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范文1
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的背景
广播和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分别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人民广播事业产生于战争年代的1940年,电视事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1958年。与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普遍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同的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从诞生到1980年前后一直走的是纯事业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也开始了由纯事业型逐步向产业型的过渡。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党的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page_break]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党和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政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政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8、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范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与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我省广播电视事业与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关于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和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管理暂行办法》,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和经验,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现就我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模式与价格政策,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的重大意义
发展有线数字电视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实现家庭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需要,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各地要从服务百姓、服务信息社会、巩固宣传阵地的工作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积极争取把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列入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加快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二、创新我省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发展模式
广播电视业作为现代传媒,既具有党和人民“喉舌”的公益服务性属性与功能,又具有通过提品和服务取得合理赢利的产业经营性属性与功能。实行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必须区分公益服务性与产业经营性业务,坚持公益服务性业务以政府为主导、产业经营性业务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
(一)实行双向互动,拓展服务领域。以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建设兼有广播式和交互式服务功能的数字电视服务平台。各地在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中,要积极履行好公益服务性职能,同时努力拓展电子政务、公共信息、视音频点播、远程教育、电子银行、网上购物等互动有线数字电视业务,培育和形成有线数字电视的综合服务新体系新机制,努力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自主选择权,不断提高对用户的服务水平。
(二)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改造与建设必须实行城乡统筹、统一规划,要在大中城市率先进行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联合与协作,力求多级联动。对县及县以下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要区别不同情况,积极稳妥推进。
要充分改造、利用广电主干网、支干网、分配接入网;同时加强通用性节目与信息的共享性,支持通用性节目与信息采用各种市场化手段实行跨地区经营,以互利共赢实现资源共享不搞重复建设。市级以上建设平台,县(市)级建设分平台,满足地域特殊性需求。其中,县(市)级分平台主要负责接收市级以上平台信号和对本地节目与信息的数字化工作。
(三)依托行政推动,注重市场机制。各地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充分发挥行政手段应当承载的推动作用,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及相关事业与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要跳出自我发展、自我运作的传统思想,在确保公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在坚持广电控股的前提下,可以吸收境内非公有资本参与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及业务开发。
三、建立公平合理的有线数字电视价格形成机制
按照有线数字电视的服务性质,建立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对公益服务性的基本收视维护费实行政府管制的价格机制,对产业经营性的业务收费实行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
(一)公益服务性的基本收视维护费实行政府管制
由于我国广播电视公益服务性业务与产业经营性业务还没有进行严格区分,目前拟把原模拟系统转为数字系统的中央、省、市、县各套电视节目及部分广播节目、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信息作为公益服务性业务。这些公益服务性业务,有线数字电视运营机构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承担社会责任为义务,确保节目内容文明健康、优质信号畅通播出。传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可以通过适当向用户收取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解决。
居民用户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由有线数字电视运营机构向当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定价申请,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据补偿合理成本、兼顾各方承受能力的原则,经过公开听证确定,报价格权限部门批准后执行,收费标准从严控制。非居民用户的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按接收终端计收,每个接收终端按不超过居民用户的标准,由有线数字电视运营机构根据用户安装电视机的数量、收视情况和运行维护成本,与用户协商确定,机顶盒由用户自购。
在成本测算中,要合理界定公益服务性成本与产业经营性成本,用户量应按现有有线电视实际用户量并考虑合理的增长因素确定。对居民用户安装二台(含)以上的收费,可以按照新增的成本合理确定。
为有利于受众接受有线数字电视,各地在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推进过程中,可先为家庭用户配发一台数字电视机顶盒,成本在以后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中回收;二台(含)以上的机顶盒由用户自购。
为确保低收入群体的收视利益,对低收入用户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各地要制定相应的减免规定。
(二)产业经营性业务的收费实行市场定价
数字付费频道、互动点播、商务娱乐等业务是数字化后电视传媒发展的新领域、新方向,具有明显的产业经营性特点,其服务价格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形成,即由有线数字电视运营机构根据不同业务的服务成本、受众欢迎程度等因素自行确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引导和监督。有线数字电视运营机构要从有利于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定价,严格明码标价并及时向用户提供费用清单。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范文3
那么,制播分离改革是否适合所有的城市电视媒体,目前城市电视台是否具备推行制播分离改革的条件,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制播分离热潮,我们不应该随波逐流,而应该进行一番深刻的冷思考。
笔者对国家广电总局能够看清我国广电体制存在的问题,而推出制播分离的改革十分赞同和拥护,对一些电视媒体率先进行制播分离改革的勇气和胆略也表示钦佩和赞扬。因为,这种改革是基于对广播电视既有“喉舌”功能,又有企业属性的正确判断,是在充分保证党委政府对媒体所拥有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基础上,把广播电视推向市场,提高其参与竞争、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四级办台”的行政体制,这“四级”电视台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尽相同,甚至千差万别,因此,犹如再好的药方不可能治好所有的疾病一样,制播分离的改革同样不可能适用于全国所有的电视台,特别是对困难重重掣肘太多的城市电视台来说,起码目前还无法大张旗鼓地进行制播分离的改革。
那么城市电视台为什么暂时不宜推行“制播分离”改革呢?
