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建设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建设特色范文1
关键词:高校;文科实验室;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16-02
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全国各高校掀起实验室建设的热潮。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理工科类实验室凭借着实践操作性强的优势,建设相对成熟已达到一定水平,然而由于文科本身逻辑理论性强、实践操作性较弱,文科类实验教学改革和文科类实验室的建设进入了瓶颈。
一、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的文科类实验室均有一定的发展,并在建制上做了尝试,基本上分为校级综合实验中心和各院系的专业实验室两种模式。我校在综合考虑资金条件和优化使用下采取二级管理,建设以学院为单位的综合实验室。实验室配备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并提供网络环境,同时为各专业课程购置相关教学软件,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逐步加快,各教学软件的单一性已不能满足经济管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实验室仅仅能充当计算机房的用途,实验方面多在进行一些示意性的模仿,真正的模拟综合性训练较少。
二、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特色不鲜明。一些教师错误的认为,实验教学环节仅仅为知识理论教学的补充,令其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在实践教学中没能促进实验与理论教学的全面融合,对学生动手操作、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教师普遍认为人文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式即是书本式、笔记式研究,论文著作创造。该类片面观点形成了人文学科欠缺科学性内涵的偏差结论,使实验室建设在种类、能效、模式上较为呆板滞后,无法符合人文科学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2.实验师资力量不足。实验教学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实验实践水平的提高,开出具有特色的实验课程,还包括实验室开放带来的频繁系统故障和繁重实验室管理维护工作。然而对文科实验缺乏重视往往直接导致专业教师不愿进实验室,实验教学内容多年重复缺乏创新,而实验教师在职称晋升、教学进修、工资待遇等层面无法与一线教学人员相一致,工作热情不高,实验室处在维持运行状态停滞不前。
三、高校文科实验室特色化建设对策
基于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发展现状,我们只有树立特色化建设理念,提升重视程度,才能真正发挥文科实验室的核心教育价值。通过强化投入、大胆尝试,促进文科实践教学与理论传授有效结合,进而真正提升高校文科教育的综合水平。
1.更新定位认识,明确文科实验室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为促进人文学科同自然科学的有效融合,创建综合一体化现代学科,应强化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树立创新发展目标,进而创设良好的实践方针、教学情境、立体教学模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演示咨询平台。信息化时代,人文社会学科内涵、理念均发生了更新转变,因此为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进行合理解析,应完善文科实验室建设,体现原创特征,明确实践突破口;同时应上升到战略化高度,基于以往实践经验,促进文科实验室规模的不断扩充,统一规划,统一调度人力和物力,利于资源共享。同时,高校应明确文科实验室是学科发展、培养人才的必要教学条件与基础教育基地,因此应巩固其核心地位,形成对文科研究领域的有效补充,令实践探索范畴逐步扩大。进而通过注重基础工作,开展特色化创新,为文科实验室发展建设找到突破口,树立科学目标,实现良好提升。另外,高校应注重实验教学,令其上升到同理论教学平衡的高度,进而在师资建设、经费投入、制度方针、组织规划等层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巩固实验教学的核心地位,令其真正成为建设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完善融合,培养出积极动脑、勇于创新、具有良好辩证意识思维、知行统一的现代化综合人才。
2.成立文科实验室专项经费,强化师资力量建设。为促进高校文科实验室的特色化发展,应成立专项经费,通过细心策划、科学组织,定期拨付定量费用进行有效利用。在筹集资金层面,则可充分利用银行体系贷款、吸引外界投资、自行筹集等方式扩充经费投入渠道,进而提升文科实验室建设起点,树立低投入、高产出目标。在资金利用层面,应首先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院系承载水平,积极更新实验室设备工具,进而满足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同时,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注重文科实验室技术人才培养,有效改善当前文科实验室工作团队技术水平、实践素养相对有限的不良状态,鼓励实验教师主动参与技术交流、学术讲座活动,进而提升实践技能水平,更新知识结构体系,实现良好的发展与提升。还要注重高精专人才引进,科学应用人文社科发展研究项目成果,使实验涉及社会现代化发展阶段中的热点核心问题,通过学校政策支持、待遇倾斜,巩固实验地位水平,激发教师参与开发综合实验实践平台,促进实验教学的不断创新。
3.促进文科实验教学与价值化资源的有效融合,打造特色化文科实验室。文科实验室发展建设应摒弃以往传统发展模式,通过信息化、现代化视频、动画技术等手段进行知识传授与介绍,进而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并为教师的科学研究、学科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实践发展中应激发教学相长能效,基于现代教育集成融合需求,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互相渗透、有效交叉、良好互联。为此,高校文科实验室应秉承优化创新、全面共享科学实践的原则,提升实验设施利用效能。同时应促进文科实验教学同价值化实验资源的有效融合。例如,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网络手段、模拟动画技术、演练场景课堂展开多元化文科专业技能培养、教学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查阅、动手分析、实践洞察能力。
