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原因范文1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的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的妇女和70岁以上的男性。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早期患者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这种悄悄来临的特质,使得骨质疏松被冠以隐形杀手之名。

骨质疏松症有很多表现,其中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最常见、最典型。

腰背疼痛

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可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以腰背痛最常见 ,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都有困难。

在我国,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背痛占患病率的67%,有些病人还伴有四肢麻木、全身无力或神经放射状灼痛等。脊柱是全身重力的支柱,它本身的活动为背伸、前屈和旋转,在日常生活中多是伸屈活动。因此,腰背部伸屈活动的肌肉很容易疲劳,尤以背部伸肌更容易疲劳。正常人能很快自行调节,休息时肌肉完全得到放松,血流量与代谢恢复正常,很快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但骨质疏松症患者则不同,脊柱的承重能力逐渐下降,使静止休息时背部肌肉仍在收缩活动,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腰背部疼痛。

初起时腰背部疼痛只在活动时出现,稍微休息即可缓解。随着时间的推移,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出现持续的腰背部疼痛,有时还伴有多处骨关节痛、软组织抽搐痛或神经放射性痛。如果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不变(如久站、久坐等),可使疼痛加重。在用力或持重物时可诱发疼痛加重。

脊柱变形

驼背畸形最常见。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发生身高缩短、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部解剖结构,导致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

人体的脊柱椎体是松质骨,很容易因骨质疏松而改变形态。骨质疏松患者的钙大量丢失,骨小梁萎缩,骨量减少,导致骨结构松散,骨强度减弱,使脊柱的承重能力减退。这时即使承受本身体重的重力,也可使椎体逐渐变形。若椎体前部分压缩,即呈楔形变。多个椎体楔形变后,脊柱随之前倾,腰椎生理前凸消失,出现了驼背畸形。

因年龄增加和活动量减少等因素,身体各组织、器官会出现退行性变。椎体间软组织的退行性变使椎体间隙变窄,因骨质疏松引起骨结构松散,强度减弱,原有呈立柱状的椎体(高度约2厘米)受压变扁,每个椎体可减少1~3毫米。人体24节椎体的压缩变扁和椎间隙变窄,可使身高缩短几厘米(平均3~6厘米)。由此不难理解人们常说的“人老了,变矮了”。

随着骨质疏松程度的加重,驼背曲度的加大,增加了下肢各关节的负重,出现多个关节疼痛,尤其是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紧张、痉挛,膝关节不能完全伸展,疼痛更加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骨质疏松的目标是避免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即当骨密度降低但无骨折时要进行干预,防止发生第一次骨折;第一次骨折后要预防再次骨折。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三个部分,也可称“三阶梯”,即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运动治疗。

1 基础措施:降低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防治的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给予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骨质疏松的可控危险因素包括缺乏锻炼,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性腺功能低下,吸烟,过量饮酒或饮咖啡,低体重,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光照或摄入少),饮食中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高或过低。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均衡膳食,避免烟酒,慎用药物,体育锻炼,加强保护,防止跌倒,可以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降至最低。

钙和骨代谢可受饮食习惯和食物影响。钙摄取不足的原因是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摄取不足。大豆制品、蔬菜、水果、海藻等物质对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具有预防效果。牛奶、乳制品、豆腐和黄绿色蔬菜每日不可缺少,鱼类和贝壳类海产品也尽量摄入,保证每日800毫克以上的钙摄入。在此基础上,注意保持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平衡。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主要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其中钙剂可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 推荐每日摄入800~1000毫克。我国老年人每天从饮食中得到的钙约为400毫克,应补充500~600毫克,但要避免超大剂量补充钙剂。目前,市场上各种钙剂含有的元素钙量不同,应选择含量高的钙制剂。

