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的方向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1

关键字:课改 创新

一、课程的微型化

学习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人认知侧面的学习变化,与个性差别相关。表现在每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各异,要注重每个个体的情意侧面。基于这些,要求中等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多样化。

美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实施课程的微型化便是典型的一例。70年代以后,在美国学校的社会学科中,引进了微型课程。它主要是一门学科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性的专题(单元),其引进的目的是在社会科教学中,让学生从中选择符合自己口味兴趣及发展方向的课程。这就出现了专题选修。微型课程的长处是:1、学生能够自由选修,灵活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特定学科,尤其是语言和社会科的兴趣;2、有利于发展教师的特长;3、在许多领域里,能提供当前存在的问题的有关信息,开拓课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二、课程的乡土化

从培养好的会生活人的立场出发,越来越多的国家强调人文与社会、经济、理工三个系列相结合。提供的2—4年课程,注意发挥地方特色,使学生毕业后既能适应当地的就业需要,也可以进一步升入到高一级学府深造。

三、课程的个别化

随着教育媒体——教学机器的进步,尤其是电脑的引进,促进了个别教学。适应个人的能力的教学,是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美国,一般认为,个人的学习能力差异,不只是学习速度的差异,其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说,所谓学习,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要求、兴趣、能力的不同来展开。学习目标、教材、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都要个别地组合,让具有各种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其潜能。

四、课程的综合化

在最近的课程改革中,实现课程的“综合”成了研究的新课题。美国的“超越学科的学习活动”便是一例。如“水——自然环境的学习”这个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涉及四门学科,它牵涉到地理和社会的“自然环境”的内容。这个单元,旨在使科学的调查性的演习同地理、化学、生物、自然环境的学习结合起来。日本目前也非常重视合科课程,尤其是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综合学习。

从以上可以看出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精减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课程合科趋势明显,同时开发了微型课程、乡土课程等,注意研究个别化教学。

五、几个有代表性国家地理课程的改革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增长迅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资源、人口成为世界性问题,各国都普遍重视地理课程发展。

1、美国的地理课程改革

二战以前,美国一直不重视中小学地理课程。本世纪初至二战前,地理与历史、公民、社会、政治等课程融合成一门系统的社会研究课,地理课份量不重。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教育改革热潮中,美国全国社会研究会开始重新评价地理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增加了地理在社会研究课中的份量。这一时期新设的地理课主要包括全球地理、世界地理、航空时代地理学等。由于地理学界的不懈努力,80年代以来学校地理教育正逐步摆脱长期的困境。1984年,全国社会研究委员会制定了一套供12年义务教育(即中小学教育)使用的社会研究课的“内容和安排”,增加了地理学的内容。其中,从1年级到7年级的社会研究课中,主要是地理的内容。12年级开设多种选修课,其中与地理有关的课程是“国际地域研究”。与此同时,为使地理课的教学更适应社会的需要,由全国地理教育协会和全国地理学者协会组成的地理教育联合委员会于1984年制定了“小学和中学的地理教育纲要”。这一纲要提出了学校地理教育的一套新内容体系,因而被认为是“新学校地理”的开端。其核心是把位置、地方、联系、移动和区域作为中小学地理教育的五大主题,并且以此作为课程改革和师资培训的规范。近年来,随着在国际贸易中美国地位日趋下降等问题的出现,以及针对美国国民地理知识的贫乏,美国的国家地理学会呼吁学校专门开设地理课,“好让学生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并坚信:“世界上的一切事情没有一项能够离开地理”。

2、日本地理课程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2

关键词:市场需求;高校;音乐专业

本文通过对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音乐毕业生就业难,最大的原因是高校设立的音乐课程没有完全跟市场需求挂钩。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对高校音乐课程改革是音乐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本文将提出几点相关参考建议。

