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阐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编导阐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范文1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即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在广播电视编导中的审美意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叙述。

一、艺术鉴赏力

(一)注重视听审美体验

审美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艺术是审美中最具有魅力的一部分,是审美的主要方面。艺术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与审美有直接的联系,并且对审美有一个引导的作用。审美还应该结合视听方面来培养,从而发掘出背后的更加深远的意义。在视听审美体验中,人们可以更加真实的做自己。所以,人们要注重审美体验,注重审美与视听的结合,发现艺术的美和内涵,这样对于培养艺术鉴赏力是很重要的。

(二)审美的“看”

我们眼中的看一般来说是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观到客观的看,但是在不同的人眼里还会有不同方面的看。比如画家,从他们画作看到的是不同的构图方法所展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效果给人不同的感受,或者深远或者悠然。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可以从多方面来入手,来得到更多的感觉。并且利用审美的眼光来看,这样就会得到更多精彩的视觉盛宴。因此通过审美看待来增加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三)辩证的“思”

在古代诗词中,不同的诗句体现出来作者不同的心情与想法。通过比喻或者对比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强烈的抱负;通过不同景物来表达不同的感觉和心情。显而易见,艺术鉴赏力的培养需要从大量的诗词等来体现,通过各种情怀来培养。通过诗词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不断发现美,对以后的编创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文案创作力的培养

(一)文案创作的形式美

文案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来说是很基础的东西。有了文案才可以展现不同的审美,创造很多新鲜有趣的东西。文案创作力的培养自然而然就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一种对整体结构的把握。形式结构是最外层的东西,最先被我们发现,而且形式美就是需要用心去做的结构,所以有感觉有韵味且巧妙的形式将会体现出形式美。

(二)形式美在剧本创作中的应用

剧本的事件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有一位著名的叙事学家认为,如果在叙事中添加了催化作用情节,将会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催化作用可以让事件更加具体,让故事更加具有收缩感,可以更加阐述事件的中心,表达作者的意图。形式美在剧本创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文案创作过程,添加不同形式,产生不同美感。

三、产品制作能力的实践

(一)审美意识应成为短片制作的文化底色

产品制作能力的实践是审美意识的技术应用。审美要从各种实践中学习,审美意识也要从实践中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有固定的教学任务,固定的理论与思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某个程度上缺乏了审美的内涵的学习。短片制作的成片只是一个部分,是不完整的,需要更多的审美意识培养,两者结合可以影响产品的推动力。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说,一个作品的产生同样需要精神方面的需求。在精神方面也需要审美意识的运用。

(二)审美意识应细化为项目孵化的评价指标

现如今,项目孵化包含短片制作已经是一个潮流。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这个潮流是很重要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部分。这也就表明,短片制作可以在一定的限制条件内,通过实验室平台向有需求的人提供项目。培养审美意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也要加强创新。而且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不能为了生产产品而生产,而是要注重美的表面与内涵结合。

四、结语

现如今的社会,媒介给艺术创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媒体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它缩小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事之间的距离,还让人们交往的方式多彩多样,让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在这些好处下,人们更喜欢生活在这些之中。这些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带来了挑战,所以也就需要不断提升来适应这些挑战。这个专业作为媒介的传播,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重视。相关的老师应该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提高文化内涵,培养有审美意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莉霞.活动理论框架下的基于项目学习(PBL)的研究与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阿克曼.感觉的自然史[M].花城出版社,2006.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范文2

【关键词】地方高校;四川文理学院;应用性教材;导演基础

一、论题的缘起:始于实践教学与应用教育的思考

近五年来在从事《导演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在面对新形势下教育部指导理念、区域社会文化传播环境及学校教育规划方针等宏观层面的要求之时,地方高校的实践课程及应用性教材的建设还存在较明显的滞后性。总的来讲,其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实用性教学需求”、“影视创作指导”、“学生自主研习”、“课程综合打造”、“专业规划建设”、“学科体系完善”、“教师团队建设”、“教师修养提升”、“教学科研同步推进”、“知识体系建构”等若干方面。为了解决或避免这些问题,撰写一部全新的《导演基础》教材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将从应用型教育、专业学科发展、社会需要等三个层面,以及之前提到的若干问题对教材编纂的思考展开论述。

二、探讨的视角:基于社会亟需与学科建设的剖析

首先、从应用型教育的层面讲,撰写一部实用的《导演基础》教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践行我校主导的育人思路,进行影视片综合创作教学培训的最高效选择。

当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根本旨归,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影视语言原理、驾驭影视媒介技术设备、使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影视作品创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团队开展协同策划、创意设计与综合创作。而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最佳路径就是,通过类似于《导演基础》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来实现。同时使《导演基础》课程能发挥最高效率、实现最高回报的基础就在有一部全面讲解媒介原理、完整论述应用理论、细致引介技艺手法、详实阐述综合创作、注重指导实践训练、反映现实需要与时代前瞻性问题的实用教材,然而这样的教材至今还没有得到完善。

其次、从专业学科发展的层面讲,撰写一部涵盖“导演基础理论”、“影视应用原理”、“导演实用技艺训练”、“导演综合创作指导”等内容的《导演基础》教程,将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生在创作应用类课程中,解决所面临现实问题与长远问题设定最佳方案。

