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战略管理的逻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战略管理的逻辑范文1
【关键词】网络经济;战略;管理
一、引言
网络经济可以这样理解:网络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网络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其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网络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网路经济时代的来临,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竞争的战略管理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促使企业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战略管理变革。只有进行管理观念的彻底转变,才能进行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变,才能制定出适应网路经济时代的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二、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问题
网络经济时代,虽然国内企业也逐步认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也开展从经营管理转向战略管理,但总的来说,由于企业战略管理对我国多数企业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此,国内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1.在战略管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制定战略管理缺乏科学的依据和论证。在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并不从企业本身所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出发,盲目照搬套用,互相模仿停于形式。国内的许多企业虽然也制定了自己的战略管理,但这些所谓的战略管理并不是建立在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也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当看到别的企业取得成功,就盲目照搬,缺乏基础的独立判断能力,导致众多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大同小异,其最终结果可能是在行业中引起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2.在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的战略管理与企业旧的组织结构不相匹配。随着企业的发展,在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前提下就会制定新的战略管理。而战略管理的变化要求组织的结构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决定资源的配置方向。但在我国,许多企业不顾企业经营领域、产品种类和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仍然以旧的组织结构去实施新的战略管理,这种做法往往使战略管理实施的结果毫无效果可言。国内那些突发崩盘型企业除了战略管理制定失误之外,僵化的组织结构和滞后的组织结构调整也难辞其咎。
(2)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不相匹配。由于国内许多企业原有文化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而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是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所以这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全体员工不能达成共识和步调一致。当新的战略管理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互配合时,企业原有文化的变革就会非常慢,而旧的企业文化常常会对新的战略管理实施构成阻力。我国企业在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经常忽略企业文化建设,即使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也没有注意使之与制定的战略管理相匹配,从而影响了战略管理实施的效果。
(3)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问题
国内企业在战略管理制定时,成功实施战略管理所需要的个人价值观和技能往往被忽略,所以在战略管理实施的过程中才注意到需要的人才短缺。有些企业的决策者只看到新的战略管理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前途是多么远大,而忽略了自己企业是否具有合适的实施这些战略管理的人才,就将新战略管理付诸实施,结果出现了没能将个人的能力与战略管理实施任务相匹配的现象,甚至将一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不强的人推上了重要的工作岗位。
3.在战略管理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战略管理控制和评价不能持续进行,评价显得过于迟钝企业在制定自己战略管理的时候不管考虑得多么周到但由于市场瞬息万变,但是国内企业习惯在特定时期的期末或在问题发生后才对实施的战略管理作评价和修正,总结出几大错误却于事无补。
(2)评价方法滞后,难与时代接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才能快速获取第一手的信息,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但是,我国许多企业的战略管理评价要么是召集几个专家进行研讨,要么是企业内部进行的零散报告,这两种情况都很容易流于形式。并且这种战略管理评价是静态的,完全跟不上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速度,所以企业也无法有效及时地采取纠正的措施。
三、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企业战略管理行为人的失误
企业战略管理行为人的失误导致出现战略管理制定的问题和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不相匹配上。在国内,战略管理是企业领导用以决策和协调的工具,而不是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工具。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管理不相匹配主要是由于企业领导层忽略了企业文化在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他们要么对企业文化不屑一顾,要么不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企业文化根本对企业战略管理没有起到应有的正面推动作用,反之却阻碍了战略管理的实施。
2.企业战略管理资源配置的失误
企业战略管理资源配置上的失误表现在战略管理实施中的人力资源问题上。在战略管理实施中,最终的效果取决于企业的关键人物,这些人的能力应与战略管理要求相适应,应具有与战略管理相匹配的资质,能在特定战略管理领域对关键因素做出独立判断和有效把握。
3.企业战略管理结构和制度的失误
当制定企业战略管理时,会出现企业组织结构与战略管理并不匹配的问题。在战略管理评价中,国内相当多企业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系统和制度。只是企业发生危机时,组织众多专家和部门负责人进行检讨,而没有注意经常做这项工作。如果形成有效的评价制度,就会充分而及时地反馈战略管理实施的结果及其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四、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1.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目标时应避免规模误区
企业规模扩大并不等于规模经济。那种认为通过利用各种资产手段将劣质资产大量纳入自己企业并在短时期内迅速膨胀就构成“规模经营”格局的企业领导应该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目标时,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不能片面求大。实际上,企业规模只有与其所拥有的资源能力相适应时,才能发挥规模效应。
2.企业的组织结构应根据战略管理的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组织结构是战略管理执行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要素,建立与组织发展战略管理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应本着“适才适用,精于高效,优势互补”的原则,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在分工和整合上能体现生机和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各方面的显能和潜能,及时对市场经济做出反应。只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管理达到最佳配合时,才能有效地实现战略管理目标。
3.企业文化应与企业战略管理相适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保证企业文化同企业宗旨、理念、战略管理目标的统一,是企业战略管理实施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把员工统一到战略管理目标中去是战略管理实施的保证。在制定新战略管理时,企业领导应该重视和保存现有企业文化中那些支持新战略管理的方面。
4.人力资源的配置应与战略管理相匹配
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其中尤以人力资源的配置最为重要。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以前,应该客观正确地评价企业员工个人能力,避免在战略管理实施中才发现本企业员工的能力并不满足新战略管理的要求。企业可以通过员工的调动与培训,扩大工作范围及招聘新的合适员工来弥补这个不足,以杜绝高才低就和低能高就等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卢泰宏.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三版(中国版),2009.
