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背景

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背景范文1

[关键词]哥特;工艺美术运动;工业革命;家具设计

前言

一种风格的兴起和衰亡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背景等客观历史原因,哥特式艺术从中世纪中后期的起源和繁盛,到文艺复兴、巴洛克及洛可可时期的没落,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在此停滞不前,在19世纪的中后期,从英国兴起的伟大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又将它重新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并在这段期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工业设计领域,尤其是室内家具设计。

一、哥特式艺术的概述

(一)哥特艺术的历史背景

在中世纪,人们的思想受到基督教的控制,宣扬可以通过虔诚的信念、理性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与伟大的上帝进行沟通,并最终得到感召,死后的灵魂将进入天堂。而人类的无论起源与否,最终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世俗权力的支撑,这和中国的佛、道、儒如出一辙。西方的基督教在这时亦与欧洲的封建势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禁锢人性、桎梏思想,使此时的欧洲犹如陷入永夜般的痛苦和停滞,是欧洲历史上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最缓慢的时期,故又称为“黑暗时期”,但这一切并不妨碍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正是在这样一个发展缓慢、社会压抑的状态下,诞生了伟大的哥特式艺术。

(二)哥特式艺术的概念

“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部落民族,第一次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出现在艺术史上,则是源于伟大的意大利艺术家拉斐尔写给当时的教皇立奥十世的一封信中。在信中,拉斐尔将中世纪后期即罗马式后兴起的建筑样式称之为“哥特式”,与“野蛮”一词同义。此后到了16世纪又一位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瓦萨里将它的时间范围扩大到整个中世纪,认为它们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自此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哥特式”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被赋予了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如中世纪的哥特部落;黑暗如中世纪的社会环境;神秘如地狱般的恐怖和未知。

(三)哥特时期的家具

人们所熟知的哥特式风格设计多集中体现于哥特式建筑之中,如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主要特点就是高耸而直立的尖拱、修长挺拔的立柱及又高又大的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它们整体给人一种高而直的向上趋势,故“哥特式”也被称为“高直式”。而当时的家具作为建筑中的一部分,自然与这种哥特式建筑相雷同。如哥特时期流行的高背椅、餐具柜、顶盖床等家具,均具有这些特质。在中世纪,家具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尤其是椅子。椅子的靠背做得特别高,顶端多设计成火焰型,有的还加有高耸的顶盖,座面多为封闭的箱形,整个家具采用嵌板结构的窗花格。(见图1)这个时期的餐具柜是用来展示主人精美的餐具的,而餐具柜的层数与主人的地位是相吻合的,高耸的餐具柜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顶盖床是在床的顶部安装一个顶棚,增加床的体积感。床的顶盖大小也彰显着使用者的地位。这些家具都具有体量庞大、线条直立的造型特点,在装饰上采用尖顶、尖拱、窗花格、浮雕雕刻等方式,给人一种挺拔严谨、庄重宏伟的气势。

二、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欧洲各国先后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它对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均起到重大影响,在工业生产领域开始出现劳动力的分工和机械流水线的广泛应用,于是大量的机械制品涌入市场,传统手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出现两级变化:一种是极力推崇的纯手工制品,在工艺和造型上毫无突破,是传统风格的模仿,并且价格昂贵、装饰繁复,仅为富人阶级服务;一种是机械制品,价格低廉,为中下层人们所使用,但造型雷同、外观丑陋、做工粗糙、质量低下。这些显然都不是理想的商品设计,为此英国政府首先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开展相关的设计活动,比较著名的就是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因在“水晶宫”展览馆举行,故也称之为“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本是为展现英国工业革命后的伟大成就,并试图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制止对旧有风格的模仿,可结果却让人始料未及。这次展览会陈列的展品大多是机制产品,不少是为参展而特制的。这些展品将装饰作为其产品设计的重点,将功能与形式分离,且形制守旧毫无创新,将整个市场上的产品设计弊端完全暴露,激发了一些思想家的思考和认识,掀起了设计史上最重要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

