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培养范文1
一、自主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目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学生独立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在课堂上,只有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也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才会时时闪现。
发展性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拥有自主活动的机会。以前的识字教学,老师带领学生逐个分析读音、笔画、笔顺、偏旁、结构。学生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参与意识,完全是低效率的被动学习,谈何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今天,许多老师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把时间交给学生,把主动交给学生。同样是识字教学,如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他们会寻找、发现识字规律,从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诱发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是创新的萌芽。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质疑问难,使学生敢问会问。当然,教师也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从题目质疑,从课文词、句、内容上质疑,从表现课文的中心质疑,从课文的前后联系质疑等等。
三、培养创新意识应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语文课特有的任务是进行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衡量一堂语文课质量的高低,首先得看语言文字训练是否落到了实处。然而有的教师上语文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揪住某个情节,引申开去,尽情“发散”,结果越扯越远。而学生课文还不会读,有的生字也不会写,这种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去搞创新思维的做法岂不是南辕北辙吗?
其实,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就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比如:可将识字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比较字的异同中发展学生的发散、聚合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思维因素。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草船借箭》和《称象》的求异思维等。
四、优化练习设计
创新意识培养范文2
关键词:幼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娃娃开始,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幼教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
一、改变阻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传统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能熟练地掌握已有知识作为教育的目标,从而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和幼儿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及差异性,如在幼儿语言的教学上,教师为确保知识目标的落实,一味要求幼儿背诵儿歌、复述故事、记住作品的题目、作品中的角色等,生硬、死板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实现。对幼儿集体活动而言,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幼儿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幼儿的独创性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才会带来教学行为的转变。目前,已有不少教师正在尝试角色转换,比如有的教师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的做法,而是走到孩子们中间,与幼儿围坐在一起,以孩子伙伴的身份,与幼儿一起讲讲、唱唱、跳跳,教学氛围生动活泼、轻轻松松。从表面上看,这只是活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其坏实则在于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幼儿创造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环境,使幼儿在主动学习中得到发展。
二、开发幼儿大脑功能,努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感知是认识的起点,观察是创造的源泉。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多让幼儿走出封闭的教室,步入大自然,尽情地观察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风光,进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描述,解放幼儿的大脑,让幼儿大胆地尽情的去想象和创造。
要让幼儿大胆想象,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避免以成人的思想、要求去对待幼儿,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幼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生命法则”,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研究幼儿的内心需要,揣测幼儿的所思、所想,为幼儿提供适合其生理、心理特点的发展空间。例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个孩子把太阳画成了绿色,我并对此教师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问他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绿色,以此来探求他的内心世界。孩子说:“因为春天的树叶是绿的,小草是绿的,它们把太阳也映绿了。将来,如果天上的那个太阳不听话,我就把我的绿太阳送上天去。”多么天真、多么富有创造性的回答!
三、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让幼儿走出虚构的世界,给幼儿一片“破坏”的天空
1. 让幼儿走出虚构的世界。
不少家长认为,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许多家长尽其所能,从而自觉不自觉的使幼儿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主要表现在:
(1)无条件地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不管这种需求是否必要、合理,这些容易造成幼儿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的优越感。
(2)无限制地赞美、恭维幼儿。如经常当着幼儿的面夸赞他聪明、漂亮,或用赞扬的口吻鼓励他做的每一件事,甚至对他画得乱七八糟的图画,也说是“杰作”等等。
(3)从不要求幼儿干他该干的事情。如害怕幼儿哭闹,致使幼儿养成不好的习惯,大事小事皆以哭闹相威胁。另外,乐于为幼儿排除一切障碍,只要幼儿提出,总是助他一臂之力,使幼儿把你为他做的一切看成是天经地义……显而易见,这些做法无论是对幼儿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对其以后的成长,都是极为有害的。这将使幼儿的意志力薄弱,脾气古怪,对意外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极差。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习惯行为往往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如果从小就养成上述不良习惯,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就更谈不上对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家长接送孩子、家长会等有利时机,与家长多沟通,帮助家长制订合理的教育计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让幼儿走出虚构的世界。
创新意识培养范文3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为我们构建了数学教育的新理念,那就是在传授数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使学生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形成稳定持久的创新力。
一、师生情感,营造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关注这点,并且要充分地让学生的这种心理表现出来,使学生免除种种心理压力,让学生的想像显露出来。教师只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情感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才不会因师道尊严而束手束脚,唯命是从而思维停滞,由此而压抑创新能力的萌芽。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例如,教“1000-537=”时,我不急着教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动手做一做。学生都做好以后,我校对一下结果,让对的学生讲一讲思考过程,让错的学生讲一讲你为什么错,错在哪里,以后应注意什么,等等。这样老师讲的少,听的多;学生讲的多,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师生情感的积极互动发展,便营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
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体验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动手操作,使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尽量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例如,在教《角的认识》,我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再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特点;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角的特征。当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再叫学生用小棒搭几个图案,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角。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拼的图案种类很多,别具一格。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提高。又如:在教学“直角”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直角,并讲一讲直角的作用,等等。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开发,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设计练习,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开放性习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解题过程多样化,学生就必须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变换着思维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正确判断。从多方面寻找可能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出示这样一道题目:小朋友们排成一队,小红前面有6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当我读完题目后)生1(迫不及待地):10人。
众多生:10人、10人、不,11人……(学生分两派开始争辩起来)
师(假装不解地问):究竟是几人呢?
