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范文1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已经十余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多问题。对问题的的本质思考需要借助伦理学的思维,通过探究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伦理的“为何”与“何为”,旨在进一步帮助人们理清体育新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伦理学本质  

  

从伦理学的基本矛盾“善与恶”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探寻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的矛盾。其实,不论课程改革的“善与恶”如何体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造就完整的学生而服务的,而造就完整学生则需要以和谐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构建更和谐的社会,进一步促进处于这个社会中的人的更加全面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伦理学本质是“为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出现的善与恶”,而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则是解决善与恶的矛盾,更好的促进学生通过体育新课程的学习而成为和谐的人。  

  

二、为何: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伦理原因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伦理学层面的笼统原因,但为何要这样,其精确的原因又是什么,则需要我们探究。  

1.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在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一切领域体现和促进公平与正义。在基础教育领域,要保障和促进公平、正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科学的课程改革观,将公平与正义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取向,将促进、满足每一个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需要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支撑点。但在体育新课程推行之前,反观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始终把持着整个体育课堂,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将各种运动项目高深的运动技能毫无差错的传授给学生,而且学生还必须要老老实实的接受,不允许有任何的花样与创新。在这样没有区别的教学背景下,且不说不同基础的学生接受相同难度的运动技能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学生除了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其它接触很少也是一种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会对学生自身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也会将他们培养成不知道什么叫做公平和正义的所谓的人才,那么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还从何谈起呢?  

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而体育新课程则要求教师将运动技能当做是体育学习的载体,但绝不是体育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除了学习运动技能之外,还必须要关注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必须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得他们成长于一个公平正义的体育学习环境之中。  

2.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公平正义的目的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准备,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将公平、正义要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而且要在课程改革的结果中加以体现,作到“课程改革为人人,人人共享课程改革的成果”,课程改革不仅应当增进人民的福祉,而且要努力缩小客观存在的社会差距,保障不同族群、阶层的人群能够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从而扩大社会民主和平等,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从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就可以看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颠覆了传统“体质健康”的单维健康观,形成了“三维健康观”,而三维就意味着更加全面充实,旨在从里到外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另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提出,更是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要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作为。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部分师生的误解,比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将学生始终放在首位,任何事情都以满足学生为主,但这显然是不对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应该也是有所选择性的,不能盲目的迁就学生,而应该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客观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三、何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伦理实践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而获得参与公共生活、相互尊敬和明智判断的美德,使他们成为社会体系的合作者、社会正义原则的遵守者以及优良美德的践行者,成为和谐、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从而很好的规避那些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毕竟还只是一种理想的层面,如何实现这种理想还需要我们不断的从伦理层面探索实践途径。  

1.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落后地区体育教学的支持力度。平衡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诉求,只有通过平衡才能抑制两极分化,才能达到共同前进的目的。但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滞后,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落后,办学质量较低,这不仅长期困扰和制约着这些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阻碍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体育教学领域,不平衡现象非常之严重。比如,在江浙沪等发达地区,学校的条件堪称豪华一流,但在西部边远地区,很多学校不仅基本的篮球、排球、足球等体育器材没有,就连正规的体育教师也都没有,很多体育教师都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来兼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育课能够开展得好吗?学生的体质能不下降吗?因此,我们的政府应该要大力支持这些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积极筹措资金解决经费问题,向这些地区派遣优秀教师支教,等等,努力提高落后地区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关注课程改革发展的不平衡并努力解决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和各自的发展需要关照不周,在制定课程政策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发达地区学校、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为依据与标准,缺乏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其结果是,基础教育课程一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比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自2001年颁布以来,已经推行了十年的时间。在推行的过程中,无论是主管体育的政府行政官员,还是从事理论研究的高校体育专家,还是从事基层体育教学研究的教研员和一线体育教师,都对课程标准对不同地区的非适应性本身提出了很多问题,希望国家能够尽快修订课程标准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体育新课程标准制定组在修订课程标准方面似乎没有任何的动作,而且面对这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没有发表任何导向性的意见。很显然,这种沉默的态度毫无裨益,只会伤害广大关心基础体育教育工作者那颗热情的心。因此,我们要努力关注不平衡发展并相反设法去解决。  

3.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公平开展。无论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多么繁荣,但其最终落脚点还在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否则一切都是徒劳。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实践者,课程改革能否成功,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要承担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的使命,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就必须保障“课堂公平”,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全纳”的观念,平等、公正地对待、信任、评价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生命价值得到展现,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进而探析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伦理本质,是体育新课程健康顺利发展的内在要求。伦理责任与义务是藏于体育教师内心的一种潜意识,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广大体育教师的这种潜意识,才能为通过体育新课程的开展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才能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全面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嵘,张建华,毛振明.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74-78.  