再次、从社会需要的层面讲,《导演基础》教程的编写将为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需求脱钩、教学案例脱离社会生活现实、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区域社会要素、学生创作缺乏对社会性问题思考、教材对导演创作的社会构成探讨不足等问题。

在与业内人士及社会相关人员的交流活动中,我们认识到现行教材对体现媒介社会核心问题、反映区域社会现实需求、呈现大众传媒时代面貌等方面影像作品的创作讲解明显不足。此外,虽然当代传媒技术与新媒体文化迅猛发展,但传统的《导演基础》教材内容大多固化陈旧、缺乏时代气息、缺少创新思考和前瞻性探讨,在现实主义论题与实用性教学方面表现乏力。

有了三个层面的思考,再解决前面所提及的十项问题,我们会发现见效最快、成本最低、成果最好的就是撰写一部《导演基础》教程。下面我们就对各项问题逐一展开探讨。

三、论辩的方向:出于教学需求与实践应用的阐述

第一、“实用性教学需求”的问题,催促为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综合应用性实践课程《导演基础》,编纂一部更加贴近底层院校教学创作需求的实用教材。《导演基础》教程的编写,将就该问题从三个方面予以突破。其一,摒弃之前教材过多讨论原理、史论,而忽视基本操作与实际应用的问题。其二,摈弃将纸上谈兵的冥思空想凌驾于一线操作之上,而蔑视细微技艺、现场操控及片场活用的陈规陋习。其三,祛除某些教材或以探讨空乏、沉闷、另类的案例,或以论述顶尖设备、超级机器、时兴特效创作模式为标榜的浮夸现象;从而避免教材高高在上,全然不顾及底层院校师生实际教学应用的情形,将教材论讨的案例、技艺手法及技巧落到学生创作实践的实处。

第二、“影视创作指导”的问题,要求为《导演基础》课程,编纂一部更加贴近一线创作需求的实用教材。《导演基础》教程的编写,将就该问题的解决从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其一、解决其先一线教师普遍面临的,教材中关于实际创作指导环节之论述不足甚至缺失的问题。之前在创作指导方面的缺憾,主要表现为对选题、策划、导演阐述、导演创意、剧本改编、分镜头方案、整体构思与框架设定(主题表达、情节构思、线索架构、细节处理、节奏设计、拍摄大纲、摄像要求、表演要求、台词要求、声画要求及其他影视语言风格)等内容的讲解只浮于表面,或仅局限于在理论篇章的阐释。本次教材编纂将努力克服此种问题,在各具体设计操作、实践运作的环节进行逐一地、细致地点播;同时就全片创作实践的阶段摄制、整体架构的整合优化进行宏观地、统筹地指引。其二,教材中将增设模拟片场摄制、后期制作、推广宣传等的环节的创作指导部分。通过增加此三部分的案例剖析与模拟操作演练,弥补之前该类教材普遍缺少对实际操作环节具体指导的问题。

第三、“学生自主研习”的问题,要求似《导演基础》这类需要综合各项专业知识、包罗诸多文化内容、协同各类人才、整合团队协作的创作实践课程,必须编纂一部更加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更加贴近学生一线学习需求符合当下文化传播态势的实用教材。我们所要撰写的《导演基础》教程将通过对各类型影片案例的分析与创作经验的引介,来实现统筹专业知识、洞悉文化万象、贯通管理协作、强化导演意识、增进导演功底。

第四、“课程综合打造”的问题,要求我们将《导演基础》定义为一门,注重对学科原理的应用性探讨、对专业技艺的实用性讲解、对综合实践的贴近性指导、对创意制作的启迪性阐发的课程。于是问题就更加明朗了,之前针对该课程编写的教材虽不乏上善佳作,但能完全囊括这四个层面并合理分配比重、详略得当地进行阐述的教材至今仍为问世。因此,我们将在《导演基础》教程中努力突破这四项难题,从经典案例、流派原理、大师试验、创作实验等脉络中梳理出基础性原理、应用性理论、实用性技艺,并在启迪创意设计、分类实验演练、综合实践创作的环节重点着墨。

第五、“专业规划建设”的问题,对课程分类设置、内容构成与专业整体布局的通盘思考有了新的要求。这一点是让我们明确《导演基础》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一方面它是整合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课程,另一方面它也是实现其专业价值、达成其专业目标、完善其应用性专业质的终极、核心课程。换一种说法讲,该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一切文化通识课程、理论性与技能性的专业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模块课程的能有一个整合熔炼、混元再造、影像化呈展的载体。亦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么专业的学习就是为了最终的导演创作实践,为了完成优异的影视艺术作品,未了能用影像语言编织社会万象、抒发胸中情怀、畅言思想理念、描绘魔幻景状、创造梦境天地。基于此,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规划建设的枢密所在,笔者将从专业整体布局的角度考虑该《导演基础》教材的编写,为《导演基础》乃至整个专业更合理地规划建构而执笔谋篇。

