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需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管理需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管理需求

实验室管理需求范文1

 

前言:培养物流人才要不仅重视与区域发展的联系,还要加强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结合,并以此为基础做好物流人才培养工作,满足区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在培养物流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培养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有必要对怎样做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展开研究。

 

一、寿光市对现代物流人才的需求

 

寿光市作为山东省一个县级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在2010年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26家,尤其是在物流方面,寿光市已经形成了农产品物流园,仅相关的物流公司有两大部分,一部分为门市经营区,林一部分为物流大厅,总占地面积达到了8800平方米[1]。由此可见,寿光市物流产业正处于逐步上升发展阶段,因此,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多。寿光市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懂得物流管理与操作的实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足够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懂得怎样操作物流与处理计算机信息[2]。其次,懂得农产品相关知识,了解与预见农产品市场行情。由于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已经建成,所以,急需此类人才。最后,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无论哪一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人才,这也是寿光市发展物流产业中最需要的人才。

 

二、做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

 

(一)实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要做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寿光市物流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就需要教育机构重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物流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其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其掌握实践知识,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所以,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物流人才的发展方向,为其分析物流未来发展前景,教授技术原理与方法,安排5-6门核心技术课程,然后,让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提高其人文素养,如《管理学基础》等,并联系寿光市物流产业实际,开展特色专业,如《农产品存储与销售》等[3]。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以后,让学生多参与实践,让其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其中,并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学校应注重与物流企业的联系,每学期至少要参与实践五次,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

 

(二)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为做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学校不仅要重视校外实践,还要重视校内实践。首先,对于校内实践来说,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场地,如实验室等,主要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与综合实训教学等。在校内实践中应以物流管理软件学习为主,如学会怎样利用ERP 软件等,经过对软件知识的学习,学生也会对物流管理流程进行全方位了解,以便更好的应对日后工作。其次,在校外实践中,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中,让企业为学生实践提供必要的场地,让学生认识与了解真实的物流工作是怎样的,要做好物流管理需要学习哪些知识与技能,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也能对物流管理工作有全新认识。如在顶岗实习中,可以将其与专业知识学习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参与配送管理,同时,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还可以发现现有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学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新型业务流程模式。

 

此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举行物流管理创意大赛。学校可以与合作物流企业沟通,让企业为学生提供除商业机密以外但与企业相关的资料,如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物流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等,并鼓励学生到企业调研,由于有这些条件的支持,学生的创意也就更具现实价值[4]。在评价学生创意的过程中,应由企业人才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保证公正公平,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也会认识到自身价值,更可以对物流管理产业有新的认识。

 

(三)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就要联系实际情况,确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也要多参加物流专业人士的知识传授,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教给学生。如在顶岗实习前,教师应告诉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做好工作,还要细心听取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做到多做多学少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实习中获得最多的知识。在建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重视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在校内主要学习怎样操作物流软件,在校外学习怎样与专业人士沟通,怎样与其他企业构建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将自己当做企业正式员工而非实习人员,将企业看做是自己的事业,这样学生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掌握物流操作知识。

 

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虽然寿光市仅是县级市,然而它为山东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不少,尤其是在农产品物流园建成以后,物流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物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管理人才,因此,怎样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就成为教育企业重要工作。本文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革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参考。

实验室管理需求范文2

[关键词]合同管理;合同状态;索赔;隐性需求

中图分类号:S618文献标识码: A

[项目支持] 1、西京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国内外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法律救济比较研究(批准号:XJ130140);2、河南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基于ECOTECT仿真分析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研究(批准号:2014QN021)。

[作者简介] 张彩红,西京学院工程技术系,硕士,研究方向:工程经济与造价

张芳芳,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联系方式: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西京学院工程技术系,邮编:710123

电话:张彩红 15829250418

邮箱:;

