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1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行研究,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研究认为: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创造民主课堂、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适当运用表扬鼓励能实现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探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力量,也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最好催化剂。它能推动学生力求认识世界、获得知识,不断追求真理,向着学术的高峰执着的迈进。正如我国古人所说的那样:“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著名的大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也说过:“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各方面的兴趣,讲授教材就易进入睡眠状态”。其实也是如此,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兴趣想学好任何东西都是痴人说梦,不可能成为现实。兴趣是学生开发智力、主动钻研的不竭源泉。笔者根据自己在语文教学中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对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探讨,以丰富语文教学的教学理论和实践。
1.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素材,使学生发现其实语文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要有效组织好课堂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组织方式上花更多的心思,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觉得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课程,比如在学生学习古文时,语文教师就可以按照古代的历史背景创造一些情景,比如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语文教师就可以模仿古代私塾教师的样子,摇头晃脑的进行古诗词的阅读,这样就会使学生步子而然的进入古诗词学习的状态之中,很好的体会到古人教学的场景。从这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就能让学生深刻的领悟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增加了古诗词学习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不会再感觉到枯燥乏味,无形中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更培养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创造民主课堂,发挥学生自主性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极强,具有一定的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感性思维比较活跃,但理性思维发展水平较低,对任何事物总是想问:“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还要看让学生开口表达自己想法的场合和机宜是否合适,能否有这样的一个平台和机会还有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是否组织得当。因此,我们在每一节课中应该十分重视为学生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赞许的手势,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表达的观点是“滑稽的”、“幼稚的”、“可笑的”,也不应该随随便便的批评任何一名学生,而是应该用耐心的语言、手势安慰学生,如果一味的批评学生就会使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想法没有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也就会变得压抑,甚至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研究表明,当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时,语文教学才是活的,有生命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理解问题缺乏条理性、思路模糊混乱、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不熟练,抓不住问题的本质,不能与问题的实际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心中没有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做到,首先,要安置良好的教学次序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教学中的生活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和应用,并且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掌握有条理,有根据的、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尽量创设使学生成功机会多于失败次数的情境,这样就能鼓励大多数的学生参与进来,使大多数人能够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强化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从各个方面尽量鼓励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不能将学生孤立于语文教学之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已学内容引入新授内容,让学生直接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去,在教学中多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中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还要多给学生走上讲台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真切的感受到教师的教学的主体性,也能激发起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取心,当然,教师在学生讲解的时候要给予及时的点拨,使学生在扮演教师角色越来越进步,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然后,在学生每上完一个篇章后,适当的让学生自己更加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培养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重要,将学生参与到教学成果的考核中去,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水平,使学生通过参与考核试题的编制中去粗取精,返还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适当运用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进取心
小学生处于感性思维比较活跃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创设特殊的情境来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在学生正确完成一件事情时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特别对于后进生来说,老师更是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耐心辅导他们,因势利导,不论在课堂提问还是在单一提问中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中慢慢的积累起自信心来,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在鼓励表扬的过程别要注意时机和鼓励表扬的方式,有时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6.小结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运用得当,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还能使学生的课堂气氛很活跃,使其能在活跃的、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到知识。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学生以后语文的学习效果关系重大,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将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一直带到以后,尽量的去吸取语文知识的营养。
(作者单位:弥渡县石麟完小)
参考文献:
[1] 姜柳华.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时代文学,2008(4):22-23.
[2] 王旭明,冯渊龙,祖胜,等.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语文建设,2014(8): 4-18.
[3] 嵇娜.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35.
