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工艺制造大国,工艺制造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相关石玉、编制、缝纫、牙骨以及陶艺等工艺制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正如明珠般继续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章通过分析工艺美术材料、色彩、造型以及装饰的特点,进而为人们在进行工艺美术的鉴赏与审美提供更加科学的角度与观点,为工艺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奠定鉴赏与审美基础。

1工艺美术的特点

由于工艺美术的创造灵感多来源于社会生活与实践,因此不仅有造型艺术特征,更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特点,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演化成融合当代绘画、雕塑、制造工艺等内容的艺术形式。因为,工艺美术的创作大多来源于物质生产,所以实用性与艺术性在工艺美术中和谐融合,才是工艺美术最主要的艺术特点,促使工艺美术不仅能反映人们的精神追求,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需求。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悠久,使得工艺美术类型复杂、种类繁多,造成工艺美术相应的鉴赏与审美角度也不尽相同。工艺美术艺术品鉴赏与审美按照实用性特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具有任何使用性能或随着历史发展实用性能已逐渐削弱的工艺美术作品,例如玉器、雕塑、琉璃制品等,均因相关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能过高而用作单纯观赏或收藏等;另一类是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特点的工艺美术作品,例如紫砂壶、陶器、瓷器等,不仅具有一定实用性能符合工艺美术作品的本质特点,而且优秀的实用型工艺美术作品还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2工艺美术的审美

对工艺美术的审美应在观察材料、色彩、造型以及装饰的同时,从美术作品整体上进行美术审美价值探讨,通过感受整体工艺美术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领悟设计的真实目的。由于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均基于一定的客观环境,因此在工艺美术作品审美时应充分结合设计作品气氛、环境基调等方面观察工艺美术本身与环境的配比关系,从而鉴赏工艺美术整体艺术性。由此可见,若想在工艺美术的审美中升华自身审美能力以及感受工艺美术艺术魅力,应从整体与部分两方面提高自身欣赏能力,最终感受到工艺美术的艺术之美。工艺美术部分审美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2.1材料

材料作为工艺美术创造设计的基础物质形式,使人们对材料的鉴别与认知成为分析工艺美术作品创造工艺审美性的先决条件。在掌握材料信息基础上,对工艺美术所选材料与作品所要传达创设意图的贴合度、展现工艺作品特征的准确度等有关工艺美术与材料运用关系进行分析思考,从而鉴赏材料在工艺美术中展示审美性,并提高人们的工艺美术鉴赏能力。为了使人们在对工艺美术材料的审美能力上得到更大提高,人们对材料进行审美鉴赏时应做到:不应通过观察、比对工艺美术所用材料的市场价值来衡量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工艺美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创造的本质是用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现状、人文情怀以及设计者的思想意识。由于艺术的表现能力是无限的,促使在工艺美术制造时,从价值连城的玉石珠宝到不值一文的沙石,从罕见的金丝楠阴沉木到随处可取的松柏杨柳都可以成为工艺美术材料,只要材料可以贴合工艺美术主旨,并有效展现出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以及鉴赏美感,符合工艺美术特征更具有美的本质,那就是最卑微的沙石也能拥有同宝石一样的价值高度。

2.2色彩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的体验,人们需通过眼睛将所看到的色彩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色彩认识,可见视觉是打开人们认识世界这扇大门的钥匙,而色彩是人们看到“大门”内事物最主要内容的表现形式。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满是色彩的世界中,使人们对色彩的认识逐渐深入,并产生了色彩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同样可以运用到工艺美术的鉴赏中。在工艺美术创作时为了更好凸显创设作品的主旨,设计者经常运用各种类型的色彩对工艺美术进行美的渲染。例如,盛行我国唐代且具有极大收藏价值的唐三彩,不仅造型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更因使用黄、绿、褐这三个基本釉色加之金属氧化物而演化成具有色泽艳丽特征的工艺美术佳品,既能反应出唐代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时代魅力,更能通过各类人物、牧畜家禽等不同形象的唐三彩工艺作品,展现出工艺美术设计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由此可见,对工艺美术色彩的鉴赏与审美,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与文化底蕴,并感受到色彩带给人们的精神共鸣。