缺乏制播分离改革的思想基础
对城市电视台的性质定位不准。正确地认识和判断电视台的性质是正确决策和科学管理经营电视台的前提。各级政府,特别是城市电视台所在的党委政府,往往都把电视台作为事业单位看待,都把电视台作为“喉舌”去严格管理。由此,电视台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劈波斩浪,但是电视台却没有经营自,在这样的体制桎梏下,电视台根本没有办法参与市场竞争,也无法推行我们衷心拥护期盼已久的制播分离改革。
实行制播分离,意味着电视台的运作由过去单纯的节目制播和广告经营,向节目市场化、经营产业化方向转移。如此一来,作为电视台的员工,就必须认识到电视台既具有作为“喉舌”的事业属性,又具有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属性。电视台的领导干部,不仅要有电视业务能力,还要有经营管理能力,也就是懂业务、懂经营、懂管理,具有双重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过分强调电视台的事业属性,忽视电视台的企业本质而导致城市电视台严重缺乏懂业务、懂经营、懂管理、具有双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员工思想观念滞后。由于城市电视台所处的位置与中央台、省台相比较,天地狭小,大部分员工不可能经常走出去参观考察外面的精彩世界。既不可能像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全国各地纵横捭阖,也不可能像省级电视台的记者在全省范围内大展拳脚,只能在省辖市的狭小天地里发挥才干。所以,在许多城市电视台,特别是中西部的城市电视台,员工的思想观念非常滞后,基本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思想不解放,认为电视台就是“吃皇粮”的单位,干好干坏一个样,旱涝保收,缺少成本意识、危机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所以,在城市电视台推行制播分离,会遇到来自城市电视台员工思想观念方面的重重阻力。
改变员工身份困难。长期以来,各级电视台都是政府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体制(虽然多是差供体制),电视台的员工除了招聘人员之外,都是有编制的国家正式员工。近年来,由于自身发展需要,虽然不少城市电视台相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中层领导干部竞聘制、全员劳动合同制、绩效考核制、员工竞争上岗制等,但正式员工的身份都没有改变,“正式工=铁饭碗”的陈旧思想在各电视台员工的思想意识里根深蒂固。因为,“在同一电视媒体内,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实施同一待遇的全员聘任制,才能彰显其资源共享的公平性,着意让新闻与编播部门员工享受垄断性事业单位待遇,其余均为下海者,这身份的落差决不仅仅是靠什么完善对接机制就能解决的微观问题”①。而一旦实行制播分离,势必把部分栏目的制作人员从原来事业单位的范围内剥离出去,改为企业身份,显然会有很大阻力。一直走在全国广电体制改革前列的湖南广电集团改革办主任张华曾说:“(制播分离)改革就是要改人,把人推向市场。极少数人留在体制内完成传统业务,发展存量,更多的人则要被推向市场。可现有的体制谁愿意去公司?改人太难了。”②
缺乏制播分离的现实条件
缺少有影响力的题材。在电视台内部推行制播分离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将电视节目作为商品去交换。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电视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要想走向市场,也必须具备这两种属性,即电视节目必须能够赢得许多人的兴趣和关注,这种兴趣和关注就是电视节目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离开了观众的兴趣和关注,就没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电视节目要想走向市场,被更多的电视台购买将是一句空话。所以,实行制播分离,让自己制作的电视节目走向市场、走向全国,就必须拥有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或轰动的大题材、好题材。但是作为城市电视台,由于受政治、经济、地域和人口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很难拥有在全省、全国都有影响的电视题材,这是城市电视台在节目资源方面的先天不足。
缺乏高素质人才。作为企业,同样的原材料让业务素质不同的人去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是不同的。就像厨师做菜一样,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调料,不同级别的厨师做出的饭菜其味道、质量是有明显差距的。制作电视节目也是一样,在同样或同一题材的基础上,高质量的节目,必须要由高素质的人才制作才能成为高质量的节目。
当今世界,各行各业激烈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电视行业的竞争也概莫能外。但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由于各种条件天生的不足,城市电视台无论是在事业平台的大小、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方面,都无法与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相提并论,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制作节目的理念,还是题材的发现选择,或是采访制作的能力,都很难达到走向市场的要求,导致城市电视台即使偶尔遇到好的题材,也很难做出优秀的作品,也就无法走向电视节目的交易市场。