为创建特色化文科实验室,高校应基于文科专业特征创建丰富类型体系实验室,引入独特实验项目。不仅应涵盖手工传统实验室形式、实验计算机房,同时还应创建仿真虚拟创新型实验室,进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多维度实践研究氛围。还可基于实验功能进行高校文科实验室功能的有效划分:演示实验不仅在课堂上可用,还能引入到实验室中,目的是通过视觉、听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理解;论证实验使学生了解某一结论的来龙去脉,进而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实训实验是创造模拟仿真的实习环境,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水平,使实践能力得到锻炼。通过一种或几种类型实验室的创建,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并基于高校定位与建设目标,满足高校科学研究与教育管理综合需求。例如,广东商学院成功搭建学生跨专业管理综合实训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真实模拟了企业创立与运营,该实验具有独特内涵,并符合管理实训室创建发展目标。基于这一成功经验,我们应由文科实验教学内容、核心目标、具体环境条件、管理方式手段、教学评估系统等多层面入手,实施实验室创建的统筹规划。另外,高校文科实验室还应创设完善的评估标准,为其特色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操作规范与参考依据,进而实现评估促建、促改,优化更新管理的核心目标。
综上所述,在人文社科领域教学的完善发展中引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研究,可促进学科领域的全面发展与创新。因此,应基于这一重要功能,进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通过特色化实验室打造,合理布局规划、全面协作、扩充人才培养途径,符合市场经济快速建设发展对综合人才的全面需求。
参考文献:
[1]武宝瑞.转变观念,着力推进文科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05).
[2]杨国华.高校人文学科实验教学创新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06).
[3]邬克彬,廖晓莲,田梅.科学设置评估指标体系促进实验室又好又快发展[J].实验室科学,2009,(04).
实验室建设特色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特色建设
一、专业现状
虽然无锡太湖学院日语专业在建校初期就已设置,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出现了与市场对接不紧密、缺乏办学特色等问题。
1.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陷入不景气的困境,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不少日本企业(以下简称“日企”)把企业搬到中国,其中大量日企在无锡市开设工厂。20世纪末期报纸上关于苏南地区紧缺日语人才的报道不鲜于见。进入21世纪之后市场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日语语言知识、日语技能方面,单纯懂日语的就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的需求。当今市场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然而目前,日语专业的大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日企招聘的岗位包括翻译、管理、助理、外贸等实践性较强的岗位,但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课程却相对较少。
2.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受近年来中日关系紧张及市场需求的影响,无锡太湖学院日语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较低。目前在无锡太湖学院日语专业的学生中,很多学生并不是主动报考,因此部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相对不大,导致学习成绩较差,且几乎没有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如何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
3.教师观念陈旧,对于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的观念相对薄弱
教师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由于是小语种教学,教学要求还停留在将其放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学习课程中,而非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层面。而且教育模式多为单方传授而非互相交流。
二、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与实践
无锡太湖学院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日语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使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相协调,并形成自己的“应用型”的教学特色,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回顾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主要在“语言教学”上开展了教学研究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应用型”及“实践教学”方面仍需要加强探索。无锡作为全国的日资高地,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一直相对旺盛。因此针对日企的要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日语人才,才是无锡太湖学院日语专业的发展出路。
通过对无锡市的相关日企及中日合资企业进行调查得知,日企需要的并不是仅会日语的日语专业毕业生,“日语+技术”的人才更受欢迎,如“日语+计算机”“日语+动漫”“日语+文秘”“日语+会计”。只有将日语灵活地运用于各类技术及事务性的工作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日企对毕业生综合能力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如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商务文书写作能力、意见发表能力、电话应对能力、专业用语能力、敬语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企业的需求刺激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观念革新。学校时刻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对日语人才的特殊需求,并在教学中以此为导向;形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听说为先导,以语言教学与职业技能渗透为突破的教学特色;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在保护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取得更多的项目资料用于教学;参照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项目教学责任人管理制度和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参照企业、行业质量标准,改革考核方式,以综合能力考核为重心,采取多种考核标准,注重过程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目前,达到技术能力的人才却缺乏必须的语言能力,语言无障碍的人又往往缺乏技术背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增加商务日语的课程配置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商务口语能力,并加强企业所需的其他技能培养,如管理、会计等,定会形成太湖特色的日语专业,为无锡乃至全国日企输送语言精进、技术过关的太湖人才。