[4] 赵静.开放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发展初探[J].学科建设,2002,(1):15-18.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2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655000
1.开展教师辅助环节"道效"研究的必要性
由于语文长期的教与学都在讲、练、背、考等环节下不断重复,加上长期的教学积弊,我们看到语文教学仍然效率低下。就考试而言:教了的不会考,考了的教不会;就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言:积累的多是一些空泛的概念,对人文修养的提升由于难以量化,在功利面前总是被弱化。学生花了时间却看不到收获,而有些没怎么在课堂进行投入的学生,有时却在考试中能获得好成绩,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学生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境况下也对语文教学效率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自然又反过来危及到了现实语文课堂。本着学不学一个样的思想,语文课上真正听讲的也会越来越少。那么,如何把学生拉回到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成了语文界,特别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教师辅助环节探讨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和"有道",让师生轻松高效地获得语文教与学的双重发展。
2."有效""有道"的涵义
在汉语词典中,是这样对"有效"进行解释的,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2012年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有效果"不是指所有的结果,而是专指最终所取得的好的结果、好的影响和好的作用。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说,有效主要是看活动对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对活动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判断后所做出的结论,是指活动的有效。只有在活动实施之后,实现了预期的目的,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样才能称之为有效的活动,否则,就是无效的。由此看出,"有效"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活动有结果。假若活动有结果,那么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活动没有结果的话,那么就肯定是无效的活动。二是活动有效益。若活动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并且还是好的,那么活动就是有效的;若活动取得非预期的结果,还是不好的,那活动就肯定是无效的。但这种理解没有说明活动产出和活动结果间的关系,因此是不全面的。所以说,"有效"应可以理解为有效率,即相对于活动投入来说,活动的产出是尽可能大的。
"道"就是方法和措施。教学有道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教学有效是教学有道的最终目的。
2.教师辅助环节的"道"之要求体现在哪里
2.1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教师进行课堂调控的一个策略是让学生肩负起遵守纪律、参与课堂学习的责任。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学识、人格修养、文化积淀等方面的优势去吸引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我建构的目的,让他们意识到课堂上自己的角色责任,意识到遵守纪律是自己的事,也是对知识虔诚的最大表现。强调学生个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和需要,重视让学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强迫学生改变行为,服从教师的指令;让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的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投入到学习中是自己现阶段的责任;让其自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并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2.2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与传统教学一样,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同样具有的对象是针对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接受新思想快,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不喜欢盲从与灌输。有效的调控,必须融传授知识、健全身心、发展能力、培养素养为一体,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求知欲,为学生有效参与提供足够的时空,让所有让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看到一位老师在教学"《论语》选读"的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个人体会,有一个学生提出孔子立"礼"的社会秩序是对千百年来人们思想的禁锢。对于他的讲话,有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老师没有直接从肯定或否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角度去评价,而是侧重于另外的方面,从比较古代和现代的社会关系,去解释的意思往往不同。最后,多数同学比较认同这八个字的总纲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与规范复杂的人际关系。它的核心就是"无论是统治者、领导者或是平民百姓,无沦是长辈或是下辈,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与身份、地位、职责相称的事情,尽自己的本分与责任"。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孔子深处封建社会的洪流中,不可能提出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制度的理念,但他强调人人善尽职分,严格要求自己,构建和谐社会,格调不仅是积极的,而且也对我们生活的和谐关系有深远的影响。至于后来封建统治者利用他的影响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把它解释为下对上的绝对服从,所谓"君叫臣死,臣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能不亡"的说法,是背离了《论语》的初衷的,我们完全应该摒弃它。
教学调控的中心不仅是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更应是有效地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服务。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勇于提问与质疑,让猜想与想象成为习惯,努力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3 优化教学语言
语言水平的高低很多时候是语文能力的直接表现。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对教学是来说是最重要的媒介和手段,这对语文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应尽量避免毫无音调起伏,让学生听起来很平淡。教师语言要有趣味性、形象性等语言魅力。语文教师的语言或短小简洁明了,或机智幽默,或如排山倒海饱含深情,再加上恰当的体态语言,那么学生定有如沐春风之感,全都被吸引在教学过程之中而不能自拔。