战略管理的逻辑范文2
【关键词】 战略 战略逻辑 战略管理
一、战略理论的发展轨迹
战略一词原用于军事上,指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挥,是长远性、全局性、根本性的方针、谋略,是为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而作的准备。战略概念运用于企业后,成为指导企业根据产业及市场规律,主动适应经营环境,通过组织及分配关键资源而形成自身独特的能力,并采用恰当的行动,以实现经营目标的管理指导思想。
时代及环境的改变,企业面临的挑战,导致战略管理思想几翻重大变迁。20世纪60年代初,钱德勒(Chandler)首先对企业战略问题作研究,提出“结构追随战略”论点,指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战略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1980)提出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主流,其逻辑是:产业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可藉由执行一种基本战略(低成本或差异化),影响产业中的五种作用力量,以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及优势;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通过价值链活动及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战略。20世纪80年代中期,Birger Wernerfelt (1984)提出“资源战略观”,认为竞争优势及获利能力来自企业特有的一组资源。Jay Barney(1991)进一步指出该些资源必须具备有价值、稀缺、难以完全模仿、无可替代的特征,且在企业之间是不可流动及难以复制的。20世纪90年代初,普拉哈拉德和哈默(C.K.Parhalad,Gary Hamel,1990)提出“核心能力观”,认为每个企业有其独特的运用资源和知识(技术)的能力,且该等知识和能力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难以被复制,由此保持竞争优势及获取超额利润。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战略管理发展呈现整合的趋势,战略联盟理论将关注点转向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强调竞争合作及战略网络的发展,认为竞争优势是构建在自身与他人的优势结合上。穆尔(James F.Moore,l996)提出“商业生态系统”概念,打破了传统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管理者应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将系统内外各相关者联系起来,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的崭新商业模式。
二、战略的矛盾
有关战略的思想,战略管理专家们所给出的观点不尽相同。Kenneth Andrews认为战略需要理性思考,但Kenichi Ohmae认为战略是即兴的创造性思考。Balaji Chakravarthy,Peter Lorange认为战略是事前规划和精心设计的,但Henry Mintzberg,James Quinn认为战略是从潜在危机中浮现、渐进的。Michael Hammer认为战略重组必须打破过去旧的系统,但Makai Imai认为战略需保护旧的体系并加以精心修饰。Michael Porter认为战略需由市场驱动,但George Stalk,Philip Evans,Lawrence Shulman认为战略需由企业能力驱动。
现实中,企业常面临两难的困境,既要满足顾客需求,又要节省内部资源。战略制定本质上是一个解决矛盾的过程,不能沿着一种独立单向的思维做出正确的选择,而要在对立的矛盾中找到平衡点(刘军、吴维库,2004)。企业经营的过程实质是企业与客户等各方力量(包括企业自身)的竞争博弈,要从客户及自身实际出发,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战略决策。
三、战略逻辑
战略逻辑是指形成的战略背后所依据的想法与推理,联结着战略所要达成的目标和做法。每个企业有其独特之处,不同的管理者战略思想也不相同,这解释了为何两位战略管理者看到相同的事实,也具有相同的目标,但最后的战略做法却大不相同。尽管不同的管理者之间的战略思想有所不同,但当中的逻辑关系还是存在的,并具体体现在战略思考、战略分析及战略管理的逻辑当中,其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揭示出战略逻辑是战略思考、战略分析及战略管理之间的连续关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由目前的价值走向未来的价值,即价值的增值。
1、战略思考的逻辑
战略思考是一种观念、想法、有序及有层次的推论。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2003)认为战略作为一个观念的内容,不仅包括组织选择定位,还包括其认识世界的固有方式。战略思考是抽象的,只存在于利益群体的头脑中,没有人能看到或触摸到战略,但这一观念、想法是可分享的,是通过组织成员的意图及行动而分享的。每个企业都会为其所推崇的理念、追求的价值而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模式、系统,并通过营运实现其价值。
战略思考首要解决的是“价值”问题,就像人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的道理一样,企业的存在价值是什么?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生存的理由及目的定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哲学、指导思想、原则、方向,它影响着管理者如何看待自己的事业、市场、顾客、对手、员工及伙伴的思维。虽然学者们对战略各有不同的观点,但其最终都是指向价值,是为增加乃至创造价值,包括企业价值及顾客价值。企业价值反映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及持续经营、发展的能力;顾客价值是顾客在消费过程中所感知到的满足感、满意度,感知到其得益超过其所付出的成本。顾客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只有先满足顾客价值才能实现企业价值,只有在明确的价值定位指导下,企业的经营活动才能持久稳定地展开。
明确了企业的存在价值后,需要进一步考虑解决两类问题:一是企业的发展方向,二是企业的发展方法。方向是地图上的坐标,标示出企业过去所处的位置的,是如何走到现在的位置,且未来将要往那处去,管理者要设定企业发展所走的路向、短期及长期目标,引导员工做正确的事情,使全体循着正确的路径向坐标前进;方法是工具、手段,管理者要制定完善的组织系统,整合业务的组合、资源的结构、竞争的策略与优势,引导员工把事情做对,让员工有效、无误地完成任务。
2、战略分析的逻辑
