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1

1.制定目标、选择内容

根据教学对象制定五大目标。第一,运动参与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表现出乐于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并在活动中表现出展示自我的愿望和热情,体验到体育活动的兴趣、乐趣和情趣。第二,认知、技能目标:通过各项体育活动内容,获得一些运动和健康的基础知识;初步学习完成简单的组合动作,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第三,身体目标: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形成正确的动作姿势和良好的身体形态,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发展身体灵敏、协调、速度、耐力和力量等体能。第四,心理目标:在学与练中,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紧张与愉快、兴奋与疲劳、成功与挫折等心理感受,学会通过体育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形成克服困难与抗挫折等意志品质。第五,社会适应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竞争进取的精神,积极勇敢、顽强、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志品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围绕这些目标选择学生爱好的内容进行教学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以坚持“健康第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为指导思想。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为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我通过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积极学习,采用引导、鼓励、表扬、比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游戏部分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注重情绪调控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种双向教育活动,既然是双向活动,就存在着统一和矛盾的两个方面,就潜伏着产生诸多情绪的刺激因素。再者,体育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一是场地大,二是班级多,三是外界人和事物的干扰面广,这里面存在着更多更广泛的产生情绪的刺激因素。

情绪产生之后就必然牵动师生的情感,当情感激动时,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和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学会和善于调控好个人和学生的情绪,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教师要自我调控情绪。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意志、智慧、修养,冷静理智地分析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考虑激动情绪带来的严重后果,主动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保持思维的条理性。

例如,在集合队伍,当学生迟到,并不紧不慢地往这边走时,首先教师会在思想上产生反感,进而愤怒,而教师情绪变化会迁怒于学生。假如教师在此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任其情感发展,就会打乱课堂常规,进而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

假如教师发现迟到现象后,冷静、理智地控制住个人的情绪,平静地想想同学们为什么迟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就会使一场风波停止下来,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同时还会增进师生感情。

3.注重常规教学

小学生大多是六到十三岁的孩子,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要在体育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常规的形成是特别重要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常规一般有:课前、课中、课后。各个常规又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3.1上课前:教师要注意备好课,设计好场地、器材的布置,教师先到达指定地点等候上课;学生方面,要准备好服装,系好鞋带,放好钥匙之类的金属物品。

3.2课中常规:准时集合上课,注意上课礼节,安排好病、弱学生在旁边学习,教育学生爱护场地器材,注意安全和保护,鼓励学生刻苦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得无故离开,坚持正向教育,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注意按时下课。

3.3课后常规:下课后,组织好学生收拾器材。教师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教学常规形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形成的,而是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长期反复的练习,才能建立起来的。而良好的教学常规的形成,对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

4.注意加强体育委员的培养

体育委员是教师的左右手,因而体育委员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在班级中培养几位体育骨干,上课纪律就会明显变好,课堂教学也更顺利。但是体育骨干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要教会他们课堂常规,让他们照葫芦画样,管理班级,组织活动,同时还要向他们说明体育骨干的作用,自觉地做好榜样。并且,要随时随地观察,帮助他们纠正缺点,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

5.遵循教学有效性要求,合理设计、精心准备教学过程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单步骤,教师根据经验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所增加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指定与选择后,还应考虑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教学更有效。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会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2

摘 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当今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特点,围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重点介绍在毕业达成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和体会,这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 材料科学与工程 毕业要求

20世纪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联合签订“华盛顿协议”,此后“华盛顿协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国际工程互认协议中体系相对最完整、权威性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协议[1]。为了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体系接轨,我国在2006年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研究和认证试点工作,在2013年成功申请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并在2014年成立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工程教育认证就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联合发起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加强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增强工程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进而促进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这将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产生重要影响[3][4]。

2014-2016年,南京理工大学开展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并顺利通过,以下将介绍我校在本科学生毕业要求方面开展的建设工作。

一、毕业要求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认证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完全覆盖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项内容[5][6]。

结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A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材料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复杂材料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设计针对复杂材料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因素;