四、总结

总之,通过建设一部实用性的《导演基础》教程,可以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推进《导演基础》课程精品化打造、改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条件、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准、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影视创作水平并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动力,继而,为践行四川文理学院在宏观层面制定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而趟出一条新的路子。同时,该教材立足于地方院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学的需要,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环节的探讨,着力解决影视创作应用型人才与区域社会文化相关联的诸多问题。此外,通过编纂本教材可以填补以往《导演基础》教材中有关影视导演实用理论、区域社会文化影视创作、导演实践技艺与综合创作实践等内容的空白;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编写一部实用性教材。

参考文献:

[1]江晓雯著.当代世界电影文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

[2]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范文3

【关键词】ISD 教学系统设计 电视编导专业 影视实践教学

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随着我国广电领域制播分离制度的逐步实施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电视台已经向播出平台的角色转化,淡化其制作机构的属性。把内容生产释放到市场,让专业的影视制作机构去完成影视文本的制作,市场化运作意味着更为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标志着我国电视领域分工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和综合化成为影视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人才需求的转变客观上要求人才的培养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在实践教学领域,要做出系统性的设计。

一、ISD思想及教学模式

ISD(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即教学系统设计,是建立在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和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如何组织和决策教学的应用型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均是在这些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建立可循环和可更改的模式体系(图1),有效规划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评价反馈到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教学系统设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系统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创立用于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创设教与学的系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社会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另一层含义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其关键在于认知策略的掌握。”①

二、ISD的一般教学模式与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系统设计

从第一部分内容可直观地看出ISD的一般模式分为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的阐述、学习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及教学评价七个阶段。近年来,各学科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各学科的研究与实践大多围绕教学系统设计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展开,尤其在编导专业实践教学领域少有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规划。

(一)实践教学的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是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学习需要、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者进行整体分析和总结,在前端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后端各环节及参数。

学习需要分析,是对“学习需要”的“分析”。需要与需求意义相近,是学习者当前的状态或水平与学习者想要到达的状态或水平之间的距离,距离揭示不足的空间,得出下一阶段学习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只有明确学习需要,才能制定具体的目标和方向,进而解决问题、满足需要。学习需要分析则是学习需要被揭示的过程。是通过系统化研究调查的过程,是后续步骤的重要依据。

全日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于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本科生。与实践结合紧密,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短、速度快是编导专业与其他文史类专业或艺术类专业的不同之处。这就要求编导专业的教学和学习要紧密结合业界前沿,否则专业教授与学习便沦为纸上谈兵。通过学习需要分析,可以让教师与学生的精力、时间以及其他资源被有效地利用来解决教学中真正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个教学效益。根据学习需要的分析报告,选择配套的实践教学教材,采购实验设备,根据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制定详细具体的学习内容。

(二)实践教学目标的阐述

学习者特征的明确和学习需要的分析奠定了学习目标确立的基础,在明确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后,具有针对性的制定学生培养目标,是教学设计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表现。然而,就目前国内开设编导专业的各大院校来看,影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并不乐观,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情况普遍存在,厚此薄彼、缘木求鱼是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实践是编导专业的学科特点。对于实践的忽视,必然造成专业教学的瓶颈,并且直接影响编导专业教学体系的完善,导致学生培养不合格。现代教学实践改革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制度之上,编导专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取代局部的、随机的专业教学实践。

上海大学教授金冠军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艺术素养、实务技能的影视和传播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建设情况制定自身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总体来讲,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团队意识,善于集体合作,协同创新;

2.具有适应专业知识和设备快速更新的能力;

3.具有相当的实践基础和操作能力,掌握专业前沿的技术手段;

4.具有编导所具有的复合型能力,有相当的策划功底。

如此,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便契合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满足了业界的发展需要,实现学界与业界的无缝对接。

(三)学习策略的制定与教学媒体的选择

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关乎每一个细节,在正确的教学模式指引下,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保障下,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新型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并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

1.“项目化”教学策略

“项目化”教学在各大高校的编导专业实践教学领域已经普遍受到关注,学校或者学院从市场引入成熟的影视制作项目,其中包括前期策划,中期摄制及后期制作,甚至囊括收视率及收视效果的调查与反馈。在整套项目体系的训练下,不仅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各个环节的策划与制作,还能让学生从宏观意义上了解和掌握“全局”的概念,熟知影视制作的整体流程。

2.“工作室制”实践教学

在美国实行的“工作室制”影视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极具借鉴意义。“工作室制”是将编导专业的各个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做成影视工作室的概念,其中包含业界所拥有的前沿设备和制作理念,引进权威制作人和知名导演进入工作室,与教师、学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当然,这其中要包含成本的预算,要考虑利益的得失,具有实战的思想。成败得失都是学习实践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从教学地点与教学形式上突破了传统意义的学校教学模式,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学校的理论优势与企业的实践优势“强强联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可能和接触前沿的机会。从认识论角度讲,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源于实践,学生在学习专业之初,能到影视制作企业中去体验、了解整体的流程和设备,对于学生的下一步学习的帮助是积极的。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学习更具形象性和依托性。从理论的角度反观实践,认识理论知识的不足,通过学习,再到实践中去操作,去体会。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模式,实现了根本意义上的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4.教师媒体与教学媒体

