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高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课程改革 化学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学生实际

1.问题的提出

从2008年秋季开始,我校进入了高中课改,尽管我校进入课改比较仓促,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在吸取试验区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实际,踏踏实实地做好实验课改的各项工作,使我校的课改工作平稳、有序、扎实地进行,为进一步了解我校实施新课程以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对我校高中化学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化学实验的现状等。旨在通过对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搞好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依据和提出建议。

2.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2.1调查对象

我校的化学教师和学生。注意针对高一年级(必修1和必修2)的两本教材实验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2.2研究方法

2.2.1访谈法:访谈了7位高一年级化学 授课教师。

2.2.2问卷调查法:对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近1000份,收到有效问卷1000份。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学校在课改工作中的整体情况,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实验员配备及实验准备情况,专职实验室、仪器、药品配备状况,高中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教材中演示实验完成情况,学生分组情况,学生实验完成情况,教师增加的实验,不能完成的实验等。

3.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1学生的整体情况

从2008年秋季我县决定进入高中课改后,我校从县教育局,县教研室以及校领导十分重视课改工作,建立健全各类组织机构。相继出台了《高中课改实施方案》、《新课程学分管理实施细则》,领导重视,为课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我校严格按照《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面对实验教学的改革,我校在实施新课程之初组织理化生实验员和高一年级教师研究新教材,对实验室仪器和药品的不足进行补充,尽量满足新课程的需要,我校还派出八名实验员到太原培训了一周。为新课程化学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2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化学教师普遍认为:(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新课程提倡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科素养以及创新能力;(2)化学实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让学生亲手实验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化学原理和化学的魅力;(3)新课程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区别,这样给教师更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实施自己的教学方法;(4)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准备起来非常麻烦,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3.3实验员的配备和实验准备措施

学校实验员普遍缺乏,我校三科实验只有7人,而且还有一人兼职。学校班级多,课时安排集中,分组实验不好安排,常常一个实验需两周才能完成,因此,学生分组实验准备起来非常困难。加之课时比较紧张,在新课程中的所有实验有没有明确要求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有些教师就只能把这些实验都变成演示实验,学生没有动手实验的机会。

3.4实验条件

我校共有七个实验室,其中化学只有三个,有两个有通风,有一个通风橱,药品一般采取上学期期末做计划,一开学就进货,药品比较齐全,书上的实验都能开展。

3.5必修1、2教材中实验教学情况

针对必修1和必修2的实验教学情况对我校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以上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到:实验教学中主要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分组实验为辅,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实验教学,对必修1和必修2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基本能完成。有的教师还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了部分演示实验,但由于条件所限,相对分组实验做得比较少。也有一些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打折扣有很多化学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代替了未能开展的演示实验,另外,有的演示实验不做而是讲实验。在和化学教师访谈中发现,造成以上实验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条件所限,二是课时紧张,三是嫌麻烦。

4.几点建议

4.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的素质和理念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对于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教学,教师首先要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充分理解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特点是学生探究性实验,分组实验是任何向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真正将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教学中的主动行为。

4.2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新课程对化学实验教学提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的现有数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实验室的建设有待加强,有关部门应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学校应尽量增加开放实验室,配备足量的实验人员,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实验室,保障实验室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实验室,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

4.3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评价,建立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有效地评价是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目前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形式一般还是以纸笔测验为主。一些教师平时不做实验,他们认为,只要学生做大量的实验习题照样能得高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实验教学应该建立起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以“他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既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评价方法上应以“质性评价”为主,提倡使用“档案袋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同时,还应注意将执行评价和量化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逐渐构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调查和访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在逐步提高。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的条件会逐步得到较大的改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也会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发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必修2.