三、哥特式风格对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的影响

(一)哥特式风格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之间的联系

工艺美术运动与哥特式风格的联系主要是从英国建造师普金开始的。普金受到家庭的影响,自小就对哥特式风格痴迷。在他出版的《不同之处》中包含了对当时的建筑和对中世纪高贵的建筑的比较,并认为哥特式是先进的,从而批判贪婪的僵化的19世纪的城市生活。其后又出现一个重要的人物———拉斯金。他在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里强调建筑家应通过建筑设计来达到真实而真挚的目的,也就是形式和功能统一。在他另一部著作《威尼斯的石头》中更是深入研究了威尼斯的哥特风格,认为中世纪建筑伟大而崇高。拉斯金的思想最后在莫里斯的宣扬和领导下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莫里斯带领着一批杰出的设计师包括罗伯特•阿什比、沃赛等通过对不同设计项目的完成,实现着对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实践,将工艺美术运动从英国推广到世界。对于哥特风格为什么会几百年后的英国重新风靡和提倡,笔者认为主要是哥特风格自身拥有纯粹的精神化特征,这与中世纪的教义精神是紧密联系的。它之所以被后世冠以“黑暗”、“野蛮”、“神秘”等精神化的词汇,皆是源于中世纪人们在认识上的缺陷,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解而产生的神秘、恐惧、敬畏之感,体现在设计中往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在19世纪机械文明发展下,机械产品对于人们生活的冲击也使当时的人们感到恐惧与无助。面对混乱的市场现状,人们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指引,而艺术领域亦迫切要求寻求到一种不同于现有所流行的历史风格的设计形式,以此来扭转艺术设计界的精神匮乏和粗制滥造。这就好比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这些在不同时期的复古风潮一样,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二)哥特式风格对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在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者尤其是莫里斯的极力推崇后,对当时英国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室内家具设计均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家具的形式根据前文所说的哥特式风格,不难看出哥特式风格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一种直线线条的运用,具有向上的动势,简洁有力而清瘦挺拔。那个时期的英国家具设计师正是将这种哥特符号多次运用于他们的设计当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威廉•莫里斯在1862年设计的系列椅子(见图2),其扶手和靠背的下部就分别由三根平行的横杆组成,靠背的上部则由一系列的垂直短杆组成。沃赛在1889年设计的橡木高靠背餐椅(见图2)则具有更为明显的哥特特征。从椅腿到椅背均采用直线条,椅背狭长而高直,椅背顶端的立柱高耸。家具通体上除了在椅背中间雕刻的桃形靠背板,便无任何装饰,将哥特风格的简洁、挺拔、稳重的特点发挥到极致。2.家具的制作方式哥特艺术对于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还有家具的制作方式上。正如前文所说,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正是机械化迅速发展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生活的机械制品,艺术家们从厌恶到恐惧,而传统手工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此,莫里斯等激进的艺术家们便开始组织各种设计事务所进行实际的设计改革,但这些事务所却被他们冠以“行会”的名号。行会原本是中世纪手工艺人的行业组织,莫里斯等人之所以会如此称呼他们的组织,可见其反机械化的决心与勇气。在莫里斯的设计主张中可以明确看出他已经将哥特文化与手工艺合二为一,将哥特风格理解为传统手工艺的一部分。那么显然这些艺术家组织的“行会”所设计的家具均是由手工打造而成,无任何机械运作,与市面上的工业制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家具设计师还会学着哥特时期建筑者在设计作品上镌刻自己名字的习俗,也将自己的姓名刻在自己的每一件手工作品中。这些标记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凸显出手工艺品的独一无二。这表面上是设计者对中世纪艺术热爱,实质上依然是一种反机械化的表现。3.家具的设计理念著名美学评论家和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曾说过,一切艺术都是人类表达情感的符号。哥特时期的家具装饰简单、造型简洁且重视功能性,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产力水平是分不开的。当时的家具制作水平和社会财富都有限,家具的使用仅限于少数富有的贵族或宗教组织。但哥特家具却因此具有一种自然、淳朴之美,而这正是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所缺失的。莫里斯的设计原则中的曾明确要“忠实于自然”、“提倡实用艺术”,这些主张在当时的一些重要设计作品中亦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图4中的靠背扶手椅正是出自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重要设计师———阿什比之手。家具通体无多余的装饰,通过矩形的面与直线产生强对比,并故意将家具的卯榫结构暴露,起到一种变化和装饰性。白色织物与原木色材质交相呼应,产生一种自然、质朴的设计效果。

四、小结

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背景范文2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不仅仅拥有不同的物产,还拥有迥然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更是造就了工艺美术作品的文化地域性,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文化地域性成为工艺美术作品中最珍贵的价值,也是一地一隅最明显的文化符号,这种无形的价值不是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具有多大的商业价值能够涵盖的,它已经成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世界都应珍视的瑰宝,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Intangibleculture》(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和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存的以人为存在基础的传统文化形式,是人类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文化延续、发展、创新的主要形式,既保持了文化传承的统一性,又通过发展和创新实现了文化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正是秉承这一原则发生和发展的,非物质性的提出也再一次提醒我们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传统工艺美术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地域性符号价值,不同地域根据各自不同的气候条件产出不同的动植物材料,这些材料天然的成为工艺美术的制作基材,也同时将地域性赋予了工艺美术品,这是材料地域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物质性是指以一定的制作材料为基础,依靠材料本身的性状和工艺特性,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完成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过程,如陶瓷艺术依靠陶土和釉料配合经过高温完成陶瓷制品,而传统牙雕以象牙和犀角等原材料为基础,通过材料本身的可塑性和精湛的技艺手段配合完成作品;所以工艺材料,工艺手段和最终的工艺美术品都具有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使工艺美术品成为天然的商品,而产品所具有的流通性是创造价值的最主要手段,也是工艺美术本身能能够实现价值的最主要方式,工艺美术品的市场问题也是当代工艺美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直接影响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工艺美术品做什么?怎么做?卖给谁?怎么卖?都将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传统工艺与工业化生产的矛盾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业革命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新兴资本主义工业化从工场手工业向密集型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以机器代替人力,用大型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业作坊手工生产的一场划时代的生产与科技革命。工业标准化使工厂生产的产品整齐划一,完全一模一样,产品与产品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化,这也同时要求工人在生产加工的时候,不得根据个人想法或对产品的任何细节进行更改,工人在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就完全丧失了。由于工业革命初期,厂商并未注意产品设计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致使当时大量的工业产品外形丑陋,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这诸多的问题也工艺美术运动所诟病的主要原因。工艺美术运动的创始人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均希望通过推动工艺美术运动发挥匠人们的设计能动性,将设计的多样性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实现在产品上。工艺美术运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直视工业革命时期全球暴增的人口数量和潜在的巨大需求,大量常规手工作坊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工艺美术运动50年,也确实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设计师,但是最终他们的设计作品并没有大行其道,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进入千家万户,而是做为工艺美术运动中优秀的作品进入设计博物馆,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的设计作品水平不够,也不是因为他们的设计理念不对,他们最终还是败在了产品的价格上;众所周知,产品的售价是影响产品销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手工业作坊无疑拉高了单个产品的制作成本,而工厂的产品恰恰在产品价格方面占尽优势,这使得人们更愿意选择价廉的产品,在这场半个世纪的争论中,到底是工厂还是手工作坊的产品好,不同立场的人见仁见智。综合来看,在当代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工厂化的生产已经在全力解决设计问题,产品没有设计就没有市场,设计已经被消费推上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地位,而手工业生产作坊除了一部分彻底消失外,一部分也转向更加个性化、小众化的发展方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与传统工艺和手工作坊并非水火不容,应该取长补短,发挥工厂标准化、批量化的优势,注重设计,考虑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让工艺美术与工业化共同发展,为生产力的解放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共同努力。

