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范文1

0引言

新课程标准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活动和教材的有效衔接,从而帮助学生适应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享受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体现教材理念和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向新学段过渡。通过不断优化教法设计、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行为,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积极高效地参与体育生活,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1促进师生双向适应,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衔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加强教师和学生双向适应是小学体育教学首先应该完成的命题。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具体体育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奖惩手段等,从而更好地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把握好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特点,才能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调整,做好和学生的“双向适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参考上学段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优化课堂管理和组织形式等,从而不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消除与教师的隔阂后,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达成真正的双向适应。

2尊重学生成长特点,制定学习目标

我国小学阶段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刚离开幼儿园,从心理特点和身体形态上与幼儿阶段仍保持较大相似性。因此,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可以多参考幼儿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过渡。但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相比于幼儿阶段已经出现了较大变化,表现出“少儿”特色。因此,针对中高年级的小学体育教学,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加强与教材的衔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各类技术动作,形成一定的体育基础。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加强教材和教学活动的衔接时,不能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必须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年级的体育教学,教师应该规划好学习目标,体现出技术动作和学生知识技能之间的衔接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下一阶段的体育学习打下基础。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大部分小学从一年级就开设了这个体育项目,但是仍然有部分小学生直到毕业时仍然无法有效地掌握基本技术动作,更不用说开展立定跳远的体能锻炼了。因此,针对不同年纪的学生,应该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3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活泼好动,对体育类游戏强烈的兴趣,模仿能力强,往往能够从别人的运动技能中获得提高。但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娇气和任性,没有形成强烈的合作意识。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设计好教学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成功体验,降低他们不良心理倾向给教学活动造成的困扰。

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堂的导入环节,例如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激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做热身运动时,采用“老鹰捉小鸡”等游戏活动,从而改变传统的单调的广播体操或者纵队慢跑等热身活动,更加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

其次,体育教师应该做好学习提高环节的设计,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善于表现,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直观教学法,在讲解三拍动作时,可以巧妙地引用“高人、矮人、超人”的形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在练习具体技术动作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如在练习摆臂和不摆臂的跳跃时,设定“跳过小河”的情景游戏环节,以海绵垫作为“小河”,不断变化海绵垫的摆放宽度和高度,从而使跳跃的距离和高度不断变化,帮助学生从易到难地学习相应技术动作。这样,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活化和丰富了教材内容,使得教学活动和教材内容间衔接性更强。

最后,体育教师应该做好整理恢复环节的设计,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尾声阶段往往安排学生自由活动或者解散,没有很好地总结教学得失。实际上,体育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放松的动作帮助学生从激烈的运动中放松身心,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积极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动作要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范文2

〔关键词〕挫折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 逆境成长

现在的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强,大多都是“小皇帝”或“小公主”;二是应对挫折与困难的能力极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是想到自己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于家长和老师;,尽管是小学生,也必须面对困难与挫折。三是对自我的认识特别自信,在他们眼里自己什么都行,可是遇到困难时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退缩放弃。四是现实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挫折在所难免”,尽管是小学生,也必须面对困难与挫折。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此有明确规定:“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其中“健康”二字不单纯指“身体”而言,它还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 “要使学生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有八九”,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激流中,每一个人都随时面临着困难、风险、挫折与失败,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独生子女等情况,致使相当一部分少年儿童养成了“娇气”、“霸道”、“唯我独尊的”的性格,“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并能够接受各种挑战的强者已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使学生学到知识、技术、技能。它作为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逆境成长?

一、正确理解挫折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挫折教育是指:为提高青少年遇到挫折后情绪低落时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事情发生前向青少年灌输振作精神、鼓舞斗志的理论或事先拟置特定的环境让青少年置身其中以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适应能力的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

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一味地苦恼、自怨、自叹、自恨、自责。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做为教师要鼓励学生,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地战胜它,从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二、挫挫折教育的步骤

1.做好学生的心理准备工作。陶行之先生曾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要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接受和适应挫折教育,首先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因此平时我注意收集一些国内外著名运动员的成才经历以及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挫折的。利用室内课和业余时间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其在潜意识中觉得将来我遇到类似问题也一定能够战胜它。这样一点一滴的从心里上为实施挫折教育做好准备。

2.精心选择教材,合理设计难度。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没有按年级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目标定的比较具体,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比较大,为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就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以及本次课将要进行挫折教育的重点而定。例如:要想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齐心合力才能取得胜利。我在教学是选择了“端线篮球”游戏,比赛中有的学生过于表现自己控制球不离手,我就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学生去拦截他为其制造困难,在他遭受到挫折以后就会主动与同伴配合,最终取得胜利。

