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管理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管理机制

实验室管理机制范文1

关键词:大专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017-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大专院校的计算机数量相应的增多。但是计算机实验室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承担了不同专业教学的任务。这不但加重了计算机实验室的负担,而且还给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诸如软硬件故障、计算机病毒等问题都会导致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影响实验实训教学。因此,建立高效适用的计算机实验室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针对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1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现实意义

大专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任务主要是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学习和科研,抓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教师的意义。在计算机实验室中进行的各个环节的教学,同理论教学一样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形象的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计算机实验室中的教学,对于教师完成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对学生的意义。计算机实验室对于学生的学习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每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课或课余的时间到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练习、巩固。同时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是晦涩难懂的,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真正理解领悟。实践证明: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巩固新知及理解问题,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2 大专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很多大专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并未合理的使用,计算机利用率不高,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其主要是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承担的任务繁重

在大专院校,计算机实验室需满足不同专业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上机课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不同的实验实训内容往往需要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与此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成来满足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上机学习需求。此外,计算机实验室还要承担计算机考试任务,面向社会的各类认证考试,课余时间的开放等问题。计算机实验室日常承担的任务繁重,这就加大了实验室维护管理的难度。

2)软硬件故障频发

由于大专院校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并且中学计算机教育课程开设程度没有统一的规定,这就致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学习时,经常会有意无意的进行误操作,诸如删除系统文件或应用软件、更改系统配置、设置登录系统的密码、修改CMOS设置、甚至对注册表进行修改进而破坏系统注册表、带电插拔键盘鼠标、在关机或开机的过程中插拔移动存储设备等,这些都将导致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3)计算机病毒的破坏

计算机病毒向来是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一个大难题。计算机感染病毒的途径有很多,移动存储设备的普及与使用,都有可能使计算机感染病毒。有的学校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开通了网络链接,使计算机实验室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对外交流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但是这会对计算机的安全造成危险,计算机将会出现不明邮件的下载和恶意病毒的攻击的现象,除此之外,当学生不小心访问了某些染有病毒的网站时,计算机病毒、木马、黑客程序将涌入实验室,轻者会造成机器运行速度变慢,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影响正常的教学和学习。

4)实验室卫生问题突出

良好的卫生环境不仅对于教师和学生有好处,而且对于计算机也是百利无害。计算机主机和显示器产生的静电会吸附灰尘,堆积的灰尘对计算机的损害极大,所以应该经常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打扫,清除地面及桌椅上的灰尘,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最好穿戴鞋套。

3 大专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具体机制

随着实验室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管理和维护的工作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课程多样化对实验室提出的软硬件要求也在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和维护的必要性也在日益凸显。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机制。

1)制定科学的上机管理制度

建立实验室使用管理制度是有效管理实验室的前提,是实验室进行高效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个人。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应指定人员在下班前检查好门窗等有关设施,做好实验室的安全保障工作。定时打扫实验室,做好实验室的防尘工作,注意通风和散热,调节温度和湿度以延长计算机硬件资源的寿命;定期对鼠标、键盘、电源、网络故障做排查,以保障学生正常使用实验设备。对学生也应该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将上机应遵守的各项规则以及具体的惩处进行明文规定,并且严格执行。通过这些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从而不仅可以起到事后惩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发挥规章制度的事前预防作用,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损坏计算机的行为发生。

2)采取措施保护软件硬件

对计算机的管理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管理,以此来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首先,对于软件的保护,可以利用还原精灵软件对系统文件进行保护。还原精灵软件的核心是Ghost备份软件,在安装时在硬盘中分割出一个分区,用来存放备份,在需要时可以进行一键恢复,即方便又安全。为了保护备份文件,防止其被误删、破坏,该分区是隐藏的,从而起到保护系统的目的。其次,对于硬件的保护,最主要的可以利用硬盘保护卡对系统硬件进行保护。硬盘保护卡是基于计算机硬件的底层,它的兼容性好,不依赖于硬盘,并且支持多种数据还原方式、不占用硬盘空间,且安装和使用过程简便。硬盘保护卡能够保护系统资源和硬盘文件不被更改,同时可避免用户把“垃圾”文件装入系统,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3)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工作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不言而喻,会对计算机系统资源及文件系统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病毒,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致使计算机网络处于瘫痪状态,从而造成计算机软硬件的损坏。目前病毒种类多,传播的周期大大缩短,而且比以往更具毁灭性。对于计算机病毒应该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病毒及其危害性的教育,从而增强其病毒防范的意识,并健全上机登记制度,对病毒进行及时的追查、消除,不致扩散。其次,应安装权威杀毒软件,并及时修补升级,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查毒、杀毒;对于一些已知的计算机病毒应安装免疫软件、修补系统漏洞、限制系统功能的方法来进行预防。除此之外,一旦发现有计算机感染病毒,应及时隔离传染源。对病毒进行追查、消除,使其不致扩散。另外,对不需要与外网连接的计算机实验实训项目,可切断与外网的连接,避免病毒通过网络传播,保证计算机正常有效地工作。

4)做好实验室卫生管理工作

实验室的卫生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管理员不仅需要做好实验室的卫生整洁,还需要做好计算机的清洁工作。还应定期对实验室的计算机进行清洁,一般情况下应每天对实验室做一次清理,每学期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机箱、键盘和鼠标等外部设备和计算机桌面都应每天清理一次,因为主机板上的插卡与主机板的接触片若是布满灰尘,开机时很容易烧坏板卡。同时还应避免显示器受到阳光的直射,实验室应安装遮阳窗帘,减缓显示器的老化;计算机实验室机器多,散热量大,尤其在夏天室内温度很高,应在实验室内安装空调,保持适当的温度。由于每天上机的人数比较多,应针对学生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学生上机应穿鞋套,以保证实验室的卫生质量。

总之,大专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系统维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的迅速升级,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必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的规划管理,制定各类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对于高校的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而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智飞.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5).

