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范文1

一、基本情况

土兴镇位于平昌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幅员面积73.74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40个农业合作社,9236户36528人。近年来,土兴镇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坚持规划引领、壮大主导产业、狠抓基础配套、强化社会治理稳步推进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引领,把握工作方向

土兴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业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总要求,聘请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团队进行全方位规划。专业人员通过实地开展乡村振兴规划课题调研,深度分析区域资源情况,科学编制了《土兴镇乡村振兴规划》,为土兴乡村振兴进行了准确定位,明确了工作目标,细化了工作内容。明晰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生态优先、产村相融、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思路,通过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三区同建”,促进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

(二)坚持产业优先,增强振兴动力

一是精准定位抓产业。围绕“一核三带”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青花椒为主的特色产业,全镇回引业主34人,组建专业合作社34个,规模流转土地2.6万亩,种植青花椒1.8万亩,发展水产1500亩,水果3000亩,巴药1800亩,蚕桑1200亩,建设平昌县青花椒主题公园1个,青花椒初加工厂8个,实现了村村有特色产业园,户户有增收致富项目。二是利益联接促增收在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使用贫困户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的基础上,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做实贫困户现金、支农资金、业主投入、村集体资产、土地流转折资等量化入股,建好产业园区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解决业主投入压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和集体收入来源,实现贫困群众有增收、业主有效益、集体有收入。三是巩固提升促旅游。在现有产业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抓产业的巩固提升转型发展,通抓基础、建特色,按照产旅结合的思路,把产业园区打造成旅游景区,在华山、圣谕等村率先建成“1+6”综合体、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华山”民宿、麻花博物馆、土坯房博物馆等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红烧团鱼、平昌青花椒鸡、土兴麻花等特色美食,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三)坚持基础配套,夯实振兴保障

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改善路、水、电、网、房、厕及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在抓好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一是构建内畅外达的路网结构。在建好江土快捷道路的基础上,加宽黑化土兴—钱家湾主干道,把土兴与县城、元山、五木、得胜、灵山的旅游景点连成一线,极大改善了土兴的区位优势和集散能力。坚持规划引领、清单管理,2019年共加宽改造乡村公路51.2km,建设通组、入户道路56km。全镇“一轴三环”的路网基本形成,群众出行、物流方便快捷。二是全力抓好集中供水的水利建设。以双桥水库县城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依托政策支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在各村同步开展小集中供水和城乡一体化供水(骨干供水),实现95%的农户与城镇居民同网同价吃上了安全自来水。三是抓牢电网升级改造。围绕15个村(居)委阵地、产业园区、村落组团等重要点位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实现居民生活、产业发展的用电保障。四是提升网络通讯。大力实施网络通信提升工程,完成电视网络户户通。五是强化安全住房保障。全镇实施易地搬迁402户,农村危房改造2688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49户,参与土地增减挂钩建新252户,拆旧1200余户,各项住房保障政策落地落实,确保全镇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六是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厕所革命”、土地整理等项目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截止目前,全镇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村村配备保洁员,投资20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加快建设,有望在8月投入使用,两个场镇和双桥水库上游污水将集中收集处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四)坚持有效治理,探索振兴路径

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范文2

关键词:社会保障 帮扶 创新 扩充 创业 就业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新格局的到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挑战。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生之基。推动全民创业,激发全民创业的积极性,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我国实现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强基础,目标是应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形势、新挑战的迫切需求。

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是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据统计,2010年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为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将达到15%左右。2030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超过日本,老龄人口总数将达到4.3亿,占总人口30%,大约三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中国将成为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当前,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风险的养老保险积累制度还没有建立之前,负重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平台将受到严重冲击。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低收入人群,办理提前退休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抚养“两头夹击”的状况,必然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步扩大。预计我国在本世纪30年代进入老龄化高峰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社会抚养问题将更加突出,对加快实现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是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挑战。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城镇化率已达49.68%,“十二五”期间将首次出现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拐点,到2020年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6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城乡、地区、行业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一些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的传统行业和农业受到较大冲击,结构性失业比较严重,加之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与城镇新生劳动力、失业职工等交汇在一起,城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近年来随着经济成份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我国就业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多样,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兼职就业、家庭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不断出现,灵活就业人员的数量和比例在不断上升,其主要特征是劳动关系、就业岗位、工作时间、工资收入均不稳定,从而加大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难度。我国的劳动标准体系,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管理手段,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是收入分配不平衡和社会保障需求多样化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普遍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连续8年为企业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相应缩小了一定的分配差距。但是,由于我国仍处在发展阶段,由于受到体制和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机构改革、企业改制带来的收入差距又在增大,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等制度的快速推进,社会保障覆盖人群规模将迅速扩大,逐步实现“全民社保”。在实现“全民社保”后,人们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对服务的质量和品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2 应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挑战

面临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如何应对,笔者认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组织和引领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者充分实现就业,充分实现从无业到从业的过渡;从简单的劳务到技能的过渡;从盲目创业到成熟创业的过渡。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全民就业拉动社会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增长,是应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挑战的唯一出路。

2.1 帮扶

一是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积极实施国家“帮扶计划”,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和项目落实到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拓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自主创业和异地转移就业渠道,完善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走进社区、走进乡镇,帮扶退役士兵、零就业家庭、被征地农民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二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整合人力资源市场、人才市场职能,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市场运行机制,扩展和完善服务功能,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日”、“企业招聘周”、“毕业生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愿望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尽快实现就业。

三是落实帮扶政策。各级政府应组建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培训、专家会诊等“一条龙”免费创业服务项目。积极组织召开创业成果展示会、创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推动创业局势不断扩大。设立创业扶持资金,为新兴产业、个体创业和初创期的企业在房屋租赁、机器设备购置、产品加盟等方面予以补贴。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的范围,降低反担保的门槛,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吸引和帮扶更多的人群参与创业队伍。

2.2 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开发技能人才。各级党政业务部门应根据各自业务特点和管理权限,围绕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战略,培养造就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由此带动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育社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创新辈出。

一是项目带动。围绕社会需求,积极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加快提升培训能力,着力建设培训示范基地和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

二是突出重点。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的目标,破解和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重大课题。依托技工院校、职业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构建以地市级规模为中心、以示范基地为龙头、定点培训机构为骨干、企业培训中心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网络。

三是定向培训。将有就业愿望、无技能的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组织起来,纳入定向技能培训范围,促进就业能力的快速提高。针对培训人员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情况,积极推广培训机构与社区、与乡村联合办班,即专业培训下社区、下乡村等模式,方便失业人员、农民工就地就近参加培训,提高技能,降低参训人员成本,创新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

2.3 扩充

立足社会现状,不断扩充创业规模,带动就业形势快速好转和持续发展。

一是深入调查统计,扩充创业方案,制定创业措施。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动员和发挥社会力量,挖掘创业资源,掌握创业主体的创业愿望、创业需求,引领社会创业的方向和规模,有利创业项目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培育创业典型,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开展类似“十大创业标兵”、“百名创业明星”等评选活动,树立成功创业典型,推荐创业示范基地,创建创业示范点,增强创业带动就业的示范作用,激发广大群众主动创业、参与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扩充深造范围。对具有发展壮大潜力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国家应无偿提供其深造机会,使其精通经营、精通管理、精通理财,用更大的智慧投入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实施扩大创业带动就业战略,促进全民经济快速增长,持续发展,是应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挑战使之成功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