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与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研究与改革

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际教学的工作中,微课程已经成为了慕课教育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转变以往的长时间类型教育形式,创建碎片化的工作模式,将时间长度缩短到十分钟左右,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除了能够保证学习状态得到改善之外,还能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等,利用微课程的方式培养其知识学习与理解能力,使其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教育模式。例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鲁迅思想转变”以及相关的小说主题等制作成为一个微课程,利用每个小的微课程对各个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合理的设置标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时根据自己的知识缺陷情况选择标题观看微视频,在视频以及图片的支持下,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提升其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问题。

二、合理的将翻转课堂的模式应用其中

对于翻转课堂而言,主要就是将教室中的知识讲解翻转到课堂之外,将课堂之外的知识讲解翻转到课堂之内。在此过程中,教室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学习机会,创建科学化的教育模式。教室可以利用合理的方式利用视频方式与信息技术方式进行讲解,转变以往的课堂教育形式,充分发挥慕课方面的教育作用。例如:在讲解关于“当代文学作品”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创建专门的知识点讲解内容,学生随时都可以进入到相关的网络平台中学习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在发现学习问题之后将其输入到网络平台中,相互之间进行探讨与分析,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指导,这样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之外,还能促使教学工作的良好落实,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达到预期的慕课教学目的。

三、创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对于慕课教学而言,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合理的开展教育评价活动,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合理的进行引导,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慕课的教学评价环节中,与传统的试卷测试存在一定差异,教师不再是单一的针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是注重过程性内容的分析,除了要了解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状况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对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例如:在针对《文学欣赏与批评》相关知识点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将课堂沟通与交流的成绩设置成为百分之二十,单元的测试占有百分之四十,单元作业占有百分之四十。对于课堂评价而言,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阅读能力,而对于单元测试而言,则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情感的形成、学习过程等,利用综合方式进行考核评价。而在考核内容方面,应重视学生思考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学习方式与观念意识、态度的评价,创建科学化的工作模式。另外,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还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全面增强学习效果。

四、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整改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改与完善,创建科学化的工作模式。当前很多高校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知识的学习都缺乏热情,主要因为其面临着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还有就业的压力,此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实际状况,对教育内容进行整改,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相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将张爱玲的小说题材与相关艺术手法等内容作为教育基础,为其介绍当时的场景,并讲解女性情感生活与相关文学作品中恋父情结、情感扭曲的相关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慕课课程的兴起,不仅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而且为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崭新思路。通过对慕课课程的研究,及其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剖析,阐述了慕课课程的多个特点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而拓展了传统课堂教学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铁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成功,2018.

[2]王文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浅谈[J].魅力中国,2013.

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改革

一、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生的学习模式仍然是以“老师讲解-学生接受”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而逐渐丧失了进行扩散式思维的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意义首先在于学生的高效学习上,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来使学生在智商与情商上得到相应的发展与促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对于现阶段的大部分小学而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状,并主要靠延长授课时间来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师教学的程度很大,在开阔小学生视野方面,首先就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套固定教学思想。要想更新教学思想,就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敢于大胆的尝试、创新,这样才能做到冲出传统教学理念的牵绊。其次是开阔小学生的视野,这要做的就是先开阔教学的视野。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对象应该以全体学生为主。对于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目标,以每个学生都达到自身目标为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优与劣,都应该予以同样的重视。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不断发掘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对于一个问题,尽可能的增加解决的思路。

三、审美教学方式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心境美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引导学生融入到文章学习中去,进而真正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实现与作者心灵之间的融通。

如对于《牧童》这首诗而言,通过对乡村儿童无忧无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使人对于自由、安然生活的神往。但是对于该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感悟与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诗词的特殊意境很难把握。为了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这样一种意境:“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晚风轻轻摇曳着野草,还没有见到归来的牧童,却已经听到了悠扬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相信通过这种情境的营造,能将学生“带入”诗人所向往的“世界”里,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心境美

对于小学语文而言,一旦失去了审美性,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把握事物联系,体验文章的内在美。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如此。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应以联系的观点为出发点,将人物形象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解读。因为,任何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背景为依托的,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多方面理解,从而体会那种富含社会文化背景的内在美。