三、审美意趣的变化与工艺美术的传承

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背景范文3

家具广义上是指人类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器具,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家用的器具”。狭义家具主要是指具有坐卧凭依或贮存支撑等使用功能的器具。自人类社会出现家具以来,其发展便再也没有停止过,家具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作为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载体,中西方家具发展都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各种各样装饰风格的形成,造型、结构、用材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十九世纪是处于古与今的交替时期,中国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家具发展出现了顶峰后的衰落期;而西方世界正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家具发展缔造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中西方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一时期下所发展的家具装饰风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们对今天的家具设计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十九世纪中国家具装饰风格的演变

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古人习惯席地而坐,席可能就是最早的家具,而床为主要的家具。后来出现了屏、几、案等家具,床既被用于坐具也用作卧具,榻则在床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到了南北朝,人们从屈膝而坐逐渐变为垂足而坐,高型坐具开始流行于当时的社会。

在家具设计风格上,中国家具自古秉承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装饰风格上把三家思想交融互补、兼收并蓄。如秦代家具制造汇聚六国工匠的技艺精髓,汉代家具融南北方风韵于一体,唐时期家具风格借鉴了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别具外来风韵。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具设计令人称道,其精湛的工艺和设计的别致性成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宝贵的一笔财富。尤其明清家具设计艺术以其简约的线条、古朴的质感、简洁而精美的木雕装饰让人流连忘返。在中国家具发展历史中,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一定会被相提并论,在这里先探讨一下明式家具。

1.以典雅脱俗为装饰风格的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一般是指在宋元家具风格的基础上,继承优点并逐步演变而成的,被称为“细木家具”,是以上乘硬木为主要材料的日常家具。明代家具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形式多样、构造巧妙,实用性和审美趣味相统一而闻名于世。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生产明式硬木家具,而只有苏州地区出产的明式家具,其风格特点和工艺技术最具底蕴。这种家具风格鲜明,经过年代的推移依然深得人们的喜爱,最地道的明式家具也称为“苏式家具”,或“苏做”。名贵的黄花梨、红木、楠木、紫檀等硬性木材常被用于制作明式家具,而大理石、玉石、贝壳等多种装饰材质也会被嵌入其中。明式家具精湛的艺术手段和装饰美学的极致追求高度融合,在世界设计史上是罕见的,是功能与美学高度统一的完美例子。

中国古代家具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到明中期达到顶峰,一般来说,“明式家具”和中国传统家具几乎可以划上等号。当然,乾隆之后的清式家具,也是中国传统家具,但是,由于太堆砌,最终僵化,因此还是以明式家具来代表中国传统家具。

2.以繁复华丽为装饰风格的清式家具

如果明式家具是以简洁而优雅为见长,那么清式家具则更注重细节局部处的装饰、雕刻,尤其是皇室宫廷的家具。清式家具从历史角度可分三个阶段:清初家具在造型结构上保留了明式家具的特点,仍可称为明式家具;从康熙末至雍正、乾隆,乃至嘉庆这一百年,是清式家具发展的鼎盛期,家具华丽的装饰和雕刻也大量增加;道光时期,也就是十九世纪,家具过多的奢华达到极致后,是中国家具的衰落期。

清代初期,家具制作从造型、工艺、装饰、材料等各方面都趋于成熟,特别在家具的种类上,也比以往朝代丰富,形成了“清式家具”。

清代中期,是家具制作的黄金时代。家具设计风格多样,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刻样式繁杂、体积大、气度恢宏。这期间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色彩绚丽、纹饰华丽,形成独具韵味的装饰风格。

清代晚清,正是十九世纪初期。自乾隆年间家具发展的顶峰后,清式家具出现了追求华丽和精细的装饰雕琢的风格,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注重装饰带来的整体效果。但除了细密的装饰外,晚清标新立异的家具作品已经少之又少。道光年间,随着的结束,家具业出现了长时间的停滞,工作量日益减少,家具生产日益衰落,清式家具也失去了原本的辉煌。

十九世纪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演变

十九世纪的西方世界正在频繁地进行着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和科学革命,在这些带有创新思维的革命推动下,进入了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各国由于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社会条件及其后的不同,所用材料各异,呈现出不同的装饰风格,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家具文化。

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末就爆发了几个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分别是新古典主义运动、工艺美术运动以及新艺术运动。在这三个艺术运动中,家具设计风格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1.以高雅精致为装饰风格的新古典主义家具

新古典主义运动是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初风靡欧洲各国的艺术运动,它的出现代表着借古复今的潮流,并标志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这一时期的家具装饰艺术是家具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复古运动。在艺术风格来看,新古典主义家具以其庄重、典雅的古典主义格调代替了华丽且脂粉味浓的洛可可风格。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家具可以说是欧洲家具中最杰出的家具艺术。首先,新古典主义家具中对直线的运用,为家具的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奠定基础;其次,它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合理性、舒适性,还有优雅而不做作的特点,是古为今用的典范。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家具装饰风格,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观,给奢华的洛可可风格所笼罩的西方国家注入了一股清新的装饰风,对古典艺术进行了新的挖掘和揭示。

