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范文1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性质,国内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都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和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相比,其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像其他师范类专业那样学习教育心理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类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学科化,即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科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与发展趋势

 

每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都会给教育心理下一个定义,无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笔者对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对这一定义中的核心词“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说明。首先,这一核心词包含了教学中涉及的两大因素,即学习的因素和教学的因素。其中,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教学的因素即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达成并不是由学习因素或教学因素单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一核心词中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这两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最好;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不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较差。换句话说,当学习因素改变时,教学因素必须随之改变,以达到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习内容等方面。就教育心理学的上述定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习内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展开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单纯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上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应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下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 Mayer)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名称中得以鲜明体现。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名称是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learning in the content areas,国内版本的中文译名为《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本书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学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趋势,整本书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育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虽然没有涵盖外语学习的教育心理学规律,但它的意涵却是清晰明了的。

 

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和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是学科取向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综上分析,教育心理学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来说,就是要建构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应该涵盖学生发展、学生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业评估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那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在学生发展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二语获得的心理学规律,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差异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除探索一般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策略的影响外,还要探索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策略,如我们教授韩国、日本等国的汉语学习者时,教学策略、教材编写都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在学习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该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汉语语法,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和学习数学、学习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以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学业评估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外国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脱离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这些独特的内容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教育心理学无用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不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整合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专业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其他专业课(主要是教学类专业课)的时候要探寻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探寻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可为哪些专业课中强调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能够将其他专业课的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时,学生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层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运用,才是力量。

 

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包括语言类的专业课,也包括教学类的专业课,上面所提到的专业学习主要是指教学类的专业课,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等,这些课程中罗列了诸多对应的教学策略,而这些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从这些课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授课中使用它们,并逐渐积累,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如表1所示。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该在空白处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学还可为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什么教学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教学内容上的建构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建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并未完全清晰教育心理学理论,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其他专业课方面可能有知识上的欠缺。此时,这种看似有局限性的学生培养模式,却恰恰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育心理学教师可能对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只要明晰教育心理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就足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两类课程进行整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教师一样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中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都会有所受益。当然,每个单一的学生是无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的整合的,此时,合作学习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进行整合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些主题,教师再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收获将达到最大化,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应从一般的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寻求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的整合,而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内容的整合,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

 

要实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的学科取向和教学模式的整合取向,教育心理学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的三方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三方的合作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三方合作,共同挖掘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案例,不断分享、建构,使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逐渐清晰,对其他专业课教师教授他们的课程也会有所帮助,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最后,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或各种教学文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范文2

生存”作为求学网的四大支柱,已经取得了世界范围的共识。这种共识带来了学习内涵的全面更新,使得“学会学习”在教育中占据了核心位置,也即“学习”不仅仅是接受已有知识、使个体的存量知识得到累积,更重要的是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学习的策略,知道应当如何学习,形成知识的自我生成能力,掌握知识的自我管理技能,使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全部才能(如记忆力、想象力、推理能力、交往能力、体力、审美观、领导者的气质等)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相应的,课堂教学的任务也不仅仅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做好准备,更加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创造出一种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并努力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新的教学模式。显然,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符合时展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情境,努力使自己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做到恰到好处。而做到这些的基本前提是对教和学的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全面了解和把握。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因此,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好教师”是极其重要的。

