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特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特色

体育课程特色范文1

关键词:终身体育 高职院校 选项课

自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应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制定 教育政策时的指导思想”之后,各国将这一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思潮视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总政策”。“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渐渐树立了注重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的观点, 将“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及导向。高校学校体育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最高级阶段,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素质教育成败与否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与终身体育联系最密切的环节。因此,对我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我校体育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校切实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对整个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创建设立特色体育课程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有关的书籍、论文、报刊等资料,进行整理以获取重要的数据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完成本次研究。[1]

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对我校11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我校学生对我校目前体育课程设置现状满意程度。

3.访谈法对我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我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课程设置的意见建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拓宽本课题的视野,从中得到启发。

4.数理统计法对发放问卷所收集信息,我校师资情况,我校现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我校目前公共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统计如下:

发放数量为110份;回收数量为108份;回收率占98%;有效问卷为108份;有效率占100%。

从以上统计情况可以看出,我校同学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关注程度很高,能够积极配合问卷调查,并在问卷所涉及范围认真填写,各抒己见。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帮助。

2.学生我校开设体育课程内容喜欢程度反馈如下:

全部喜欢20人,占比例19%;部分喜欢86人,占比例80%;不喜欢2人,占比例2%。

目前我校体育课内容学生感兴趣度分别为:篮球85人,占比例79%;排球48人,占比例44%;健美操20人,占比例19%;足球23人,占比例21%;武术23人,占比例21%、羽毛球53人,占比例49%。

学生期望开设的课程内容有游泳、网球、跆拳道、体育舞蹈、太极拳、搏击、健身、溜冰、羽毛球、瑜伽、乒乓球。

从表2,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我校目前开设的体育选项课程内容喜欢程度不高;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比较传统;学生希望学习适合大众运动的体育项目。

3.我校体育教学师资与教学场地情况

我校是由原云南省农业学校(茭菱校区)和原畜牧兽医学校(小哨校区)合并组建成为现在的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典型的中专学校合校组建升为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师资不足和场地建设不完善的情况,目前我校共有专职体育授课教师8人,分别负责大二篮球、足球、排球、茭菱校区羽毛球、大一田径课程的教学,每年外聘教师3-4人,负责武术、健美操、田径课程的教学,目前的场地与课程安排仅仅可以满足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教学需要。体育教学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无从发展。

表1我校体育场地与场馆建设与使用情况统计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到,我校目前体育场馆建设严重匮乏,缺少大量相应的场馆与运动场地。有限的场地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同样是我校体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4. 体育课程设置时限情况分析

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专科学校(三年制)开设两年体育课(4学期),高等职 业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一般是三年,我校把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放在大一大二年级,根据实际情况,部分学生到大三年级修体育课程。

表2体育课程设置时限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课程安排上,大一年级以田径教学为主,大二年级以选项课为主。这样的课程安排略显单调,而且选项课开设时间较晚,大部分学生难以学到完整的单项内容,与社会体育衔接不紧密,无法完成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2]

5.学生对我校体育课程开设情况反馈

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学生反馈结果为:

有必要人数为88人,占比例81%;没必要人数为20,占比例20%。

针对我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对学生进行提问:我校体育课程设置是否需要改革?得出结论,81%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改革的方式主要是选项课开设时间希望提前,希望多开设一些选项内容;19%的同学认为没必要改革,目前的体育课程设置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3]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我校体育场地与场馆建设的严重滞后制约体育教育的发展

2)体育课程设置过于老化

3)有限的运动场地利用不全面

4)体育课程内容单一与学生体育兴趣的广泛性存在严重矛盾

5)目前体育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与兴趣培养需要

2 .建议

1)完善体育场馆建设。

2)积极了解学生体育兴趣方向,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发挥专职体育教师专长。

3)我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构想如下:

4)调动体育教师授课开课积极性,第二、第三、第四学年选项课内容根据学生需求开设,发挥体育教师一专多能的特点,担任两项以上的选项课授课。

参考文献:

[1]赵苏吉吉,余卫平.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学刊.2006年9月,第13卷第5期