缺少先进的摄录编设备。与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相比,城市电视台除了上述差距之外,经济收入的差距更大,也就拉开了设备上与省级以上电视台的差距。除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市电视台收入较高外,中西部地区城市电视台的创收都比较低,每年的经济收入大部分都在2000万元以下,甚至几百万元上下徘徊。如此规模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就不错了,很难有多余的资金投入设备更新。而当今社会,技术的更新和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许多城市电视台在设备更新方面,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普遍设备陈旧,档次低,拍摄制作的节目信号模糊,音质失准,技术指标达不到要求,即使偶尔遇到好的题材制作节目在市场上出售,也因为技术上的差距很难有竞争力。
缺乏制播分离的社会大环境
没有节目市场相配套。实行制播分离,就是要把各电视台拍摄制作的除新闻节目以外的电视节目推向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再走向各级电视台的荧屏奉献给观众。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才能将电视节目变为商品,最终实现电视节目制作者的劳动价值,并给制作者及其所在的电视台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降低电视播出机构的节目制作成本,提高其播出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
但是,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与制播分离时代相匹配的电视节目交易市场。
缺少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政府和广电系统的主管部门要想制播分离改革的成功,提高我国广播电视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我国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达到推行制播分离改革的目的,就必须制定相配套的强有力的措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只是简单地说要推行制播分离改革,与之相匹配的措施还未出台,这就增加了我们对制播分离改革能否成功的担心和怀疑。
我们认为还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推动,当地政府应该把制播分离当做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抓紧抓好,以行政手段推动制播分离工作的开展。二是立法推动。国家制定有关法规,严格规定电视台外制节目占电视台播出节目的比重,如韩国、日本就分别明确规定了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外购节目必须占多少比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制播分离改革的进行和深入。
目前,制播分离的确对我国的广播电视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做大做强是一个好办法,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制播分离改革更适合环境宽松、人才济济、设备精良的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在城市电视台彻底推开这项改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注释:
①朱剑飞:《电视行业的“制播分离”难破局》,《南方电视学刊》,2009(9)。
②张华:《制播分离大幕再启“动刀”体制寻突破》,搜狐网。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范文4
制约制播分离的因素分析
从近两年来各方的态度来看,制播分离其实一直是一个“说起来好听,想起来复杂,做起来困难”的事情。那么,制播分离难以推进和进行实质性落实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制和播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制”依赖于“播”,受制于“播”。湖南广电欧阳常林曾表示:一个同类型节目在体制内是“小姐命”, 在体制外是“丫头命”。
其次,制和播的市场对接关系存在根本。“制”和“播”分离后难以打通。进行分离独立后,制、播之间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买卖关系。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播出平台作为国有独家垄断资源的性质没有改变,以公平交易为前提的市场化没有确立,制、播分离之后的出路堪忧,做大做强的前景堪忧。
第三,制、播分离的渠道整合与专业内容还没有形成合力。在制、播分离的渠道整合没有做好前,“内容为王”的一枝独秀依然无法显现。同理,在缺乏专业内容支持的前提下,“渠道为王”也是形不成合力的“王老五”。
第四,行业对制、播分离的内容引导和激励政策没有制定。没有内容引导政策的制、播分离,就像大海里没有轮舵的轮船;没有激励政策的制、播分离,就像天空中失去动力的战机。这也正是几年前第一轮制播分离改革不了了之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制播分离的几种形态
