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点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1

关键词:原始社会;新石器;装饰;观念

在原始社会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奋斗努力,共同劳动,创造出辉煌的成果。

一.装饰观念的萌芽

中国的装饰艺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山顶洞人,已经能用石珠、兽牙、贝壳等材料作为美的装饰品。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还没有对于自然景色的审美感时,已经有了对于自然珠宝审美特性的初步感觉,欧洲和非洲的原始人类也是如此。而且,学术界认为,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宗教观念。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之时,就是开始装饰美化自己的身体之时,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原始人类趋利避害的宗教心理。至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表明装饰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

“初民美术的开始,差不多都含有一种实际上的目的,例如图案是应用的便利;装饰与舞蹈,是两性的媒介;诗歌舞蹈与音乐,是激起奋斗精神的作用”[1]。生活中爱美的装饰艺术倾向,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造型,也颇能表现先民的审美趣味。这些原始的造型艺术,直接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从中国原始社会艺术的构思和表现效果来看,已经初步掌握了整齐一律、对称平衡、符合规律、和谐统一等形式美的因素,得到较为完善的表现。

美的艺术一开始,就与崇高的审美概念联系在一起。艺术的发生和初期的发展,与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的关系极为密切,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图腾信仰、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都对原始艺术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宗教迷信的萌芽,是绘画美产生的直接需要和动力,他们在观察社会、表现自然时,往往融入了自己主观的想法。

原始社会的装饰以原始人无所不在的巫术思维的支配和原始宗教观念为中心,装饰的形式以一种标志性的东西为主体。那些遍布于全国的崖刻、岩画,彩绘素锲,内容丰富,是先民冒着生命危险攀登悬崖峭壁制作出来的,其动机绝不是为了欣赏它的美的形象,而是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巫术效应来达到丰产、繁殖、胜利等目的。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曾发现太阳纹、日月山等形象,可能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太阳等自然物崇拜的遗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常有鸟形图案,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都有可能是某些氏族崇奉的图腾。

孙新周先生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一书中,在谈到马家窑文化高低耳深腹罐的网格纹样从自然界鲵鱼鳞纹演变的过程,及其对先民装饰观念的影响时分析道:“由于鱼是多产的水中动物,因此凡与鱼为伴的民族,不论中外,大多把鱼作为丰产与繁衍的象征。……初民们基于原始思维中的互渗律,从巫术心理出发,认为只要把作为鱼的主要部分和特征的鱼鳞加以表现和移植,它的多产法力也就会随之生效。据此,他们将网格纹大量涂绘于各种彩陶纹饰之中,其动机也就不言而喻了。……在初民们看来,几何形网格纹不仅是多产的鱼的象征,而且也具备了多产的巫术功能,所以它已经成了高产的符号和法力无边的符咒”。远古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观照方式和视觉思维习惯几乎为所有中国人所共有,导引出一系列中国艺术特有的观念和精神。如从“观物取象”进而“立象以尽意”,进而追求“得意忘象”以至“大象无形”;由“象而造形”,进而“舍形而悦影”,去追求那种超乎形上的东西,进而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似与不似”的各种艺术至境[2]。

二.装饰观念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随着制石工艺的发展,除了大量的石器工具,还有非实用的标识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东部玉器发展较快,尤其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代表了这一时代的玉器成就。在江苏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姚等地的大墓中都随葬了几十件玉璧和玉琮,玉器已成为炫耀墓主人超凡的能力,表示墓主人权威的身份的象征。从实用的劳动工具转变为“黄琮祭地、苍璧祭天”的礼器、祀神器,说明了原始社会里装饰观念正在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装饰艺术品中可以看出,原始人的审美观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点,如在造型艺术中讲究对称、均衡、比例、线条、色彩等,这是原始先民们对自身结构和各种动植物结构细致观察的结果,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了他们为生存而激发出的全部感情,体现出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蕴。

三.结语

在之后的阶级社会里,从政治意义上来说,装饰艺术不仅是一种物质财富,一种生活日用品,更主要的是它具有社会政治功能,它是一种权力、地位和威严的象征,它是用以载“道”的“器”[3]。从原始社会的装饰艺术品中可以看出,原始人的审美观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点,对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形成一种纯朴自然装饰的观念在支配着人们,这种观念对具体的装饰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表明了装饰观念、技艺制作与国家政策、思想潮流相吻合的发展趋势,这种思想观念使得装饰艺术成为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

