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范文1

关键词 ERP 会计电算化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ERP 发展对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产生的影响

所谓ERP,就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的简称,它将企业的财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和其它业务功能整合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 ERP跳出了传统企业的边界,从供应链的角度去优化企业的所有资源,把各项资源有效地整合优化,进行最大效益的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我国经过一段的导入期和发展期,现在开始进入ERP普及应用时期。在ERP 普及时代,企业需要大量的ERP应用人才,全社会需要ERP知识的广泛普及。这就离不开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教育,它是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

2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陈旧

在高职会计教学中ERP系统所涉及的专业课程分布在各个学期,教学时间长,且学校授课的专业知识时采用的是相关的会计知识独立授课,缺乏课程衔接,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时才接触、了解和使用ERP软件的相关会计知识部分。由于ERP软件的会计模块融合了会计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知识体系庞大,单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根本无法使学生熟练掌握ERP中全部的会计功能。另外考虑到会计证考试的时间性,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开设时间较早,学生只学习了最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就开始学习电算化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孤立地接受基本操作知识学习,而缺乏对系统的全面学习,难以理解ERP系统的整体性。

2.2 教学内容速度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不匹配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管理的迅速发展,会计软件的主要方向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但是目前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仍然是以单机系统为主,缺少应用互联网的教学内容。在学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考虑到教学投入资金的问题,一般每个学校只会选用一种会计教学软件进行财务流程学习,导致学生对其他软件知识知之甚少。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单位会选用不同的会计软件。学生工作后由于在学校时缺乏对多种软件的学习、认识、比较,导致其无法较快适应所在单位所采用的财务软件,让学生有种没有学到应有知识的感觉。

2.3 会计电算化实训缺乏综合性和应用性

在目前的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了单个项目的分模块实训,而缺乏模拟企业会计业务实景结合财务软件进行的综合训练,很难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将企业中会计业务运用财务软件进行完整的账务处理。另外,如今软件、硬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这方面的投资金额较大,如果实训室建成投入教学应用,在短期内将不会被再次更新。然而不更新的软硬件又很难跟上不断快速发展的科技,从而不能满足当下先进的教学要求,由此可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2.4 会计电算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ERP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提出的挑战,教师人员自身知识不能很快得到更新,这也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开展。好多教师接受教育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师工作,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会计实战经验,因此致使能够帮助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极少。这样,就不能把握住企业ERP最新的脉搏与市场,就很难教育出与市场接轨的人才,学生走入市场的能力大大减弱。

3 ERP环境下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3.1 ERP 坏境下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

在ERP系统中,由于供应链模块的产生,生产数据与会计数据可以同时产生,会计的核算流程、成本核算与管理会发生改变。这种根本的改变必将引起对人才知识需求的改变,简单的授课已不能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了,这就需要改革当前的会计课程设置,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需要打破职业教育和阶段教育的观念,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过去电算化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能力的培训。现在不仅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3.2 ERP 坏境下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的改革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中案例是参照软件的功能编写的案例,案例中对功能的初始设置数据和具体的经济业务进行了强有力的操作说明,让学生容易理解某个模块的操作处理,但容易忽视模块间数据关系和控制关系。因此,编写案例时 ,可以以角色代入,结合职业岗位能力来组织案例,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职业角色另一方面,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分组实训和岗位轮换。

3.3 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具有多样性,可以包括考核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实训的方式和效果、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应该采用撰写实训报告、团队竞赛、上机考试等多种方式来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测试;教学测评指标应该尽可能覆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因素,除成绩外,还应包括职业道德品质、社会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过程。

3.4 高职会计电算化“双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会计电算化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其中包括计算机和会计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和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能力。因此要根据现代教学的需要来建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通过企业拥有的先进设备的优势以及众多先进且成熟的应用技术优势,选拔基础好、潜力大、学风正的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顶岗学习,深入了解并丰富相关的会计电算化职业工作任务和会计电算化职业工作过程的经验知识,为教学打好基础。只有接受了企业中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实践学习,才能让专业教师思路开阔,找出教学中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水平,能够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提供可靠信息。

