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历史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1
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法;学生【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30-01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真实、生动、具体、形象、适当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行为体验,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情境思维是当情境所提供的线索对学生而言,较陌生。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能完全理解或者解释,造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的一种思维)的客观环境。李吉林给的定义是: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要达到如此要求情境教学方法无疑是非常适合的方式之一。1什么是历史情境教学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左右半脑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观点,培养创新能力。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形式得到较系统地反映。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中,就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2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复习知识一导入新课一运用巩固一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在角色地位上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内容上强调以教科书为本,精讲多练;教学方法上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记忆、背诵,实现“背多分”。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模式占据着重要地位。造成历史学习的误区、改变了本应快乐的教学生活、也影响着育人的质量。中学阶段曾花很大精力背诵过的历史知识早已荡然无存,烟消云散利用史料教学仅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传达历史的真实感还远远达不到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我们认为历史教育教学应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再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而这种方法重在历史思维方法的培养上,所以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显得至关重要。在本人高中历史教学生涯中,一直体验着历史教师的无奈、同情着学生学习历史的痛苦。主要还是老方法教新教材。3转变教学方式,引进情境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内容设置体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课程设计中,体现多样化、开放式原则,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前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实现还有相当的差距。“培养目标体现时代的要求”现阶段还仅仅是个理想。面对如此情况为了改变原有重记忆、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作为风向标的高考试题随之发生了变化。中学历史教师要想在高考考核中有所作为,必须认真落实课改思想,吃透课标精神、更改课堂教学习惯。将情境教学引入历史教学课堂是必然趋势。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感知历史的主阵地。高中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感知历史的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和知觉(听觉、感知觉、运动觉、思维等)的参与,提高感知的质量,达到“积累”“理解”的目标。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创始历史环境无论是从功利角度对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还是从时代要求角度提升学生全面能力都是非常合适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这一教学方式值得广泛地推广。
商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参与度,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多开展如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想、有所问、有所讲、有所作、有所学、有所获。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与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历史老师们必要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获得的知识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课改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当今实际,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二是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较薄弱,所以,他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以往的薄弱环节进行补习,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此外,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应对高考的手段,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再次,在教育层次方面,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学间的一个桥梁,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它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积累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高中生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面对如今的社会形式,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新课改下,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 总结。总的来说,要想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
[3]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历史听写 学生记忆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98-01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将语文、英语学科中常应用的“听写”这种方式应用于历史课堂上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效果,既简便易行,又以其独到的时效性、趣味性、典型性赢得的学生的欢迎,还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1 “历史听写”的含义
历史学科的听写与语文、英语学科有所不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把老师所念的内容写下来,而是“听问题,写答案”的简称。
2 在历史教学中“听写”的必要性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学科仍然要面对一个老问题:中学历史涉及中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民族关系等,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基础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中学历史教师除了专研如何上好一堂课,提高课堂效率外,就是专研如何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如何检验学生识记、复习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证实,即使学生在一堂课内完全能掌握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遗忘。因而,一般历史教师都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在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课本,进行归纳和复习,通过不断的反复来克服遗忘。这就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检验复习学习效果可以多样化,如课堂提问、单元测试、综合考试等。采取课堂提问方式,由于时间限制,缺乏全面性,教师仅仅能了解个别学生对于个别知识的掌握情况,因而很多缺乏自觉性的学生往往抱有侥幸心理,忽略课后复习;采取考试方式,要出题、印刷、监考不说,单是阅卷工作就耗时费力,因为历史学科特征决定了我们要面对的学生人数少则两三百,多则四五百。
而“听写”既避免了课堂提问和考试两种方式的弊端,又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采用这种方式节省时间,一般只需要5分钟;其次,检测全面,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比较全面地覆盖知识点;第三,便于教师批阅,因为听写本上只写简单的词语(如时间,人名,地名等),偶尔有少量的句子,正确与否一目了然,即使一一批阅,一个班的作业也能在半小时左右完成;第四,这种方式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精力,将他们的思维融入历史课堂的氛围中;第五,这种方式避免了学生被提问时答不出来的窘迫,较受学生欢迎。
3 历史“听写”如何进行
在我的教学中,将历史学科的“听写”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准备阶段——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复习课本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已经不再提倡“满堂灌”的课堂,因此新课结束后都有5-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消化”课堂内容,掌握知识,提出问题。我就利用这段时间给学生提出下节课的“听写”任务,让他们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复习。实际上,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即使没有多余的时间,课后10分钟加上下节课前10分钟,足以掌握一节课的基础知识了。
第二:听写阶段
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教师或指定一位学生根据上节课所讲的基础知识、重难点,念出拟定的问题,学生按顺序将问题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如学完《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第11课)后,“听写”的内容是:
(1)请写出西汉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
(2)西汉在哪个皇帝时达到鼎盛?
(3)汉武帝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4)汉武帝根据臣下建议,颁布什么解决了王国问题?
