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职业学校
推行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应起着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并不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为此,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需要,我们借助文献资料法,辅以走访座谈,广泛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在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素质教育赋予体育教学的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人的社会基本素质,即人通过环境与教育形成的、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思想、道德、心理、科技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强健的身体。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应试教育和单纯增强体质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体系,代之以适应在素质教育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由其本身学科特点和内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学科的鲜明特性。
1.实践性。这是体育教学的本质特性。体育教学必须通过身体活动来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并通过具体时间活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逐步养成自觉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2.整体性。根据体育锻炼规律,仅仅依靠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只有通过课内外的延伸,课上时间与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应才能真正取得预期效果。
(二)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由于体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性,决定了体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多得的独特功能:1.增强身心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生理素质和意志品德、调试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卫生健康和自我生存的知识和能力。2.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性等基本运动素质以及救生、求生、攀爬、游泳等基本活动技能。3.提高社会人文素质 。它不仅体现于提高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素质。
(三)素质教育目标对当前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改革尚未有质的变革,旧的教学体制的弊端仍在影响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因此,职业学校体育必须认清当前所面临的任务。
1.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予以正确的认识,对学生体育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改变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体育经费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而改变学校体育工作的规模和水平,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供必要条件。2.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对人整体素质培养的作用,避免片面强调体能、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在思想上、理论上对体育深层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在体制上,改变教学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对学生管得过细、过死的现状,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3.在教学内容上,新的教材改变了一直沿用的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创新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
此外,应大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创新能力,使之具备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能力。
二、对策与措施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建立的教学体系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科学化
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并贯穿整个体系的始终。认真研究体育学科的性质,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这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所谓体育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适应21世纪的结实、强壮的体魄。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是单一的身体锻炼,而应更倾向于意志、个性情感等心理素质训练。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模式
长久以来,各个高职院校更多的都是照搬本科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然而,高职院校和本科学校无论是在教学方式,学生特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体育教学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因此,高职院校完全照搬本科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应该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的需求,将体育教学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建立联系,建立起一套真正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体育教学模式内涵阐述
要认知阐述体育教学模式的内涵,我们首先要明白,体育教学模式是从教学模式里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因而,我们要阐述体育教学模式就应该从教学模式方面开始。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国内外对于教学模式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统一的看法。例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认为,教学模式是由不同教学形式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学模式具有直观、假设、近似、完整四大特性,同时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反映教学理论逻辑的,能够促使教学任务完成且能保持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正因为对教学模式的多种理解,使得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解也是多元的。例如,学者毛振明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表现特定种类的教学思想的一种程序,有稳定结构和全面的体系;学者赵立则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展现体育这一学科的规律和原理的教学单元,除了稳定的结构和全面体系之外,还有着非常独特的教学过程。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建立的依据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特殊的属性,同时,体育教学也有自身的学科特性,而这些也成为了构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促进学生健康为基础,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 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在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之时,发出的言论,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教育要为个人生存于这个社会做准备,然而又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存这么简单,也是为了社会储备有用的人才,最终是在为国家民族的前进发展而培养有用之人。