2.3造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美术的造型设计也跟随时展脚步,在传承优秀工艺美术造型手法的同时不断融合时代特征,对造型进行着创新,使得工艺美术的造型越来越多。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在造型方面有许多独到见解,例如“女做腰、男做胸”是指导人们在人物造型上应注意塑造人物特征,从明显的造型处理上感受到工艺美术成品的严谨性,“一手遮半脸、二手全不见”是针对人体在比例塑造上的造型指导,“若想笑、眉眼吊、若要哭、眉眼坠”是我国民间在人物表象的工艺美术造型上的独到见解,并体现了面部肌肉变化与人们表情的联系。虽然,我国民间工艺美术造型大多较为简单,但是仍能够反映出工艺造型追求的气势、严谨以及韵律的审美特点,还可以通过利落、大方的造型形式,使人们感受到工艺作品的生动和谐的造型美。

2.4装饰

由于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悠久,几乎每个时代均有自身装饰特点,因此若想深入体会到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性,应首先对所要鉴赏工艺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有所了解,从而体会到不同时代下装饰物品在不同工艺美术作品中运用的意义。例如,我国著名苏绣艺术家沈寿的经典作品《圣僧负鸡》,不仅利用苏绣针法将整幅工艺美术作品展现出了“匀、细、活”等工艺境界,更利用逼真的图案、虚实变换、曲直对比等装饰手法,将整幅绣画展示得生动、极具趣味,可见装饰在工艺美术作品中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工艺美术的艺术性得到了升华,并提升了鉴赏以及审美的高度。虽然,在工艺美术中利用装饰手法可以起到升华工艺美术作品,提高艺术作品鉴赏价值的积极作用,但是并不表示装饰手法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可以随意添加,若是只为了表现设计审美性而滥用装饰,将使作品变得混乱无意义可谈。因此,人们在进行工艺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审美时,不能只单纯将工艺美术图案装饰难易程度、装饰物的多少以及装饰工艺的技术水平等方面作为审美鉴赏的全部内容,应将装饰内容结合工艺美术作品整体进行鉴赏,并把装饰能否反应设计主旨当做审美的中心思想[1]。

3小结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不仅代表作品所处时代的设计能力,更能反应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文情怀,是艺术形式中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人们应掌握从工艺美术所用材料、色彩、造型以及装饰的角度去鉴赏工艺美术,并发现工艺美术的审美性,从而使人们可以与工艺美术设计主旨产生共鸣,增加人们的艺术品鉴力,为当今社会工艺美术发展奠定鉴赏的群体基础,促使工艺美术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的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2

关键词:宋代;素髹漆器;瓷器;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07-01

两宋工艺美术以典雅优美著称。宋代漆器成就主要体现为技术的成熟,圈叠胎工艺流行,雕漆、戗金银、描金、螺钿等长足发展,后世主要漆器品类已基本齐备。高档品一般保存较完整,技术或艺术上皆能代表时代手工艺最高成就,然其毕竟总数有限,且造作年代相对集中(以南宋中后期为主),无论造型、纹样均较单一,对髹漆工艺研究本身固然极珍贵,却很难反映宋代工艺美术的整体风貌。两宋素髹不但留存多,时间跨度大,且技术、艺术皆极考究,在历代素髹漆器中堪为典范。工艺美术研究之要义是以具体作品或现象为出发点,进而把握时代审美风尚及其演进规律。若论揭示时代风格,形制既与生活方式联系,也同社会风尚、审美情趣有关,显然更为重要。两宋的瓷器工艺在当时也是相当的精湛。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两宋的漆器和瓷器是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相互制约,影响着。

一、宋代的漆器

宋代漆器工艺发展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雕漆的兴起。据文献记载,唐代已有雕漆,遗憾的是至今并未见到唐代的雕漆实物。宋代雕漆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雕漆作品。历代文人对宋代的雕漆著录颇多,极尽推崇与赞誉。雕漆的制作方法是,在已做好的木胎或金银胎上层层髹漆,待达到一定的厚度时,再按所需图案雕刻出花纹,其纹饰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浮雕效果。因其所雕漆色不同,雕漆又分为剔红、剔黄、剔黑、剔彩、剔犀等若干品种。宋代雕漆只有剔黑、剔犀两个品种。