参考文献

[1] 孔荣华.基于 ERP 视角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12.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范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技能;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58-02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本脱离了账务手工操作,普遍采用财务软件进行电算化处理。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系统应用的简称,是应用电脑替代人工记账、结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中职财会专业教育在明确中职财会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尽快适应形势,及时调整专业知识建构,加强专业课程改革,优化配置专业课程内容,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职财会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与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之一。会计核算工作由当年的“珠算”被现在的“电算”所替代,不仅体现了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会计工作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标志。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现代财政管理工作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业已成为一门融汇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会计学的新兴分支——电算化会计学。它与会计学的其余几个核心分支一样,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1. 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课脱节。财政部1994年5月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我国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各地职业学校纷纷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属于会计电算化初级教育层次。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只是当做一门计算机技能操作课,没有与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联系起来。主要特征是:与传统的会计课程相割裂,并完全游离于会计课程之外。传统的财、会、审课程仍然处于手工作业环境,唯会计电算化才能表明会计课程已引入新的技术环节,需更新传统的程序与方法。很多学校只是以上岗证电算化考核部分的内容要求开展教学,教学内容很不全面。财会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能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时,才接触、了解和使用ERP软件。而ERP软件的会计模块集成了会计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仅仅靠一门课程根本不可能熟练掌握全部的会计功能。

2. 课程教材与职教特色脱离。培养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适用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部分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基本上是大学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其教材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倾向于理论化、抽象化或类似于某财务软件的使用说明书,无法适应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教材内容没有涉及相关的财务知识,以至于有些学校安排计算机教师承担课务,《会计电算化》成了计算机操作课。

3. 财务软件与社会经济脱轨。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使用的财务教学软件与现行会计制度有较大差距。在教学中,使用这类不通用或落后版本的软件,致使会计科目不能及时更新、财务软件附带的计算器常出错、某些特定的模块操作只有一种输入法,单机版的操作与网络版有较大差距,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单位的工作要求,加大了再培训周期和成本。

4. 单一的实训形式与实际工作脱轨。许多学校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证需求,将电算化课程与其他专业课分开。课堂上只讲与考证有关的模块,如总账、报表、固定资产、工资薪金等,不能全方位地模拟会计工作流程。在综合实训这块教学内容,也只是开设手工账务处理,没有全盘考虑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训,学生容易淡忘所学内容。教师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一边讲一边操作,然后让学生跟着操作一遍就算结束。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交流,没有从实训角度让学生模拟实训。

此外,课程计划不合理,《会计电算化》一般安排在学完“基础会计”后的二年级第二学期,一共60课时。学完后,后续的课程学习再也不涉及会计电算化。

二、《会计电算化》课改的策略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实体的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岗位的高素质初级技能性人才。根据上述就业岗位,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上岗后的专业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日常财务核算的具体操作上。学生对于财务软件的操作和掌控能力将直接在实际工作得以检验。所以,设置课程时,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实训是课程中的重中之重。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涉及软件工程学中的相关知识和程序设计技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专业知识点到为止即可。

2. 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当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各单位财务工作的主要媒介。所以,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不能只作为满足学生考证的一门独立课程,应将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融汇,贯通于整个就学期间。各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均采用ERP软件,它集成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中,应将各专业课程与ERP软件相应的模块操作进行对照练习。完成各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后,上机操作完成在ERP软件中的应用。最终达到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并能具备财务软件的维护技能。

3. 强化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课时的分配,都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间短,学生实际操作不足的特点,可以考虑增设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这是因为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本专业其他主干课程相互融合后,会计电算化相关实训项目分散到各门课程中,自身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无法体现。因此,《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以实际工作为导向,设计综合实训项目。该项目应涵盖会计电算化所有分项实训项目,贯穿全部课程内容。教学该课程时,将学生按岗位来划分,分别担任出纳、工资核算、财物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财务档案管理等。构建一个虚拟的财务部门,一起完成实训项目。

总之,在中职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中,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南.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学术论丛,2009,(14).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范文3

关键词:高职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而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目前,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步取代手工记账的模式,减少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极大的提高了财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财务工作的不断发展。因此,高职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重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电算化教材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置有会计电算化的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教师通常以某一财务软件进行教学,比如说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教学内容只注重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并没有过多的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其次,教师缺乏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讲解,比如说最基本的办公软件。这就造成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认识不全面,缺乏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无法从更深层次发挥计算机在财会工作中的作用。最后,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时,大多数高职只涉及其中的一部分模块,比如说建账、记账等,对于其他的模块,如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等模块没有进行过多的介绍。这就使得学生只是片面的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没有充分了解电算化的其他功能。

2、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上机操作相结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授课,在上机操作时,学生只需要根据老师提供的课件逐项进行操作,结果只要正确,就算是达到上机操作要求。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时比较死板,一方面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另一方面,学生在上机操作时过于机械化,没有养成主动思考的能力,达不到教学目的。

3、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也有着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高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紧跟时展步伐。但是,目前许多高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师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大多数是通过自学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缺乏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教师,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求,因此,如何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培养更高层次的电算化教师是值得高职院校考虑的问题。