生2(激动地):11人,因为还要加小红自己。
“对、对、对,”学生纷纷点头赞同,教室中的争辩开始停了下来。
师:那么,你能用画圆的方法来证明你们的答案吗?
(学生画:。)
紧接着我又拓展了下面一题:同学们排队做操,从前面数小红是第4个,从后面数,小红是第5人,小红站的这一排一共有几人?
学生纷纷回答:10人。
(另一部分学生若有所思,不敢轻易下结论。)
师:是不是10人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生:用画圆的方法。(生开始画圆。)
我将学生的两种方法画在黑板上,指着两种画法(①;②):究竟哪一种画法对呢?你们能上来说说理由吗?
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3:第一种画法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从前面数,小红成了第5人了。
生4:对,小红的前面应该是3个,那么小红才是第4个。
……
创新意识培养范文4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主动求新、求异、求变的意向,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思维方式的心理倾向。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很难想象一位因循守旧的老师能培养出充满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发现、质疑、探索,不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引领创新的方向。
那么,教师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呢?首先,教师要有高度责任感。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历史使命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其次,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掌握一定的创新规律,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行为的研究。如,选择什么方式进行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如何挖掘实验的创新功能等等。
坚持开展创新教育科研活动是培养教师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教师树立创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从而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师行为到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大胆变革,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恰当的教育行为、较高的创新素质投身于创新教育中。
二、学习意识
社会发展节奏加快致使知识半衰期逐步缩短,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已有知识很快老化过时的被动环境中,教师同样不能避免。过时老化的知识无法与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求接轨,自然很难走进学生的心中,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而这条河流的源头就来自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教师的学习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及时了解知识更新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沿,为“老知识”赋予“新气息”,比如,讲胶体知识时,将前沿科技材料―――纳米材料介绍给学生;讲能源时,介绍日本核泄漏事件,介绍核能的优点、发展前景及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讲金刚石时介绍碳家族的第四位成员―――富勒烯的发现史等,这些知识都会引起学生强烈兴趣,使其进入有效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意识。
当然,单靠丰富的学科知识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相关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学与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开阔学生思路。同时,教师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知识与信息,学会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训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三、问题意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问题意识,明确问题不仅是教与学的纽带,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教师的问题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活动的主线;另一方面表现为诱导学生产生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二者的差别是:前者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后者以学生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1.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
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储备设计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有效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由浅显走向深入。教师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点:其一,设计的问题要尽量贴近生活,尽量真实,使学习在和现实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使学生感到在学有用的化学,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其二,设计的问题难度、梯度要适宜,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习积极性,增强创新信心。其三,设置问题切忌太多,教师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其结果势必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又何谈创新意识的培养。
2.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思维状况,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在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也要注意两点:其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平等、宽容、尊重的心理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带着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其二,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知性。比如,教师没有完全准确地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很有可能出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给予准确解答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教学作风,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害怕“知识权威”的形象受损而敷衍学生或者压制、左右学生的思维。
选择哪种教学模式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原则都是一样的: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让学生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角,让教师成为学生智能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四、平等对话意识
平等对话是指师生基于平等、互敬、互信的立场,通过交谈和倾听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不能凌驾于学之上,学不能游离于教之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平等对话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享受到权力上的平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沟通,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同时,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多角度的,多层面的,具有相互启发性,很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平等对话课堂是创意生成的沃土,师生平等对话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要使平等对话有效开展,教师首先要建立新型师生观,这是平等对话的立足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地位平等、有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要降低姿态、走下讲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求,从学生中挖掘出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有创意的见解,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学习。
师生平等对话中不仅有思想的碰撞,还有情感的交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必要保障。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和帮助。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自己,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营造宽松环境。