参考文献:

[1] .美术的起原(A).美学文选(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04.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2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教育

环境设计和工艺美术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科的发展,既有社会无意识的经验积累,又有西方特定设计学派的具体规范和引导。可以说,这是一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学科。与工业设计相区别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追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对人的身心有更为隐秘、更为直接的影响。我国艺术类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艺术设计课程,面对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培养新一代艺术设计人才。

1 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环境艺术这个概念很广泛,不仅包括环境与设施的计划、空间的装饰、造型的构造与表现等艺术设计手段,也包括理论性知识如采光量的计算和心理学的感知。环境艺术是审美功能与使用功能的体现,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是二战后突然兴起的,随着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成为了市场动力,相对稳定的环境也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保障。狭义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是新艺术运动的后期体现,但是关于艺术设计的概念,实际上在古代就已经很丰富了。

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人类生活活动中分化出来的。每一个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所表现的内容,还是为适应其内容而运用的形式,都根源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不同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不同的特点,即便是同一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在不同的地区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人类进行磨制石器,制作工具,在岩壁上作画记事的过程中,实现了最基本的艺术创造。这一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与原始人类的生活直接融合在一起。农业社会的艺术创造,大多与宗教活动分不开的。贵族们追求金壁辉煌的形式、贫民们追求朴素的形式,而各宗教则喜好高大威严的形式。农业社会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巨大的,似是由于当时的背景所决定,在环境艺术设计上取得的理论成果并不太多。工业社会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设计理论,从此艺术设计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艺术运动,包括工业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青年风格运动,分离派运动等等。导致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是多样的。二战后,现代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理论逐渐形成,即与传统的建筑、家具设计、工艺美术相区别,又在大范围上包含其中的内涵,随着新技术新材料与设计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环境艺术设计也出现了较大的改观。

环境艺术设计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首先,独立性和容纳性更强,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其次,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艺术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第三,专业设计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化的同时,大众参与的势头也将有所加强。第四,设计、施工、材料、设施、设备之间的协调和配套关系加强,在设计中更多的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普遍具备“绿色设计”理念。

2 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2.1 综合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

2.2 独立性

环境艺术设计细分的话,有室内环境设计、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切入点是不一样的。建筑专业大多是工科培训体系培养出来的,在进行建筑时,会更多的从技术和理化性质方面考虑问题。工艺美术专业大多是艺术学科培训体系培养出来的,在进行相关工作时,会更多的从感性方面考虑问题。总体来说,针对不同的设计领域,有独立性的设计特点。

2.3 创造性

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环境艺术设计有创造性的特点,设计者的独创性思维为是设计果实的源泉。

2.4 适应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围绕着建筑环境,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环境景观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3 如何培养适合信息化社会要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是高校广泛开展的热门课程,培养的设计人才也是社会上紧缺的。我国在环境艺术设计培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概括如下:

首先,盲目扩张,学校招生后却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师资与硬件教学设备。造成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管理放松,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案,教学效果差。

其次,过分强调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对艺术感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学科,重在对人营造美的氛围,过分的强调职业技能培训,是舍本逐末的行为。过分强调市场效应,一味的跟着市场走,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不足,把设计当成一种纯粹的商业利益。过分的强调学生的就业率,从而促使教学工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第三,依赖性较强,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突出表现为过分对计算机的依赖,这打破了环境艺术设计原有的特性,难以真正实现设计艺术创新突破。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从事设计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计算机相关设计软件而完全忽略了设计的创意

最后,设计作品表现力差,突出表现为对别人作品的模仿与借鉴,华丽的效果掩饰不了内容的贫乏,创新性极差,作品只是商业快餐,毫无生命力。

培养适合信息化社会的设计人才,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转变设计观念,加强导论教育。学校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导论教育。现在很多高校都是2+2模式,先经过2年的基础课学习,再经过2年的专业方向分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学生进校后,校方即有责任给他们划出一幅专业“导游图”。告诉学生学习环境艺术专业需要三套思维方式,“艺术家的眼光,科学家的态度,企业家的头脑”,让他们知道“喜欢彩虹就不能怕雨”的基本道理。