(5)汉武帝为整顿财政,规定货币由哪个机构统一铸造?并将什么的经营权收归中央?
听写结束后,教师收齐批改,有时也可以学生互相批改,教师抽查。
第三:反馈总结阶段
批阅完学生的“听写”后,要进行总结:哪些知识点多数学生掌握不够?哪些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哪些字学生容易写错?如何弥补?这些问题都必须思考总结后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4 应用“听写”应该注意的问题
因为是别具特色的历史听写,所以在应用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 让学生清楚要求,形成习惯
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做课前准备工作时就要将作业本准备好,避免老师说开始听写学生才去找作业本而耽误时间;同时要清楚只要求他们写所听到的问题的答案,并且注意顺序和格式。
4.2 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简单、精炼
既要针对重难点,又要覆盖基础;语言要简单、精炼,让学生听一遍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不宜提答案过多的问题。对于重点的问答题,可以把它分成许多的小问题。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4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维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笔者谈一点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
一、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在初中阶段,所学的课程有十几门,并不是每位学生对每门学科都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历史这门课。部分同学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觉得难学难记,枯燥烦琐,于是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主要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的重要性,如了解历史王朝的兴衰,可以提供建设祖国的经验教训;学习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历史事件,可以提高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经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
二、用新颖、生动、富有启发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它担负着学生集中精力、渴望求知的任务。精彩的课堂开头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导语,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及早进入最佳状态。如讲授《》这一课时,我先用录音机播放《过雪山草地》和《四渡赤水》这两首革命歌曲,让学生朗读《》这首词。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进行?途中遇到哪些困难?途中召开的决定生死攸关的会议是什么?过程是如何冲破敌人的封锁等一连串的问题连成强烈的悬念。然后,再结合课文插图,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进行审美化教学。培养直接兴趣
新版的历史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准确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人,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师,关键是如何运用。目前有些教师出于应试的需要,完全放弃对形象性材料的处理,让学生死记硬背抽象的概念,几十遍的抄写人物名词,这样不仅会泯灭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恶性循环。笔者认为,我们应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气氛,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完美的板书,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易于同老师形成互动。这样让学生在历史的空间中自由翱翔,学生得到的是美的享受和人文关怀。
四、设置问题情境,引起探究兴趣
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设疑导学已成为普遍的激发兴趣的手段。有的已形成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可见大家对“问题”的重视。的确,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形成创见性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设问的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如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问,如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伐无道,诛暴秦》一课,笔者把问题设问为:“若不下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如果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重难点上,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要注意课堂需要,不可盲目设疑,也不能连珠炮式的发问,这样没有思考的余地,效果反而不佳。
五、开拓学生视野,深化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共识。历史学科以它广博的内容和充分的借鉴价值,为这种培养提供了可能。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结合:如某一制度政策的演变轨迹,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等,让学生讨论,上网查阅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推荐带有研究性的历史小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秦汉史话》等,让学生阅读,并摘抄读书笔记;让学生自己出一期历史板报,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辩论,制作剪报,了解新的考古发现,如新教材上的三星堆文化,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了大量资料。这样既巩固强化了课内知识,又对学生未来的独立研究,成长发展受益匪浅。
六、情景再现,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努力创造条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5
关键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尽管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过程错综复杂,但都离不开人的活动,每个时代、每个王朝、每个国家都要推出自己的代表人物。正是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加快或延缓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正确讲授和判别各个历史人物及他们从事的活动,是我们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明确学科要求,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前提
现行中学历史课本中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学家。课本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使不少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在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正确地、具体地、实事求是的给予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和批判”,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大纲要求,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文系统,准确地讲述和评价课本中涉及的各类人物,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对学生进行理想及人生观教育。
二、充分利用课本,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途径
历史课中的人物教学,既不能用数理学科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也不能采用理化实验那样的手段,必须充分发掘课本中的图文因素,充分利用图画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字的生动具体性等特点,去描述人物的神态、特征及其活动,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教材,经过一定的心理活动,让历史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接近于
1)、迁移概括,强化人物活动。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一定的活动过程,或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或以地域转换为线索,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要客观地展现历史人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就必须对其历史活动进行阶段性揭示和评论。
2)、赏析引文,活化人物品格。为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掌握人物的思想精髓,课本中或直接引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著述,或引用经典作家对该人物的褒贬之词,是我们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及性格特征的最好佐料。
3)、描述图画,趣化人物形象。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还附有图画。这些图画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示了重要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图文并茂,学生喜读易学,为教师进行历史人物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借助这类图画,对人物外貌和心理特征进行描述,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头脑里形成鲜明的印象。