二、改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高职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造成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因此,为了改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加快完善教材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会计电算化时一门集会计学、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为一体的学科,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重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练习,因为会计电算化时以计算机为媒介,将会计资料信息化、网络化,因此,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第二,重视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知识的设计,懂操作不懂理论只会让学生机械的学习,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材内容设计上,要培养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问题。第三,不断更新,突出教学重点,避免教学内容片面化。在教材内容设计上要突出重点,注重介绍当期流行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对于那些已经落后或者淘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只需要有所了解,使得培养出的会计人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

2、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

针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现象,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手工记账和电算化记账相结合,教师提供企业案例让学生进行手工记账和电算化核算,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对这两种记账方式的对比。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进行手工记账,更深入的了解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电算化核算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的积极性,使得会计电算化教学不再枯燥乏味,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培训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针对会计电算化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和知识老化的现象,高职院校可以邀请高水平的财会工作者对会计电算化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参与财务工作,让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让会计电算化教师了解目前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在我过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学者、教育工作者、学生的共同努力。因此,高职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要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方面的作用,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牛丹.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

[2] 周庆. 改革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路[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3] 王忠孝. 试析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J]. 北方经贸. 2002(01)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范文4

1.1会计电算化的概述

会计电算化指的是会计在进行处理会计信息的工作中运用电脑和当代数据处理技术的方法。会计的手工登记账簿、计算数据和制作报表将由电脑替代,和一些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资料的理解、预计评估、作出决定的过程也将由其代替,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将企业发展壮大,促进企业会计工作向现代化进程逐步迈进。

1.2传统会计的职能

1.2.1反映职能

1.2.2监督职能

1.2.3参与经营决策

2会计电算化与传统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2.1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的相关性

2.1.1系统目标一致

提供可靠的会计资料,强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参与对企业经营问题作出决定,促进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促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是两者对经营管理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的目标。

2.1.2基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一致

2.1.3都应该按会计和财务制度进行处理会计材料,以及遵守国家的各种财经法纪,彻底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弥补多样的可能的不足之处。

2.1.4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同

2.1.5都要保存会计档案

2.1.6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相同

2.2会计信息化与固有的会计的差别

2.2.1在开始设置时存在不同

编制一些会计科目,建立总账,登记余额等是手工会计开始时的工作;安置会计系统,设置账套和角色权限,建立会计科目及其代码,录入开始时的金额,编写自动转账会计分录,编写会计报表名称、样式、数据来源公式等是会计电算化的开始时的准备工作,其较为复杂。

2.2.2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上存在差异

总账和明细账是账户的分类是在手工会计中,并将大多数明细账仅设到三级账户,此外,为使会计计算和处理更方便,要再设立其他辅助账户;一般都仅用中文科目来完成科目的设立和运用。而在会计电算化中,有些会计软件不仅设立中文科目,还设立科目代码与之对应,在需要运用科目时,用户只需输入某一科目代码即可。

3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在职能上产生一定的的影响

3.1对会计记账规则的影响

会计记账是财会人员在会计账簿中通过运用一定的记账标记、过程和手段进行登录,来体现企业会计事项或者所发生的经营活动的一种方式。采用红字更正法和划线法对凭证、账本书写的不准确之处进行修改,用红线将帐页中的空白页,空白行进行冲销。电算化会计形成的帐页是打印出来的,一般来说日记账、总账和报表打印输出的,可装订成活页式账簿,不可能是订本式账簿。输出方式一般是磁盘、光盘等,因为明细账打印数量大。如果发现不正确之处,为了有更改的痕迹,则运用输入更正凭证的方法进行修改。

3.2影响会计核算原则

规范财会计算工作,进行账务的处理、进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核算工作的依据是会计核算的原则。可以很好的体现会计信息质量及时反映当前状况性、符合实际性、能够区分重要事件性等是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材料的流畅与多元化发挥的作用,但同时也影响着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核算原则。首先,对实际成本原则的影响。实际成本原则在组成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上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要想更好地建立其他会计原则,必须有完善的实际成本原则。在工业经济时代会计实务界实际成本原则应用的很广泛,因为实际成本符合发生原则,能对当时的市场价格迅速做出反应,其具有可以验证的性质因为有原始凭证作依据,同时可预防任意更改会计记录的事情的发生,维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因较容易取得实际成本数量,且实现原则与其相联系。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价值变化的越来越频繁,信息需求者对实际成本所提供的信息不太满意。

4电算化会计如何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4.1受到广泛欢迎和推崇,将建立大面积的信息处理网络