其次,加强艺术修养训练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和科学的统一。艺术的特征在于其创新性和审美性;科学则在于它的不间断性、无穷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除学习建筑装饰材料、设计色彩和造型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美学和艺术欣赏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有充分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越是具有个性和创新的设计作品,则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和人们的喜爱。

最后,加强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环境艺术设计课题的确立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内与企业结合用实际项目进行设计教学,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创新设计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由于结合真实设计项目,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4 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是给人带来美,让人们享受美的一门学科。它的发展是从原始社会人类劳动中来的,并在工业化社会中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近年来受到新材料新技术的支持,环境艺术设计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成果。本文同时分析了我国高校对于设计人员培训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我国能够及时的培养出适合信息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l]李泉涛.施国盘.论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田.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3

关键词:缠枝纹;明代瓷器;应用特点;传统纹样

装饰纹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对于装饰艺术上的运用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中的传统缠枝纹对于我们的意义也是久远流长的。

明清两代,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也正是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工艺美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行业都开始进入了商业化的轨道。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明代纹样有着浑厚端庄的造型特点和庄丽浓重的色彩特点。

1 传统缠枝纹的介绍

缠枝纹最早起源于唐卷草纹,在它的基础上加以沿用和创新,从而发展成了柔美生动,变化多样,姿态婉转的特点,很具古典寓意的纹样,明代时期比较流行,也最具有当时社会和民族风格的特色。

缠枝纹样是以构图骨骼的形式呈现出曲线的形式或是圆形的形式分布,再以波浪形式、漩涡形式、“S”形式等连续展开,从而呈现出了螺旋缠绵的基本骨骼框架,然后在漩涡形式或波浪线的形式上点缀一些花卉和叶子,“波线总是体现着优美的连续效果,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波线在滑动中的渐变形状,形成了节奏性延续”。[1]由于缠枝纹采用波线的形式,从而在装饰形式上增添了韵律美。

2 明代各个时期缠枝纹的发展变化以及在瓷器上的应用

2.1 明代缠枝纹的概述

明代的装饰纹样很丰富,特征也很明显,有着端庄浑厚的造型和庄丽浓重的色彩的特点。受程朱理学影响,为了体现封建伦理的观念和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纹样大多采用图表现意义,宣扬吉祥、平安等形式来表现。

2.2 明代瓷器上的缠枝纹及其应用特点

(1)洪武时期。瓷器制品的绘画内容大部分是以四季花纹、番莲纹、菊纹、牡丹纹为主,纹样内容相对单一,而当时的造型风格受到了元朝的影响,所以和元瓷的相似度很高。在洪武瓷器中,大多是把缠枝纹样作为瓷器上的主要装饰图案,把莲瓣、卷草、芭蕉,回纹等作为瓷器制品图案的元素,再进行搭配调整,使绘画装饰的风格特点上是基本上一致的。

(2)永乐时期。缠枝纹的绘画纹饰都带有浓郁的伊斯兰色彩,因为永乐帝登基以后加强与周边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派遣郑和率船队数次下西洋,从而促进了永乐时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景德镇出产了很多的制品来提供对外贸易,有适合伊斯兰国家使用的陶瓷制品,并且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制品的绘画风格上都带有伊斯兰色彩。

(3)宣德时期。无论缠枝纹的造型,还是装饰内容,都继往开来,缠枝纹的特点是大胆创新,制作出其他新颖纹的缠枝纹,如缠枝灵芝纹。灵芝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在古时候的灵芝都被夸大,有着使死人复活,让人一辈子不变老的效果,它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的寓意,因而灵芝和缠枝纹结合在一起,组成了缠枝灵芝纹赋予了长寿、吉祥、平安的寓意。

(4)对于明初时期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资料记录是非常少,因而对于当时社会陶瓷工艺制品的状况有点含糊不清。

