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安全管理特色范文1
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浙江省指定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统一审批),运输过程中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办理,并对运输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进行规范包装。
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之一。监督检查的形式,一是组织相关专家到各地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二是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辖区内的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三是通过实验室的自查和自我评估来发现问题和改进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通过监督检查促进和完善、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交流学习利用各种机会为各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如在全省生物安全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教工作会议上开辟经验交流科目,让在生物安全管理做的好有创新的实验室进行专题发言,以此推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师资培训从2005年开始省卫生行政部门就开始着手全省生物安全培训师资的建设工作,经过2期的重点培训为各市、高等院校、省级医疗单位培养了100多名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各地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上岗培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人员,必须事先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并经过统一考试合格,持证上岗。经过2008—2011年的4年连续培训,目前全省接受培训的实验人员已经达到11411人。接受培训人员具体分布见表1。除了表中的培训外,2005—2007年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直接组织了3期培训,共计培训全省实验室骨干633人。经过连续多年的培训已经基本函盖了疾控和医疗等系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这些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后均取得生物安全上岗资质。近年各地重点开展了新进人员的上岗培训和强化培训,培训工作在稳步推进。
实验室备案情况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按照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通过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在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上进行了备案,至2011年12月底前,共有1154个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备案,实验室主要分布在疾控系统、医疗机构和个别大专院校(数据采自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安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自2005年以来浙江省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工作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取得明显效果。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1154个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了网上备案,其中BSL-1实验室有240个,占20.80%;BSL-2实验室有912个,占79.03%;BSL-3实验室有2个。1154家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等,两者占到总数的95.6%。在1154个实验室中有工作人员有5422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初级2776人,中级577人,高级2069人,人员培训获得上岗证书的有4776人,达88.09%。
示范实验室建设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和管理,省卫生行政部门出台了《浙江省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并组织起草了《示范实验室评审细则》。各地根据《办法》要求,第一轮有31个实验室申报,经过资料符合性审核,对5个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核评估,重点评估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操作技能、应急处置和防护设备使用等几方面的符合情况,同时对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现场评估。对经过考核符合建设要求的实验室,将分别授予“省级示范实验室”和“市级示范实验室”称号。
集中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负责审批。在办理航空运输时由经过民航组织培训并考核发证的人员负责办理,同时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包装。建立的这些审批制度和工作程序不仅规范了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输,也确保了运输过程的安全。
监督检查为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和建设,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运行情况开展了监督检查。既有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也有接受主管部门和实验室所在单位的监督检查,检查情况除了及时反馈外,还有以书面形式要求整改,有的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通报。另外,浙江省目前有2家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CNAS)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和卫生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评估,并还定期接受CNAS的监督评审及相关的安全检查。
交流学习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利用各种形式组织交流,强化管理,如利用各种工作会议、学术交流等开展交流培训等。浙江省多次在全国会议上进行专题重点发言,得到卫生部和其他兄弟省市好评,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省内安排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思路比较新颖、管理有特色的实验室进行大会专题发言,还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流,起到了学习交流,互相促进的目的,规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既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一门新的学科,在管理中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提高。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尤其强调结合实际,根据工作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和创新管理手段,取得很好的效果。浙江省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世界各地的管理经验,在管理手段上采取了一些创新的举措,如创新的地使用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网上备案系统,不仅实现网上备案,也为后期实验室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此项技术深受全国兄弟省份的好评与应用。
另外,浙江省卫生行政部门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创建了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申报评审平台,将示范实验室建设作为推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抓手,取得很好的示范效应。
实验室安全管理特色范文2