体育课程特色范文2

关键词:健美操 校本课程 体育特色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关键环节。我校自2006年秋季浙江省第一轮课改以来, 就已经初步构成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学校从实际和长远发展着手,从课程科目、层次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入手,逐步形成以“基础+选择”、“合格+特长”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确立规范加特色的必修、选修两大类课程体系。并以体育特色(健美操)为切入口,探索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健美操课程入选浙江省首届精品课程、第二届高中选修网络课程;荣获6项全国冠军、9个省市第一名;中央电视台学生频道进行专题拍摄,多家媒体共30多次报道,课程负责人多次被省市区教研室邀请专题讲座,至此健美操成为学校的体育特色与名牌,创建了学校体育特色发展模式。

一、构建健美操三级课程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根据学生个体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健美操课程设置成必修、选修、专业三类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健美操学习。

1.构建健美操教学目标维度。从健美操运动的知识、技能与情感发展,制定不同侧重点教学目标。(1)必修目标: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与培养参与的意识;(2)选修目标:应用健美操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变换与创编,培养爱好、合作与自我表现欲望;(3)专业目标:学习健美操竞赛知识、套路与难度动作,培养拚搏、荣誉感与应赛能力。

2.划分健美操教学对象层次。对应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划分为三类,必修课程:全体高一学生;选修课程:高二高三健美操兴趣爱好学生;专业课程:向健美操专业发展的学生,以此适合不同目标的学生。

3.建立健美操教学内容梯度。按《体育与健康》模块学习方式,构建健美操三级课程学习内容,建立初级模块(必修)、中级模块(选修)、高级模块(专业),三模块内容依次递进、并保持连续性与统一,用以不同的教学对象。

4.形成健美操教学方法类型。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练的整体而忽略差异。健美操课程按技能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必修课程:学生没有健美操基础,采用“引导与模仿”式,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学习任务;选修课程:学生已有一年的必修课程基础,采用“自主与探究”式,通过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完成教学目标;专业课程: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采用“骨干与助教”式,老队员带领新队员,发挥老队员的专业能力与骨干作用,同时也加强新老队员的配合。

二、打造健美操特色校园活动系列

1.推行健美操“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突破传统课间操模式,实施大课间操,由原来的15分钟增至30分钟,在单一的广播操基础上增加学校自编的健美操,使锻炼内容丰富,学生健美操普及率达到100%。

2.创建健美操兴趣活动平台。学校尽可能为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发展提供条件与机会,为此学校塔建平台。第一,个人兴趣爱好培养,推行“课程化社团”,要求每个学生在校三年内必须参加至少连续一个学年的社团活动,现学校健美社团人数逐年递增,已成为学校文艺活动主力,间接推动健美操在学校的蓬勃发展。第二,班级共同兴趣爱好培养,实施“特色班建设”评比,营造班级体育艺术氛围,间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校每学年评估一次,通过审核与验收,给予表彰和奖励,授予特色班班牌。

3.组织不同健美操竞赛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均能参与,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与提高。(1)特色课间操比赛,以“健身性”为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特色大课间操质量。(2)学校健美操比赛,以“表演性”为主,作为校运动会集体项目,计入运动会总成绩。(3)全国省市比赛,以“竞技性”为主,代表学校健美操综合竞争能力,也为健美操专业特长学生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三、创新健美操特色评价方式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的活动。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学生学习一个模块,通过考核可获得由学校认定的学分。根据健美操课程设置,我校实施三级课程学分评价、兴趣特长学分评价、兴趣特长等级评价这一系列评价体系。

1.健美操三级课程学分评价。健美操三级课程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常规课,侧重于学生健美操技能与技术的学练,每个模块各18课时,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与行为、认识与知识、体能与运动技能、交往合作精神及心理健康,总分达到60分,给予2学分。

2.健美操兴趣特长学分评价。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是当前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程的延续,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爱好。学校以课程化社团方式开设,每周2课次,共36课时,评价内容包含:上课出勤20%、学习笔记30%、考查成绩50%,总分达到60分,给予2学分。

3.健美操兴趣特长等级评价。倡导学生参与兴趣活动发展特长、班级创建特色,对学生个人和班集体进行兴趣特长等级评价,纳入学生与班级的学期、学年考核,等级A作为评选各类先进、优秀条件之一。学生个人等级A:考核成绩均85分以上;班级等级A:该项目全班85%以上学生参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95%以上,该项目在同年段比赛中获团体成绩前3名。

参考文献

[1]浙江在线・教育频道.《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2013.07.

