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1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弊端;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58-02
一、引言
由于生源地及学生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日渐增大,分级教学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1][2]分级教学因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而更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为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但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以所在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为案例,对分级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二、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出现的问题
1.分级无标准可循
高等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教育分级的依据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入学后的计算机知识摸底考试成绩为依据;二是以专业为分级依据;三是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目前我校采用第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摸底考试的试题质量,且考试过程也存在偶然因素。部分发挥失常的学生只能参加较低等级课程学习;部分生源地因素导致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同学,突然由优等生“沦落”至较低等级,易在心理上产生受“歧视”的感觉。这两种情况均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种途径忽视学生原有信息技术水平,“一刀切”,无法达到分级教学目的。第三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学生对自身评价的合理与否。有些同学因无法接受自己参加低等级课程学习,而选择较高等级,导致课程难度过大,无法保障学习效果;也有部分高水平同学,因更易获得同等学分而加入低等级学习,浪费教学资源。
2.分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我校本科分为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三种学制,涉及医、药、理、文、工、管等学科门类22个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新生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自主选择学习等级,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虽已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但限于计算机类课程总时数,可选范围较小。特别对于选择等级1的同学,难以体现分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本特征。
3.教学管理难以满足要求
实施分级教学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不一致,学习难度或强度也必然不同,但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基于同校、同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原则。故大部分高校虽实施了计算机分级教学,但学分仍取决于课时数,学习强度或难度无从体现,导致学习公平性缺失,这也是部分高水平同学选择低等级的主因。因此,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应随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作相应变革。
三、分级教学问题解决方案
1.科学分级,注重引导
三种常见分级依据,其科学性都存在局限性,单独使用不尽合理,可将其有机结合。第一步,按专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第二步,先借助标准“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进行摸底,成绩高于一定分数比如80,建议参加第2等级;成绩介于60~80的同学可自由选择参加等级1或等级2;低于60的建议选择等级1。对有意跨级学习的同学,可通过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清楚分级教学的原因和目的,尽量让每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等级,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合理调整分级课程设置
分级只是手段,让学生获得更佳学习效果才是目的,这需要合理的分级课程设置做保障。就我校来说,调整后课程设置如表2。与调整前的区别有二:第一,适当考虑专业需求的不同,等级2尤为明显;第二,据近年的教学反馈,将热门课程选修时间放宽,使学生限选课选择范围更大。同时对等级1的学生通过适当延伸课程内容,使其既能达到本课程要求,又尽量缩小与等级2学生的差距;对等级2的同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加强针对分级教学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分级教学成败的关键。为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政策上应对分级教学给予鼓励,比如,对于直接进入等级2学习者,首次参加省计算机初级考试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如120分以上,可获得适当学分奖励;也可考虑相同学时数的高等级课程比低等级课程学分适当加大。
四、结论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业、深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分级依据、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以本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有部分方案已经实施,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为社会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昊雅琴,张艳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Z].2005.
[3]刘建东,田野等. 新形势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2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 教学 应用能力 培养
计算机学科是集知识性、操作性、实用性为一体,具有发展速度快、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等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们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走出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理论课程来学习的误区,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掌握,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注重多练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广大中职计算机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如今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配备了家庭电脑,很多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时期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在中学阶段也学过计算机课程,他们对简单的并有确定答案的计算机的相关问题基本上都能回答。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操作仅限于打字和玩游戏,对于计算机的其他应用功能的实操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注意培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广大计算机教师们应该共同探讨研究的焦点,我们在整个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须创造性地进行计算机教学,摸索更合适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几点思考
1、侧重应用兼顾基础理论。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创性思维,将被动接受地知识为主动地参与教师教学活动。教师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理论之外,更应该突出实用操作的教学。对必需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方面,应该采用“加强、补充、提高”的教学方法,只要使学生们基本掌握就可以了。对实际操作计算机技能方面,应该增加实验课程的比重,精讲操作,并且让学生们多练多操作。另外,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结合教育部对学生们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要求、国家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当今职场对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要求等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中职计算机教学更有针对性、实用性,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