编导专业的实验教学的媒体即是实验设备,学生通过各类实验设备获取实验知识和技能。在不同的学习策略框架下,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媒体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阶段性的更新。教学单位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实验室使用设备的前沿性和时新性,避免设备过于老旧。有研究论断将教师归于教学媒体之中,这在影视实践教学领域来讲是合理的,笔者以为教师媒体的更新,要更新教师的知识系统,让教师也加入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在不同教学策略下,使教师担当不同的角色,以此增添“原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媒体的更新是学生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保障的必要条件。

(四)实践教学的评价

在教学系统设计思想框架下的教学模式开发中,评价是形式上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图1中可以看出,教学评价的结果对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做出反馈,各环节根据得到的评价结果做出合理性的修改。修改环节是带有“亡羊补牢”意味的举措,却是整个模式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修改环节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制定的,因为,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意义重大。它直接关系该教学模式“第二阶段”的设计与应用。编导专业影视实践环节的教学成果评价有着独特的个性,不能放在教学设计的大背景之下进行整齐划一测评。要结合编导教学实践的不用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对象制定具体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

“在美国的影视专业技能教育中,很少有单一的操作性、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一般融合到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之中;在实践技能训练课程里,一般没有期末理论考试,其课程成绩根据平时的实验作业以及学生自己创作并发表的作品来综合评定。”②编导专业的教学成果评价不能以简单的期末考试或项目杀青后试卷测验的形式作为评测标准,而应该将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项目实践教学为例,将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项目的某个组成部分,如A小组为摄像组,B小组为灯光组等,在作最终评价时可做如下(表1)评价量规设计。如此,把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分成五个类别,把工作态度、个人位置、实践技能等诸多非理性因素均列入评价范围,根据最终的综合得分,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评价结果,用相对系统和科学的评价量表替代单一的试卷评价。

三、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系统性

笔者认为,在充满变化和以卷面或实验报告较难确立评价标准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领域,以如此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较为系统、科学、合理。标准的评价体系评价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准确的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各环节做出正确的修改,从而使整体的教学设计趋于完善,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教学体系。

同样,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规划和改革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在实践教学模式的整体结构下,做好前端分析、设定好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准确做出评价,认真修改,严格履行教学模式,在执行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过程中实事求是。科学的精神导向系统的过程,系统的过程产生合理的结果。

(注:本文为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国家级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s2011-7成果)

注释:

①杨九民,梁林海.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

②罗自文.当前影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参考文献:

[1]杨九民,梁林海.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伟.借鉴、传承与发展――北京电影学院与美国综合大学影视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比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3).

[4]陈昕瑜.维多利亚大学影视传媒专业的教学策略与启示[J].电影评介,2009(1).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范文4

(1.赤峰学院 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第六中学,内蒙古 赤峰 025450)

摘 要:电视是声画结合的媒体,而电视写作正是为电视节目的制作绘制蓝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识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区。本文希望通过对产生误区的原因剖析,优化电视写作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电视写作;特性;误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25-02

写作是每个人必备的基础能力,尽管这种能力有大有小,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在中小学大家都经历了字词句的锤炼过程,形成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在高考的试卷上,作文还是个重头戏,为了把握这个关键的得分点,大家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在进入高校之后,面对电视写作这样一门课程,大家都或多或少地带着先入为主的态度。对电视写作的特殊性没有深刻的认识,思维仍旧停留在文学写作的阶段,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1 什么是电视写作

电视写作指的是在电视生产过程中一切和文字相关的工作,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本文只针对笔者从教的专业实际教学工作,简单分析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领域内的相关内容。比如,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会电视教材的制作,那就首先需要准备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这都属于电视写作的范畴。针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电视写作都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它包含电视节目策划书、采访提纲、编导阐述、拍摄脚本、串联词、解说词、编导提纲、字幕、广告文案等。电视写作是电视节目诞生的最初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电视写作的水平高高低,直接决定着电视节目的水平高低,甚至决定着电视节目的成败。自然的,在相关知识深入学习之前,对电视写作的概念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思路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笔者任教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电视写作的独特性没有深入的了解,甚至片面地认为,电视写作,就是一件文学的事,不关电视什么事。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学生在构建稿本的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

2 电视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2.1 忽视电视写作的前期性特点

在学生进行电视节目前期语言文字的处理上,往往忽视电视写作的独特性,习惯于埋头创作,过于追求文采和华丽辞藻的堆砌,而忽视了电视写作作为电视节目前期创作的这一特点。电视写作虽然仍旧使用语言文字,落实在纸面上,但事实上,这些语言文字是不能独立的出现在屏幕上的,换句话说,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电视节目,因此,作为前期性的工作,他决定了电视节目质量的好坏。电视写作是电视节目创作的基础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创作这唯有对电视这一特殊媒介有客观完整的认识,同时掌握电视节目制作的思维能力,才能有效地完成电视写作这一关键步骤。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发现,学生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也存在忽视文字稿本创作的重要性,文字稿本不具备独立存在的价值,一般来说,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都不会作为独立的作品在市面上流行,无论是电视专题片的稿本还是电视广告的文案,或者电视新闻稿,都是作为前期的元素出现在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里,因此,文字稿本由于种种“看不见”的原因而不被重视,学生更愿意拿起机器,直接获取画面。