能在胃肠道自然溶解(不需胃酸条件)的钙,包括牛奶中的钙和枸橼酸钙,适合老年人等胃酸低的人群。枸橼酸钙可在胃排空时服用。碳酸钙需胃酸条件溶解,限制老年人等胃酸低者服用,最好餐中服用,胃酸和食物中的酸可助其溶解。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降低骨折风险,成人推荐剂量5毫克/天,老年人推荐剂量10~20毫克/天。补充维生素D时应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

2 药物干预: “三药联用”效果好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考虑药物治疗。

(1)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值≤-2.5),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2)骨量低下患者(骨密度T值为-2.5~-1.0),并存在一项以上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3)无骨密度测定条件时,若已发生过脆性骨折,也需考虑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症治疗常用药物有三类,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包括降钙素、双膦酸盐、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有钙制剂、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等,其他药物有锶盐、维生素K、植物雌激素、中药等。

目前,公认的药物联合是钙、维生素D,再加一种骨吸收抑制剂的“三药联用”,称为“海陆空”联合。这种联用可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的危险性,但副作用并未升高。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原因范文2

腰肌劳损:夜间睡觉痛,晨起痛。这类疼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往往是长期姿势不正确,或曾经有外伤留下的肌肉劳损。肌肉劳损形成的疤痕卡住腰部肌肉内的小血管或小神经导致的疼痛。疼痛部位集中在劳损的肌肉,特点是睡觉久了会痛,早上起床前后会痛,走路或按摩后疼痛会缓解,这种腰痛往往伴有局部怕冷、怕风等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走久了腰痛,常合并腿痛。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刺激其周围的神经就出现了疼痛。如果腰痛合并有腿痛或腿麻一般可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因为腰部在躯干的下部,又是躯干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久坐、久站后会出现腰痛加剧。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的人往往晚上睡觉或白天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可使得突出的腰椎间盘稍稍复位,疼痛会减轻,早上甚至完全不痛。

骨质疏松症:腰背痛、转身痛、起床痛。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表现是腰背部痛,还常常伴有全身疼痛。严重的除转身痛、起床痛之外,弯腰、咳嗽或用力时疼痛也会加剧。此外,骨质疏松痛还有个特征,就是在椎骨上轻轻敲击的话,疼痛会加剧。这时要警惕是疏松的椎骨发生了裂缝,导致压缩变扁了。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抽烟、大量常年使用激素的病人,如哮喘病人等等。此外,通过X线查腰椎或同位素检测骨密度,可及时发现和诊断骨质疏松症。

骨癌:半夜痛。如果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际,突然从梦中痛酲,那么这样的腰痛提示可能患有癌症。癌症可能是原发性的,也,可能是转移性的。骨癌的疼痛是所有癌痛当中最剧烈的,它的特点是活动痛,类似骨质疏松的椎骨压缩骨折痛。这种病与腰肌劳损经过按摩敲击后会舒服些的症状正好相反。因此,疼痛没有明确诊断时,不要盲目做按摩和理疗。疼痛如果影响休息,比如睡觉时也,痛,一定要到医院诊疗。因为慢性疼痛可引发抑郁症、高血压、高血糖和心脑供血等问题。对于这些腰痛患者,要注意锻炼肌肉的力量,骨质疏松症的人锻炼肌肉能帮助血液流到骨头,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泌尿疾病腰痛:胀痛或钝痛。泌尿外科最常见引起腰痛的疾病主要有四大类。泌尿系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泌尿系肿瘤、肾积水、肾脏或尿路的炎症感染。其中,泌尿系结石所发生的疼痛最多见。结石疼痛在腰部的两侧,而腰椎或腰肌的疼痛则主要在腰椎处;疼痛的感觉也不同,前者典型的多是绞痛,疼痛多与结石在体内的活动有关,也可因结石造成梗阻积水仅有隐隐的钝痛或胀痛,而腰椎痛则多是钝痛或隐隐作痛。因此,腰痛患者到泌尿外科就诊一般会先检查尿常规和B超。如白细胞高往往表示有泌尿系感染炎症表现,如红细胞高,提示可能有泌尿系结石或肿瘤,再通过进一步的B超来筛查和初步诊断。如果这些检查都正常,医生一般会建议其转到骨科就诊。