体育课程特色范文3

关键词:固体物理;师范特色;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10-02

固体物理是孕育高新技术的沃土,它已成为现代物理的重要分支,应用性突出。本科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是对以前所学理论的应用,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学习、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和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因此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及许多工科院校都普遍开设了这门课程。由于师范院校和其他类型的院校培养目标不同,固体物理教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根据师范特色我们对固体物理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一、整合教学内容体现师范特色

由于固体物理课程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具有很高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是将来从事凝聚态物理专业科学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师范生适应教学改革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学教师,这个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固体物理课的主要目的是“给予中学物理教师一定的现代固体物理基础知识,从而使中学物理教学能体现一定的现代科技新成就。”所以对教学内容要体现师范特色。

1.整合教学内容,不轻易取舍。固体物理内容涵盖面大、基本问题较多。基于固体物理课程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增加定性和半定量教学内容的授课比重,使学生重点掌握物理概念、物理模型和物理原理,重在掌握物理学的分析方法,减少复杂烦琐的数学推导。例如对于一维问题要重点讲解,给出基本概念和详细的数学推导,而对于三维问题要求学生自己类比理解,只是强调区别和结论。对于一些非重点章节采取学生自学,这样,即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能力。

2.选取与中学联系紧密的章节重点讲授。现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固体物理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这就对我们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师范教育主要是培养中学教师,所以必须通过固体物理的学习能够很清楚的解释中学物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目前中学物理教材中涉及到半导体的应用较多,例如应用半导体材料制作晶体管、集成电路、固态激光器等器件等,热敏电阻、超导现象等。总之,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中学生打开了广阔的天地。这就要求我们重点讲授能带理论这章,通过学习能带理论更好的区分:绝缘体、半导体、导体的特性,并了解之间的相互转换,为将来中学物理教学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中学物理对物体的内能与热能、结合能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解释反膨胀现象中水在4℃时密度最大的原因,内能与热能概念是否一致等等。其实涉及到固体物理知识的现象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注重针对中学教材进行研究,选取与之相联系的章节进行重点讲授。

3.注重新知识的补充。固体物理学正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不断地得到更新与补充,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不断补充新知识、新观点、新内容等等。例如:纳米固体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超导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之间的转变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凝聚态物理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这些新知识的引入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紧密与时展相连。

二、改进教学方法体现师范特色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要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系列改革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是否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素质的中学教师?”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更适合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利于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1.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师生作为平等的个体参与知识和问题的探索,改变了过去教师居高临下单向灌输,学生依赖教师来进行学习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总结等等,将其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而对于师范生在此过程中很自然的锻炼了从师技能,如:讲、写、练等等,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旺的参与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强烈的自主观念,健全的独立人格等等。例如:在晶体结构、固体结合、晶格振动等章节,大量教学采取讨论式教学,共同分析,举一反三。

2.专题讲授。固体物理课程是校级精品课程,讲授课程的教师都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教学中采取分章节由不同教师授课的方式,力求做到精讲每一部分,特别是有些教师博士毕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将最前沿的知识引入课堂,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和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例如:讲授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这章的张冰教授还主讲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对于金属热容量的理解非常到位;讲授晶体结构这章的左桂鸿副教授还讲授群论,对于晶体结构、对称分布有更深的认识;郑友进教授主讲固体结合、晶体中的缺陷和扩散这部分,在读博士期间曾重点研究过此部分内容。

3.注重实验教学。为阐明固体表现出的现象与内在本质的联系,利于学生建立和发展关于固体的微观理论,固体物理必须增加实验课。目前在选修课中安排了《材料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薄膜物理》、《超硬材料的制备与合成》等课程。通过选修课使一些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发现这样安排对固体物理课程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更有利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将针对固体物理课程开设实验课程。

三、改进教学手段

1.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固体物理内容较抽象,难于理解,为解决这一难题,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我们将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对微观粒子结构的感性认识,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授课教师都在本课程所涉及领域有科研经验,能够把科研成果以及最新动态及时溶入教学实践,这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设置创新课题,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在第6~12教学周,每周开展1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科研兴趣;同时,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撰写项目申请书等,对学生进行科研技能、方法等一系列的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对师范生讲授固体物理课程要充分抓住其应用基础课的特点,既要求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基本概念,又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生产的密切关系;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研究方法,讲授课程的方法,学会在微观粒子的行为中找原因,学会抓主要矛盾建立模型、近似计算等研究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将不断提高学生的从师技能、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昆.固体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李延福.高师固体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9):68-69.

