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教育课程资源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教育课程资源管理范文1
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课程资源管理的职责
在我国传统的课程体制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仅限于对国家拨付的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和监督学校对国家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等,因此对课程资源的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日渐丰富,但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层面上,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的研究仅限于强调建立制度或将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计划之中,对如何实施管理并未提出具体建议。
事实上,从学校和教师的权限来看,他们很难把资源开发的范围拓展到学校之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资源,并不隶属于教育系统。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必然需要系统之间的协调,这是学校和教师难以独立完成的。此外,同一地区内教育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需要进行资源利用的校际间协调,这同样是学校力所不能及的。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定位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资源管理中的职责是什么?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根据课程资源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还是先设置课程框架后选择适当的课程资源?从长远来看,这两种方式在实践中都是可行的。但目前由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刚刚建立,所以根据本地区现有的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来进行课程开发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最重要的职责,是组织力量对本区域内的课程资源进行调查,并建立地区课程资源库。其主要职责包括:
1. 组建课程资源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
在研究推进的过程中,门头沟区教委逐步建立健全了课程管理组织机构,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成立了由教委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参与的“课程管理工作组”,负责确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机制,制定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2. 确定课程资源管理的政策、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1)制定课程资源开发的纲领性文件
“门头沟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施方案”是我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对我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从课程开发目标、课程性质及课程开发的进程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2)制定与地方课程开发、管理、实施相关的规定
在这方面,我区制定的管理性文件包括:“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管理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关于教育基地实践性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门头沟区教育基地地方课程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手册”等。
这些文件对我区地方课程的开发目标、课程结构的设置、课堂内容的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为我区在现阶段地方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
(3)制定与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实施相关的规定
在这方面我区制定的管理性文件包括:“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门头沟区普通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管理办法”、“《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申报、审议制度”等。这些文件对我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申报、审批、实施以及学校开发方案的评价,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标准。
3. 定期开展区域内课程资源的调研
定期组织对教育系统内部的课程资源的调研,了解教育系统内部的人员构成、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现状等。对教育系统外部的资源可以委托相关部门协助调查,或根据需要直接调取其他部门的调查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协调各方关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
4. 开发区域内具有特色、可以共享的课程资源
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地区优势资源或传统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明确课程设置目的的前提下,选择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我区在设置地方课程时,紧紧围绕我区原有的四个教育基地展开,在了解基地现有资源的教育特质的基础上,对四个基地的教育功能做了初步定位,之后对基地进行了改建,配备了相应的人员,并指导基地制定课程方案。
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提供课程开发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导和鼓励学校选择符合学校自身特质的、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比如: 我区军庄中心小学通过“种养”这一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形成了学校的教育特色。在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区教委指导学校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需求评估、课程目标、校本课程框架和门类、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制度等方面给予详尽的指导。
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落实其在课程资源管理中的职责?
1. 提供课程资源选取的标准和原则
为课程建设所提供的课程资源,应当是最能体现一定时期教育需要的那些资源。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课程资源选取的标准和原则,避免课程资源选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 建立课程资源良性开发机制
(1)进行课程资源需求调研
要了解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使课程开发有的放矢,实现课程的社会适应性。
(2)保障资源开发所需条件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各种因素相互协调作用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必要的人员、资金、设备和信息。
中小学生教育课程资源管理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72-04
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开放式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的挑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有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的评价和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层含义。其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共九类教育资源建设是基础,是需要规范的重点。素材类资源主要有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类。
一、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笔者采取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抽样选取了4所小学和2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2份(小学60份,中学52份),回收问卷89份,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96.63%。主要考察中小学教师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态度和事实,调查问卷围绕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设备的配置及实际应用情况、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态度和事实设计等16个题目进行。其中,事实性问题包括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形式、应用领域、常用资源类型、资源建设与共享情况、应用效果五方面。
(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尤其是小学教师,仅有4%的小学教师持有“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有关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查表明,52%的小学教师主要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中学教师仅占5%。