战略分析是战略管理过程的基础,是为保证企业战略的正确性、可执行性而必须做的。其过程如下:信息搜集与调研―战略分析―风险评估与对策。信息搜集与调研的对象包括对企业近年的经营数据、宏观环境如政策、法律、经济、技术、文化等变化、行业及市场状况的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的变化、消费行为的变化趋势等相关信息。
战略分析是为了解公司内部的优势、劣势及面对外部的机会、威胁,为企业的战略定位、战略选择等提供依据。优势及劣势主要着眼于企业的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综合评估,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机会及威胁则着眼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一般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市场环境、竞争环境和成功企业的标准借鉴等几个方面进行,以寻找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对策,引导企业将行动及资源集中投放于自己的强项及机会最多的地方。SWOT分析矩阵见表1。
SWOT分析法反映出以能力来分割机会的战略观,即机会的数量及质量状态是相对于企业能力的数量及质量状态而言的,能力大、数量大的企业可分割的机会亦大,而能力的质量决定了企业得以利用的机会部份在整体机会中的领导地位,因此作战略分析时更注重于机会及能力(王玉、王琴,2005)。通过对战略的分析,可以预测到不同方案可能出现的风险、后果,为企业提供战略选择与决策的依据。
3、战略管理的逻辑
战略是组织成员通过他们共同的意图及行动所分享的一种观念(亨利・明茨伯格,2003)。战略既是一种集体观念,战略构成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去解读这个集体观念,即战略意图如何在组织系统中扩散并形成共享,战略行动如何在一个集体一致的基础上得以实施。战略管理的逻辑是一个“目标―任务”的链条,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有三个层面: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每个层次的战略都要站在高一层次的角度来考虑,下层的战略设计及实施是为了达成上层所设定的任务及目标,而公司层的战略更进一步要站在行业层次的角度来思考。层与层之间的沟通互信是这一链条的关键,由此企业的战略意图得以扩散、共享并形成集体观念。
战略管理的逻辑性体现在:战略的产生是出于一个受控的、有意识的、正式的规划过程。规划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一是确定及量化目标;二是评估组织的内部及外部环境;三是战略评价;四是战略实施,并通过分解出不同层次的细致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经营计划来贯彻实行,原则上最高管理层负责整个战略进程,实质上战略实施由全体计划人员负责。
4、战略逻辑关系
企业的战略逻辑关系体现在战略思考、战略分析及战略管理之间,三者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由战略思考渐次进入分析及管理。战略思考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存在的价值问题,渐次是发展方向、方法。战略分析先是信息搜集调研,渐次对内外部环境作评估,对各战略方案、风险作分析,再选择取舍,而后实施。战略管理是将一个意图渐次扩散成集体观念,是以目标为本而串连起来的任务链条,是企业内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等多层级的分解、管理。可见,战略逻辑关系是一个有序、有层次性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战略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刘军、吴维库:战略的矛盾逻辑[J].企业管理,2004(9).
[2] 亨利・明茨伯格、约瑟夫・兰佩尔、詹姆斯・布赖恩、苏曼特拉・戈沙尔著,徐二明译:战略过程:概念、情境、案例(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玉、王琴:企业战略――谋取长期竞争优势[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Jay Barney: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Mar 1991,vol.17 no.1.
战略管理的逻辑范文3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现代中国企业管理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万健坚,2002)。
3.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nogy)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hole)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2003)。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Iackson,2002)。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朱江(1999)、尹义省(1998)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2002)、陈劲、许庆瑞(1999)、刘冀生(2002)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徐二明、许可(2002)、王开明、万君康(2001)、陈劲(1999)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汗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谭力文(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Context)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民,刘鸿渭,2003)。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陈晓红.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
[4]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5]赵国杰,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6]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4.
[7]姜振寰,刘艳梅.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9]严建援,颜承捷,秦凡1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南开学报,2003,6.