(2)注重细节,感受文章的细节美。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文本中的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因为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多对一些大喜大悲感同身受,但一些细节却最能够打动人,生活中的一颦一笑都有可能给人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注重对细节的把握,从而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而体会到文章的细节美。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1.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课堂不应该是只靠教师来进行讲述的形式课,而是在学生与教师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为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于学科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勇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应该本着平等、尊重、爱护的原则来处理学生与自己的关系,满足学生发展的心理要求,以关爱来对待教学的每个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合理范围内给足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健康、自由与全面发展,将学生塑造成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个性的社会接班人。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安排和规划自己的事,而不是单纯在教室中“死读书”。教学不单单是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发现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给与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3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调查分析;改革措施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的中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学师资的摇篮,应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面,加强师范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突出教师教育的课程之一,是师范生走上中学教学岗位之前的一门实验技能综合训练和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必修课,它在提高学生从教技能,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1]显然,“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

新世纪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化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由此可以看出化学实验在新课程中的重要性。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要改革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中学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验素质和创新的能力。而这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高等师范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我们对山东省部分高师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

我们对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烟台师范学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临沂师范学院、德州学院、泰安学院、潍坊学院、山东教育学院、菏泽学院、滨州学院、枣庄学院、济宁师范专科学校14所院校化学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和教师,就该课程的各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问卷调查。这些院校分布在我省的各个地区,能够反映出我省“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培养的情况。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个别电话访谈和部分座谈。

调查内容包括: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验设备及条件、师资情况、教师和学生的实验素质和认识水平、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考核等方面。

(三)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4份,有效回收率为88%;发放教师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包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高师院校的化学实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师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也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存在着某些问题与不足,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影响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的有利因素

1.实验课程的独立设课

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便于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验锻炼;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就必须进行单独考试,必然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还可以保证实验学时,防止被理论课挤掉的现象,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设计、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由此可见,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从调查中可知,有67.8%的院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进行了独立设课,这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教师素质有较大提高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这门课的师资力量虽然单薄,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从二十多年前多数院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化学教学论教师,到现今都有了专业教师,而且人数正在逐渐增加,33人中高级职称占53.1%,中级职称占25%,初级职称仅占21.9%,博士约占9%,硕士约占25%,说明实验教师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3.师生对实验课程比较重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的学生和化学教学论的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由调查统计得知,100%的教师和87.8%的学生认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整个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作用(见表1)。“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教育功能认可项目调查见表2;实验能力的培养认可项目调查见表3。从表2和表3可以看到,学生对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及设计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表 1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

在整个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一般(%)

不重要(%)

教师

52.2

47.8

0.0

0.0

学生

43.2

44.6

11.0

1.2

表 2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调查问题

教师(%)

学生(%)

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16.7

39.8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73.3

63.6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73.9

74.1

培养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

95.7

71.8

培养学生的实验研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80

78.7

表 3 实验能力培养认可项目调查统计

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

创新能力(%)

设计能力(%)

教师

93.3

83.3

48.7

80.0

76.7

学生

89.7

72.9

50.6

70.2

81.1

4.授课方式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教师正在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调查发现,教师授课大多采用引导思考(33.4%)、重点讲解(43.5%)、师生讨论(43.5%)、自主探究(32.6%)等授课方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实验考核较全面

实验考核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及实验技能的有效手段。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师对实验考核采取了多种方式,主要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内容分别见表4和表5。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实验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只采用笔试考核的仅占8.7%。这样的考核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表 4 实验平时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

课堂提问

操作评价

指出错误

检查实验报告

演示讲解

分数(%)

43.3

70

50.1

76.7

56.7

表 5 实验期末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

实验操作

笔试+实验操作

口试+实验操作

笔试+实验操作+口试

笔试

分数(%)

73.9

53.5

26.1

10.5

8.7

(二)影响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

1.师资力量较薄弱

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调查问卷看,本学科的师资力量令人担忧:14所院校中,有两所院校有3位化学教学论教师,仅有一所院校有5位,其余院校都是2位或1位。随着每年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本专业教师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有的学校因师资力量不足,不得不停开实验课。实验教学质量要提高,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应提高,而教师整天忙于上课,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资料。研究、改进实验,这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重视不够

从有关教师的访谈中可知,“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高校普遍不受重视:有32.3%的学校仍没有单独设课;大部分学校安排上课的学时仅为40学时左右,只有两所学校超过50学时,这与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无法比较,那些课程均在80学时以上;有53.3%的教师认为该实验课学时偏少,68.1%的学生选择开设的实验课题数偏少。显然,由于课时少,安排的实验个数少,学生做的实验就少,并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63.3%实验内容是验证性实验,而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却很少,使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3.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