[2]《化学教学系统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高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开放 实验室 管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学习过程需要反复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总结出知识点。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必要场所。随着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全新的素质教育对实验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因此,实验室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强化,要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服务化。在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的工作要点则是怎样使用实验设施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实验室工作经验,就如何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促进教学,浅谈拙见如下。

一、开放实验室,让实验室成为课外活动场地

将实验室合理开放,使学生随时可用,利用课外活动或周六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组成小组,落实好指导教师,使用方式根据情况而定,如提前预约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材料等等,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或自主进行等形式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通过实验室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实验室的制度化管理是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的关键,好的制度能有效约束师生行为,促进其更加安全规范地进行实验活动。因此,在综合考虑学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这其中,对于学生的规范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认真填写《开放实验预约单》;二要由相关教师签字;三要由实验室教师统筹安排时间;四要节约药品,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五实验完成后,要将实验器材排放整齐;六若有实验室器材损坏及时报告实验室教师;七认真填写上报报告单。对于实验教师在工作中职责的制定,要注意:教师要首先熟记各种制度,并将其打印成册,便于学生学习,且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修改和完善制度的建议,使制度越来越规范,切实适应本校实验教学实际,有效促进学校实验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制度管理,使仪器管理走规范化之路

实验仪器的管理,同样需要严格的制度,合理有效的仪器管理制度,能更好地对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的使用进行规范,确保实验教学安全、有序进行。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根据仪器室的结构,仪器和药品的特点,科学存放。贵重仪器如投影仪、分析天平等,易受潮、易腐蚀如原电池、矿物金属模型、学生电源应存放在小间仪器室,与大仪器分离。对易燃易爆,剧毒药品设立加锁专柜,严格使用范围,派专人管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化学实验室因其仪器种类多、易破损及药品多是腐蚀性、剧毒药物等特点,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的过程中,更需要有条不紊、摆设分明、使用方便。做法如下:一是药品与仪器分库存放。二是特殊药品如易燃易爆、具有腐蚀性、剧毒等药品,在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特殊、分类保管,且要做好记录,便于取用时一目了然。三是玻璃仪器和模型、标本分柜存放。四是特殊仪器应放于天平室,并在柜子上注明清单。五是成套实验装置和通用仪器要分柜存放。要设置独立的化学药品储藏室和演示实验准备室,按年级设置学生分组实验准备室。合理规范地摆放仪器、药品,可提高实验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

当前教育改革将许多演示实验都转为分组探究性实验,学校往往还增加许多的选修实验、自主实验,所以经常会有多个班级同时进行实验的情况,或者是各个班先后进行实验的情况,免不了有仪器的破损与更换,药品的更换等问题,这对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来说确实是一个很重的负担。这就要求我们规范好实验用品,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对于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各种仪器、药品、材料,都必须详细记录,建立档案,这样不仅能更加清楚实验室的仪器装备,也是学校开展实验情况的记录。学期终了,所有器材、药品要详细清点,属于过期药品,报损仪器,要按照程序及时清理,使账物相符。同时,要根据器材、药品消耗情况,合理提出填充申请,便于新学期实验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服务意识,使实验工作服务化

实验工作服务化就是以教学为根本目的,所有的工作都围绕学生成长展开。实验室在学校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实验提供场所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探寻知识,增长技能。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心存服务理念,为师生教学活动服务。在工作中,要熟悉所有的演示实验,并结合以往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醒任课教师在实验过程别注意,保证实验能顺利演示。而对于一些新实验,实验室工作人员则要根据要点,进行多次尝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掌握要点,同时与任课教师交流沟通,通过学习、交流,熟悉实验。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纠正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其实验操作及学习能力,要协助教师合理、及时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尽量使每一次实验都能安全、顺利完成。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种实验探究中。实验室工作人员也应该顺应教育改革思想,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实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要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进修,积极学习、探讨各种实验技能技巧、实验室管理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为学校开展实验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提升理念,使管理手段信息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向学校的迈进,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多地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管理手段信息化指的是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更多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传统实验室管理手段亟待创新。合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技术,能更加快捷、高效地对实验资源信息进行处理,既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把实验教务管理、设备管理、仪器药品管理、资料管理集为一体,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高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3

1建立废液管理制度

建立实验室废液管理制度是对废液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对废液进行管理是建设绿色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其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并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监督这项工作的落实。学校每年都要有用于废液处理的专项经费,高中化学实验室要按照《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的要求配备废液处理装置,存放废液要有专门的场地。要将做好废液处理工作纳入《中学化学实验教师岗位职责》,记入实验室教师工作量,并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在《中学生化学实验守则》中要明确规定“实验后要按照要求将废液倒入指定的容器,不可随意排放”。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和督促学生对废液进行收集。此外,某实验室不需要的试剂对于其他实验室并非完全无用,因此提倡信息共享,建立试剂交换再利用的机制。例如,在一个地区各校统一安装基于互联网的“化学试剂管理系统”,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能实时了解各学校实验室化学试剂的库存状况,减少试剂配备的盲目性,使试剂在学校之间进行交换,尽可能地提高试剂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废液废弃试剂量。