[10]李梅,金照林.顾客价值创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2.
[1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12]徐全军.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13]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14]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王磊,刘洪涛,李垣1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
[16]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7]蒋峦,蓝海林,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科技与进步,2002,3.
[18]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19]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战略管理的逻辑范文4
一、A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现状
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生产制造系统、供应链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协同商务平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构成了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其中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是核心和基础系统。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包括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管理、集团财务报表管理、集团财务集中资金管理、集团财务全面预算管理和集团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子系统。A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应用架构如图1(引自用友公司的内部资料)。
A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应用架构是由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的应用架构、资金管理的应用架构、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架构和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应用架构组成的。从应用架构图来看数据的传输,资金管理系统输出数据到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系统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系统接收来自资金管理系统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数据,然后输出数据到财务分析与评价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接受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系统和资金管理系统的数据,然后输出数据到财务分析与评价系统,财务分析与评价系统接受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系统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数据。这种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应用架构是以集团财务集中核算为核心的,各个系统都处于同一层次。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的应用架构是:以总账管理模块为核心,其他资产管理模块、应收管理模块、应付管理模块、报账中心模块、报表管理模块和合并报表模块围绕总账管理模块而构成的,同时与库存核算模块、销售管理模块和采购管理模块等供应链模块相连,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应用架构是:A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平台的结构应该由资金预算管理层、结算单位的资金业务运营层、集团资金管理部门的资金业务管理层、核算管理层和资金管理的分析层构成。这样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架构,使得系统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可以与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整合,发挥最大效益。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架构是:支持建立A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支持从预算档案准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调整完整的应用流程;为企业从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分析、考核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借助系统实现企业战略、预算和绩效的有机结合与高效互动,切实实现预算对业务的全程监控、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架构是由预算基础设置模块、组织架构设置模块、用户权限设置模块、预算编制模块、预算执行控制模块、预算调整模块和预算分析模块构成的。企业集团财务分析的应用架构是由分析指标模块、分析方法模块、分析查询模块、Alert(软件报警)模块、管理驾驶舱模块组成的。
通过描述A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整体应用架构和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的现状,了解到目前的A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没有独立的财务业绩评价系统和集团财务战略管理系统,在A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整体应用架构的决策管理层中只存在战略决策和业绩评价系统,企业集团的战略决策系统和业绩评价系统含糊地包括了财务业绩评价系统和集团财务战略管理系统。目前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是一种嵌入型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
二、集权管理型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问题
其一,缺少财务战略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信息化财务管理就没有了方向和目标。从A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的现状来看,人们知道用友ERP-NC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包括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管理、集团财务报表管理、集团财务集中资金管理、集团财务全面预算管理和集团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互相联系形成一个闭环的系统。但是,在目前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中,由于缺少财务战略管理系统,那整个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就没有方向和目标。集团管理者容易混淆企业战略和财务战略的作用。集团财务管理的方向一定是基于集团发展战略,谋求战略的有效执行是集团财务管理的重点。企业集团用友ERP-NC系统有管理驾驶舱模块、专家评估体系模块和自定义决策模型模块,能利用集团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战略进行决策,同样也能对财务战略进行决策;如果把集团企业财务战略纳入到企业战略中去,集团管理层就难以通过执行财务战略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财务管理的目标就难以执行和有效实现。财务战略管理系统应该是一种独立的财务管理系统,包括投资战略管理、融资战略管理、利益分配战略管理等子系统,不能嵌入在企业战略管理之中,这样,企业集团就难以实现投资战略、融资战略和利益分配战略。没有财务战略的企业集团就难以实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目标。
其二,缺少业绩评价系统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全面预算管理就流于形式。总结国内外成功企业集团的经验,可以发现一个共性的规律:财务上的全面预算制度管理方式,也即财务管理的全面预算化。在以全面预算制度为财务管理基本方式的企业集团里,集团总部以“投资中心”的身份,依据整体战略发展结构以及阶段性目标规划,提出拟决策方案的总体预算框架,然后借助由上至下、自下而上的预算组织程序,对拟决策方案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分解、论证与上下反馈、沟通、协调。一旦所拟方案为集团总部敲定,并具体落实为“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的各层级子公司、责任单位的责任目标时,对各层级子公司、责任单位有一种强制性的约束效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指标来考核各层级子公司、责任单位的经营业绩。“投资中心”担负整个集团的战略规划、战略管理、对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发挥着整体统驭的作用。企业集团按照“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这种金字塔式的逻辑关系,组建集团财务组织结构,建立严格的责任控制体系。企业集团财务决策管理过程通常涉及四个不同层面上的财务机构:母公司董事会、集团财务总部、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子公司财务部。在这种严格的责任控制体系中,考核和激励是预算工作的生命线,业绩评价系统是关键信息系统。基于这样的一个分析框架,人们认为目前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不是在“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这种金字塔式的逻辑关系上建立的,没有建立严格的责任控制体系。