2.2 过于夸大画面的作用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的学习中都获得了一个经验,那就是观察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容易获得的。在画面的真实感面前,学生经常被自己所拍摄的画面所“折服”。无可厚非,画面的确是电视传达信息的主要媒介,是反映现实主要手段。在电视节目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多数学习者过分夸大画面的作用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2.2.1 画面的叙事功能

在电视中的画面也和电影中的画面一样,承担着叙事的功能。不同景别、不同角度不同色彩的画面都可以完成不同的叙事作用,配合解说完成精彩的故事呈现。同时,通过主体陪体的相互映衬,还可以表达情绪,叙述故事。在新闻节目中,我们看到面对记者的追问,被访对象躲闪记者的话筒,遮挡记者的镜头的画面出现的时候,主持人和记者都不必给出更多的解说词,被访对象的心理变化,事态的发展早已呼之欲出。

2.2.2 画面能够更好地表现细节

画面也是摄像机拍摄的成果,是构成电视节目的最小单位,可以说,画面在电视节目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镜头的推拉摇移跟所获得的画面,展示给观众一个直观的、容易观察的真实场景,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给观众一个观察的机会,也就更容易获得细节。观众对于画面的理解是第一手的,也更容易使其获得意义上的建构。通过对画面的持续关注,也更容易了解叙事的细节,理解画面中的人物的情绪和感受。有些被创作者特别处理的镜头还能引导观众思考画面外的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看到了画面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画面的歧义性和模糊性,在电视节目的叙事过程中,由于缺乏语言的适当引导,不乏令节目创作者啼笑皆非的案例。

2.3 声画两张皮,各唱各的调

声画两张皮是一个电视术语,说的是画面和解说席各自为政,两者分离、错位,画面和解说词缺少关联,不能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常见的做法是用那些所谓的万能画面去贴解说词。而万能画面本身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到哪里都可以,放到哪里都没有特色,不具备代表性。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声音和画面互相排斥。

3 优化电视写作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正如前文所述,电视写作不同于传统写作,它是为电视创作而进行的文案写作,贯穿于整个电视创作的过程。和摄像机一起完成一个作品,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传递信息。因此,要正确对待电视写作这一工作,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前期性工作在整个电视节目创作中的意义。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没有实现规划的蓝图的电视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是杂乱无章的,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无法接受的。

3.1 正确认识电视写作的特性

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电视写作的特性,才可能真正坐下来,踏踏实实的完成这万里的第一步,才能有优秀的电视作品。电视写作与普通的文学创作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无论是从电视媒介的特点出发还是考虑到电视写作的自身特点。

电视媒介不同于印刷媒体和广播媒体,印刷媒体更适合投放传统的文学创作的作品,印刷媒体相对来说具有可以反复阅读,易于保存等特点。广播媒体主要提供听的经验。电视媒体是视听结合的媒体,对于画面和文字都有着特别的要求。

3.1.1 电视写作是集体性活动

电视写作和普通的文学创作的不同之处首先体现在电视写作不是一个人的劳动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可以闭门造车成就的。传统的文学创作文字稿一旦完成,就意味着作者的创作过程已经结束,文字稿本就作为一个终端产品提供给受众。而电视写作的文字稿是前期工作,电视都首先需要了解电视写作不是最终产品,而是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的一个步骤,是为电视节目的制作提供的一个蓝图。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庞大而复杂,文本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统筹整个节目。因此,在创作之初,也要考虑到与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其他成员的配合和写作。充分考虑其集体性这一特点。

3.1.2 电视写作的语言特点和文学创作的语言特点不同

文学创作的语言大多使用书面语,由于纸质媒介的特点,读者可以反复翻阅,重复阅读,书面语言的复杂并不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电视这种媒体的特性决定了电视写作的语言要大众化,电视节目在播放的过程中,观众对于文字信息的获取是凭借声音完成的。声音的传播具有线性的、瞬时性的特点,声音转瞬即逝,不能让观众反复听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电视节目中传播的声音的信息。根据电视媒体的特殊性,电视写作的语言必须口语化,易于理解,同时,要保证声画结合的特点。

3.2 电视写作要考虑画面语言的特点,正确处理声画关系

电视写作者应该了解电视的两种因素:画面和声音,当创作者在构思文案的过程中,头脑中应有声、光、电、声的流动,有画面的衔接,有画面构图,有蒙太奇的用法,有音乐音响,有场面调度。

3.2.1 画面语言有多义性

画面语言具有歧义性、模糊性,正因为画面语言的这一特点才使得文本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文本对画面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同时,又不能够与画面意义重复。不同的体裁要求,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在电视文本的创作过程冲,要按照不同类型节目的要求,考虑画面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创作。

3.2.2 正确处理声画关系

声画关系的主体地位之争由来已久,也因此有了声音和画面相互排斥的这一现象。电视写作更多的是为声音服务的,也就有了电视写作作为前期工作不被重视,甚至出现误解的现状。要完成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首先要正确处理声画关系。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更多的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而不是出现“声画两张皮”或者是“看图说话”。电视传播以声音为基础,以画面为手段。两者本应是一个系统里的两个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一部优秀的电视作品,得益于前期完善的电视文案的创作,配合完善的电视画面。