二、宋代的瓷器

宋代瓷器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它一改唐五代瓷器富丽饱满的艺术风范,展现了清秀典雅的美学气质。宋代瓷器包含了细腻质朴的灵魂,展露了淡雅隽秀的外表,吸取了清新含蓄的文化智慧,表现出宁静、典雅的艺术风格与特征。宋代瓷器文化的积淀,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物质的灵魂。宋代瓷器虽然已是永恒的经典,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可资再造的空间。我们今天的研究创新,是缘于我们民族的文脉与情结;是因为我们需要创造设计独特又兼具内涵的民族产品来满足时代的召唤。宋代瓷器,囿于中国设计文化的传统,它可散射的空间外延形式与内涵依然广阔和丰厚,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三、宋代漆器与瓷器的相互影响

五代到宋这段时期,漆器变得更为精致。此时的漆器能够看出贵族化倾向,主要是为贵族准备的。贵族总要有一点儿标新立异的东西,显得跟人家不一样。当大部分人使用瓷碗的时候,贵族愿意用漆碗。所以宋代出土的漆器大部分都跟生活有关,碗盘一类为多。这部分漆器在出土的时候,造型高贵周正,往往跟墓主人的身份是相符的。比如江苏出土了大量宋代漆器,墓主人在当时都算有钱有势的人。

宋墓中出土的漆器造型多样,有花口碗、花口碟、海棠形碗等等,跟当时的瓷器非常接近,宋瓷中也有花口碗、海棠形碗。那么,宋瓷中有紫定、红耀州,都是紫褐色的瓷器,这种紫褐色瓷器其实就是深受漆器的影响。贵族使用漆器表明自己的社会地位,那么这种仿漆器效果的瓷器也算是一种比较高档的瓷器。

再有,定器有芒,口上带有涩圈,是为了镶金属边。今天出土的大量宋代漆器都镶有银边,明显是受到瓷器的影响。通过这种横向比较,可见当时各种工艺相互之间有着非常强烈且明确的影响。不是各干各的,是横向关联紧密。

此外,宋代红漆戗金的漆器非常流行,在红色的漆器上用针或锥等利器先画出图案,再涂上金粉。虽然当时这种戗金漆器也属于高档漆器,但它非常世俗化。它不是宫廷所用,而是民间所用。比如上面常出现的沽酒图、花卉图,都符合宋代人的大众审美。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3

关键词: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

        中国古代较少有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也使得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

        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像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

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像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例如,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4

摘要: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 我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二、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三、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 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柔和厚重性 我国古代雕塑的柔和厚重性与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五、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

[1] [2] 

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六、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 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需要综合各个特点来认识,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有位美国雕塑家曾对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学生说过:“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这句话是我当雕塑史研究生时亲耳听到的,我把它当作一颗定心丸摆在本文的结尾,送给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好在哪里”尚有怀疑,不敢在欣赏课中理直气壮教学的同行,但愿有点用处。 文章屋在线:wzk.co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5

关键词:中国古代雕塑;雕塑艺术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31-01

一、认识中国古代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品,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中国古代雕塑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想象空间。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原始美,和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二、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特点

(一)装饰性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

(二)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

(三)意象性

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6

关键词:传统;陶瓷工艺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与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我国逐渐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行规界限被突破,加之人才匮乏等,使得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虽然,我国积极颁发了相关政策,以期保护更多传统陶瓷工艺,使其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但是市场无序竞争,很多经营者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使得优秀的传统陶瓷工艺趋于边缘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积极对传统陶瓷工艺进行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对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

一、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历程

陶器的出现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到了商州时代,已经产生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具有职业化特点。战国时期,陶器上出现各种纹饰、花鸟等,使得陶器更具观赏性,且具备一定色泽。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日渐广泛,多种色釉也开始出现,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即“唐三彩”[1]。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并经过焙烧后,形成多种颜色,为后续陶瓷工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瓷器是在陶器技术发展基础上而来的,商代的白陶以高岭土为原材料,烧制时,温度能够达到上千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瓷器品质。

商周时期,青釉器出现,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为主,烧结温度高达1100℃以上,具有较强的吸水性,但青釉器与瓷器存在一定差别。宋代时期,我国瓷器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在胎质、釉料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发展,且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程度,在工艺技术基础之上,具备明确的分工,且出现了很多名窑,如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其中很多磁窑都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瓷器。

