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范文1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要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的基础上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小学阶段各科教学中,各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教育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生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

“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闭锁性与开放性是小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对儿童个体闭锁,对同伴开放,具有喜欢标新立异的感觉。小学生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作用。心理咨询者不能认为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到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范文2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情感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和道德品质方面。有资料显示,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严重,其中小学生约占15%。另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及培养研究”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问题行为的比例占到了20.6%。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虽然包括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但是环境因素是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其中,又以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1.家庭环境。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倾注了所有的爱,导致其在性格上刁蛮自私,很难与同龄人交往。2.学校环境。面对多重的竞争,包括升学竞争、工作竞争等,教师和家长都不得不给学生施压,在压力重重的氛围下,学生也就容易产生厌学、逃学、不爱学习等心理问题。3.社会环境。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连网络都充满了诱惑。对学生来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千万不要小瞧了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省很多学校都开展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形式化倾向。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教师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心理健康课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心理咨询室也是形同虚设。2.学科化倾向。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导致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门学科来对待,教师在课上也只是形式化地讲讲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等,甚至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这反而加重了学生课业和考试的负担,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3.片面化倾向。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治疗,要等学生出现了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后,再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其实,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多数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针对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以引导其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这才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学生的发展过程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几方面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1.走讲课堂。心理辅导活动课具有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能让学生通过活动感悟成长,从而正确认识成长道路上出现的各种发展性危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地走进课堂,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活动之中,满足全体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

2.融入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不管什么学科都可以伴随着心理辅导。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我要报效我的祖国》一文,可以通过学习邓亚萍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精神,教育学生要从小立志报效祖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可以教育学生只要真诚关爱别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就能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在课堂中,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都是治疗学生心灵创伤的良药。例如,对于一些平时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鼓励,使其能在课堂上大胆、大声地说出来;对于想问而不敢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善意的微笑或一个眼神为他加油。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所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理论分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教师出于职业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

2.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说明了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自我成长和发展、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心理功能的完满表现。学校作为育人的地方,应该成为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阵地,应该加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与认识,加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二、心里健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由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由于理论认识上的不清,导致在实践操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但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学校的开展,而且还容易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超越了学校和学生这个实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会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技术、手段多数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脱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于泛滥,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以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其内容和形式必须围绕着学生已产生的或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而制定。有些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不鲜明,缺乏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雷同;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毫无二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够健全,缺乏具体的指导,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缺少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规范,效果不够明显。

目前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出身科班的还很少,大部分都是由团队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他们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因而在工作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思想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则、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这与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对于各校心理咨询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理应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仅仅是凭个人热情而缺少一种科学精神,或是因为工作需要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那么心理咨询质量必然不高,甚至会因有些措施不当而可能带来严重的行为后果。

三、解决小学心里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校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但此项工作并非只是闭门造车,自我禁锢。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起步相对较晚的情况下见效快,收益大,还必须吸纳它校的有效经验,以先进研究成果为参照系来发展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此,一是要强化区域教育合作,开展校际间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资源;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课程研究工作,依托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立足校本,广泛进行心理健康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难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使用,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利用、区域合作和课题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进一步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进程。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范文4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常态课程,在各种各样的评课、赛课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专家在评课中,总会强调“活动”二字,意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定要突出其“活动”的特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也着重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笔者认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认知、语言等能力发展存在巨大差异这一现状,心理课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有所调整。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来说,抓住“活动”这一关键特征,对于上好小学心理活动课大有裨益。

第一,重集体互动,轻知识讲授,体现互动性。

互动性包含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别于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学科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教学成果能够较快地显现,并且很容易被测量和评价,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中,更偏重对学生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其教学成果往往是内隐的,其影响往往是细枝末节、润物无声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讲,其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还有很大局限,如果通过知识讲授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在“认识自我”这一主题活动课上,如果教师对小学生讲解“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的概念,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小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认识自我,教学效果可能并不会理想。首先,这些概念的掌握对小学生来讲比较有难度;其次,这些概念的掌握并不会促进小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如果教师转变一下教学方式,将知识讲授转换为游戏互动,那么教学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有一位教师通过“大风吹”这样的游戏,来促进学生们对自我的探索。“大风吹,吹什么?吹扎小辫的人,吹戴眼镜的人,吹爱笑的人,吹喜欢帮助同学的人……”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去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身的特征,有效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些集体互动方式,可以创造一个开放、共享的氛围,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充分锻炼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尊重他人,习得开放、积极、包容的态度,建立积极、和谐、内部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

在一次评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提出了如何在心理活动课中传授知识的方法。她认为,心理活动课中知识的传授,不宜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由教师直接讲授出来,而应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体验、感悟等课堂生成,由教师总结、提炼出来,呈现给学生。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输出心理学相关知识,比直接讲授知识,效果更好。