2危险废液的识别与分类

废液,顾名思义是指液态废物。废物可分为危险废物和非危险废物,因此废液也分为危险废液和非危险废液。通常所说的废液,如果不加以特殊说明指的是危险废液。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征的固体废物,通常具有毒害性、易燃性、腐蚀性等特征。尽管中学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大部分属于危险废液,但是并非全部都是危险废液。如果对危险废液不加区分地全部回收,则势必增加用于废液处理的人力物力,提高废液管理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那么,如何来识别危险废液呢?

一般来说,氯化钠、醋酸钠、硫酸钙、淀粉、蔗糖等普通无机盐及无害有机物,一般均为无毒性及低反应性物质。只含有这类物质的废液属于非危险废液,通常无需处理,可以直接排入下水道。

强酸、强碱溶液具有强腐蚀性,含重金属盐类的废液具有较强的毒性,多数有机废液具有毒性或易燃性,以上几类废液均属于危险废液,必须回收,绝对不能直接排放。分子中含4个碳以下的醇、醛及酸类,通常水溶性高,且易被微生物分解,因此量少时不视为危险废液。

为了便于废液的收集和处理,应该建立统一的废液分类标准。建议按照以下方法对实验室危险废液进行分类:

(1)含卤有机废液,指含卤素的有机废液。如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溴乙烷、溴苯等。

(2)不含卤有机废液,指不含卤素的有机废液。如甲醛、乙酸乙酯、苯、甲苯、二甲苯、硝基苯、苯酚、苯胺、石油醚等。

(3)含氰废液,指含有氰化物的废液。

(4)含汞废液,指含有汞及其化合物的废液。

(5)含6价铬废液,指含有6价铬化合物的废液。

(6)含重金属废液,含只有一种或多种重金属离子(如镉、镍、铅、铬、铜、银、锰等离子)的废液。

(7)含氟废液,含有氢氟酸或其他氟化物的废液。

(8)废酸,含有硫酸、硝酸、盐酸、磷酸等的废液。

(9)废碱,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磷酸钠等的废液。

研究显示,在中学实验室废液中没有“含氰废液”。实际收集废液时,如果废液中含有多种成分,则以其中有害性最大的化合物的类别进行归类。例如,某无机废液中既含有汞离子,又含有铜离子,则应将此废液归为第4类“含汞废液”。

3废液处置流程

实验室废液具有量少、种类多、浓度大、排放不连续等特点。实验之后,根据废液的类型,先分类收集在容器中,暂时储存在实验室,待累计至一定数量后,再进行集中处置。处置办法包括自行处理和转移处理两种。自行处理是指根据实验室条件(如利用化学实验室废液处理装置),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自行对容易处理的有毒有害废液(如某些无机废液)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转移处理是指对将在实验室难以处理的废液(如有机溶剂等)转移给有经营许可证的专业处理公司进行处理。实验室处理废液的流程如见图1。

图1实验室处理废液的流程图我国目前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理公司比较少,收费较高。按照上述废液处置流程来区别处置废液,不但可以减少废液对环境的污染,而且也降低了废液处理的费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自行处理还是转移处理,都应得到环保部门的许可并接受监督。处理过程中的废渣也应妥善处置,以免产生二次污染。

3.1废液的分类标准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产生废液的源头对废液进行分类收集非常重要,是对废液进行有效处理的前提。应将废液分类收集在规定的容器中。收集废液时要注意,由于废液之间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或引起爆炸,或释放出有毒气体而造成危害,所以严禁把相互间易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或反应后会释放有害物质的废液混合收集。例如,表1中A、B两栏中的废液不能相互混合。

表1不能相互混合的废液

A栏B栏氢氟酸、盐酸等挥发性酸不挥发性酸铵盐、挥发性胺强碱硫化物、次氯酸盐酸过氧化物有机物3.2废物的储存保管

要选择洁净、无破损的、不易被废液腐蚀、带有密封盖的容器来盛放废液。例如,可统一使用半透明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容器。废液桶中加入废液的量,不应超过废液桶容积的70%~80%。为防止从废液桶中扩散出易挥发性物质,每次倾倒废弃物后应盖紧容器盖。