妇科痛:伴有下腹部坠痛、阴道分泌物异常、腰骶部疼痛。引起腰痛的妇科疾病常见的是宫颈炎和盆腔炎,尤其是当炎症累及到宫骶韧带时,腰痛会比较明显。专家也指出,在这类炎症患者中有10%~20%会出现腰痛症状,但最常见的症状并非是腰痛,而是下腹部的坠痛。此外,还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当炎症波及到邻近的尿道,还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小便不畅等感觉。盆腔炎往往是急性期(有腹痛、伴发热、恶心、呕吐等易误诊为阑尾炎、胆囊炎等而未引起足够重视)不注意治疗,而渐变为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时会有腰骶部痛、腹部坠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不正常甚至不孕、宫外孕等。如果腰痛还伴有下腹部的坠痛、阴道分泌物增多,要警惕妇科炎症。另外,还要注意是否合并妇科肿瘤,由于肿瘤压迫神经或浸润盆腔结缔组织也会出现腰痛。

强直性脊柱炎:早上痛,劳累痛。年轻人忽然感觉到下腰部疼痛,常常容易发生肌肉受伤的历史。当连续3个月以上晨问明显痛和久坐钝痛,要注意是否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该病在年轻男性中比较常见,20~40岁是病情高峰期。这些患者往往有比较典型的晨僵症状,就是早晨起床脊柱有僵硬感,这种晨僵有时可以持续数小时之久。长期不活动的人更明显,往往起床都困难,甚至只能侧翻身滚下床沿。有些病人还会伴有髋、膝关节疼痛、颈背部沉困症状,有些人还可合并有椎间盘的问题。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影像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68岁,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1],并且发病年龄提前。本病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困难,漏、误诊断率高。我们搜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底资料完整并经过骨髓穿刺证实的骨髓瘤20例,分析其X线和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20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8~70岁,平均59岁。临床表现:骨痛18例,贫血15例,发热16例,病理性骨折8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降低15例,血小板降低6例,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不同程度降低10例,血红蛋白升高10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6例,血清球蛋白升高,致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9例,血钙升高10例,尿本-周蛋白阳性8例。所有病例做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涂片;骨髓瘤细胞15%~90%。全部病例摄头颅、脊柱、四肢长骨X线平片,骨盆和胸部正侧位片。部分病例选择性头颅、胸部、脊柱和骨盆CT检查。

2 结 果

20例骨髓瘤中,X线阴性4例,X线和CT检查均为阴性2例。其余16例均有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型的骨质异常。(1)颅骨(10/20):单纯广泛颅骨骨质疏松2例。“穿凿样”骨质破坏8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直径1mm~30mm不等的圆形骨质缺损区,边界清晰,无硬化环。(2)肋骨(8/20):骨质疏松2例,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3例,单纯溶骨性破坏3例。(3)脊柱(15/20):骨质疏松3例,骨质破坏12例,表现多个椎体骨质弥漫性斑片状溶骨性破坏,伴有或不伴软组织肿块。椎体破坏伴病理性骨折5例,15例骨质破坏中,8例X线平片显示椎弓根破坏,CT发现12例椎弓根破坏,4例伴有椎板、棘突、横突等附件骨质破坏,椎间隙保持完整。(4)骨盆(10/20):骨质疏松3例,溶骨性破坏7例,伴有或不伴有软组织肿块。(5)其他骨损害:股骨破坏3例,伴病理性骨折2例;肱骨骨质破坏伴病理性骨折1例,肩胛骨、锁骨和胸骨骨质破坏各1例。

3 讨 论

骨髓瘤起源于红骨髓,突出的病变特征为骨髓内大量浆细胞增生,占骨髓腔内细胞总数15%~19%。初期浆细胞在骨髓腔内蔓延,骨外形正常,后期破坏骨皮质侵入软组织。最常受侵犯的是中轴骨及四肢近侧长骨,四肢末端骨骼受侵犯少见。临床上主要表现全身骨痛、贫血、感染、病理性骨折、血钙升高和尿周蛋白等。