电视写作本身是个宏大的工程,电视写作教学更应针对学生的专业有针对性的展开,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范文5

专题片,是指以解说词阐述某种主题、理念、观点作为主要结构方式,附以画面、音乐元素进行说明、写意、升华的一类纪实性电视节目的统称。一部电视专题片,不仅因为它宣传的名山、名水、名人、名胜而名扬于世,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能否把全新的思维、全新的时空观念、全新的语言形态建立在电视化的基础上加以新的突破。而现在有些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者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电视专题片本身的“个性”,一种非电视化的倾向仍然体现在方寸荧屏上。那么,怎样实现电视专题片的“电视化”呢?

电视传媒的竞争,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电视的要求更加苛刻;要使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实现电视化,就要打破直线型的思维定势,尽力向场性思维的方向转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星”与“星”的相撞、“线”与“线”的对抗、台与台的较量的时代,广大观众以各自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手持遥控器,谁好看谁的。这就逼着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者们,按照“电视化”的特点和规律,让电视观众情不自禁地锁住自己想看的节目。所谓“电视化”,即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诸多的语言手段、时空的自由展现,在电视屏幕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场”、“人生场”、“生存形态场”,即把自然、社会中的声、光、色、音、线、形,真实地、全方位地、全景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以满足现代电视观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审视和思考的要求。而现在有些电视专题片创作者的思维还局限在简单地运用解说加音乐上简单地堆积画面,或者像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那样,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提纯”为几个简单的情节线,将人世间芸芸众生“提纯”为几个人物典型。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要使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有所突破,就要打破线性的思维定式,尽力向场性思维的方向去转化。这种思维所形成的不是线性的浅显灌输,而是场性的多维参与;不是单向的直白说教,而是双向的情感交流;不是简单的画面组合,而是具体的生活情状描述;不是单纯的语言述说,而是完整的声响效果。例如原洛阳有线电视台拍摄的《真情圆她求学梦》专题片,就不失为一部场性思维构筑下的成功之作。该片说的是一位厂长捐资帮助一位困难学生读完大学读博士的事。按照简单的线性思维,把这位厂长为什么要捐、怎么捐、捐的结果是什么记述下来即可,但由于编导们打破常规,独具匠心地把这位厂长在经济效益不太好的情况下,将那位大学生的姓名写在职工的花名册上,让会计提醒自己每月给其寄生活费,又在送别时,把这位大学生带到北京的圆明园参观等情况和盘端了出来,使观众从一些具体生活情节描述中受到感染、得到感悟,同时也没有为了拔高厂长,有意识地去组织某些画面,而是原汁原味地将厂长怎么想、怎么说,工厂的情况是什么样都不加修饰地搬上了荧屏。在具体展示时,既注意到“事因人生,人因事显”,又注意到让画面说话、让事实说理、让音乐铺垫、让记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给观众以眼见为实、亲身体验的出人意料的效果。该节目播出后,被中央电视台和省台采用,并荣获1998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二等奖。

技术手段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步入崭新的时空;要使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实现“电视化”,就要跳出四平八稳、滴水不漏地构筑完整的故事情节的旧模式,在时间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在空间的世界里任意翱翔。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电视业正以开放的姿态向前发展。对此,中国的电视观众更希望通过荧屏看到一部部信息量大、节奏快、表现手法新、时代特征强的电视专题片。然而,时下有的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无论是在角度选择、结构安排、表现形态,还是在节奏把握、意境营造、哲理开掘上,都还没有完全摆脱时空的束缚,仍传统地演戏曲、拍电影、写小说、讲故事,四平八稳、滴水不漏地构筑完整的故事情节,拉动着不长不短的镜头,安排着不快不慢的节奏,既失去了当今电子技术进步的优势,又与观众的期望值相去甚远。这实质上是一种非电视化的倾向。事实上,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在反映现实生活、展现人物形象、展示地域特色、表达思想情感上,完全可以巧妙地挣脱时空的束缚。从一些获奖的电视专题片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只是截取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既无头也无尾,却使观众通过各自的联想,探求到它的来源和去向;有的只是选择生活中的一个情节点,且是断断续续的、不连贯的,但给观众留下的是多方面的思考;有的宣传先进人物,虽然没让其说话,但照样收到了躬身自省、净化心灵的效果。我们还发现,有的电视专题片只用几分钟时间就展示出一个先进典型漫长而又充实的一生;有的只用十几分钟就能反映出一支英雄部队历史与现实交会的战斗历程;有的只用几十分钟就把一座收藏几千年文物的博物馆,介绍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可见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既是时间延续中的空间艺术,又是空间展示中的时间艺术;既可在时间延续中叙事,又可在空间展现中抒情;既可以从宏观演绎一部社会、人生、自然的漫漫长剧,又可从微观构成几分钟的精短小片。随着电脑绘图系统、视频特技制作、多层制作技术、数码特技技术的开发与参与,我们的电视专题片将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真正电视化的电视艺术形态。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电视专题片的节奏也必须与时代节拍相适应,那种“太极拳”式的电视节奏已满足不了当今观众的需求。因此,在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要想拍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电视专题片,除了在选题、选材上下一番功夫之外,在表现手法上一定要摆脱时空的束缚,在时间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在空间的世界里任意翱翔。如1998年国庆期间,洛阳广播电视台特别推出了《咱这50年》栏目,就是一种尝试。该栏目没有长篇累牍地大肆渲染我国几十年的巨变,而是把报道定位在小而精、短而活和见微知著、一管窥豹的基调上。虽然节目时间不长,但涵盖面大。如《老城寇家》、《老王影集》、《老田的路》等节目。一个家庭反映了老城的变迁,一本影集浓缩了洛阳工业发展的历史,一段民谣展示了时代的进步,不用观众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就可粗略地了解九朝古都洛阳工业、道路建设和农民生活的变化,虽然报道跨越了时空,但观众并不感到遥远,觉得变化就在身边。例如,洛阳广播电视台播发的四集系列专题片《征服黄河的壮举》,把黄河小浪底工程建设从设计到招标、从施工到截流的整个过程滴水不漏地表现出来,可谓“蛇吞大象”。该片的编导们在通过全面地分析研究之后,发现只要遵循电视时空的独特表述规律,就可以把它最精彩的部分、最富有内涵的东西展示出来。结果,该片不仅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还被译成英文在国际频道播出。