(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材料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复杂材料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材料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能够基于材料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材料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材料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责任人的角色;

(10)能够就复杂材料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内容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毕业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教师评价、教学委员会评价、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达成要求的反馈信息等多种手段对毕业生能力达成度进行评估;根据反馈信息的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对教学活动进行持续改进,持续提高毕业生的能力达成度。

对照标准,专业进行了详细的评价与实施,如表1所示。

三、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机制

1.评价周期

专业会从三个方面对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分别是学院教学委员会对于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价、毕业生能力达成度的自我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学院教学委员会每两年对各课程满足毕业要求目标值情况进行评估,通常以学生二年级、四年级结束为评价年份;在学生二年级学习结束后评估中,主要评价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根据评估结果,找到各课程与目标值的差异,提出课程的改进措施;在学生学满四年毕业时,完成各项毕业要求指标的达成度评价,根据各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由此判定本届学生对于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

2.达成标准

毕业生在专业领域的表现是学校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是对毕业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好评估。学校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实行学分制管理,要求本专业学生完成172个左右学分课程学习,教学效果采用百分制成绩及成绩等级方式考评。根据《南京理工大学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学生被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学生修满本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学位课程平均学分绩点≥2.0。”因为2.0绩点对应于百分制成绩的68~71.5,即相当于68%及以上的满足度,因此将学生毕业要求达成目标值规定为毕业要求对应课程的目标值总和,视为本项指标完成。另外,根据每项毕业要求细化分为数个指标点以后,本项毕业要求的最后目标值为各分解后指标的目标值总和中最小者,即要求各指标点均应满足目标值总和才能视为本毕业要求的达成。

取以上12条能力达成度的最小值即为本专业学生的达成度,为0.682。依据“评价机制”的规定,本专业的合格标准为不小于0.68。由此可见,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活动,对于毕业要求已经“达成”。

工程教育认证是一项全新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且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这就需要全面理解和不断提升关于工程教育认证问题的认识,全面而准确地贯彻落实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定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确保达成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根本目的,这将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顺应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王孙禺,赵自强,雷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建设十年回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23-34.

[2][6]顾晓薇,王青,邱景平,孙晓刚,刘婉婷,林宣.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要求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7-10.

[3]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3

论文摘要:比较分析了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阐述了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差距、深化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0引言

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2002年8月12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毋庸置疑,新纲要的实施已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面临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总结,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为我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对比法: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差距.

2结果与分析

2.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新纲要》我院制定了新的课程指导纲要,从2003级开始全面采取学生选项上课,本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占4个学分,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半,占3个学分,每学期1个学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必修(基础课)与选项课,选项课项目又分为初级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散打、体育舞蹈和网球)和提高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健美操).只有经过初级项目学习并合格后才能选修提高班相应项目.另外,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保健班,每学期4学时体育理论课.体育课教材选用自编教材,执行自编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是将其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评定.

2.2对照《新纲要》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

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实施了体育选修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照《新纲要》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以下欠缺和不足: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纲要》根据体育教育的功能十分具体地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不仅为大多数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也为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了发展目标.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性质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中明显缺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

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目前我院专科只开设三个学期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

在课程结构方面:因为我院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现行的选修课教学模式没有达到“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而且我院虽然“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但是由于学生选项后都是只有经过初级班学习后,才能进入提高班,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外,由于我院场地、器材的原因,目前只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八个选项课项目,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等方面尚存不足.还有,我院体育理论课只是徒有虚名,基本没有落到实处.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提高、轻意识和习惯养成、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和文化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因此,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多样化,师生之间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欠缺.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较大幅度的增加,我院场地严重不足,我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班人数在4O人左右,远远高于《新纲要》要求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同时由于经费短缺,我院还没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和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

在课程评价方面:体育课程的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而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缺少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上分析主要内容见下面简表

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观念没有更新;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建设速度、教师扩充速度跟不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