2.以质朴纯真为装饰风格的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

工艺美术运动是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英国设计革命,也是一场著名的设计改良运动。这时期的装饰风格特征具体表现在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代替人手生产;提倡设计应以诚信为本,反对哗众取宠和浮夸,注重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的功能。

这时期的思想也体现在家具设计上,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主张艺术家在家具设计中,追求多采用自然纹样作装饰,这场运动打破了矫饰主义盛行的沉闷之风,使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重新唤醒,让家具设计在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受到关注。家具设计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多用几何体作为造型手法,排斥多余的装饰,用作装饰的部位都要带有功能性,形成了家具使用功能与装饰风格的统一。

3.以美轮美奂为装饰风格的新艺术运动时期家具

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启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及美国出现了名为“新艺术派”的实用美术方面的新潮流,是一次影响极大的“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本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的延续,同样是对工业化的一知半解,同样是崇拜自然、推崇曲线及自然草木中的纹样,但表现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之一是深受东方艺术的日本所影响。日本家具对新艺术运动的不对称形式的影响深远,很多新艺术家具中的花卉图样就是采用了日本“浮世绘”的特色,东方艺术的淡彩、细长的线条和空间的运用都在新艺术家具中有所体现。

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家具装饰也是独一无二的。早期的家具风格仅停留在表面的装饰,但随着艺术家的创新,在家具设计中融入雕刻、镶嵌等艺术手段,不仅使艺术形式更加生动,拓展了家具设计的表现手段,也使新的艺术语言在家具设计中得到恰到好处的应用。

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对比

1.十九世纪中西方社会背景的差异

十九世纪的中西方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晚清年间,清朝君主和他的臣民仍然陶醉于闭门造车的封建农业社会里面,对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毫无兴趣,固步自封。直至两次以及1894年的,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署了一连串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才被迫打开了国门,而这时候西方世界快速社会和技术变革都发生在此期间。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都先后完成,资产阶级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大部分财富的主人,他们追求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于是渴望变革。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是家具产品得到批量生产,但其外观与设计都是比较粗糙的,急需改善,因此而产生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把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运动。这个时期中国的少数有识之士意识到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救中国,从而开始把西方的机械技术带到了中国。

2.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差异

十九世纪初,中式家具的装饰风格沿袭了乾隆时期的风格,而西方世界则刚兴起新古典主义风格。造型上中式家具强调体积较大,沉稳、厚重,注重富丽堂皇的装饰与雕镂;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家具倾向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模仿,造型多参照古典建筑的形体。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式家具业日渐衰落,过度的装饰造成了必然的衰败,家具的造型粗糙简陋,行业早已出现长时间的停滞不前。此时以英国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正遍及欧洲,家具设计的造型简单而自然,带有明显的哥特式与中世纪风格。

同治、光绪时期,中国的家具业已经日趋没落,家具设计变得越来越程式化,连苏式家具都陷入了形体笨重、装饰繁缛累赘的境地。这时期整个欧洲与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正不断迈向成熟,把家具设计引向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3.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相同之处

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都体现一种浓厚的装饰味风格。对比明式家具,清式家具偏向华丽与高贵,无论在纹饰或手工艺上,清代晚期的家具都显然受到了西方以及中亚风格的影响,出现了所谓的“西式纹饰”,如卷草纹等。西方的三次艺术运动都强调装饰,纹饰的设计与运用都达到了较高的成就,精湛的制造工艺使家具设计更趋精美优雅。这一时期的西方家具设计受到中国的影响,西方家具的美感与工艺的创新同样给予中国启迪。

结 论

通过对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发展的研究,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家具发展在经过长时期繁荣与昌盛的顶峰时期后渐渐停滞了,家具业的褪色就正如清朝统治的没落。而同时期的西方家具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各种艺术运动的发起,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朝着把家具艺术与人类生活紧密结合这一目标前进,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最终成为了现代设计的开端。

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背景范文4

“应该讲我们是没法(凭空)创造所谓的现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我们只能在文化文明这条延长线上继续完成着我们人类应该走的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人能超越,也没有人能把自己放在这个时代之外来看待这个时代。”1——黑川雅之(日)

1原始社会的平民设计

追溯设计的起源,我们通常会想到从远古先民日常生活所用的石器、木器、陶器中寻找。设计是人的活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设计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石器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工制作2”。可以说,只要打上人类思想烙印的东西都是设计过的。

原始社会中,人们集体劳作,共同享受劳动成果,设计器物也是共用的。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设计能力更多地体现在人的手工制作能力。原始社会的设计是属于社会大多数人的设计,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

2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平民设计

阶级社会中,社会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统治者手里,他们享有一切社会活动的优先权。阶级社会的设计行为主要是为宫廷权贵、上层阶级服务的,先满足了少数人的需求之后,才是人民大众的。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低,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只有在满足第一需求“生存”的情况下,才可能有精神方面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掌握社会的权力财富,在不断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多的是追求享乐、炫耀等精神需求。统治者锦衣玉食大修宫殿使得设计行为得以完成实现,统治阶级是当时的设计对象,所以等级社会的设计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不平等的设计,非平民的设计。