广播电视编导阐述范文6

关键词:纪录片;平民化;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090-02

真实,作为纪录片的最后防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无人能撼动。而关于纪录片中人文追求、纪实的手法,平民化视角等也已渐渐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流观念。随即,大量真实感人和富有人文关怀的电视纪录片进入大众眼帘,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所谓“平民化”,学术文献中的解释为:“平民化”是指有线电视新闻应更多地把视点集中在普通市民的社会生活上,新闻报道从内容选题、反映对象到表现形式上都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1]。我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平民化题材赋予了我国电视纪录片新的色彩和独特的价值。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平民化视角的倾注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媒介形式出现,自然也离不开受众这一占有决定性意义的媒介要素。在电视传媒业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多样化的节目形态呈现在大众眼前,要想让大众在众多的节目中跳出来,定格在电视纪录片的赏析上,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赢得受众,就需要了解大众在社会这个网状化传播体系中的特性与喜好。

(一)大众传播中的“平民化”视角

受众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的主体。电视纪录片要想在这趋于白热化的媒介竞争中求得生存的空间,就必须把关于受众的兴趣和要求的议程放在重要的位置。

1.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受众。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的受众很容易把这些新事物转换为经验的积累,去感知和吸收,受众早已适应这些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更好地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强大需求,在这媒介融合趋势下,细分受众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只有在细分化的受众中才能赢得市场。在我国,新闻媒介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更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多样性,以实现异样化的满足。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更应生产出适合于不同阶层的纪录片子,以实现合理化的定位。节目内容的定位、目标受众的定位、投放区域的定位,都是在纪录片创作之前的策划中要充分考虑的。

平民化视角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更多的是理解为受众中心论,传播内容只有与受众实际利益最大关联,才会有良好的传播效果。只有深入了解受众,以受众的兴趣和偏好来传播信息,栏目、频道才能生存。因为受众掌握着主动权,已日渐成为传播活动中主动的、有选择的媒介内容的主宰者[2]。正如中央电视台电视纪录片专栏《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创作时的栏目定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正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让观众与片中主人公一起品尝生活中的风和日丽以及寒风冷雨。这要表达的是一种相互尊重,平等以待的中国文化中的儒文化。

2.平民化角色在纪录片中的传播特性。当然,在这全球文化繁荣发展的体系中,我国电视纪录片在探索其发展的轨迹上,也开始与国际接轨,不断开放并创新。正如中国传媒大学任远教授所说,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是采访的艺术,是编辑的艺术,而以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纪录片,要让观众了解这门艺术,让观众从这纪录片的艺术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就要让这艺术符合观众的口味。纪录片能否得到受众的认可,不仅取决于纪录片创作题材本身,同样也取决于受众的心理认知,即其创作意图是否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作为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团队,在片子播出之前,我们是否想过播出的理由是什么,公众为什么要看这片子,片子是否有拉动公众的价值,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考虑是非常必要的。观众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收视率的高低。我们应该尽量提供给观众群能够满足其兴趣以及需求实现的可能性。在这“收视率为王”的时代,电视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至始至终离不开受众这支强有力的支柱。因此,有学者质疑,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凌晨一点播出,不知道是给谁看,这似乎有其质疑的合理性。

(二)纪录片的人文价值要求其平民化视角的提升

“人”是纪录片创作的主体,是纪录片的永恒之塔。用心去捕捉社会中人性本质,宣扬更多关于人性中豁达、坚韧的生活力量,展现更多底层人民的困窘与艰难,传递更多人世间的温情,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本化的纪录片的共同特点。这种记录真实的本质特性以及人文价值的灌注,将使我国电视纪录片更具有放映魅力和观看价值。当然,对电视纪录片人文价值的深入探究,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在理论上的规范与定格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约束与指导,都会产生相应的意义。