3.1 分类

骨髓瘤分类复杂,以四种常见分型。镜下细胞分两型,小细胞型;既浆细胞型骨髓瘤,分化好较常见;大细胞型;既网状细胞型骨髓瘤,分化差少见。再根据瘤细胞能否分泌免疫球蛋白,分泌型和非分泌型两类,在根据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分IgG,IgA,IgD和BenceJones蛋白等型。按发病数目分单发和多发性骨髓瘤。

3.2 好发部位

发病部位以脊柱、颅骨、肋骨及骨盆多见,本组示颅骨50%(10/20)、脊柱75%(15/20)、肋骨40%(8/20)、骨盆50%(10/20)。其他部位少见,本组没有发现膝关节和肘关节骨质破坏。

3.3 典型X线和CT表现

颅骨表现“穿凿样”骨质破坏是其特征,本组病例有半数颅骨损害,根据颅骨的特征性改变可以初诊。骨髓瘤最常累及脊柱,胸腰椎常见、多个椎体同时累及,一个椎体单发或多发病灶。CT多椎体受累椎体骨质弥漫性斑片状溶骨性破坏为特征,横突、棘突、椎板可有弥漫性点状破坏,尽管X线平片难发现椎弓根破坏,而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椎弓根破坏,本组8例CT显示椎弓根破坏。脊柱广泛性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除外伤引起外考虑本病。肋骨轻度膨胀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也是骨髓瘤的相对特点,本组8例肋骨损害中具有这些特点。骨髓瘤极少可表现为骨质硬化,引起多种组织淀粉样变性,侵犯心脏可出现心脏增大[2]。本组没有发现硬化型骨髓瘤也没有发现心脏增大。

临床可疑或确诊骨髓瘤,X线和CT未发现时,具备条件医院行MRI检查,病灶在T1WI上表现为骨髓脂肪高信号的衬托下界面清晰低信号,T2WI上病灶不清晰,T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典型者呈“椒盐样”征象。

虽然骨髓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典型和特征性表现率不高,要求我们结合临床、影像、实验室及病理提高诊断符合率。如果临床上发现成年人骨性疼痛,查不出原因衰弱泛力和不明原因的贫血、肾功不全、病理性骨折及血清球蛋白增高,则应考虑骨髓瘤可能。要反复骨髓穿刺,尿本周蛋白及所有痛骨,尤其颅骨、脊柱、肋骨摄片检查明确诊断。

3.4 鉴别诊断

(1)老年性骨质疏松:骨皮质完整和无骨小梁缺损,颅骨无异常变。(2)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青少年多见,常有全身骨质疏松,齿槽骨及指骨骨膜下吸收,颅骨有颗粒状小透光区,肾脏多发性结石。(3)转移性骨瘤:有原发肿瘤病史,骨表现溶骨性破坏、边缘模糊。脊柱首先侵犯椎体向后累及椎弓根、椎旁软组织常见。(4)骨结核:进行性骨质疏松、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有钙化和脓肿,脓肿壁呈花边样强化,椎弓根破坏罕见。(5)硬化性骨髓瘤:需要与硬化性转移瘤、Paget病、石骨症等鉴别[3]。

参考文献

[1]徐爱华,徐文坚,刘吉文.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0~90.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骨质疏松;患病率;发病率;市场规模;认知度;就诊率

[中图分类号]R9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101-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指全身性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从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常见的、全身性的骨代谢疾病。一般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续发性骨质疏松、其他原因不明的特发性骨质疏松,其中以原发性骨质疏松最为常见。

1 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依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关于骨质疏松的监测数据和“消费者认知态度和医生就诊情况的访问调查”结果,推测骨质疏松市场走势并分析其用药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患病率、发病率及其他分布情况