全文字数:3000

我国工程建设实践中,业主普遍倾向于把风险一味地由承包商承担,承包商勉强接受合同,双方的对抗思维造成合同履约过程中无休无止的责任推诿进而引发纠纷,致使工期延误、投资失控、甚或工程质量低劣,同时也导致承发包双方利益受损,严重阻碍了合同管理绩效的提高。

一 、隐性需求理论

1.需求的文献回顾

学者们从不同学科对需求进行解析,我们通过下表进行汇总:见表1

表1 各学科对需求概念的观点

综上分析,需求的分析和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却相互渗透,需求的特征可归纳为[9]:

(1)需求针对一种生理和心理不满足的状态;(2)需求表现为一定的时间和序列发展趋势;(3)需求具有一定的情感特色;(4)需求具有质与量和主客体的统一性;(5)需求可以进行探查、挖掘和诱导;(6)需求具有社会历史性,具有经济效应。

2.信息认知和价值感知两方面的审视

从两个方面对需求进行分析,如下:

信息认知度角度,即对自己的需求有着清晰、模糊的认识或没有认识,企业多顾客需求的把握也会处于一种不对称状态。因而,某些需求是显性的,有些需求是难以表达或认识模糊,需要企业进行挖掘才可以显性化的潜意识需求或缺乏状态。

价值感知度角度,对企业而言,可能是提供生理的、心理的或精神方面的产品或服务功能,对消费者而言,可能表现为获得基本的、期望的或兴奋的需求满意程度。这说明对自己需求存在层次性认识,对满足自身需求的价值感知也具有差异,也表明对需求域的探求和提升顾客感知价值的期望。

3.隐性需求的内涵

罗永泰教授对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进行了界定[9]:

显性需求是指消费者为保证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具体满足物的、已经意识到的、能够明确清楚表达出来的, 以达到基本期望的一种内在要求和行为状态。在工程合同管理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合同条款中,可以通过合理索赔机制进行解决。

隐性需求是指消费者为获取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产生的或客观事物与刺激通过人体感官作用于人脑所引起的一种潜意识、未明确表述的, 并能够实现或超越消费者期望的一种心理要求和行为状态[2]。可以发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隐性需求更多体现在工程实践中。

二 、隐性需求在合同管理索赔中应用

1.需求因素在合同管理中分析

我们通过表2 分析,合同阶段性管理过程中的需求要素分析。

表2 合同管理过程中需求的分析

2. 隐性需求分析在合同中

(1) 显性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于自身的需求有清晰的认识,而且这种需求大多局限于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浅层次需求,顾客满意低于或等于顾客期望,以企业提供的基本功能和价值为主,如果缺失就会形成负需求。(2) 结构半隐性需求:主要是针对消费者的基本生存和生理、安全需要,由于特定的经

济条件和生存环境,消费者对自身的基本需求认识程度较低,这种功能上的结构缺失,是一种半隐性需求。(3) 意识半隐性需求:是消费者对自身的高层次需求具有清晰的认识,只是企业现有提供物的功能无法实现更高的价值满足感,这种价值感知上的潜伏意识状态,是一种半隐性需求。(4) 完全隐性需求:是消费者对自身的高层次需求没有清晰的认识,企业现有提供物的功能亦无法实现更高的价值满足感,这种价值感知和提供手段上的双重潜伏和缺失状态,称为完全隐性需求。完全隐性需求必须经过市场、社会、文化等方式的培育才能被察觉和意识到。

3.施工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需求的转化

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在合同管理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在工程实践中需求的转化如下图:

隐性需求 隐性需求

创新 外化

内化 组合

隐性需求 显性需求

显性需求 显性需求

图2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之间的转化过程

这四种转化过程,进行多次循环,就会生成新的组织需求。随着施工合同管理的进一步细化及合理化,将是不完全合同向完全合同无限的趋近。

4.索赔机会识别及索赔管理体系建立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索赔机会的识别过程:如下表3所示:

表3需求二维度索赔机会识别

三、对策与建议

在合同实践过程中,需求的信息认知度及价值感知度的度量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对这方面隐性需求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及索赔理论体系的建立。