实验室是师生进行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由于实验室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教师开放实验室的积极性,所以有71.3%的学生反映实验室平时不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不开放,就不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不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选做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不能使那些对实验研究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使那些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时到实验室寻求解决。由此可见,实验室不开放,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不利的,从而影响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4.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

许多大学生仍习惯于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做实验时往往是“照方抓药”,仅仅是完成实验任务而已,不愿进行实验的改进与探究。42.7%的学生没做过探究性实验,55.4%的学生没有自行设计过实验,仅有44.1%的师范生在实验课以外偶尔设计过实验,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知之甚少,实验研究能力较差,毕业后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缺乏实验教学评价措施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对实验课几乎没有什么评价措施与指标,教学质量高低不分,奖罚不明,教师仅凭自己的责任心来指导实验。大多数教师只按照书本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课外较先进的方法或实验的多个研究方案几乎不探索研究,不向学生介绍,对所教的知识很少拓宽创新,使学生得不到有关实验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方法,导致某些学生遇到实验问题时,束手无策,缺乏应对措施。

四、改革措施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虽然有所改善和提高,但仍存在不完善的方面,甚至还存在某些弊端。下面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就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学教师是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高师院校应重视师范生即未来中学教师科学素质的培养。要培养高素质的师范生,高师院校就必须建立一支梯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这门课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院校仅有1~2位化学教学论专业教师,这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师范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各院校应重视这门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比例协调,发挥整体功能,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设置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中尤为突出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教育价值。“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突出教师教育的实验课程之一,应该得到重视。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没有单独设课,大部分学校安排课时数偏少。要跟上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就应该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改革,进行独立设课,增加课时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便于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才能开出更多的实验,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验锻炼,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设计、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主要是讲授法即“应答式”“填鸭式”方法为主,侧重于教师的传授,学生消极的接收,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实验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违背了教学规律,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应该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法、自学指导法、发现法、问题讨论法等方法综合利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也应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四)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究性

科学探究是我国新课改的一个重点、亮点,改革后的课程强化了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作为即将走上中学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更应具有探究能力。目前,师范生所做的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性、探究性实验较少,这极大地影响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中,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究性是培养师范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探究的内容可以是:实验条件、装置的探究,实验步骤、实验产物的探究,实验异常现象、失败原因的探究,实验绿色化、趣味性的探究,生活化实验、现代化实验的探究,教学讲演实验的探究,等等。[1]在这些内容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师范生的探究能力。

(五)增设实验改进和实验设计的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创新之一是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研究者(不再仅仅是执行者)。[3]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实验并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演示时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分析问题,并不断改进和设计实验。对实验的改进和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师必备的素质,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中应该选入某些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难度较大的典型实验,训练学生改进实验的能力:选一些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较强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此来改变目前学生实验研究能力较差的状况。

(六)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4]这种评价观直接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实验课程是一门学生显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任何单一评价方式的结果都不利于指导教学。因此,实验课程评价既要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评价;既要评价学生显性的外部成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与内在情感。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中,应当使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5]平时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问题讨论、模拟试教、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纪律卫生和合作情况等;期末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演示讲解、实验创新、问题答辩、环保处理等。评价方式要改变过去完全由教师评价的方式,而采用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全面评价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验过程的实效性,从而保证实验教学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

面对新时代对创新性教师的需求和挑战,创新教育这一新的教育形态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未来化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地培养功能和学科的优势,高师院校理科教育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中学教师,从而开创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熊言林,江家发,阎蒙钢,等.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改革的尝试[J].化学教育.2006,27(1):42,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李远蓉,李凤艳,卢一卉.构建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内容体系的新思路[J].化学教育.2006,27(1):45.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4

[关键词] 人才培养; 行业需求; 特色教学; 教学设计; 模块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6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111- 02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高等院校的难题。在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剧烈的形势下,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人才培养务必以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这决定着每个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物理实验课的综合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教育部规定的物理实验内容是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理工科院校所设计的。在有限的授课学时下,教学内容的取舍、实验目的的追求、实验仪器的选购、实验项目的安排等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是物理实验课综合改革的核心问题。我们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以本课程的定位为依据,以特色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