(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设备配置及实际应用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满意学校媒体设备配置的小学教师占43%,中学仅占8%,有47%的教师认为完全不能满足需求。34.8%的小学教师经常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学教师占30%。由此看出,中小学都不是很满意学校的媒体设备配置情况,经常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师较少,小学教师的实际应用情况较好。
(三)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意识与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91%的小学校长支持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非常支持的占54%),仅8%的中学校长非常支持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96%的小学教师乐意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非常乐意用的占43%),85%的中学教师乐意用(非常乐意用的占25%)。问题7“学生对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的态度如何”中96%的小学生赞同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持赞同态度的中学生占85%。由此看出,小学校长更支持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持赞同态度,小学教师和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态度更强。
(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事实
1.应用领域
调查结果表明,52%的小学教师主要用于学科教学,用于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师占37%,还有11%的教师用于学生课外学习。49%的中学教师主要用于自身的专业发展,用于学科教学的中学教师占41%,用于学生课外学习的教师占10%。
2.应用形式
问题8“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形式具体有哪些”(不定项选择)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主要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课堂和备课,较少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辅导。
3.资源类型
问题10“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类型有哪些”(不定项选择),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更多中小学教师主要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助课堂教学,尤其是图片、视频等媒体素材,而较少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文献资料辅助教学研究等。
4.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所提供教学资源的质量,65%的小学教师满意(非常满意占9%),38%的中学教师满意(非常满意占3%)。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情况,32%的小学教师满意(没有教师很满意),33%的中学教师满意(8%很满意)。问题12“您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有关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是否满意”调查结果表明,65%的小学教师满意,31%的中学教师满意,不满意的占25%。由此看出,无论小学还是中学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满意度都不高。
5.应用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59%的小学教师认为应用效果好(其中,20%的教师认为很好)。相比较,觉得应用效果好的中学教师仅占25%(认为很好的占10%)。问题15“您认为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不定项选择)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无论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都认为教师的信息能力和教学观念、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情况、学校的支持、学生的学习习惯会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效果,尤其是教师的信息能力和教学观念、资源建设与共享情况。
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调查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都认为很有必要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情况整体较好,教师更愿意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态度更积极,小学校长对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学科教学的支持更大,小学生也比较喜欢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事实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超过半数的小学教师主要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较多的中学教师则用于自身的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多是用来辅助课堂演示,较少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辅导:中小学教师都喜欢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尤其是图片、视频等直观的媒体素材,较少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文献资料等;中小学教师都不是很满意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应用效果的满意度也不高。制约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相脱节
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中小学教师注重课堂启发引导、互动参与,然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却难以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观念指导实践。尤其在中学,仅5%的教师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小学也只有52%的教师应用,这使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二)教师自身的信息能力水平不高
调查结果表明,超过80%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的信息能力是制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因素。通过分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发现,认为是教师的信息能力的小学教师占41%,中学教师占22%;认为是资源建设及共享情况的中学教师占49%,小学教师占15%,究其原因,这与中小学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及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目的不同有关。
(三)学校缺少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的首要条件。然而,调查结果表明,超过50%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学校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配置条件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用难以实现。此外,校领导对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学的精神支持不足,尤其是中学,面临升学压力,校领导并不鼓励教师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
(四)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思考的意识薄弱
调查表明,超过80%的中小学生赞同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但从问题15的统计结果发现,48%的小学教师和35%的中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习惯会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效果。这说明学生喜欢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但学习过程缺少自主探究、创新思考的意识,从而影响了应用效果。
(五)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的状况不能满足教师需求
调查结果表明,不足10%的教师非常满意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情况;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状况,没有小学教师很满意,仅8%的中学教师很满意。对所提供的学生自主学习资源,仅2%左右中小学教师很满意。由此看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及共享状况不乐观,尤其是资源共享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的教学需求。
此外,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情况还受教师的性别、年龄及任教学科的影响,但不显著。
三、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应用模式构建及实施策略