实验室管理机制范文2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水平、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有效利用实验室空间、设备以及支持的能源、网络等资源,提出了采用微信、微博等学生喜闻乐见且使用方便的网络新媒体来实现学生的实验室签到和使用预约;设计了基于智能能耗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对计算机系统、空调系统和其他实验室支持环境的能耗进行采集与优化控制的新型监测和管理方式;基于新媒体和物联网技术的新型智能化、精细化的开放平台实验室管理机制使得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机制更适应双/多校区的教学及科研活动管理,并且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

关键词:

微信;物联网;精细化管理;双校区;绿色校园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各高校不断地探究新的实验教学方法,高校实验室管理和运作模式从传统的课程教学型实验室逐渐转变成开放型实验室。开放型实验室不仅能满足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需求,而且提供了一个发挥个人潜能的实验环境,从而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和探索性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创造的欲望,点燃他们创新火花[1]。开放型实验室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例如课题研究实验教学模式,项目化实验教学模式,竞赛培养实验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元化的创新平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4]。开放型实验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建设。实验室开放不是时间、空间的简单开放,也不是教学内容和仪器设备的简单开放,实验室开放必须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作保障[5]。在为实验室开放提供必备经费、设备和人员保障的前提下,探索基于新媒体和物联网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新机制,设计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是至关重要的[6]。它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利用率,更能够保障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顺利运行,使开放型实验室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1当前实验室开放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1.1学生无法及时获得实验室详细的开放信息

目前高校实验室一般采用课程实验预约开放时间,开放自主使用的网上预约管理方式[7]。由于网上系统信息需要及时更新和实时录入,尤其是课程实验时间的临时调整变化无法及时上传,学生无法方便地获得实验室的实时开放状态和具体的空余(设备)资源情况。以天津大学为例,2015年进入双校区运行状态后此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例如,学生从实验安排表查询,发现某实验室无实验教学课程,当他从卫津路校区到津南校区,需要的设备已经被其他自主使用的同学占用了。这样导致一方面学生白跑冤枉路,另一方面没有预约的其他实验室空间以及设备白白闲置。因此,需要精确的个体化的设备和资源使用情况,以及提前进行预约个体的实验设备的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8]。

1.2管理者无法准确掌握具体使用情况

值班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仅仅能看到学生在或者不在,大致了解学生人数。但是他们缺乏对具体每个学生使用具体设备情况的信息化统计手段,缺乏对于学生的上网、使用实验设备等情况的有效管理和统计。指导教师也无法时时获知在开放时间段内来实验室作实验的学生情况。学院基本上只是按照实验学生人数、经费情况来配置实验室面积、设备数量和支持资源等。统计的实验时数等是实验室人员手工填写的,缺乏客观依据。通过对设备资源使用的监测和信息化统计,将大大提高实验室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为实验室规划、投资效益分析等提供客观、翔实的数据基础。

1.3实验室相关资源浪费严重,管理粗放

实验室开放必然会加大实验室的人员、电力、能源和设备开支。但是仅仅是粗放型开放,就会导致成本大量提升,导致资源浪费,而没有取得相应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以当前周一至周日全开放的某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有2层,使用面积300余平方米,采用了集中空调系统。从近几年的具体使用情况看,周末或者晚上来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很少。但是仍然需要实验室同时开启几十个无线网络接入点等网络设备、大量的中央空调和视频监控等辅助设备,并且增加聘用员工,安排实验人员长期值班,这带来了不必要的大量能源消耗和人员经费开支。这样的粗放型实验室资源开放情况对于建设绿色校园、实现节能减排是非常不利的。

2物联网和新媒体的精细化管理新机制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精细化管理实验资源,合理配置实验设备,及时对信息收集和的新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9]。研发基于能耗和其他物联网装置的实验室环境能耗和设备使用管理软件;研发及时实验室精细化使用情况的新媒体交互系统;研发通过微博等新媒体签到来获得实验室实验设备及网络等资源使用许可的认证和管理软件。

2.1学生需求的精细化和实验预约机制

目前的学生需要的信息比较单一化,往往只是简单使用实验室的时间信息,而且没有对学生是否按时来使用实验室资源进行确认和管理。新机制将学生的实验室使用需求细化为:使用时间、使用的设备、使用的实验室支撑资源(网络、空调、其他辅助设备等)、需要指导人员、使用的优先级等。其中使用时间就是计划开始使用实验室的时刻和计划的时间长度;使用的设备是指进行实验的主要设备;支撑资源是为了进行该实验需要的辅助设备和支撑环境;指导人员指是否需要特定的教师指导实验过程;使用的优先级由新机制自动生成。学生使用的优先级主要依据的因素包括:学生的预约信誉(即以往预约的正确性、按时使用实验室的概率);实验室空闲设备的匹配率;实验室支撑资源的利用率等。如果某同学预约信誉高、空闲设备和他的需要匹配,并且对实验室辅助资源的占用少,他的使用优先级就比较高,可以有效预约到实验室开放时间段。反之,预约信誉低、使用的设备不空闲、占用的辅助资源多的预约的优先级低。