1 建立科学的、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传统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体系是按力、热、光、电等模块来划分,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考虑到每个模块中都有基础、综合、设计等部分,这是其一。其二,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及行业需求不同,因此在每个模块中的侧重点不同。其三,物理实验理论在工程实践及高新技术中的应用大多是交叉型的知识结构。鉴于以上三点我们将物理实验教学课的教学体系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与设计实验、实践与创新、建筑物理实验4个模块,这种创新的教学体系适合人才特色培养。

2 基础实验的改革

突出知识传授、技能培训、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学理念。

物理实验是理工科院校唯一的一门独立设课、学时较多的实践性课程,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要在物理实验中较为系统地接受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与理论课不同的是,实验课是以学生个体活动为主的课程,因此实验过程也是树立良好学风,提高科学素质修养的过程。

(1) 基础实验仪器的选择。对应用型院校来说以验证为目的的实验不宜取之,应以本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优选那些在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技术等方面应用广泛、实验现象鲜明的仪器,来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其动手能力。

(2)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学管理的实施手段是有差异的。在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学生群体的理论基础与人文修养底蕴较为深厚,相比之下,我院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及主动性差一些。所以我们的做法是人手一套仪器或同一套仪器测试点、测试件不同,并严格执行对号入座,保证每个学生的独立操作。学生的独立操作是基础实验中因材施教的一种手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仪器的使用与保管落实到人,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和爱护仪器、热爱劳动等优良品质。

(3) 兼顾传统的实验技术与现代的检测手段,使基本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由于物理实验原理、方法、技术、手段具有通用性,依据本课程的定位,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我们采用传统教学型与现代应用型仪器在同一实验中并用的方法。比如:电桥实验中,滑线式电桥与箱式电桥的并用;用标准电池校准工作电流的教学型的电位差计与可携带的箱式电位差计的并用等。

教学型仪器结构开放,实验原理鲜明,但实验操作步骤较多,初学者在使用中常常出现故障。然而故障的排除过程也正是启发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长远地讲是工程经验的积累过程。较多步骤的操作过程正是对实验理论的逐步消化理解直至掌握的过程。

现代的应用型仪器为封闭式的,电路部分多为集成电路。因此实验原理不如教学型的鲜明。但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实验数据的获取简捷、快速,体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二者的并用可优势互补,对培养学生能力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 突出基础与前沿的结合。例如光栅衍射是基础实验,而生物分子的DNA螺旋结构就是首先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揭示出来的。在基础教学中我们通过介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积极性。

3 实践与创新

在该部分实验中,我们提出将物理理论、高新技术、工程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理念,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实验项目的选择务必突破原有的框框束缚。以人才培养目标及行业需求为导向,优选为专业及工程实践奠定实验理论基础、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项目,比如:我们开设了太阳能室外特性、悬臂梁测应力、超声波检测与探伤等实验。这类实验原理、实验技术对我院普遍适用。

根据行业需求,我们打破常规,开设了一些建筑物理实验内容,比如:适量开设些光度学、几何光学实验,如人工天穹,用其作光学基础研究,能较好地为建筑设计提供理论根据,或用来测试特殊建筑物,以预测、检验采光性质。对建筑采光进行实测,才能对其室内光环境质量做出较准确的评价,进而分析建筑物采光设计的实际效果和存在问题,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再如墙体隔热性能、传热、导热实验;声学实验中,楼板撞击声实验、隔声测量等,这些实验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中的建筑技术问题奠定了基础。

(2) 实践与创新模块中的实验内容应与时俱进,将先进的高新技术检测手段引入教学。例如:我们增设了红外热像仪实验,由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远距离不接触的优点,能弥补传统检测手段的不足,近几年已在土木建筑无损检测方面有了实践性的应用,例如:房屋质量缺陷检测、渗漏检测、外墙饰面质量检测等,可用于事故处理、施工验收、陈旧建筑物安全鉴定等方面。

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5

随着网路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因此,如何使用计算机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所有新生入学时必须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以服务性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职业型、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还有动手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企业需求,重点抓实践教学以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1。如何满足社会、企业需求以及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规律,将其应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是当前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2.1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性和知识性,所选教材和课程内容面面俱到,但是大多数知识点都是教材都是本科专业教材的压缩版,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时,所有方面知识都了解一些但是所有的知识都学不精、学不深,根本不能深入理解,无法体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特色。

2.2知识更新与实践相互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曰益变化。和一些传统公共课程相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其知识更新速度相当迅速。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知识点的更新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所选用教材基本是本院教师自编教材,而自编教材很多都是以前的版本,即使改版但是内容变化不大,知识点的更新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且高职院校选定教材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周期大概需要一到两年,在这期间部分教材内容往往已经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习到最新的知识。