[3]华中.固体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26-28.

[4]梅显秀.固体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物理,2010,(7):43-45.

体育课程特色范文4

[关键词]理论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 跨学科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221-02

课程体系的具体模式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杨贤玉和柯宁立在《地方高校特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下简称《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出了“模块学说”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并分别从“3模块说”“4模块说”“5模块说”的角度,将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课程分成相应的板块。然而,有学者在2008年针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8所接受教育部教学评估高校的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做了统计,反映出不少问题。有87.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另有70.6%的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感到不满意。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社会对毕业生的容纳度,因此,它绝不仅仅是课程名称,学分和学时的问题,这其中还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学生的市场定位。

吉林市是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重要战略城市。发展旅游业、振兴工业、开发新型产业,无疑是吉林市的经济发展要点。目前,吉林市各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整体上分为师范方向和应用方向。在培养学生语言基础能力方面,这两个方向的课程安排基本一致。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课程设置各有侧重。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应该尝试与吉林市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类型相挂钩。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的便利条件和机会,又可以有的放矢地为地方发展做出贡献。

一、平行四边形形态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往往偏重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却常常忽视。而无论学生毕业之后从事何种工作,在就业市场日益萎靡的情况下,学历基础上的真实能力越来越成为新的录用标准。杨贤玉和柯宁立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出了平行四边形形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阐释。笔者认为,这种平行四边形形态体系也同样适用于吉林地区的高校英语专业。在这一体系下,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占有同样大的比重。这种对实践课程以及实践能力的强化早已经在农业、林业等专业课程设置中予以实行。在英语专业的平行四边形课程体系之下,首先,实践课程体系应该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完整的教学周数和学分。其次,实践课程体系与课内教学内容要有紧密的联系。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开设在前一个学期,实践课程开设在下一个学期。应用英语方向的许多专业课程都适合这种模式,比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英语翻译等;师范方向的教法课也同样适合这种模式。再次,每学期都开设独立的实践课程。为方便学生适应,可以逐渐递增课程周数。在传统模式下,学生在大四的一年中经常是疲惫不堪,要同时忙毕业实习,找工作,还要完成毕业论文和这一年的课业,这样过度集中的安排常常导致学生顾此失彼。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将他们的毕业实习分化到每个学期中,就很容易的缓解了这种情况。另外,不同科目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应该合理穿插,紧密结合,从而可以保证着两类课程的延续性,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践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同样可以分为课内构建和课外构建。可以由课内完成的课程,比如语音强化;前面提到的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翻译等课程则既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模拟活动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与校外单位合作,即通过让学生参加“实战”来完成。这里,“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十大休闲城市之一”的身份成为吉林市提供“实战”机会最大的优势。理论上,一座旅游城市的整体旅游行业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讲解和交流的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市多数的旅游业从业人员都只能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酒店作为旅游业的一个主体,从高层的管理人员,到基本的酒店服务人员,都应该排除语言障碍,具备为客人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沟通能力;在各个景点的建设方面,中文和英文的注释都必不可少,且要准确易懂。然而,就吉林市各大景点的现状来看,被外国游客误解或无法理解的英文注释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现状,都为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实战”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因此,我们客观上应该保证学生通过第二种方式进行实践的学习周数。这种分化到每一个学期中的实践课能够让学生学一门课,就夯实一科,因此,效果会比四年一次的实习更及时、更充分。

二、跨学科选修课

把跨学科选修课列为一项硬性规定是一些高校研究生教育已经在实施的做法。然而,在本科教育中引入这种方法也同样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单单英语专业知识及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组合容易培养出有知识而无文化的“伪人才”。除了本专业设置的文化,文学课程,相关专业的一些课程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中国文学,文化课程;历史专业的中国,外国历史课程;学院的科学方法论课程等,都能够传授给学生全面的知识,帮助他们正确的看待、比较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因此也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在西方文化全方位浸入的今天,是具有相当大现实意义的。经济学科、法学科,这样的学科与文科联系紧密,同样可以成为英语专业学生跨学科课程的首选。依据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讲,这些专业课程的选择都可以对他们以后更高的学业追求以及就业产生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在宏观上,跨学科选修课的意义同样重大,可以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如上所述,振兴工业、开发新型产业,现在和将来都是吉林市的经济发展要点。如果说吉林市是一只雄鹰,那么人才就是这只雄鹰那巨大的翅膀。在经济全球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人才既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据笔者所知,本市的中国石油设计人员就需要具有达到托福考试水平的英语能力。除了人才引进,我们更应该加强地方院校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为新型产业基地的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在这个层面上,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就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跨越文科和理科结合而成的跨学科课程选择,可以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是符合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提供给他们机会,以充分发挥他们理工科的潜力,让他们在英语语言专业的基础上,能够挖掘发展另外一个专业。这就大大避免了人才的浪费,是高等教育对个人、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举例来说,吉林市的电力学院、化工学院都是试行开展这种课程体系建设的理想院校。