储存废液的容器上应贴有醒目的标签,标签上要标明废液种类、成分、大致浓度、储存时间等内容,以保证废液信息完整,利于对废液的全程管理和最终处理。为了更好地起到警示作用,标签上最好还要有危险警示标志。

储存废液要选择能保证废液不受自然外力,包括风、雨等破坏的地点。尽可能避光存放,还要远离热源,以免加速某些化学反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要定期进行处理。非指定人员不得进入储存废液的场所。含剧毒、易燃、易爆药品的废液的储存应符合危险品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实验室储存的废液必须有专人管理,管理者应定期检查储存场所及储存的废液,包括检查容器是否漏液、被腐蚀或密封不良等现象。废液的管理者要对收集的废液种类、数量、时间进行登记,以便随时查对。

高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4

一、工作目标

1、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之尽快成长起来。

3、初一、初二各科的统测,统招班合格率要达到100%,英语、数学优秀率要超出全镇所有参考班级最高率的16%(语文10%),非统招班两率要达全镇各初级中学重点班最低线;初三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要达到全镇所有参考班级的第一名。

4、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五名,理想目标为前三名,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分流引导工作。

5、高一语、数、英、物、化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6、高二语、数、英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7、高一、高二会考科目合格率、优秀率要达到全市的平均线以上。

8、高三高考上省线人数要达到上级指定的保证目标。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目标管理。各级组、科组根据学校教学的整体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及各学科实际情况制定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科任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整体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按年级学科要求,按班级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特长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上述三种教学目标,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落实到教师个体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上,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

2、抓好备考工作。高考备考领导小组要加强班风、学风和教风的管理,要注意监控辅导对象的辅导过程和效果。其他各类考试科任要尽早确定培优辅差对象,定好培优辅差计划。各科要加强对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的辅导,在抓好单科优秀率和合格率的同时,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

3、初中毕业班,要正确处理好提高升中试成绩和为我校高中输送优秀人才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辅导好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又要及早了解学生的报考意向,从关心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宣传我校高中重点班优势等着手,加强学生的爱校思想教育,做好初三年级的分流工作。

4、抓好教学进度。各年级在不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要力争把教学进度适当提前,以求得本学期各类统考以及下学期高考、升中考、会考和市、镇统考备考工作的主动权。

5、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期中和期末教导处和科组联合进行两次教学工作检查,检查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检查教师备课、辅导及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教师教研工作情况,检查科组建设状况,检查各功能场室的管理状况等等。

6、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各科组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本学期拟在各班开展一次作业展览活动,安排三次(第6、12、17周)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把学生的学习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7、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活动要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8、开展教改专题研究。各科组的教研工作要继续以目标分层教学为重点,同时加强学法的指导,并围绕专题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掌握操作方法,参加有关教研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各科组要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研讨,不断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检查仍以目标分层教学为核心,全面检查、考核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对目标分层教学的应用。

9、加强学风建设。班主任不仅要认真抓好班风,通过良好的班风带动学风建设,还要配合科任,参与各科的教学管理。班主任要多组织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在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任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10、培养青年教师。以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等形式,按照《新教师教学达标规定》和《教师结对子制度》中的有关要求,导师和新教师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并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1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备课组要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本学期各科组要针对优生抓好辅导的落实,举行1~2次学科竞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素质。

的12、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充实必要的器材、设备、报刊、图书和杂志等,进一步加大课本、辅导材料、练习资料等的订购和管理力度,科组长要切实负责,经常检查督促有关功能室的管理工作。

三、行事历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 9月3日——8日 开学典礼;稳定学生情绪;教师结对子会议;教师 制定工作计划

2、 9月9日——15日 毕业班教学经验交流会;市完中语.数.政.生.化科组 长会议;市语.数.政.生.化镇中心教研组长会议;市 政治课题组会;高中物理竞赛

3、 9月16日——22日 上学期期末考总结会议;完中物理科组长会;市各 科镇中心教研组长会;“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 发动工作