(5)成化时期。瓷器制造业发展速度很快,沿用原有的缠枝纹,进行创新,制造出了有时代特色的制品,促进了缠枝纹的发展。成化的早期和中期以沿用传统的图案为主,对于缠枝纹的发展变化上面没有很大的改变;成化的后期因为一种新的染料“平等青”的大量普及与使用,从而改变了绘画的风格,制作出了很多精品明瓷。而成化时期的缠枝纹饰大多应用于斗彩中,那是因为,此时的制瓷行业是在模仿当时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工艺特征,创新发展,生产出了很多青花五彩和青花斗彩瓷,从而把明代的彩瓷制作推向了顶峰。

(6)弘治时期。皇帝生性恭俭,爱惜百姓劳动力,所以使用的器物是沿用成化的造型风格,也很难见到有赏玩的器物。由于弘治时期吉祥物沿用成化时期的造型和绘画图案风格,没有创造出具有本朝特色的风格特点,弘治朝的缠枝纹没有成化朝的丰富和复杂多变。

(7)正德时期。皇帝本有重振朝廷的威信志向,继而受到了奸臣贼子的误导,差点有灭国之灾。正德皇帝喜欢享乐,所以使瓷器的制作也重新活跃起来,正德时期的传统瓷器工艺制品极大地超过了弘治时期的制品。永乐时期对于缠枝莲与龙纹,或者是凤纹搭配在一起的装饰形式特征,就已经开始使用在瓷器工艺制品上,宣德和成化时期有很多,弘治和正德时期的绘画装饰风格,还有青花的颜色与成化大致上是一致的,但正德时期的绘画风格相对活跃一些,不过还不够严谨,没有成化时期的装饰风格严谨、认真。

(8)嘉靖时期。缠枝纹饰的风格相比以前御厂宫廷纹饰的风格大不相同,从严谨、呆板的风格逐渐转变为向自由奔放、随意洒脱的民间写意风格;和以前的官窑制品相比,“官搭民烧”制品所涉及的绘画图案特点更是贴近了民众的生活,缠枝纹的风格是由严格、呆滞的宫廷纹样装饰风格的逐渐向洒脱奔放,自由随意的民间写意的装饰风格方向发展。

3 缠枝纹应用在明代瓷器上的特点

3.1 明代瓷器上的缠枝纹

明代的缠枝纹装饰制品是在其发展史中处于顶峰发展的时代,它首先沿袭了宋元时期原有装饰造型特点,花头的造型可以分为注重写实和注重装饰两种类型的风格特点,纹样也有严谨的造型、饱满的结构、纤巧的线条、明净的色彩,因而在明代吉祥的文化氛围影响下,缠枝纹饰的构成要素更加丰富,有图案化和形式化的题材形式。

3.2 不同题材的缠枝纹在瓷器上的应用

缠枝纹有丰富的题材,内容丰富,有很多素材都是自然界中的元素所组合在一起。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题材内容上看,原始社会的装饰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到商周以至六朝,装饰纹样以动物纹(包括想象的动物)为主;自唐代以来,大量采用了花草等植物纹样;直到近代,在装饰内容上,也大都是以花草为主。[2]

明代的缠枝纹装饰制品是在其发展史中处于顶峰发展的时代,他无论是在造型结构,还是在色彩和线条上面的运用,都是独具时代风格,把缠枝纹的发展推向了顶峰时期。同时,缠枝纹被广泛的应用于陶瓷器面上,它的形式感优美,适应性广泛,因而可以和各种器物更加完美地结合,在明代的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展现出了精彩一面。

4 结语

从古至今,缠枝纹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它是纹样的装饰风格,还有造型的特点以及与各个时期的背景文化所融合的产物,他们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了各个时期不一样的装饰风格。同时,明代缠枝纹在瓷器应用和转变发展的过程中,也展现出它本身的民族特性和包容特性,在纹样发展中不断地吸取外来的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精华和思想,再和本民族的装饰传统特色融合在一起,在这基础上吸收、容纳并且发展创新,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征的缠枝纹。

参考文献:

[1] 贡布里希(英).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313.