笔者认为,作为地方高校,所谓“特色”就是以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点,为努力拓宽学生素质培养的半径而实施的行之有效的举措。在所有高校,甚至全社会都在抱怨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人才培养观念,调整、构建具有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培养迎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才是高校教育者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弻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三种形态及其设计[J].大学教育科学,2007(1):23-27.

[2]谈宏慧.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07(11):22-23.

体育课程特色范文5

1.“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理论研究基础

我们应该首先明白校本课程的属性和地位。我们所说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际上是指同一国家课程方案内的三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以课程门类的形式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方案对三类课程的具体设置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思想,也就是对“谁来决定儿童的课程”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使国家、地方与学校分享不同的权利,承担不同的课程责任。之所以说校本课程是相对独立的,主要是从“谁”即课程开发主体来说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组织教师(主体是教师)或其他人士根据相关的政策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课程,它属于动态管理课程。形成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高境界,当然,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在整合学校实际资源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立足本校,形成体系,像经营品牌一样打造自己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最忌讳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学校创新并长足发展的强劲动力。

2.“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发展研究方向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方面,如何充分地发挥学校、教师的自身优势形成自己校本课程,并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是校本课程特色发展的方向。农村小学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须的人才和新型农业科技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我们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在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实践能力、研究习惯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上做文章。每个学校都自己独特的资源和环境,通过认真的研究的探讨立足本地实际,在农作物种植、管理、收获、对比和宣传中,加大挖掘力度,不仅学生的劳动习惯、研究能力、实验精神和科学意识得到提高,而且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和实验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的办学特色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之路的紧密结合是学校长足发展的最强动力支持。

3.“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价值研究取向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必要的价值,它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它能否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有的学校可能学校学农实验基地,通过多年的种植管理和研究实验,我们可以开发了“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我们的实践活动上升一个新的高度,形成自己特色的“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课题,我们的资源丰富,应该以研究主要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劳动技术教育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生劳动技术素养为着眼点,通过访问、座谈、观察、操作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开发、利用,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关心经济发展、会传承地方特色劳技、具有开创性的现代人。从而开发和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与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劳技教育资源体系,形成一校一品牌的劳技教育特色课程,学生以此校本教材为载体。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体验,掌握一般的劳动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劳动习惯、劳动技术素养和劳动情感,服务于产生、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1)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与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劳技教育资源体系,形成劳技教育特色。以劳动来传承和弘扬地方劳技人文积淀,促进乡土经济发展。

(2)通过劳动校本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劳动与技术问题,形成亲近技术、热爱劳动的情感,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劳动技术意识。

(3)通过劳动活动,了解从事劳动与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格和态度,能够安全而负责地参加劳动与技术活动,在劳动中初步具有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

(4)通过体验和探究实践,会进行简单的乡土劳动技术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及其对技术创新的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5)通过教学实践,注意拓展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视野,初步形成与劳动技术相联系的乡土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关热爱家乡的意识。

(6)面向农村,面向未来,服务家庭,注重发展,探索一条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新型劳动后备军的新路子。

4. “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手段

有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明确了研究价值,于是我们就应该在建设和实施方面做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通过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以下两个价值取向。