1.纪录片是追求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阿兰•罗森萨尔(Alan Rosenthal)在他的《纪录片的良心》导言中说,“记录片应该被当作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甚至是一种武器”[3]。从中足以说明责任和影响力应该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品性。社会责任感所体现的是对人性的关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记得一位学者说过,纪录片既是生活的记录者,也是社会的守望者。带着这种社会赋予的责任,去捕捉社会中具有普遍价值的点滴事件,注入编导的灵感,进行理性的过滤与梳理,传递出作品深邃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例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编导试图通过对山林民族传统文化消失的思索和惋惜,来表现变迁中人民的宁静与豁达,以及坦然接受历史命运的态度,折射出人性最本质的品质。导演孙增田有这样的感慨“……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成本投入纪录片创作的人,通常是充满道义感的人,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敏感,更富同情心,更悲天悯人,也更永于自我反省”。社会责任感是一种情感的体现,而情感作为记录的核心,是对生活中所迸发的情感因素地挖掘,与观众产生共鸣,这正是平民化视角的体现。

2.纪录片的社会认知价值投射出新的人文精神。回忆历史、阐述现实、预测未来,这每一个阐述选择的过程就是纪录片实现其社会认知价值的过程。纪录片要实现观众欲望的满足,在创作及编导过程中,就需要对大众的接受行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进行有效的推测和判断。记得陈汉元老师曾这样看纪录片的社会认知价值,其大意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应该让观众在看完后,本来不平衡的心态变得平衡,而一部更好的纪录片,应该能让观众平衡的心态变得不平衡。而这正是纪录片的社会认知价值和深层次的思想精髓。在这平衡与不平衡之间,隐藏着观众自己质疑的声音,这说明观众融入了片中的角色,而这正是平民化纪录片的宗旨体现。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从世界史的角度,通过国际性的视野,用中国的视野来观察世界,与世界对话。让观众理解市场经济,了解现代化公司的运作及其由来,鲜明的学术色彩,深厚的经济学史基础,这样的呈现方式,让其忠实受众享受这样丰满的精神盛宴。精美的制作,有效地吸引了受众,达到其传播效果。笔者认为,只要纪录片能有效地满足其目标受众的需要,目标受众愉悦地享受这一过程,并对观看结果持以肯定积极的态度,那么该记录片就应该是成功的,就已经实现其所追求的社会认知价值。《公司的力量》虽然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但也不乏情感化叙事手法的润饰,从细微处折射人性的东西。如其中有一句经典性的解说词: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这种具有哲理性的情感化处理,突显出了纪录片平民化视角的品性。

3.纪录片创作的审美取向趋向于平民化发展

1979年夏季美国“大学电影协会”出版的《电影术语汇编》中,这样定义纪录片:“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和观点,但它取材于实际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3]。”从这个定义中道出了纪录片非虚构的最后防线,也道出了其真实的本性。这也是纪录片区别于其他电视艺术片的关键所在,即它展示给观众的是原生态的材料,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一个重大的新奇的题材本来就是纪录片成功的前提。审美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定价值,而这一价值的产生还得满足其主体的需要,即是否带来欲望上的满足,是否实现了观众潜意识的需要。

时代在发生着永恒的变化,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呈现出新的价值取向,即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纪录片愈来愈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和认可,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其选题慢慢地接民的生活面貌,接民的审美需求。纪录片创作的目标定位更加明确,有专门针对普通百姓简单淳朴的生活现状写照,于是普通百姓、弱势群体走进纪录片的创作范围,实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给百姓带来这份亲切祥和的审美享受。

二、市场化道路――纪录片的生存空间

纵观我国当前电视纪录片节目的市场现状,不管是何种类型的纪录片都在竞相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结构的提升,人文关怀的需求,这一平民化类型的纪录片逐渐进入纪录片的主流市场。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抓住观众的眼球,稳住收视率,是纪录片生存的不二法则。收视率的提升需要实质性的行动,实现了频道的专业化、节目内容的多样化、呈现形式的创新化,才能实现受众接受行为的满足化,也才能实现与观众情感的震荡与共鸣。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资源,提升我国电视纪录片品牌形象,建立具有权威效应的品牌纪录片频道,整合优势资源,参与市场运作。实践证明,市场化道路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存之道,也是电视纪录片繁荣发展的必经之道。市场化作为纪录片栏目扎实生存根系、扩大发展空间的命脉,已被业界普遍认可[4]。实现市场化发展,走市场化道路,才能迎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繁荣发展的春天。

三、结 语

从当前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及其发展现状不难看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色彩唯有与中国当代的时代印记相吻合,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产生接受行为,并引发观众的深层次思考。把平民化视角倾注于创作的整个过程中,以受众为本,让受众感受到真实力量的震撼,文化力量的启迪,理性力量的凝聚以及审美力量的感染。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辉煌发展还需要我们对纪录片受众群体的培育,纪录片创作团队的不断进取以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大力呼应。

参考文献:

[1] 王.重视有线电视新闻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8(5).

[2] 李明娟.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受众细分[J].新闻知识,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