出现以来,受到国内外教育者关注,并且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好,但在国内目前大多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很少。笔者将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从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和考试成绩几个方面都有提高。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可将翻转课堂基本流程分为三个阶段:
课前:教师资源准备,学生观看视频并进行相应的测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三个教学模块(Word、Excel、PowerPoint)均采用案例教学,每部分分别安排3个左右案例,知识点是在案例完成过程中根据需要穿插讲解,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需要将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做成微课,并配备适量练习题,例如,Word部分的多级编号的插入,分节符、分页符的区别,如何插入目录,如何为文档插入复杂的页眉页脚,Excel中的函数向导对话框的使用方法,复杂函数功能及应用方法,排序、筛选、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图、切片器、图表操作方法,PowerPoint部分的创作演示文稿的建议、动画制作、照片处理、母版应用等。学生课前可根据学纲观看相应的视频并完成对应测试题。
课中:教师对重点、难点、知识点巩固讲解,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课堂上根据学生课前测试成绩讲解相应知识点,然后教师公布综合案例,引导学生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寻找解决路径,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完成或自行完成综合案例。例如,在“办公用品采购”案例中,题目要求学生设计“办公用品采购”登记表,因为学生从未涉及过类似文档记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表,了解一般类似问题应该记录哪些项目,有没有简单快速的记录方法,哪些字段可以自动生成,等等;在“员工综合信息统计分析”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例如,对什么样的问题适合采用分类汇总统计,对什么样的问题应该采用数据透视表统计,在用图表时,引导学生发现各种类型图标的应用侧重点;在学习“用PowerPoint今日深圳宣传演讲稿”时,课堂重点放在如何删选演讲内容、如何展示演讲内容、如何使演示文稿吸引观众眼球等软实力上面。
课后:学生查漏补缺,教师优化视频和测试题目。学生课堂综合案例完成过程中,如果还有知识点不懂或不会灵活应用,可以自己重新观看视频或到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或找教师答疑,教师课后根据学生课前测试情况和课堂综合案例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优化课前学习视频和课前测试试题、补充视频等工作。
对于以上翻转课堂操作流程,相应的图形化描述如图1所示。
四、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一)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1.课程基本信息
以计算机应用课程中Excel部分的复杂函数为例,给出一次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VLOOKUP函数和SUMIF函数应用。
学生来源:2015级电信学院三个班级。
课程难点:复杂函数的应用(以VLOOKUP函数和SUMIF函数为例),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为: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函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传统教学方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比分析
如下页表3所示。
3.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如下页表4所示。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在2015届新生中发放了200份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回答“翻转课堂是否会增加你课后学习任务”时,选择“会”的学生占25%,选择“不会的”占75%;回答“你是否希望老师继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时,选择“继续采用”的学生占68%,选择“不采用”的学生占32%;回答“不希望老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的原因”时,选择“看不懂视频”的学生占36%,选择“习惯了以往的教学”的占32%,选择“其他”的占32%;回答“微视频制作量决定你是否观看微视频”时,选择“会”的学生占75%,选择“不会的”学生占25%。
|
在高职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掌控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从长远来看,尤其是全校性的公共课这种受益面很广的课程,是很值得尝试的。这种教学模式可解决由于学生基础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带来的课堂教学困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视频。高质量的微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基础,视频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课前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对于全校性基础课程,可以调动一线教师参与翻转课堂的积极性,使更多教师投入到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中,制作出优质的微视频,以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
其次,要关注学困生。真正优质的课堂教学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满意,而翻转课堂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很难很快适应,因此,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前测试情况,帮助学困生找出问题,耐心帮助和指导他们,让他们从内心接受翻转课堂,教会他们如何预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再次,课前预习成绩应计入期末成绩。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期末成绩的构成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和期末考试几个部分。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为了督促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和完成课前测试,有必要将课前测试成绩计入期末成绩,而且至少应占期末成绩的10%以上。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网络课程;协作学习;教学设计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和多媒体演示操作,学生上机练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简单地进行模仿,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网络教学具有学习过程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协作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习者之间通过合作互助共同达到学习目标。协作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对学习者智力、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网络课程普遍都不能提供有效的协作学习环境,虽然有些网络课程提供了论坛之类的交流工具,但并不足以支持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非常有必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协作学习的环境。