1.1安全管理体系不顺畅,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资产处、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后勤处等多部门共同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同时,由于校级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编制较少,许多涉及化学、环境、生物类院级单位尚无专职安全管理员,导致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安全工作。此外,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以来作为教学科研辅助人员,学校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重视不够,致使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安全技术知识不够全面,未能发挥队伍应有的作用。1.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高校开始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涉及面、内容、数量和可操作性均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执行层面,许多制度未能落实,制度约束性明显不足。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卫生、农业、畜牧兽医、质量监督检验等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先后了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规标准,但针对高校实验室环境、卫生、危险化学品管理、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依然较少。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还缺乏严格、明确、系统的法规和标准,不便于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参照执行。1.3校园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实验室安全文化缺乏。长期以来,学校师生员工对校园安全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校园内“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尚未形成,危险性实验和仪器设备缺少实验指导书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师生还未养成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具等习惯,均以“被动安全”为主,未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部分高校仅将消防讲座、消防演练作为实验室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消防演练以观摩为主,师生参与度明显不足,未能发挥应急演练的积极作用。同时,院系和实验室层面的安全教育依然薄弱,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参与性不强。此外,很多高校未开设实验室安全必修课或选修课,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不够,以致于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安全素养不高。1.4安全检查推进不均衡,隐患整改未形成闭环管理。2015年以来,教育部依据《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进行了实验室安全大检查,起到了很好的工作成效,但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安全规范、检查成效不均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定期自行开展安全检查,但是检查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未能严格按照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的“五查”要求开展工作,尚未形成安全检查的闭环管理。1.5实验室建设不规范,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未能按照安全规范设计和建造,在通风系统、逃生通道、废气处置等方面均有不符合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实验室建设质量和安全设施难以有效保障。另外,部分学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未设立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通风系统、危险化学品存储、消防设施、紧急喷淋装置等实验室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具配备不到位,大型仪器设备未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检验,设备带病工作或超期服役等情况比较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安全事故。1.6危险化学品管理不严,废弃物处置不及时。危险化学品事故是实验室安全事故中最常见的类型,经常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严格的危险化学品采购管理制度,对实验室采购量、供应商资质和配送安全未进行审核和控制。与此同时,有些高校未建设规范化的化学品库房或暂存库,大量化学试剂存放在实验室,存储不规范,化学品动态记录、使用台账记录不全,未形成闭环管理。此外,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废液种类繁多、组成成分复杂,因具有处理全部废液合格资质的环保公司较少,导致处置价格垄断、处理周期长和价格偏高。更为严重的是,含卤族元素、含重金属、含少量剧以及不明成分的废旧试剂、锂电池、树脂凝胶废弃物、凝固态废油料等固体或混合废弃物长期被拒收,只能将这些特殊类型危险废弃物长期堆放在校园内,成为学校的危险源之一。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实践
近年来,在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认真落实各级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教育部实验室安全检查指标体系》的要求,规范实验室安全工作。同时,学校从制度设计、安全检查、实验室管理和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实验室的主体责任,逐步构建起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涌现出了一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本文以我校环境与测绘学院的环境实验室为例,介绍环境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我校环境实验室始建于1983年,目前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承担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环境实验室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打造了安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验室,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环境,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2.1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为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链接”的“学院—实验室—导师”三级管理组织构架,并在管理的每个环节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责任明确到岗位和人头,形成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新局面[3-5]。一是学院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书记和院长是学院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行政院长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二是特殊场所如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等配备了兼职安全员,每个实验室明确了安全责任人,确定了工作职责,按照工作职责开展相关工作;三是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与学院主要负责人签订安全协议后,学院分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行政院长与实验室主任签订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签订了实验室安全协议。2.2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6-7],涉及水电安全、火灾与消防、生物制毒物质处理、化学废液处置、固体废弃物处置等。近年来,学院根据学科特色、专业特点,先后出台了《环测学院安全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危化品管理办法》《环测学院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实施细则》《环测学院应急预案》等文件,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此同时,环境实验室根据学校、学院有关要求,先后制定了《环境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气瓶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多项规章制度,做到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2.3改进优化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近年来,环境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修购专项、校内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等,提升优化了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先后建设了实验室门禁与视频监控系统、实验室通风系统、实验室集中供气系统、化学品采购与管理系统、实验室废弃物收集系统等,改造了实验室化学品仓库。