不完全合同既然是绝对的,势必对合同绩效产生阻碍,本文提出为了提高合同的效率和效果,应将初始合同和履约过程中合同再谈判中参建各方的需求,作为整体框架进行统筹安排和设计,将在合同文本中往往不易表达,也很难书面化,大多存在于成员的头脑中,由个人本身的技能、经验、分析与处理能力的隐性需求作为重点分析,通过需求循环的创新,达到合同效率的优化。

参考文献:

[1]Hart Oliver D,Moore John.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Renegotiation [J]. Econometrica, 56(4):755-85.

[2] Philip Kotler.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Management.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第一版, 72.

[3]冯丽云. 现代市场营销学[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8): 171.

[4]托马斯.N.伊格拉姆. 专业化销售:基于信任的方式[M]. 中信出版社, 2003, 第一版, (1): 33.

[5]张承津. 论市场消费需求流行[J]. 商业研究, 2005, 311(3): 83.

[6] 严学军. 企业营销知识全书[M].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2): 161.

[7] 吴健安. 市场营销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第一版, (7): 4.

实验室管理需求范文3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52-02

0 引言

每一次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都会带来财务管理教育的变革和发展。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环境和条件、资本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一系列新的复杂的财务管理问题,如复杂环境下的资产定价、衍生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利用、跨国经营的财务管理、全球化趋势下的风险管理等应运而生。我国企业的理财环境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也对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我国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

1.1.1 重“财务”而轻“管理” 财务管理是站在企业整体的高度来组织企业财务活动以及处理财务关系,因此要求在掌握系统的财务知识的基础上拥有宏观思考的能力。然而现在很多高校在培养财务管理人才之时过于强调财务会计类的知识和技能,轻视对于市场整体把握以及企业战略、项目运营方面技能的培养,加之忽视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等领域相关课程的设置,造成的直接结果即是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使得学生难以做到财务理论的跨学科运用,对于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也会较差。

1.1.2 实践性课程较少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与应变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来自于现实案例的分析与实践。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教学过于强调经典理论模型,而忽略在时代背景下的财务管理的变革与具体应用:既缺乏通过对企业、银行、财税局等单位实践调研而获取的“感性认识”,又在项目投资决策、现金流预测等“理性运用”方面的实验设置不足。因此,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做得不够,造成了教学内容与经济活动的脱节,再加上对于社会实习环节的轻视,使得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

1.1.3 计算机技术以及财务分析软件运用的短板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财务分析变得更加的快速与便捷,然而这在无形中也提高了财务管理人才对于计算机技术以及财务分析软件的运用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逐渐被公众所接受之后,财务管理也跨入到了网络财务时代。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仍然将中心放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对于在企事业单位所用到的SPSS、用友、金蝶等财务分析软件教学课程以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等课程设置较少,实验资源以及师资的缺乏使得学生难以获得实际操作财务软件的机会,这也造成了高校所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在实际操作方面有所短板。

1.1.4忽视双语课程的设置 国外教材的有效使用以及双语教学不仅可以避免不适当翻译带来的晦涩难懂与错误理解,更可以锻炼学生阅读国外文献的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的设置比例较低,学生缺乏阅读和使用国外教材和文献的锻炼机会,使得未来在外企等单位工作时较难适应。

1.1.5 职业道德教育不足 近些年财务报告造假、审计舞弊等现象的不断出现使得人们日益加大对于严格监管的呼声,然而外部监管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一方面,最根本的仍然是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当下灰色交易层出不穷的社会中,高校对于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才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然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却鲜有作为。只有少数高校专门设置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多数高校对此仍未做到足够重视。

1.2 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 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为新时期的财务管理学科带来了层出不穷的问题与挑战,然而现实却是:教材在不断修订,内容却鲜有实质性的变化与更新,更多的是内容顺序的调整,而近几年发生的经典案例以及最新杂志期刊等方面的内容却甚少引用。加之有些教师年复一年的使用同样的案例讲授同样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我们都知道,宏观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为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带来许多新问题,然而高校陈旧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难以了解财务管理新的动态与进展,因而也无法对于新问题进行分析和锻炼。