在中国历史上从殷周时期就存在民为邦本的治国思想,但这些只是为了兴国即维护统治秩序,“并不是给民以人格尊严和监督统治者政治的权利”3,并不是让民众享有设计服务的权利。“重民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4”。“哲学意义上的美学、政治意义上的传播和实用意义上的设计是等价的5”。

“古往今来的经典建筑、家具、平面设计、服装等等,其实都不是大众享有的,而是为权贵的。现代主义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改变设计为权贵的这种数千年的历史,而是企图让设计为大众服务6”。

工业革命以前,“18世纪的设计活动主要是基于手工业为中心的活动,并且设计者和制作者往往是同一人,并没有精细的职业分工。而设计服务的对象,也仅仅是权贵和上层贵族阶级,对于平民大众并没有设计可言7”。

3工业革命以后的平民设计

著名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指导人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认为:“艺术家已经脱离了日常生活,只是沉醉在古希腊和意大利的迷梦之中,这种只能被少数人理解,为少数人感动,而不能让人民大众了解的艺术有什么用呢?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创作的,如果作者和使用者对某件作品不能有共鸣,并且都喜欢它,那么这件作品即使是天上的神品也罢,实质上只是一件十分无聊的东西8”。

在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动力问题得到解决,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人们渴望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些是以各种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同时也就扩大了对各种新事物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在当时条件下,只有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拉斯金所主张的“设计要为人民大众”。

由此看来,这应该是最早的设计以“民”为本的观点,也最早回答了“设计为谁服务”这个问题。“作为最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拉斯金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色彩。他强调设计的民主特性,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他说:以往的美术都被贵族的利己主义所控制,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去利于他们。与其生产豪华的产品,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产品为好9”。

众所周知,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在建成红屋后,自己动手设计了墙纸、地毯、餐具、灯具、家具等家居用品到室内,风格统一,引起设计界广泛的兴趣与称颂,使他感到“社会上对于好的设计、为大众的设计的广泛需求,他希望能够为大众提供设计服务,为社会提供真正的好的设计,改变设计中流行的矫揉造作方式,反对维多利亚风格的垄断,也抵御来势汹汹的工业化风格10”。

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工艺美术运动却充满了矛盾,主张“设计要为人民大众”,又反对标准化、批量化生产;主张“艺术要与技术相结合”、“与工业相结合”,又强调手工技术和手工业;主张“美术家要从事产品设计”,又反对“纯艺术”。拉斯金、莫里斯所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最可贵之处是在设计理念上的一些新的观点——“设计要为人民大众”、“设计要与工业结合”、“美术要与技术结合”、“美术家要参与设计”、“师从自然”、“反对纯艺术”等。工艺美术运动处在农业文明时期与工业文明时期的过渡阶段,在设计理念上是属于工业文明时期的,在设计实践上是属于农业文明时期的。也就是在理念上是本着为“民”设计,然而实践却是相反的。

4当代的平民设计

“如果说手工制作是农业文明时期的设计行为,那么现代设计才是工业文明时期的设计行为。”11

既然工业文明是设计以“民”为本的历史前提,那么由此可以判断现代设计就是以“民”为本的真正的设计实践。那么现代设计史就应该是一部“以‘民’为本的设计史”?

从20世纪开始,进入现代主义设计阶段,它是从建筑设计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材料——钢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钢材的运用;新的形式——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以及功能主义倾向,从而把几千年以来的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12”。

勒·柯布西耶编著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建筑史上一部宣言式的革命著作,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观点。“我们想到了房子里的居民和城市里的群众”13,还提出“必须树立大批生产的精神面貌,建造大批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进大批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爱大批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14”。他提出了这样一种咄咄逼人、高度理性的设计观念,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成功的作品。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以及工业文明的洗礼,原有社会结构瓦解,阶层的概念取代了阶级的概念。“平等、尊重、和平、宽容、清雅朴素和自然的价值观深入社会各个阶层”15,平民化的概念逐步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设计界出现了另外一种力量,他们认为“现代主义使用的方法太有限了,以致无法设计,它对机械的崇拜压制了人类思想的创造发明力。同时它忽略了给予物体个人的感情和复杂意义,认为只有一种设计方法是对的和适当的,这种观念无疑是错误的16”。现代设计在设计实践上实现了以“民”为本,却忽略了大众的审美。

“1952年底,在伦敦的当代艺术学院(InstituteofContemporaryArt),一群年轻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评论家成立了一个‘独立团体’(IndependentGroup)。他们围绕大众文化(如电影、小说、广告机器之美)进行探讨,其中一个议题就是如何把大众文化引入美学领域中来。他们开始关注周围的生活和事物,在创作的作品中也渐渐开始形成日后波普艺术和设计的许多语汇和倾向17”。他们主张“设计价值可以不必普遍化,应该合理地少注重些功能,多注重消费者的愿望和需求18”。“汉密尔顿给波普下的定义是:通俗的(为广大观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可消费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机智诙谐的、性感的、诡秘狡诈的、有刺激性的和冒险性的、大企业式的19”。

波普设计的审美观是迎合大众的,设计作品也是属于大众消费层次的,那么波普设计是否真正实现了平民设计?然而波普设计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它是瞬时的,可消费的,年轻的,是短暂的以“民”为本的设计,是部分的以“民”为本的设计,是不全面的以“民”为本的设计。

后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40年代,从70年代开始成为主要力量。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一样不仅仅是设计的观点,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的影响比现代主义更大,存在于各个领域,建筑、科学、批评理论、哲学和文学等。

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Papanek)出版了《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fortherealworld)。“该书集中探讨了设计师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强调设计师的社会及理论价值。巴巴纳克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在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20”。然而“就像无法改变某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样,社会的贫富、人类的战争与和平同样是设计师无力改变的,那么我们有能力做些什么呢21”?