资源置换类:电视台提供时段,以栏目制片人为核心的内容团队自主招聘,组合栏目制作相关的业务甚至广告经营,为栏目的运营创造人力、物力和制度等多方面条件,并且自负盈亏的模式。
典型案例:《赢在中国》。《赢在中国》收视率始终位于央视经济频道同时段栏目之首,而在第一季购买广告时段的企业在第二季栏目中都继续跟进,并有新的企业进人,购买了全年的广告时段。
节目购买:由节目制作机构投资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和策划,确定节目的内容、风格,制作节目并拥有节目版权。电视台通过购买获得节目的播出权,支付方式可以是现金购买或以贴片广告补偿。
典型案例:北京光线电视。以节目为核心带动经营,吸引广告。节目制片人由各电视台派驻,这样既能保证节目与国家政策不抵触,又能带来电视台和市场反馈信息。
合作制作:由电视台和社会制作机构共同策划、投资、联合制作节目并分享节目版权的操作模式。电视台可以投入部分节目制作经费,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广告时段由制作公司经营,双方共同对节目进行审查后播出。
典型案例: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由公司承包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经营,进行全新改造和包装。通过频道的专业化吸引大资金的介入,使整个频道有稳定的资金保障,从而有空间来实施整个频道的改造与整合。
整体制播分离、转企改制:将频道频率管理、宣传内容编辑、播出管控、新闻节目制作等部分业务保留事业体制,将政策允许制播分离的节目制作和广告经营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转企,从而实现将广播电视传媒机构的最核心资产——内容制作真正市场化、产业化运作。
典型案例:上海文广。早在2009年10月21日下午,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传媒集团举行揭牌仪式。在上海文广的示范之下,各地广电传媒制播分离、转企改制的大幕正在拉开。
对当前制播分离的几点思考
一、制播分离是广电传媒业成功实现体制转制的必由之路。经国务院审核并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广电传媒业的产业化经营明确了方向,指出要鼓励业内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资源整合,形成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模式等。
政策层面上看,从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力推“上海模式”,到湖南卫视收购青海卫视,打造湖南卫视子频道等,以制播分离为手段的产业化整合已经成为了广电传媒业新一轮改革的方向。从内在动因上看,通过制播分离加快落实转制,是广电传媒业从双重属性中进行事、企分离,提高整体运作效率的首要任务。制播分离改革的现实意义就是为了提高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质量,降低节目成本,丰富节目内容,转换运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调动社会力量制作节目,改变各台自制自播节目的模式。从各电视台的反应来看,尽管说是谨慎观望,但一些强台实际上都在做着制播分离的探索和尝试,譬如湖南、江苏、浙江等。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范文5
第一,在传媒机构形象方面,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传播。在传媒机构形象中,企业文化最受重视,它包含了社会责任感、公信力以及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显性要素固然重要,但是企业文化这种隐形要素却更能够成为与受众建立持久联系的心理纽带。企业文化支撑着品牌的丰富内涵,也展示着其代表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它为品牌提供附加值,通过品牌传递,赋予品牌与生俱来的品牌精神。在员工形象方面,除了注重对记者、主持人的外在包装以外,还应当注重其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如果主持人在道德或专业能力上出现问题,声誉下降,那么对这个节目、频道甚至是传媒机构的形象会产生负面影响。第二,在内容产品形象方面,产品属性仍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中真实性、时效性是首要因素。媒介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信息保障功能,因此确保真实性、时效性,方能为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奠定基础。除产品属性外,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人群对消费结果和消费价值的认知差异应加以重视。学历、收入水平较高的受众更为重视消费结果和消费价值,他们期望消费内容产品能达到情感上、心灵上的契合。这给传媒机构品牌管理以启示,要探寻在内容产品属性基础上受众的利益和价值,围绕其利益和价值进行品牌传播。第三,在受众形象管理方面,虽然受众形象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及前两类,但可以注意到学历较高的人群对于受众形象的隐形属性较为重视。对于一般的传媒品牌来说,面向受众群体是比较广泛的,受众形象不是特别清晰,不能成为一种身份象征的标志。但专业类或者是高端媒体多通过价格、地理位置、专业水平等因素对受众进行了分隔,其受众形象清晰。故而,对于专业类媒体来说,加强受众隐形属性形象的传播可促进受众与媒体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和心理认同。(据喻国明 吴文汐于《电视研究》2010年第12期)