2.2实验室使用监测和精细化管理机制

以往实验室只是通过门禁系统来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是否进入实验室进行管理;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来粗略地观察实验室是否有学生和是否安全。新机制将精细化管理学生的预约、预约的到位率、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生成设备和实验室的精细化监测信息。将新媒体预约与实验室签到系统和门禁系统结合,实现对学生是否按时使用预约资源的监测和统计,并且为上面的学生信誉机制提供签到数据。将计算机类设备的登录系统增加二维码,学生即可在具体设备上签到,和下面的能耗等传感器配合,可以获得准确的使用状态信息和进行精细化设备使用率、完好率等统计,避免了后期的人工操作,提高了统计监测的实时性。

2.3实验室支撑环境的物联网监测和开放机制

将空调、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高耗能的实验设备分别增加具有网络接口的能耗传感器,即可实时获得设备的能耗信息。通过非侵入式负荷分解与识别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设备的工作状况(空闲、低负荷、高负荷)。将实时获得的设备能耗等信息进行分析,并且和学生签到以及设备利用率管理系统配合,就得到了实时的开放效益评价。根据实验室开放规则,依据设备、辅助资源的利用率和能耗等情况,来确定是否接收学生的个性化实验室预约。这样就可以避免为了极少数的学生,实验室大量资源全部开放导致的浪费情况的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实验预约时间集中,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通过学生实验需求的精细化预约,加上门禁和新媒体签到系统对设备和预约情况的确认与精细化管理,配合实验室支撑环境的监测系统,就形成了灵活、高效的开放实验室基于物联网和新媒体的管理新机制。该机制可以有效地响应学生需求,高效利用实验室资源,减少实验室支撑环境和人力的浪费,促进节能减排,并且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实时性。

3管理系统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管理机制,将计划预约、及时和申请结合的新机制,并且需要考虑设备和实验室环境的能耗、人员开销等,建立及时收集设备、支持环境、学生使用情况的制度、方法;提出优化的开放目标,以学生使用和能耗为综合约束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平台[10]。我们设计了下面的主要管理系统。

3.1基于微信等新媒体的学生预约和签到系统

分析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开发平台、进行移动应用的学生签到、信息交互等软件需求分析、模型设计和快速原型开发。考虑到学生的使用习惯,并且针对学生到其他校区不方便使用电脑进行实验预约和签到的实际问题,开发了基于微信等新媒体的实验室预约和签到软件。

3.2基于能耗传感器的设备使用情况监测系统

对于典型设备和支持环境,增加具有网络数据传输功能的能耗传感器。对实验室的电脑、视频监控设备、空调、实验台等进行分类监测统计。通过及时的网络监测和负荷分析模型,可以获取设备使用情况和能耗的关系。得到不同设备的工作状态(正常工作、待机、低功率等状态)。为管理人员判断开放实验室的范围提供基于能耗的设备有效使用率的客观依据。

3.3实验室资源使用授权和设备利用率统计系统

研发基于签到的实验室网络等资源的授权系统,只有通过预约和有效签到的学生才可以在指定时间内使用实验室资源,避免学生滥用和相关人员私自对外开放。综合签到数据、结合分析相关类型的设备能耗数据,可以精细化地对设备的利用率进行及时统计,并且可以对实验室整体开放效益进行及时分析。

4结语

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针对学生预约实验和教师与管理机构管理实验室开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基于新媒体的实验室开放新机制。开放型实验室采用适应双校区的基于新媒体和物联网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是实验室开放建设的需要,更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促进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开放实验室管理新机制可以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的内涵式开放性,使实验室成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沃土。

作者:罗咏梅 单位: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卿大咏,严思明.加强高校实验室开放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实验室科学,2010(3):125-127.

[2]樊玉清,洪波,赵越.课题研究教学模式在环境类专业实验课中的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3):22-24,29.

[3]李妍.项目化教学在嵌入式系统实践课程中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2(5):27-29.

[4]李从举.搭建创新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实验室科学,2014(4):9-11.

[5]吴文华,杨庆,沈新元,等.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下的实验室开放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172-176,197.

[6]伍扬.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8):178-181.

[7]邢丽波,桂馨,康九红.实验室开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9):252-255.

[8]易黎.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223-225.

实验室管理机制范文3

关键词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 开放实验室 管理机制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是结合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知识更新,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角度上提出的。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的系统,是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许多高校尝试将传统教学型实验室向开放型实验室转型,但是在转型实施过程中发现,开放实验室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监督与激励,造成管理人员积极性低,开放时间不固定;第二,部分损坏设备维修费用高,维护困难;第三,缺乏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与激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室积极性不高;第四,开放形式单一,缺乏与其他高校实验室的合作联系;第五,管理成本高,开放实验室经费不足,经费管理不合理。事实上,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高校实验室在开放过程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2]

ISO9001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它对任何类型、规模及行业的组织都具有通用性。[1]最新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明确指出其适用于所有类型组织,特别是服务行业、科研单位,并首次提出了“知识也是一种资源”的观点。因此,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是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开放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ISO9001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制定的对组织质量进行指挥与控制的管理体系,[3]即为组织提供一个标准、专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参照依据与组织框架。