“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少数人短期致富,成为社会广为羡慕和追求的‘新型贵族’,以至于将这种‘新贵族’意识播撒至几乎所有的领域”22。“盲目的追求豪华与高档并走向奢侈误导了大众的价值观,逐渐远离真实的生活而进入误区23”。早在70年代,“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对产品设计规范性的指导建议就提到了‘反对过度的奢华,与对产品外在的盲目追求,同时主张考虑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但直到今天,在全球各个角落,无不将能买得起用得起大众所无法承受的商品当作是一种自身地位与高贵的显示,而平民阶层也刻意地模仿着这种近似扭曲的消费心理24”。

从原始社会时期朴实的平民设计,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非平民的设计,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理念平民化,现代主义的设计实践平民化,以及波普设计的审美取向平民化,到现在后现代主义的各种设计趋势,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非物质设计、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等等,都是或多或少与设计以“民”为本有一定的联系。设计以“民”为本一直都存在着,但却很少被真正提到一个理论高度,更没有被当作某个时代的设计趋势或风格而推广开。

参考文献

1.《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

2.《工业设计史》何人可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

3.《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情趣的设计世界——张剑产品设计作品选》张剑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7

5.《新平民化意识——一种新的人居环境设计观》陈六汀《装饰》1999NO.3

6.《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

7.《现代十大设计理念波普设计》张承志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8

注释:

1《思想的设计》吴晨荣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次版11页

2《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68页

3《中国文化导论》李宗桂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2358页

4《中国文化导论》李宗桂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2358页

5《黑格曼与他的学生们Students&FonsHickman》何见平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98页

6《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46页

7《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47页

8《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53页

9《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54页

10《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55页

11《设计之思》王晏飞

12《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08页

13《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埃编著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页

14《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埃编著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6页

15《新平民化意识--一种新的人居环境设计观》陈六汀《装饰》1999NO.3

16《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142页

17《现代十大设计理念波普设计》张承志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83页

18《设计学概论》尹定邦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150页

19《现代十大设计理念波普设计》张承志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87页

20《工业设计史》何人可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204页

21《情趣的设计世界--张剑产品设计作品选》张剑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731页

22《新平民化意识--一种新的人居环境设计观》陈六汀《装饰》1999NO.3

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背景范文5

从英国的威廉•莫里斯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对待工业化对批量化生产是持有一个排斥的态度,他们企图逃避现实,回归哥特式风格,和从前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新艺术运动的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工业文明也抱有这样的态度,但是有一些设计师却看到了工业文明的大势所趋,并开始提出了前瞻性的思想,影响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这里要提到的就是比利时的凡•德•威尔德。他是著名的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理论深刻影响着德国设计乃至现代设计的发展。凡•德•威尔德的思想在当时是相当前卫的,他一反当时艺术家对工业文明的厌恶态度,而是倡导机械的发展,他认为只要很好的利用机械,就可以促进设计的发展。他倡导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反对技术与设计的分离。从他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思想的雏形,也就是说他的设计思想已经超出了同时代的新艺术运动的其他的艺术家的思想。另外一个前卫的设计思想来自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提出了“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的口号。分离派的设计风格简洁、精致。他们提倡简洁的几何外形与自然流畅的造型相结合。这样的风格体现明显的是奥地利的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的代表作品《朱利斯》等都是应用这样几何样式和自然相结合,他的绘画作品非常具有装饰风格,华丽的形式,表达的确是深刻的主题。分离派的产品设计简洁,强调功能性。在这样的维也纳风格样式中,暗示了一种20世纪功能主义的设计方向。体现其功能性特点的是奥德利建筑师奥托?华格纳,他的著作《现代建筑》,阐述了他的现代主义思想。他认为建筑应该为现代生活服务,为现代人服务,他在其中指出装饰是为建筑的实用目的服务。从他的设计思想上我们看到的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雏形。以上是对新艺术运动“新”的思想特点,当然新艺术运动的思想来源不止上面的两点而已,一个运动的开始,有着它深刻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人们生活等等复杂的综合产生的,不能对它进行简单归类,也有着它产生的必然性。我们在这里论述的是新艺术运动“新”的思想。自然这样的“新”在我们今天看来都不在“新”了。但是我们要将眼光回到100多年以前的时光里,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新”的思想。那些艺术家和设计师面对巨大的变化,技术与艺术之间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并且这样的努力直到现在我们仍在受用,他们和他们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这也是他们精神的延续。

二、新艺术运动在各国“新”的体现

法国的新艺术运动的“新”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法国也在进行工业化进程,近代以来法国一直就被誉为“艺术之都”。新艺术运动在法国像一颗盛开的花朵,异彩缤纷。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体现的“新”在建筑上比如著名的吉马德。他设计的巴黎地铁站,他在巴黎总共设计了一百四十多个不同的地铁入口,采用金属铸造技术和新艺术运动的设计手法,使地铁入口处的装饰具有典雅、富丽而又不失自然的特征。虽然在战争期间有很多遭到迫害,不被重视。但是时间证实吉马德的才能,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吉马德仍然被誉为法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今天的巴黎还保留吉马德的七十多座地铁作品,他们安静的矗立在时空之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也唤醒我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法国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也有着显著的发展,在法国诞生了很多平面设计师至今还影响着当今的设计。这里有著名的广告之父———朱尔斯•谢列特。他设计的海报作品具有显著的新艺术特点,他笔下的女性优雅妩媚,独显女性的曲线身体,甚至引领了一个时尚潮流,当时的女性纷纷模仿其中的穿衣方式。而另一位著名的平面设计师是劳特雷克。他著名的《红磨坊》开启了现代平面设计的绘画方式。