为推进中小学有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必须探索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应用模式。通过优秀的应用个案实现校本化推广,这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设计及创新应用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模式构建
创新推广理论又称创新扩散理论,是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语音的信息被传播。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创新过程包括获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五个阶段。以创新推广理论为指导思想,建构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模式,如图1所示。获知阶段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基于教学目标、学生学习需求及特征选择合适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说服阶段是在获知的基础上分析资源:决定阶段是基于说服阶段对资源创新态度的形成来制定资源应用的策略;实施阶段是教师对资源进行加工,并尝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确认阶段是通过教学组的评价及自身反思,对资源进一步加工,并在校内推广,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而推进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校本化应用。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上,更体现在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中。结合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调查分析结果及模式的构建,以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及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构建了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的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该结构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基础,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两个人本要素的活动中,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施过程,基于教学内容选择与运用适宜的远程教育资源,结合学习者特点和实际教学条件实现技术性与教育性的紧密结合,以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实用价值。注重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师活动(课前备课与课堂授课)和学生活动(课堂学习和课后自学)中的应用,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方面,丰富课堂活动和促进专业成长;学生方面,辅助知识理解和加强课后师生交流。
(二)实践应用策略
1.中小学教师主动提高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设计及创新应用的能力
(1)树立正确的现代化教学观念
从课堂的构成要素看,现代化教学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因此,现代化教学不仅是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教学,更是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新教学内容设计,采取信息化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协作”意识的培养,并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积极提升自身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能力
多数中小学教师认为课件才是好的教学资源,对分散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和再次开发的意识淡薄、能力欠缺。为此,中小学教师不仅要熟悉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类型、获取途径,还要掌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加工处理方法,并掌握整合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能力,熟练掌握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以熟练、有效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通常,教师的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行为的变化来体现的。因此,教学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给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也应成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主要资源。这样,师生的共同经验才能建立起来,并把互动从课堂延伸至课下。
2.中小学校长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提供完善支持
中小学校长应充分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优越性,为中小学教师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提供完善支持。
(1)保障优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
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是保障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校长要完善学校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保证多媒体设施够用、好用。
(2)增加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机会
为教师提供外出观摩和培训学习的机会,以使中小学教师掌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获取与应用的方法,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3)建立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激励机制
为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公开课比赛,通过学科组评析、参赛教师自身反思,以探索最优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提高教师的应用技能。同时,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发现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形成“边应用、边评价、边完善”的动态资源应用体系,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3.当地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推广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1)加大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宣传力度
当地教育部门通过印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指导手册,帮助教师熟悉资源的内容及使用方法。也可以利用地方教育电视台等大众媒介介绍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类型、获取途径及应用方法。或者借助校园广播、专家讲座等途径宣讲典型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应用案例,以引起中小学教师的注意,加强其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学科教学及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
(2)加强对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平台的管理
中小学生教育课程资源管理范文3
课程目标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经历了计算机文化(computer literacy)阶段与计算机工具阶段。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但是字里行间容易让人把信息素养看为主要是信息情感和态度问题。2002年,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实验中,组织人员编制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属于高中《技术》领域)。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构成的综合素养。”完成了课程目标是信息素养的确立,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释。从此,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一直定位为培养和提升包括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信息技术与参与信息活动的能力、信息技术的人文修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中小学生综合性信息素养。广大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行政人员、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已经认可了这个总目标。
但是,由于义务教育阶段遵循的指导纲要和高中课程标准的差异,还由于目标的描述尽管全面但不可能非常详细精确,所以十年来目标问题仍然是课程研究与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信息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多种因素,全国性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现在还没有制定和颁布,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建设相当混乱,笔者认为即使颁布,各个地区也需要自己根据当地情况具体化执行。而首要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段的具体目标究竟是什么?江苏省在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以后,制定了自己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进行了各个学段的细分,其特点是提出要“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突出了参与信息活动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反映了该省的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发展水平、需要。