[2]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17(12):52-56.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范文2

一、教师应从培养合格劳动者的目标出发,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设计都是以机构运动简图为研究模型,建立机械运动简图应该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因此应把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简图的定义、性质和常用运动副的代号、机构运动简图的建立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对于机械传动和零件设计部分,应减少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介绍,增加零件细部结构的设计介绍和一些设计参数选取原则的介绍,并加强对机械运行的介绍,比如多种传动方式的组合、原理、特点以及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维护等。可增加一些本专业最新动态的介绍,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机械的新发展、新思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在过去的教学中,通常只重视设计计算,认为只要会计算就达到要求了,而轻视了结构设计以及与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紧密结合的部分,使教学与实际脱节。如轴承这一节:轴承装置设计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往往不作为重点,而这部分内容是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直接接触最为广泛的实际问题。因此,可以把这章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把轴承装置设计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轴承的安装、配合、紧固、调节、、密封等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问题。在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举一些工程实例,如CA614OA车床主轴支撑的例子,通过这个实例,使学生重点掌握轴承的组合结构、轴承的调整以及轴承的精度对机床主轴传动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整合,使学生既学会了轴承的基本知识,又掌握了轴承的应用技术,同时使学生明确了轴承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地位。

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现在职业学校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基础知识差,不少人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奇思想重,对周围世界十分敏感好奇,他们喜欢观察事物,凡是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凡是自己喜欢的就会去做。因此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就要使其对专业感兴趣、对课程感兴趣甚至对任课教师感兴趣,而这些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实施趣味教学来实现。

因为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虽然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已相对简化,但由于学生理论水平比较薄弱,《工程力学》和《机械制图》学得不够扎实,加上缺乏基本的机械常识,所以在机械基础的学习过程中,想象不出一些零件的结构,受力情况分析不透。因此教学中应首先降低难度,让学生有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若照本宣科,不进行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必然会学之无味、学之困难。为唤起并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可根据学生活跃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思路清晰,善于归纳和表达,能够把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纲目了然、脉络分明、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机械基础》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职校生来说,无疑是有较大难度的课程,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程度高一点的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便“死记硬背”;程度低一点的学生,一旦无法战胜困难,就会放弃学习以致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学中关键要上好第一节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学生对本门功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讲在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中已完成了40%。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口才,能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谈吐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基础》是各个工种的专业基础课,与各工种专业课联系紧密。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应当不仅具有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及设备的有关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也就是说我们应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例如在举例讲解时应尽可能使用见过或使用过的设备,如讲解四杆机构,可以结合家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如果有可能的话,理论课教师应主动与实习老师联系,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学院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前事先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参观一边讨论。在参观实习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告诉学生这台设备采用了哪些机构、某个零件采用了什么机构,把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体地领会各种机构在机器中的应用。这样,学生上课时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就不会觉得抽象,就会产生学习兴趣。我们再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范文3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而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xx年11月本人参加了区进修举办的干训学习,对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进行了专门的培训。现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认识、收获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在这次培训中我听到一句话“你们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深受启发,对啊,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其次,新课标下的老师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新课标下的老师成功的转换了自身的角色,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他们学会了蹲下身来欣赏学生,他们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错不以给出批评,更多的是赞扬和默许,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新课程下的老师,充分的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

沃德曾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在每一次听课过程中我都深深的体会到了新课程下的老师们都在努力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他们的追求是走向全人教育,这也正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发展的终极追求。培训中的老师的讲座值得我再次深深的品位。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团队建设;“1+X+Y”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068-03