三、正确指导评价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重点
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从纵的角度看,一生变化起伏,具有阶段性;从横向看,在同阶段,也可能有不同性质,不同方面的活动,具有多重性。在历史人物教学中,除采用多种方法讲授外,更为重要的是正确指导学生评价。在阶级社会里,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由他们的社会实践和思想主张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评说他们在当时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评价中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在历史人物评价中,通常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评价:
1)、定性评价法
历史好比是个大舞台,历史人物好比舞台上的某个角色。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多方面的,社会的曲折发展变化,决定他们活动的复杂性,但这些活动有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主要方面,给予总的评价定性,然后围绕这一定性对人物的活动的叙述具体化、形象化。
2)、分析评价法
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在阶级社会里,人都是划分为阶级的,人们从事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宗教的活动,无一例外都代表其所属的阶级利益。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倾向,并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揭示其阶级内容和阶级实质,既不能笼统地进行综合或加减抵消,也不能互相取代,以瑜掩瑕或以瑕掩瑜。
3)、阶段评价法
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也随着变化。或由好变坏,或由坏变好,好坏相间。评价跨越不同阶段的历史人物时,应引导学生应用阶段论,根据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活动,分为几个不同阶段,结合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去评价其功过是非。
学历史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创新型教师;批判性思维;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受重视。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记忆性的活动因素大大超过思考性的活动性因素,其主要表现就是学生对“既定的”史实和结论进行复述、记忆以致背诵。一堂历史课结束,学生们记住了所有知识,背会了全部要点,一点问题不提,但这些“既定的”史实和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学生对这些史实和结论又是如何认识的,学生可不可以有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则往往被教师所忽视。
(二)创新方法不理想。随着教改的深入推行,中学历史教学也在不断创新,但是大都是借用现代化手段来活跃课堂氛围,以达到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之目的。然而这种行为往往停留在治标层面上,只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间一长他们依然对具体问题较为茫然。
余伟民指出,在历史教学法“繁荣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必须警惕的两个问题:一是学术界面对名目新颖的历史教学法,缺乏准备和研究,致使科学研究在现实面前显得惨白无力,没有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二是中学教师在创造和实践新教法时缺乏理论学习和指导,以致有些“新”教法有名无实。①
二、历史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层面里较高的一层,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批判性思维首先是一种逻辑思维,它需要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批判性思维更关注思维的真实性、精确性、意义和价值,更强调思维的见识性和思维性。陈寅恪先生提出的“自由之意志”和“独立之精神”,其实质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灵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经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者是主动的,是指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选择和加工②。因此,对学生进行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材料。从最根本的历史教材中谈批判思维的培养,“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是新旧教学观念的表现。“教教材”是对书本之类权威的绝对服从,这同批判性思维是相对立的。
三、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一)现有的和传统的教学方法。1995年以来,研究者对历史教学方法展开了更为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有的改进了原有教学方法,有的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有的则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一些历史教育家,他们对历史教育有其独特的理解,为历史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赵亚夫把历史教学方法归为两类: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代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活动教学法为代表)。前者是传统的方法,后者是现代的教学方法。还有着眼于对历史教学内容加工处理的教学方法有:图式法、图表法、表解法、纲要信号法、比较法、分析法、联系法、浓缩记忆法等。历史图示法是80年代以来备受历史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历史教学方法,对我国的历史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1995年以来,该教学方法仍受到一定关注。③
(二)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方法的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寻求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历史教师应不满足于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而是应当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现和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答案多元化。摒弃标准答案,进行开放性命题是大势所趋。这是学科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目标的有力杠杆,也是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对历史现象的分析题,多元化的答案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这里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一个“结合”,结合题意而谈;坚持“两个原则”: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落实“三个不限制”:学生的答题字数不限制,答题要点不限制,答题观点不受教材限制。④这里特别要纠正“一个误区”:答案多元化不是对答案要求什么都不限制,什么都不限制,恰恰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在“什么都不限制”下,学生的创新也是随意的、盲目的,缺乏流畅性、灵活性、深刻性,这种标新立异是非理性的,更非系统性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领悟并把握好这种限制和非限制的辩证统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新想法。
2、合理推论。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合情合理的推测,对教材说“不”,大胆质疑,得出新的史论,对历史原貌提出新见解。可用文献法推测、考古法验证、社会调查检验等。教师引导学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尽可能多地阅读历史原著。多看多听,多记多思考,并及时摘录到卡片上。广泛积累素材,提炼观点,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上适时提出,甚至教师可以每学期开设几节“百家争鸣”课,事先布置一些争鸣课题,例如:如何评价秦始皇?谁是真正的春秋五霸?宋太祖为什么传位给弟弟而不传儿子?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观点五花八门,但也不乏有真知灼见。这一方法确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之一。
四、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生命与价值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的竞争中,首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竞争,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振兴和社会的现代化,都取决于对新一代创新潜能的开发,所以在学校教育中,研究和倡行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全脑功能开发与创新思维教育已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要培养一个人成材,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中国学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造性。如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开发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提高其创新能力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问题并且对创新教学的研究必将不断发展完善下去。
注解:
①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7页
②马斌.论高中历史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J]历史教学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