2、因材施教。⑴不同专业不同对待。学生因为学习专业的不同,往往在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如果对待不同的学生都统一用一个教案,那么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时,我们就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进行教案的调整,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提高应用能力;⑵不同水平不同对待。由于种种主观、客观的原因造成学生本身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兼顾好上中下三个水平的学生,尽量避免出现高水平的学生无兴趣,中等水平学生没提高,低水平学生跟不上的情况。为此,我们在制定教案和教学方法时必须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制定。
3、利用网络辅助计算机教学。如今是网络的时代,信息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来辅助计算机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教学讲授的知识往往很有限,再加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新的知识需要学生们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将部分教学活动放到网上进行。
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3
[关键字]计算机教育 信息素质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水平不断深入各行各业,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遍布各行各业,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为基本的工具之一。因此,作为培养人才最为重要的基地的高校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创新,为培养当今社会人才而不断的奋斗。
一、 当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人才来说,计算机是非常重要的工具,非计算机计算机教育目标是学会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应用上,所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把计算机于本专业的应用结合起来。当前,高校不断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当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不匹配
当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开设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课,
有的最多开设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没有系统的进行信息技术培养,也缺少对计算机能力的整体系统的研究和规划。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脱离,学生计算机素质能力和专业课程没有进一步相互融合和应用,使得计算机课程成为了知识结构不合理。
(二) 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高校计算机教育有了空前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一,随着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不断需求,要求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以便工作中可以使得计算机成为专业的得力帮手,使得信息技术为本专业更好的服务;再者,国家已经出台了中小学信息教育方案和大纲并已经实施。大部分是在高校并没有相关的体系和大纲进行统一的管理,而建立起统一的适合高校非计算机的计算机教育的教育体系。目前,各大院校也不断的在探索适应各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体系。
(三) 教学内容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教育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教学内容相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学内容显得相对落后。使得生活和生产中已经应用很广的信息技术得不到相关的培养。
(四) 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随着社会对信息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课堂讲授和上机练习已经无法使用时代的需求。为此高校应该极大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多开展出课堂教学外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部门、教师要进行研发和搭建适应大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共享信息教育实践平台,是学生解脱在课堂教学中的局限和束缚,给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教学环境和空间。
(五) 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
计算机作为一门需要具备很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课程,但目前很多高校多学生的培养还处于课堂教学过于突出,而忽视了实践学习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后,直接把学生放进机房让学生自行练习,导致学生实践学习效果低下,最终导致计算机教学达不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 当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良方案
当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正如文章前部分分析的一样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希望可以为计算机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从而促进高校非计算机计算机教学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现代社会需求性人才。
(一) 课程体系完善迫在眉睫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他课程教学,课程因为社会使用面广等原因,课程教学具有基础性、通用型和结合型等特点,计算机教学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专业应用技术。三者之间相互依存。
1、信息技术。该层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课程是计算机理论基础和办公自动化。其中计算机理论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悉如何操作计算机。
2、计算机基础。该层次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根本上的,包含为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
3.专业应用技术。该层次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基础之上的,要求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本学科领域,处理本专业领域各种问题。该层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进一步应用计算机和开发本专业所需要的应用软件的能力。
(二)刷新教学内容
当前,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上仅仅靠计算机操作基础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多样化的要求。把当前计算机新的应用技术、新的理论知识、新的发展方向代入课堂,保持教学内容的与社会同步性非常有必要。
(三) 改良教学手段以及方法
随着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开设和家庭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使用,高效计算机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由于地域教育的差别,城市和城市、城市和乡村不同生源计算机教学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当前,高校计算机教育不能像以前一样"一视同仁",必须改良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四) 搭建资源化信息平台
教学资源和多种形式,其中有印刷的讲稿和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试题库等。课程所用的教材、考试系统、网络课件、实验方案、网上教学支撑软件平台等教学资源既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各种媒体既互相补充,又充分强调了各自的特点,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 加大对上机实践教学的管理
上机是计算机课程非常重要环节,要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必须加大上机实践力度。只有保证上机和课堂教学同等的情况下,才能可能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教师应认真设计每次精心上机的内容,对实践中用到的每个知识点、每个操作和应用软件都要认真仔细地选用,还需要根据上机内容进行演示和讲解,对学生上机中出现的问题、耐心地给予分析、指导和解答。教师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科研的操作水平上不断提高,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由试验研究和典型课变为常规课,推进教学实验的进程,加速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差异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11-02
早在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纲要中对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均做出了指导性要求。此纲要的对信息化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提出了重要的借鉴意义。有条件的中小学纷纷开设了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同时随着网络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消费电子产品向普通家庭进一步普及,使得学生在大学入学前,已经对计算机有了比较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已经不再是“零起点”,如何使学生在原有的零散认识上总结提高值得思考。另一方面,对于来自不同省份及地区的学生,由于经济水平及教学水平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入学基础参差不齐。如何以此差异为前提,设计恰当的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同样需要探讨[1]。