国外许多大学基于ISO9001建立了自己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并用这些标准对高校服务质量的保证能力进行评价。我国同济大学等高校多年前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笔者所在的实验中心也于2005年整体通过了认证。在“高校实验室工作规程”指导下建立并持续改进,适应ISO9001标准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在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共性问题:第一,过于文件化,语言表述繁杂。[4]基于体系建立的部分程序文件与学校程序文件冲突,导致实际操作中既要提交体系文件,又要按学校实验室管理要求提交文件,降低了体系运行的效率;学生流动量较大,难以按照实验室运行记录要求对进入和离开实验室的学生一一翔实登记,仪器设备及器材丢失和损坏现象时有发生。[5]第二,体系标准对教育管理的思考和研究不足。企业产品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具备思维能力,而学生具有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因此难以达到使人才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6]第三,保罗帕姆斯等资深质量管理专家认为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参与和支持力度较弱。[7]体系中关于员工培训、计量校准等需要学校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项目无法实行;实验室开放积极性不高,单纯追求其开放时间而忽视其实际有效利用率,[8,9]闲置等现象仍然存在,[10,11]很难达到体系对设备利用率、新项目开发的要求。

三、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随着国际环境与社会形式的变化,ISO9001经历了不断完善与改进的过程。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ISO9001:2008标准进行了修订,于2015年9月ISO9001:2015标准。与旧标准相比较,ISO9001:2015标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用“产品与服务”代替了“产品”,强调产品和服务的差异;第二,明确提出了“组织环境”的理解要求;第三,用“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取代“采购”,包括“外包过程”;第四,提出“知识”也是一种资源,是产品实现的支持过程。

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新标准同时强调产品、服务、文化等在体系中的重要性,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机制更加适用于高校实验室管理。ISO9001:2015标准强调管理职责分明、各司其职;依据体系文件,以数据和事件为依据,预防为主、有始有终;允许根据工作需要对体系文件进行增减和修改,以保证体系文件的科学性、完善性和适用性,这与目前许多国内高校实验室广泛实行的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法之间形成很强的相通性和包容性。[1]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中,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开放实验室管理中,可以更好地改善旧体系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不足,有利于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更有利于促进高校间的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提升知名度。

四、ISO9001:2015质量管理下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实施

(一)ISO9001:2015质量管理下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原则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运用于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学习和理解该体系的7项基本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实验室管理的质量方针及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满足顾客要求并且尽量超出顾客期望是质量管理的主要关注目标,对于组织的持续成功意义重大。高校开放实验室的“顾客”是指全校师生、社会人员、社会组织等对象,因此,高校实验室管理需研究各对象的需求和期望,并转化为质量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实现。第二,领导作用。各层级的领导通过确定统一的组织宗旨与发展方向,并且创造全员参与的条件,以此来推动组织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者应全面思考相关方的需求,包括实验室内部、外部乃至社会、环境的要求,科学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激发管理人员的潜能与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道德风范和实验室文化。第三,全员参与。组织应确保其内部各层级人员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能力、授权和参与度,这是有效提升组织创造价值能力的必要条件。人为组织之本,开放实验室必须见章立制,依法管理,责权分明,有效激励,实现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第四,过程方法。把组织的活动理解为相互关联、系统运行的过程进行系统管理,将有助于组织获得更多具有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的结果。实验室管理必须重视对过程的有效控制、监督与分析,进而发现产品或服务的低效率现象。第五,改进。成功的组织致力于持续改进,组织非常有必要对其内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反应。通过运用“过程方法”,开放实验室将能针对所发现的低效率过程进行改进。第六,循环决策。决策通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基于数据分析与评价的决策将会更有助于产生预期结果。高校实验室管理必须采取PDCA循环过程方法,不断改善管理效果。第七,关系管理。为了取得持续成功,组织需要识别并有计划地管理与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关系。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应与相关利益方形成良好的互利关系。例如,高校与实验室之间可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双赢目的。

(二)ISO9001:2015质量管理下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实施流程

确定开放实验室管理原则后,便可进一步构建ISO9001:2015质量管理下的开放实验室流程。[1]具体如下:

第一,建立管理团队,开展贯彻培训。为保证质量体系的建立,高校实验室应首先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12]由管理团队制定开放实验室的质量方针、目标,负责质量体系的建立、推进和维护,编制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组织对全体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标准培训,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提升全员质量管理操作技能。第二,整合实验室资源,提升实验室的开放能力。对实验室进行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尝试打破学科界限,以适应学科的交叉,达到实验室应具备的工作环境、设备与物资方面的要求,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有效发挥实验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基地,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在满足教学的前提下,发挥资源优势,扩展职能,利用高校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服务。第四,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文件,实现强有力的制度保证。通过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将ISO9001标准细化为各项实验教学的具体执行标准,强调预防为主和过程控制,完善实验教学流程,规范实验教学行为,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使实验教学活动有法规可依、有制度可循、有标准可比、有记录可查、有违章可究,促使实验室岗位职责更加明确,服务更加规范,工作程序更加清晰,工作目标更加统一,为实验室质量管理起到很好的保证作用。第五,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管理人员激励制度。首先,在ISO9001:2015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下,建立以客观公正公开衡量、测评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的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物质激励制度。其次,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应采取措施帮助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学历进修、技能培训等,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追求与学校发展方向一致的目标,用学校的发展目标激励他们提升个体发展目标,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再次,高校实验室管理要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创造贡献出成果的机会和条件,赋予实验室管理人员必要的权力和责任,使其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最后,高校实验室管理应保持透明度,建立公示、反馈、复议制度。以上措施有利于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