3.教学方法恰当,引导学生正确。挫折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和成熟。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定型,如果外界消极因素不能被消除或被有效地抵制,就会出现各种消极意识和心理问题,挫伤少年儿童的积极心态,使其情绪低落,丧失对前途美好的憧憬。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转化,就有可能形成一种犯罪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挫折,第二次的影响力度和影响广度比第一次要弱得多,若事先对少年儿童进行挫折教育,可以有效抑制青少年遭受挫折后的消极心理,培养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

例如:发展学生跳跃能力的练习中,我们经常采用的是接力跳的形式。由于学生能力不同跳得慢的学生经常被嘲笑,使他们产生一定心理负担。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变单人跳的形式为3―5人或以组为单位的合作式跳,即:学生站成一排,大家肩并肩手拉手同时向前跳,以所有人都跳过终点为标准判名次。这样就需要所有学生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互相鼓励,勇于面对挫折,最终战胜自己获得成功。

三、实施挫折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其身、心特点设计情景、问题:

1.注意适度和适量。为学生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自我调节心态,过度的挫折会损伤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及时鼓励,让他们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另外,在学生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其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困难。

3.对陷入严惩挫折情境中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学生一步步实现目标,让他们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在平时则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学生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

4.多为学生创设与同伴合作的机会。与同伴交往合作可以使他们发现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合作中,学生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四、教学建议:

同一样的挫折有的人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有的人则积极面对,用挫折来磨练意志,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我们要像那只逃生的小白兔一样,勇敢面对挫折,面对失败。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多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解决困难的办法,并在挫折中振作起来。新的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由其是在体育学科中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注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方面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受各种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带给学生的可能是心理上、生理上的伤害,也可能变成继续前进的动力。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设计教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当然,并非挫折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假如是很沉重的打击或是多种严重变故的接踵而来,一般都会使人大伤“元气”。所以我们提倡给学生适当的挫折教育,这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对其成长大有益处。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强者,培养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特别是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挫折教育――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崔华芳主编,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6月。

[2]《体育心理学》 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

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范文3

形式的多样化,追求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但是我们还看

到一些体育课开始从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跑",一些教师误认为这样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

就是"好课"。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

向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有效教学"成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

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

一、教学案例反观

案例一:形散而神不散

《篮球球感及行进间运球练习》(初中案例):设置情境:我们是一群侦察兵,挑选精兵——侦察间谍—

—上阵打仗——欢庆胜利。相应练习模块:球感练习:指拨球、双手拨球、腰间球绕环——原地接行进间

运球,寻找背后贴相同号码的队员,在运球过程中把对方的号码撕下——组间行进间运球比赛——球类放

松练习,要求:大声喊出口号。整体队形采用散点站立,学生热情高涨,教师语言诙谐有趣,具有感召力

案例二:行云流水

《接力跑练习》:整体以一跟跳绳为主线。准备活动:长龙接力:以小组为单位,手举跳绳,中间队员持

前队员绳稍和自己绳柄,组成长龙,最后面队员依次从队员中间穿过,组间竞赛。掌握技术阶段:单人跳

绳接力,双人跳绳接力,规定跳绳个数后接力;调节身心阶段:播放录象:竹竿舞,音乐伴奏下用跳绳作

为竹竿跳起竹竿舞。

二、反思:课堂的评价标准

案例一最具特色的就是是一堂常态下的平实的课,在宽松的氛围中有所学,有所得,并且整体以情境串联

,贯彻始终;而案例二的"线"是工具:竹竿,应用一物多用的教学方法。

无论新课程标准还是传统的教学改革,都必须有正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而相对与传统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在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它确立了以"功能"为纲的结构体系。即设置了运动参与、运

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具体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从而更加重视在体育教学中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学生个性与兴趣

体育需要学生通过的自己的身体运动向别人表现自己的能力。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所有的体育世界冠

军里,他们的性格99%是外向型的,只有在进攻中才能获胜。因此在体育课上,外向型性格学生表现得活

跃,他们爱好体育运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对自己的弱项

、平时很少接触的项目缺少热情和兴趣,在上课练习时表现出冷漠、不积极的态度,有的甚至逃避。

2、学生身体条件的差异

体育运动对学生有一定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几个方面的要求,而有的学生由于身材矮小、过于肥

