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基本程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80-02

一、问题引入

经过笔者多年的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教师过分重视知识的记忆和练习,没有注意到学生内心的意愿;教师仅强调学生知识的接受,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忽略学生在学习中的构造和主动探究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弱化实践能力等问题,这对我国人才的培养、知识的创新、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经过教师多年的实践经验,最终提出了探究性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符合新课改标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程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的需求,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善小学数学的教育。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模型、知识建构。首先,是创造问题情境。这一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并给予其思维方向及动力。然后,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数学以及计算法则,把现实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建立数学模式。其次,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得出之前我们所说的"建立数学模式"的结果,且将这些结果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达到我们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形成了“学以致用”的方式。最后,是教师指引学生有意识地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表现做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提炼和升华思维,构建自我的知识系统,从而达到有意义的知识构建。此阶段为了复习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课外作业,让学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策略

1.开放性练习促进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同时可以进行开放性学习,启迪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一题多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题多变的教学活动构思形式,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第二,一道题可有多种解法,善于利用这些解法,可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在数学里有很多知识都具有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不断尝试多种方法进行解答,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猜测激发学生探究。“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动手将一个萝卜削成一个大圆锥,然后请同学们讨论圆锥形的萝卜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有什么方法检测我们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鼓励对所学知识进行猜测,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当中,然后自我验证知识。有的学生将切的萝卜拿来称,有的学生用教具装沙装水来做实验。最后通过实验与讨论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自己猜测,提出疑问,自主发现规律,然后总结知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猜测,并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答案。在上例中,学生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才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又如:教师在教“可能性的大小”时,教学重点是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可以用掷硬币的方式让学生猜测一定次数下出现正反面的概率,然后让每个同学掷相同的次数,记录出现正反面的次数,对每一组出现正反面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检验自己的预测,得到正确的结论。

3.理论练习实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教材知识,而不去联系实际教课,这样会使学生难以接受这门比较抽象的生物学科,而且还会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现实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探究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在探究性生物教学的课堂中加入这些实际中的知识,这样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合理规划教材内容。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模式的改革不是一气呵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期望它能够一蹴而就。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实现的。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学生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进行不断反复的修正。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精心而严格地合理规划新的适宜生物教材的内容和相应教学课时,为探究性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空间和时间,从而促进探究性教学的实现。

探究性教学的本质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变革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发现、领会新的知识,寻找、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能为其他学科及未来的学习提供发散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鹏万,邓鹏.探究式学习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6,(4).

[2]罗伯特·费舍尔.教儿童学会思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性教学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许多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尝试,我听过许多节“探究性”课的教学,从中受到很大启发,同时发现有不少教师对探究性课的错误理解,使课堂教学表现为表面化、形式化、教条化、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严重影响探究性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我针对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误区,谈谈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探究性是和探究主体的有机结合

探究性教学通常是以解决问题出现,贵在探究的本质,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确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开展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性教学中,讨论是课堂的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展开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对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缺乏有效实施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的策略,并且认为,分组讨论,使课堂热热闹闹就是探究到位了。当然,有效的分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加深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是单一分组学习形式的讨论学习可以减化学生的兴趣,弱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每个小组知识几个“尖子生”的表现,而差生知识在旁观看,根本没有参与进去,使部分差生产生自卑和依附心理。这样一来违背了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探究性教学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但不能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探究的本质;形式是为了有利于进行探究性教学,是为了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探究性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探究形式,营造融合的课堂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如质疑、争辩方法、讨论技巧、合作学习策略等,使学生在探究性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探究问题的选择

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探究性的问题。在我听过的许多探究性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大多教师不注重探究问题的选择,什么问题都拿来进行探究,使课堂中的探究性很随意,有的教师设置的问题很简单,没有难度和梯度,根本没有探究的价值。这样,一是时间长了会使学生探究欲望下降,对探究性学习缺乏积极性;二是浪费时间,很简单,无探究的需要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是没有价值的;三是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针对性,教学效果不好,解决不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要认真备课,针对的探究性问题要认真研究设计,选择问题要有针对性,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具有新颖性,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选择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又必须具有探究价值。

三、 过程和结果并重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应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参加知识发现的过程。多数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注重了过程而忽视了结果,这样的探究性教学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新课程理念强调探究过程,但并不是说探究的结果不重要,应该这样认为:探究结果是探究过程的归宿和落脚点,两者不可分割,都很重要。在探究行学习中,每次探究的结果都是下次探究的基础,忽略结果的探究只能是“海市辰楼”,既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又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完善和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注重探究结果不注重探究过程,学生不能体会到探究过程的愉悦,没能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只有把方法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一起,既重过程又注重结果的探究,才能真正达到探究行教学的目的。

四、 如何处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多数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足,导致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解放”出来,不注重课堂引导和讲解。这种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多数教师认为效果大不如前,学生学不到知识。虽然探究性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动地活得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探究性教学知识一种新的教学体系,还是要坚持传统教学的普遍规律和原则,结合传统的一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采用探究性教学时,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注重糖酒过程,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教师的工作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大了。