优化教学语言要从基本的发音入手,对我们语文教师而言,发音已不成问题,最关键的是把自身情感调度得与文本感情一致。如果情感到位,那么想象学生自然会被之感染。同时有利于语文,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营造和谐氛围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人们在心理和身体皆取得安全和舒适的条件下,人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发挥。因此我们要注意自由开放心理机制的建立。教育学的研究亦显示,丰富的想象、联想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发只有在人觉得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才能进行的。由此观之,构建民主、宽松并让师生感到安全的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走向有效,进而使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所必不可少的。不过,现实语文教学中,我们有许多教师还未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谓"师道尊严""学术霸权""知识权威"还严重笼罩在语文课堂,太多的条条框框禁锢了学生思维。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热情被压抑,主动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的能力被消解,反过来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激情与教学效果。只有追求民主与平等的语文教学师生观,走向对话与合作的语文民主化之路才有了希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现在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民主意识大大提升,教学中教师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过去教师常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学生身上,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走,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教师对学生不要过于苛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课堂教学是互动、对话,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还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其次善用赏识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面对错误,教师要及时鼓励、诱导,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敢说、敢想。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并经常予以赞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索,积极学习,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的气氛,建立起积极的、亲近的、平等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师经常鼓励学生:"你说得太好了"、"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好吗"、"你很会思考""你很会活学活用""你找对了答题区域"……这些评价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感到一种满足,对学习产生驱动。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3
一、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教,比较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最终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爱,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中和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体育教学最终获得的效益最大化。
1.创造性学习
使学生形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挖掘其更多的潜能,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3.合作学习
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大的收益,得到更好的体验。
4.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于用最明确的结论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必问为什么。在创新体育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去进行探究。
5.延伸性学习
就是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学习和活动。
6.信息化学习
借助多媒体信息,演示教学内容,获取必要信息。
7.评价式学习
就是指学生了解评价的方法和参与评价的过程。
二、加强教法的改革
教师进行科学的创编、合理地运用一切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
1.新
利用新奇、别致的体育教学方法,不仅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参与运动探索和启发的空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创新技能和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意识。
2.创
体育课教学方法的创编,要以人为本,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熟悉的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样将推动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由发展,让学生敢于说出在体育课中的自身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择
根据学生的身心、认知特点,针对学生创造潜力的各异、把握能力的差异以及校园场地、体育器材的完善程度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完成课前所制定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总之,现在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不能还像过去那样,要求学生课堂整体划一,教师教学不能老是像“严师出高徒”那样。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科学评价,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当中去,把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向。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4
摘 要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阶段,体育学科作为锻炼学生强健体魄,培养学生意志力的辅助课程,也应该紧跟时展的需求,不断进行改革与深化,以便更好的促进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就如何在高职院校实践体育选课制度进行了细致的探究,以期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选课制度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对体育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意在强调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活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这“三大自主”要求的提出,极大的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学科上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实现“三大自主”选课后的现状、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要,迎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行“三大自主”选课形式后的状况
为了更好的贯彻教育部对体育课堂自主选课的精神,各大高职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革新,不论是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还是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都树立起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牢牢抓住“三大自由”口号的中心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同时,学生也逐步树立起了“健康第一”的正确指导思想。此外,随着“三大自由”选课形式的不断深化,多数学生对这种选课制度表现出了极其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态度,只有少数同学对这种体育选课形式采取嗤之以鼻的态度。为了更加确切的了解学生对体育自主选课的态度,有关学者就学生对自主选择体育课程满意程度进行了细致调查。结果表明:“三大自主”选课形式符合众多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对体育课程不同的需求。在实现这一选课制度以后,70%的学生对该项目表示出了高涨的热情和期待,29%的学生认为这项改革还是比较成功的。只有1%左右的学生持质疑或尚待考察的态度。这项调查,有力的证实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行“三大自主”选课形式还是比较科学、有效的,是符合广大学生心理需求的。
二、高职院校实行“三大自主”选课形式后取得的成效
(一)选课形式的创新,极大的提高了高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