资料显示,1997 年我国骨质疏松患者数为8 400万人,患病率为6.5%,发病率为1.26‰;2001年患者数增加至8 826万人,患病率为 6.8 %,发病率为 1.27‰[1]。同时对发病率的年平均增长率进行计算(主要考虑年龄对发病率的贡献),结果显示,2000~2030年是中国高速老龄化的阶段,骨质疏松发病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呈快速增长的势头,骨质疏松用药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地域分布显示,华南和东北地区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年龄分布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有所增高[3,4]。同时由于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急剧持续减少而导致患病率加速上升,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见图1。

2.2 市场规模

国内骨质疏松市场规模从1999年开始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增幅明显,分别增长了20.1%和31.8%;虽然2006年略有回落,但也有15.6%的增幅,全年规模达75亿元;根据年平均增长率在15%以上,并结合霍尔特(Holt)双参数线性指数可推算2007年将有87亿元的销售规模,市场潜力巨大(图2)。

2.3 终端使用态度情况

通过对骨质疏松的市场调查,对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和重庆5个城市的50名医生的邮寄问卷访问和370名有效消费者的不定点街访,得出以下结论:

2.3.1 消费者方面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知度和预防、治疗意识都不强,有待教育提高。只有36%的被访者会在症状出现后去医院就诊(图3)并得知患骨质疏松症。大部分消费者不清楚自己缺钙或患有骨质疏松症。通过非医院渠道获悉自己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被访者中有86%不会选择去医院就诊,只在症状明显的情况下才会去医院就诊。同时在得知自己缺钙或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中有71%的人会采取“运动”作为治疗手段,而在药物治疗方面,62%的人选择补钙,使用其他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较少(16%)。

2.3.2 医生方面根据门诊量,5个城市共有49位医生(占总数的98%)认为该科室每周门诊的骨质疏松患者人数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就症状而言,腰背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占96%。骨折和脊柱变形(驼背)也是骨质疏松的常见症状,占60%以上。指甲变软、变脆和易裂等症状则相对较少见。结果与高发病率的论点相符,同时也印证了患者无明显症状不去医院的现状。见图4。

2.4 药物使用现状

现阶段临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钙制剂、降钙素、双膦酸盐类、维生素D3类、激素替代疗法、雄激素和中成药7种。其中钙制剂、双膦酸盐类和维生素D3类是主要的使用类别,3类合计占总体市场的90%以上,同时也是医院临床的一线用药;而零售市场基本是以钙制剂为主导,瓜分了80%的市场;激素替代疗法存在副作用的争议性使其使用频率相对缓慢减少;中成药因起效速度平缓、药理机制不清晰,故现阶段大多作为辅助治疗用药,主要是以补肝益肾、健脾养胃、活血通脉的药物为主,潜力有待开发,具体各个类别的主要使用药物见表1。

未来的研发将在膦酸盐的更新换代、激素类的萃取、新化合物的合成等方面各有侧重,诺华、罗氏、辉瑞、葛兰素史克及日本各大药企纷纷关注该类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也表明他们对该领域的投资回报有较强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朴俊红,庞莲萍,刘忠厚,等.中国人口状况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发生率[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1):1-7.

[2]杨定焯,张祖君,徐家林,等.中国五地区中老年人群脊椎骨折患病危险因素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2):121-123.

[3]李宁华,区品中,朱汉民,等.中国部分地区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5):275-278.