高职院校的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就应该围绕职业教育这个点来培养学生,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构建体育教学模式都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这也就是体育教育模式构建的一个主要依据。当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大多照搬本科学校的教材或者沿用过去中专的教学形式,这与当下社会需求不相符合,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自身特性,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我们在构建体育教学模式时,是要通过体育教学所具有的教育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增强学生对职业的整体认识,为学生未来更快的适应社会和岗位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和能力。高职院校进行的是职业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便是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而另一个依据则应该落脚于体育上。体育本身有其自身的学科特性,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强生健体,打造一个好的体魄。二是,培养优良的品性,能吃苦耐劳,不骄不躁,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我们在构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之时,必须要紧抓体育自身的特性。于此同时,当下社会,行业众多,各行各业,各色的岗位对人们的要求并不相同,要求人们具有的身体、心理素质也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建构的时候要考虑到,将体育教学与学生未来可能会从事的行业连接起来,根据未来行业、岗位所以需的身体心理素质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培养学生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不断的自我提升的好习惯,这也是体育教学所能做到。最终,能够增强学生的在岗位上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三、对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提出建议
(一)在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中融入体育指导思想。
构建体育教学模式,如果没有核心的思想融入其中那么模式就只是机械的一个框架,在实际操作中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势必要将正确的思想融入模式之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学生主体性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教学模式中坚持这样的指导思想,最终完成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具体说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是要将健康摆在首位,贯穿终身体育的思想,在整个教学中要始终与职业所需的能力密切相连,从而服务于个人,服务于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当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迎来了一个全方位的改革时期,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体育教学模式自然引起我们的重视。教学模式是一套完整的体系、程序,显然,一套体系是无法适用于所有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的,面对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课程,当然需要配以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现在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不同的职业岗位需求,来选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体育课程,这样就出现了教学内容的多样,过程的复杂,发展的多个方向,因此,这必然是要求我们不能机械的使用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要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灵活的运用多种体育教学模式,最终顺利完成体育教学。
(三)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
从众多的资料和专家学者对体育教学模式的阐述中归纳总结,笔者认为,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学生能自主进行体育锻炼,进而达到终身锻炼。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保持健康,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良好的品质,而这些东西的形成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学生在校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可以将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为一个课内教学结合课外体育锻炼的体系,也就是为了能培养学生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未来也能学会锻炼、理解体育、真正热爱体育,进而终身体育锻炼。所以,我们要建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就要把体育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在明晰了内涵,明确了其主要依据后,融入体育指导思想,多种教学模式化的灵活运用,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是未来发展完善的方向。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范文3
(1.安徽财经大学 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在对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生命教育理念出发,重新审视了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认为:教学目标的设置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发展逻辑;教学组织实施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体验;考核评价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动态生成性。并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进行了构思,提出:制订关注生命、发展生命的教学目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职后生命发展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强调生命间的尊重,关注学生的身心体验;关注学生生命的独特性,构建生成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 :生命教育;高校;体育教学;缺憾;实践构思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91-0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acjyyb2014144)
学者叶澜于1997年发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召唤,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认为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教育应当是生命化的教育,应当向着人的生命本真回归[1]。一些生命教育的研究者,对“生命”的内涵作了概括,即:完整的生命包括生理学角度的自然生命、心理学角度的精神生命、社会学角度的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同时也归纳了生命具有有限性、生成性、发展性、独特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完整性等特征[2,3]。在“教育”积极探索回归生命的浪潮下,我们的学校体育也开始了自我的反思与变革。因此,高校体育也应该积极投身于生命教育的大潮中。近年来,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教育,伴随着体育教改的大潮,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当前高校体育所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导致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割裂,使其体育课程丧失了应有的生命活力和意义。