1课程体系与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设置特点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我们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整合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和专业基础教学队伍,团队带头人是教育部农林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团队成员中既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教授、博士,也包含具有生命科学、农业、林业和管理学等教育背景(硕士)的主讲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设置特点,为在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做到因专业施教提供了保障。

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其中公共基础课依照教育部1997年制定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训目标,是一个包含有三个不同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计算机系统、多媒体技术基础、程序数据的结构、组织和管理、数据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及信息系统安全等内容,其特点是涉及的计算机知识面很广。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主要由程序设计类课程组成,包括VB、VFP、C、DELPHI和Java程序设计等,其特点是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网络应用基础等等,其特点是既需要计算机专业某方面的基础,又需要有相应的应用领域的基础。

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其中“程序设计基础”和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相关,而“数据结构”在实现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通过对数据结构的系统学习与研究,理解并掌握设计和应用数据结构的主要方法,学会分析数据对象的特性,以便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算法,并初步掌握抽象数据类型的设计及其相关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巧;学会运用基本数据结构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通过实验体会计算机方法学的理论、抽象和设计这三个过程,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数据结构”的许多应用都可以体现在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

2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一直非常重视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曾先后主持编写教材15部,其中《程序设计》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算法与数据结构》和《算法与数据结构习题精解和实验指导》是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数据结构学习辅导》是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课程辅导丛书,《Java程序设计》是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精品教材系列,《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是21世纪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规划教材,《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是21世纪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规划教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网页设计与制作》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和《数据结构习题解析与上机实验指导》是华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推荐教材,《Delphi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和《Delphi程序设计学习与实验指导》是福建省高校计算机统编教材。

各门课程都建立了课程组,大部分课程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资源。其中素材类教育资源有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素材、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和常见问题素材等。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大部分课程已经建立了一些网络资源,如CAI课件、无纸化考试系统等,在更大范围、更便捷地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已经分别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VB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等课程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制作项目组。同时建设了课程网站,集成了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答疑系统等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学资源。在课程组成员多年的努力下,课程建设取得了有效的成效,比如,“数据结构”课程分别在1999年和2007年获得福建省省属高校优秀课程和福建省精品课程的称号。

3“1+X+Y”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

目前,我们正结合本校的学科和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基础1+X+Y平台构建与实施”的教改项目的建设。其中“1”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全校性公共必修课;“X”是适应不同专业设计的一组限定选修课程,全校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门课程,如VB、VFP等;“Y”是学生任选的信息类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基础”三门选修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和好评。我们的目标是融合计算机科学、农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构建具有农林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目前我们已经针对生物类专业的学生编写了教材《计算机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开设选修课。我们已经着手准备新增全校公共可选的3S技术、生物信息学、农业信息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特色课程,同时还将针对全国高校中我校独有的蜂学专业开设相应的计算机特色课程,以更好地为该专业培养高级信息化人才服务。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尝试在有限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有选择地融入专业基础的教学。在第一层次进行介绍,在第二层次时要求理解原理,而在第三层次实现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本学科领域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获取、处理等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一系列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通过编写调试大量的程序、进行大量的实例操作,才能使学生理解软件的思想方法、积累软件操作的经验,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课堂精讲,上机多练,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创新性实验结合专业。

(1) 示范式教学,精讲多练

讲课全部使用多媒体网络机房,教师采用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案例提出问题。教师示范解决方案为基本形式,教师精讲,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特点,一些操作性的内容通过上机实践来掌握。教师变传授为主为指导为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提高上机实验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计算机操作能力,本课程安排了较多上机时间。我们要求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成一定的任务。上机练习题目全部是实际应用开发题目,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和重复,从而启发学生开拓创新。我们组织编写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教材,精心设计了一批实例,既覆盖讲课内容,又有实际应用价值,并且注意了综合性和趣味性。通过上机练习,既能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3) 课程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程序开发任务。课程设计既可以做规定题目,也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自选课题。课程设计规定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要求遵守一定的设计规范,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书写正规的技术文档。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程序设计开发、工具软件应用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中小型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掌握可视化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方法,使学生经过一次开发应用程序的实际训练,从而提高开发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4) 创新性、开发性实验