1.3 缺乏灵活的教学方式 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知识的获得而甚少考虑个人能力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学生只是在被动且消极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只注重应知、应会特别是“应考”,而很少去主动思考和探索书本以外的知识。特别是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大班型的授课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和必要的信息交流,环境的限制使得教师不得不使用类似“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这样的结果是既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要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应做如下改革:

2.1 建立“厚基础”、“宽口径”与“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在财务管理专业体系构建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就是目标定位、价值定位与市场定位,这决定着现代高校的财务管理教育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与环境的发展以及能否培养出适合的人才。因此在课程构建方面需要遵从厚基础、宽口径以及活模块的相关要求,使设置的课程合力为培养目标服务。

①在厚基础方面,高校应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数学、外语以及经济管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更要拓展到在写作、计量模型设计、社会科学、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只有掌握广阔和宽泛的知识才能够为将来真正实现财务管理在企业投资决策、利益相关者制衡以及资源配置最优化等方面的全面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②在宽口径方面,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方面要突出学术特色与执业特色,具体来说,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金融、会计财政以及管理学等多方面内容,因此需要设置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①的课程体系,即专业课程不仅仅要包括财务分析、公司理财等方面的内容,更需要开展投资学、金融市场学、财政与税务规划、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以及会计等相关课程,以满足未来执业的需要。

③在活模块方面,高校不仅要考虑财务管理学科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更需要在选修模块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在资源和师资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设置在数量以及质量方面都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即考虑“学科本位”特点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能力本位”的需求。

2.2 加强实践教学的“质”和“量”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设置适合的实践教学对于加强学生对于财务管理学科的感性认识以及理性运用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在引进相关设备、完善师资力量的同时,更应该致力于为学生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在具体实践教学课程的选择方面,有实力的高校可以选择建设ERP实验室或者与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以及企业等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其他院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财务人员、银行高管等专家举办学术讲座,或者在案例教学中与学生探讨当前实际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企业财务状况、运营情况等进行分析。总之,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以达到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2.3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的教学目的应在于强化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以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以及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教授经典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即适当引入一些商业材料、期刊、新闻等内容作为现有教学课本内容的补充,在扩展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可以令学生了解企业在筹融资、海外并购以及经营决策等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财务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研究当前的时事热点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特别的,当采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协作、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的时候,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效果更加出众。

注释: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参考文献:

[1]温素彬,彭敏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之友,2009(12).

[2]李世辉.基于新理财环境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9(2).

[3]曾维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4]赵德武,马永强.中国财务管理教育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财经科学,2008(11).

实验室管理需求范文4

关键词:物业管理行业调查培养模式

物业管理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的细化与品质提升、现代楼宇高科技设备的增加以及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大量既懂专业又懂现代物业服务理念的高素质人才。这类人才,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他们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即“银领”。因此,在“就业导向、产学结合、推行双证、订单培养、打造银领”这一工作方针指导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助于物业管理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面对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有必要通过调查认真分析物业管理人才需求趋势,并采取有力措施来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物业企业岗位设置现状及人才需求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Katg教授认为,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具有的技能要求是不同的,以此研究出各级管理人员技能的最优化组合。从目前物业管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看,大多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即公司下设管理处。其具体的岗位设置主要有公司各部门及管理处管理者、各类管理人员、工程维修人员(包括土建、电气、给排水、电梯、中央空调等)、保洁人员和保安人员等。此种管理模式本身决定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主要需求是在管理处一级以及公司各行政管理部门的中层管理者和管理人员,其数量结构大约占企业人员总数的25―30%。对这类人员企业要求其应具备综合管理素质,熟悉并了解物业管理的各项业务范围,即懂得房屋维修养护、房屋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保洁绿化、治安消防和房屋销售租赁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知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政策法规水平、分析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艺术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操作使用计算机及办公软件、物业管理软件和楼宇智能管理软件等。