通过系列项目的实施,实验室的安全环境显著提升,更好地保障了师生的实验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药品库配备降温空调、通风设施、防盗设施、自动灭火设施、个人防护设施等,实现了药品分类存储和分类管理,实验室药品库更加规范,保障了药品库的存储安全;二是建设了规范的室外气瓶房和集中供气系统,将氢气、乙炔、氮气、氦气和氩气等实验气体分类存放,并通过输气管线集中输送至各用气实验室,实现了人瓶分离,降低了用气风险,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安全;三是为相关实验室配备了通风橱、防爆排气扇或集气罩,对实验室废气进行净化排空,彻底改善了实验室的通风环境,保障了实验人员的健康;四是配备了符合规范和要求的实验室废弃物暂存柜,对实验室的废液、化学试剂空瓶全部进行分类收集和暂存,同时学校依托环境实验室建设了“水污染治理与控制实训中心”,该中心解决了实验室废液无法处置的问题,同时也为环境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8-9]。2.4严格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完善的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好的安全教育保障机制,安全教育过程难免会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10]。为此,环境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安全准入体系,具体做法如下:(1)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院组织实验室教师针对实验室安全开展入学教育。学生在进入专业实验室之前,实验室通过安全讲座、安全展板、安全视频等方式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实验室安全常识和专业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等。考试通过者(≥90分)可自行打印《实验室安全准入合格证》,具有准入证书的学生方可进入实验室;为获得准入证书的学生发放实验服,要求学生实验课前将手机、书包等相关物品存入学生寄包柜内,穿实验服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2)上实验课前,实验课教师结合实验项目特点和使用的具有危险特性的仪器设备,如烘箱、马弗炉、高压灭菌锅等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并将教育内容记录在《实验教学计划登记表》中。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预习报告中写入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对于需要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如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本科生,除上述措施外,学生还需填写《实验申请书》和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申请书中写明实验原理、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并根据实验原理产生的物质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阐述实验防护和应急措施,然后由指导教师签字上交实验室。实验室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实验申请书内容,进行一对一考核,无问题后,方可授权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3)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工作。2016年,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一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演练工作,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认可;2017年,环境实验室承办了学校一级、二级和三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演练工作,并录制成视频,在每年的安全教育中为学生播放,丰富了学生的应急知识。同时,该视频也得到了教育部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开放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定期对学生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学院每年将行政运行经费的1%作为从事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2.5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隐患、查整改和查管理。在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中,认真落实安全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二级单位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季节性检查与节假日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强化各类责任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计划—落实—检查—整改”的闭环管理。在安全检查工作中,环境实验室的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实验课开课前,实验室全体教师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以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正常开课后,实行定期检查(1~2个星期)制度,并形成常态化。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实验指导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室值日和安全检查。在安全检查工作中,注重关键部位(化学品仓库、气瓶房)的安全防范、关键人员(安全员)的安全教育、关键时间(节假日)的安全检查和关键环节(隐患整改)的安全监督。采用实验室视频监控系统和语音对讲系统,随机对各实验室进行安全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如学生不穿实验服)及时要求整改。2.6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实验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室安全活动,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构建完善可行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变学生的“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自2016年以来,环境实验室率先在全校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讲座、网站与展板文化宣传、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安全实验室评比等主题活动。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安全文化的辐射作用,实现了师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达到了预期效果。2.7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实验室安全档案记载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11-12],在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实验室安全检查、实验室工作评比、安全事故追责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档案归档工作至关重要。一直以来,环境实验室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档案的归档工作,根据工作实际配备35种安全工作记录本,并按照责任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安全奖惩、队伍建设、安全培训、事故调查与处理、专业安全等设置了23个档案类别,每学期末集中归档,档案实行专人管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特色范文3
关键词: 安全管理 生命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安全
高等学校作为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1],是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场所,同时是高校人财物高度集中、安全事故易发的重点部位。近年来,高校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持续增长,在硬件设施逐步加强的同时,软件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及探索生命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都离不开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目前,我校生物学专业的实验课学时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已经达到50%,这些实验课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是开展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2],在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发挥重大作用。针对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新形势,要准确把握安全管理的特点,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全程的管理[3],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教学实验和科研正常运行的需要;是保障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的需要;是创建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学科实验和科研本身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及用品的潜在危险,若使用、维护不当都可能造成严重事故。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转,维持正常教学、科研的关键[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实验室建设规模、数量、价值不断扩大,实验室使用的人数、时间、效率不断提高,实验室面临的和潜在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火灾、中毒、环境污染、偷盗遗失等事故屡屡发生,轻则财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只有确立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理念,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才能确保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的资产安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格外重视。