2.3深化改革的思路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在总结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找出不足的基础上,依据《新纲要》精神,从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的单项课建设人手,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内容、考评方法、课外锻炼,进行整体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突出“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将以往按照运动项目确立学习目标的做法,转变为以体育的功能确立课程目标,在坚持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内容具体,便于操作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保证专科生的二年体育课程学习时间,学分为四学分;实施“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增加俱乐部活动课,按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活动课、竞技训练课四个层次进行课程教学;在选项课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按层次选课(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现有水平按层次选课,并打破年级及班级的界限.);要求本科学生第

五、第六学期必须选修俱乐部活动课,并需修满36学时获得2学分;制定体育理论教学计划,规定每学期必须进行4学时的理论教学,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配到具体的学期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突出体育单项课建设的特色.对各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要求每位主讲教师都能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单项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提出该课的具体目标,紧紧围绕课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层次,对教学环节结构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提出导学方案,制定出与课程目标相适宜的课程标准,确定考评的内容与方法;搞好公共体育课部业务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推广新经验.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院应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要求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加快场地(特别是室内场馆)建设,同时根据现有场地、器材条件,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课内系统可开设乒乓球选项课,素质提高选项课;课外系统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场地设施和教师资源,在目前我院现有体育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体育舞蹈、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俱乐部,加大“终身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外活动的发展,以促进俱乐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课内外的教学管理,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制定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每年评价一次,评价结果记录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励等的主要依据;开发网上选课平台、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和场馆、器材管理系统,力求使公共体育课部的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在课程评价方面:改革公共体育课程考评方法,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教与学两个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专家组评议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得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法,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3结论与建议

(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与《新纲要》对课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4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课程;定位;超越

体育文化是我国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由来和杠杆。大学体育课程通过身体、技能、运动器材、物质等具体存在方式表现出来。大学体育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某个行为特征。体育文化作为一项规范性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大学体育课程在依托体育文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体育工作者合理定位,并在实践中不断超越。

1.体育文化梗概

1.1体育文化的衍生背景

从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体育文化随着世界整体科学的发展应运而生。宽泛来讲,体育科技工作者从文化中汲取了营养,让人类文明的认识逐步走向理性。体育文化同西方文化的发展一样悠久,是人类文明逐渐发展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作为大学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愉悦学生身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体育文化的传播

早期的体育文化传播,是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走、跑、跳、爬、扔等动作来实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延续。在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上基本保持一致。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发展到今天,就成了体育文化。

2.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关系

现今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已经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大学课程的文化理念也日益深入到课堂之上。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娱乐了学生身心,促使学生以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顺利完成学业。体育与体育文化共生发展,大学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相互粘合,牢不可破。

3.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定位和超越

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立足于体育文化的大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它以素质教育为原型,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在实施中贯彻“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大学体育文化为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提供便利。

3.1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中的定位

3.1.1目标定位体育文化作为人类自身的需求反应,是人类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创造出来的。大学体育课程通过身体、技能、运动器材、物质等具体存在方式表现出来。大学体育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某个行为特征。体育文化规范了它的言行,也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体育课堂文化,实质上在遭受着就业难的困境。处于电子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的课程价值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体育教学究竟教会学生什么?———知识,技能,人文精神价值观,还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一系列现实问题上,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出路成为了一项大难题。由于体育课程的竞技体育队身体接触和规则的理解不到位,致使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一些学生好勇斗狠的学生,更有可能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体育文化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了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能力。3.1.2运行机制定位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文化理念,揭示课程教学。我国教育的体制化、行政化管理根深蒂固。以往的体育课程改贯彻层层实施的原则,通过专家的权威进行定论。在运行上,往往处于一种功利化、浮夸嚣张的文化氛围中。学生在体育的舞台上公开,创新的表现,并不能为制定者所接受。经过短暂接触的新课改,很大程度上不能让教师真正领悟到真谛。在体育文化的氛围下,根本意识不到课程运行中的问题。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以学生为本”,让设计者亲临学生一线,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调整课程,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3.1.3改革氛围定位体育文化要求全面参与,深层次剖析问题。体育课程文化要求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反思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尤其是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审查。体育课程设定,首先要创设“以学生为本”的良好氛围。用理性的眼光分析现代体育改革,吸收借鉴东西方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上,找到适合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土壤。改革高校校园体育设施的水准,能激发大学生热爱运动的热情。3.1.4教学模式定位大学课程模式并没有固定的范式可依,应设定为开放的、动态、发展的体育课程环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体育课程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进行理性训练,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中的人本思考,完善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除了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外,还要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教学直面人、人的生命、人的生命质量,来体现体育文化的生命关怀。大学课程教学应强调以人本性来完善和发展师生,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3.2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超越