国内物业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下面几个方面:一是由学管理专业的人改行,他们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不熟悉物业管理业务;二是学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有专业知识技能,但缺乏工作经验且人数较少;三是城市的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力,经简单培训后进入物业管理行业,他们只能从事一般的体力劳动和服务。根据行业未来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目前状况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层次人才紧缺

很多地区都呈现出物业管理人才供求的矛盾,即高层次管理人才紧缺。全国高等院校开设物业管理专业很少,物业管理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就更少了。一些省市物业管理人才中高级物业管理人才与初级物业管理人才的比例达到了1∶50。行业的发展非常需要既懂实际操作又懂管理的实用型高端人才。事实也证明,懂信息技术的物业管理工程师以及物业管理高级经理高薪也难聘到。一些工龄长、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会因为工资待遇的偏低,逐步离开物业管理行业,逐渐被刚从高等院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取代,其年龄结构有下降趋势;而保安、保洁、绿化等基础工作的人员则由于科技含量低、劳动力资源短缺、工资偏低等原因而逐步离开物业管理行业,逐渐被年龄较大的人员取代。有资料表明,物业管理人才目前已被列入全国紧缺人才之列,尤其是处于高端的物业管理人员、物业管理研究人员、物业管理师全面紧缺。据调查,许多企业在招聘物业管理人才时,急需硕士以上学历,3年以上管理经验,5年左右行业经验,最好有在大型外企物业管理部门工作经验的人才。

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房地产投资额还将不断扩大。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将迅速发展,并不断向规模化、集团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对高级物业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也将激增。

根据2010―2013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研究分析预测报告,2010年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同比增长38.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3692亿元,同比增长34.4%,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9.3%。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0.84亿m2,同比增长28.7%;房屋新开工面积8.05亿m2,同比增长67.9%;房屋竣工面积2.44亿m2,同比增长18.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96亿m2,增长15.5%。

1、住宅物业的人才需求数量预测

2010―2013年新增的这些物业基本上都需要实施物业管理。按照1万m2住宅物业需要 3.3个物业管理人员计算,共需66万物业管理人员,3年内平均每年增加22万人。如果大专以上学历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按20%的比例配备,则每年需要4―5万人。

2、非住宅物业的人才需求数量预测

按1万m2非住宅物业需要10个物业管理人员计算,则2010―2013年内需要新增物业管理人员73 万人,3年内平均每年增加24万人,其中大专以上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按30%比例配备,每年需要7―8万人。

(二)人才质量亟待提升

大专以上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比例将逐年提升,硕士、甚至博士也将越来越多地存在于物业管理企业中。目前大多数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都是从房地产经营管理、工民建等专业转变过来的。已经有很多学者认识到,中国物业管理理论与物业管理技术的滞后直接与国内缺少物业管理高级人才有关。要培养出既熟悉现代物业管理理念和现代物业管理的实用型物业管理人才,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随着智能物业、绿色物业、环保物业、节能物业的兴起,物业管理人员急需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建筑科技水平的进步。为此,物业管理师、智能化管理师、园艺工程师、物业律师、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人才将日趋受到市场的青睐。

二、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

目前,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服务理念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和复合型的物业管理人才这三种培养模式。前者注重培养与业主交流的技巧,这样做的优点是物业管理人员能以服务取胜,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品牌,但缺点是物业人员不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且难以胜任总体性的管理工作。第二种重在培养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运行维护的物业管理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掌握建筑、机械、热工、电工电子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构造与性能,其优点是物业管理人员有能力为业主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容易出实效,但缺点是很难体现出管理和经营理念,物业管理人员的眼界放不开,难以胜任战略性的管理工作,不利于物业管理企业的长远发展。后者旨在吸取前两者的长处,使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既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又能处理物业管理的各类基本问题,关键是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课程设置安排对二者的兼顾要均衡把握,注意不要顾此失彼,也不要面面俱到,有失深度。