一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简介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并不长。一般认为它经历了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期(2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成熟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和完善期(80年代以后)等四个时期。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规律,另一条是在真实的学校和社会情景中探究人类学习的规律,研究如何改进教和学。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因此,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心理研究的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大中小学教师因为具备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也具有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实践基础。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我国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过一些闪耀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教学原则,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将孔子和荀子的言论合在一起,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思想中所特别强调的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知识学习原则。这些教育心理思想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先进性。在国外,教育心理学的许多思想也早有萌芽,例如,19世纪前后,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教学要使学生的头(心智)、心(情意)、手(行动)三者均衡发展、重视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讲究准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五个程序等教育心理学思想;捷克的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提出了许多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原理、原则,如教材必须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等。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基础。1913~1914年又扩充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三卷本。书中提出的学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以及个性差异观点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课题。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用普通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从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渐趋集中,教学与发展、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差异心理、德育心理、教学策略、教学评估、教师心理等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学校教育服务的研究取向日益明确,教育过程的探讨、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受到高度重视,这种研究取向一直延续至今。另外,教育心理学家还把视野扩展到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把学校和课堂看成为社会情景,对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受到重视,而且这种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迅速深化,如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习的自我监控问题等都得到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渐趋完善,在如下四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主动性,即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即从内部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研究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研究元认知、学习的自我监控机制等;(3)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即“学习共同体”的营造,教学情景的设置,以使“学习共同体”中成员能够共享教学环境中的一切学习资源,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活动的组织,等等;(4)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建构活动,研究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近来,由于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日益受到重视,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学校教育为背景,由于各民族均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因此,如何使教育心理学研究植根于本民族的教育、心理文化传统之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来理解、解释和干预我们的学校教育生活,是今后教育心理学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学家们也都提出了心理学研究本土化问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以普通心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在学校情景中进行有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个别差异、教学评价和测量等研究,从而更加深入地认清学生学习以及学校教学的内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改进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在一个有效促进认知和情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应当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以下我们介绍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学习心理概述

只有了解了学生“学”的规律,教师才能真正把握“教”的规律。为此,广大教师应当特别关注和研究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策略、学习的迁移、学习中的非认知因素等问题。这些也是学习心理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什么叫学习?

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个定义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首先,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这种经验既可以来自外部刺激,也可以通过练习获得,但无论从那种途径,都必须通过个体与环境之间反复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其次,由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既可以表现为直接的外在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内部心理结构的改变,当然,这种变化必须是比较持久的。

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除了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外,还包括行为准则、态度等的学习。实际上,就现代社会生活而言,日常工作、生活都包含着学习。学习是一个经验的获得和累积的过程。

2.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与人类一般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殊性。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特点是接受—建构式学习。也许有人认为,接受学习一定是机械的、被动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谓接受学习是指这种学习本身是占有人类社会已有经验、把别人发现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并使其成为自己辨别事物、处理问题的工具的过程。由于经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反映客体时所产生的主观产物,因此,经验的接受和占有不能像物的接受那样,在既不改变性质也不改变存在形式的状态下进行。经验的接受过程是主体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也即是一个主体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主体必须处于一种十分主动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运作,才能完成构建过程,真正地“接受”相应的经验。因此,学生的学习,从结果看是“接受”了已有经验,而从过程看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经验建构过程。顺便指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人片面强调创造学习(或发现学习),否定学生学习的接受性本质,已经造成一定的教学思想混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学生学习的接受性本质可以派生出一系列特点。首先,由于学生所要掌握的是已经整理好的、客观化了的、系统化了的经验,是一种间接经验,这种经验的获得在学习动机、过程和学习条件等方面,都有特殊性。其次,学生学习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教师正确有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已有经验的意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再次,由于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因此这种学习不一定是从学生的直接需要出发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建经验结构的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建构已有经验开始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建构过程的完成主要依靠理性思维。当前,有人片面强调直接经验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在主动状态下的,只能以学生的直接需要为教学的出发点,这是对学生学习特点的一种曲解,不利于教师掌握教学规律。实际上,正因为学生学习有强制性、被动性一面,才需要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内在规律如何、具体过程怎样、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等等。古今中外,在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中,由于心理学家的哲学基础不同,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因此形成了众多流派。但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2)认知派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学校心理学;职业化;学校心理学服务;学校心理学家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22-02

0引言

学校心理教育,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将基础心理学提供的理论转化为技术,以求解决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一门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我国大中小学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有多种提法,如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做法上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治疗、心理诊断等多种。所有这些提法与做法,其内容、目标和方法都基本一致,都可以用心理教育一词来概括,其核心都在于“心理”,最终落脚于“教育”,其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

1中国学校心理学的内涵

我国1987年版《辞海》对学校心理学所下的定义是: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各类成员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家长在内的心理活动规律,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提供心理服务,帮助成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各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以下就其内涵做进一步的说明:

1.1 应用性是学校心理学的本质特征。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学校的具体表现,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学校心理学的名词构成来看,心理学决定了它的特殊性,而不是其它什么教育理论或管理理论;学校决定了心理学理论所应用的范围,但不是物理环境上的学校范围,而是与学校相联系的人际范围。