在世界杯、世锦赛、NBA、奥运会……凡此种种的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到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由于体育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与之相关的人才的发展,不断超越创新体育成为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立足点。作为未来的朝阳产业,对体育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大学体育课程培养的重中之重。3.2.1体育类专业大热,国内外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体育文化理念的渗透,为现今的体育产业捞到了大批资金,这也是他们求贤若渴的原因。在未来的大好前景下,体育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学体育课程突破了课堂限制,超越了以往体育专业学生毕业无门的枷锁。在澳洲,体育专业的学生无背景也能申请硕士。国内体育传统项目如足球、田径、篮球、健美操,有氧运动等项目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3.2.2大学体育课程联系行业动态,与时俱进随着体育文化的深入,学生有更多机会实践。对体育赛事体育俱乐部管理、营销策略、体育营销等都有大致了解。大学体育课程要想超越,必须联系行业设计课程,在大型赛事中实践学生,为以后在该领域的突破打下基础。目前国家为推进体育事业发展,逐步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国内体育服务行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据国务院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目标,扶持体育产业为绿色朝阳产业。华泰证券调查显示,未来的体育产业化发展潜力无穷,市场空间或超万亿,个股如中体产业成为投资标上上涨明显的个股。目前我国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尤其是对体育赛事组织、运营和体育产业开发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需求持续增长。我国2020年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将为体育人才专业的人才带来新的发展契机。3.2.3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超越体育课程教学,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反而更能激发其参与兴趣。体育课程的开展,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个人品行,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学校环境。学生在课程中,有了更好的合作精神,对社会道德层面的提高起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对非体育专业学生来讲,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保持他们健康体魄的内因,也是促进他们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体育课程是他们在学习进行体育学习的最终阶段,也是实现终身体育最重要的阶段。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根本无法生活生存下去。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无疑是高科技人才的主流。3.2.4加大对体育设施及场地的应用创新体育课程的时效性,是体育文化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主要目的。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管理,也逐渐被提到了日程。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体育场地和器材实施教学,必然会提高体育课程的效率。新型器材如:飞盘、轮滑和软式排球等新型器材的引入,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创新场地:利用天然资源,打破体育课一定在操场进行的固定思维模式,很容易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如学校附近的公园、斜坡、楼梯等,让学生轻松参与进来。3.2.5创新体育课程设置在不断地实践经验中,体育文化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从增强学生体质到提高学生活力、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本着“全民锻炼、终身锻炼、健康第一”的体育文化理念,始终把体育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工作重心。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除了要遵循现代体育就业的发展规律外,还必须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设计的课程,应贯彻体育文化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运动能力等相关功能融合在一起。课程体系可以从基础课程、选修课程、运动和康复锻炼等着手设计。

4.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思考

大学生体质的下降,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问题,对未来体育文化的的影响不可忽视。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的背离,是造成体育文化的缺失主要原因。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体育课程的开展,短期内还不能将这些理论弊病消除。体育文化影响人们的体育概念和体育实践,对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和学校对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参考。体育课程的设定和开展,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而是在“知识、技能、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参与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坚持科学的锻炼方法,运用科学的锻炼手段,在课程教学方面必然事半功倍。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应是衡量学生一切的参考。在追求全校学生充分得到锻炼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先天素质、兴趣及领悟能力,造成“体育不公平性”问题,是体育文化教学缺失的一大方面。对于身处环境和评价目标的固定性,是现代体育老师很少思考的问题,值得他们从更多的体育文化人文理念中获得高效能的教学。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是逐渐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增强自身体魄的过程。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是思考体育文化,超越体育文化的目标评价。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牢固锻炼关系、锻炼方法和锻炼习惯,思考师生本体意义,拓展教育界思考体育教学的思路,成为大学体育文化超越体育文化的过程,值得体育工作者思考体育文化的理念和精髓。