4、 9月23日——29日 班优秀作业展览;高中市各科中心教研组长会;市 数学课题实验评比;市教育科研课题工作会;市初 中、高中青年教师化学实验能力竞赛;完中计算机 科组长会;九月份文明班评比;参加镇中小学生文 艺汇演

5、 9月30日——6日 国庆节

6、 10月7日——13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新教师工作座谈会;市高中艺 术教育研讨会;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7、 10月14日——20日 教学常规检查;市初、高中美术公开课;高一地 理、物理研讨课;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政治高中课 题组实验研讨活动

8、 10月21日——27日 教研工作检查;市高中艺术课(音乐、美术)教学 调查;初中地理教学研讨;全国中学信息学奥赛; 高一化学研究课;初中化学公开课;粤(顺)港澳 语文单元教学研讨会;初、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 十月份文明班评比

9、 10月28日——11月3日 教师结对子阶段性总结;高二历史研讨课;高三物 理复习研讨课;政治科高考辅导讲座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0、 11月4日——10日 新教材使用情况研讨;市音乐教学研讨课;市教研 室下乡视导;“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学校体 育运动会

11、 11月11日——17日 班学法指导工作调查;市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情况 调查;省中青年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高三 政治复习研讨课;初中计算机研讨课

12、 11月18日——24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研讨会;初中物理公开课;文学创作大赛 总结

13、 11月25日——12月1日 目标分层教学优质课评选;市中小学落实教学常规 工作调研;十一月份文明班评比,班主任工作调查

14、 12月2日——8日 班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之星评选;市中小学音乐 说课比赛;初中史地生教学情况调查;市中学生即 席作文竞赛;中学数学课题实验视导

15、 12月9日——15日 优秀论文评选,市中学生物说课比赛;市初中化学 单元目标引导探索实验研讨会;政治课题组实验工 作调查;高考备考视导;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16、 12月16日——22日 教学常规检查;市高中化学开展研究探索性学习情 况调查;市学科带头人、新秀、教学能手复评

17、 12月23日——29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市高三物理复习研讨课;数学 课题实验工作总结会;十二月份文明班评比

18、 12月30日——1月5日 期末复习经验交流会;市中小学各科论文评选

19、 1月6日——12日 教研工作检查;目标分层教学总结

20、 1月13日——19日 新教师期末复习督导

高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5

摘要: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化学教师要立足于化学专业,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拓宽学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改变教学策略,注重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并实行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努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化学;课程改革;现状;措施

引言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只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化学教师必须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实现专业化的发展,与新课程同行。

1.什么是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2.化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

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

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2.2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1年出版的初中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基础化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课程改革时代。自2001年起的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历次课程改革当中力度最大的一次。新课程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在学习技能和方法、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等方面的培养。新课程同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说,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化学教育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广大化学教师而言具有明显的挑战性。

2.3我国化学教学硬件资源匮乏,化学教师学历参差不起、起点低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科,其任务是分析物质的机构,研究物质的性质,从而利用它们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化学教学与研究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支持。化学实验室、化学实验的基本仪器、化学实验药品药剂等这些最基本的化学教学研究的“生存资料”,很多中学很难完全保证。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接触到实验,实践的机会完全没有了;化学教师通过实验提升教学研究的水平的可能也没有了。至于化学教学的其他辅助工具,比如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许多的学校根本没有,甚至于许多化学教师不知晓,更不能应用这些工具。这对化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化学教师应当具备过硬的化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相关联的知识。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有一定的学历基础,同时化学教师要受过全面的教师教育,掌握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然而,很多中学化学教师的队伍中,在学历上,有中专的、大专的、大学本科的,有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有的根本没有受过任何的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起点低。有很多的化学教师甚至是转行过来教化学的,这其中有的以前是教数学的、教语文的,有的甚至以前不是教书的!在这里,我们的教育专门机构的管理体系松散,管理漏洞多,监管力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为许多的非化学教育人员进入化学教师的队伍提供了可能。

2.4化学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式落后

我国当前的化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阶段。许多的化学教师总以为一切只是为了学生的化学考试成绩,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了就意味着化学教学的成功,化学教育的主管机构也就依照这样的教学评价标准给了这样的教学结果以高分!这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严重缪解,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另外,化学教师资源的配置严重匮乏。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许多的中学以为“化学是副课,要为语数外让道”,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一个化学教师往往带三四个班级,甚至是五六个班级,化学教师也“顺其自然”地把化学当成“副课”了。在教学方式上,只注重理论讲授而不重视实验教学;只注重知识识记而忽视应用知识能力;重视教而忽视学;重知识掌握而忽视道德情感及个性的健康发展。化学教学的内容仍然停留在做题讲题、再做题再讲题的阶段,实施题海战术。对于化学实验教学,完全以讲授灌输为主,在黑板上画出实验草图,一个劲地讲,根本不进行动手实验教学!