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是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绝不是仅仅通过课堂的描述就能让学习者客观理解他所接受的信息,而必须提供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学习者经过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才能通过认知、判断、理解,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从而创造性地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物业管理行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实践,依靠行业、企业,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采取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较之企业、学校各自独立培养的方式更容易培养出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保证人才的质量。因此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来看,它是培养物业管理人才的有效渠道和途径。

以物业公共事务管理为主结合物业机电设备管理进行定位培养复合型的物业管理人才,确定物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以理论知识够用、业务技能精通、管理服务到位、个性特长发展为主旨。具体措施,一是建设规范化的制度性教学资源,如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方案、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考核说明等。二是建设常规的教学资源,如核心课程教材、参考书、试卷库等。三是音像视频教学资源,如情景教学互动课堂《物业管理是怎样练成的》,最好是教师和学生现场互动,就焦点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四是实践教学资源,武汉市政府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建成的楼宇智能技术实训室、物业软件应用,成立物业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及8个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实践环节教学资源体系。

三、改进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首先,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学科及专业研究,特别在物业业主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和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产生一批有价值的成果。同时根据物业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和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新需要,不断增删教学内容。从理论系统性、服务理念的渗透性和课程内容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修改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主要通过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和参加企业实践等方式建立双师型物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同时,跟踪毕业生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对物业管理人才的实际效果的调查与反馈,更好地满足物业管理行业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需要。对现有资源进一步整合提高。特别在虚拟实训领域,对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一步补充完善。实现物业管理专业教育服务力量和物业管理教育文化在全国辐射,互为补充。

第三,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创新教学内容、拓展专业方向,系统地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整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物业管理作为一个大的学科门类需要进一步分类细化,结合行业发展需要逐步拓展物业管理专业的方向,如社区物业管理、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物业经营管理、工程管理、会展物业管理、医院物业管理、学校物业管理、涉外物业管理等方向;同时根据不同的岗位需要,选择学科理论、专业技术、专门技能的支撑点和连接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必要的整合,适应现代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

物业管理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市场发展空间极大,发展机遇呈现良好势头。但是,由于物业管理行业自身的许多特殊属性,也会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认真地研究新问题,妥善地拿出解决方案,会使得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多符合物业管理行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①黄安心,余乐.远程开放教育物业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7)

②戴玉林.基于企业参与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③郭桥华.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探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物业,2008(4)

④雷华.基于真实工作环境和价值创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09(27)

实验室管理需求范文5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电力行业;教学改革

Facing The Demand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CHEN Zhi-hui SHAO Xiao-shuang LIU Wei-xing ZHANG You-ji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Jilin Jilin 132012,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new demands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is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facing the demand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Teaching reform

20世o80年代以后,工程管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向:现代工程系统越来越复杂, 要求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在现代建设项目中,从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造,直到运行的全生命期一体性要求增加;新的融资模式、工程总承包方式和新的项目管理模式的普及;整个社会对工程的要求提高[1]。这些新的发展变化,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才能满足企业及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实践教学环节构成不足

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停留在自身可以解决的层面 。通常,实践教学环节只包括测量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而这些实习环节,往往是自编自演,由教师给出实习题目,学生按照设定的背景进行演练,学生认识不深刻,积极性不高,与实际生产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认识实习及毕业实习环节中,学生虽然可以进入生产现场,参观学习,但往往由于安全及时间方面的原因,并不能全面了解实际的生产情况,因而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1.2 实践教学资源短缺

由于生产企业自身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实习,从而导致大多数学校每年的实习场所经常变动,有时甚至存在没有实习场所的情况,仅有的校内实习场所,也与实际生产存在很大差异,并不能满足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需求。学生不了解实际,因而只能纸上谈兵,就业前景必然受到限制,工作之后的适应阶段必然延长。