总之,探究性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课堂教学,不是一哄而上,二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具有一定难度、具有一定梯度的探究性问题,课堂中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探究性教学中,要处理好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探究性教学的方法,认真研究探究性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探究性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行涛周卫勇主编.《新课程教学法》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初中化学;意义;策略

教育过程不仅是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前人研究的有关化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创新精神,促使科学的思想观念形成,发展创造个性的过程。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科目,进行探索性实验,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1进行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意义

1.1 可以促使传统教学模式改变

应试教育盘踞多年,致使化学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呈现两个明显的缺点:(1)教师为主体,教师主宰课堂。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2)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表现出以教材书本为中心的状态,忽略学生对直接经验的获取。

1.2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教学改革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两种状态,即积极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学习。多年来的人才培养实践证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不符合教育规律,它是厌学情绪的产生和学习困难情况出现的根源,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无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探究性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策略

2.1 前提条件要创设合理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可以从学生了解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实施探究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设计实验、小问题、小故事、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用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即“愤悱状态”,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渴望揭示本质、试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理态势,往往能使学生投入知识的学习,进行科学探究。

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可以采用:①设计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②创设化学环境,让学生亲临其中,主动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景;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新闻报道、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模拟化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④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制造思维冲突和悬念,创设问题情景。

2.2 基础步骤要注重引导探究

2.2.1利用能够“举一反三”的问题。最好的合作探究是利用能够“举一反三”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积极地去考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做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交流、辩论,学生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形成科学的态度。

2.2.2遵循适度的、可操作的、 趣味性的原则。遵循适度的、可操作的、 趣味性的原则。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前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中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方程式,并逐一列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可实验室实现不了,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相比之下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比较方便。接着,让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完后,教师进一步深入引导:那么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呢?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学中可补充下面的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进行讨论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2.3关键环节要注重评价反思

“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实施过程中的评价非常重视。优秀的教师应该注意及时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出来的结果,并且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运用激励手段适度地评价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只有当人真正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人才获得真知”,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实践之中,使学生动手做实验,尽量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进行仪器的改进,到社会中调查研究,选择切合实验的小课题研究。

这篇文章通过对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的探究教学的介绍和对合作探究教学的环节的阐述,从而说明合作探究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 验证事实规律、 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从这些方面来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教学活动做合理地调整,使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能够真正达到,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4

探究性教学的最初提出主要体现在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突出于学生依据一定的课题,通过实验等途径和方法得出一定学习结果。但探究性体育学习是与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密切相连的,体育教学的性质决定了探究性体育教学必须在以身体锻炼的形式为主,促进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并形成健康意识这样的框架中进行。因而体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应是对运动技能和身体练习的感悟、迁移、运用和创新。

但是,由于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在探究性体育教学中还有很多异化现象,表现在无论是什么教学内容都要探究,因为探究而忽略了学生的身体锻炼的时间和练习的强度,甚至探讨的问题与体育教学的内容无关等等。比如,一位体育教师在上“速度跑”的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你知道‘速度跑’要注意哪些动作?”“起跑有哪些方式?你喜欢哪一种?”“现在高水平运动员一般用哪些起跑方式?”等,这样宽泛的问题,费事费力,有的根本就不是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能得出的结论,完全可以通过室内讲解的知识而把它运用到实践课的教学中来,学生讨论的时间多于练习,这显然背离了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所以毛振明先生在谈到这些课堂教学现象时指出:“这种毫无身体锻炼价值的体育课,通常是打着‘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旗号,实质上是既没有深入的探究,也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问题,有的是虚假的合作和自主。实际上是一种新形式的放羊。这种体育课上得松松散散,学生的身体活动量严重不足,也没有什么练习的密度和强度,更没有锻炼身体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甚至学生上完体育课别说出汗,有时在冬天身体都没有热起来,说的时间比练的时间多,坐的时间和站的时间差不多,这种课就是没有锻炼价值的体育课。”探究学习的“本”是学生通过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学习方式的选择也要服务于这样的教学目标。

二、探究性体育教学不可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探究教学尽管是现代教学理念所追求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必须是探究性的,体育教学是否需要探究,要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情况等实际需要,比如是否已经具有知识和能力基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开展探究性教学并不是不要接受性教学,相反,在某些环节或者学生还缺少探究条件的情况下,运用接受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而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基础经验及真实体验而一味追求探究形式的课堂教学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在一次“武术”课的教学中,教师用笔记本电脑播放了一些武术内容片段,并亲自做了优美的动作示范,当学生都表现出强烈求知欲望的时候,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研究创编漂亮的组合动作,场面却一下子又变得沉闷起来……

评课会上,我们对学生创编武术动作的教学提出了质疑。教师显得有点不解,他告诉我们他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不很符合新课程的精神要求吗?