1.2 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有所不同。学校心理学比教育心理学服务面更广、实践性更强、应用价值更直接。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管理、课程设置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教师、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心理学问题,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核心,并与之联系的所有心理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一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

1.3 学校心理学服务对象主体是学生,同时要照顾到教师、家长和管理者。学校心理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5~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学校心理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由各种假设整合而成的思维方式,这些假设常常用来指导、理解和矫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教育世界。

1.4 学校心理学理论丰厚,方法技术多种多样。学校心理学集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包括普通、社会、发展、临床、测量、咨询等理论,与心理诊断、咨询、测量技术等为学校成员提供心理服务,帮助成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各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

1.5 学校心理学服务范围主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及评价、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矫正和培训等。

2学校心理学面临的几个变化

2.1 服务对象呈现扩大化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的服务对象在逐步扩大,从学生扩展到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者。

学生一直是学校心理学服务的首要对象,而且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其服务对象年龄范围在不断扩大,最早的服务对象就是年龄范围在6~18岁的中小学生。随后其年龄扩展到3~22岁的学生,这就加入了处于幼儿期的幼儿园孩子和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

教师是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必然对象。但是,在实践中学校心理学服务于教师是极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学自身发展规律来讲,都在不断的加强对教师心理的关注与服务。学校心理学服务于教师,是完善学校心理学理论体系,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必然过程。

家长是学校心理学服务的辐射对象。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学生的父母,有可能由于缺乏教育知识与技能等,不能够对孩子施加好的影响,往往在教育孩子时遇到很多的困难。因此,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与服务,并间接的影响到学生,也是我们搞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作的明智之举。

学校管理者也是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对象。学校心理学在学校管理、课程设计中的心理学问题、协助学校职能部门优化育人环境等问题时,可以对学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等方面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2.2 服务重心凸显发展性我国现行的学校心理学还遵从着传统的服务模式,就是对个别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诊断、评价、咨询或治疗。当今的学校心理学服务要求将重点转移到全体学生,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因此,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观念应从传统的临床取向转向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其服务的重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采取早期预防、积极干预,以发展社会性为主,综合治疗的策略。

2.3 研究取向重视应用性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学校心理学的两大理论基石。学校心理学家不仅需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有应用理论的实践经历。当今的美国心理学更加重视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研究取向。我国的学校心理学面临着严重的困境,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离异家庭儿童、自杀的大学生等人群,他们急切需要大量的学校心理学家提供的服务,这便要求我们的学校心理学研究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

3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前景

进入21世纪,从国外的资料和国内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以下是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六种角色:

第一是心理预防的引导者。学生在校期间,特别是在中小学衔接阶段,包括中考、高考阶段和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转折期,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注重采取心理卫生措施,加以监督控制。以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顺利完成学业。在心理卫生方面,要防止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注重培养学生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各方面的特点;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包括性教育;要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情感良性发展;要按照不同年级或年龄安排好生活节奏;要使学生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等。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学;心理素质

随着国内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在其中的地位不断走入上升趋势,高校内的学生也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将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以寻求相互适应的方式[1]。健康的心理教育学是引导学生完善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高校心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学生现代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高校教育中呈现出两种原因造成心理学教育在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未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方面,在高校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在课堂中将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毫无色彩的讲解给学生。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心理学教学来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心理状态进行部分分析和理解,同时使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更够做到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一面,在高校心理教学中,教师仅是要求中学生凭借单一性对其进行掌握和学习,例如全面性的学科系统、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准确度以及对相关内容知识有条不紊的清晰度等。换言之,当前的心理学教育过于重视形式方面、思维逻辑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了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增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提高心理学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设,致使我国社会现代化事业走向全面的发展的新单路,因此,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全方面要求也随之增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对国家、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认识给予过多重视,而忽略了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对自身能够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于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做出重点说明,缺乏合格心理素质的人才综合素质的是不健全的,尤其是高校中的教师肩负着培育当代中学生高素质的责任,并对未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2]。因此,心理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教育,避免社会言论、事件、思想等负面方向内容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应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和整理心理调节问题的能力给予扎实的掌握。因此,增强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高等学校中,心理学教育不被学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较少,但是心理学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在未来从事教育行业、以身作则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严格高校教师拥有健康、乐观、积极地心理素质,加大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力度,促进师生的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以便自身适应未来的发展。