2.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
实验条件的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任务和内容也产生相应变化。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室都具有以下特点:涉及资源多、学科门类广、人员组成复杂、安全隐患较多,造成安全管理难度大。为此,很多高校纷纷出台各类规定与措施,以保障实验室安全。但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有时安全管理明显滞后,给实验室带来较大隐患。
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包含各种类型,既有单纯属于生物学专业的实验室,又有与医学或者化学专业相关的实验室;既有主要承担实验课的教学型实验室,又有主要承担科研项目的研究型实验室;既有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又有普通实验室。不同实验室的安全防护要求也不同,而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师生的安全意识、技能水平、操作规范程度都会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产生影响。实验室主体以学生为主,流动性大,新老交替一直进行着,实验室安全教育和管理难度较大。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实验室正在向技术、知识和设备密集的综合型教学科研基地发展。实验室要使用各种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有些实验需要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或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由此还引起危险化学品安全贮运、实验室使用、实验室排污(废气、废液、固废、噪声、辐射)与处置系统等一系列安全与环保问题[5]。
3.实验室安全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把教学科研工作视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学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安全工作的本质认识不足,重视度不高,对于一整套的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缺乏统筹性的思考,宣传教育趋于淡化,仅凭经验就想当然做出决定,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师生安全意识较淡薄,持有或在潜意识里持有“不出事就是安全”观念的师生占绝大多数。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领导重视不够、师生安全知识不够,缺乏自主学习的文化氛围、平时养成不良的习惯,疏忽大意等导致事故时有发生。
现阶段,许多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都由校办、保卫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或环保部门负责,形成管理部门多、体制相对松懈的局面。而且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必要摩擦,降低了管理效率,容易出现互相之间的推诿现象,导致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监管不力。大多数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制不完善,缺乏通识层面的培训和具有实验室自己特色的专门培训,教育培训不规范、管理难,管理力度不够,更涉及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问题。
缺乏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分级。国家有对生物实验室安全分级的具体申报和评审指标,但缺乏对其他实验室的安全分级指导。
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制度,不仅存在上述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也存在现有制度检查督促不力,执行落实不细的问题。例如,实验室三废处理缺乏专业部门统一管理,大部分高校实验室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对未经严格处理的三废(废气、废液、废渣)尤其是成分复杂,毒性较大的废液只采取简单的直排或稀释后直接进入下水管网的处理方法,日积月累,产生的毒性,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6][7]。
实验室设施陈旧,安全隐患多。再加上实验仪器增多。用电功率增大,供电设施老化,安全资金投入不足,消防设施不足或老化,没有一套完整的应急逃生的方案,缺乏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在实验大楼内应明确标出实验室的位置及安全通道[8],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4.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有制度建设作保障,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一整套严格、有效、富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并在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没有严格的管理和明确的职责,安全就没有保障。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要不断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推动高校建立统筹负责安全的机构,并在各单位设立以安全工作为首要职责的管理岗位,只有这样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才能够得到切实保障。而不再是依靠其他岗位的行政人员兼职负责安全工作,致使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监督。
此外,由于高校实验室类别众多的特点,要求各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合每一类实验室的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工作制度和规范。实验室的管理水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的管理水平。高校实验室具有使用频繁、人员集中、流动性大、大量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集中等特点。因此,其安全性管理问题不容小视。制定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解决好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有利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验室安全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欠缺,与安全行为背离是导致实验室事故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相关人员对实验室的安全意识,从根源上解决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有利于减少实验室的人为性的事故,减少学校的重复性投资,保障实验室安全及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学生的安全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学校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是一种制度,一种约束,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控力[9]。一些高校开展安全讲座,播放实验室安全教育影片等,不仅使学生学到安全知识,而且在实验室中知道如何避免发生事故,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在危急关头知道如何自救与救人,这对学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形成人人知安全,人人重安全的良好氛围,力争从源头上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如开设安全课程,让学生对实验室安全有系统、全面的学习和了解。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编写专门的实验室安全手册,对进入专业实验室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培训,严格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度。与保卫处加强实验大楼火灾逃生演练和化学试剂泄露救助演练等活动。收集全球高校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信息和案例,定期举办实验室不安全操作图片展,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图片展和实验室安全事故图片展,警示师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举办多形式的实验室安全活动。开展诸如安全咨询日活动、安全报刊设计、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讲座、安全标语口号征集、实验室安全志愿者等让广大师生易于接受的安全活动。在结构复杂的实验室大楼各楼层设计和悬挂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防止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管理部门应积极寻求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管理人员也应由纯管理型向专家型转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网络安全考试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等,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借鉴。