注意力分化的解决之道是媒介分化
当前,受众需求的分化导致受众注意力的分化是大势所趋,而受众注意力的分化则源自于对媒介需求的分化。受众需求在分化,同时媒介产品也在分化。媒介产品分化导致的结果,对于传媒来说,就是某一个(类)媒介的强势而“号令天下”“一统江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影响力被稀释,传媒市场空间基本稳定,不会有太大变化。从受众角度就是受众的注意力总体蛋糕变化不大,却分化成非常多的细小的蛋糕块。为了迎合这种需求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媒介产品种类被发明创造出来。一些新媒介形态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的分化趋势。可以肯定的是,还有很多的媒介需求没有被满足,等着媒介产品的继续分化。媒介具有竞争力,能吸引受众注意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特别注意细分受众的需求特征,满足某一块碎片的需求,而且这块碎片必须足以支撑起一个媒体的市场空间。受众的需求是多样的,不可能有一种融合多种媒体的“万能产品”来满足人们所有的需求。试图用融合产品来满足多元的市场需求,无疑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因此,受众注意力分化的解决之道只能是分化的媒介产品,不可能是融合产品。(据陈国权于《新闻记者》2010年第12期)
三网融合时代的内容新解读
在三网融合之后,看电视变成用电视,内容制作者和供应商应有哪些可为之处?首先,嵌入更多与节目内容高度相关的服务信息将成为一种发展方向。由于各类视频终端互动性、承载力的增强,基于与节目内容高度关联的服务功能也会随之增强。其次,基于政府背景的公共服务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广播电视机构作为主流媒体有着提供强大公共服务的责任和能力。在技术平台日益优化、技术手段日渐强大的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可以从通常意义的节目制作拓展到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更多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领域,形成更为系统、更为直观、方便快捷的查询指南和网上服务,从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大共享。第三,随着各种视频终端服务功能的增强,内容涵盖范围的扩大,平台的开放性也将大大加强,由此极大推动传统媒体生产方式的转变。三网融合更为深层的含义在于社会协作的加强,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链、价值链的完善与拓展。伴随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用户需求的丰富多样,会逐步形成市场上生产要素、组织结构、资本结构、传播手段等多个层面的深度融合,进而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视频内容服务质的提升。正是这样的聚合、交融,才会带来整个传媒产业的巨大发展。(据马克燕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11期)
经济报道面临的挑战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传媒的经济报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人才储备不足。中国的经济在新世纪的爆发性增长、形态的巨大变化,都是媒体管理者所未预判到的,当巨变出现时,经济新闻人才的匮乏直接体现在报道规模的微弱和专业性欠缺上。其次是经济新闻报道者专业化程度亟待提升。很多媒体扩大经济新闻报道量的初衷并非提供对受众有价值的内容,而是刺激广告经营。因此扩充版面和采编队伍的同时,专业技能培训并未同步跟进,这就直接导致经济报道质量有待提高。由于专业素质不高,少数记者因为缺乏识别能力而助力“庄家”的市场操纵行为。第三是经济报道的记者的安全环境面临着新考验。此前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大多是专事社会新闻和突发新闻的记者,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利益博弈愈发激烈,企业和富豪们在社会生态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经济报道记者权益受侵害的事情也层出不穷。(据迟宇宙于《中国记者》2010年第12期)
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建成
可提供100路以上直播频道
由中国网络电视台具体组织建设的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目前已顺利完成,具备了完善的节目集成、播控、计费、版权、用户管理等功能,为三网融合业务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截至目前,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已经可以向用户终端提供100路以上的直播频道、2万多小时的点播节目,并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新媒体节目制作编辑系统之一。可以集成超过100路的电视直播频道并进行转码发送;每天可以制作近千小时的点播节目,并进行各种码率的转码和发送。在增值业务领域,可以提供包括电视购物、电视阅读、体感游戏、家庭相册、卡拉OK等应用在内的多种服务。在未来的商业运营过程中,集成播控总平台可以在电视机终端上提供给用户更多的各类应用服务,实现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消息来源:人民网)