五、结语

高校开放实验室要提升管理效率及质量,就必须把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服务置于首要地位,建立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易操作并能不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15下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将质量体系的要求与实验室服务指标融为一体,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该体系具有标识性、监督性和可追溯性过程管理思想,能真正实现 PDCA 循环,达到服务自觉化、决策科学化、工作规范化、改进制度化等标准,促使实验室相关人员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改进、自我创新。[1]这将使开放实验室高效运行目标成为可能。

(胡波、唐月萍、陈杰、陈国华单位为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陈晓亮单位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胡波(1982―),男,四川乐山人,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制造。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35)、成都理工大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机电类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13JGZ19)、“成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教学创新团队”项目(10912-JXTD201501)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1] 刘玉海,李慧妹,宁剑. ISO质量体系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9):183-185.

[2] 熊芳,刘甫,袁新来,等.基于顶层设计思想的开放实验室模式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67-269.

[3] 邵瑛.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3(46):63-65.

[4] 常俪. 2015年最新修订版ISO9001标准更加闪耀[J].海外视角,2015(12):14-15.

[5] 康莹.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管理,2011(10):392-394.

[6] 杜滨晖,王程.基于ISO9000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标准导报,2016(7):50-52.

[7] 赵灿. ISO9001:2015的关键变化和对应方式(下)――8位资深质量专家的观点

[J].质量译丛,2015(11):46-48.

[8] 赵永生.对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4(1):101.

[9] 何轶伦.关于实验室开放的原则与存在的问题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4(10):132-133.

[10] 张方正.促进高校实验室开放平稳、高效运行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196-197.

实验室管理机制范文4

关键词:实验中心;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27

1 引言

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目标是“构建航电一体化的特色实验中心”,原有的综合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实验中心建设和发展要求,“一体化”包括电子、电气综合实验室设备资源的一体化,更包括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的一体化,因此改变原来分散、碎片化的管理模式,研究实验教学中心架构下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电子电气实验教学资源的贯通、中心的开放运行,提升中心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中心的定位,制定发展规划: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四个学科,在天津市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上,发挥航空电子、航空电气、机场自动化等民航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建设专业的优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改革探索运行更加高效的教学科研共享模式,建设丰富的实验教学精品要素资源,打造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进一步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与组织管理,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具备鲜明民航特色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校级教研项目CAUC-ETRN-2015-59的资助下开展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实验中心的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 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标是“构建航电一体化的特色实验中心”,为了实现实验室资源、人力资源内涵上的真正一体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有必要改革目前的碎片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体系,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中心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研究适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架构下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确立中心主任、综合实验室主任、子实验室负责人三级管理架构模式。中心主任由学院副院长兼任,综合实验室主任和子实验室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适当的规定各级的权限与职责,在中心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建设、课题经费使用、人员配置、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开发、仪器购置、实验室维护上分权管理。上级统筹规划,下级处理规定范围内的事物,并注重发挥下级的积极性。整合中心教学资源,实现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

3 中心考核与开放机制

以实验教学学时数、实验项目开发、受益学生数、人才培养效果、教改项目、论文及研究成果等工作量为考核指标,实行学生评教与专家评教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

由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根据各子实验室的具体优势和特点,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探索一套适合中心开放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开放运行机制,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在实验内容上提供足够的实验项目数量及相配套的教材、讲义、电子课件。在硬件方面提供数量充足的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在实验室开放时间上应尽量包括所有可工作的时间,根据实验项目类型

4 实践教学体系及改进措施

加强学科交叉和特色专业综合,借助航空机务专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实验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建立运行高效的教学科研共享模式,进一步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依托航空电子、航空电气和机场自动化等民航特色专业及其支撑学科,在特色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中,突出控制科学与工程下属各学科和电气工程下属各学科在实验室建设的引领作用,并加强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使专业知识及其实验在中心各实验平台上完成系统性教学。同时,将科研成果与特色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研发先进系统性特色专业实验实训装置,构建航空机务维修模拟环境,克服使用航材作为实验装备成本高的问题。充分开放和共享专业实验实训资源。凝聚校内外各方力量,建立航空维修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校内专业实验室,形成航空机务专业实验实训一条龙,使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航空自动化实验室。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基础能力、特色专业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三个层次,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第一层次,“专业基础能力”的实践课程,是实验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包括“电机与拖动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航空检测技术实验”、“电气传动实验”等。第二层次,“特色专业能力”的实践课程,具体包括“飞机电源实验”、“飞机电传操纵实验”、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实习等。第三层次,“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的综合性、专题性、创新性、应用性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各类科技竞赛、课外设计制作、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等。

实践教学的开展按照实践教学大纲开展,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由课程负责人召集课程组成员制定,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核,报学校批

(下转第168页)

(上接第155页)

准后执行。实践教学过程做到了计划、大纲、指导教师、考核的落实,通过校级、院级督导、学生评教等环节监控教学,由于有完整的实践教学制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效果良好。