如果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只有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而绩效管理系统存在更高层次的企业决策系统中,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不包含财务层面的绩效管理系统,那么企业集团不能有效地对子公司进行激励和约束,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也大打折扣。因此,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应该包括业绩评价系统,以便对子公司考核,激励子公司管理层去完成利润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前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应用架构基本能够提高财务决策的及时性,实现数据的网络精确管理,加快资金信息的速度和其它信息流的整合,把业绩评价系统纳入企业决策系统,同时没有重视财务战略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在企业决策系统中的企业战略管理模糊地包含着财务战略管理,没有突出财务战略管理的作用,这是一种嵌入型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架构,这种架构还存在一些的缺陷。缺少财务战略管理系统,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就没有了目标和方向,难以实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目标;缺乏财务战略层面上的业绩评价系统,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也就流于形式。财务战略层面上的业绩评价系统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利润中心(子公司),有效地控制和激励子公司的管理层。
三、集权管理型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优化
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是指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财务管理模型和信息技术来进行预算、决策、控制、分析和评价,是集团ERP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目标是:在确保集团整体财务目标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成员企业个体财务目标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在整体与个体财务目标间形成一种依存互动机制。以全面预算制度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式,以财务战略为方向,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是在“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这种金字塔式的逻辑关系上建立的。基于这样的理念,根据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论和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包括集团财务战略管理系统、业绩评价系统、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管理、集团财务报表管理、集团财务集中资金管理、集团财务全面预算管理和集团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子系统,以财务战略管理系统为中心系统,各个子系统互相联系形成一个闭环的系统。
优化的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如图2。
原来的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是一种水平结构的应用架构,优化后的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是一种垂直结构的应用架构。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分为三个层次,即子公司、集团控制管理层、集团决策层;优化的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以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为中心,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是在“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这种金字塔式的逻辑关系上建立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是由母公司董事会、集团财务总部、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子公司财务部构成的。母公司董事会为“投资中心”,确定集团财务战略,子公司为“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完成财务战略的目标,这样就形成一种严格的责任控制体系,能够很好控制和考核子公司管理层。把原来纳入决策分析系统的集团财务战略管理系统和业绩评价管理系统独立出来,形成独立性的财务管理系统,这种独立性的财务管理系统也称独立性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架构。
管理型企业集团(集团采用集权的管理方式)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目前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不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把财务战略管理系统和业绩评价系统纳入到集团管理的决策分析系统,使整个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构架失去方向和目标;目前这种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是一种嵌入型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架构。在目前的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般是指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系统或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一部分;不存在完整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的部分职能在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系统中得到实现,企业集团不能完全利用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完成对企业资金流的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等职能;目前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为嵌入型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架构,嵌入型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架构不能完成财务管理的全部职能,影响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集团用友ERP-NC系统软件是一种通用的集团管理软件,虽然只分析一个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的应用状况,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优化的企业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应该采用规范化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规范化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是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的一个方向。规范化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应该是独立性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架构;规范化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是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必要的条件,规范化的信息化财务管理要求合理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只有这样,企业集团才能通过信息化财务管理使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最小化;最终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信息化财务管理改变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效率;控制财务风险。信息化财务管理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财务决策的及时性,实现数据的网络精确管理,加快资金信息的速度和其它信息流的整合,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终使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处在发展时期的企业集团都要通过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来提高集团财务管理水平,集团信息化财务管理应用架构也会日益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战略管理的逻辑范文5
由于战略管理主要研究和解决的是企业长远性、全局性、动态性等企业可持续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理论和操作性,因此企业战略管理有别于市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偏重于职能领域的管理特点,这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有别于其他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企业战略管理具有高层性和抽象性