第二,重动态活动,轻静态思考,体现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让学生在行为上动起来,有肢体活动,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听课经验发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教师的提问总会遭遇一些尴尬的场面,例如,学生的回答太表面化,内容没有深度,答案并不是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等。同时,学生讨论也比较流于形式,要么是各说各的,不会通过分析形成小组意见,要么是大家的注意力并不在讨论问题上,导致讨论过程并不会促进相互交流、学习与思考。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特征息息相关。

因此,笔者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尤其是低年级)应该轻静态思考类活动,讨论类、分享类、思考类的活动应该适度,多设计一些能够让学生动起来的“动态”活动。

笔者曾经观察过不同类型活动中学生的反应,观察结果显示,游戏类活动的效果最好,学生的参与热情最高,游戏后的讨论也较有深度和内涵,如果在游戏过程中再突发生成一个小故事,那么其教育意义就更大了。

“桃花朵朵开”这个游戏经常被教师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这个游戏的规则是,当教师说“桃花朵朵开,桃花几朵开”时,学生根据教师说的数字,自动结对,结对人数超过和不足该数都要受到惩罚。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我曾遇到过两个小事件。

第一件事是一个不太受学生欢迎的男生因为找不到结对对象,一把抓住了我。通过这个事件,我引导学生们说出这个孩子的积极品质,如机智、反应快等。

第二件事情是几个小男孩谁都不愿意退出这个群体,导致群体里的所有学生都要接受惩罚。通过这件事情,我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得失与集体荣誉的关系。通过我的引导,在再做此类游戏,出现类似情况时,某些学生的反应是,既然有人注定是结不成对子的,那么他愿意自己成为那个游戏失败的人,而不去影响其他同学的游戏结果。

第三,重行动引导,轻言语指导,体现操作性。

操作性是指学生在课堂中,需要更多地通过自己亲身实际的行动习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言语指导去习得,即要做起来,而不是告诉他“为什么做,怎么做”。

在一次关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在讨论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告诉学生为什么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方法。这些指导对真正促使小学生培养起良好习惯是很有难度的。通过让学生动起来,指导他们真实地去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每次上课前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们做数字划消游戏,以趣味游戏切实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为教育服务,要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服务,落脚点必须是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性、行动性,旨在促进学习的迁移,避免课堂与实际相分离的现象。

为了方便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流程与标准,朝阳区推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几个步骤,大致把一节课分为“热身区”“明理区”“实践区”等几个部分,其中“实践区”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活动,促进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面临实际问题时有计可施。

第四,重氛围营造,轻理性说教,体现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积极的、开放的和包容的,观点是可以碰撞的,思维是可以交流的。教师不再是权威者和说教者,而是倾听者和参与者。

心理健康教育是润物无声的教育,不能仅仅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去考察效果。如果用理性说教的方式去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这堂课的性质会转变为德育课、班会课或者思品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营造一种轻松、安全、关爱的氛围,师生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彼此坦诚的,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特点,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曾经听过一堂主题为“感恩父母”的课,课堂的氛围非常沉闷,课程的主旨表达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授课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讲解,学生的主要活动是进行案例朗读和讨论、分享。无疑,这堂课并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标准。“感恩父母”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主题,需要唤醒学生内心的情绪,唤醒学生对父母辛苦的认知。单纯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很难深层次地体会父母的辛苦。

也曾听过另一堂主题为“感恩生活”的课,课堂形式比较活泼,学生的活动比较丰富,如用小星星为自己的状态评分,“拍卖健康”活动,观看《黄美廉的故事》等。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重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感悟和思考,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陪伴者等,而不是讲授者、说教者。

除此之外,情感性还体现在活动设置需要正向、积极。例如,在一次听课活动中,课堂主题是“压力应对”,在课开始之前,教师通过撒谎的形式虚构了一个压力事件,“班主任说本课结束之后进行课堂抽测”。笔者能体会教师的用意,但是构建压力事件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姑且不论“课堂抽测”是否能够构成压力源,这种方式本身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第五,重积极引导,轻刻板评判,体现专业性。