1 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不足
笔者实地访谈了安徽省16所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高校,总体来说,这些高校的体育课程现状主要存在四点问题。第一,教学目标制订比较全面,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的五个领域的目标均有所涉及。但是,落实效果不尽人意,尤其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用“形同虚设”来形容并不过分;第二,教学内容均为竞技运动项目,个别体育条件好的学校,增设了轮滑、定向运动等新兴内容。然而,具有自身专业、职业特点的,能提高学生职业体能的校本课程完全没有;第三,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多数学校只是口号,个别学校在高喊口号的同时,竟然使体育课堂成为了“放牧场”,错误地成就了“放羊式教学”;第四,教学评价笼统且片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在绝大多数院校只是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采用“考核+平时”模式,但是“平时”各校差异显著,多数学校“平时”即为体育课堂中的表现,极少数学校“平时”内容比较丰富,包括了课堂表现、课间操出勤率、晨跑出勤率、参与运动会的成绩等等。但是,没有学校将学生学习的进步度融入考核体系中。[4]
2 “生命教育”理念下重审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缺憾
由于体育教学的主体因子是人,“教”和“学”是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因此,完全脱离生命的体育教学是不存在的,不论是传统体育教学还是现代体育教学,都应该是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的。高校教育,作为近十年来蓬勃发展的教育体制,其体育教育在当前教育思想频繁交流与激烈碰撞的时期,由于教学思想的偏差、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及教学实践的操作技巧等等问题,加之高校自身师资力量不足、场地器材匮乏等客观因素,更是突显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贫乏,教学形式单调,教学评价片面的弊端,故而,学生生命的发展与完善在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中没有被提升到应有的地位。
2.1 教学目标的设置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
马卫平教授说过:“学校体育目标应关注‘全人’的发展,关注学校体育与人的成长、发展的关系,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关注生命活动的释放、生命情趣的体验和生命的价值取向”[5]。然而,大多数高校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系统的整体性和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完整性,从而导致了课程目标没有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课程目标过分偏重于学生的自然生命体质的增强,轻视学生的精神生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社会生命人际交往、组织协作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命亦是如此。生命的独特性,可以理解为个性的独特及遗传素质上的独特。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等等“以学生为主体”及“全人”的教学理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单从课程目标制定这一环节来说,鲜有高校能够将学生的个性及遗传素质的差异融入课程目标之内,学生独特的生命发展愿望同样无法融入体育课程目标之内。因此,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表现,总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2.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发展逻辑
人是特殊的、有意识的生命体,不断地在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升华。学校体育在滋养人的生命、促进人对生命自身的超越、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内容作为教学的灵魂以及师生之间联系的纽带,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能否充分发挥对于生命体的作用。
目前,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绝大多数高校秉承着“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念,忽视了高校学生生命发展的“职业性”、“技能性”特征,致使教学内容背离了高校学生职后生命发展逻辑,而高校学生也因此成了竞技规范下运动技术、技能的“傀儡”。如,实践教学多以教材化的竞技项目及游戏类内容为主,缺乏具有职业特色的校本课程;理论教学基本为运动技战术分析,缺少能够适用于学生职后生活需要的运动保健学内容。高校的这种“竞技化”的内容设置,忽略了高校各专业的学生在从业后的工种特点,远离了学生职后的生活实际,消减了体育教育的功能,抑制了体育教育效益的延续性,最终使高校体育教育无法良好地服务于学生生命的发展与完善。
2.3 教学组织实施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直观感性活动,其丰富的、赋予变化的内涵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体验生命的方式,不断变化的运动体验使生命主体和对象融合为一体。学生的生命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乐趣、激情、超越、失败、成功,感受到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体验是体育运动的第一性[6]。而目前体育课程的实施却“基本上游离于体育的本质之外,被一些肤浅和模糊的观念左右了”[7],高校体育教学同样如此。
在众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都把“增强体质”放在首位,重视学生体验体育对自然生命的作用,忽视学生体验体育的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的价值。因此,体育固有的公平、拼搏、竞争等本原精神,被轻易地淡化,学生的精神生命得不到应有的生命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情绪反应、态度特征等缺乏积极的关注,师生间、学生间除了体育知识的交流外,缺乏其它方面(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交流,课堂中的人际交往平淡,学生的社会生命无法体验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与多边性。
2.4 考核评价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动态生成性
人的生命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因此生命具有生成性、超越性。生命教育目标是促进生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该目标是依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而动态达成,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必须将这个“动态生成”列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
长期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考核评价的多元性、综合性,但在实际的学习评价中却“只见对体能、知识与技能的量化测试与打分,不见对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评价;只见用统一的量化标准去评价全体学生,不见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以及相对性评价,或者说它们没能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绝对性评价很好地相结合[8]。”此外,由于高校多为升格型学校,在扩招的背景下,体育师资年轻化特征明显。许多青年教师在考核学生的过程中,更是中规中矩地按照“体质测试标准”及“技能指标”,完成评价工作,以至于一些体育基础差的学生产生惧怕体育考核的心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体育课及体育教师的厌烦情绪。究其原因,便是这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进步度、努力度,忽视了学生生命发展的动态特征。
3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构思
学者陈旭远把生命化教学概括为:“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到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不是单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而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具有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使师生双方生命都得以发展,实现完整的教学过程。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9]”