有不少学者和学生都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属于企业家或高管团队的职责,而非中层管理者或一般员工的指责,在中国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过多的讨论战略问题不助于企业绩效。这样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战略管理具有高层性,并不是说企业的其他员工和管理人员不能没有战略思维,只须执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中高层管理团队、一般员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打造基于不同部门、不同管理团队之间有机结合提升企业的战略能力。战略管理的高层性指的是,企业高层或企业家在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基于整合价值和创造价值的视角制定企业的总战略,而不是全部的战略。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要制定和执行相应的职能战略。企业战略管理同时也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很多概念和理论都来自于国外,当然其中也有我国的战略思想。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如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五力模型、竞争多态性、多元化、国际化等相关概念和理论,是相当抽象的。加上教科书中不少案例来自于国外,由于市场制度、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距,国外的企业案例虽然能较好的解释书本理论,但是由于中国市场制度以及中国企业现阶段发展的特征,这对于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国内外企业的了解和实务经历,要求学生短时间内结合理论与企业实际来深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和相关理论,是较难的,也是抽象的。
1.2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很强
企业战略管理围绕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个核心,以企业内外部战略要素为起点,分别从企业的职能层、业务层、公司层三个层面进行企业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以及战略变革。企业的三个层面和战略的三个过程,构成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也是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体系。但这个分类需要之前对企业的职能管理理论有一定的理解和综合能力,才能更进一步理解这门课程知识的系统性。相对于传统教战略管理教科书的理论体系,现在比较盛行的教科书,如希尔、琼斯、周长辉编著的《战略管理》和希特、爱尔兰、霍斯基森编著的《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都逐步加入了战略领导力、组织结构与战略、公司治理、战略性创业等新知识,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强化了管理伦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不断更新和完善,理论之间存在很强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如果学生对其中的理论理解不好,可能会对整体的战略管理理论的理解偏差。
1.3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都要求学生积极融入到团队讨论当中,并且根据任务要求做好相应的材料准备、小组讨论和发言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自己能够充分发挥,同时也要注重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学生在探讨战略管理案例过程中,学生将会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于其中,并不断提升自己和团队的自我学习、团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这些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普通高校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同行交流,我们发现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本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然而,不少学校并没有明确《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过于陈旧,忽视了国际经济一体化、产业集聚发展和网络经济不断兴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实践需要的战略人才需要具备战略思维、较强管理认知能力的前提,忽视了学生战略思维和管理认知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对理论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整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水平。
2.2教学内容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相脱节
从目前不少普通高校本科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设置时,过分强调教材内容和基础理论的讲授,忽视了教材内容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联系,例如竞争分析的五力模型和不断融合的产业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这都需要学生有直观的感觉才能有更深的理解;此外,真正走出学校、深入企业管理实践的课程教学很少,这一定程度上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割裂,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毕业后的工作能力提升。
2.3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相对落后
普通高校受制于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观念和学校资源等条件,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师主要还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法,多媒体教学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师生互动性不够,缺乏对学生战略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团队讨论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使得学生更多的依赖记忆来学习,而非通过有效的讨论、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来推动自我能力的提升;同时现在对课程考核方式更多的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团队合作方式完成战略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转向以个人为主体、以记忆为主要方式的课程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4案例教学应用不够,切合中国实际的案例仍需开发
现有不少优秀教材的理论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安排合理,但是不少教材里面的案例很多是来自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缺乏对我国企业的案例,特别是对本地区优秀企业和我国30多年来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研究。由于存在着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不少教材案例仅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理解的程度,很难让学生根据他们对产业、企业发展的理解提出他们的创造性解决方案,使得学生将理论应用能力的教学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3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结合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特点、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教学质量。
3.1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特点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要坚持要求学生掌握战略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战略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管理认知能力,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我们建议选择理论导向型课程体系为主的教材,如迈克尔•A•希特等著《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并配合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为主的教材,项保华著《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该门课程不能仅依靠一本教材,要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两本以及以上的教材。确定教学方式,理论讲授主要以三个层面、三个战略管理过程为基础框架进行战略理论的讲授,在基础上要充分引入企业案例,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发言,以期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讲授、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考核方面,加强学生平时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和案例研究的考核比重,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应试教育向能力提升转变。