一、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现状

目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部分高校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本原因并非供不应求所导致的音乐毕业生就业困难,而是音乐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没有及时结合市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进行改革创新。高校招收的音乐生几乎来自高中音乐特长生,学生在考入高校以前,往往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时间来学习音乐专业,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大部分的高校在录取音乐特长生时,一般以艺术分为主而降低特长生的文化分要求,从而部分音乐特长生认为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就可以,在文化课花费时间很少,使得学生出现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当音乐生入学后,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设置音乐课程缺乏合理性,导致教学内容与音乐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符,主要是因为没有跟市场的发展需求接轨,从而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不适应竞争剧烈的市场环境。音乐生在就读一、二年内大部分都在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如乐理、声乐、钢琴、视唱练耳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大部分学生在就读高校之前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上了大学仍然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打基础,使得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缺乏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降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此外,有的高校设置的公共必修课几乎集中在第一学年或者第二学年里,占用大量的学时。自从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形成了市场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加快现代化教育步伐。纵观最近几届的毕业生接受的高等音乐教育几乎相同,在自主就业的时代环境下,大部分音乐生没有符合市场发展的职业技能,从而不适应社会环境,经常出现就业难、失业的现象。据调查,音乐专业失业率排名第二位,平均失业率在15%。所有说,以市场为导向改革高校音乐课程势在必行。

二、以市场为导向改革高校音乐课程

(一)了解市场信息,确定培养目标

高校要设置以市场为导向的音乐课程,首先就要实时地了解社会就业情况,市场对音乐特长生的需求方向。其次,高校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观、发展观。只有确立以市场发展要求为导向的办学观、发展观,才能更合理、有效地设置音乐课程。最后,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音乐课程体系,拓展新音乐课程,研究新音乐课程的发展方向,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具备高素质的复合型音乐人才。高校音乐专业的传统培养目标以专业文艺团体、中小学输送专业音乐生为主。因此,高校确定培养目标时应包含该类音乐生。同时,我国社会发展不断进步,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获取音乐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许多大众音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此,高校应明确音乐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的“多能”学生。例如: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高校应要求音乐生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活跃的思维能力、表演能力、教学及管理能力,为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创新复合型音乐人才。

(二)了解市场动态,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以培养音乐家的教学模式设立音乐课程。如乐器主修以西洋乐器或者民族管弦乐器为主,声乐课程仅开设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众所周知,音乐艺术不仅仅只有审美作用,它还有益智健体、作为背景的使用的功能。由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人们对音乐的追求不断提高,并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据调查,经济发展快的城市,音乐人才的需求量大。目前市场需求的是具有应用性的音乐人才,传统的音乐人才已然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要结合人们喜爱的音乐形式,设置与社会音乐风尚和谐的音乐课程,在高校音乐专业中应插入目前流行的通俗唱法,吉他课程、通俗打击乐课程。还有,高校还可以设置一些与社会音乐生活及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课程,如:乐队排练课程、音乐治疗课程、音乐胎教课程、音乐早期教育课程等。在审美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设置类似课程不仅适用新兴市场的发展要求,而且还能缓解音乐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此外,高校还要重视音乐实践课,例如:让音乐生进入中小学校音乐课堂、参加企事业单位的文艺活动,了解琴行或者音乐文化公司的状况,走进社区文化中心等,这些都是切实有效的实践方法。还有定期给学生创造见习的机会,学生的见习过程还不够成熟,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除了在课堂上插入实践活动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大型音乐比赛,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工作潜力,并通过艺术实践课使学生形成客观切实的择业观念和就业定位。

三、结语

高校音乐课程改革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为了缓解音乐生的就业压力,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高校音乐课程。首先了解市场信息,确定培养目标,其次了解市场动态,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最后重视培养音乐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3

[关键词]虚化 淡化 分化 融化 雾化 泛化 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67-01

课程改革,百舸争流。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工作已结出累累硕果,八仙过海,各领。许多教师摸索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成绩斐然,亦有相当多的教师找不准位置,迷失了方向,现象如下:

一、注重过程与方法而“虚化”了知识与能力

新教育教学理念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注重过程的热烈、方法的新颖,而忽视甚至忽略了对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乃至情感与价值观的熏陶与养成。实际上,过程与方法只是用来解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发现与形成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美国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萨达特说过:“我们应该叫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要问他的老师,我们今天学的这些东西,我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用。”这就告诉我们:教师教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培养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自主合作学习“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合作、自主、探究的新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的充分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前提。教师的任务就是站在目前知识的最高峰,用已有的最先进的经验去指引他们向“更”高峰前进。许多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地位,常常退居幕后,缺乏指导和引导,让课堂研讨放任自流。教师在研讨之前要引导方向,疑难问题前要明确观点,合作探究前要有效提示,总结升华时要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再认识。

三、眼花缭乱的课件“分化”了教师的语言与学生的思考

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美观而具有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力,但不可滥用。譬如语文的阅读教学,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被专业朗诵取代,从文字中发现的文本知识和自然景观被精美的影画所代替,哪里还有发现美的过程和独特体验?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是学生想像力和联想力的一大隐性杀手。因为你不必想象,动动手、睁开眼,一切都在眼前。没有语言就没有心灵和知识的交流,而没有思考就没有创造。

四、“新版一言堂”“融化”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不否定绝大多数教师的巧妙的授课方法和过硬的教育教学素质,而纵观各种类型的评优课却上得走了味,新版“一言堂”纷纷“粉墨登场”。那就是个别学生的精彩表演构成了一堂课的主体,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只能“冷眼旁观”。其实,无论老师的“一言堂”也好,学生的“独领”也罢,都是教育教学的一大缺憾。真正的面向主体、面向全体才是公平、公正的教育,也才能真正达到“为了一切学生”的目的。

五、激励性评价“雾化”了标准

在新教育理念下,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而在此理念支持下的激励性评价在课堂中更是随处开花,“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见解很独特”等不绝不耳。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还有的顺其自然,不加评价,弄得学生茫然失措。甚至出现了答案错误,老师也不加纠正的现象。这种缺失标准的激励性评价,实际是对知识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成长过程的不负责任,学生也极有可能因此而误入歧途。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时,必须把握知识的正误以及价值的取向。

六、知识的交叉,泛化了学科教学的内容

新版的教科书在内容上改变了过去界限比较分明,各学科各成体系的布局,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交叉。要求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大数学观、大政治观等,新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要不拘泥于教材,而一些老师撇开主业,专攻副业,诸如语文课变成了思想课,政治课上成了历史课,化学课演成了生物课,一堂学科课变成了大杂烩的现象。泛学科化反映了当今时代知识和科学的发展特点,但每一学科有其必然的、内在的东西,面对与其他学科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既不能回避,但也不能偏离主航道。

统而论之:过程与方法要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服务;自主合作不能让老师靠边站;课件运用不能代替的教师语言与学生的思考;一枝独秀更需万紫千红来映衬;激励评价不能是非不分;学科量化,忌失去中心。

【参考文献】

[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4

关键词:基础课程 形态构成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1 艺术设计专业动漫方向开设“形态构成”课程的重要性

1.1 形态构成的起源及其教学理念

形态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最重要的贡献是构建了现代艺术教育的观念,奠定了设计教育的基础教学体系。1923年,匈牙利艺术家纳吉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强调对形式和色彩的客观分析,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会分析二度空间的构成,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构成主义所倡导的抽象几何形式,开创了现代设计中将形式彻底解构、归类并加以研究、应用的新理念。约翰内斯・伊顿担任包豪斯“形式导师”时,它开创了一个严格的视觉训练的基础课程,这个课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色彩、材料、肌理的系统认知和理解,尤其是对平面、立体空间形式的探讨和形式空间构成规律的了解掌握;二是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分析,了解视觉规律,如运动规律、结构规律等等,以训练学生对形式的敏锐观察力,提高视觉的敏感