5.结束语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合理定位在体育文化中。体育文化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大学体育课程设定必须进行改革。体育课程的设定和开展,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而是在“知识、技能、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参与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学习方法的同时,坚持科学的锻炼方法,运用科学的锻炼手段,超越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促进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新形式下,体育文化的注入,为大学课程改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实施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至刚,张力,王丽娜.上海建设国际体育强市中城市体育文化定位与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刘爱红.体育: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正能量———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体育文化定位之辩[J].搏击,2013,(4).

[3]刘晓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浅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

[4]李中军.高校体育文化“美学”观念的创新与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5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体育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黄永飞(1971―),女,江西寻乌人,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江西赣州341000)

教育家先生曾说:“健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在培养健全人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占据着学生人数的大部分,从全国来看,农村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9%,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4%[1]。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全民素质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层面,还是从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关注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研究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还有12%以上的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究其原因,除了缺少体育教师外,运动场地和器材严重缺乏是重要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缺乏。因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创新,改革并创新一些适应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地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一、根据农村学校条件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是指根据体育课程目标从各种直接和间接经验中选择出来的体育课程教学素材。从2001年9月始,新体育课程标准在全国试行。新体育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大纲。在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农村学校的现有条件来创新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提高新体育课程标准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是农村体育课程资源创新的重要目标。我国地域分布广,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更是不平衡。农村学校所处地域不同、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发展基础等情况也不相同,其拥有的体育课程资源的数量、性质和结构等也不同。如果一味追求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统一,就很难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新体育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大纲表明国家认同不同地域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性,鼓励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资源创新成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创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综合以上因素,面对农村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紧缺,体育课程内容匮乏的现状,结合农村学校条件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多采用竞技性体育项目,学校体育课程采用竞技性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因而形成学生喜欢体育,但却害怕上体育课的事实,而且农村学校因为运动场地和器材的缺乏,使很多竞技性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无法实施。这种体育教学既不利于学校体育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的目标,也不利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因此,改革原来以竞技化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建立更具适应性和灵活的课程内容是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过去,体育场地、竞赛规则一并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只是简单地“拿来”,并未从学生的特点考虑改革创新。农村学校体育条件与国际规定的条件要求相差甚远,无法满足体育教学需要。教师总是认为学校条件差而不很好地去开展教学,学生也很难在这样的规则要求下获得体育学习的成功。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遵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地域和学校条件的差异出发,积极大胆地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创新。

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农村学校简易田径场地尚有保证,绝大多数学校都有简易的篮球场[2]。根据现有场地条件,体育教师可以对一些教学条件进行改革创新。有简易田径场,对田径项目可以进行异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简易的场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以发展跑的能力,我们可以运用形式多样的变向跑、短距离跑的趣味性项目、跨越障碍跑,这些内容都可以用简易的场地进行;发展跳的练习,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自制简易的器材,编制稻草跳绳、单脚跳等练习;关于投掷的教学内容,过去通常是投铅球、铁饼,我们可以改革成沙包投准。改革后这些项目既可以开设又和学生的日常玩耍项目结合起来了。对有简易篮球场地的农村学校,在进行篮球教学时,鼓励大多数同学参与,我们可以把运球改革成多人传球投篮;或者由于学生年龄、身高特点,学生投篮难以成功,我们可以改革成用更轻的排球投篮。再把简易的篮球场地改革成可以进行排球运动的场地,发挥场地多种功能的效益。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改革评价体系,使体育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真正实现学校体育为学生健康服务,为培养健全人格服务。