3.1 制订关注生命、发展生命的教学目标
如果从生命的角度理解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应该是为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结合高校学生生命发展特征及需求的基础上,制订系统有效且和谐统一的生命化体育课程目标。总体来说,高校在制订体育课程目标时必须关注生命,同时注重目标的可达成性,切忌目标虚大、不切实际。
要把生命的内涵及特征放在首位,分别制订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并把生命的特征融入教学目标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如,在自然生命层面,根据高校学生的职业特点,制订发展职业体能的教学目标;在精神生命层面,针对高校学生就业走向多为蓝领阶层的特点,制订历练学生意志、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教学目标;在社会生命层面,针对高校学生因职后地位卑微可能产生的自闭、怯懦等心理,制订提高学生社会融入力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与人相处、与物相处、与环境相处的能力。
3.2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职后生命发展的实用性教学内容
徐国庆认为,工作逻辑应当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10]。而此,也暗合了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合学生职后生命发展的宗旨,即“生命化的体育课程内容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11]”。就高校而言,其教育目标具有显著的职业特征,而这些职业的工作性质多以体力劳动为主,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体能。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职后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和基础,以学生生活的时间、空间为线索,设置真实而生动的生活情景和任务型的课程内容,为学生职后的生命发展奠定体能基础。例如,机电专业应针对车工、切削工等工种特点选择发展肩带、上肢力量以及下肢静力性耐力的内容,同时应安排有关局部肌肉的放松、保健按摩等内容。
总之,面对职业工作的高强度和职业病逐渐增多的情况,高校体育必须把实用性课程内容作为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理念,将职业体能与职业保健的内容融入到体育教育实践中,大力开发对学生职后生活有指导意义的,能够为学生职后生活服务的,促进学生职后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校本课程内容。
3.3 教学实施过程强调生命间的尊重,关注学生的身心体验
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特征,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确实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管理过严,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教师产生厌恶感;管理过松,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会使体育课堂形同散沙,最终形成了“放羊式教学”。在这种极易偏左、偏右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发挥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保证体育教学的张弛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刘良慧教授曾说过:人性中有个“弱点”,就是经不起尊重。你不断尊重他,他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把全身的劲都使出来,即使是最差的、最调皮的学生也会被你的真诚和尊重打动、折服的。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12]。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本着尊重生命的原则对待学生,用自身对待生命的态度去感化学生,使学生体验到生命间的尊重是相互的。长此以往,不仅优化了课堂氛围,而且提升了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13],因此体育课程应该使富于感性的学生把身体运动与自我存在与生活世界融为一体,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要根据价值规律,使学生亲历学习的“情境”,感知运动的快乐与挑战,从而体验体育运动在肢体和精神上的超越。从宏观上来说,生命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实施,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完成生命体验的一个过程。例如,在精神生命层面,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指出其思维方式上的偏差而加以纠正,使学生在生命体验的过程中,练就正确的思维方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以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自居,应允许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要素提出质疑,并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与交流,共同解开疑惑。在这个解惑的过程中,教师的坦诚、求实、谦和等人格魅力会自然而然地浸润着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给学生的精神生命留下深远的影响。
3.4 关注学生生命的独特性,构建生成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基于教育的生命机制,评价要激扬生命,而不是要控制生命。[14]因此,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学习评价,在理念上必须充分体现人性化,承认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承认生命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应主动去发现和识别每个学生的特点,尤其关注那些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不足的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评价的反馈促进他们实现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在形式上要从结果走向过程,从身体走向心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在面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尤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
此外,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是体育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15]。基于此,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应该包括,在教学目标上是否关注学生的完整生命,并且目标是否切实可行;在教学过程上是否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将生命的整体性与独特性有机融合,彰显生命的自由性与生成性;在教学效果上,是否具备促进学生职后生命发展的持久性与迁移性,体育教育效益是否能够终身为学生的职业生命服务。
4 结束语
生命教育是关注生命,提升生命的事业,本质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人自由而和谐的发展。学校体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以生命存在为前提的,同时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是唯一能够在提升学生自然生命质量的基础上,兼顾发展学生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的课程。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最终目的是发展、完善学生的生命,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审视高校体育教学现状,重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是在生命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的一个全新的高校体育教育观。虽然笔者暂且搁笔,但是,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生命化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架构,还有待于众多高校体育工作者共同出谋划策,为高校生命化体育教学改革尽一份本职之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6-158.