1 差异化研究背景
我校办学性质属于独立民办高校,涉及理工、经管、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科。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2014年秋全校新入学本科学生为例,依据学生招考专业进行分类,各专业类别按比例随机抽取300名学生进行一系列调查,具体人员信息如下表1。
1.1学生入学基础的差异
针对入学学生对计算机了解程度的差异,设置了关于Microsoft系列办公软件的认知度调查。主要分为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制作三大版块。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经常使用文字处理和演示文稿的学生分别占到17%和13%,而经常使用电子表格的学生比例仅占2%,电子表格运用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从未使用三类软件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超过50%,学生入学前对办公软件的熟悉程度不容乐观。具体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如下表2。
1.2 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
针对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设置了该项调查。主要分为三类:无兴趣或不了解、兴趣一般、兴趣浓厚。从结果来看,兴趣浓厚的学生仅占20%,兴趣一般的比例最大,占到44%,如何提高各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是本差异化研究需要面对的难题。具体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如下表3。
1.3 专业培养诉求的差异
按参与调查学生所在专业进行分类,调查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本调查主要选取了各学科大类中的一些代表性专业,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计算机技术与各专业的相关性及专业课程的特殊需求。
2 差异化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校计算机教学任务依然比较艰巨。第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关注网络体验的部分较多,反而对实用的办公软件了解较少。第二,对课程兴趣浓厚的占比过低,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课程内容不够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此课程的实用性不强,另外一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难度预估过低或者过高,导致学习兴趣减弱。第三,各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均有需求,并且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安排合理性提出了高要求。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以下实施方案,分别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一步展开。
2.1设计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实践性强、可延伸、易扩展的特点,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需要把握学生及专业特点。对于理工科学生,除了日常办公软件需要掌握,还需要锻炼其逻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增加编程语言类的学习。对于经管类学生,经常和数据打交道,如何管理好和使用好各项数据,需要借助专业的数据库软件来实现。另外针对所有在校学生,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延伸课程作为通时选修课,来满足一部分同学对于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热情。下表5中列举了该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方案[2]。
2.2编排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共48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2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除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板块,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增加差异化板块。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增加软件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的内容,让学生领略到编程的魅力。对于人文经管专业的学生,简要介绍ACCESS数据库的入门知识,为文理基础课“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打下基础。对于偏向艺术类的学生,适当增加演示文稿制作实践课时,通过作品创作的过程发掘学生的设计创意,并向全体同学展示优秀的设计作品,在制作文稿过程中,实践并巩固相关知识点。此内容差异化编排方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并得到其他授课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2.3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紧紧围绕实践展开。在理论课堂,首先介绍课堂的重难点,然后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详尽讲解,并随堂在教学电脑上,完成各项功能的演示,让学生分步的理解每项需要掌握的技能,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安排必要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自己上台动手实践,同时检查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接收程度,对于学生尚未完全接收的知识点,需要在实践课堂进行重点的提升和巩固。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则将知识点连串起来,设计成一个个小项目,在解决项目任务的同时将理论课堂的知识点更加连贯的运用起来。通过两个课堂间的相互强化训练,让学生从零碎的认知到整体把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考核结果分析
在年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后,对考核结果进行了统计[3],基础相对较为扎实的理工类学生的期末成绩优秀率超过60%,基础较薄弱的艺术类学生的优秀率也达到35%。从平均成绩上看,各专业学生的分数均超过70分,此结果可从一定程度体现学生对本课程的接收和认知程度,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差异化教学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结果分析关键信息如表6。
4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差异化研究,旨在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方案,当然在具体的实施阶段,存在教学方法未完全执行到位,且学生对学习主观情绪波动,专业培养目标更新等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后续依然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该研究,为本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 向伟.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0(2):119-120.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5
我于XXXX年8月开始工作,于2XX0年8月获得中学二级教师职称,至今共5年.工作以来一直是满工作量.20XX年10月和11月分别通过了职称计算机和二外日语考试.
本人XX年毕业于xx专业本科.毕业后的就参加非师范类新教师培训,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普通话和信息技术的考试,取得教师资格.在工作后2XX0至20XX年期间,进修苏州大学英语专业,获得本科学士.
XXXX年大学毕业后在xx学校任教2年.期间担任班主任,任教计算机课程,所带班级在省中级计算机统考中一次性全部通过.还辅导过计算机竞赛小组,负责网页及word操作部分,学生比赛获得苏州市团体三等奖.还任教过营养卫生课程,于20XX年6月开过苏,锡,常地区公开课一堂.
20XX年8月调入xxxx中学至今,一直任教英语课程.其中20XX~2XX2学年担任班主任.2XX2~20XX年,三年时间带完一轮初中英语教学任务.其中2XX2~20XX学年担任初一年级组长助理.
在xx的四年是学习的最多,成长最快的四年.在工作期间工作兢兢业业,服从领导的安排,团结周围同事,思想政治上积极要求上级,努力学习新时代对青年教师的要求,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争取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当班主任和助理期间,工作任劳任怨,努力向周围同事学习好的方法,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最细致.在班级管理中采取了很多量化的细则,这样方便管理和考核,也让所有的学生有了规范自己的依据.除了常规工作做好以外,我更注重和学生多沟通,尤其是对于家庭背景特殊和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经常走访家庭,课余谈心交流,知道学生学习不上进的真正原因,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从身心各方面去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走出学习的困境.