实践教学过程需要不断的完善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部分实验课程中,存在设计性实验偏少,综合性实验偏少,验证性实验偏多,演示性实验偏多的问题。

(2)专职实验人员偏少,目前实验教学人员不仅完成实验教学,还要完成繁重的理论教学工作。缺少专职实验人员不利于实验室设备的维护、保养、运行。

(3)加强实验教材建设,编写、出版实验教材。

(4)建立科学、完整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实验教学,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高。

(5)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专职实验人员不足,无法保障实验室课外时间的开放时间。

5 结论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高效运行、开放运行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在实验教学中心职权范围内,如何制定合理可行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发挥正向的导向作用是重点和难点。采用适合示范中心运行管理的三级管理主任负责制的管理模式,适当规定各级的权限和职责,发挥下级积极性;在中心职权范围内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中心考核与激励机制;开放导向的中心运行机制,由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

参考文献 :

[1]郝魁红.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构建及高校自我评估机制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05):104-108.

实验室管理机制范文5

关键词:低值易耗品;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n the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 of low-value consumes management based on reforms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university

Wang Zh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low-valued consumables management of the actual work,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low-valued consumables operation mode innovation of ways and methods, through clarifying the service purpose, innovative management idea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so on many measures to realize low-valued consumables,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Key words: low-value consumes; management mode; operational mechanism

高校的物资管理部门在学校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资源保障作用。作为物资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低值物资的管理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面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机遇,进一步加强试剂耗材的规范化管理,探索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是新形势下高校物资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我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对低值物资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纵深的探索与实践。

1 转变观念,建立新形势下低值物资的现代化管理理念

1.1 重新认识低值易耗品管理工作

低值物资的管理工作是部门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等各项工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除了器件和配件、五金机电、日常办公用品等,我校的低值物资中实验试剂耗材占了很大的比例,截至目前,库存种类将近3 000种,现有库存约10万余件,每周售出的物品种类800余种,低值物资的价格和种类从几元钱的电子元件到上万元的实验试剂,品种繁多,数量庞大。

为教学科研提供技术服务,让一线教学科研工作者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始终是我校物资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学校发展的步伐不断前进,给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低值物资的管理仅仅注重“保质保量,及时供应”的原则是远远不能满足今后各项工作的发展要求的。结合实际工作和目标,我处确立了 “服务和创新,效率和效益”的低值物资现代化管理理念,以便更好地发挥资源职能部门的特点,有效地推动学科发展建设。

1.2 重新定位低值物资管理职能

根据以往的管理模式,高校的低值物资是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负责、统一管理。在我校计划建设低值物资新型的运行模式之后,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对部门内部框架做了相应的调整,将供应中心与设备采购管理、实验室管理和资产管理并列成为4个办公室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供应中心负责全校低值物资的保障供应,人数由原来的9人增至15人,约占全处人数的50%。

与处里其他几个办公室的工作性质略有不同,供应中心的管理人员每天都要通过和全校的一线教师、研究生、行政管理人员接触来开展工作,通过这个过程了解各类教师的需求,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切实的行动向大家传达我们的工作理念,因此低值物资的管理重在服务。作为和一线教师相互沟通和了解的渠道,供应中心是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面向学校的重要服务窗口,体现的是全处的工作质量和精神面貌。

2 确立“服务一线”的核心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式

按照我校“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中的工作要求,即进一步加强药品试剂和器皿耗材等消耗性物资供应平台的建设,完善采购、入库、领用等各环节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创造可持续的资源保障环境。结合工作实际,我处确立了“以服务于教学科研一线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化的管理,体现效益和效能,实现规范和安全,建设学习型的优质服务团队,促进部门职能的有效发挥”的核心管理理念,尤其注重由经验事务型管理向研究创新型管理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贯彻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进行科学管理,以计算机手段进行系统管理[2],实现管理思想和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

3 构建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

相关的工作从以下四方面逐步深入开展:

3.1 梳理工作环节,完善工作流程

从细节入手,对低值物资管理过程中的具体步骤进行重新的分析和整理,着重加强购置、验收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根据低值、易耗品管理工作的性质,健全实验室和物资管理工作体系,理顺采购、供应、保管、使用之间的关系[3]。

调整后,工作流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形成系统性、连贯性比较强的管理链条。

3.2 完成岗位设置,明确职责分工

根据供应中心今后发展的设想和规划以及自身职能,完成供应中心的全部岗位设置,并根据工作性质搭建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岗位框架,同时明确每个具体岗位的职责分工,为今后供应中心的稳步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3.3 优化人员结构,提升团队实力

所有的管理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管理。人员既是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管理的客观对象[4],因此在补充新的管理人员的时候,要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到工作经验和经历、人员特点等方面考虑,同时要结合岗位设置进行多方面考量。在实际工作中,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强化其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创造以人为本的发展空间以及和谐的工作氛围,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新的形势和各项工作要求,这些工作为新型管理模式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4 健全制度体系,搭建服务平台

科学的运行模式要靠完善的管理机制去保障,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在量多、分散、琐碎的低值易耗品管理方面,完善的制度显得尤为重要[5]。因此,相关制度的完善首先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学校的相关规定,同时充分考虑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方面的需求,体现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要求,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性。根据新的运行模式,经过多次研讨,对低值物资购置、验收、使用等一系列管理办法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试剂耗材供应管理体系;建立了低值物资库房管理、特殊药品购置等工作的各项管理规定;为了更好地发挥部门职能,通过制定“优质服务公约”,对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通过这些工作,努力搭建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优质服务框架。