[4]李宁华,区品中,杨定焯,等.中国部分地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与饮食习惯的相关分析[J].现代康复,2001,5(9):100-101.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原因范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218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2009年12月收治骨质疏松症合并骨折患者86例,男25例,女61例;年龄52~86岁,60岁以下女性2例,60~69岁男女患病为1例和7例,70~79男女患病为16例和29例,80岁以上男女患病为8例和23例。桡骨远端骨折57例,腰椎骨折14例,股骨上端骨折15例。平均住院43天。通过综合护理明显减少了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了骨折愈合期。

护 理

骨折的专科护理:桡骨远端骨折以老年人多见,常因跌跤倒地用手腕着地而发生,整复固定后应固定在掌屈偏向尺侧位,在固定期间禁止手背屈位活动和向桡侧活动。将前臂取正中位或稍旋后位,三角巾悬挂于胸前,保持上肢功能位。根据肿胀消退情况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患者以头枕部,双肘部支撑身体,离开床面。腰椎骨折绝对平卧硬板床,腰围外固定,采用垫枕与功能锻炼结合的方法。目的是促进骨折膨胀复位,加强腰背肌力量,避免进一步丢骨及骨质疏松的发生[1]。患者平卧硬板床以骨折处为中心,腰背部垫5cm高软枕,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股骨上端骨折,平卧硬板床,患肢抬高制动,应注意保持患肢功能位,患肢处于外展位并呈一直线,保持有效固定,将枕头放于腿下并支持背部。

并发症预防的护理: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合并症,腰椎骨折和股骨上端骨折须长期卧床,除要监测患者血糖、血压、心率等,还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①预防呼吸道感染:60岁老人肺活量开始减退,脑细胞功能对缺氧或高碳酸血症的敏感性降低,机体自身调控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呼吸衰竭,在老年人十大死亡原因中,肺炎占首位。因此,要指导并鼓励患者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每日拍打背部数次,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②预防压疮的护理:老年人皮肤抵抗力下降,对刺激感觉迟钝,因而更容易受机械物理、化学等原因引起损伤,骨折的发生使身体的重量集中于骶尾、肩胛和足跟等骨隆突处[2]。应避免受压。解除压迫是预防压疮的根本措施。每2~4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向健侧翻5°~10°,患者翻身时不能拖拉,动作要轻巧平稳。并每日2次使用50%酒精轻轻对受压的骨突部位进行环形按摩,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同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做床上活动。如床上抬臀,保持床铺和衣物干燥清洁,防止尿液和汗液浸湿衣物而刺激皮肤。足跟要用软枕或棉被垫起和悬空。③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护理:由于腰椎和下肢骨折患者经常仰卧,容易引起排尿不完全、尿渣沉淀,因此泌尿系感染是较常见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护理方法就是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但许多患者通常用少饮水的方法以减少排尿次数,减轻陪护人员的负担,其实这是一个误区。④预防废用性肌肉萎缩:按摩肢体,加强肌肉舒缩活动和未被固定肢体关节的活动。

饮食护理:多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主要有牛奶、奶制品、大豆、豆制品、虾皮、海产品、鱼、螃蟹、海带及坚果类食品,每日饮牛奶2杯。豆制品含有雌激素,可预防骨质疏松症。适量选用优质蛋白如蛋类、瘦肉、鸡等。多食用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以及黑木耳、松仁、板栗、香菇等。多食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蘑菇、鱼。因钙与维生素D的补给不仅可预防骨质疏松症,而且有治疗作用。尤其老年人常常缺乏胃酸。乳酸钙是最佳的食品。改变日常不良的饮食习惯。荤素结合,减少糖、盐摄入。以低盐、少糖为佳。烟、酒不宜。

情志护理:高龄患者不论何种疾病,都容易发生意识障碍。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容易发生全身衰竭,容易发生后遗症和并发症[3]。因此心理护理在治疗中起特别重要作用。护士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了解患者的感受,让老年患者了解乐观稳定的情绪能维持患者机体内环境的稳定[4],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疏导,避免不良刺激及情绪波动,以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

预防和保健指导: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功能锻炼。在康复过程中应适时适量,避免剧烈运动及硬性变动,避免过劳,加强骨骼的锻炼,增加骨密度,改变骨小梁的疏松结构,锻炼方法首先要加强对患者的锻炼观教育,改变因为有疏松而不敢锻炼的错误观点,可以练太极拳、体操,步行与站立等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有很大意义。如果每日累计2~3小时的站立与步行可防止骨脱钙引起的尿钙流失,腹背和四肢适当的负重可使肌肉保持适当的张力,对抑制骨质疏松有良好的作用,对防治绝经后妇女的骨质流失亦有良效。注意日常活动正确姿势,教会家属配合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促进疾病早日康复。多参加体育活动,只要不超负荷,对人体都是有益的。同时应用维生素D、钙剂、雌激素等药物治疗。