三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①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的培养

由多种高水平节操组成的综合体是高尚情操,其价值观组建的基础,也是个性构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高情操的培养,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是指人们的行为与言论符合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与人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等紧密相连成为理智,其是人们进行认知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对理智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继而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求职欲望。

②为学生打造健全的人格。

在心理教育中,人们心理状态的综合反映称为人格,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是健全的人格。在某些方面来说,健全地人格比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重要,因此,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带带学生的人格教育,继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基础是自我认知,心理的个性特征是人格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身拥有健全的人格的前提是经过心里个性教育培育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高[3]。自我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将其与自尊、自强相结合,进行全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学生个性的成熟,以达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建立。

③ 高校教师对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将以育人为本作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以往只关注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高校教师应将传授知识和育人为本的作为教学的根本,具有全面能力、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在未来发展的社会道路中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际训练,将各种运用能力融合在对心理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④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迄今为止,心理教学一直处于对理论和概念浅显的分析上,使得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仅停留于抽象的定义等表面内容,造成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致勃勃态度变成味同爵蜡,并逐渐认为心理学教育毫无意义。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心理学书本的内容制定的教学方案,另一面是教师在教学中值注重理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应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充分发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

总结,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得到增多,因此高校应切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意志力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继而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顺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

参考文献:

[1] 李华平,黄江.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2,32(3):87-88.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课程教学 教育心理 意义及作用 提升措施

一、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的意义及作用

1.意义

一是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校有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等,无论哪种类型,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在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中教学中,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的将教师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教学相结合,使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提升整体水平或综合素养。[1]

二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高等教育教学中的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一样,在教学的整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的配合。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中,适当、适时的运用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及氛围、主动的调节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与学中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此外,还可以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是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是向着科学、全面、合理等方向发展。教育心理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助力部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甚至于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也要进行新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大部分只注重应试方面,对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研究较少。进入新时期,教育心理学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

2.作用

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理论上,是对教育心理的学习。联系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越来越适应学生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课程体系的完善同时又促进了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也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再学习。另一方面是实践上,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教于心理有助于教师随时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改变课程教学中的不合理部分;有助于指导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提高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2]

二、提升措施

1.创设心理疏导机制

学校创新心理疏导方法。高等教育中的课程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课程,自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开放的教育课程中容易迷失。因此,学校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方面应创设一种新的疏导方法或心理机制。而且这种疏导方法或心理机制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大体的范本,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自我解答,而且这种疏导方法或心理机制要使得教师与学生都适用,以使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两个方面都获得长足、优质的发展。

教师从实际出发进行的心理辅导。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是教的主体,在课程教学中占据主动地位,对学生课程学习的提升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要结合课程实际,要随时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情感方面的变化,随时改变教育教学策略,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心理方面的辅导。

2.教师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第一,明确教师自身角色,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教师角色不再单一,新时期的教师不仅是教书匠,还是学生的朋友;不仅是知识的集大成者,还是实践的先行者。在新时期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教育心理融会贯通与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就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随时把握好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进课程教学的发展,存进教育心理的发展。[3]

第二,科学有效的组织教学。能动性、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是教育心理研究的一大方面。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要优化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教育心理的作用,教师要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教学组织,促进课程教学的发展。在课程设计阶段,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预评估。在课程教学阶段,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手段,最大程度的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在课程的总结阶段,要做好教学反思,以使课程教学更加科学化。

第三,用好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心理研究中主动性、情境性研究占很大部分。因此,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适时、有效的激励策略,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用好激励策略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性,比如,提问法、奖励法、激励法等。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在新时期课程教学中数不胜数,例如,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悬念法等。[4]

第四,有针对性的采取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课堂教学方法。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是有针对性的采取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采取或灌输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不仅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心理的发展。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义是指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综上所述,在进行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驻中国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心理学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进行高校教育课程教学的提升方面,学校要创设科学合理的心理疏导机制;教师要实事求是的进行教育心理方式方法的调整、改进,以使教育心理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琦,刘伟伟.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64-65

[2]廖琳.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03:63-64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异同