1.重新修订培养方案,体现“应用型”
针对旧版培养方案特色不明确的情况,2016年修订了新版的日语专业培养方案,加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
相较于旧版培养方案,2016版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更契合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的实际需求。除了必修的实践项目,2016级课程体系还提供了选修的实训环节:日语交传实训、日语教学实训、商务日语模拟情景实训,旅游日语技能实训,日本文化体验与实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办公室秘书实务技能实训。
公共基础课部分,将“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与“高级语言程序(VFP)”整合成“计算机基础及Office高级应用”,更符合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就业需要。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该课程被作为专业基础课的选修课),增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并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掌握了日语,除了要应用于各种各样的人际沟通活动,同时也需要协助处理一些与日企或者是日本人相关的活动事宜。
专业核心课方面,除了保留原有的日语基础,日语听、说、读、写、译及文学史方面的课程外,将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放到了专业选修课中。该门课程一般是日语专业研究生阶段的主干课程,难度较高。倾向于研究性语言学概论的这门课程对于本科生来说实际应用性较差,但对于需要考日语专业研究生的学生来说,此门课程的学习还是十分必要的。
专业选修课方面,保留商务日语、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商学导论、商务日语会话、旅游日语等跨学科课程。并安排有日企工作经验的教师定期给学生开讲座,讲授日企的工作模式、日企的文化等。以此在专业特色教学上逐步推进探索。着眼于无锡太湖学院的学科优势及社会需求的变动,开展特色教学。另外,增加了科技日语、数据库应用技术(Access)及动漫概论三门课程。当下日本的IT业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日语+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十分走俏。富士通、村田、索尼等集团齐聚无锡,在无锡开设工厂,他们对会日语又懂计算机的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2016版的培养方案考虑到这点,让学生接触并积累科技类日语词汇,并了解市场及相关行业,为就业做准备。另外,日语专业向来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日本动漫有浓厚兴趣,而日本的动漫产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也相对旺盛。因此2016版培养方案的调整将动画概论这门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由此,进行 “商务+日语”“软件+日语”“动漫+日语”等课程的复合。
当然除了课程的改革之外,还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法规文件,良好规范教学秩序。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如实践教学的有关管理规定、新教师上讲台的有关规定、教研室工作职责、教师和教辅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教学副主任岗位责任制及学生守则、实验室守则等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日历、课程表等都制定完备。因此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以及学生的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地开展。
2.丰富专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锡太湖学院在2015年12月组织策划了首届日语配音大赛。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日本电影或动漫参与比赛,通过模仿角色的语音、语调,不断揣摩原声的态度、情绪,增强日语表达能力。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日语口语能力及对日语语言的感受力。
2016年3月25日应无锡市对外人民友好协会之邀,组织学生参加了由无锡市对外人民友好协会与市文旅集团共同举办的鼋头渚2016无锡国际赏樱周活动――日本夏季和服讲座与体验。学生在和服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穿着和服,参悟和服内涵,感受日本文化。
2016年4月和5月则将组织举行首届无锡太湖学院日语演讲比赛,并承办了一年一度的无锡市日语教育交流会暨无锡市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且针对日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日语学习时间短的特征,将开展日语假名书写大赛和词汇大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另外,每学期举办4次日语角活动,并规定参加两次以上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日语听说课的学分。
此外,组建日语俱乐部,定期进行日语歌唱比赛、日语演剧大赛等活动。
今后将以上专业活动按计划进行,相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盘活其专业知识会非常有效。
3.新建日语专业实验实训中心
建立普通数字语音实验室、网络型数字语音实验室和商务模拟实验室等相互衔接、有机融合的语音实验室新体系,构建体现专业特色的语音实验教学体系。满足日语专业听力、会话、口译、商务日语、日本文化体验等课程教学的需求,满足大学生课余外语自主学习的需要。同时要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把学校语音实验室建设成与学校地位相适应,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体制规范、管理科学、设施装备较先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另外建设日本文化情景实训室。设置具有日式风格的教室,聘请中方和日方相关专家为学生讲授日本文化,如茶道、花道。开展日本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搭建日语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配置全自动录播系统及电子白板,体现传统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双重优势。通过触摸的方式进行控制并实现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板书与批注,提高教学的互动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录播系统自动跟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活动,并实时录制教学过程中的图像与声音,自动生成视频材料,用于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将录制的视频上传至无锡太湖学院的外语教学课程点播与直播系统,供师生通过联入校园网的计算机点播观摩学习使用,实现现场教学活动的直播研讨。