讨 论

骨质疏松症是近年发病率较高的一组内分泌疾病,它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进行性的骨质吸收大于沉积,骨的转换出现异常。最常见的老年型,是由于人体内的性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下降所致,女性在绝经后易发生。早期预防,强化全民健康教育,增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意识,从青少年起多食富含钙、磷食物,少饮酒,少喝浓咖啡、浓茶。哺乳期不宜过长。对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开展骨密度检测,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绝经期后妇女,更需加强预防措施,积极预防骨折。对已发生骨折的患者,除应治疗骨折外,还应配合饮食、运动、预防、药物等治疗措施治疗骨质疏松,使患者及家属对骨质疏松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走出了治疗的误区。

参考文献

1 唐顺礼,陈静.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1):1938.

2 董霞.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褥疮发生的探讨.护士进修杂志,1998,13(8):46.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原因范文6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2-0035-02

高龄老人是指8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学家将老年人按年龄段分成3种类型,即60~69岁为年轻老年人(也叫低龄老人),70~79岁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称为高龄老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骨质疏松的日益严重,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8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本科2004年4月~2008年7月采用综合疗法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124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高龄患者中其手术治疗64例,占51%;非手术治疗60例,占49%;男54例,女70例;年龄80岁~94岁,平均85.5岁;按Evans&Kyle方法分类:I型12例,Ⅱ型26例,Ⅲ型40例,Ⅳ型35例,逆粗隆骨折11例;致伤原因:大部分为滑跌倒伤,车祸致伤10例;124例患者中脑血管病者13例,冠心病者7例,高血压者48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者34例,糖尿病者46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者8例,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32例;伴有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中风后遗症、支气管哮喘等其他疾病8例。

2 治疗方法

1.2.1 方法选择 由多科联合会诊后,进行评估,如果患者伤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半年内有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史、有严重肺通气功能下降或肝肾功能不全、有血栓形成史或出血倾向、有难以控制的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合并症,手术危险增加,将此高危患者选择为保守治疗,术前全面检查及对患者全身状况进行准确地评估。如内科合并症获得有效控制可行手术治疗。术前X线分析,参照Evans分类方法,将粗隆间骨折分型,必要时行螺旋CT三维重建,以制定手术方案及内固定术式等。

1.2.2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后有无可能下地行走可以归为2类方法,对于根本无法行走的患者穿“丁”字鞋或短期皮牵引,行止痛对症治疗,积极护理防止皮肤压疮,鼓励尽早坐起。对于有希望下地行走的患者,一般可采取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定期拍x线片,对复位和牵引重量酌情进行调整,床边X线片显示骨痂形成,改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固定4~8周。

1.2.3 手术治疗 闭合复位PFN固定在C型臂X线透视下,在牵引床上持续牵引闭合复位骨折,部分矫正不满意者术中部分暴露骨折线进行复位,于大粗隆顶端做小切口,在梨状窝处用带弧形锥状开口器开口扩髓,插人内钉,利用锁钉器将导针钻人股骨颈内,透视证实其位置准确后按常规开钉道操作于股骨颈近端置人拉力螺丝钉及防旋螺丝钉,同法拧人远端锁钉。

1.2.4 抗骨质疏松治疗 补充微量元素,以及钙磷等物质,肌注降钙素,以中医补益肝肾法,口服独活寄生汤,健步虎潜丸。

2 结果

随访124例,时间5~36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Harris疗效评价:手术组64例,优64.8%,良23.2%,可9.6%,差32.4%,总优良率为88%;非手术组60例,优45%,良33%,可18%,差%,总优良率为78%,骨折愈合情况:5~8个月骨折愈合108例,8个月以上骨折愈合14例,3例骨折不愈合。