学习理论的本质是揭示人的学习活动,并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引领学生学习。第20世纪心理学术界的重要领域就是理论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的出现源于学习理论的产生,同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核心要点。十几年以来,许多的心理学家根据实验调查和对理论的研究,给出了一些不同观点的学习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理论,反映了层次组建中的一些基础特征和一般规律,并给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和教学手段。大部分的国内外理论界都比较认同于二十世纪的学习理论观点,将学习理论归纳为两大类,即行为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思想理论基础概论

1、关于学习的本质

行为学派的几个重要代表的观点并不是从学习的基本定义。关于学习问题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持有不一样的看法。通过感官感知的方法,针对某个组织或完全于作用环境的人,这种组织的万兴作用便是格式塔研究。什么是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自主独立积极地控制自己的体验。学习就是一个接收信号和认知符号的过程,学习的抽象含义是获得,并不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学习也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环境符号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行为心理学主张的是刺激反应的影响和行为活动的改变,就是根据外界的强化训练导致的行为变化,而这些变化一般都是由学习引起的,这一观点很明显是强制性的。认知心理学主张有机体对人的作用,指出学习是一种个人对场景的辨别,是组织外部的东西映射的后果,同时注重对内部的强化。因此,无论是在注重什么问题上,对学习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

2、关于学习的内容

针对学习内容的问题上,着重点便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认知心理学认同的是对过程的学习。行为心理学认为,学习内容就是将习惯性表现出来,是由刺激反应组合而形成的。另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是细小和小单位的认知理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特殊情况下导致的特定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理论系统的刺激,尤其是在动觉刺激行为序列中获取。而认知心理学一般则主张:学习内容就是对结构的认知结构和对变化的期望,同时主张整体性的学习。学习也是事物之间相关联的一个过程。很明显,这种注重完整性和关系性的过程,于细小和小单位学习的学习观点有明显的差异。

3、关于学习发生的方式

行为主义主张的是学习的渐进性过程,学习行为是一个对过程进行尝试的理论研究。在早期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解中,格式塔理论学派强调的是分析思维的创新、创造性和自觉学习。如科勒等人李察启蒙强调学习,就盲目的尝试但由于现场,洞察力和所谓的顿悟的成功,以自己的行动是一个理解为什么和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对象关系的情景无关。

4、关于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受决定性学习因素的影响,行为主义通常主张环境的影响作用,这里主要指感觉经验的影响。他们采纳了哲学理论家洛克针对教育的白板说,影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是外部刺激的這一观点。如赫尔主张的观点则是:学习之所以进行的基础条件是在外在强化条件下刺激和反应的相近结果。认知心理学除了主张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外,还特别主张由遗传作用存留的图式或认知结构的作用,另外也还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关于学习的作用

华生作为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主张学习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要做到一定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某些特殊培训对人才进行教育。认知心理学家们应该认识到环境对它否认是否有遗传影响,但是又区别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人们认为教育是万能的,但教育是不断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基于对以上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关于学习内容、方法、基本观点得研究。

二、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两派对学习理论的研究

1、行为主义具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

行为学习理论一般只注重外在的行为,而对内部的含义、目的和经验都比较忽略。在一些方面都可以体现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如强调细小和小单元的学习,在机械应力的形而上学习是渐进的过程,另外普及环境教育是重点,一般则忽略了环境是有人控制的,这关系到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遗传作用等。

2、认知心理学理论注意克服前者的弊端

借鉴以前的科学理论因素,还不能将科学的方法及原则主张到底,造成了在理论观点上还存有一定的瑕疵。虽然两种学习理论存在着观点的异同,但两者竟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在组建学习心理学机制时,能够将两种观点的不合的理论因素去掉,吸收合理的因素,就能够组建起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的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实际上本文针对的就是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者优点的结合;找出两者所共同研究的方向是一样的,所以两者的存在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关联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基于对这两种观点的讨论,无论是哪种观点和那种观点代表人物的主张,我们都应该以一颗辩证思维的心去理解和看待他们的观点。综合起来,还是强调和再一次证明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学习内容、方式、作用及如何对学习进行分类等问题,同时也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及主张。本文通过上述理论论述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异同,帮助学生才心里成长和学习中的人之效果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莉,廖全明.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3:30-32.

[2]阳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比较[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68-71.

[3]王岚.让行为主义让位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模式——浅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1,21:56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