经过摸索,无锡太湖学院逐渐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定位。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得以盘活自己的语言知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为顺利就业并走向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实验室建设特色范文3
关键词:小学英语;特色课程;实践策略
推进小学英语课程特色建设,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特色课程的建设要结合小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并且结合学生实际,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课程进行特色改革。如,通过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特色活动等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课堂良性发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一、小学英语课程的特点
小学英语课程考虑到小学生从零基础开始的学习,内容设计更加贴近于生活,学习氛围较为轻松。课程面对所有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轻松课堂氛围。学习生活常用语,设置情境,培养学生语感,为今后英语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小学英语特色课程实践策略
1.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英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对于新鲜事物除了好奇也会存在胆怯。这种情况下,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就十分重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情绪较高,也更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对于教学内容也能更好地接受,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例如,学习Good habits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老师根据视频中的习惯进行提问。Is it a good habit?由学生判断yes or no。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判断出正确的习惯。
2.设计特色活动,快乐学习
合理应用情境教学,将课上学习内容融入活动和游戏当中,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并且通过活动和游戏可以有效地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更愿意与老师配合,主动学习。
同样,在学习Good habits这一课中,可以组织学生围成一个圈,一个学生说good habits,下一个学生说bad habits,以此类推。这样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学习印象。
小学课程的特色建设,是完善小学教学模式和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营造活跃课堂氛围和设计特色活动游戏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师生间默契度,使学生轻松掌握学习内容。
实验室建设特色范文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和多元化,搜索引擎、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等不断分流着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在这种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突出自身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用户粘性,促进图书馆不断发展。建立特色数据库便是高校图书馆提供主动知识增值服务的一种体现。特色数据库是指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储存,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特色资源数字化,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资源库[1]。特色数据库应根据本馆馆藏特色、地方特色或本校的重点专业,集中各类文献而建立,能充分反映文献馆藏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特色的总汇。宁夏大学图书馆依托地域特色和学科特色,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手段,对现有的回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的整合,构建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族历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色资源的利用价值,为读者提供系统、全面的回族文献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能够借此集中各方力量搜集整理与回族历史文化相关文献,将形式各异、观点鲜明的资源集中于一个平台,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促进回族历史研究的不断进步。
2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总体规划
根据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目标,我们应全面搜集各种载体相关信息,将这些相关信息整合规范到一个系统中。建设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总体规划是:一方面对本馆、本校和兄弟院校的回族历史文化纸本资源进行搜集、开发与整合;另一方面对有关回族历史文化的各种格式的网络文献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最终将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划分成若干个子库,统一在同一检索平台,在WEB服务器上。可以进行目录检索、分类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实现读者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3回族历史文化数据库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3.1成立专门建设团队