五、反思意识
创新意识培养范文5
一、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新大纲》中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明确目标,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要有勇于创新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过分强调了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强调按计划执行,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因此,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无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能够继承,但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来。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不断地去创新,去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创新”就是建构眼前不存在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发散思维的重要形式。它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就没有科技的进步。正因为如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猜想也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它属于合情推理的范畴。猜想是属于发散性的思维,猜想在数学中作用甚大,利用它可以发现解题思路,利用它可以发现新原理、新公式。数学学习要求学生思维有整体数量关系与空间形体的结构,而这个结构越完整,越能认识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统一。
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鼓励学生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展的要求。俗话说:“教无定法”,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我,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情意教学的作用。这样就一定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时展的要求。
六、体验成功感,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要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铺路搭桥,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培养范文6
【关键词】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小学美术;教学
小学美术课堂中是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创造能力的温床,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具备更灵活的思维,并且让他们有更好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应当让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更直观的得以体现。
一、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美术课堂应当是一个自由而充满活力的课堂,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前,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及前提。教师只有让学生对于各个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展开充分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不断得到培养与提升。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很多教学素材都能够让学生的想象能力找到充分的发挥空间,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玩”起来,乐起来,同时也天马行空的想象起来。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逐渐形成,才能够让学生具备更为活跃的思维。
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展开模式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大盒子小舞台》是很富趣味的一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会以纸盒为基本制作材料,通过绘画、剪贴、捏塑等综合方法,让学生来制作一个微型舞台。教学目标在于从学生平日随手可得的材料入手,通过合理的想象、艺术的再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这个过程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动手中也很直接的体会到了美术课程的乐趣。有的学生会用小纸盒给小鸟做一个家,有的学生会用小纸片折成舞台上各式各样的装饰,还有学生负责给搭建的舞台上色……就这样,大家热火朝天的忙碌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锻炼。之后我会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课堂考评,看看哪个小组搭建的舞台最富有想象力。这个过程是很有意义的,能够让学生观察与留意到其他同学想到而自己没有想到的有趣的小主意,这对于学生自身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构建是很有帮助的。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门的装饰》就是一个很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教学中首先会让学生观察与了解中外传统门的类别以及装饰的特点,通过对门饰的观察与欣赏,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剪纸或绘画的形式来创作自己喜欢的具有不同风格的门饰,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挥。在首先展开的观赏课程中我会给学生们展示各种各样不同的门以及各类极富创意的门饰,学生们在观赏时都非常认真,常常会对很多独特的门饰感到惊喜万分。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展开创作,先给学生们提供了相关的素材及工具,然后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的制作他们喜欢的门饰。同学们对于这个过程都非常喜爱,有的学生剪出很漂亮的窗花贴在门上,也有学生会通过折纸来折出各种小装饰物,还有学生会将刚才观察到的各种门饰进行糅合,然后自创出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门饰。在制作过程中都非常积极,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锻炼。
3.允许学生犯错
《收获的季节》是富有一定人文色彩的教学内容,教学中首先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秋天,欣赏各种表现秋天的美术作品,从而了解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会让学生综合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以期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在学生展开创作时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让他们不受任何限制的来表达自己对于秋天的理解与想象。收到的作品中很多都极富创意,有的甚至是对常识的一种颠覆。有的学生的画作中会看到满眼的绿色,学生表示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应当充满生机,他认为秋天应当是绿色的而不是满眼的黄色。有的学生在一棵树下画出了形状各异的落叶,在他的想象中每一片落叶都应当不一样,即使它们是从同一棵树上落下。学生们的画作中都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想法及创意,学生们也充分将这些创意得以表达。对于那些用常识来衡量的“错误”在这里都不是错误,我不仅没有否定学生,对于他们这些杰出的创意我反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意义的,通过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这能够让学生具备更灵活的思维,并且让他们有更好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学素材都能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教师应当善用这些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更好的发挥与锻炼。创新能力在课堂中的锻炼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观赏国内外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尤其是那些富有创新意识的作品,让学生从作品中更好的感受到创新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将创新能力得到实践。这两个途径都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观察多体会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积累更多富有趣味性的素材及小创意,而动手的过程则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将这些创意得到发挥与实践。
总之,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无疑是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阵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错误中往往蕴含着各种创新思维,这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