安全检查对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查找出不足、发现隐患,既可督促实验室整改,又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要时刻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要切实通过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规范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建立例行检查、不定期抽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立体实验室检查制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化学药品的数量和类型、设备种类进行安全分级,具体分成低度危险、中度危险、相当危险和高度危险四个等级分级管理。根据其不同的分级对其采用不同的检查标准和手段,做到重点部位重点检查。
安全采购,确保设施设备和实验用品质量的关键,从源头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硬件的质量安全了,实验室的安全就有了坚实的保障购置安全系数高的设备,配置大型仪器的配套安全设施,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通风、冲淋和消防设备,及时报废达到报废标准的仪器设备,定期开展有关设备的年检工作,配备齐全化学药品废弃物回收装备和处理设备等以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生物实验室的许多废物属于特殊垃圾,污染性、危害性很大[10]。如细菌、病毒、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的尸体或器官,放射性同位素实验的材料,实验后废弃的移液器、试管、手套等物品。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类垃圾一旦进入环境,就会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生态产生严重危害,造成难以估量甚至不可逆转的损失,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妥善做好处理工作。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类垃圾的处理有专门的技术和标准要求,实验室经过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后,统一交由政府环保部门指定的机构进行做集中焚烧或深埋处理。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要监督各实验室按照要求进行初步处理,将其分类存放于指定场所和专用容器内。同时倡导实验室要尽量使用无毒无害或者毒害性低的试剂,并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控制这些物质的产生量,尽量降低其危险性。
5.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
实验室建设是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为使实验室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实验室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行和发展,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创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不仅要借鉴先进高校的成功经验,还要充分考虑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学科特点,有所侧重,有所突破。要调动各职能部门和相关院系的积极性,共同协作,共创安全。安全管理体系创建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高度重视,要“以制度保安全,以行动促制度”,既要重视制度建设,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又要重视实际推行,避免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必须形成一套保障安全管理长期有效开展的管理体系,并根据学校发展、实验室组成、研究方向的变化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更不断改进,自我完善。
实验室安全条件建设应与实验室建设要同步进行。实验室应配备足够通用安全设施,如灭火器、烟感报警器等,楼道内设紧急安全通道,在高压容器、煤气阀门等处设醒目的安全标志。专业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安全环保设施和个体防护装置,如化学实验室中的通风橱、洗眼器、防毒面具;生物类实验室中能对废弃培养基等进行统一处理的高温高压消毒装置。放射性实验室中有防辐射、防泄漏设施,源库有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系统等[11]。在实验室及时地配备和更新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用品,安装必要的检测、监控设备,以期及早发现实验室中的安全问题,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杜绝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有效应对各种实验室突发事故,在事故发生之后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是完全必要的。应急预案应包括组织体制、应急措施和事故处理步骤等内容[12]。为了保证事故发生后按照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应付,必须进行日常演练。
只有创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验室安全、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实验室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6.结语
安全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确保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3]。高校要将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置于中心工作的重要地位,认真研究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14],建立长效机制。
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到安全意识牢固,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技术先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才能促进实验室管理工作事半功倍,才能推动实验室的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2]由继红.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浅谈[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179-181,184.
[3]李五一,谷大丰,胡放.香港高校实验室安全和环保工作考察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0-12.
[4]刘林涛,田慧珍,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2-214.
[5]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0:4-8.
[6]郭亚.化学实验室环境污染[J].环境科学,2009,22(1):55-57.
[7]刘淑萍,张世铭,张新华.高校实验室应对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初探[J].中国公安安全,2005(4):44-46.
[8][美]丹尼尔・D・沃奇,著.徐雄,冯铁宏,祝东海,译.研究实验室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高淑芹,平梅.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49-152.
[10]汪建华,张惟才.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管理[J].生物技术通讯,2008,19(1):154.
[11]李殿鹏.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45-346.
[12]徐建斌,赵涛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4(8):164-165.