4.1 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能力是新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高级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实验体系,为学生研究搭建了崭新的研究平台。应该建立五个研究平台.(1)参与劳动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热情。(2)科学研究平台:包括观测植物种子发芽率的研究,植物种子发芽时间和发芽效果的研究。种植研究:研究用何种种植工具和其种植后的效果。管理研究:农作物的田间管理,研究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以及使用矮壮素对不同作物的影响。对比研究:通过种植对比实验,得出学生的研究结果,写出学生自己心中比较好的农作物品名。(3)专家验证平台:学生的研究成果经过专家的验证和有经验农民的指导,总结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与专家验证是否存在的误差,从而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4)品种多样研究平台:不仅对自己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还要对相关的物种或者品种进行研究,拓宽研究空间。(5)收获喜悦平台:实验的研究归根结底是让学生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体验成功的价值,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研究意识,最终形成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高质量的基础。如:土壤湿度和墒情的研究、新科技农药的使用与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研究、抗倒伏的研究、农作物品质的研究、产量的研究、新品种开发的研究、市场营销的研究等等,每项研究都有观察记录,学生通过日记交流、研究感想和图形资料的对比等多种途径进行。学生还可以成为“科技种田”的小小宣传员,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这些研究看起来很难,但是将它融入实践,通过学生亲自的观察、对比和专家的指导等研究手段,是予教于乐、乐中有趣的学习手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最佳学习方式。

4.2 实践能力的形成。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现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吃苦耐劳的品质明显下降,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伴随着学校科学的学生实践评价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在研究实践中如:耕地、播种、锄草、施肥、田间管理、收获、营销、测量、调查、生产、观察、记录等等,学生知道了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施肥;玉米还有哪些可以开发的途径和用途,还能研究出哪些新产品,使其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是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实践的极大动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实践意识得到形成,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当然,我们的研究应该按照学校事先研究的步骤进行的,校本课程不仅有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还要有研究思路和自己特有的实施方案。我们按照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体育课程特色范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管理特色》。

一、管理特色的确立

(一)背景

XX年以前,洼子店中学只有9个教学班,学生不足400人。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师资结构不合理,严重缺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课堂沉闷,效率低下。布局调整合校后,优秀学苗仍然流失严重。如XX年暑假招生,本镇前100名只留下3人。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苗素质严重制约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确立

面对残酷的办学现实,如何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学校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我校领导班子反复酝酿,充分论证,明确提出了科研兴校的战略方针—— “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管理特色”。决定通过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来改善教学条件,并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构建有效课堂,以此来达到吸引学生、留住学生、发展学生的目的。

二、管理特色的研究

(一)、明确目标,规范管理

学校制订了《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建立了教科研管理制度和教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明确了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策略、措施。确立了教育科研中心课题《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集体备课管理评价策略研究》,并加强对各级各类课题的规划和整合,形成了一个以中心课题为统率,由分部主课题和教师子课题组成的课题群,使教科研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承担的河北省电教馆“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和承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集体备课管理评价策略研究》,带动了中心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次请教研室和电教站领导进行专业指导,学校的教科研氛围日益浓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自XX年开始,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先后投入127余万元,购置了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现已装备语音教室1个、多媒体网络教室1个、多功能演播厅1个、学生计算机教室3个。共有台式电脑130台,笔记本电脑50台,移动多媒体2台,电子白板2块。专任教师实现了人手一机,24个教学班全部装备了多媒体,实现了“班班通”。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网点覆盖每间教学、办公用房。并装备了分布校园各个角落多达30个音区的广播设备系统。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资源建设水平,我校享有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和河北省远程教育资源,并先后投入20万余元,购买了足够的电子课程资源和大批教学软件,并建立了学校教学资源库。

技术装备的不断投入和更新,全面改善了教学条件,满足了日常教学需要,更为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强化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注重强化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培训,努力建设一支与现代教育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师队伍。XX年,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教师,懂信息技术者寥寥无几。学校就邀请电教站领导和老师,利用寒暑假多次从教育教学观念引导,从使用技术进行指导。同时,我校强化教师树立网上学习的观念,并通过专题讨论、现场观摩、案例分析、课件制作和各种竞赛活动,使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在实践探索中成长。目前,我校教师都能自制课件,都能熟练使用、乐于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网络教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今年开学,我校所有专任教师又开通了教育博客空间,以此作为专业化发展平台。

(三)、加强集体备课研究,促进有效课堂构建

几年来,我校在教研室的指导下一直致力于《集体备课管理评价策略研究》,走研究、实践实践、反思反思、再研究的科研之路,促进了有效课堂的构建。

1、建立了科学的集体备课制度。

我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使集体备课日趋科学、合理,主要包括《集体备课实施方法和步骤》、《教学设计编写要求和评价标准》、《集体备课研讨制度》、《集体备课反思交流制度》、《集体备课检查督导制度》、《集体备课奖惩制度》、《集体备课管理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