4 建设开放式的实体选购平台

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强化资源建设的合理性,增强对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资源的支持力度,对我校南校园供应中心1 000平方米空间的结构布局进行相应的配套条件建设,在保留了供应中心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为数十家试剂、耗材及小型设备的定点供应商提供特色展位,最终形成涵盖试剂展区、设备展区和低值物资展区三大功能区域的超市化运行环境。更好地体现了方便自主、服务周到的特点,以实现集实体储存库、实体展示供销库和网络虚拟库“三位一体”式物资供应运行模式,其功能的设计理念在于集中优势资源、挖掘使用效益,将最新研发的科研设备直观及时地送到一线教师面前。

5 搭建优质信息化服务平台

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先进性标志,高校应利用校园网实现资产的网络化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建立规范的网上系统管理流程,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满足各类管理人员的需要,为实施资产的内部控制创造条件[6]。

为此,我处自行设计并研发了信息管理软件—首都医科大学低值易耗物资供应管理信息平台(http://),该系统是一个集产品购置、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架构设计突出规范与服务的理念,内容涵盖了低值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全权应用信息网络对低值物资的采购、储备、资金等实行全方位管理,具有高效、便捷、公开、规范等特点,旨在通过科学透明的管理手段,健全本部门的内控机制,同时进一步实现对低值易耗品的宏观调控管理。功能模块具有以下特点:

项目授权管理:帮助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管理;基础资料管理:年度内所有定点供应商相关信息和约120万条产品信息的数据存储;

合同管理:订单的自动拆分功能可使用户通过最少的点击完成对多个供应商的一次性定购,并且根据订单的不同状态跟踪购置进度;

统计汇总管理:实现对项目内容和执行进度的及时、完全掌握;

在线联络:搭建用户与部门的无障碍沟通,系统采用全B/S架构,方便学校教师、各临床医院以及定点供应商使用和管理;

分级授权管理模式:可同时满足各级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插上有力的翅膀,为实现“管理出效益”拓展出广阔的空间[7]。

6 结束语

2012年6月,我校低值易耗品实施了新型的管理运行模式,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至今稳步运行并得到了学校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可。这项工作是以实际行动践行效能工程,推动低值易耗品管理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有力探索,为高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玲,赵健勇,鲍松林.做好化学试剂供应,为教学科研服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9):146-149.

[2] 董大为.浅析高等学校低值易耗品的科学管理[J].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152-153.

[3] 杨毅萍.谈高校化学实验室低值易耗品的管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4):96-98.

[4] 马文权,刘晶晶,张旭.实验教学用低值易耗品供应量化管理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4):244-245.

[5] 江小琴.规范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9(14):128-129.

[6] 孙玉霞.浅谈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区别与管理[J].经济师,2007(1):129-130.

[7] 马骏.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5):36-37.

收稿日期:2012-10-12

实验室管理机制范文6

【关键词】学分制 县级教师培训 管理机制

《学分制背景下县级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研究》是在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结合邵东县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实情,综合邵东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课题经湖南省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批准,成为省“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科教兴国,教育先行;振兴教育,教师先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师培训工作的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振兴的基石。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每一位教师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2011年11月,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湘教发[2011]61号),对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指导性意见。党的十也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在当前这种历史条件下,教师培训机构要适应时代需要,实现工作转型。

我校在2012年底对参培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9%的教师对学分制并不了解,50%的教师对学分制的了解一般。针对教师培训管理,教师反映的问题集中在:①工学矛盾突出;②培训经费短缺;③培训实效性有待提高;④学分制管理需要加强。在新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学分管理,充分发挥县、乡、校的引领作用,构建适合农村教师培训的县级管理机制,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明确的回答。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建立完善的县级教师培训管理机制,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得到培训的机会,进行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对教师专项培训的240学分和校本研训的120学分进行细化认定和注册登记,本着“重任务、增实效、创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克服教师培训内容单一、效果不佳、经费短缺等实际困难,解决教师工学矛盾,提升教师整体水平,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拓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县提供师资保障。这是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探讨教师培训的管理机制的构建,结合省内的学分登记管理办法,摸索出教师培训管理的有益经验,发挥“县―乡―校”三级联动功能,确保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落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教师培训管理的科学理论,这是课题研究的长远价值。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从实际出发,依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中,实施学分制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细化学分管理项目,将学分制管理运用到教师全员培训、学历提升教育以及校本研训中,确保全县教师本周期内有机会修满360学分;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包括人力机制、服务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全县教师培训架构优质平台;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从而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快速、和谐发展,为实现邵东教育强县提供优秀的师资保障。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县教育局的政策指导功能。县教育局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教师培训文件精神,制定配套的措施和政策,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参加培训。将学分制作为加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手段,对教师专项培训的240学分和校本研训的120学分的细化认定和注册登记形成制度,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师训经费按全县教师工资总额的1.5%纳入财政预算,为教师培训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同时县教育局在教师培训中还应发挥指导、监督、评价的功能,将教师培训同教师的聘用、晋级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有效推动全县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2)研究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转型。县教师进修学校必须树立“师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研究教师培训标准,在一线中小学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以一线中小学名师为主体组建教师培训团队,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创建大校本培训体系,做好这五个方面的工作,教师进修学校真正实现从原来的直接培训向全方位的服务转型。