实验室安全管理特色范文4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面向行业多就业面广,很多高校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坚实基础和宽广知识面的能满足不同行业需要的通用安全人才[1]。不同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基于他们的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火灾安全;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工程主要特色是煤矿安全。在交通安全生产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交通安全生产形势虽然在逐步好转,但总体来说仍然比较严峻,生产安全隐患突出,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亿元GDP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仍需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提升[2]。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现在严峻的安全形势促进学校更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安全工程相关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2011年,重庆交通大学从行业政策及就业需求角度考虑,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养护管理中的安全生产需求为目标,设立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
2重庆交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面临的形势
2.1实验室面临的形势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安全需求持续强烈。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复杂程度的增加,其建设与运营中的安全风险依然严峻甚至更加突出,安全事故特别是一些重大、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说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安全理论和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明显差距。
2)学生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安全与其施工工艺、安全监测与控制、管理等方面联系在一起,需要加强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发展迅速,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安全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如近年来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施工监测与控制、无损检测、结构病害快速处理等技术都得到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需要跟上生产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
2.2实验室面临的困境
1)试验设备数量不足,能够开出试验项目数量有限。现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台(套)数和种类不足,已经开始影响实验项目的开设,仅能针对检测、量测方面的课程,开设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和少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少前沿性安全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实验。
2)试验设备与工程实际脱节问题明显,需要加强建设。考虑到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不断发展,已有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新仪器的添置和实验设备的系统化、集成化,以及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实验室的提档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
3)实验室环境需要进一步建设与提升。随实验室开设试验项目增加,试验场地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急需改善。
3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对教学效果的改善
2014年重庆交通大学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项目的资助,成立了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项目实施后产生了以下效果:
1)满足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实验实习的本科教学需求。通过实验室项目建设,承担了我校的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桥梁工程安全管理、道路安全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与维护、安全工程概论、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实验和实习教学任务,每年开出专业规范要求的专业实验、实习。
2)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实验室项目建设,为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综合型的教学科研平台。加强“创新型、开放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建设,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国交通行业及安全相关岗位输送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通过本项目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为校内外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科研平台,更好地为科研服务。通过该教学平台,科研人员可以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为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提供一个实验平台。
4)促进实验室在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向“大安全”的提档升级转变,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特色和优势。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以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的专业知识为依托,以结构物的力学分析为基础,通过观测引起结构物灾变的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实现对结构物的安全评价与处治。
5)面向社会提供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是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的安全技术研究平台,为交通行业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和科研机构提供培训和实验服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国家急需的安全工程专门人才。
4总结与评价