“三大自主”选课形式实施以来,多数学生在体育课程上纷纷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所选择的体育课程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产生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对体育课程的参与度自然就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都表示新型选课制度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运动热情,学生一改往日被动学习的局面,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同时,也激发了身体的潜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迎来了崭新的局面。
(二)选课形式的创新,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众多学生表示这种选课制度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促使学生不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上述优点,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中也能反映出来。与此同时,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的调查报告显示,95%以上的学生认为选课形式的创新满足了自身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充分发挥出了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优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各项运动机能。在对高职相关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新型体育选课制度的出现,对学生体质健康素质的提高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众多体育教师纷纷表示,自体育选课制度革新以来,同学们在肺活量、握力、腰腹肌力等阶段性测试指标都得到了显著地改善。此外,这种新型的选课体系打破了原先按班级、按性别编排课程的教学形式,充分实现了不同院系、不同性别学生的融合重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的平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其对日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还能通过各类小组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对他人尊重、关心的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全优的精英。
(三)选课形式的创新,极大的提高了职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充分展现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三大自主”体育选课形式的实施,对职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不仅要求体育教师能掌握规范的体育运动技术,还要求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理论水平,最终完美的将感性教学与理性授课结合起来。这种选课制度的开展,给予了部分具有特殊专业才能的体育教师充分展现水平的舞台,使得体育教师能够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时刻跟随时展的需要,逼迫自己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进一步突破原有的教学体系,真正为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服务,以便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的迎合学生选课与提高的需要。
三、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选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体育课程无法达到国家标准,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的应用技巧
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体育学科的课时约144学时,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教学课时往往达不到国家标准。同时,各个体育教师更加强调学生的体育技能,往往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指导。《纲要》明确规定高职体育理论学时不得少于总体学时的10%,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师资力量、空闲教室等问题,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纲要》中的指标,这使得高职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也拉低了体育教学的总体水平。
(二)体育课程开设项目严重不足,课程人数严重超标,大大阻碍了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纲要》要求体育课程上课学生人数应该维持在30人左右。但在实际实践中,由于高职院校内部体育教师人数有限。再加上,相关教师本身业务素质的缺乏使得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寥寥无几,且每一个授课班级学生人数都保持在40-60人左右,大大阻碍了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体育教学所需的场地和设备老化,无法满足学生正常锻炼的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比较关注学生的文化素质,对体育素质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对体育教学设施的投入水平也普遍偏低。因此,众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所需的场地和设备经常出现老化或供不应求的状况,严重阻碍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要求,无法满足学生正常锻炼的需求。
四、提高高职院校体育选课制度的相关对策
实践证明,以学生为核心的“三大自主”形式的选课制度,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充分激发出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对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和意识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选课内容和方式上还需要进行不断补充和探索。
(一)提高高职院校领导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全面深化体育选课制度
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体育选课制度能否得到顺利改革。只有领导突破了教学观念,加大了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和物质条件建设的投入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落实国家教育部对高校体育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的改革体育选课制度。
(二)完善教学设施,丰富选课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当前,众多高职院校体育教材、设施严重落后与教学的需要不相符,为了更好的改革体育选课制度,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不断丰富选课内容,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进行学习,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校体育选课制度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整合教师力量,引进先进人才,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业务素养,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与各种技能培训活动,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体育教师的头脑,从而促进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提升,彻底转变当前落后的教学理念。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5
1.凝聚力和教学之间
借助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凝聚力,而凝聚力的拥有可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凝聚力是团队精神最为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课程上学生可以很积极很主动的去为自我的团队争光,在自己的团队荣誉而战。