2.3教学与实践脱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实践性要求比较高,仅仅依靠教材和教师课堂理论教学时不够的,学生应该加强在机房实践练习,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由于机房紧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比例很难达到1:1,更不用说,整体采取实践教学。这样就造成学生虽然了解和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但是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偏弱,独自面对一个项目或者案例时,大多数同学往往束手无策。而社会对大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招聘时重点考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传统的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2.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受到生源的影响,招生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多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从而造成高职学生的素质大幅下滑。尤其单招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及各地区经济环境不同、学生在高中阶段有些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很多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课程只是摆设,从而造成学生入学后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生素质的整体下降,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时变得尤其困难。且很多学生没有意识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自己学习方法,致使其学习跟不上进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差别较大,且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以及实验设备器材等有限,无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教学,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有时学生课后练习时,由于缺少师资的原因,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长期积聚将大大打消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效率。

3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能够熟练操作word排版、excel表格处理、ppt课件制作等常用的办公软件,掌握一些网络安全知识,具有一定的硬件维护和管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一是如何选定教材;二是如何安排教学内容;三是实践教学如何具体实施等。基于上述几个要素,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和思考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3.1改变教学理念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曰常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模式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训练学生的职业化办公习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侧培训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通过拓宽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升以职业化岗位办公为目的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使得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1 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应突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项目教学或者案例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需求,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模式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训练学生的职业化办公习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侧培训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通过拓宽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升以职业化岗位办公为目的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使得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2 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应突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

3.2.1教材的改革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教材的选择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重点强调教材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首先应该选择目前比较先进的应用软件和较新的技术知识,并随时更新知识点以满足社会需求。教材的编排要有新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打破传统的编写顺序0。通常来说,应用性较强的案例或者项目基本上包含大量的信息,如何把握教学过程将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将会显得杂乱无章,教学效果也会适得其反。项目或者案例的选择要合理,要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和课程内容,深入服务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编写项目或者案例。编写的案例不仅要照顾实用性,还要注意案例的趣味性,只有如此,才能更吸引学生努力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3,因此教材的编写就要注重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通过调研,从企业一线办公应用的实际问题出发,选择典型的案例,通过分析分解案例,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直接把岗位需求目标引入到教学工作中。

3.2.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曰常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是以我为中心的,而应该只是答疑与解惑,其角色定位应该是掌控教学的整个过程,从教学项目的全局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对于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师做主要讲解和详细讲解,及时让学生学习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让学生及时接触到新的知识和技术,从而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先进性。在教学中,安排学生置身于教师事先设置的虚拟岗位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更好的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学生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仅仅做到以上几点还是不够的,作为一名教师工作者,还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了解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根据各位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有的放矢。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来自城市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都学习过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些同学计算机水平甚至已经达到国家二级,但是也有一些来自偏远山区的同学,他们甚至不知如何开机、关机,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面对上述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待。

一是学生入学后,可以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调查或者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模拟考试,根据考试的情况,将学生分等级进行教学,对于已经达到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水平的同学,采取免修、免考,并结合不同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这些同学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类的课程,例如:静态网页设计和制作,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制图,Photoshop,数据库等等供学生选修。对于一些水平比较差的同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关注学生上机实践的情况,并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教师辅导学生操作为辅。二是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以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新生入学后,学院组织一次全院新生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上课,这样教学的好处是不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深度,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及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2.3教学手段的改革

让学生在情趣上参与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势,如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交互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的图文并茂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理论教学外,实践教学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上机操作来获取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证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加大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建设,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增加机房课时,减少理论课时;另外,在课余时间开放机房,安排值班教师值班,帮助学生解疑答惑,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实践课时少的问题,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有效的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3.2.4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的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因此,为了更好的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应用性,必须改革目前的考核方式,让考核方式变得更加合理和有效。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考核方式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行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总分的百分之三十,期末成绩占百分之七十,且期末成绩分理论和实践考试(案例)两部分。使用上述考核方式代替目前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代期末考试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任课教师在教学时,只针计算机水平考试题型对学生进行训练,而忽略对学生职业化、技能化的训练。但是可以鼓励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习的同时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以及劳动部组织的各种职业认证考试,以提高学生毕业后市场竞争力。