性。[1]这就成了以后艺术教育中“三大构成”的

基础。

1.2 动漫方向学生学习形态构成的重要性

形态构成在现代设计教育中,是学生进入设计艺术领域的基础课程,是今后进入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必要的过渡阶段。形成构成已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构成的科学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对学生创造及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之一―动漫,是造型和影视等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培养的动漫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做到技术与艺术并举,技能与创意兼顾。[2]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必须具备较高的画面审美能力,还需要掌握相关的后期电脑技术。这些基础能力的系统培养,需要系统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作理论支持,形态构成的引入,恰好为动漫人才的培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美学理论支持。

2 动漫教学中形态构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形态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在《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人才培养计划》中,它是基础课程中课时量最大,实训作业最多的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形态构成教学侧重以研究形态创造规律为目的,通过对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对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以独立的而又相互作用的形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活动[3]。动漫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交互与综合,其内涵是社会文化的传递与超越,其本质是创造,同时它作为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的组合体,又是信息传达的媒介和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4]。动漫设计艺术是设计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乃至自然学科的相互渗透于融合。动漫设计艺术的交叉性决定了其课程设置、教材的筛选的特殊性。初入学的大学生从根本上缺乏审美能力、艺术判断标准,传统的形态构成教学中脱离专业方向的盲目训练,使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提升,学习主动性差,与专业知识点的对接应用明显不足:表现在理论课程的内容和作业练习的设计上都明显套用模式,为作业而作业。使形态构成课程作为基础教学存在的意义减弱甚至全无。

3 艺术设计动漫方向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从2005年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开设了动漫专业方向,笔者一直担任形态构成课程的教学,针对动漫方向学生的特点,在形态构成教学中尝试改革,从内容到教学方法逐步探索,到2009级逐步完善了形态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3.1 在教学理念上注意提高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衔接的认识

形态构成作为动漫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它是专业方向知识的承接点和贯穿点,教学的目的不是构成自身,构成只是开拓设计的一个造型观念。其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课堂练习,提升学生的设计意识,解决设计的造型、思维,形式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学会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专业方向的造型和设计,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与培养,训练学生寻求服务于主题传达的多种造型表现可能性。如果基础学科定位不明确,不能按照专业方向的要求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容易使学生对基础课程产生学好与学不好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将基础的形态分析与动漫艺术相结合,在课件制作中的实例尽量选择跟动漫艺术有关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形态构成课程是专业学科的基础,让学生从课程开始就树立起良好的学习目标。通过实践,发现07级、08级学生对于此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05、06级。

3.2 结合方向特点补充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充分结合动漫艺术的专业特征,加入光影构成、时间构成等内容。同时,通过大量的作品赏析和实训,达到转换学生非专业视觉习惯目的,通过理论讲授与课堂实训,教导学生形式美原则与设计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和设计造型能力。作业部分,每类作业都有丰富的图文资料以作教学参考并对其理论支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以此来克服以往常见的盲目堆砌作业的弊病,使每项作业都围绕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能明白作业过程对培养设计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3.3 加强学生的艺术文化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动漫艺术是集文学、电影、音乐、美术等多种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广博的见识,良好的素质是动漫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才能完成。在课程开始第一周,教师设计主题,学生收集资料,通过汇报,集体讨论等这样一个教学模式,每周一次的主题探讨演讲。拟定的主题有:原始装饰与图腾;中外吉祥图案;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艺术;中国诗词与中国画;科学与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包豪斯;国内外优秀绘画大师研究等。

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进一步加强学习的主动性,既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在形态构成课程中去探究学科的建构,审视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动漫方向的学科建设、动漫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得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屠曙光.设计基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程[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12.