1.3 实践教师缺乏

工程管理学科的学科定位应为: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等管理问题的学科,具有区别于其他管理类学科的特征。而对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国际上存在两类观点,学科定位不同导致其培养体系、研究方向等均存在明显差异。一类是面向特定行业,另一类则不是面向特定行业的工程管理[2]。而我校依托电力行业背景,学生就业后应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因此,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属于典型的面向特定行业进行培养。美国建设教育委员会对其国内面向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有指导与评估的职能,该类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为:获得在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获得全面而均衡的教育,以使学生得到终身学习的机会;获得专业意识和领导能力以便服务于建筑业和社会[2]。借鉴这样一种培养定位,我校面向电力行业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实践环节就需要教师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更要了解电力行业的相关知识,而这样的人才是相当匮乏的。

1.4 理论课程的构成体系不够完善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依照国家的指导规定,并没有形成自身的特点,没有依照电力行业的背景优势,设置相应的课程结构,因而对实践环节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因而,必须面向电力行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水平。

2 面向电力行业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必须紧紧依托电力行业背景,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实践。

2.1 坚持走出去原则,深入企业实际,了解电力行业需求

面向电力行业需求,必须首先了解电力行业需求。因此,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定期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电力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工程管理专业教师也应坚持走出去原则,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工程实际,从而掌握现场实际情况,用于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为此,我校特地制定了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计划,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工程实际,接受实际锻炼,这既解决了对电力行业市场需求了解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实践教师缺乏的问题。这一良好做法,应加以坚持,同时接受锻炼的教师范围应进一步扩大。

2.2 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实践环节构成不足问题

应通过多样化的实践环节设计,解决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环节,尤其是在假期,应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实习机会,深入工作现场,深入生产一线,掌握工程实际情况。这一做法不仅解决了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轨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增加了未来的就业机会。学生通过与实习单位的长期接触,通过平时的工作表现,为实习单位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从而为自己未来就业占得了先机。

2.3 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实践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机会。为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通各校友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习场地,以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2.4 调节理论课程体系构成,服务电力行业需求

针对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面向电力行业需求,进行课程整合和设计,将一些属于一体的课程进行整合,将一些企业需要而现有教学过程中缺乏的课程进行补充,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学生。

3 结语

工程管理的飞速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为此,本文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面向电力行业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实验室管理需求范文6

[关键词] 研究生; 健康管理; 认知; 需求

[中图分类号] R16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89-02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研究所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掌握与了解本校研究生健康管理情况,探索研究生健康管理的途径,规范在校研究生的健康管理,对于有效预防相关疾病、慢性病及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校卫生保健的重要工作之一[1]。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目的 首先,期望通过本次调查,引起在校研究生对健康管理的思考,有意识且主动地去提高自己的健康管理意识和身心健康水平。其次,探索健康管理服务在研究生人群中的市场潜力及最佳提供对象,最终为我校卫生保健工作的创新与完善可行性政策建议与意见。

1.2 调查对象 杭州师范大学在校研究生。

1.3 调查方法 专家咨询及问卷调查。

1.4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五部分:调查背景与目的、个人基本情况、对健康管理的认知情况、自我的健康管理情况、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情况。共22道题,数据输入时有多项选择,变量一共30个。

1.5 统计分析 首先通过简单的描述性统计,知晓各个变量的分布情况,其次通过简单的相关分析,最后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多个自变量和主动接受健康管理服务之间的关系,目的是筛选混杂变量,挑选有效变量。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分发问卷120份,实收回119份。学院分布情况表1。

2.2 健康管理认知情况

2.2.1学生对“健康概念”的理解 94.1%的研究生对健康管理的概念理解是正确的,即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几乎所有的人对健康的概念都符合WHO对健康的定义,仅有小部分人认为健康只是不生病而已。

2.2.2 学生对“健康是否可以管理”的看法 98.5%的研究生认为健康是可以管理的,但其中仅61.7%的人赞同健康管理并注重日常的身心健康管理与维护。这说明:大家对健康有很高的认同感,但思想上的认同并未完全化为现实中的行动。逆向思维表明:健康管理产业和相关服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健康管理的道路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积极发挥作用。