3 讨论

3.1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否考虑为病理性骨折 骨质疏松越来越成为骨科创伤重要的危险因素,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为老年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严重限制活动,缩短寿命。我国统计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高龄(80岁以上)女性老人为显著,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多见,老年期以后以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见。一般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易发生骨折。据统计,椎骨或髋骨骨折的老年人约有10%在3个月内死于手术或手术并发症。20%在1年内去世,25%丧失活动能力,仅有半数可以自由活动。最常见的部位:髋骨、椎骨、尺桡骨骨折,而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占老年骨折发病约占全身骨折的3%~4%,占髋部骨折的35.7%。该病好发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是老年骨折的常见多发病。

3.2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I~Ⅱ型是稳定型骨折有待商榷 在6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骨折危险性增加1.4倍~1.8倍。Johne等荟萃分析提示,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每降低1个标准差髋部骨折风险增加值在男性高达2.94倍,女性达2.88倍,骨质疏松性骨折使骨生物力学性能下降,骨脆性增加,因为骨质疏松脆弱的骨质不能给内固定物提供牢固的锚着点或骨支持,高龄转子间骨折多考虑为不稳定型骨折,对于不稳定型骨折,有报道认为采用DHS内固定出现并发症及失败率高达21%,所以DHS用在高龄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I~Ⅱ型有待商榷。髓内固定较钢板固定缩短了力矩、减小了力臂,从而避免了因为传统的钢板螺钉固定出现的螺钉拔出或折断现象,但对于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者,股骨颈内植入螺钉易造成松质骨切割现象,在早期功能锻炼过程中常发生螺钉穿出股骨头,造成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是目前治疗转子周围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具有闭合复位、髓内穿钉、固定牢固的优点,适用于股骨转子间各种类型骨折,特别是对骨质疏松的老年人。

3.3 PFN的手术适应证 PFN固定适应股骨转子间各种类型骨折,特别是对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内固定物在早期活动和负重时不易退出,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可降低髋内翻发生几率。早期负重功能练习,可以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尤其对粉碎型骨折,不易造成骨折塌陷,肢体短缩。目前对老年人髋部骨折早期手术、早期功能锻炼的治疗原则已逐渐得到广泛认可。

3.4 减少卧床时间是保守治疗的关键 因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有诸多并发症,20世纪60年代AO/ASIF学派兴起后,内固定治疗逐渐成为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首选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骨折得以良好复位,牢固固定,以允许患者术后早期离床行肢体活动及部分负重,减少因长期卧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及尽快恢复功能。但是,由于内科高危疾患的存在,有部分人群是不可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此因素在高龄患者中尤其显现。因此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有其独特之处。保守治疗对于根本无法行走的患者穿“丁”字鞋或短期皮牵引,行止痛对症治疗,积极护理防止皮肤压疮,鼓励尽早坐起。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3.5 兼顾抗骨质疏松治疗 随着年龄的老化,体内维生素D受体储备减少,肾体积致肠钙吸收障碍,引起血钙水平下降,加快骨质的丢失,老年人的活动减少,日照不足,消化功能减退,易出现营养素及微量元素,如维生素K、维生素C、锌、镁、锰等摄人不足,都会影响成骨细胞的活性,加之随着年龄老化成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降低,亦会导致骨形成的减少老年人体内降钙素分泌的储备减少,甲状腺C细胞功能减退,致使降钙素分泌不足,引起骨吸收增加及骨量少,故应加强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C的摄入。降钙素治疗,治疗骨质疏松。

参考文献:

[1]高堂成,张春才,王家林,等,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6):432

[2]Koeck CM,Schwappach DL,Niemann FM’etal,Incidence and costs of osteoporosis-associated hip[ractures in Austria[J],W ien Klin--Wochenschr,2001,113(10):37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