[2]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3] 李久芳.明代漆器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成就[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4

关键词:民族风格;造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46-01

一、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中,世界掀起了一场场“动画热”,国外动画大国市场趋于饱和,面对空虚匮乏的中国动画市场他们争先恐后趁虚而入。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动画强国的冲击极大改善了我国的动画事业,同时也间接培养了一批新生代的中国动画工作者,对动画的认识从根本是转换了思维方式。在探讨挖掘和继承凝聚先人智慧的遗产时,国产动画势必要在传统造型风格弃糟存精,让优秀的文化加以继承,由此进一步创作出更好的国产动画。

二、国产动画发展史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中国一些影片在国外参赛,那时外国觉得中国的影片有点像苏联的片子,没有民族特性。这引起当时创作者的震惊。1956年时候特伟提出:“走民族动画电影之路。”

特伟带领一批长春的动画家迁到上海,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同年,特伟导演了一部影片,叫《骄傲的将军》,吸收了民族风格造型,将军的脸谱化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京戏的风格。这部30分钟的动画片让人耳目一新,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80年代又发明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可以说最具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它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情趣再现于银幕,将中国民族风格推到极致,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坛。

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对中国动画角色造型的影响

(一)民族美术造型的影响

一种特定的艺术表现方式产生于特有的文化底蕴地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传统画内容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人神鬼魂,到社会风俗无所不包。

民间工艺美术种类极多,且目的用途都不相同,如有工商玩的造型艺术,也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种类有:绘画。版画灯笼花扇画年画等;雕塑。彩塑石雕砖刻木雕琉璃建筑饰件等;玩具。泥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刺绣。蜡染印花布织锦,纸扎灯具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在历史中延绵不绝,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合乎民族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

(二)传统戏曲的影响

中国戏曲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完整的吸取艺术。对现实主义题材很重视,同时注重善、恶的评价。在电影进入国内前,传统戏曲就占据了人们休闲生活的绝大位置,并形成了固定的欣赏习惯及特点。中国戏曲在国际很有地位,同时非常具有民族风格,可以说很有发展前景。戏曲中英雄人物的精美造型,极富中国韵味的场面,还有穿插其中的京剧趣味知识,无不是动画题材创作和角色设计吸取灵感的温床。

四、全球化语境下国产动画造型的民族道路探寻

(一)国外动画对国内产业的冲击

对外来动画大国的强势入侵,外国动画市场似乎展现了“朝气蓬勃”之势。据国广电总局不完全统计,国内动画产量进来以年均翻倍速度增长,然而在我国本土占有份额却远远低于国外动画,同时国产制作方面质量弱势较为明显,也相对影响了在市场需求中的比例。

(二)中国动画自身的一些问题

由于受到国际动画唯美写实等风格影响,动画风格也有所创新,同时在角色造型音乐创作等多形式展开了探索。但是因受模仿思路的影响,在一些角色造型方面出现了性格缺失的状况。

五、结语

在全球化经济不断提高齐头并进的时代,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也开始不断影响和凝聚人类的精神,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动漫蓬勃发展,国产动画面临着技术人员、个性鲜明美术风格、人物造型等诸多挑战。

但是,没有民族化的造型和风格,光有技术,没有艺术感染力,对影片影视语言的表达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单纯的技术对接会造成传统与技术的脱轨,我们要看到先进的技术,但更不要忘了最基础的东西――文化底蕴。动画片艺术规律不但要有市场规律,还要找到技术与文化的接轨点,从零做起,逐步提高质量,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创意。不仅如此,做自己的动画既要跟上时代的技术,同时也该背负民族的精髓,这样才能走的更远。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5

关键词:感觉意识;现代设计;驱动力;趋势

0 引言

感觉是人作为生物最本能的反应,是人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让原始人类脱离蒙昧阶段,以主观能动性改变着周边的生活环境。自十八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历了科技革命、信息革命,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变,人类也在变。在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技术成为发展的驱动力的时代,伴随的是人的感观的退化、异化,而有“感觉”的情感化设计将会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新方向。

1 感觉意识

“感觉”是指动物及人体接受外界传来的及发自体内组织和器官刺激的特性,包括内在的感官知觉,和对外界的感应察觉。人的基本感官功能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意识引导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发明工具,改造着周边的生活环境。当人类第一次把石头握在手心,感受它的硬度,就注定了它要成为人类最早的使用工具。原始社会的人类地面对大自然,所有的感官都是开放的,感觉、感知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媒介,保护自我的手段。