4结束语

教学研究与改革范文6

【关键词】日语教学;基础日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两国的交流也在逐步增多,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日语教育事业也逐渐发展壮大,尤其在近十几年,成长速度极为迅速。据统计,在全国1108所四年制大学中,有466所开设有日语专业,学生人数达到68万多人,日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

“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牢靠地掌握日语语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重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然而,由于教学进度,学习方法,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和学习心态等因素的影响,学习效果不尽相同。本文分析基础目语教学中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浅析案例法、动感课堂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运用。

一、基础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问题

“知识本位,教师中心” 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其形式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其结果是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考试的奴隶。目前,仍有不少高校的基础日语教学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词汇时,教师一味地追求语义的扩展,强调单词的多重语义;语法教学时,往往以灌输理论为主,忽视其应用性,使课堂变成索然无味的“一言堂”。 这种“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老模式,以“灌输”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获取结论,不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导致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受挫,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应试教育”问题

“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迎接考试追求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目前,针对日语学习者的各类等级考试较多,如:国际日语能力测试(JLPT)、高校日语专业四、八级考试(NNS)、日语托业考试(J.TEST)等。据调查,几乎所有的日语专业学生都会至少参加这些考试中的一门。学习者们为了获得合格证,往往会单纯地应对考试,忽视对整体语言能力的训练;教师们为了提高通过率,采取针对考试的练习,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及广大专家的努力下,基础日语的教材数量增加较快,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基础日语的教材编写周期长,课程的延续性较强,因此,往往是整套教材出版后,各高校才会相继使用,再加上部分教师为了不重新备课,不愿更换老教材,导致基础日语的教材内容陈旧,甚至出现不少的“死语”。这样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毫无时代感,缺乏实用性。

二、基础日语教学改革

要改善学生的应用能力差,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竞争的局面,基础日语教学必须以市场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国内外外语教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大胆进行改革。本文结合相关理论,着重论述案例法、动感课堂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法的应用

案例法是通过对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可以使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础日语教学第一步是对单词的讲解。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牢靠地记住单词和词组,可以使用图片案例教学法,即讲解单词时,通过展示与课文单词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日语来表达图片所展示的内容,这样可以让枯燥的单词学习变得更富趣味性,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加深记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讲解句型时,教师通常在讲解后会给出例句,让学生模仿造句。但由于初学者尚未形成日语思维,常把中文句子生硬地翻译成日语,这样的句子大多不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如果采用情景案例教学法则可以避免这种尴尬。教师通过简单的描述,为学生设定场景,然后让学生运用目标句型,联想该场景中能够使用的表达方式。场景设定时,可以摆脱教材内容的局限,选择日本社会的热门话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造句,又能够保证句型应用的准确性,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场景会话。

(二)动感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动感课堂教学模式,即听力领先,通过听写、朗读、会话等课堂训练,完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把听来的语言知识理解、记忆、训练,从而转化为语言技能。动感课堂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纳转为主动吸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合作、反馈、协调和影响等方式,促进学生外语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外语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所谓主导,意味着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导演,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何让学生习得地道的日语。而学生则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锻炼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际操作中,可将课文与会话重新整合成真实的语言场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分配,通过目标语输入、情境会话、误用语重复、场景概括、目标语输出五个主要环节的循环,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享受语言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运用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教学的途径,其核心思想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和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外语语言的能力。

基础日语教材大多分为会话篇和阅读篇,其中,会话篇是在习得词汇和句型的基础上,设定自然、真实的场景,练习使用与场景相符的重点句型,努力呈现自然、地道的日语,具备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条件。对话形式的课文为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供了前提条件,并能让他们有机会从语言运用的反馈中,进一步认识目标语言。会话篇的情境设置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能让学习者更快地进入角色,体验、实践真正的语言交际。在这些场景中完成的交际任务,能够促使学习者验证假设,修正假设,从而形成语言意义的主动建构。运用任务型教学,创设语言情境,增加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综合运用日语,在相互交流中学会交际,学会做事。

三、结语

本文首先对基础日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基础日语教学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材的选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简单阐述了案例法、任务型教学模式、动感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基础日语教学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提出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日语能力的全面提高。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3018)。

参考文献:

[1]寺田和子,三上京子,山形美保子,和粟雅予.日本Zの教え方[M].|京:アルク.2000.

[2]江新兴.关于大学日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日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佳音.基础日语课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5]王武军.日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于春英.基础日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新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