由馆领导牵头组织,成立由回族研究学者、图书情报人员、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特色库建设团队。总结和借鉴已有建库经验,确定数据库建设内容、软件平台、相关数据规范标准、数据收集范围,对资源采集、资源整理、资源加工、资源入库等工作进行合理分工。
3.2确定信息源与数据收集范围
数据是数据库的核心,数据收集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收集所有载体的回族文献。关于回族文献,我们秉承以下定义:凡记录、存贮和传播有关回民族知识的一切载体,统称为回族文献,它不仅包括内容具有回族属性的文献,而且涵盖文献作者(主要指著、画、写、刻、译等)具有回族属性的作品,如萨都剌的诗、张承志的小说。此外,回族文献不等同于伊斯兰文献,如《古兰经》的译本,回族学者的汉译本为回族文献,而维吾尔语译本则不为回族文献;同为记述清真寺的文献,广州的怀圣寺属于回族文献,而记载新疆的艾提尕大清真寺就不能称作回族文献[2]。在此数据收集范围的界定基础上确定建库信息源的种类,包括图书、期刊、图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和视频等载体类型;然后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和组织,以确保数据库中文献的含金量。筛选、整理和组织文献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关系到整个数据库的质量,需要在学科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由专业人员和图书馆建库人员共同来完成。
3.3确定数据规范标准
高校特色数据库具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建设而形成并可供共享等特征。因此,我们在建库过程中应注重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从而建立兼容性强、标准化高的特色数据库。参照CALIS特色数据库建设相关标准,将是一个捷径,如《CALIS资源数字加工与标准》《信息资源名称规范》和《CALIS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命名规范》。CALIS针对数据制作标准制定了相关规则或规范,包括《CALIS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CALIS管理型元数据规范》[3]等,用来统一规范特色库的建库标准和服务功能。其中《CALIS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选定了11种规范格式及其著录规则,作为元数据规范格式,包括古籍、舆图、家谱、拓片、地方志、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电子图书、音频资料、网络资源的描述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本馆根据实际情况,据此规范制定了图书、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片、视频六种元数据格式,以图片元数据格式为示例一,见表1。
3.4确定特色库建库软件平台
本馆在建设和中采用通过CALIS二期认证的方正DESI系统作为资源建设和的平台。DESI系统是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所开发的一套数字图书馆制作软件。分为采用C/S模式的信息制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和采用B/S模式的信息系统,此系统可以将各种纸质资源数字化,统一成符合国际标准格式的电子资源,能同时管理文字、图片、多媒体等信息并提供全文检索服务,支持网页的动态,一个程序界面便完全实现了数据加工、审核、,是一个面向内容管理的应用和信息软件。DESI系统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纸质文献数字化,并进行图像处理和文字识别;(2)文档格式转换,支持DOC、PDF、PS、JPG、TIF、TXT等格式转换;(3)支持文档的拆分、合并功能;(4)进行元数据标引、分类、目录制作、多媒体链接等深度数据加工;(5)内容加密使之无法随意拷贝、打印、散发;(6)支持电子资源的字段检索、全文检索、全面检索和关联检索;(7)支持网络、光盘,并可进行各种统计;(8)加密入库及安全管理引擎,授权限定范围内的用户下载阅读;(9)提供FAQ、新闻、公告栏论坛等辅助功能;(10)对加工的电子资源添加水印。基于以上功能,DESI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的建库需求。
4用方正DESI系统建设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
4.1创建数据库
DESI中启动方正DESI客户端,新建资源库。DESI系统内置了27种资源库模板,其中包含《CALIS描述型元数据规范及其著录规则》中规定的11种格式的特色库模板。根据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需要选择特色库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片和网络资源等六个模板。每个模板具有不同的字段,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修改字段信息。对于建好的各个子库还需要进行相关设置,主要包括子库是否需要完成除元数据标引外的数据分类、目录制作和多媒体链接可选工作;是否分配不同人员来完成不同工作;是否数据审核后才能够。数据库框架如图1示:
4.2数据采集
对于本馆收藏的有关回族历史文化的纸质文献资源通过扫描、图像处理、OCR文字识别等手段形成数字化文档,文本以pdf格式保存,图片以tiff格式保存。利用文件上传功能将数字对象转入DESI系统相对应的子库中,最终文本数据转换成方正DESI使用的CEB格式。CEB作为DESI系统的特有格式,是完全高保真的中文电子书格式,其将不同的源文件格式转换成统一格式,并保留了源文件中的字符、字体、版式和色彩的所有信息,该格式对文字图像等进行了压缩,节省了数据存储空间。对于本馆收藏的电子资源和搜集的网络资源,需要进行预处理,使之符合《CALIS文献资源数字加工与标准》:文本格式的数字对象为pdf格式;图像格式的数字对象为jpg格式或者tiff格式;视频资源建议采用Mpeg或AVI(MPEG4)保存。在收集这类资源的过程中,利用Excel或access等软件将各类型资源的元数据根据定义好的规范收集整理,利用DESI系统的资源导入导出功能批量将元数据和数字对象导入系统相对应的子库中。
4.3资源加工
入库的记录要经过数据加工,才能最终到网上。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数据加工过程主要包括元数据标引、数据分类和数据审核3个方面的内容。
4.3.1元数据标引
元数据标引是对文档元数据进行标引的工作。元数据标引是数据加工阶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标引的准确、详细程度也直接决定数据库的质量。在此环节中,直接从原文中拖选需要的内容,操作简单,对于无法拖选内容的资源也可以直接输入。如果利用系统资源导入导出功能入库的资源,元数据信息只要保证在入库时已经完整准确,就不再需要手工标引程序。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数字化对象的标引和分类工作量通常很大,可将这些标引工作分配给不同的工作人员,多人并行工作。