3.2围绕课程重点,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本土案例研究
战略管理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大量的案例演练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领会和掌握战略分析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但要做好案例的选择和开发,适当选择国外经典案例是我们现在大多数教师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逐渐增加中国企业的案例,特别是30多年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优秀企业,也要引入在这个过程中失败的企业,让学生从国内外企业、成功失败两面来思考战略问题,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纯理论分析化的战略案例讨论,引导学生从创新、战略创业、社会创业等角度思考这些案例可能给予的商业启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要加强本地化案例研究,选择本地区优秀企业进行深入的访谈和案例研究,形成国外经典案例、国内案例和本地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案例,使得学生既能够领略到国外企业战略管理的先进性,也学习到国内企业和身边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和老师的社会关系,邀请企业家参与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特别是案例课程的讨论,通过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3.3与学生深入沟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战略管理的逻辑范文6
[关键词]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059-03
现代企业经营是以战略为起点,财务为终点,因此,在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之间,必然有大量的交集,如应用财务规划方法测算企业战略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应用全面预算管理促进企业战略的实施,应用财务分析帮助战略的评价调整等。本文重点探讨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战略实施中的应用,并探讨如何给全面预算赋予战略内涵,以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1企业战略概述
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确定企业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战略管理有两大特点:
第一,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着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因此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第二,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的、往复性的动态管理过程。它是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反馈信息等,而重复进行新一轮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不间断的管理。
显然,战略管理不是停留在战略分析及战略制定上的一种沙盘作业,而是需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落地的一种实操性极强的管理系统。通常情况下,战略管理是由战略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调整等四个不同阶段组成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表明,战略制定固然重要,战略实施同样重要。一个良好的战略仅是战略成功的前提,有效的企业战略实施才是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另外,如果企业没有能完善地制定出合适的战略,但是在战略实施中,能够克服原有战略的不足之处,那也有可能最终导致战略的完善与成功。当然,如果对于一个不完善的战略选择,在实施中又不能将其扭转到正确的轨道上,就只能是失败的结果。所以,战略能否成功实施,是决定战略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2战略实施与全面预算管理
战略实施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问题:如何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层次间分配及使用现有的资源;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还需要获得哪些外部资源以及如何使用;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需要对组织结构做哪些调整;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利益再分配与企业文化的适应问题;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管理,以保证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等。
战略实施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其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好企业资源的配置问题。而预算正是一种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的系统方法,必然成为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工具。但在目前的战略管理实践中,全面预算管理却饱受诟病。对预算持不同意见者认为,许多预算提出的严格控制成本的要求使得经营者们无法自主思考,转变策略,把握新的机遇。此外,缺乏灵活性、机动性的预算造成了一种“不用就是浪费”的心态,这种心态是期末突击花钱的根本原因。很明显,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全面预算管理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时,显得呆板、缺乏变通,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而战略恰恰是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工具。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约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1938年,切斯特·巴纳德首次将战略的概念引入管理理论。直到1962年,美国管理学家阿尔福来德·钱德勒出版《战略与结构》一书后,战略才明确用于企业管理。而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在20世纪20年代初已经产生。因此,从根本上说,全面预算管理并不是为支撑战略管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管理实践中出现各种问题并不奇怪。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要为全面预算管理赋予战略内涵,以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3为全面预算管理注入战略内涵
那么,如何为全面预算管理注入战略内涵呢,我们认为,要为全面预算管理注入战略内涵,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3.1以战略为导向,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在不考虑战略要求的情况下,全面预算的编制依据通常是“以销定产”,它以销售预测为依据,编制资本支出预算和经营预算,再根据资本支出预算和经营预算编制财务预算。这是在企业外部环境相对平稳,市场竞争不很激烈,企业单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下的逻辑。战略是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因此,在战略管理的背景下,“以销定产”为依据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预算管理必须基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战略导向是预算管理的灵魂。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意味着。
3.1.1预算目标与企业战略一致
在战略管理的背景下,企业预算的依据和起点不再是销售预测,而是基于战略环境分析成果和战略制定基础上的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经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后制定,往往更贴近实际,且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企业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后,要编制战略落地的工作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对企业的战略目标按年度进行分解,全面预算管理就应以分解后的年度战略目标为基础和出发点,通过建模,对企业经营的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形成具体的、与战略高度一致的经营指标,再通过KPI、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应用于企业经营控制中,实现企业经营与战略的高度一致。
3.1.2资源配置要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前提下,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企业未来的行动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应充分考虑实现企业战略对资源配置的要求,把资源配置在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领域和关键流程,使企业按照既定战略目标行事,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3.2全面预算管理与战略管理工具的融合