2.5化学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不够

作为基础自然学科,化学教学是教与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过程。许多的化学教师头脑中似乎没有了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对化学前沿知识、化学边缘知识不甚了解,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自觉继续学习的压力。对于化学教学研究领域,许多化学教师还是一片空白,只在意“教”,而“忘记”了教学研究,这是提升化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所忌讳的。在这里,教育专门机构在对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存在政策衔接不够,措施不到位。

3.面向新课程改革,化学教师专业化应如何发展

广大教师

是新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教师素质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条件。新课程为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也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应该很好地抓住这个机遇,从各个层面进行全面提升,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的要求。

3.1在思想上,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良好的教师观念始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应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思想上彻底祛除应试教育的各种不良思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它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喜爱,对新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清楚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化学教师面对迎面扑来的新课程浪潮,不退却,充满改革的热情和勇气去迎接挑战。化学教师要做到“教育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引导并帮助学生学习化学,让化学学科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自然学科的优势,对每个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技能、实践能力、道德观念、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化学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学习、化学科学研究、化学教学研究等,做一个化学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实践着、反思者。

3.2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学历层次

专业素养是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立足之本。新课程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以及化学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加之信息技术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积极钻研,努力从高的观点、用新的方法去解释中学化学问题,身体力行地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化学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宽广、教学技能过硬的“专家教师”。化学教师必须掌握大学化学专业所涉及的经典化学知识,并对化学前沿知识和化学边缘科学知识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化学教师还应当掌握教学和化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心理学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化学教师必备的化学叫学技能。能结合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资源、水源及食物等焦点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解决未来生活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及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化学问题。必须接受过必要的关于教育教学的专门教育,并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的、合格的学历标准。

3.3化学教学技能与策略

要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一般教学知识、教法知识,充分了解学生及其特点,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及学习风格等,充分熟悉教育环境、教育目的、教与价值等教育哲学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实施学法指导、探究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问题、为学生认识化学知识和为学生检验化学知识以提供化学事实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因此要十分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做到化学实验的生活化、探究化、绿色化、现代化、人性化。

必须在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基本原则之上,,淡化教师主体化,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化,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当务之急,努力提高驾驭现代化学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努力改善化学教学策略,实现自主学习、愉快学习的教学策略,关注差异性,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

3.4注重从道德、习惯层面进行教学;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做到终身学习,主动探究

科学素养是新课程事实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科学的追求,对化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从化学与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等多方面加以体现。化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化学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理解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要积极提升自觉学习、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到教与学并重,积极地参与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经验,构建新模式。

3.5把握新课程本质,加强同行交流

要在专家引领过程中更直接地把握新课程的本质。专家引领主要指教师与专家共同研讨新课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在专家启发下将自己的感受或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继而形成观念。但是,化学新课程涉及的问题很多,更多的是在实践中涌现的,具有“动态”的特征,教师要增强自己的专业自信心,努力形成自己的“专业再生”能力。同行交流是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教师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对华学课程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至今共同切磋、分享经验、吸取教训,彼此互相支持,能少走弯路,有助于教师共同成长。同行交流伴随着教师的自我反思,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

3.6构建良好的管理体制,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有力保证。“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合格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化学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机制。首先,应该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把好化学教师专业化的第一关,保证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化、正规化。其次,努力改善化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机制,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不断改善化学教师的专业教育,努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地位,从而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强调化学教师的职前教育、职后教育以至终身教育,注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再次,对于化学教育的硬件配置,要尽可能绝对保证,要保持化学教师师资的平衡,促进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另外,调整化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化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五个方面: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化学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化学教育技能、化学教育实践。

学校应加强化学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化学课程资源,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化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高质量的化学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化学学科的专家,而且是化学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对化学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祖浩,王磊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宋心琦,《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

5.[美]ellen 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