1.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

之前提到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暗示了20世纪功能主义方向,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不仅新在口号上,奥地利的设计作品也同样具有新的样式。著名的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的绘画作品极具装饰趣味,应用简单的几何形式和曲线来装饰画面,内容上却反映着深刻的主题,有关生与死的永恒主题,而且他的作品结合一些当时前卫的工具材料,比如金属等材料表现效果更佳强烈。

2.德国的新艺术运动的发展

提到德国的设计我们就会想到质量良好的,造型简约,理性,冷酷等特点。德国在初期的新艺术运动的发展也明显的带有新艺术运动的自然主义的特点,之前提到的彼得•贝伦斯,他是德国现代设计之父,他设计的通用品牌设计理性经典,在初期的海报作品里也明显带有自然主义特点。但是德国后期发展思想开始转变,开始具备现代主义的特点。德国青年风格在受到凡•德•威尔德思想的影响,设计开始转向理性,也许是德国人骨子里的理性特质,此后德国的设计一直以可靠,功能性著称。这也是德国在新艺术运动里的独特之处,也是它“新”的特点。

3.英国的“新”艺术运动

马金托什是英国新艺术运动的典型代表人物,他设计的作品其实也明显脱离了新艺术运动的特点,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这也是英国新艺术运动的新的特点,马金托什设计的作品通常以直线为主要的特点,他设计的椅子,高高的椅背,用长长的直线分割,具有一种典雅高贵的气质,他设计的很多室内设计以及建筑设计无不带有这种直线风格,他的这种设计风格和新艺术运动的倡导以曲线风格为主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他本人受到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影响很大。他的妻子,玛格丽特也给了他很多的灵感,虽然最后他离开了英国,但是他的设计作品至今也影响着现代设计。他那优雅的长长的直线,一直被称为经典之作。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英国的新艺术运动的一位重要的平面设计书籍插画师———比亚兹来也是英国新艺术运动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被鲁迅先生得到高度的称赞,在比亚兹来的画作里,将19世纪末的颓废而又傲慢的情调表现无疑,考究而虚饰,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用艺术谱写他对艺术对生活的感受。他对代表作品《黄皮书》,在当时的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的作品幻化成黑与白的生命,相互交织在一起将人性中的与罪恶表现出来,叩击着人类的心灵,激发人们对希望与拯救的渴望。虽然他的生命短暂却创造出了无线的生命价值。这可能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价值的意思。

4.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一个人的城市

西班牙是一座融合多种文明交汇的城市,由于他丰富的文化的相互撞击,在这座美丽的国度也诞生了许多天才般的艺术家,毕加索就是在这座城市中诞生的。还有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安东尼•高蒂。他用他一生的心血打造的了一座甚至于属于他的城市,一座属于安东尼?高蒂的城市。而这座城市里只要曲线。高蒂曾说,直线属于人类,只要曲线属于上帝。他也用他的作品实践了这句话。

三、总结

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背景范文6

关键词:设计产业;设计思想;产业形态;工业设计

一、调研背景

德国作为一个大的制造业国家,将设计运用到企业中,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和价值观念。设计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人们观念也从以往只注重产品性能、质量转变为重视产品的外观、审美价值。精致的外观和耐用的性能相结合,加之理性和文化相融合的内涵,赋予了商品长久的生命力,设计的理念就在于此。

德国重视设计的观念,给产品注入灵魂,打造品牌意识,充分彰显了民族特色,不仅为德国的制造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使得德国的产品得以走向全世界。最具典型的就是德国的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有宝马、奥迪、保时捷、大众,电子产品如西门子等,他们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在世界生产制造产业中独树一帜。

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全面开放的时代,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生产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如何转变我们的产业理念,这将是我们值得思索的问题。德国设计产业的成果给中国指出了一条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可持续道路,让中国的品牌也能走在世界的前沿。

二、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工业设计”是十九世纪中叶,德国著名建筑学家歌德弗莱德・谢姆别尔在其撰写的《科学工艺美术》和《工艺与工艺美术的式样》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机械文明和物质文明过度繁荣下,现代社会矛盾的产物,“设计”本真的还原了人们对艺术的感知,不仅滋润的人们的心灵,而且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超越浮华的美感。1880年到1910年德国“新艺术”将艺术和设计融入工业大生产中,为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德国工业设计的探索时期

德国工业设计的探索时期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正是工I革命的启蒙时期,这为设计和工业相结合提供了实践上的意义,一批设计的先驱者们开始探索和发掘这一时期工业时代的设计标准和人们的审美观点。

1907年在德国成立的“德意志制造同盟”成为德国的第一个设计组织,其创始人:穆特修斯、贝伦斯、维尔德等人,在实践和理论上丰富了工业设计的发展,为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希望将艺术、工业和手工艺相结合,运用设计,制作出优秀的产品,产品本身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而赋予了产品以设计的美感,在肯定了机械化大生产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和鼓励发展工业产品,为推动德国经济和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著名建筑师彼得・贝伦斯,他是工业产品设计的倡导者之一,他同时也担任了“德意志制造同盟”首席建筑师,1907年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聘请他当设计师,从此他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公司的工业设计师。此后,他在工业产品、建筑和企业形象的设计等方面面开创了先河,创造并设计出了许多形式简单、性能良好的工业产品,并将这些工业产品进行了大批量的生产,同时,他为其所在的公司设计了一整套企业形象,为企业形象的发展和创立开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德国工业产品的典型风格是“青春风格”, [1]奥托 埃克曼和理查德 里默施密德等人是其主要的代表人物,他们以《青年》杂志发表对艺术的看法,埃克曼主要是强调流畅的线条性并具有装饰性,它的设计线条变化多端,自然流畅,并采用书法的特征进行创作。