4.2出现特色化、信息化的信息处理和分析方法

将会逐渐出现一些为小型单位及个体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专业部门,因为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性较强,需要具备知识面很广专业人员,而且信息处理和分析将产生想多来说比较高的成本。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范文5

二是电算化会计档案工作的完成。要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优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分类、管理与保存等方面的工作。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财务部门应将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因病毒或其他原因造成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和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还应收集计算机财务软件的销售与维护公司的信息,以及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相配套的各种说明书及使用手册。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分类。业务主管单位的电算化会计档案是由各下级单位层层上报组成,必须要对各单位上报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分别存储入不同的科目,然后进行分类归档。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与保存。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进行适当保存,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应定期进行检查与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采用“双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并且在每份财务数据上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同时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因此,笔者建议会计电算化档案除保存各版本的备份财务数据外还应保存对应版本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版本。

三是电算化会计档案的调阅。随着软件系统的不断升级,所调阅的会计档案会存在以下两种情况: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版本号一致,此时只需将所需调阅的档案通过电算化软件系统中的档案调阅(或数据恢复)功能进行调阅即可;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版本号不一致,此时也只需在另外一台电脑上安装与此档案相对应版本的电算化系统,然后再进行调阅。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的调阅会计档案,都必须严格遵守会计档案管理的规定,不得违反规定,随意调阅会计档案。

四是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利用价值。通过整理可以利用历年的数据对本单位、本部门进行历史会计数据的比较与分析,为企业或部门的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使决策者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为规范;可利用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数据设计出有利于管理与决策的数据模型,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再利用;整理后的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建立社会诚信系统的最基础资料,其记载的会计数据更具准确性、可靠性和诚实性,从而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问题及途径

何艳玲 李咏新

一、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问题

一是中小企业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变,会计电算化普及不平衡。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使其在会计方面的应用也逐步显示出优越性,并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但由于各地区、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普及有待提高。二是会计电算化安全机制有待加强。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推广、发展迅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随网络系统更进一步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信息安全方面有较大隐患:在外部有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的攻击等;在内部有软件本身的缺陷,计算机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将导致会计数据的不完整性、会计工作内部控制失效。三是软件功能单一,数据共享程度不高。我国基层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有自己开发和商业购买两类,其中又以商业购买的财务软件为主,但目前财务软件之间的不兼容性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的存在,特别在同一行业内部,由于未从行业的整体角度出发,各下属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品种多,各种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不一致,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转输的不方便,从而不能真正满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信息传输和处理的要求。四是硬件软件搭配不合理。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但有些单位为盲目追求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程度,从追求硬件的超前性着手,导致该单位的硬件购置与布局,严重不符合企业规模,未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形成了资金的严重浪费。

二、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途径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范文6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电算化时效性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会计电算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1.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其基本内涵。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引发了“知识革命”,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管理方式和社会观念的急速变革。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知识化、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以信息的产生、储存、传播、运用为内容的信息技术,成为生产和管理的主要手段和要素,并显示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管理手段科学化的巨大力量,人类开始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广泛兴起的时代。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以知识为主的经济》一书中,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给予明确的解释,特别是第一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上的经济。我国理论界对知识经济的定义作出进一步完善全面的论证,认为知识经济,即“以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和智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劳动力型经济相比,有独立的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在知识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已不直接取决于劳动力、物质资源和投入资本量,而是依赖于以人为本的知识的运用和智力的开发与创新。

2.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会计电算化开辟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美国IBM公司推出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IBMPC)后,计算机的运用范围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到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不仅使人们摆脱了繁重的劳动,而且经济管理手段日趋科学、经济效益成倍增长,是令人赞叹不已的。作为在经济部门中财务信息最主要的提供者的会计工作,就本质而言,也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工作运营的手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出现了突破性的变化,会计业务所提供的各种财务数据,从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会计数据处理到经济预测、计划、决策、监督与控制等方面,都由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操作与处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所处理的数据信息不仅快速、精确、科学,而且所包含和容纳的信息量大、业务程序丰富,是人工操作会计业务状况所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的兴起,推动了会计工作的革命,把传统会计中的“铁算盘”卷入了新的文明中。计算机电脑技术的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是会计工作的巨大变革,使财务会计工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并为会计工作的改革、创新和突破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

1.会计电算化是经济管理手段的延伸。会计,是指对某一企业单位(机构、组织、团体)经济活动中的财务数据进行记录、分类以及报告和总结的过程,会计的主要手段是计算、处理和传递有关某一单位经济运转中的财务数据、信息及提供准确的数字凭据。

会计电算化,是指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不能简单地仅仅视为会计操作的一种现代化手段,它是一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边缘学科,是集会计知识、管理知识、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知识技术综合型的会计运算手段体系。