在做助理期间,工作更加琐碎,一个年级16个班级,做到通知及时到位,高效有序的配合协调好年级组长与班主任之间的工作,培养了与人沟通,协调管理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上,我更加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好的教法.平时坚持做到六认真,经常听课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知识同时,也能在英语课堂上获得学习的快乐.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保持较好的水平.我指导的孙柯凡学生在20XX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初三年级组三等奖.
在教学以外,我还一直注意对自己的继续教育,一直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0XX年暑假期间,我参加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苏州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学习,顺利结业.20XX年1月份开始,业余时间参加由外籍教师教授的口语听力的培训.
20XX年开始,我校招收双语实验班,我在开办的两年来一直还兼职双语教学工作.发挥自己两个本科专业的优势为学校发展出一份力.其中20XX年12月,全国首届双语节在苏州召开,我校也是分会场,我开了一堂《科学膳食》的全国公开课,获得了一致好评.20XX年秋,在上级领导专家验收双语学校期间,我也开了一堂《指纹》的公开课.20XX年,我的论文《从学英语想到双语教学》收入《双语教育在苏州——苏州市中小学双语教育论文精选》,教案《Nutrition and Balanced Diet》收入到《苏州市双语教学教案精选》.20XX年,我的教案和文章收入校《双飞燕——双语教学成果篇》.20XX年,我的论文《小图片,大身手——生物双语课堂上的重要元素》刊登在校报《草桥》总第76期上.20XX~20XX学年还负责管理我校与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外教班,学员在参加剑桥英语的KET和PET等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 计算机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5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无不与计算机技术有着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衡量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当前,大多数中小学已陆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在家里也经常使用电脑,学生进大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此外,许多高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仍停留在纸质教材、机房、多媒体的层面,没有充分利用起网络化教学平台。同时,许多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性质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掌握了常用的电脑操作技能,因而没有必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造成高校在要不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议。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专业课和计算机技术联系更加密切,这对高校计算机通识知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
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夯实基础,重视实践,面向应用需要,培养创新精神”为着眼点,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等方面入手。
(一)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从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来看,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一般分为两个层面: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交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典型常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培养信息意识,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行业中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与专业课交融的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各专业根据本专业领域的要求,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能够使用典型工具软件解决专业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设计、开发解决专业问题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这一层面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是紧密结合的。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注意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例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的培养要求: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能运用计算机表达设计意思和进行广告和包装设计与制作。物流管理专业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的培养要求: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操作各种常用工具软件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并能利用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物流服务。总而言之,这个层面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应满足各应用型专业的专业课需求。
(二)合理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合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可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分两大层次,即计算机基础教育、满足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与创新能力教育,围绕六大重点核心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C++)、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1+X的课程设置方案”,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加上其他几门重点课程。第一层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置,第二层是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可根据各专业需求构造不同的课程组,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来开设,如表1所示。
(三)加强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计算机基础有6门重点核心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教学改革要服从于教学内容,以“授之以渔”为目标,着力实践动手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推行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讲课注重实践和师生互动。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为一体的授课模式,根据实际应用,优化教学内容,精讲多练。从生活和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设计各种实用案例,优化教学内容。例如,在WORD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进行个人简历、主题报刊、毕业论文编辑排版、成绩单的制作。在电子表格的学习中,则要求学生对商场销售进行数据处理,对企业工资进行分析管理。在幻灯片的学习中,则设计主题班会和企业宣传等教学案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注意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知识结构完整,使课程教学较好地体现“夯实基础,重视实践,面向应用需要,培养创新精神”的特点。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推行研讨式教学方式,以优秀应用案例优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编程能力来强化教学质量,把“边学习、边设计、边实践、边创新”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把科研课题、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纳入课程实践环节中,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途径。
对一些软件工具应用技术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实施单项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多媒体创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配以验证、设计等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教学环境建设。首先,建设一体化多功能实验室。实验室需配备各类计算机设备、服务器、投影仪和配套软件等,计算机教学区域网络要与校园网连接,形成多媒体教学网系统的一体化多功能实验室。在一体化实验室里直观地进行理论教学和操作演示,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各类实验项目,也可以通过上网获取课程学习各环节的基本资源。其次,开放机房。计算机机房应在课余时间向全校学生开放,为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提供保障,学生利用此机会进行实验教材上的选做实验或其他更深更广泛的学习。最后,建设立体化网络教学平台。平台的资源有教师的电子教案、录像、习题集及参考答案、试题库以及数字化的教学资料。按功能可以设置以下版块:课程学习、疑难解答、模拟考试系统、新手训练营、教学论坛等。网络教学平台所展示的内容比较生动形象,教学资源丰富可重复利用,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高,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关键是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当前计算机基础专任教师仍然紧缺,师资队伍不稳定、整体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各高校应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知识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相对稳定的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