鼓励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学习与研究需要进行创新性实验的设计,对有此需求的学生,我们提供实验室并分配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支持。

4教改成果与师资培养

主要的教学教改成果有:

(1) 我校一直强化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的课程建设,曾先后出版系列教材5部,并分别于1999年和2007年获得福建省省属高校优秀课程和福建省精品课程的称号。

(2) 2000年,高等学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3) 2000年,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 2001年,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获得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5) 2004年,高质量的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6) 高校计算机系列课程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研制,先后完成新版一级、二级VB、二级VFP和二级C等考试系统,并在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使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研制了多门课程的模拟练习系统供学生课后练习使用,其中VB模拟练习系统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向全国发行了2万余套,收到了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

我校在师资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提高学历。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各类研究生,提高学历水平。现有4名教师获取博士学位,10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4名硕士研究生在读。

(2) 外出进修。积极选派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作为国内外访问学者到其他高校学习取经。

(3) 内部培养。对于青年教师,建立导师制,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主讲水平。

(4) 通过科研项目培养人才。

(5) 鼓励和扶持青年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近年来,已有6人次参加了澳大利亚、香港和台湾等地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6) 加强教学规范化,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加强了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了各项教学文件,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日志、电子教案、实验指导书、综合训练题库、考试题库等资料完整规范,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互相听课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集思广益,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

以上措施通过几年来的实施,效果显著,培养出了一批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作风严谨、工作态度认真、讲课好、能开发、自学能力强、富有改革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同时,我们还积极接受其他院校的进修教师(如武夷学院等),在积极推广教改成果的同时还能吸收其他兄弟院校的教改成果,从而更好地推进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5结束语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为了更好地满足我校建设规划的需要,我们仍然要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做更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简介

宁正元,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院长,福建省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福建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农林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有软件基础理论、智能计算与多Agent系统、农林计算机应用、生物信息学等。出版教材二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七十多篇(其中SCI,EI收录多篇)。是福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数据结构”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计算机基础”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钟一文,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院长。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范文5

关键词: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63-01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中专计算机教育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十多年来,随着计算机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一起,成为21世纪所有职校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中专学校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第一线的技能人才,更多的要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等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专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中专生才能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基本素质,所以为了自身的发展也必须要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

开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助于提高中专学校的竞争能力。中专学校为了保存竞争能力,在众多同类职业学校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适应社会,与时俱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这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中专学校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争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主要是看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日益发展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中专生来说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是中专学校的责任。

二、当前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重视。非计算机专业的中专学生通常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不是自己的专业课,可以糊弄过关。对计算机基础课枯燥的理论没有兴趣、关注度不够,觉得自己通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上网已经会用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课的时候也只是关注一些时尚的东西,比如上网,但却缺乏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常识,也不具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

2.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许多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有很大的重复,这样导致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高重复和零起点问题突出。近十几年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迅猛,国内中专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更新慢,在社会和行业中已经广泛流行的软件和计算机技术不能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得到反映,以至于有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还不能很好利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教师教学走了两个极端。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知识发展速度迅猛,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数却被限制,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的课时数甚至被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中专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走了两个极端,一是把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样对待,讲同样的理论知识;二是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计算机就是学习一些常用的使用技术,所以从一开始上课就淡化理论教学,或者很少上理论课,只是让学生上机操作,也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和专业差异,最后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用计算机为专业服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关于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中专生学习兴趣。目标是学习的指向标,有了它才能正确的远航。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确立目标尤其重要。让中专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初就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明确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虽然不是专业课,但却是一种专业的工具,就像笔和纸一样是工作的必需品。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需求、一种掌握好知识纳为己用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成为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起来自然就会积极、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其实是每门课教学都要重视的问题,对于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更是如此。

2.及时更新内容,选择适宜的课程教材。根据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学科特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不断更新,与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接轨。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关键,但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将最新的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最新的科研成果补充道教材中来。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技术、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还要考虑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要让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为专业知识服务。为此我们可以用分层分类教学的办法。比如,给幼师专业的学生增加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等内容;给财会专业的学生增加Excel高级应用和WPS等内容;给建筑、机械加工等专业的学生增加一些制图软件等。