会计工作从总体上说,“是以经济活动为依托,对资金及其运动的全过程进行直接记录和反映,通过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为决策者分析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改善经济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客观依据。”会计工作是经济活动运行的心脏,对经济活动盈亏状况提供直接的数据资料,为经济管理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第一手数字依据,会计电算化将使各种财会数据的提供更科学、准确、快速和全面。

2.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运用计算机系统执行会计功能,完成会计工作的效果。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体现在:

第一,会计业务处理简捷、快速、准确率高。在经济管理中,实行会计电算化可将使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所关联的具体记账、算账、分析、综合、汇总、报表等信息输入电脑,应用电脑储存的有关业务程序,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迅速自行完成各种数据处理工作,而且每项数据的提取既简捷快速,又准确率高,减少手工计算出现的误差及难以核对的弊端,打破了手工操作的局限性,提高了会计业务的可信度。

第二,会计工作效率明显增强。在会计工作手工操作时,会计人员要进行各种繁琐复杂的核算,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如在处理财务账目时“首先根据审核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和日账,最后以账簿数据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这种由组织凭证、账簿、记帐、核算等复杂程序构成的会计核算方式存在的既繁琐又效率低的状况,在会计电算化运用中得到改善。

仅从作为数据载体的凭证一项看,手工操作时,除了完成制作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外,还要完成科目编码、单位、规格、数量、部门、往来单位、现金流量项目等工作,为了确保各层次的准确性,会计人员要细心逐项核对,需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在会计电算化中,运用计算机电脑,只要把会计所需的各层次内容按要求输入电脑,便及时得出结果,只要操作得正确,数据基本准确无误。会计电算化大大缩短了会计手工操作的时间,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第三,有利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是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所承担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经济管理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经济活动数据及内外财政信息服务的职能。无论是企事业单位及各经营者,都要定期、及时获取和掌握会计提供的具体、真实、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和数据报告。如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盈亏状况、存款贷款状况、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状况、扩大再生产和分配状况等方面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经营管理者的判断、决策、经营运转的定位、方向。会计提供的信息关系着单位、企业的命运和前途。因而,会计信息的科学准确度至关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依靠电脑操作就有利于经营管理者快速、准确掌握经营活动状况,有利于对经营活动提前作出分析预测和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失误,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与此同时把盈利提高到最高程度。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促进经营管理科学,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已被实践所证实。会计电算化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地位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发展日臻完善、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为经营者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服务的功能更加受到重视。

三、实施会计电算化需要健全的几个方面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会计自动化手段,无论计算机按程序运行提供会计数据资料多么精确、快速、快速,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第一位决定因素,会计电算化必须由会计信息和系统中的软件、硬件和会计人员的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实施会计算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会计队伍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知识素养和基本业务能力。知识经济不仅是智能经济、信息经济,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实行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的新的挑战。一方面,财务会计人员要精通基本财务会计知识,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并掌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通则》,以及有关各种财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要精通会计电算化知识,操作电脑、运用会计软件、硬件系统工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深化,会计软件系统将快速发展更新,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培训、增长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术,才能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操作计算机电脑等现代化手段,准确快速承担会计工作任务。

2.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电脑操作为核心的,计算机电脑是一种按程序运行的机器,会计信息系统由软件、硬件构成,会计信息要靠人来掌握,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或出现重大的误差,将给经济部门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失。如果各环节准确无误,便会带来极大的回报。因而,必须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

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使会计人员持有相当级别的计算机证、会计师证、使会计人员知识技术能力得到保证,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先决条件。

其次,是对物的管理。即加强对计算机系统、会计软件硬件系统的管理,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制度。对必要的会计资料要妥善分类,编序整理,建档立案,严格保管,使会计档案科学、规范、完整。同时,加强对计算机设备及有关软件的保存和管理,要做到会计电算化所运用的设备资料的防盗、防震、防潮等安全工作,为会计电算化正常运行提供物质保证。

3.加强会计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建设。会计是计量、处理和传递有关某一经济单位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而且在经济信息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将日趋发挥重要作用。网络的运用使财务计算走向无纸化,会计信息输入、输出及信息处理通过网络进行,会计结算、支付、收入等往来帐目通过电子传递来完成。会计网络化、信息化、使会计数据处理更科学化,使财务管理集中化、系统化和高效化,有利于会计信息资源共享,会计信息提供及时、准确,使经济管理者不失时机地对经营活动作出可靠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会计电算化将不断发展,网络化、信息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不断扩大和增强,为经济的发展、资本的运营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赵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改革出版社,1998

2.王金翠.关于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山东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