在《感味回归》中,艾伦・姜索写到,“我们会对某地害上‘乡思’,会不经意地想起它,想起它的声音,它的味道,它的景色,它令我们着魔,而我们也会以它来衡量自己的现在。”这里描述的就是人对感觉的依赖。

2 感觉体验在不同时代的变化

2.1 感觉作为人认识外界的媒介

中国先民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硬的石头可以用来做工具;火可以让身体在寒冷中感到温暖,火煮过的食物也更美味、易消化;木头的易燃性让人造火变得更加方便;木头和泥土的可塑造性让它们成为建造房舍、制作日用品的重要原料;在大江河岸,孔夫子曾望着川流不息的河水而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水的持续的流动性的带来的感受。那个时代没有钟表,人只能对自然物――太阳、星辰、植物、水等的变化来感受时间的流逝,先民们置身于未开化的环境中,能够察觉一年的节气,什么时候适合播种,知道月亮每晚什么时候出现,因为他们的感官和大自然的节奏协调了。

2.2 现代社会中的“感觉”

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后,伴随的是人的感觉体验的变化。现在,各种人造的复合材料改变着我们生活环境的面貌,那种来自自然环境的原材料越来越少了,随处可见塑料、玻璃、人造木,常闻到装修材料的刺鼻味,有些现代材料给感官带来不愉快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麻木着人最本能的感官意识。

2.3 技术的进步与感官的退化、异化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变,人类的感觉体验也在变,自十八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历了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依赖科技,电子产品“奴役”着大多数人,在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技术成为发展的驱动力的时代,伴随的是人的感观的退化、异化。

“宅”成为大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缺少与自然、周边环境的接触,人的感官也必然会退化。爆炸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耳目;网络上全球各地的劲爆新闻事件刺激着我们情感的承受能力;传统的审美疲劳转而趋向审丑;网络术语流行“错别字”等,感觉体验开始异化。

3 “感性化”的设计与“理性化”的设计

现代设计伴随着工业化的经济发展而产生,展开了半个多世纪的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较量,设计师们探索过主流的发展方向,从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后现代设计运动,在欧美及日本上演,形成以英、法为代表的追求感性化的传统主义和以德、荷兰、瑞士为代表的理性化的现代主义两大设计艺术阵营。

3.1 “感性化”的设计

现代设计萌芽阶段,不少西方艺术家排斥大工业化生产,尝试在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设计,吸收各国的艺术特点,从自然界寻找灵感,由此产生了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它们诞生在工业化时期,想与现代主义的产品抗衡,以有着悠久的艺术文化历史的英、法为代表,法国的现代设计要追溯到“新艺术”运动,这是一场装饰与现代的妥协的产物,包括后来的“装饰艺术”运动都是以装饰为主题的,这个浪漫的国家一直无法舍弃对华贵优雅的形式美的向往,不热衷于追逐快节奏、高效益的发展模式,情愿沉淀在传统美的生活方式。

3.2 “理性化”的设计

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特点是理性主义、冷静、缺少人情味,现代设计诞生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背景下,以大众为需求对象,是大势所趋。这种设计意识最早在德国萌芽,可以说当英法排斥工业化大生产,对装饰艺术恋恋不舍的时候,德国似乎预见了现代设计发展的方向,所以成立“德意志工业同盟”,并办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始在全国探索现代主义的设计实践。然而现代主义的设计过渡强调功能和极简形式,忽略了人对产品的情感需求,从而导致20世纪六十年代的反设计运动的爆发,引来一股怀旧风,然而怀旧的风格终究是不合时宜了,并不能再次成为时代主宰。

4 感觉的回归

不论是偏理性化的设计,还是偏感性化的设计,都是现代设计发展过程追求的形态。理性化的设计注重功能和实用性,感性的设计较多考虑产品的艺术美感,可以成为情感的依托,然而这两种设计都是极端的设计,过度理性的设计造成人的情感需求缺失,不是长久之计;艺术化的感性设计需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是少数乌托邦分子的追求方向,在现代社会也不是权宜之计,这个时候需要有一种新的设计意识来弥补这两者的不足,来唤醒现代人在物质社会中沉睡的人的主观感觉。