研究者对于信息素养目标的讨论也在深入,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信息技术素养”的概念,有的提出应该关注信息科学的素养,都希望以其为课程的目标。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其目标任务,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只是在强调信息素养的维度和程度上偏重不同,如果我们认识到信息素养本身的发展和层次性,所有概念还是可以统一在信息素养的范畴内。笔者认为当前重要的是厘清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对于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不同的基本要求,以及对于不同学生发展的个性化的不同层次要求,这样有利于我们建设一个完善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的发展
各种教材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发展。在计算机课程阶段,无论其目标是计算机文化还是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指导纲要所规定的课程内容都是围绕着计算机而组织的,除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外,主要的是计算机各种应用软件系统的使用,因此产生了部分教材变成了某些应用系统的使用说明书的现象。2000年的指导纲要虽然名称上成为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中也有了信息素养,但是不可避免地沿袭着过去的影响,小学内容的6个模块中有4个模块是计算机内容;初中内容的7个模块中有5个模块是计算机的内容;高中内容8个模块中有7个模块是计算机内容;而且名称都是“用计算机… …”。2002年的课程标准则比较根本地完成了从计算机课程内容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的转变。例如,规定为必学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由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四个主题组成;内容按照信息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进行组织;而其中,信息获取的内容标准是:①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其例为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播发展的不同阶段。②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需要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③掌握因特网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检索并获取网上信息。④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明确了以信息活动为中心的内容体系。而且,第一次把人工智能列入了中学课程选修模块中,无疑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先进性和基础性相结合的学习目标。
由于2000年指导纲要的简略和过于空泛,教材的编写与审查工作依据编写与审查人员的经验性成分相当突出,高中教材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了十几套,它们是从送审的上百套教材中评选出来的;通过审查的教材有的比较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的仍然以突出计算机作为技术工具的内容体系编写。而2003年的课程标准颁布后的审查则有了明确的依据,审查通过的5套教材内容体系上符合要求,而内容组织安排上各具特色。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基本上由各个省市进行审查,因为依据的主要文件仍然是2000年的指导纲要,所以现在各个地区的教材品种很多,内容差异相当大。根据高中课程内容建设的经验,目前义务教育课程内容需要比较明确的、围绕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的体系建设。江苏省进行的工作提供了一个范例,他们的指导纲要把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选修的拓展内容包括主题活动、程序设计和机器人3个模块,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进行选择,内容围绕信息素养的发展而形成体系,以与高中标准相衔接。
课程的地位问题
从信息技术课程设立以来,关于它的地位问题就一直在讨论之中。一方面,有些人认为,现在语文等学科中已经大量应用信息技术,学生从小就接触信息技术,所以不必设置信息技术课程了;另一方面,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科是学校的重点学科(大学科)。
首先,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是否取消的问题,笔者认为,至少现在是不可能取消的,一方面它承担着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系统地提高与归纳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并上升到理性应用的程度,同时不断发展的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需要专门的信息技术课时学习;另一方面,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人力资源的流动性需求又非常大,不是所有学生都可能在学校外接触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育的义务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学校提供未来劳动者所必需的信息技术课程。值得思考的是,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培养的信息能力的核心是什么?笔者认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类学科教育中所强调的就是追求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的可实现、可操作的算法思维与创新精神。而这些是不能由其他学科替代的。
同时,理性告诉我们,信息技术目前只能是小学科,不过这个小学科大有作为。纵观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其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据的课时都比较少,各个学段均不到100课时,平均每周1~2课时左右。为什么课时少呢?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是新课程,要在原来的课时计划中再挤出时间已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随着其他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这些隐性的信息技术活动实现。而信息技术教师就是要在课程内努力上好课,为学生打好在各个学科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同时,也要积极帮助和支持其他学科的教师做好其他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工作,这样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更加有利于他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升,也有利于他们信息素养的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也能在这些活动中体现出来。
教师队伍的成长
也许,最大的课程建设是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发展,由不到10万教师,10年内发展到百万人的庞大队伍,而且,面临的挑战包括课程的名称、目标、内容体系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各个方面,还包括学校信息化过程中的方案论证、系统环境的检查验收、校本信息技术培训等工作。值得高兴的是,他们不仅比较好地完成了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并且在各个学校的信息化过程中,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中小学生教育课程资源管理范文4
一、目标任务
(一)各乡镇(场、办事处)
1、在辖区内主要河流设置出入境水质监测断面,在乡镇所在地和一个村设立2个空气监测点,确保生活饮用水水源、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以上,空气质量达到Ⅱ级标准以上;
2、协助入园和辖区内企业建立污染物削减目标责任制,确保主要污染物COD、SO2减排完成县年度减排总量分解指标。
3、入园企业和辖区内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禁擅自引进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
4、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科学使用农药、农膜和化肥,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5、处理好入园企业和辖区内的污染事故、纠纷和,主动做好有关疏导工作,确保无越级上访现象发生。
6、明确分管环境保护的领导和兼职环保员;加强辖区内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7、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努力争创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村。
(二)县直有关单位
县环保局
负责执行国家环保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全县环保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实施环保事务,处理处置环境突发事件,提供环境公共服务。具体为:
1、组织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组织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建设。