二、结合农村当地自然地理资源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农村自然环境优美,有着宽阔的平原、湖泊、丘陵等。这些天然的地理资源有着永远开发不完的体育课程资源。如宽阔的平原,老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放风筝,要求学生自制风筝,锻炼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学生亲身体验,能够体验到成功。还有湖泊,老师可以开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水性练习,如在水中的漂浮、救生和求生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遇险时的生存能力,真正跟日常生活相连,让学生终身受益。另外,在丘陵地带,可以开设登山项目,登山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它锻炼学生的意志。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情景登上山顶,如设计成军队作战的情景,分成不同的团队,谁先到目的地谁就是胜利者。冬天冰天雪地是北方农村学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学校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条件设计不同情景的冰雪体育运动教学项目。在情景中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得到身体锻炼,又能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合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创新校本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鼓励开发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提高对各民族的适应性,为培养多层次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相对的聚集地,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不仅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演绎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各民族、或区域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各地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资源,对这类资源的创新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而且能极大地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因而其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如具有地域特色的赣南客家民系聚居地,在屋檐下小孩子们游戏的踢毽子、跳房子、滚铁环等游戏项目以及喜庆节日里的舞龙舞狮[3]。这些项目在当地倍受农村朋友喜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们的健康。又如,别具一格的踩高跷,它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京津一带的高跷,用单脚跳;少数民族的踩高跷,系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这些项目的特点是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教学器材可以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制作。同时,这些项目又是跟农村群众的日常活动联系紧密,是很好的健身项目,它对教学设施要求不高,如果将地方民间特色的传统体育资源挖掘、整理、加工,将是独具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对这些具民族特色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创新,不仅有利于农村学生对当地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将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创新具有地方体育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首先是学校要认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改革,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体育校本课程创新的理论,促使教师切实明确校本体育课程创新的需求与特点;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适当聘请当地传统体育项目的能手来校指导,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传统体育项目的理解和掌握。在校本体育课程资源的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始终贯彻以下理念。一是全面挖掘和理解掌握当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和实践过程。二是要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校本体育课程创新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校本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来。三是要体现师生的个性追求。校本体育课程创新要同时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多元需要,其创新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渗透教师的个性人格、意志、情感和价值观,发挥出教师的独特作用。同时,又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四是要注重校本体育课程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校本体育课程的创新是一个民主、开放和不断更新与完善的过程,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持续发展,我们不能把校本体育课程只停留在按部就班的操作教学,而是要不断地挖掘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价值,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它,使之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喜欢并能从中受益的农村校本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总之,开发创新出更多更丰富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实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是农村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校本体育课程内容的创新主要依赖于老师,老师是课程内容创新的主体。教师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要主动为改善教学条件想办法,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创新校本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的体育器材主要依靠自制。农村学校体育普遍存在器材紧缺、经费紧张的事实,因此教学器材需要老师亲自制作和发动学生共同制作。农村学校进行特色化、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创新,发挥农村体育课程教学的个性和学习自由,是激发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活力的根本。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要制定激励和鼓励措施,使老师热心于农村校本体育课程的创新工作。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只有根植于广阔的农村生活土壤之中,立足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农村学校体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晋裕等.学校体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0.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范文6

一、其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拓展了我院体育课程的内涵,将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体育、学会体育”教学任务从课堂内拓展到了课堂外。

(二)延伸了我院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将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纳入体育教学内容,突出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特色,使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延伸到了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实用性。

(三)促进了我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和育人环境,积极地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服务。

二、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要求,高职院校积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大趋势,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的改革。从2006年筹建高职院校以来,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为全面建设全国水利“示范性”高职院校,努力实现精心打造“特色同科、活力同科、品牌同科”的奋斗目标作出了积极的努力,《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和谐团队建设》被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评选为“首届职业院校体育工作特色成果”建设工作优秀奖。学院体育课程大二年级教学项目七个项目,教学内容丰富、可选择性更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受到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