4.1 感觉驱动力

感觉是人作为生物的最本能的生物反应,而人的感知力在这个技术驱动的年代已经在退化、异化,用什么来刺激在身体内沉睡的感觉,让它成为设计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将会成为一大课题。原研哉说过,“以我们的感觉为基础重新审视世界,这对技术也是合理而有意义的。”

4.2 有“感觉”的设计

原研哉提出了“感觉”的概念,他把感觉指代能激发我们感觉认知的熟悉的东西,在二零零四年的“触觉展”中,展示了一系列以“感觉的设计”为主题的设计作品,涵盖了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作品,都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每件设计作品都能触动身体的某种感觉。有些设计师以水果的形态和肌理制作果汁的容器造型,使果汁的味道与水果的印象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木屐鞋底采用人造的自然形态的材料――木屑、青苔、沙石等,唤醒脚底对大地的感知能力;用毛发做灯罩,营造一种诡异的气氛。

5 总结

在人类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感觉作为一种抽象的姿态,它的体验方式也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变化。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化是大势所趋,然而作为有感觉意识的人类依然对艺术化的美感依依不舍,一种突破这两种特质的设计方向将会成为时代潮流――那就是回归到人自身,唤醒沉睡的意识,借助现代化材料和技术,设计生产现代而富有“感觉”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克莱尔・沃克・莱斯利.笔记大自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6

关键词:美术;文化课;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31-01

素质教育实施后,音乐、美术等课程已经从人们口中所谓的“副课”提升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不只是成绩优秀,更注重个人的特长。跟随着这样的主流,现在的学校都开始设置一些艺术特长班。学校以外的艺术培训中心也越来越多,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相应的美术课本上的内容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美术教育是一门人性化的文化课程,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这里的传承与交流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全民族的各地民俗的优秀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之意。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教学是典型的视觉认知过程。从欣赏的内容看,有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建筑艺术、书法作品等等。从时间看,有远至原始社会的彩陶,有近至当代名家作品。既有出自宫廷的官方作品,也有民间广大劳动人民的大众作品,从作品的地域、时间、种类、风格、审美等方面皆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点及发展过程,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便深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和精髓,利用美术鉴赏教学来解读传统文化将是一个很好的传承载体。

传统文化按存在方式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较为直观具体,具有明显的可观性,如传统建筑、生活用品、自然文化遗产等,而非物质文化主要是以非物质形式存在,一般为精神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如传统中国画、民间工艺品、年画、变脸、皮影戏、剪纸等等,但这些非物质文化往往借用一定的物质形式来进行文化的传播。同时非物质同物质文化没有很明确的界限,有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换位的。随着媒体的演变,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可视化的文化信息传播已成为当今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我们把“可视化的文化”称之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以其简练的图形图象取代原来抽象含蓄的文字,使人们接受文化本体的过程时间缩短,速度加快,同时存在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有平面的、立体的、静态的、动态的、具象的、抽象的等等,可以说文化层面的内容皆可以视觉的形式而存在。我国民间美术经历了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浓缩了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内容,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之所在,它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品种繁多。如何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具有时代意义,正是针对这点,美术教育中开始设计了各种民间美术的课程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节日》一课的教学中,我以春节的讲解为主。春节——这是一个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节日,可先让学生了解当地过春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及生动形象的传统工艺:吃团圆饭、放鞭炮、贴“福”字,挂灯笼、赶庙会、扎风筝等,从而知道了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本课结束时,我又以拓展的形式讲授了其他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可以有多种形式,但不论如何,学校教育教学始终是学生信息获得的主要来源,传统文化内容也不例外。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合理延伸,以拓展学生对文化接触面,提高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美术教师须思考的。课堂进行合理的延伸,能充分地将文化的一些要素贯连在一起,使知识内容有个因果关系。同时能提高学生对文化层面更深层次的了解和体验,充分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给我们生活、工作的影响和作用。在延伸拓展中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的背景,以及学生固有的文化观念,用多种形式展开文化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对文化层面的内容能真正得到一次认识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