2、全县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
3、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0天以上。
4、城镇环境质量达到《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规定的标准。
5、认真开展排污申报,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6、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两项制度执行率较上年增长5%。
7、组织开展核与辐射检查;实施污染防治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监察执法、环境监测“三监”联运工作;开展环境信息规范化建设。
8、组织开展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9、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率达95%,结案率达100%。
10、加强企业工业固废管理,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11、2008年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十一五”规划要求的范围内。
县发改委
1、将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并加强实施管理。
2、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而未执行环评审批的新、扩、改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和核准。
县经贸委
1、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加强对工业新、扩、改建项目的管理。
2、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作,制定出台有关清洁生产的优惠政策及办法,引导、鼓励全县重点污染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做好1家单位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成1家单位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组织重点出口生产企业开展ISO14000认证和循环经济工作。
3、指导企业做好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做好全县节能降耗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禁销、禁用劣质燃煤工作,大力推广清洁能源。
县外经委
1、对需前置审批而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外商投资建设项目,不予办理外商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和发放外商投资批准证书。
2、会同质监、经贸、环保等部门,督促相关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县财政局
1、每年从缴入国库的排污费收入中安排一定额度经费用于建立污染防治基金。
2、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做好对污水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工作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3、对未经环保审批的建设项目财政不予支持。
4、按照国务院令369号和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做好环保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后的财务监管工作及环保行政、事业经费的预算安排工作。
5、会同环保部门编制全县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指南,加强对污染防治专项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推进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县监察局
1、会同环保等有关部门监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落实。
2、根据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
县科技局
1、加强全县重大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高效、低能、节能、防治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
2、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安排清洁生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
县建设局
1、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
2、规范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减少施工噪声和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按要求将《环境影响评价法》作为编制规划的法律依据,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或督促其他规划编制机关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4、对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予办理相关行政许可、不提交县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批会议研究。对绿化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房地产项目不予验收。
5、把环境保护列入县城总体规划,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横峰县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县城管局
1、做好建筑施工场地渣土运输车辆的噪声管理,在环境敏感地区,按规定办理夜间运行证。
2、负责城区园林绿化管理,确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
3、做好县城主要街道生活垃圾、渣土的收集、清运和处理工作;配合兴安社区管委会对城市里弄小巷生活垃圾进行有序管理。
4、负责监督管理在人口集中地区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垃圾及其它产生有害烟气和恶臭气体物质。
5、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6、启动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按标准足额征收生活污水处理费,所有征缴费用必须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
7、配合环保部门开展环境宣传和环境执法工作。
8、共同督促城区餐饮服务业采用清洁能源,确保油烟达标排放。
9、共同对城区内因生活垃圾、油烟等引起的纠纷进行及时处理。
县房管局
配合环保部门做好房地产开发项目办理环保审批手续,未经环保验收的不予办理房产证。
县交通局
1、配合有关部门对机动车、船舶造成的水、大气、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2、配合有关部门对船舶造成的水污染事故和水污染纠纷的调查处理。
3、会同工商、环保、城管等部门确保县内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无白色污染。
4、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确保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
县农业局
1、加快沼气工程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沼气池建设;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并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农膜和化肥,改善农村环境。
2、全面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和无公害肥料。负责农药、化肥、农膜对农田污染的监督。
3、积极推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净化工程建设,努力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达标排放。
4、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做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工程环境质量监控工作。
5、大力查处电鱼、毒鱼、炸鱼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6、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污染事故、纠纷的调查处理和环境上访答复处理。
县林业局
1、负责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监测工作,抓好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
2、负责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工作。
3、编制全县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做好新增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的审核、申报工作。
4、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严禁在全县各集贸市场、饭店等场所进行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
县水利局
1、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做好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工作。
2、参与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制定工作。
3、负责审批并监督在江河(含渠道、水库等水域)新建、改建或扩大排污口。
4、加强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管,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5、严格限制县城自来水可供区域内的各种自备水源。在县城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不得违法批准新建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源。对原有自备水源提高水资源征收额度,逐步削减其取水量直至取消。