3.理论实践结合,突出实践操作环节。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课程设置都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中专学生说到底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亦是如此,但这并不是说只讲操作不讲理论,同样讲授计算机理论不是为了讲理论而讲理论,理论应该是实践操作的指导。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学生应该能用已经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在本专业领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对中学学生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应该科学分析,制定全面而可行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学生,才能为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鹿世闯.职业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1,(31).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范文6

【关键词】机械基础 资源库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38-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关系,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特点。研究并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对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为学校的教育服务,而建设一个丰富、优质、适合本地教育所需要的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其中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校园网络在各级学校的广泛建立,为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缺乏教学资源已严重制约着学校网络教学的发展,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巨大障碍。学校网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1 机械基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机械基础教学资源库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它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资源的共享和再运用。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自测试题库、案例库、资料库等。

(1)资源库教学支撑环境建设。教学支撑环境可为远程教育的施教者和学习者提供完整的教学辅助与辅导工具,包括素材收藏夹、网络课件协作工具、多媒体集成软件和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等教学辅助软件及各类教学及管理的数据库软件。

(2)多媒体素材库建设。教学素材库是一个具备科学性、实用性、方便性特征的大型知识库,服务于网络课程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素材库的类型主要有图片素材库、动画素材库、音频和视频素材库、教案库。库中有大量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及运用零部件结构的动画、图像、知识点的介绍、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等。

(3)课件库建设。这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该库以网络课程建设为主体,网络课程建设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去组织教学活动,并搭建相应的教学平台和媒体素材库,实现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协作性学习。课件库有机械基础系列课的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学生自学自测CAI课件、实验MCAI课件、各门课的学习指导等内容。

(4)其他专题资源库建设。专题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主要有自测试题库、案例库、资料库、网上答疑、互动交流等。自测试题库有各门课的自测试题。案例库有各种零部件的失效原理分析及图像、优秀设计、典型结构的分析。资料库介绍各种国家标准、材料(金属、非金属材料)、各种型材、教学论文等内容。网上答疑和互动交流平台可以实现课程辅导答疑,师生交流互动。

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理、归纳并集成入库,可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资源平台,减少了教师备课和教学活动的难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

2 机械基础教学资源库的特点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资源库全面支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素材,主要包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对课程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进行科学模拟,对各种现象、过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描绘,深入、深刻、生动、细腻地展示认知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资源库教学内容完备,创意新颖,科学性强,制作精美,具有可选择、可组合、可再创造等特点和功能,为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资源和工具支持,不仅能够减轻教师自己制作课件的负担,更能帮助教师扩开思维,提高教学水平,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和时空对教师学生的活动限制。

资源库整体结构和内容严谨科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与智能化优势,在教学思想和资源库的构建技术上具有先进性;体现教学改革方向,满足教学实际需求,资源库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具有实用、易用的特点;学科的相关概念、原理与规律,经过科学模拟、构建出“虚拟的真实”情景,实现认知过程中感知、想象、推理、思想、观念的“可视化”;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需求的变化,实时更新和充实资源库内容,不断增强资源库功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遵循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完全配套,并跟踪新教材及时更新。形式多样,包含各种媒体的资源;所有资源可以有效分离,可以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海量的知识库。精心组织和筛选,与学校的教学研究联系紧密,并可以动态增加。多种学科结合,学科之间的资源可以交叉和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使用知识的能力。

3 多媒体资源建设体会和应注意问题

(1)从实际出发,避免追求表面,处处滥用。多媒体资源的作用是辅助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自主地“学”;用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多媒体资源虽具有多媒体、超媒体的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的作用。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

既然多媒体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故资源的好坏应该体现在其使用效果上,使用资源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那种为了赶时髦,为运用而运用的做法将会造成教学的失误。媒体的使用不再于多而在于精,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还需钻透教材,找准最佳作用点进行有的放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紧扣教材重点,避免随意呈现,喧宾夺主。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适当地引用是必要的,但如果引用过多就会冲淡教学主题。在不失时机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机,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这样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莹,邰亚峰.高校校园网与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