2.成员共存和体育教学之间
团队是一个整体,由很多的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分工不同,完成的任务也有所差异。当个人组成团体时,一旦个体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整合效益。因此,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自己团队。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可以选择游戏式、集体性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带来不同角色扮演,感受成员共存重要性。
3.心理相容性和体育教学之间
心理相容性,指的是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依赖和信任。当下,比赛都是在公正环境中进行的,比赛的双方都需要尊重对方。要保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每一组成员都是平等的。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相容性,在明确了比赛的真正含义下进行比赛,这样可以提升团队凝聚力,还收获了友谊。
二、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要渗透团队精神的培养
1.明确学习任务
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初步合作。可以借助体育教学资源,提倡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效会非常直观和明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你、我、他的重要性。教师在体育课中,可以借助篮球、排球或者是足球集体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分角色去活动,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角色意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合作,学生明确了各自的分工之后,会使得配合度提高。第二,学生自我学会分工。在球类集体项目比赛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优势,在比赛中明确到个人的长处。第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体育教学比赛和开放的体育课外活动中,可进行分组比赛或训练,让学生学会确立共同目标.并围绕目标进行合理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开放的体育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2.树立双赢观念
教师在给学生传输体育精神,体育技能和知识时,更应该教会学生交流。学生在一起合作时,能够做到和谐相处,从而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进而树立起双赢的观念。比如,在篮球教学完成之后,将参赛的学生汇集在一起。从各自的角色出发,学生交流比赛体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去发现他人的优点。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互助作用,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学生认识到如何去和其他人交流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另外,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是不是一味的去称赞学生,在听到别人的称赞后是不是一味的接收。这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相信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学会制定计划,进行知识整合,根据计划开展教学。学生在进行交流、讨论。当整体的战术和技术都达到需求时,才能提升教学目的。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分层两组,每个学生要各自完成任务。第一组两个先完成跑篮动作。第二组三人一同完成“8字”跑篮动作。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去观察他人的练习,找出他组的优势在哪里,在进行全班同学谈论。教师引导谈论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发现,两人和三个合作的优势,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精神重要性,最后再将注意力集中到技术和战略上。
3.游戏教学
教师是教学主体人,但是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变化。学生是游戏的主体人,但是游戏过程中不能缺少教师角色。教师和学生一同游戏,使得教学氛围更加浓烈,逐渐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参与其中也可以发挥出协调作用,使得体育游戏井然有序进行。可以借助一些分组竞赛的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体育魅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出现矛盾,这个时候教师要掌控局面,帮助学生调整情绪,让学生明确每个人的情绪在集体中产生的影响。
三、结束语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6
摘要:为适应体育与健康基础课程改革,培养新形势下的合格中学体育教师,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照实验等方法,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评价制度等方面着手,对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进行了微格教学的教改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中运用微格教学,对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成效显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微格教学;中学体育教学法;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73-03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在我国,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国家教育部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人才质量培养工作的核心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为了培养新形势下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改变高师体育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专业基础知识、技术、技能掌握较好而教学能力相对较差的局面,笔者在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中进行了微格教学的改革实验,目的是寻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路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井冈山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114人,其中2001级专科生59人为常规教学对照班,2002级专科生55人为微格教学实验班。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对照实验法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整培养目标 从我国师范院校体育毕业生的社会调查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技术、技能掌握较好,而教学能力相对较为薄弱的现象。究其原因,无不与现行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即重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而疏视对师范生进行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培养)有关系。为培养适应基础课程改革新形势需求下的合格中学体育教师,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调整培养目标势在必行。中教法作为基础课程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学能力作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2.2 更新教育理念 中教法教学的对象是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可以说是培养未来中学教师的基础课。在课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品德,还要解决各项基本教学技能,如教态、语言技能、组织技能等模拟教学,解决学生五课(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能力,让学生从中教法课迈出走向教师最坚实的第一步。它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在教学中通过组织教法,学生练习,引导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技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寓知识能力、创造精神于一体,努力培养创造性人才。