4.3.2数据分类
数据分类是将相关资料分到某种分类法的某一种类目之中。DESI系统在分类模块中预制了标准的中图法分类体系,同时也允许用户自定义分类体系。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创建相应的导航树结构,将库中的记录进行分类,以方便数据的管理和访问。回族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采用学科导航分类法来进行数据的分类管理。
4.3.3数据审核
在具体的建库过程中,我们设定数据审核,检查元数据标引和文件是否准确无误,分类是否合理。对于元数据标引、分类信息准确无误的任务标记为“任务正确”,只有“任务正确”后才能审核通过,对于有错误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错误类型进行分类标记,如元数据标引错误、文件错误、分类错误。对于审核有错误的任务,在弹出的“错误信息”对话框中输入错误原因,以待进一步的修改。数据审核是数据库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建立数据库起到了质量保障作用。
4.4资源
数据处理完毕后就可以到数字资源平台上,供广大读者查询、检索、借阅、下载;供管理员进行推荐、上架下架等操作。在DESI系统中时有三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是仅元数据,只一个任务的元数据,而不会其他相关的数字对象文件;二是覆盖,遇到重复的资源,自由选择是否需要覆盖已经的资源的元数据和相关文件;三是时资源文件加密,对要资源的数字对象ceb文件进行加密,加密后的ceb文件在读者下载到本地后不能拷贝到其他电脑。为使后的资源文件更加安全,我们选择“时加密资源文件”,遇到重复的资源,选择更新资源的元数据和相关文件。在过程中会有进度条显示情况,在结束后会生成日志文件,以txt格式保存。txt文档中展示了过程中是否有失败的情况,若任务都成功就代表完成了资源。若有失败的任务则根据文档中提示查找失败原因,方便修改后再次。资源成功后,用户便可以根据权限在数字资源平台访问回族历史文化资源库。目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的是IP限制的方式来控制用户权限,只有校内用户才可以访问本资源库,全面开放共享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
5结语
实验室建设特色范文5
[关键词]一师 特色 精品课程 实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一师”)自200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中国画课程作为美术学专业的主修课程及院级精品课程,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挑战与升级为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压力。一师“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教师教育、本科教育为主,坚持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这是一师目前的自我定位。一师以培养高素质小学师资为主,力求建成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高等师范院校。[1]中国画课程作为学院的精品课程应注重与学院特色相辅相成,努力寻求课程特色并最终迈向省级精品课程是目前一师中国画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前进动力。而一师的中国画课程想要从院级课程步向省级精品课程最终迈向国家精品课程级别,就必须要明白自身的优缺点,从而进行有序而明确的规划,最终达成目标。
因此,通过笔者在一师中国画课程中实践教学经验结合一师中国画课程建设现状,建设一师特色的中国画精品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现状,科学规划。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运筹帷幄。只有对现状进行理性的梳理,领会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精神,认清目前一师中国画课程建设层次、明确目标,才能制订科学的规划从而实现一师中国画精品课程的逐步提升。“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而目前一师中国画课程为院级精品课程,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缺乏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资金投入。强调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使中国画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注重教学内容、以教改为重点,优化教学条件,形成课程教学特色及优势,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系部应早日组成中国画精品课程建设与规划团队,在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成立专门的小组展开条理清晰的建设规划,改变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主要侧重于网站建设不注重实践教学建设的现状。
2、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科研力度有待加强。目前系部仅有在职中国画教师三人(教授、副教授、讲师各一人),人才引进及梯队建设迫在眉捷。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与科研团队,高素质的团队也有利于精品课程制定科学、有效的建设规划。在对中国画高职称、高能力人才引进的同时,系部应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在积极的创作和科研过程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增强教师自身的创作能力、科研能力、影响力。人才是吸引更多关注与投入的重要因素,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师只有具备一支强有力的中国画教师团队,有了能立足于中国画画坛的名家、大家,一师的中国画课程才能得到真正的繁荣发展。
3、加大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一师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院校,不能像美院等专业性(培养目标也不同)的院校一样强调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创作能力,但同样不能忽视学生专业基本功的培养。但目前的培养计划里,一味的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大量的文化课程,过度削弱了中国画必修课程的课时,如工笔花鸟课才36节、写意山水画课才18节。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中国画基本功学习的重要阶段,课时的减少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讲授、教学质量的高低及教材的建设等。只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对专业课程的重视及教材建设,才能真正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