2.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协作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评价的设计。
2.1 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
2.1.1 课程学习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进一步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最终具备基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将学习目标分层细化,设计多级学习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以具有一定建议性和引导性的语言明确表述出来,以引导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
2.1.2 课程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行为的总和。学习内容都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系,其体系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在明确所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以及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基础上,才能在学习任务设计时,使学习任务能够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结构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环境的不同要素中。
本课程整体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两大部分。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外部设备及其连接、系统软件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的使用等。
2.1.3 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
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明了方向。通常情况下,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协作概念学习任务、协作问题解决任务和协作设计任务[1]。设计时要根据相应章节的具体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设置不同的协作学习主题任务。例如,针对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协作概念任务和协作问题解决任务;计算机应用能力部分的学习内容采用协作设计任务。
在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任务明确,并且涵盖教学目标所包含的知识;②任务符合学生的实际,难度适中,具有可操作性;③任务要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渗透学习方法的培养;④任务完成要依赖网络资源和学习伙伴之间的协作;⑤任务的结果易生成和提交。
2.2 协作学习的环境设计
协作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学习资源不仅包含教师提供的课程内容及其扩展性知识,还包含针对具体学习任务的相关资源信息及协作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类型包括网络课件、学习案例库、习题库、文献资料和相关网站。学习工具包含协作交流工具、评价工具和建模工具。交流工具采用的是BBS、QQ、留言板和E-mail等,评价工具主要是电子学档和评价量规等,建模工具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等办公软件来促进成果的形成。
2.3 协作学习过程的设计
2.3.1 创建协作小组
协作学习小组是开展协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进行协作学习,首先要创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创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协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创建协作学习小组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①协作学习小组的规模要适中。学习小组的规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小组的数目;二是每个小组的人数。小组数目确定的依据是学习任务设计的结果。如果是所有的协作小组的学习任务是相同的,则小组数目没有太大限制。如果协作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每个小组只完成该任务的其中一部分,则协作小组不超过十个为宜。划分小组时,每个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在3~5人之间比较适宜。②协作小组的各项信息要全面。一般把协作小组的创建者作为协作小组组长。协作小组组长在小组创建之初要对协作小组的各项标识进行设定,包括小组的组标识、小组的口号、小组的人数限制、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起止时间以及组长的基本信息,另外,还要有对小组新加入成员的要求。
2.3.2 小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
①明确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小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明确应当完成的任务。
②任务分析。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制定小组分工规则。组长为小组成员分派任务,制定小组活动进度安排和学习形式、方法。进度安排要明确协作学习活动各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和预期成果。学习形式和方法包括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交流学习。
③资源共享。教师为学习资料库添加与学习任务相关的资料,并通过合适的媒体形式呈现。协作小组成员既可以在本网站内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
④完成任务。各小组在搜集到的资料基础上,通过成员间的交流,按照进度安排协作完成任务,生成活动成果。教师浏览学生的发言,监控学生的讨论情况,检查小组进度完成,帮助指导各小组任务的完成。
2.4 协作学习评价的设计
学习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维持良好学习效果的过程,是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评价和信息反馈、才能使协作学习中的教与学更加有效。
教师评价从成员关系、活动参与情况、活动组织和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组间评价从任务完成情况、任务分配是否合理、交流和讨论情况等方面进行;个人评价从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对小组的贡献、沟通配合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方面进行;作品评价要根据每次具体任务而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并提交评价量规表,然后根据各指标数据加权求和得出最终成绩。
3.结束语
网络课程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网络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协作学习引入到网络课程的建设中,改变了传统网络课程“重内容,轻过程”的现状,对网络课程的发展,对网络教育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4):10-13.
[2]Reigeluth,C.(1999).Instructional design:Theories and models.(Vol.2).Hillsdale,NJ:Erlbaum Assoc.
[3]赵建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基本环节[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2):16-19.
[4]吕革平.基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和实践[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46-57.