(二)德国工业设计的成型时期

德国工业设计的成型期是在20世纪20-40年代,这一时期,工业设计初具规模,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也为设计的成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德国工业设计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芝加哥学派、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等流派的发展,逐步走向现代主义设计,这一阶段正是工业设计的雏形阶段,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其发展和不断的完善,为工业设计奠定了基础。现代设计崇尚理性,在一些优秀的建筑等设计师格罗佩斯、米斯等人的积极推动下,逐步完善起来。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的现代建筑师格罗佩斯,他创建的包豪斯设计学校,成为现代工业设计教学体系中基础而且是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这就为推动工业设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二战后的重建时期

这一时期是在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到50年代末,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德国的社会和经济受到重创,而就在这一时期,德国人发扬了他们的“德意志精神”怀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1953年相继成立乌尔姆高等造型学校和德国设计协会,自上而下的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革,在恢复的基础上在技术和分析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为现代设计的重建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乌尔姆的学校办学理念承袭了包豪斯的理论,并且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乌尔姆还倡导“艺术史生活的最高体现”和“促进将生活本身转化为艺术品”[2]的观点,把科学和技术提高到了空前的地位,阐释了新的现代设计理念,为后来的德国工业设计的复兴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四)多元化和信息时代

20世界50-70年代,经历过二战的复兴的时期,德国的工业设计进入了繁荣的时期,新的材料和工艺的大量涌现,新的审美和消费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也给德国的工业设计增添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设计方面:人们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不断的变化,设计领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巨大的市场潜力激发了设计师们的创作热情,工业的繁荣也为设计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美国等国家的设计产业发展起来,德国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各种流派的挑战,而当时社会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石油危机、经济危机、通货膨胀、政局不稳、战争爆发,这些都为使得人们对工业化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而到了80年代以后,德国的设计明显转变为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播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经济出现了多元化,交流变得日益密切,1980年的“孟菲斯”迅速征服了设计界,德国受到重创,也是因为这一危机,德国人开始摆脱原有的桎梏,开始放眼全球,进入全球化的国际设计浪潮中。德国艾斯林哥创办的“青蛙”集团就是在这种危机中建立起来的,公司适时提出了实施全球化战略,适应时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德国设计产业形态

德国比较有名的产业是汽车、电子、建筑等产业,下面以德国的汽车产业来分析一下德国的设计产业形态。

德国是汽车产业大国,汽车产业也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中,德国知名品牌有Audi, Daimler, Mercedes, BMW, Volkswagen 以及Porsch等,“根据德国机动车辆管理局KBA公布的数据,2014年上半年德国市场共售出153.8万辆汽车,同比增长2.4%,6月份,总共售出27.76万辆,同比下降1.9%。在销量前十榜单中,大众集团旗下车型垄断性地位有些松动,多款小型车的销量排名均大幅上涨,其中排名前十的汽车品牌有:大众高尔夫,销售量19826辆,大众帕萨特销量:6049辆,奥迪A3销量:5806辆,宝马3系销量:5706辆大众Polo销量:5591辆,欧宝可赛销量:5565辆,福特福克斯销量:5480辆,宝马1系销量:5263辆,大众途观销量:5248辆,欧宝雅特销量:5219辆。海外市场中,德国的汽车产业销售量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德国的汽车占欧洲汽车市场占有率的将近一半,其中大众公司在欧洲的销量仍然位居首位。(数据来源:中国情报网2014年6月份德国汽车销量排行榜)。

德国的汽车产业中注重产品的设计,例如,大众Tiguan汽车的畅销不仅取决于这款汽车的性能,主要体现在它的设计方面:这款车长4.457米,宽1.809米,高(不包括行李架)1.686米,整体车身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外形上总体有种工艺的质感,正面简单大方,前灯的设置注重美感,突出线条的柔美,在性能更加越的基础上,强调设计的精致,尾灯方面设计比较圆润,灯型成椭圆形,时尚大方,从整体上看,这款车造型更加轻巧灵活,在“黄金比例”中使车身更加完美协调,不管是从外形的设计还是内部的设计,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现代感和一种视觉的冲击。

德国的设计产业为中国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德国设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始终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而创新是他们得以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二战经济受到重创之后崛起,他们才能始终保持设计领域里的“德国制造”的旗帜不倒,我国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很多变化,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巨大空间,经济也迅速发展,“中国制造”产业也异军突起,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缺乏设计型的人才,我们国家的品牌观念意识薄弱,这正是我们要从德国的设计产业中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产业和设计相结合的道路是顺势而为的道路,我们应该对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打造自己国家的品牌,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和充满文化内涵的产业品牌,在重视质量的同时,追求一种对审美需求的肯定,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邬烈炎, 袁熙D. 外国艺术设计史. 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9: 59 .

[2]孙景平.情感化工业设计, industry desing@online.

[3]叶霞,千年甲骨文浅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刊:81下转84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徐晓庚.设计艺术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5]朱孝岳.工业设计简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6]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7]雅克・德比奇.西方艺术史.(徐庆平).海南出版社,2003.9.

[8][法]马克・第尼亚.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艺术.(滕守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