[2] 邹梅.试论地方院校动漫教育发展策略[J].电影文学,2009(8):157-158.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5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充分运用业已比较成熟的评价方式来为教学评价服务,而且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以下具体的评价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的目的。

一、学生学习政治新教材的成长记录——“学习成长档案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导向、诊断、调整和强化中进行。运用“学习成长档案”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针对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表现、体验及取得的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的检验,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如知识水平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增强等),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极变化。为此,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课堂上参与情况应在学期学成绩中占一定比例。

开学初期将“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评价表”印发给学生,每节课后随作业上交,教师仔细,认真分析,将此作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然后装入“学习成长档案袋”中妥善保管,并且要求学生把政治课学习中的有关资料保存在“学习成长档案袋”里。比如每次测验的试卷、作业、笔记、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小论文、政治手工作品、学习心得、小组活动发言记录及获奖证书等等。每个月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评定,然后教师、家长评定。到学期末进行一次汇总,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主要素材和依据并且开展一次学生“学习成长档案袋”的展览,评出优秀的“学习成长档案袋”。

通过建立“学习成长档案袋”,真实记录了每个学生参与政治课学习的成长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批阅和评定,加强了师生教与学的沟通,从而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因材施教,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这个特别的档案袋中,记录有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搜集资料,回答问题的情况,学生的自我评价等等。定期展示成长档案袋内容,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契机,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学生学习成长档案” 的评价,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学生们认为日常学习活动比平时考试成绩更重要,因为这些评价活动,才是自己努力程度和学习质量的真实表现。教师也可以采用检查或者问题的形式,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评价自己的学习作品,也可以鼓励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评价学习作品,阐明观点。所有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成效产生主人翁责任感,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成效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的献身精神。从激发学习动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当学生们采取的是掌握目标和内在标准时,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主人翁责任感。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这个学习和评估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学生们对自己的能力、学习表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等问题的洞察力。

二、主题探究活动的评价

思想品德课主题探究学习可在课堂内通过提问、质疑、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也可放在课外通过查阅资料、考察、采访及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6

酒店管理是全球热门行业之一,近几年以来,国内酒店行业发展的十分迅速,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因此在我国酒店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特别是酒店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更迫切。而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职业素养不高,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不高,以及职业发展可持续能力有限等问题,导致酒店专业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使得酒店行业人才的“供需矛盾”问题更加突出。

一、职业需求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与高职院校培养的岗位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中级知识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面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的职业群和行业而不仅H是岗位。因此,我们的应用型教育也由单纯满足岗位需求迈向适应职业需求的发展。

基于职业需求导向就是以酒店业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为目标,以酒店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引导的方式,为酒店等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酒店运营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院校《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性质定位与酒店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存在差距

《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中职、高职、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都有开设,但是中职和高职的酒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性质定位在培养酒店的一线员工,偏重前厅、客房对客服务基本岗位技能操作的培养;而传统的本科院校过于偏重学术研究和理论知识的培养,许多传统本科院校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酒店前厅、客房部门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这样的课程性质与酒店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差距。这些都无法满足酒店前厅、客房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结构设计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存在差距

我国传统的院校中《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的学时大部分本科院校为48学时,也有64学时的。《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是一门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突出的课程。但大部分院校在课程中理论、实践教学安排的比例不合理,总学时为48学时,理论课学时为40学时,实践课学时为8学时。偏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际的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走进酒店行业中,会出现无所适从,不能适应酒店工作需要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与现代社会学生获取知识方法存在差距

现代社会,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的应用,学生对信息和知识的接收有了更多地方式和途径。而现阶段大部分院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操作示范、情景模拟、视频观看等方法,这些方法较陈旧,特别是讲授法等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掌握的也是较多的理论知识,达不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基于职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校企合作共同对课程性质进行合理定位

与校企合作的酒店一起探讨,充分了解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根据学生未来从事的酒店这个职业能力需要为导向,来进行课程性质的定位才相对合理。通过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酒店星级评定中前厅、客房服务标准,熟悉酒店前厅、客房管理方法,掌握酒店前厅、客房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为今后从事酒店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与研究性本科教育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因此在《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学时分配中要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可达到1:1。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在酒店前厅、客房中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管理等能力的培养。

(二)结合时展,创新教学方法

1.双语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酒店行业的国际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与时俱进。前厅、客房部门与客人的接触较多,经常需要使用外语与外国客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对于《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这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所以相应地应选用双语教材,加大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实施更有效的双语教学。

2.翻转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