[5]黄荣怀.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4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成阳 712000)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通过租赁的方式使用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基础设施、运算能力等的使用权,在虚拟的环境里开发教育资源、实施信息化的教育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率。
关键词 云平台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0625-7040
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以云计算辅助教学理念为指导,把云计算里的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来,运用其协作式、混合式的教学方法,低碳、高效的教学特点,研究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效果;并以在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上开展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实践环境、教学反思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搭建基于百会云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云平台
顾名思义,该平台允许开发者们可以将写好的程序放在“云”里运行,或者可以使用“云”里提供的服务,或二者皆是。至于这种平台的名称,现在我们可以听到不止一种称呼,比如按需平台(on-dernand platform)、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等等,如图1所示。但无论称呼它什么,这种新的支持应用的方式有着巨大的潜力。
目前有许多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使得教师能够方便地开展课堂教学,如Google云、新浪云、百会云、好看簿等。有技术功底的开发人员则可利用开源项目如lOgen、Euca一lyptus、Enomalism创建私有云,帮助学校实现成本与效率的最佳结合。
2、百会云平台
百会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很多款非常实用的云计算应用,可以满足用户日常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所需,其中包括百会在线办公(写写、格格、秀秀)、云邮箱、论坛、笔记本、文档存储与协作、即时通讯、日历、联系人、便签及为创造者准备的云开发平台等。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析
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文献,分析总结该课程的特征如下:
1、课程内容多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并没有过多的时间供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训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2、实训内容多
该门课程没有捷径,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操作,练得多自然体会就深刻,这就又面临一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问题,一直是一种单一的学习模式,一个接一个的实训练习,学生难免进入倦怠期,学习效果依然不明显。
3、应用软件安装局限
学生目前使用计算机的首选依然是网吧,而通常网吧不提供安装OFFICE软件,这又使得学生的课后练习没有办法保证。
所以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很有必要注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摆脱课程本身局限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教学方案设计
1、学生分析
由于笔者在陕西省某高职院校担任代课教师,所带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因此实践对象选择了该校会计系会计与审计二班的学生,共有53人。选择的教材是中国铁道出版社,王津编著,《计算机应用基础——新编教程》(第2版)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在具体实践开始之前,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始能力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从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有10%的学习者有过混和协作学习的经历,70%的学习者认为混和协作学习比自主学习好,95%的学习者对混和协作学习感兴趣并愿意参加。
2、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使教学设计方案在实践应用中更便于操作,笔者结合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下混和协作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特点,具体设计了教学设计方案表,教师可以参照设计方案引导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
3、设计原则
(1)-种全新的教学模式;(2)学生自主学习空间;(3)分组学习,团体协作;(4)学生有“被需要感”;(5)将被动授课变为主动求知。教学方案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四、总结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5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各个中职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均开设了诸如PhotoSHOP、CorelDRAW、3DSMAX、Auto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与传统的设计教学相比,在引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后,实现了设计的数字化,教学的效率大为提高。但是,受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中,仍然是采用分段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作为美术教研室专业课教师,我根据多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及专业教学的工作经验,试图通过对此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验性操作,以求在今后的艺术设计教学工作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本学期前两个单元的教学中,在07、08级艺术设计班的教学上不再分段教学,而是采取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专业课程互相混合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授《图案》与《CorelDRAW》这两门课程时,我们不再是按照例先教授《图案》后教授《CorelDRAW》,而是先明确单元教学目的,共同授课。在上课时将两门课合理的糅合在一起,共同教学。原先两门课程各4周共计8周,采用交互式教学后,各课程教学时长、及总教学时长缩短为6周,在具体教学安排上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先告诉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的目的、意义及学习重点难点,同时,将两门课程的作业合并在一起。《图案》的作业基本涵盖了《CorelDRAW》的常用工具,而《CorelDRAW》的小练习也与《基础图案》的内容相关联。这样,学生能掌握学习重点,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的要求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遇见的不同问题分别指导,操作问题在软件教学中解决;设计上的问题在专业课上指导。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互相沟通,课堂上能够互相配合,学生遇见任何问题均能快速的解决。另外,到了学习的最后阶段,根据学生的作业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业的具体情况,将《CorelDRAW》的部分内容再次讲解,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练习上不会感觉到使用工具的困难,能够全身的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
计算机软件是作为工具而不是目的来学习的,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设计的学习上,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学生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程的同时学习了与之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两者很好的实现了无缝结合,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课程结束后的作业展览来看,本次混合教学的课改实验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也为第二次混合教学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宝贵的经验,将《色彩构成》与《PhotoSHOP》课程共同教学。
教师在《色彩构成》教学的同时,教授《PhotoSHOP》的教学中,也将《色彩构成》的部分内容引进去,在指导方式上与上个单元交互式教学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本次交互式教学更加注意凸现专业教学的地位。在软件教学时仍然是以专业教学为主,因为我们深知既然计算机是辅助设计的软件教学,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软件功能与设计运用之间的各种关系,以便充分、合理的发挥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PhotoSHOP》是大型平面设计软件,功能强大,滤镜繁多,但具体用到《色彩构成》中,使用到的滤镜效果是有限的。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上不再全面的、平均的介绍软件的功能,而是以《色彩构成》平面设计的制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详细的讲解,在《PhotoSHOP》中只做简单的介绍,通过《图案》、《色彩构成》的作业,全面地将《CorelDRAW》、《PhotoSHOP》这两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里面的常用命令,一一加以应用。而且由于专业设计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交互式教学,教师准确到位的课堂指导,在短短几周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均能运用这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且软件掌握得较为熟练。由于在教学上能做到目的清晰,学生学习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学习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6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基础‘微课’”的发展很快,举国上下非常重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主
>> 基于Moodle平台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 基于微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建构 基于微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研究 基于微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研究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网络资源库建设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 基于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就业目标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分析 基于“微课”模式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高职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开发与应用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 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双语教学的探讨 基于慕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学者网平台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改革实践 基于常职院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唐丽娟.基于计算机基础“微课”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3]刘建华.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4]周新成.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教师:下,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