我们不可否认,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与创新学习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研究、创新”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验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给学生能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再认知和对基础经验的再体验,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的生成。如果学生连一点武术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都不具备,仅仅凭视觉上的感受就让他们研究、创编出新的武术动作,这样的“研究、创新”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三、探究性体育教学的问题设计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层次性”

教学中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推进性、层次性,这样才能体现知识和能力探究的相关性。比如,有位老师在跨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会起跳前的助跑吗?”“你知道什么样的助跑能让你跳得更高呢?”很显然,这样的问题尽管与教学有一定关系,但对于学生来讲大多数只能停留在“会”或者“不会”、“知道”或者“不知道”的肤浅回答上,而对于真正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还显得不足。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一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蹲踞式跳远助跑与跨越式跳高助跑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如何把跳远助跑的知识转化为跨越式跳高的助跑上来呢?”由于教师设计的探究学习环节,具备了“明确的目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学习的程序清晰,学习方法多样”,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能力,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进行探究,他们分组去体验、去思维,有的跑,有的跳,有的凝目观察,有的低头沉思,时而争辩,时而击掌庆贺,课堂上呈现出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学生也在探究中逐步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探究性体育教学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结果性的统一

毛振明教授在《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探究学习》一文中提到,探究学习的重要意义是“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告诉我们探究学习不仅要重视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还要重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克服困难,认真研究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也要求我们教师的评价“不但要注重结果性评价,而且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5

新课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自主探究做为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喜爱和接受。近年来的高考题也加大了“探究能力”的考察力度,此类探究型试题对于一线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一、 近年来“探究型”试题的命题特点

探究型题是近几年高考中兴起的新题型,尽管试题的数量不是很多,但是题型新颖,

特点鲜明,从不同层次上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1)从试题的难度看,具有“层次性”。解答题中设置多个小问题,前一小步为后一小步做铺垫,每一个小问即为一个提示,前为后用,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增强了题目的可探究性。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有效区分不同学生的能力层次。

(2)从试题的结构上看,具有“开放性”。主要体现两类题型:一类是属于“结论探究型”这类试题其特征是题目本身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常常以“是否存在”这种设问的形式出现,使得题目指向不明,缺乏目标性;另外一类是“条件探究型”,没有明确的条件,只是提出几种可能性,需要考生自己去寻求条件,必要时还需作出适当的证明。

(3)从试题的背景看,具有“生活性”。例如测量两个山顶之间的距离,某地区老年人是否需要志愿者问题等等,问题的背景贴近现实生活,属于典型的“情境型”探究题。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

二、 “探究题”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高考中出现的此类试题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方向性与指导性。

1、夯实基础是提高探究能力的前提。

探究题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做为依托,那么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高中数学的“双基”,教学大纲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基础知识。数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完整、比较严密的,每一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的来龙去脉与其他知识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个知识点构成了数学的知识网络。知识的形成过程,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公式定理的应用都包含着数学的基本技能,数学思想也蕴涵其中。夯实基础并不是只讲简单的问题,不讲复杂的问题,很多重要的知识点的考察是很有深度的,学习时更要作为重要的基础加以重视。

2、注重过程,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偏重数学结论的应用而忽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同学中也有这种不良的习惯,平时的交流仅仅限于对答案,比分数,有的同学甚至不能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导致有些题目重复讲,重复考试,学生还是不会做。事实上,任何人都有探究的本能和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更侧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收获从事探究的体验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探究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旨在倡导学生以探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养成时时有发现,时时有探究的认识习惯。

3、 常规题改编为探究题,增加探究的机会。

近年考试中就其题量和题型而言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教学以及测试,教师迫切的希望看到一些形式多样而又新颖适用的探究性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将身边的常规题进行改编,使其成为探究性的问题。常用的方法有:①变证明题为探究题,模糊原本明确的解题方向,把结论改为“是否探究型”的问题,例如:在立体几原本要证明线线平行,可以改为“在线段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线线平行,如果存在请证明,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②化熟为生,设置新颖陌生的背景,形成一道“情景探究型”问题,例如在数列求和教学中,可以把数列中的元素替换成细胞每次分裂的个数或者人口增长问题等,在考查数列求和的知识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从新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列模型的能力。③呈现解题思路,按照问题的解题思路重新设问,形成“引导型探究题”,例如:在解决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时,可以先设问求自变量的取值,然后再求函数表达式。按照解题思路来引导学生探究,可以降低题目难度,增强学生信心。

4、 以数学方法论为指导,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课本、教室三中心教学观念,改变传授型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笔者是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又是一位科技辅导员,除了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近年来,为适应探究性活动的需要,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宽探究思路

创新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环境的天然保障。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础。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探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创设好问题情境,以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

二、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三、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一弊端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活动的开展。笔者在生物课外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对学生们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只重视你思考问题的科学性、陈述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调结果的对或错。这样,打消了不少学生怕答错问题让同伴笑话的顾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把精力放在寻找论据上,广开了“言路”。学生的思路渐渐活跃起来,敢于各抒己见,慢慢地进入了主体角色。为此,笔者在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于课本,就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尝试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提供既用脑又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创新精神,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学课外探究性活动中,笔者注意让学生既用脑又用手,在课程里安排了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等既用脑又用手的活动内容。同时注意诱导他们做好用脑和用手之间的衔接,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个性。

五、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六、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