安全科学及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是随着社会需求而发展的,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各行各业都日益感到专业安全生产管理人才的匮乏。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将安全科学及工程正式列为一级学科,各个高校纷纷成立了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由于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的特点,各个高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其特点,重庆交通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交通相关的土木工程建设施工和管理安全。在几年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安全实验室建设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并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良好的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林杰 张宝玉 刘佳亮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兰泽全.关于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0(03).
实验室安全管理特色范文5
一、强化科学监管的基础理念,全面增强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服务经济服务发展的贡献力
1.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快执法工作重心向“安、卫、环”转移,进一步规范对进出口食品、进口大宗资源性商品、危化品、输非产品、援外物资等重点敏感商品的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提高疫情疫病和不合格检出率,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
2.不断强化行政执法基础设施、执法手段和人员队伍的配置和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上半年内完成省级“法制质检样板区”创建。
3.积极开展进出口机电、轻纺及进口废物原料等产品的检验监管模式创新,探索建立进口动物全过程监管模式、进口木材检尺全过程信息查询系统,加快工业品分类管理、“国检通”、“检信通”等电子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既严密监管、又简便快捷的目标。
4.各业务部门至少举办一期所辖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和监督人员培训,指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增强企业自我管理能力,推动实现转型升级。
5.深化推进中德合作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力争年内建成省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促进区内企业产品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强化科学施检的基础能力,全面推进业务综合软实力建设,持续提升口岸特色业务建设的影响力
6.加快石化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确保按计划通过总局考核验收;尽快完成煤炭实验室筹建开检,迎接实验室扩项审核。
7.强化口岸检疫实验室基础能力建设,建立ISO17025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年内通过CNAS及国家认监委能力认可和资质认定。
8.推动木材港外堆场上半年内正式启用,规范后续监管,促成港口前沿木材有效分流;推动万方木材加工园区建设,力争年内开始动工,促成进口木材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
9.督促指导相关企业年内建成一个新型口岸废物原料查验专用场地,力争形成局特色的一流水平监管场地。
10.推动相关口岸部门合作互动,建立完善集中查验中心的“两衔接”运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口岸查验效能。
11.建立港开放口岸检验检疫设施建设标准,并分步推动各码头建设完善。
12.提前介入港综保区规划建设,拟定检验检疫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确保配套建设到位。
13.积极参与省局“三环联控”执法监管体系探索试行,大力推进口岸信息中心、电子闸口等建设,力争在“完善物流监管”环节上做出特色和亮点。
三、强化科学管理的基础思路,全面推进和谐大家庭文化建设,持续提升现有资源的整体战斗力。
14.认真学习贯彻十精神,严格落实省局十二项规定,深化推进绩效考核管理和质量体系运行,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开展非执法领域的廉政监督、纪检与执法监督同行等特色工作,促进机关作风和行政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15.有效开展持续培训,深化落实“拜师学技”机制,继续开展“科长大讲坛”活动,推动全局人员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和岗位资质的不断更新和提升,力争在全省系统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16.深化五级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一支协检员骨干队伍;开展业务人员定期考核,探索建立不合格惩戒和换岗机制,促进人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17.继续深化局特色的和谐大家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及相关组织的作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切实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不断提升幸福指数。
18.加强基础保障能力建设,争取全省系统第一批通过总局基础保障能力建设达标验收
实验室安全管理特色范文6
Abstract The laboratory of building materials is a necessary experimental base for civil engineering in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experienc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basic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daily management,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staff,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building materials laboratory in similar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words laboratory of building materials; basic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土木工程材料是高校土木工程学科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且这门课程的实验操作课时占了全部课程的1/3,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实验方法原理的理解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1]有很强实践性和工程应用针对性。许多高校建筑材料实验室除承担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教学外,还承担相关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及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工作,因此其建设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以及科研的质量。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从建筑材料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日常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其管理经验和对策。
1 建筑材料实验室的基础建设
1.1 实验室功能分区和布局
通过对建筑材料实验室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布局,可以使试验过程合理化,规范化,同时也有利于日常管理和实验室安全。
建筑材料实验室可根据材料的类别进行分区布置,高校一般开设的实验大类有混凝土配比及性能测定、水泥及砂浆性能试验、砖砌体材料、沥青及其混合料试验、钢筋物理性能等。由于部分原材料在实验教学中使用量较大,因此料仓及实验废渣池在规划中也需要考虑。如砂、石不仅用量大且自身重量较大可一次购买多次使用,建立储料池集中存放,而水泥等颗粒细小的材料容易受潮结块失效,一次购置数量不宜过多,若使用?g隔较长还需密封存储。
此外建筑材料的配制过程和测试手段也是各不相同,如混凝土搅拌、筛分实验等产生较大噪音,需在隔振隔音良好的区域内进行。沥青加热会产生有毒物质,需将相关实验安排在独立封闭的实验室,设置通风设备。部分实验如水泥胶砂成型、水泥试验等需要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因此房间还需配备恒温恒湿设备。