(3)研究教师进修学校的功能定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县级教师培训的指导者、管理者、服务者和评价者,我校提出“精心指导、精致管理、精细服务、精确评价”的基本要求,坚持“四到位”:一是指导到位,把教师培训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在县域内以开放、长远的眼光对教师培训工作作出合理规划和设计,从宏观层面进行指导,尤其加强对中小学的校本研训进行有效指导。二是管理到位,教师培训项目的规划和审核、教师培训学分的登记、培训档案的整理等都需要认真对待;坚持“一切为了教师成长”的宗旨,为教师培训提供软硬件保障,培训后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培训的新形式(课例研究、行动研究、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训),细化各项管理,保证培训的实效性;三是服务到位,树立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承担项目的规划、课程的开设、师资的提供、信息的共享和后勤服务的任务,构建教师培训“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结合的计划制定模式,采取“联合”、“托办”方式等,在教师中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构建为基层教师服务的立体化网络;四是评价到位,我们以学分制为抓手,着重探讨从科学、合理、全面的角度来评价教师培训工作的成效,力争教师培训后,从师德、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和学科整体知识建构四个方面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保证培训的“高水平、细服务、优效果、好形象”。

(4)研究在学分制背景下,如何构建“县―乡―校”三级联动机制。三级联动机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县教育局和县教师进修学校、乡镇中心校、一线中小学的能动作用,为全县教师培训提供科学优质的指导服务体系。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宏观调控,在全县范围内统筹管理、做好教师培训的各项服务工作;乡镇中心校中观管理,落实教育局的政策,做好宣传,建设好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校,为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保驾护航;一线中小学校微观组织,在五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扎实开展校本研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5)研究在学分制背景下,创造性地构建四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机制。一是人力管理,包括培训者团队管理和学员管理。在研究中加强培训者团队的管理制度建设,如任课教师准入制度、专家(名师)资源库、教师评价机制等;对学员管理,我们将强化学员约束制度、激励制度、成果评价制度。二是评价管理,包括对学员的学习评价和培训者的评价。学员评价主要从师德、教学技能、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学科整体知识建构四个方面进行,让学员参加培训后真正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培训者的评价依托教师进修学校和参培学员的综合评价,实时监督培训者的培训表现,促进培训者自我提升。三是服务管理,将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相结合,注重课程的设计、运行和开发,做到按需施训,通过完善教师进修学校网络建设,为教师培训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建立一批优秀的教师培训基地和一线教学名师资源库,进一步强化后勤服务和经费保障制度。四是激励管理,以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各中小学为辅助,通过教师参加培训期间的综合表现评优评先,同时评优评先同教师的聘用、晋级、学分登记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变教师培训“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得参加培训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将以上四项管理融入学分管理之中,依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进行细化,创新学分登记管理机制,制定符合地区特点的、科学灵活的学分管理办法,形成制度,让县内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完成360学分。

(三)、创新之处

在管理机制上大胆创新,构建“一制双线三级四位五新”的管理模式。一制主导:以学分制为主导,制定符合地区特点的、灵活的学分管理办法,有效促进教师培训。双线配合:县教育局政策导向、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实施,双线协调配合,保证教师培训收到实效。三级联动: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宏观调控,乡镇中心校中观管理,一线中小学校微观组织,为全县教师培训提供科学优质的指导服务体系。四个到位:指导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评价到位,四位一体,保障教师培训有序有效进行。五项创新:研究教师培训标准,建设培训基地校,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探索培训新模式,构建大校本研训体系,实现五项工作创新。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在2012年底,课题组用自编问卷对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的推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在2013年4月中旬,课题组深入四个实验基地校进行调研,了解一线教师对学分制管理的想法,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收获了教师的建设性建议。

行动研究法。边工作边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实施方案―反思改进―总结评价”六个步骤,让我们的课题立足于教育第一线,立足于课堂。我们选取两市镇一完小、两市镇四中、杨桥镇和仙槎桥镇三中“一镇三校”作为实验基地。四个实验基地能充分体现办学上的示范性,教学上的指导性,管理上的科学性,发展上的前瞻性,建设成为学分管理的实验室。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推广,把培训基地校逐步建立在一线中小学校,用于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同课异构研讨、培训成果展示、主体论坛、经验交流和培训跟踪服务等活动,为全县教师培训提供一个示范性窗口。

文献资料法。查阅我国教师培训资料,在文献中发现教师培训存在的不足和应对策略,深化课题的研究。北京、沿海江浙发达地区的教师培训管理工作卓有成效,我们将结合县域内实际,有选择性地将发达地区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借鉴过来,以推动我县的教师培训的发展。

2、实施的步骤

本课题拟用两年时间(2012.10―2014.10)完成。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2012.10―2013.03)。做好课题申报的各项工作,完善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全面研究(2013.03―2014.06)。课题立项后进行全面的研究,深入研究县级教师培训管理模式的创新、内容的选择、资源的开发,研究“县―乡―校”三级联动机制的构建,研究教师培训的人力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和评价机制的构建等。在研究中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力争圆满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结题验收(2014.06―2014.10)。 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预计在2014年10月系统归纳,提升研究成果,完善研究的理论建构,并结题请专家组验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2011.01.

[2].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通知》.2011.11.

[3].邓仕煌、薛剑刚.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