4、加强教学教改、增加资金投入。精品课程的建设无论是软件条件还是要硬件设备的改善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只有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才能改善教学基础设备、更新系部图书室资料、促进名师堂、展开各类中国画课外活动、画展等。经费的紧张使教师只能自掏腰包进行对外交流与学习,也使激励与评价机制无法在经费方面落到实处。
二、追求品质与特色,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建设一师特色的中国画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强调的就是高质量,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教育创新,打造品牌教育。精品课程的建立与提升必须是以强调课程“特色”为基础和前提,而什么是特色呢?按照辞典的解释,特色是一个或一种事物所独有的,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特色”是一所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独特而又优于其它学校的风格与特点,其立足点仍然是高校的教学质量。一师的中国画课程是在学院的整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要建设一师特色的中国画精品课程,就要明确学院的发展特色是什么,将课程特色与学院特色在实践教学中完美结合。一师是的母校,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师的教学与其它学院相比侧重的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而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小学教师应是德才兼备的全面型教师。因此,一师中国画精品课程的建设除了加强硬件等物质文明建设外,还应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中国画教学过程中贯穿及强调爱国义精神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知识的传授互促互补,让学生产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并更热忱于中国画的学习,最终强化中国画精品课程特色与学院特色的融合。
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必然是以学院特色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一师中国画课程特色除了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外,也应该体现在课程建设观念、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特色只有渗透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最终彻底地提高教学质量,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这才会建成真正的“一师特色”的中国画精品课程。
三、与时俱进,着眼于实践,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
作为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的本科院校,不仅要强调学科性、重基础的教育观念,精品课程的建设也不能固步自封,应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因此中国画精品课程的建设应紧随时代的步伐,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时俱进又以民族文化为本。如在课程内容及课外辅导、讲座中加入对发展中的当代岩彩画(传统中国画重彩画的发展分支)的讲解与示范;在积极建设中国书画装裱实验室的同时对传统装裱方式进行创新,引入现代构成及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在装裱学习中的自主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书画装裱课程中不仅仅是掌握中国传统装裱技艺。而这些专业知识的加强与拓展不仅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更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从而为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打下基础,拓宽学生就业范围。
总之,一师中国画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应是要建设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要以人才培养为理念,形成立足实践、积极向上的一师特色的品牌课程。
参考资料: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网站[W].hnfnu.省略/NewsList.aspx?bbid=110&nid=10850
实验室建设特色范文6
【关键词】景德镇;文化;产业;城市品牌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两千余年的窑火铸就了千年瓷都景德镇“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独特社会景象,也铸就了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底蕴。陶瓷文化资源是景德镇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实施“文化瓷都”战略,加快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是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建设创新型旅游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景德镇产业转型与城市建设
景德镇作为世界陶瓷文化的圣地,如今正在与国家大格局一起,面临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产业转型。这一转型是景德镇从“非典型工业时代”向“非典型后工业时代”进入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一转型是以陶瓷文化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征,成为世界工业历史向后工业历史转变的大历史激流中,极具特色的个案。文脉散发无限魅力,景德镇是一座充满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在大力实施大陶瓷战略布局的同时,通过建设创意基地、中西文化交流平台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不断撬动文化的影响力,让这座城市成为实干家、大学生和外国友人等众多群体的圆梦之城。