二、传统陶瓷工艺分析

(一)青花瓷工艺

青花瓷以其自身清丽雅致闻名,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整体上来看,青花瓷色泽相对单一,但并不单调,通过绘瓷艺人的勾勒,能够形成层次分明、粗细有致的纹饰,给人们留下美好的视觉印象[2]。青花瓷制作工艺主要通过起稿、勾线等六个步骤而成,如图1。对于青花瓷而言,要数景德镇最为出名,在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已经非常精美,尤其是永乐、宣德等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青色浓艳、造型多元。发展到清代时期,康熙等几代皇帝对于瓷器非常感兴趣,并对青花瓷的质地、画面等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加强对景德镇瓷工工作环境的改善,鼓励瓷工积极创新,使得青花瓷的制作水准达到了一定水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青花瓷色泽艳丽、清新,与蓝宝石相媲美。

(二)青花玲珑瓷工艺

玲珑瓷作为陶瓷之一,具有玲珑剔透、晶莹等特点。随着传统陶瓷工艺快速发展,加上人们审美的变化,使得玲珑眼的形状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米粒状发展到月牙状、圆珠状等多元化形状[3]。从釉色角度来看,玲珑眼陶瓷已经由最初的碧绿色变为红色、黄色及绿色等相互交替的五彩颜色,赋予了玲珑瓷更强的艺术表现力。青花玲珑瓷在世界陶瓷艺术领域占据重要位置,其开始于明代,建立在青花瓷陶瓷工艺基础之上,融合了镂雕工艺,使得陶瓷工艺发展更进一步。

(三)粉彩瓷工艺

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年间,融合了珐琅彩制作工艺,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釉上彩。由于此类陶瓷色调淡雅、且具有独特的粉润之美,被称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与施彩方式都是舶来品,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在烧好的素瓷之上,以玻璃白作为底色,运用国画技法在陶器上绘制,最后通过炉火烘烧制作完成[4]。由于此类陶瓷制作工艺独特,是将玻璃白与五彩彩料有机相容,使得各类彩色发生了反应,如将原来明显的颜色变为不透明的浅色调,实现对颜色的柔和化处理,使其能够给人们一种粉润的视觉感受。

(四)颜色釉瓷工艺

颜色釉瓷素有“人造宝石”之称,光彩照人,但是“千窑难得一宝”。现代工艺中,人们主要利用现代技术进行配料和控温,以此来提高色釉质量。不仅如此,通过创新不同的烧成方式,陆续创造了上百种色釉,如羽毛花釉、凤凰衣釉等高温色釉。异彩纷呈的颜色釉的价值并不在于自身,更多的是其多元化色彩代表的艺术价值,使其能够流传至今。受到不同时期,社会背景、文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陶瓷工艺的发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具有时代性特点,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三、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

传统陶瓷工艺流传千年,已经纳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极其珍贵。但是传统依赖手工方式的制作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陶瓷工艺发展需求,且价格不菲,使其发展难度较大,仅有少部分人关注陶瓷,影响陶瓷工艺推广。对此,重视对传统陶瓷工艺的革新和传承至关重要[5]。如日本漆器传承中,利用X光技术对传统漆器原料、配方等进行分析,使得漆器生长朝着标准化、精密化方向发展,形成流水线,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变为大众性艺术品。我国对于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一方式,将传统陶瓷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此来降低生产难度和成本,使得陶瓷工艺能够与人们生活相融合,实现对陶瓷艺术品的承载。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面对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与全球化趋势,我们面临的是多元世界文化。传统陶瓷工艺是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非常珍贵。因此我们要认清当前的形势,既要抓住机遇,也要积极迎接挑战,加强对传统陶瓷工艺的研究力度,适当增加技艺、造型及材料等方面的投入,融合现代设计理念,赋予陶瓷现代化理念,且能够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使其能够更好地走进家庭生活,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还能够推动陶瓷工艺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举青.浅析宜兴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02):146-147.

[2]何科丁.新经济形势下景德镇传统手工艺陶瓷的复兴[J].中国陶瓷,2015,(11):88-91.

[3]王婷.中国陶瓷工艺的溯本求源之作――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续)》[J].中国出版,2015,(24):64.

[4]刘明玉.手工陶瓷香t工艺及其价值探析――以四神纹多功能手工陶瓷香炉为例[J].中国陶瓷,2016,(10):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