胖、身体单薄,造成身体运动条件比较差,难以完成一定的动作。这样,有些学生在上课时对难度要求较

高的项目就会出现畏难的情绪,他们害怕大运动量及高强度来提高速度、力量、耐力,不能克服身体惰性

,挑战生理极限。

3、教师的组织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个人技能、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

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因,就象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导演,绝对不会拍摄出一部优秀精彩的电影作

品。

4、学校场地器械的优良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如果没有基本的体育场馆,教学器械,就会大大制约体育

项目的开展,从容制约了学生的活动项目和学习兴趣。拥有综合的体育场馆和完善的体育设施更有利于运

动项目的开展和学生的参与热情。相反,如果场地空间狭小,设施简陋,对运动项目的开展和学生的参与

势必造成影响。

(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

1、营造活泼、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消极、冷漠、沉闷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背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造

成师生间的不融洽,同学间的不友好,学生往往会产生不满意、烦闷、厌恶、恐惧和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

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则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同学之

间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产生满意、愉快、互谅互助的态度和体验,在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体验的支配下,学

生就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开拓性。因此,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

前提。

2、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如上述的案例一、二、三,初中的篮球复习

课,采用情境式教学法,生动活泼,兴趣昂然 。而田径教学比较枯燥,采用绳子为辅助器械,不仅能达

到教学目的,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因地制宜的实施体育教学活动

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和学校的场地设施情况,设计开展适合本校的运动项目。

(1)、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如春季可以开展登山、越

野跑,利用森林或山地进行定向运动、登山运动等等,以增加学生了解自然、接触自然的机会,培养学生

适应自然的能力。

(2)、针对场地狭小,可多开展占用空间小,以小组、团队为主要活动形式的项目。如游戏、球类接力

、田径、跳绳、体操、健美操、街舞等,力求形式多样化,从而取代场地器械的局限性。

(3)自制器械和发展民族传统项目。把在日常生活中废弃的物品设计成学生活动的器械,不仅能够废物

利用,保护环境,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活动兴趣。

近十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感受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掌握教学

的艺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等等方面,都充分体现

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范文4

今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2019年江苏省小学语文网络培训,在这段时间我观看了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名师的精彩课堂案例,各位学者专家的交流、品析......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这次培训的精彩内容,时常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作为一名新老师,对于作文教学时常无从下手,而袁志勇老师的系列讲座《2011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给我以后的习作教学,乃至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袁志勇老师向我们详细解读了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内涵,让我们全面、深入了解新课标修订稿的精神实质。袁老师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教师需要从本质上入手,从整体入手。袁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如何落实新课标修订稿,更具体说则是如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落实”新课标修订稿,袁志勇老师认为只有从“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三个角度逐一思考,才能进行有效性教学,真正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对于袁老师的这三点教学理念,我深有感触,也有一些自己浅薄的体会。

一、找准学生缺什么。袁老师认为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找“准”学生缺什么,通过袁老师的讲座我们知道学生缺的是“正向的心智模式”。学生缺少这种心智模式的是因为学生缺少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过程;缺少认知发展的图式。袁老师指出在大多数时候,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缺少的正是像图一样具体的东西,老师没有给他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过程,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缺少图,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是生完成,是硬撑着去完成。语文课程的有效性的缺失或许恰恰就源在这儿。我认为在一节课开始前必须“找准学生缺什么”,即去“向想学生”,而如何找“准”,那就要教学去有效分析地落实,那就是要全心全意地去想学生。可以先从感性入手,让学生先有兴趣;然后再到理性,让学生得到认知发展,在这里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有“认知发展的图示”,可以在教学更有系统性,要去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想清自己教什么。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技巧。袁老师认为有效教学时应有有效思维,他提出有效思维的三元素: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想什么”是有效思维方式的第一元素,也是第一阶段,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确认思维的方向。思维方向明确之后,进入思维的第二个阶段:“怎么想”,这是是落实思维的方式,这就要求必须具体,具体的思维方式。有了前两级思维的过程,“怎么答”是思维的结论。为了让我们对思维三元素或者说“思维三段论”有更直观的了解,袁老师讲解实例-句子写具体,我对“思维三段论”有“恍然大悟”之感。我想教师面对任何一个教学任务,或面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时,应思考到底要教什么,也就是要“想内容”,我们应该教孩子所缺失的概念知识。正确构建学生的正向心智模式是需要概念知识的支持。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时应循序渐进,遵循一问,二想,三答的“思维三段论”。

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师 实施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