(3)陈家起.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16-18.
(4)童锦,刘秀兰。“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项目结题报告[R]。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科处(JG0601),2008.12.
(5)马卫平.复杂性思维视野中的体育研究对我国体育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之反思[J].体育科学,2007(1):78-86.
(6)何劲鹏,姜立嘉。.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体育课程观内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1):56-58.
(7)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6.
(8)武云飞.赴英国考察体育课程后的思考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缺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7(7):58-59.
(9)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71-74.
(10)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39-42.
(11)张磊。生命视角下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现状的反思与重构[J]。体育学刊,2008(6):75-79.
(12)刘良慧.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267.
(13)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1.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职业学校
推行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应起着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并不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为此,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需要,我们借助文献资料法,辅以走访座谈,广泛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在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素质教育赋予体育教学的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人的社会基本素质,即人通过环境与教育形成的、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思想、道德、心理、科技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强健的身体。《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应试教育和单纯增强体质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体系,代之以适应在素质教育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由其本身学科特点和内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学科的鲜明特性。
1.实践性这是体育教学的本质特性。体育教学必须通过身体活动来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并通过具体时间活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逐步养成自觉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2.整体性根据体育锻炼规律,仅仅依靠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只有通过课内外的延伸,课上时间与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应才能真正取得预期效果。
3.社会性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若干小集体(如几支球队),在每个小集体中各成员都有其各自的“角色”,他们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也有对抗,体现一定的社会职能意识。
4.差异性体育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性别、发展方向和能力倾向的制约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因此,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
(二)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由于体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性,决定了体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多得的独特功能:1.增强身心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生理素质和意志品德、调试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卫生健康和自我生存的知识和能力。2.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性等基本运动素质以及救生、求生、攀爬、游泳等基本活动技能。3.提高社会人文素质它不仅体现于提高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素质。
(三)素质教育目标对当前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改革尚未有质的变革,旧的教学体制的弊端仍在影响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因此,职业学校体育必须认清当前所面临的任务。
(1)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予以正确的认识,对学生体育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改变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体育经费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而改变学校体育工作的规模和水平,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供必要条件。(2)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对人整体素质培养的作用,避免片面强调体能、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在思想上、理论上对体育深层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在体制上,改变教学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对学生管得过细、过死的现状,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3)在教学内容上,新的教材改变了一直沿用的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创新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此外,应大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创新能力,使之具备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能力。
二、对策与措施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建立的教学体系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科学化
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并贯穿整个体系的始终。认真研究体育学科的性质,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这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所谓体育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适应21世纪的结实、强壮的体魄。其中包括共性的教育目标和个性教育目标。其次,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下转第83页)(上接第54页)自主地运用知识、技能进行运动的能力和态度,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其具有稳定的体育动机和行为方式。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是单一的身体锻炼,而应更倾向于意志、个性情感等心理素质训练。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的手段要改变过去一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动作的单一模式。而要把现代的科技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学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教学组织活动交给学生带领,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出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让学生们自己选择练习方法。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
(四)课内外一体化,开创校园体育新文化
体育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还应包括课堂之外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而这种课外的教育活动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五)教学评估动态化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范文5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基础条件不一,在专业类型多样化的前提下,体育教学内容并不能进行统一,任何一种教材并不能符合所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需要。因此,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前提,在重视学生未来就业需要和工作特点的基础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要对专业体质提出明确的要求。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体育教育进程存在极大的差异,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同样存在差别,因此,构建完整的体育教育系统和健康的体育教学观念,从学校体育改革角度入手,按照深层次探索教育内涵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合格人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注意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性,保障体育课程内容设计既符合新教改的要求,又具有时代性和发展特性,培养单兵作战能力、集体主义精神,构建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改革。此外,在不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按照职业学校专业特点和现有体育器材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在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体质的同时,达到提升各项身体素质的要求。