广电总局称将扶持国产纪录片
占领市场
12月7日,在201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总编辑、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表示,广电总局日前已经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在要求大力繁荣国产纪录片创作生产的同时,也明确表示要加强和改进对中国纪录片播出市场的管理。根据该文件的要求,广电部门将对引进境外纪录片实行“总量控制”,现阶段各级电视播出机构每天播出国产纪录片与引进纪录片比例不低于7:3。此外,文件还要求我国各级电视台扩大纪录片的电视播出,对播出纪录片的专业频道、栏目予以政策支持和鼓励,支持和鼓励地方电视台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开设纪录片栏目。同时,采取措施将优秀国产电影纪录片推向主流院线和主要影院。意见还表示,支持国产纪录片在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播出。(消息来源:新华网)
上海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网络
将覆盖百万用户
作为“三网融合”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发展迅速。上海作为NGB业务的试点示范地区,工程总体进展顺利,截至12月3日,NGB网络覆盖范围已达80万用户规模,预计2011年初完成100万户建设工作。据介绍,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建设、维护和营运着整个上海市的有线电视网络,为全上海470万户居民传输安全、稳定、清晰的有线电视节目,拥有丰富的网络光纤资源。东方有线早在1999年开始就对有线电视网进行了双向网络改造和建设,对单向网进行了升级和扩容。稳定安全的双向有线网络为宽带接入、互动电视、企业数据等多种业务提供了技术保障。(消息来源:新华网)
武汉广电联手电信组建三网融合公司
从竞争趋向竞合
12月16日, 武汉广电集团与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组建的武汉市三网融合合资公司签约,这标志着武汉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广电媒体和电信运营企业在推进三网融合业务上从竞争趋向竞合。双方将整合资源,积极推进双方业务进入,逐步推出包括三网融合接入的NGB、IPTV等融合套餐业务,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家庭信息机等多屏互动业务,视频点播、娱乐、教育、理财等方面丰富互动业务种类,家庭安防智能管家、电视支付等智能家庭应用。(消息来源:《东方早报》)
央广经济之声改版
财经内容比重增加到90%以上
12月16日零时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全新改版,实现24小时不间断播出,内容突出“大经济、证券理财投资、民生”三条主线,财经内容的比重从48%增加到90%以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表示,经济之声的改革是2010年中央台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通过改革,经济之声力争成为党和国家经济政策权威准确的平台;成为广大听众值得信赖的投资理财顾问;成为党和政府需要,听众喜听、乐听、想听的经济广播频率。(消息来源:新华网)
9省区提前实现直播卫星村村通
建设任务
截至2010年11月30日,全国已经完成902.21万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安装调试,其中,9个省市提前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据广电总局“村村通”办公室的数据,2010年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安装调试的任务是962.8万套,截至2010年11月30日,2010年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建设涉及的2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完成902.21万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安装调试,占全年建设任务总数的93.7%。从20个省区的建设任务的完成状况来看,安徽、河南、山西、内蒙古、广西、贵州、宁夏、新疆等8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提前完成全部设备安装调试。重庆、四川、海南、云南、陕西等5省(市)已完成逾90%。(消息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网站)
首档地铁网络电台
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范文6
【关键词】广播 传统媒体 新媒体 媒介市场