6、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确保县城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无采砂企业,其它区域采砂业实施有序开采。打捞岑港河一级保护区内河道中的水面漂浮物,保持水面清洁。
7、加强地下水开采审批管理工作,批准取用地下水的总量,不得超过本区域内地下水可采量。
8、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而未执行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不予办理相关行政许可。
9、加强对穿越城区岑山河的清洁保护工作。
10、加强对岑港河白水坝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其规范运行,蓄水水位不得超过县城饮用水取水口水位。
11、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相关污染事故、环境纠纷的调查处理和环境上访答复处理工作。
县卫生局
1、负责监督监测饮用水源,确保饮用水达到相应卫生标准。
2、指导和督查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处理处置好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确保二级以上医院医疗废水处理率为100%,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100%。
3、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而未执行环评审批的第三产业,不予办理相关行政许可。
4、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相关的污染事故、环境纠纷的调查处理和环境上访答复工作。
县公安局
1、进一步完善城区主要道路禁鸣措施,确保城市交通环境噪声达到规定标准。
2、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确保城区生活噪声达到规定标准。
3、加强机动车辆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对在城区内运输建筑垃圾、砂土矿物等固体废弃物的车辆进行统一监管。
4、会同环保部门组织实施机动车尾气的监测工作,确保机动车尾气排放不达标不得入城。
5、配合环保部门开展环境执法工作,协助处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与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县司法局
1、负责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列入“五五”普法规划。
2、配合环保部门进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重点宣传,进一步增强广大干群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县国土资源局
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而未执行环评审批的新建用地项目,不予办理用地手续。
2、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对新、扩、改建矿山项目未经环评审批,一律不予办理相关行政许可;对已具有采矿权的企业,如污染治理设施不到位,一律不予年检。
3、做好农田耕地保护,加大作耕土地复耕力度,使农业生产用地减少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以内。
4、加强对地下水井的监测、调查、评价工作。
5、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相关污染事故、环境纠纷的调查处理和环境上访答复处理工作。
县教育局
1、积极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保意识,使环境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绿色学校要求每学年开设环境教育课程12课时以上。
2、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等,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环境宣传教育活动。
3、巩固“绿色学校”创建成果,进一步推动“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年内建成市级绿色学校1所,县级绿色学校2所。
县文化局
1、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而未执行环评审批的文化娱乐场所,不予核发相关行政许可。
2、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噪声检查,使其边界噪声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的污染事故、纠纷的调查处理和环境上访答复处理。
县工商局
1、严格执行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加强企业登记管理,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而未执行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营业执照。
2、对于已经取得营业执照,环保部门发现环境违法行为,由环保部门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有关法律程序撤销注册登记、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责令当事人依法办理变更登记。
3、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取缔和关停“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做好吊销营业执照工作。
4、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
5、配合环保部门做好排污许可证的年审工作。
6、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相关污染事故、环境纠纷处理及环境上访工作。
县安监局
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及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的管理,确保安全设备正常运转,减少和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
县统计局
负责核算单位GDP能耗,并将相关创卫和减排指标纳入统计年鉴。
县质监局
1、做好环境认证产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企业监督管理工作,会同环保部门做好环保标志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鼓励辖区内重点企业开展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协助环保部门逐步规范环境监测技术机构建设,完善环境监测技术机构计量认证工作,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县广电局、横峰报社
1、在电视台、报纸等主要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宣传环境保护,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将环境保护列入年度宣传计划,做好有关宣传报导工作,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
县供电公司
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违法排污企业,按有关法律程序拉闸断电。
兴安社区管委会
1、努力创建“绿色社区”。
2、对城市里弄小巷生活垃圾进行有序管理。
3、共同督促社区餐饮服务业采用清洁能源,确保油烟达标排放。
4、共同对社区内因生活垃圾、油烟等引起的纠纷进行及时处理。
工业园区管委会
1、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实行园内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示制度,组织环保专题培训班不少于1期。
2、配合相关部门督促园区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抓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3、配合环保部门依法开展排污费征收工作。
4、加强园内工业污染源的管理,确保各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5%以上,督促园内企业做好排污申报登记及排污许可证工作。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实行交换转移登记制度。
5、督促入园企业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提高两项制度执行率。
6、督促重点污染企业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7、配合抓好园内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偷排放行为,制定工业园区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
8、积极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完成园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前期相关准备工作;
9、力争挤进全省十大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试点。
10、配合环保部门处理好污染事故、纠纷和,并主动做好有关疏导工作,确保无越级上访现象发生。
二、组织领导
县环境保护委员会统一负责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贯彻实施。县环委会办公室(设在环保局)负责组织、协调责任制贯彻和实施过程中的日常工作。
三、制度保障
根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为确保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建立以下长效机制:
1、行政负责制
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评先创优实行“一票否决”制。
2、工作报告制
各有关单位的主要领导,每半年向县政府报告环保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3、工作检查制
县环委会年终组织一次全县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并进行综合评定、考核。
4、责任追究制
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按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实行环保工作责任追究制。
四、考核与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