(二)区分学校类别和专业需要,进行针对型体育教改
将体育教育的专业技术和素质要求与职业学校的未来就业要求结合起来,通过每堂课上进行队列练习、站姿形体练习等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毅力,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必然会随之改变。健美操等形体教学和训练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形体和仪表,野外生存和拓展训练等则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旅游专业知识相结合更能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烹饪专业的学生则更需要具有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力量和耐心,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必然要对其上肢力量进行全面训练,如俯卧撑、拖重物、单臂吊环等均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力量的训练,间或穿来慢速折返、接力跑、慢速运球跑等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此种教学方式既能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乐趣、身体的耐久性,还可以不断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精神等的有效提升。
(三)增加教学双方的互动性,增强双方对教改的正确认识
学生作为教学的唯一对象,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必然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征求学生的意见,倾听学生的心声,发掘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继而按照教学需要重新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相对于简单、片面、权威型的教师满堂灌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时,体育教师可以从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方式的传递角度入手,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有些学生比较关注体育节目的赛事,如世界杯等,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知识只是似懂非懂,体育教师就可以将与世界杯球赛相关的体育知识、技术、文化等,在课上进行讲解,并设置课堂讨论环节,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更能情景化地将枯燥的知识“有血有肉”地进行讲解,教学效果必然更为良好。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用性 体育教学
一、研究背景
1998年2月1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全国高职院校发出了《面向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堂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意见。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院校往往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加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缺乏实用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以职业岗位能力设计课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明确的职业特性,加强高职体育课程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随着我国的教育的发展,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不过高层次人才身体素质没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针对这一现状,高职体育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一般体能、运动技能和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外,还要突出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是高职体育教学迫切需要探索的话题。
二、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教学内涵阐述
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是高职实用性体育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是在社会分工明确、职业多样化、岗位竞争强烈、科技含量大等时代背景下,为满足高职教学“以职业为导向”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一方面具有普通高校体育的共性,即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则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校,具有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又需凸显高职体育教学鲜明的个性,即为专业技能教学和专业特点服务。”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要以学生未来岗位能力需要为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工作过程中克服职业环境的影响,保证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健康积极的身心状态。
三、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是一门理论,要充分发挥高职体育教学的功能,必须要充分了解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1.养成性原则
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应该放眼于长远,要帮助学生根据自身职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未来职业的长期体育训练项目,并依据自身专业和自身的身体素质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使学生自觉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服务于学生终生锻炼需要。
2.专业性原则
“体育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偏重于应用和实践,提倡学以致用,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特点与学生职业体能的需要选择体育项目。在选择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要素:工作方式,即学生在未来职业工作中的工作姿势,动作幅度、速度等;工作条件,即未来的工作环境,例如高山缺氧环境、潜水高压、低高温环境、噪声情况、航天失重等;工作性质,即工作对脑力、体力劳动的要求,以及学生在工作中的生理、心理负荷等。
3.实用性原则
高职体育实用性教学既立足于现在,又放眼于学生的未来,我们要依据学生专业与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特性,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增强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彻底转变高职体育教学无用论观点,要让学生感到今天的体育课对现在专业的学习与未来职业大有裨益。
四、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实施
高职院校应依据学校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运动素质与技能,尽快适应未来职业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在未来工作岗位更好地发挥职业技能。
1. 教学目的与职业需求结合
高职院校专业性很强,专业差别大,专业丰富,有水利、桥梁、电子工程、 公路、建筑、车工、航运、机械、钳工、焊工、陶艺、广告等专业,不同职业对学生身心素质要求各不相同。教学目的要结合职业特点与职业体能要求,选择与职业特点最密切、最切合职业体能要求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高职体育实用性教学目的要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社会对专业性应用人才的要求,积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社会提供具有较强职业身体素质与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要能够适应未来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2. 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结合
传统体育教学往往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要依据职业特点安排教学,要体现出职业特色。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协作精神、竞争能力强、意志力强、注意力集中、能吃苦耐劳、高抗挫能力的人才。
3. 培养学生新型体育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职业劳动表现出快节奏、复杂化、高强度、高效率的特点,它对员工的身心素质要求更高。而且新专业不断涌现,它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也在变化。我们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新型体育素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学生发展的要求,创新体育教学模块,尝试拓展休闲体育、职业技能与保健按摩、防身防卫、实用游泳与水上救护、野外生存等体育教学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