上世纪50年代,电视的出现,给广播的地位带来了第一次冲击。与此同时,报纸的改革也给广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广播在遭受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竞争的同时,也受到来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侵袭,尤其是手机、播客、博客等新媒体更是开始疯狂地瓜分原本由广播占领的市场,广播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为难局面。
一、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广播业的冲击
电视在自然属性上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可视性,其最主要的传输符号是动态的图像,所见即所发生,电视接收机的技术进步使受众在看节目时,感到越来越逼真、越来越生动。同时电视节目,也在电视圈本身的竞争中,质量也越来越高,同时娱乐节目和电视剧的发展又满足了受众娱乐的需求。无论是严肃主体的新闻类节目,还是具有视觉冲击的娱乐节目,都是广播所望尘莫及的。
报纸擅长传播理性认识等抽象的信息、重要的讲话、论述文章、数字资料、在时空方面有大跨度的事件,在深度报道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其次是受众接受信息时有较大的自由度,读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文章。报纸也便于保存、携带。最后,在受众心中,报纸具有权威性。上个世纪末,在印刷技术和商业理念的推动下,传统的报纸平面媒体也开始“与时俱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报业集团纷纷成立,整合优化后,在资产结构、产品结构、人才结构方面加以改进,增强了报纸的整体竞争能力。
在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广播媒体在市场产值、广告市场明显地表现出来竞争力不足的劣势。
1、产值低
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为4811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3.6%,其中电视占据了17%,报业占11%,而广播只有1%的市场份额。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势头,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压力,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不仅受到传统媒体电视和报纸的竞争,同时也感到了来自新媒体的压力。
2、广告收入增长比重萎缩
媒体的运行,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广告,效益高才会有能力开发更好的节目,从而拉动受众,形成有序的良性循环。2005年前,广播大部分是医药广告,而在2005年国家对药品广告进行整治后,广播的广告收入大幅度降低。根据索福瑞数据,2007年中国媒体广告市场份额中,广播的市场份额只有1.1%,排在第七,远远低于电视74.1%和报纸媒体13.5%。
根据《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广播电视产业收入1350.04亿元,年增长19.54%,增速较前两年有所提升。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达到701.75亿元,年增长16.85%。其中广播广告收入72.23亿元,占广告收入的10.29%,年增长10.45%。电视广告收入609.16亿元,占广告收入的86.81%,年增长17.32%。到了2009年,广播电视广告收入预计752亿元,占总收入的45.22%,比2008年增加50.17亿元,增长7.15%,其中广播广告收入75.83亿元,占广告收入的10.09%,比2008年增加3.27亿元,增长4.51%;电视广告收入654.03亿元,占广告收入的86.98%,比2008年增加44.84亿元,增长7.36%。从这2组数据可以看出,在广电行业整体收入提高背景下,广播的广告收入也在逐年增长。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广播的广告收入在广电行业整体广告收入的比重却在萎缩。
3、受众市场流失
媒体在进行广告交易的时候,实际上是进行了两次买卖,首先是将广告时段卖给了广告客户,其实是将受众卖给了广告客户。而广告客户投放广告的前提是,这个媒体拥有广泛的受众,并且在受众心中有一定的权威性。广播的广告市场份额在传统媒体中处于最低,其实一方面也反应了广播受众的逐渐流失。根据CSM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广播的人均收听时间平均为85.2分钟,较2007年的89分钟有所减少,较2006年的97分钟有大幅下降,但是比2005年的69分钟仍有明显的增长,基本维持了自2003年广播市场复兴以来的繁荣态势。广播收听的人均时间的减少,从侧面反映出广播受众市场份额的降低。
而根据《2009年美兰德电视频道覆盖及收视状况调研成果》显示,近年来全国卫视的平均月到达观众数量持续增长:2009年全国卫视频道平均月到达观众达到4.04亿,较2008年增加0.33亿,2005-2009年5年年均增长率达11.8%。电视仍然是传播最为广泛的媒体,有87.4%的受众几乎每天都会接触电视媒体,平均接触频次达到5.3天/周。网络媒体跃升至第二位,平均接触频次增至1.5天/周;报纸居第三位,平均接触频次约1.4天/周。电台已连续多年跌出前三位。由此可以看出,电台在广告和受众两个方面同时遭到电视和报纸的挤压,地位岌岌可危。
二、异军突起的新兴媒体对广播的影响
1、互联网强力侵袭广播市场