1.2 实验设备购置
为保证实验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建筑材料实验室需配备基础实验设备,如材料成型使用的搅拌机及振实台(混凝土、水泥胶砂、净浆等)、混凝土恒温恒湿养护箱、干燥箱、振筛机、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抗压抗折一体机、沥青软化点测定仪、沥青延度仪等。基础实验设备购置申报,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并对拟购置设备的市场情况进行充分调研。设备的选型应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部分大型设备可兼顾科研需要,既不能盲目追求高端进口设备,扩大功能,又要保持一定时期的先进性,同时还要满足实验室设备配套的整体性。实验教学一般按照一个行政班30人左右进行实验,学生按照3~4人一组进行试验,因此仪器设备要确保一定的台套数。建筑材料实验室在保证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还可考虑增补适量科研设备,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学生科研、学科竞赛、开放实验等创造先进的实验教学条件。[2]
所有的设备在购置之前,需对其安装条件进行了解以便落实满足设备安装的建设地点,如设备对安装地点的承重及面积要求,对水,电,气、环境温湿度、消防安全等要求,[3]未落实好安装场地的设备的一律不允许购置,以免不能正常安装使用造成浪费。
2 建筑材料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2.1 仪器设备的维修和保养
建筑材料实验室承担土建类各个专业的实验教学课,设备利用率较高,设备故障在所难免,教师授课时需告知学生使用仪器设备时的注意事项,规范仪器的使用方法,防止不必要的损坏。实验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如实记录仪器使用状况,不能正常运行的设备实验员需进一步了解仪器故障的原因,及时排查尽早进行维修。
为了确保仪器设备的性能良好和避免故障发生,实验员除按照设备保养手册,定期对仪器设备做好除尘,上机油,通电,拧紧螺丝,加水等保养工作外,还需要对仪器的工作状态,运行原理有所掌握,以便于对常见故障进行处理,高效服务师生。
2.2 耗材的管理
由于实验耗材是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一笔必不可少的经费支出,并在本科教学业务费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如何合理使用耗材经费以及降低耗材的损耗是实验室日常管理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合理使用耗材经费,除在申报耗材时进行严格审核把关,结合库存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购置,还要对耗材预算进行总体控制。以我校为例,学期初各学院负责人将所在学院承担的实验教学所需的耗材进行汇总审核报送资产处,资产处二次审核后,根据相关规定采用竞价或校内招标等方式来实现对耗材经费总体的有效控制。
建筑材料实验室耗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耐用型耗材,如量筒、模具等,这类耗材可周转使用,维护得当的话可使用很长时间;还有一类就是损耗型耗材,如水泥、标准砂,一次性手套等。根据耗材的特点进行科学化管理,可降低耗材的损耗和浪费。如消耗较多的主要有砂石等,其特点是重量和使用量较大,如果购买量较少的话,其运输费用可能超过了其本身的费用,因此砂石可根据储料池的大小一次购置几个学期的量。水泥使用量也较多,但由于保质期较短易受潮,因此需每学期购置,为避免浪费可将相关实验集中安排在2~3月内。模具类耗材可要求学生脱模后将试模清理干净,并对其涂油阻锈,减少试模的锈蚀磨损,增加其周转次数。每次实验课程结束后,实验员都要对消耗损坏的材料和用品进行记录,填写在工作日志内,定期进行汇总入台账,并对耗材库存量进行盘点。
由于耗材种类多,范围广,因此耗材的管理是一项细致而琐碎的工作,除了学校以及院系层面对耗材费用进行总体控制外,更需要任课老师和实验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经验,摸索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来降低耗材的损耗和浪费。[4]
3 建筑材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不仅与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是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5]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验室工作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相关人员必须长抓不懈,不能有丝毫懈怠。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一般高校都是三级责任体系,从学校、院系最后到实验室,逐级分解权限,明确权责,将实验室的管理和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其次应建立起具有实验室特色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筑材料实验室和化学、生物类实验室特点不同,化学试剂数量使用相对较少,实验员可以对其进行集中管理,妥善保存,安全隐患更多的是水电火事故、机电伤害等。如建筑材料实验室经常进行水泥、砂浆及混凝土的制备成型等试验,水泥凝结硬化后难以清理,因此水池除进行沉淀设计外,在清洗相关仪器用具前应刮净多余尚未成型的水泥类拌合物,禁止学生在水池内直接冲洗,以免造成水管堵塞,用水不畅。部分设备使用还要谨防其机电伤害,例如混凝土搅拌机在工作时,叶片的搅拌动力很大,严禁在不断电的情况下进行掏料,避免程控失灵或误操作造成伤害。第三重视实验室的安全保障设施及文化氛围建设。建筑材料实验室除消防、通风等安全设施外,还应针对特殊的设备及环境采取安全保障措施。
4 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验师资队伍一般指承担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关键环节,其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实验室教学和管理的效果。
4.1 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很多高校把实验技术人员定位为教学辅助人员,待遇低,职称评定难,培训机会少等种种因素严重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对此高校管理者应进一步重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将其整体归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当中,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6]其次实验室技术人员本身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岗位的重要性,加强业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增添了许多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因此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设备,努力提高维修、保养仪器的技能。第三学校应积极提供各种提升平台,如跨院校的交流学习、实验设备展销会、相关实验室管理培训会、实验技能培训班等,多途径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4.2 加强实验教师的队伍建设
近些年来高校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对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具有较强的掌握和预测能力,可结合学科建设特点和最新科研进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7]如浙江大学就将混凝土“第五组分”、“第六组分”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微观测试手段引入到本科生实验教学中;[1]大连理工大学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设了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实验和气凝胶研究及应用演示两个选作实验。[8]高校应加大对实验教学的研究课题资助,鼓励教师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淘汰过时的实验,开设出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设计型、创新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