体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生健康体魄的最重要途径,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又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关系到青少年的身体状况,以及祖国的未来重任的担当,因此,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了解,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

(一)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在走访了解中小学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基层还有部分体育教师从学历是中专、大专水平,这部分教师的学历还有待提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从年龄和性别上看,体育教师队伍整体还需年轻化、男性化,才能有朝气、有精力,适合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二)体育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

在走访了解中小学过程中,大部分体育教师还是喜欢教学工作的,只不过少数人受眼前利益的驱使,对教师职业不喜欢和无所谓。

(三)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及解读的掌握情况

在走访过程中,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有一小部分没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还有部分教师还不太了解课程标准,可见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建议

(一)教师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体育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教师具有创新教学设计能力

创新教学设计突破传统灌输接受式的单一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增进学生体能、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提供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和活动时间,改变过去只重视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提供通过运动、知识、技能的教学,努力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维目标。

创新教学设计还要求改变教师的绝对权威的角色,强调师生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重视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将成为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教学研究,要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个人成绩的取得和集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教育科学研究,依赖于同事间学术上的虚心好学,博采众家之长,学术争论有理有节,强调学术相容,同事相处要真诚相待,宽容大度,切忌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同事间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真正地把教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改革既给我们体育教师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存在着本领危机问题,新课程理念不是教师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所熟悉和运用的,而学生是面向未来的,我们不要用昨天的知识去教今天的学生。课程改革依赖于教师提高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化发展能力,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教师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观念方法,以及技能知识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课程的实施水平。

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范文6

1选题依据

长期以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发挥拥有的作用,因此重视,加强,改革当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在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时效性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本研究就青岛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时效性,加快基础教育改革进程,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青岛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学生体质健康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青岛市农村中小学体育等资源情况调查,为对其开展情况的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3结果与分析

3.1青岛市农村中小学《课程标准》贯彻实施情况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仅展开了新的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而且也对体育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调查表明,青岛市农村初中有73.5%的学校能都完全实施或者部分实施新大纲,其中,只有20%的学校能够完全实施《课程标准》,而农村小学仅有13%的学校能完全实施。这一现象与中招考试中体育成绩直接加入总分制度有直接的关系。青岛市中小学《课程标准》贯彻实施情况呈现农村初中优于小学的现象。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和监督《课程标准》实施过程,加强体育师资的引进与培养,适当改善教学条件和增加体育教师的经济补贴和体育场地器材的资助,共同推进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3.2青岛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管理现状

3.2.1学校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体育教学

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一直是全社会和学校管理者的指挥棒,这种观点在农村尤其突出,考得好的学校既得名又得利,在这种强势压力下,学校管理者不得不狠抓升学率,抓广大教师的考试业绩,在学校管理者只重考试成绩的指挥棒下,体育教学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了。

3.2.2体育中考几乎形同虚设,更让学生觉得体育可有可无

中考体育考试促使各学校开始重视体育教学,但近几年体育中考并不是特别严格,几乎流于形式,致使有些学校不重视,有的学生存侥幸心理,觉得体育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成绩,因而对体育锻炼无所谓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目前的体育中考模式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许多弊端。

3.3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现状

3.3.1体育器材不能用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并没有专职体育器材管理员,学校体育教师既是使用者又是管理者,以至于器材管理非常混乱,部分器材成为私人财产,部分器材由于不能及时被维修变成废品,真正能用的器材屈指可数。

3.3.2体育器材不适应

目前,一些难以开展,缺乏实用性,无特殊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在学校已经失去了原有地位,已逐步被淘汰。如田径项目中的“三铁”铅球、铁饼、标枪等项目的器材普遍被闲置。

3.3.3体育器材不愿用

部分体育教师认为现有的运动项目缺乏吸引力,而一味地追求引进新项目开发新器材;部分教师对现有的器材不感兴趣,无意运用;甚至个别教师不认真对待教学工作,平时疏于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基本不使用器材。

3.3.4体育器材不活用

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没有做到相互协调,往往各年级同一内容的学习被安排在同一时间;或因为部分学校的教务人员在排课时,把体育课集中排在每天的第4节、第5节、第6节课,导致同一器材短缺,而其余时间又被闲置。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青岛市农村中小的《课程标准》实施情况不乐观。青岛市农村中小学体育专职教师达到规定要求,但是兼职人员较多。农村中小学有部分学校不能按课程计划正常开设体育课,主要原因是缺乏器材。体育设施资源匮乏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开展体育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