对景德镇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进行了基于“陶瓷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重要战略规划目标的大发展,正式推动了景德镇千年陶瓷圣地的陶瓷文化与产业的发展转型。这一转型,将工业文明的破坏性转变为对历史、对文化、对环境与人文基础的保护,为景德镇重新成为世界性文化胜地打下了基础。将文化体验与参观游览有机结合,将艺术家创作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将文化艺术与时尚休闲有机结合,将文化保护与创新经济模式有机结合,完全做到旧址保护活态化、体验化、创新化和产业化,将成为历史传统与文化未来进行无缝链接,充分感受到陶瓷文化作为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统一性,感受到陶瓷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生活的息息相关,建设陶瓷文化创意园,必将成为景德镇作为独具魅力的创意城市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2.景德镇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单一的陶瓷产业支撑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名城。千年不断的窑火不仅锻造了享誉世界的瓷都品牌,也为景德镇留下了珍贵的瓷业古迹、精湛的制瓷技术,独特的瓷业习俗,让景德镇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
景德镇丰厚的陶瓷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昌江河系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了52处151个古瓷窑遗址点。此外,景德镇还有一大批近现代陶瓷工业活遗产和一大片具有历史记忆的老城。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多年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景德镇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目前,景德镇政府已经意识到,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对景德镇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个性、提升文化品位、带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景德镇政府从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景德镇大遗址保护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明晰市政府主要职能部门的职责,统筹大遗址、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和老城区保护利用工作,并把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田窑遗址保护,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和老城区保护列入市政府重大工程项目,营造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方支持,全民参与的齐抓共管大遗址保护的良好氛围。
3.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与城市品牌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两千余年的窑火铸就了千年瓷都景德镇“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独特社会景象,也铸就了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底蕴。陶瓷文化资源是景德镇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实施“文化瓷都”战略,加快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是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建设创新型旅游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景德镇正在高起点规划陶瓷文化创意新区,新区涵盖为民服务中心、金融商务区、陶瓷文化创意中心、世界陶瓷博览园、文化传媒中心、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等,将其打造成以陶瓷文化创意为特色,蕴含瓷都魅力,融合山水生态的绿色新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遗产、优良的文化生态、完备的产业体系,使景德镇正在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陶瓷文化创意创作的聚集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国内外艺术家、画家来景德镇研学、交流,开设创意创作室,参与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景德镇历史上“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壮观场景正在悄然再现。
据悉,目前景德镇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瓷业生产体系,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保障。除了拥有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还拥有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省和市研究所,一批国家级的培养、研究、检测、标准化中心。
近年来,景德镇围绕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的总体目标,坚持陶瓷发展优先,在产业布局上实施了打好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的发展战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坚持了老城区保护改造与陶瓷文化创意新区规划建设并重,把陶瓷元素融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了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陶瓷产值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依托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景德镇向旅游大市、旅游强市的转变。
一个城市在社会的层次地位非常重要,层次取决于文化品位的高低,文化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影响力,文化产业能为这个城市带来无限商机,但是文化产业又有它的特殊性。在景德镇千余年的瓷业生产实践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相碰撞、彼此渗透,逐渐融合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而这一陶瓷文化已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景德镇文化建设深入地思考,如何定位城市发展,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好陶瓷文化特色城市,是一个值得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齐皓.景德镇瓷业民俗与陶瓷民艺.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