战略管理工具的提出和不断创新是近年管理会计领域最显耀的成果,如平衡计分卡(BSC)、经济增加值(EVA)、基于作业的管理(ABM)等。全面预算管理要赋予战略内涵,就必须与这些工具相融合。
3.2.1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根据企业组织的战略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指标体系。它既是一种革命性的绩效评价系统,也是一个有效的战略管理系统。平衡计分卡以组织的共同愿景与战略为内核,将公司的愿景与战略转化为各责任部门(如各事业部)在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员工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的系列具体目标,设置一一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各项指标的预算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对应不同范围的差异率,设定不同的评分值。以综合评分的形式,定期考核各责任部门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执行情况,及时反馈,适时调整战略偏差,或修正原定目标和评价指标,确保公司战略得以顺利与正确地实行。
在制定平衡记分卡的过程中,与实现企业战略相关的各项财务和非财务目标均得到考虑,因此,平衡不但指出了企业战略财务目标,还指出了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业务流程,可见,平衡记分卡是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全面预算管理和平衡记分卡的融合,就是要求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符合企业战略目标,也就是与平衡记分卡的财务目标一致。同时,平衡记分卡所确定的关键业务流程,就是资源配置的重点,预算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各关键业务流程的资源配置要求。
3.2.2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债务和股权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净值。主要应用于管理目标设定、持续管理改进、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设计等管理领域,它通过测量公司在一段时期的经营业绩,对公司战略的投资方案进行评估并最终达到创造高于资本成本的利润的目的。经济增加值不仅仅是一个管理指标,还成为了一个以组织分权为特征的EVA管理体系,在这一管理体系下,企业战略分解为关键要素及关键绩效指标和各种行动方案,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企业的预算,确保预算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符。
全面预算管理与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的融合,要求全面预算管理一方面要在预算编制时增设经济增加值预测;另一方面,还要依据经济增加值的要求,对预算内容进行改进,促使企业经营的改善,包括:
①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②提高投资效益:在考虑资本成本的基础上测算业务的回报率;将资本投入到营利性高的业务,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重视无形资产的建设,增加研发投入;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③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流转、降低融资成本、考虑企业筹资和投资的期限匹配等。
3.2.3基于作业的管理
简单通俗地说,作业就是组织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具体活动。作业与成本有密切关系,成本的发生根本是由作业的执行引起的。事实上,作业成本(ABC)概念的最初提出,只是为了更好地计量成本、解决共同成本分摊问题,但后来人们将它所提供的信息广泛用于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顾客赢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使得ABC很快超越成本计算本身,成为价值链分析的基础、服务于企业战略和增值目标的ABM。
企业根据战略要求,合理地确定作业及作业之间的关系,对于降低成本,培育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故西方20世纪90年代作业基础预算(activity-basedbudgeting,ABB)应运而生,这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发展。
作业基础预算是以作业管理为基础,以企业价值增值为目的的预算管理形式。它是在作业分析和业务流程改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据此预测的作业量,确定企业在每一个部门的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并运用该信息在预算中规定每一项作业所允许的资源耗费量,实施有效的控制、绩效评价和考核。建立在作业层次上的预算制度是支持持续改进和过程管理的有效工具。
3.3预算的刚性与柔性
战略管理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纳入了变化的环境之中,管理工作要以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作为决策的基础,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增强企业经营活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因此,从根本而言,战略管理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世界。而全面预算管理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营进行计划,其计划的有效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要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一矛盾是由战略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管理实践中,集中体现在对预算刚性的“度”的把握上,其解决之道在于把预算的“刚”和“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3.1动态环境下宜“柔”,稳定环境下宜“刚”
如果企业处于较动荡的产业环境中,未来的不确定程度高,这种情况下应强调预算的“柔性”,在预算方法的选择上,应多采用“弹性预算法”以提高预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企业处于成熟的产业环境中,未来的透明度大为增强,就要强调预算目标完成的“刚性”。
3.3.2长期预算宜“柔”,短期预算宜“刚”
长期预算的编制可以只有基本的框架和原则,为可能的调整留下空间,但短期预算却要尽可能详细完备,要强调预算执行的“刚性”。
3.3.3战略宜“柔”,运营宜“刚”
战略是与特定的企业经营环境相联系的,具有长期性,其制定是基于对企业经营环境趋势的预测,所以即使战略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企业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或实际变化与预测有较大偏差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战略进行调整。而运营预算针对相对较短的时间,应采用“弹性预算”一类的方式保持其灵活性,而不宜进行经常地调整。
3.3.4资源规划宜“柔”,业绩评价宜“刚”
预算应当是现实的、最有可能实现的预算,这样才能避免资源配置的失误和浪费,因此从资源配置的角度,预算必须就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要有一定的“柔性”。但企业目标一旦确定,就必须保证严肃性,除非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一般目标不会更改。因此,根据预算来进行考核时,就必须有一定的“刚性”要求。
3.3.5投资活动预算宜“柔”,经营活动预算宜“刚”
企业投资活动不确定性较大,应具有较大的柔性,留出足够的余地;企业经营活动一旦走上正轨,不确定性相对较小,应具有一定的“刚性”。
3.3.6预算管理的推行宜先“刚”后“柔”
要“先严”以显示规则的尊崇地位,在取得成效后再显示出人性化“宽”的一面。
4结论
综上所述,全面预算管理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将战略计划落实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中,战略目标通过全面预算得以固化与量化,使预算的执行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同一过程,是为承上,同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形成的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基于作业的管理等企业各种具体管理工具的考核指标,避免了相关指标脱离实际,脱离战略,为战略的落地打下坚实基础,是为启下。
因此,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全面预算管理是战略落实、战略有效实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全面预算管理应以战略为导向、并与平衡记分卡、经济增加值、基于作业的管理等战略工具相融合,通过把握好“柔”与“刚”的度,为全面预算管理赋予战略内涵。企业应该运用好全面预算管理,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MBA智库百科.战略管理[EB/OL].http:///wiki/%E6%88%98%E7%95%A5%E7%AE%A1%E7%90%86.
[2]汤谷良.战略财务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MBA智库百科.全面预算管理[EB/OL].http:///wiki/%E5%85%A8%E9%9D%A2%E9%A2%84%E7%AE%97%E7%AE%A1%E7%90%86.
[4]刘洪兵,陈正侠.这样执行战略最有效战略落地的学问[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5]甘永生.全面预算发展趋势——战略导向全面预算[J].财务月刊,2005(14).
[6]李春瑜,刘玉琳.预算管理的四重境界[J].中外管理,2005(6).
[7]MBA智库百科.平衡计分卡[EB/OL].http:///wiki/%E5%B9%B3%E8%A1%A1%E8%AE%A1%E5%88%86%E5%8D%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