随着流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已跃居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媒体,根据《DCCI2010中国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1日,中国互联网有效受众规模达3.82亿,比2008年的3.03亿增长26.1%,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互联网用户规模占中国人口数)达28.6%。互联网以其高互动性、实时点播、易于保存等优势逐渐蚕食着广播的受众市场。2009年1月7日,工信部正式发放3G牌照,中国从此进入了3G时代。3G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广播的优势将逐渐被淡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上网收听各种信息。艾瑞咨询1月4日的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广告比2008年呈现21.2%增速,市场规模达206.1亿元。而广播广告的收入只有75.83亿元,仅比2008年增加3.27亿元,增幅也仅有4.51%,在不知不觉中,网络已成为广播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2、“手机+3G”: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除了互联网的强力侵袭外,手机、播客、博客等新媒体都开始瓜分原本由广播占领的市场,其中以手机和播客最为突出。手机作为最贴近受众的媒体,已被看做是继互联网后的“第五媒体”,承担着个性化传播信息的重任。目前,手机已成功地通过短信、手机报、手机音乐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下一步,在3G和三网融合的助推下,手机电视也将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随着DMB技术的完善,广播完全可以把手机、掌上电脑、MP5等新媒体转化为自己的接收终端。然而,随着3G牌照的颁布,广播和手机在移动受众市场上的竞争将出现白热化,在这场红海战场上,究竟谁能撑到最后就看谁最先制定游戏规则并进行内容制作的垄断。
3、播客:一个具有革命性的产物
播客相对于传统广播,其门槛更低,只需要一个麦、一台电脑、一个音频软件就可以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播。正是由于播客把传统广播的“你播我听”模式转变为“我播你播,大家听”的模式,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大众基础,也更符合web2.0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需求。播客相对于传统广播,其最具有革命性的改进就是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受者成为了传者,受众更具主动性,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性。另外,播客打破了传统广播的线性收听方式,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音频资源。据媒体搜索和挖掘网站MeFeedia的《播客(视频分享)现状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追踪到的播客已经达到11万个,是2007年近2万个的5倍多,其在三年间的增幅超过500%。目前我国最早的一个中文Podcast目录网站podlook收录了10016个可订阅的播客频道,包括21407档节目。另一项调查显示,除计算机外,其他用来播放音视频内容的终端,MP3播放器的使用比例达到57.3%;手机达到24.6%;掌上电脑PDA有5.4%;除了这些终端外,还有35.3%的其他终端被用于互联网音视频内容的接收。如此看来,正如有些人说的那样,播客可能会像博客(Blog)一样,带来大众传媒的又一场革命。
除此以外,移动电视、户外电视、分众传媒等其他媒体也在不断地消弱广播的独特优势。那么,面对来自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双重挤压,广播媒体该何去何从?3G的到来是否能成为广播新的红海战场?利用三网融合的契机,广播是否可以用产业的视角来审视广播的发展?在web2.0的今天,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的广播,将会借助广电集团发展的资源优势,在向新媒体进军的同时,大力开发自身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真正实现内容精品化、服务个性化、产品多元化,在受众细分的基础上,利用目标专业频率受众群具有专业性的优势开始向别的方向进军,根据市场规则进行产业融合。
结语
广播产业面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和冲击,既要找出自身发展中的缺陷,也要发扬自身所具有的长处。更为重要的是,广播产业要认清当下传媒发展的大局势,要认识到新兴媒体的不可替代性和优越性,而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体现便是寻求媒介融合之路。
广播媒介有自身的特点,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即是自我缺陷的克服,也是对自身发展空间的拓展;而不管是从技术角度、政策角度,还是媒介自身的形态角度,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都具有无限可能性,未来广播产业和新媒体的融合道路和形式多样,作为广播从业人员,我们应当提前准备,寻找到适合自身的融合之路。
【2009年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编号2009SK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