2.2.3 学生对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知晓情况 超过一半的人仅是听过健康管理或健康管理师这个名词,但并不了解,更不熟悉,说明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社会知晓度还比较低,同时可以预测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2.3 自我健康管理情况

2.3.1 自我主动体检情况 仅41.4%的研究生是主动接受体检,剩余的皆为被动的听取学校的体检安排。在定期体检周期的认同上,认为周期应为6各月的(44.7%)与周期为1年(45.7%)的基本相当。仅有个别的人认为要超过两年再体检。

2.3.2 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72.9%的人认为大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健康问题是神经症,主要包括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其次就是精神分裂症。这为高校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指明了方向和工作的侧重点[2]。

2.3.3 运动锻炼情况 仅45.4%的在校研究生经常参加锻炼(每周≥3次),绝大多数的学生偶尔锻炼或者几乎从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活动。不良的生活方式势必对我校研究生的身体状况产生不良影响,需要有效干预。

2.4 健康管理需求状况

2.4.1 接纳健康管理的出发点 接受或愿意购买健康服务的人群中,影响其接纳的主要因素是降低疾病风险(54.3%)、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56.3%)、降低医疗支出(39.2%)。而不愿意购买健康管理服务原因分析显示:62.3%的人不购买健康管理多是缘于经济问题,同时作为年轻人,身体状况良好也是他们不选择健康管理的主要原因。

2.4.2 时间的选择 40.7%的人认为二三十时最适合购买健康管理服务,54.8%人认为四五十岁比较合适。仅有很小部分的人认为六七十岁以后比较合适。

2.4.3 服务机构的选择 61.3%的人会选择去大中型医院,34.7%的人会选择去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4.4 费用的选择 42.7%的人在健康管理的投资小于500元,44.7%的在500至1000元,而500之1000之间大约占三分之一。大于1000元的仅占一小部分。

3 健康管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应用原理 二元logistic回归。

3.2 研究目的 分析影响大学生购买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因素。

3.3 研究结果 以是否接受与购买健康管理服务为因变量,以性别、对健康管理的看法、主动接受体检的情况等为自变量,以P

Model:检验除常数项外所有的总体回归系数是否为0,P=0.000,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Cox或Snell R Square和Negekerke R Square分别是0.386和0.750,其含义表示回归模型对因变量变异贡献的百分比。

表2 Variables in the Equation

3.4 结果分析 专业背景不同,对健康的认知与需求有差异,医学、卫生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健康的知晓率偏高。听过健康管理、认为健康可以管理,且日常注重自我健康管理的人更容易接受健康管理服务。经济条件越好或者消费能力越强,越容易接受此类服务。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加,但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现实消费能力不足的现实之间构成了一对矛盾体。针对这部分群体,学校或相关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应提供恰当的、适宜的健康服务。

4 讨论 研究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其健康状况已经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需积极落实。第一,加大健康管理宣传力度,提升在校研究生健康管理认识。通过各种方式提升研究生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提升自我管理意识。第二,实施在校研究生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例如,可以开展学生对健康讲座的需求,建议校方邀请国内相关流行病及健康教育专家团队来校进行健康教育讲座。第三,建立在校大学生健康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是现代化的健康服务,具有个体化、信息化的特点。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是进行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前提。学生健康管理软件系统及配套工具开发与构建适合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及评价机制可以有效的促进健康管理工作效率[3]。各个高校应该积极探索,为大规模的学生健康管理服务积累经验,探索建立与高校大学生卫生相适应的健康管理的运行方式和体系,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和“人人享有健康”的世界卫生目标的实现[4]。

参考文献

[1] 彭爱东.提高高校医务服务意识改进医务工作[J].医学信息,2010,9.

[2] 彭玲,张继红,朱于芳.建立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的体会[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