专业性是指课堂中的内容要符合心理规律和心理学原理,不能有知识性错误,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门关注人格发展、态度、价值观等的课程。其探讨的很多问题并不是“是与非”的问题,更多的是澄清学生自身的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朝着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心理教师应该秉承客观的态度,不可轻易对学生加以评判,而是在适当的情况下加以积极、正向的引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一次关于“如何调节情绪”的课中,教师让一位学生回答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压力时是如何调节情绪的,学生撩起袖子,指着手臂上的伤疤,说:“觉得有压力的时候,会用小刀划手臂。”在听到这个答案之后,教师的表情很凝重,几秒之后快速恢复了镇定,询问这位学生是否有其他方式去缓解情绪,比如寻求同学帮助等。同时,追问全班学生,大家是否愿意互相帮助,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把班集体建设成大家心灵的温暖港湾。当然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最后,这位教师让全班学生喊出了“加油,我们共同面对压力”的口号。此时,课堂的氛围变得异常温馨和谐,大家能够感受到当事同学心中的平静。相反,如果这位老师不够专业,而是批评学生采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宣泄情绪,那么课堂效果可能会是另外的样子。

除此之外,在课堂中应该避免一些知识性错误。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情绪调节”这一主题时,都会说“消极情绪于个人发展是不利的,会造成很严重的危害,所以我们必须消除消极情绪”,在澄清之后,会讲授一系列调节情绪的方法。实际上,消极情绪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也并不能被轻易消除。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范文5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其英文为psychological well-being 或mental health ,意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与心理健康含义接近的词有 "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意指对心理或精神健康的维护和保健。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称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校恐怖症"、"厌学症"和"学习困难综合症"等大都是由于"学校教育方面,教师过于严厉,对学生态度简单粗暴;同学间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等;经过长期观察和调研,笔者认为当前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及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春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爱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宿,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这些主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小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但有句话说得好:"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管理的对象,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整个学校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就确立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要点

经过长期的工作和总结,笔者认为,小学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育者先受教育--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使班主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力军的基本保障

人格要用人格来塑造,只有人格健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为了防止和消除教师不良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必须重视提高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培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准。其次,要培养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总的思路是--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如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的义务等,树立"教书育人必育心"的教育思想观念;以相应的心理理论为指导,把培养班主任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贯穿于与学生进行交往的管理工作之中;以"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走近学生心中,做学生心灵的导师"为口号,采用科学的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方法来启发、引导和满足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同步提高。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同学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3、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认识他们面对的一切,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是靠"听"得到的,它是通过主体自身的活动实现的。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丰富心理世界,发展心理素质。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关活动,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

四、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潜能得到开发,生活上能自理,行动上能自律,心态上能自控,评价上能自省,情感上能自悦。因此班主任要配合学校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要发挥班级、家庭、社会的综合、整合的功能,开展以关心帮助学生成长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范文6

通过老师讲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一课,并通过认真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了深刻的体会。我认真思考、理解、考察,与别人讨论,这激发了我对学习研究的热情,扩充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老师生涯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从心里接受了这门课程,愿意将自己的体会跟大家分享。

老师给我们讲授了六个大问题,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途径、策略,心理健康概念的历史与发展,心理健康标准的探讨,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心理疾病的防治。虽然不是很多内容,但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对这六大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小学老师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自己,而且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进步,我们人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有得必有失,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因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在是太必要了。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特点的需要;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作为老师一定要正视现实,做好心理准备,正确客观地实施教育方针,深入探讨根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这样才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人。

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统一的,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这样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从内容上可分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两项任务。要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要帮助学生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要有助于自我教育,要有助于生产劳动,要有助于医疗,要有助于各方面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

怎样的心理素质才达到心理健康呢?传统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是否正常,情绪是否稳定,心理机能是否平衡,行为规范是否与社会相适应,意志是否坚定。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观点都被淘汰了。因此,近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人格完整,适应环境良好,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追求。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比较合理的,我们就以这几方面判断中小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这是每个中小学老师都应该懂得的。

在今天社会,青少年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是存在轻重之分的,由心理异常,到心理缺陷,到心理障碍,到心理变态,最后发展为心理疾病。现在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本来属于他们的假日假期,也都被送去什么少年宫、辅导班去了,有些有兴趣的还能承受,可那些硬逼着去的,可苦了他们。每年都有那么多学生自杀了,曾口头说过要自杀的也不少,这一股势头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了。我想这些不仅是因为压力大造成的,还因为是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造成的。这些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如果不注意,将会对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面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呢?惟有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下面我将提出我的看法。

第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遵从一定的原则的,不是随便地进行的,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真正地塑造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包括几个原则:

1、教育性原则。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教学化、医学化、科研化的倾向。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把握好教育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3、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同一年龄段的中小学生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而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群体则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4、保密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保密性很强、职业道德要求很高的十分严肃的工作。心理老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要遵循保密性原则,对关系到学生的隐私、名誉、人身等问题要严格给予保密。

5、主体性原则。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基础上的学生主体作用,要以学生为本。作为老师,一定明确这些原则,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落实。

第二,加强老师学习,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一些老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老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良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老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老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老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老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第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人格完整,适应环境良好,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追求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