笔者在中教法课程中一直尝试教学改革,融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理念于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在世界各国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效果又如何,是高、低,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中教法教学中,笔者这样实施了有效教学理念的:
2.2.1 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由于受传统“兵操式”体育课影响,体育课中命令式口吻的调队与组织,给体育课中的师生关系造成“一上一下”距离隔膜。学生的学习与参与,因为“师道尊严”而显得拘谨而被动。而在教学中,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当他们被鼓舞与信任时,他们会学得更好。中教法教学中要让学生模拟教学,由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本身就有一个适应过程,由以前的会听、会配合,进入目前的教学。而此时教师强有力的亲和力和悉心引导,对学生适应教师角色甚至今后从容走向教师工作岗位,都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在教师悉心营造的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不会对他们在教学中暂时所犯的错误有包袱。教师不断地肯定他们的优点,哪怕微不足道,都要适当适时地表扬。“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不无道理,只有他们走上台来首先拥有了自信,他们就离“教师”这一称号更近了一步,他们才会更有信心地学好各种教学技能。
2.2.2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在中教法教学中,始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端正“教”与“学”的位置,若离开了学生的“学”,就无所谓“教”。由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把教学定位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
2.2.3 有效教学既关注教学的效益,同时又是一种策略 中教法教学中,教学的效益并不是简单的“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而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即在实施教学过程时,需要学生课前写好教案,课中实施授课,课后及时自评、互评、点评,课后小结。学生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只是主导,在一旁指正,改进不足及传授必要的相关理论知识。
’
2.3 改革教学内容 以往的中教法课程为纯理论课,教学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在室内传授,许多内容与《学校体育学》、《体育理论》等理论学科相重复,造成“炒剩饭”局面。为此,中教法的教学内容,由以往教师一人唱主角,改为学生大家唱主角,即72个学时中,纯理论与学生能力实践比例为1:5。纯理论由教师授课,其内容为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原则、方法,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艺术、课时计划(教案)、说课等,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学教学基本理论,其余均为室外学生教法实践。具体上课内容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
2.4 改革教学手段 在学生教法实践中,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微格教学法。实践证明,学生各方面的教学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2.4.1 微格教学概述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产生于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又称微型教学,是一种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方法。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广为运用,它根据培根的自然科学哲学的思想,将宏观层次上复杂的教学活动进行分解,并对各种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集
中训练某项特殊的教学行为,在训练中它按照技能形成的规律,采用系统的方法和现代视听技术,使教学技能的训练达到可操作的水平。
微格教学中的主要学习者是教师角色的扮演者,而不是模拟的听课学生,其目的是为训练教学技能,在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把教学技能分为教态、教学语言技能、讲解技能、示范技能、组织技能等。微格教学法具体流程如图1:
2.4.2 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具体做法(表1中的1、2为第一阶段,3、4为第二阶段,1、2、3、4、5、6为第三阶段) 首先是全班集中授课,授课内容为基础理论学习与研究,确定与阐明教学目标及训1练目标,再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分析学生特征,展开微格教学技能训练。
第一阶段:根据学生人数大致每人5 min进行微格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重点抓学生教态、着装、仪表,并加强语言技能训练,其中包括讲普通话、发音正确、语言清晰、速度和节奏恰当、表达生动、形象简练等,及口令、口哨的运用。进行微格教学时,先由学生扮演教师授课,其余学生配合。结束后,授课那位学生自评上课情况,接着学生互评,要求每人尽量讲不同的缺点,最后由教师点评。以教态变化技能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如表1。
min,重点抓学生导入技能、变化技能、组织能力等,如导人是否能自然引入课题,是否有启发性,确实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等,变化技能如自然运用身体语言,如动作、手势等引起学生注意,语言、语调、语速、目光的变化给所有的学生期望和关注等。
第三阶段,大致每位同学进行微格教学时间为45min,旨在完整模拟一堂中学体育课教学。重点抓学生的讲课技能,组织技能,全面运用及巩固各种教学技能,(如教学语言技能、变化技能、提问技能、导人技能、结束技能、示范技能等)让学生在充当教师的角色中发现问题,体验过程,最终解决问题,为最快适应教师角色奠定基础。
2.5 改进评价制度 综观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无不倡导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项目多种,评价方式多样的发展评价体系。为使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得到提高,避免高分低能现象,有效保证教学改革成果得到切实保证。中教法成绩评定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终生”的做法,建立档案式评价,其评价内容包括:1)平时出勤率;2)作业上交次数及质量;3)课中参与积极程度;4)开学时综合素质评述;5)学期末综合素质评述(一学期进步幅度);6)写说课稿的质量及查阅资料的能力;7)同伴的观察和评价;8)理论考试的成绩。
通过井冈山师范学院体育系2001级(专)常规教学班与2002级(专)微格教学实验班两个班的教学效果对比,证明运用微格教学法进行中教法课程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一学期的微格教学法实践,无论从教态、语言表达、组织教学、调动队伍,还是写教案、写说课稿等方面的技能,都得到极大的锻炼与提高,突出表现在学生通过在微格教学课中不断演绎教师角色,能十分迅速地适应教育实习,在就业面试时也从容不迫。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教学技能综合评估数据如表3。
3 结论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教学技能有显著差异(P《0.01),事实证明在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教学中引入微格教学来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孙立仁.微格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袁建国.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的设计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