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河南;传统工艺美术;现状;改良;传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68-02
前言
河南地处黄河流域,在这里诞生了丰富灿烂的中原文化,并且衍生了华夏民族的文化根基以及孕育的摇篮。河南省的工艺美术不但具备了代表性、多样性、艺术性和淳朴性外,还渗透出强烈的民族传统性和民族血脉性,其生命意义和传承意义均十分重大和深远。当今时代的经济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节奏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都对河南省的传统工艺美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与艰难的命运抉择。这些现实情况要求我们要冷静、务实和科学地对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进行深入系统地思考和研究,进而寻求一条挽救的方向和渠道。提高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品牌效应,即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建设,还能够唤醒人们对文化思想的“根基”回归。
一、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现状分析
1.协调性的问题。从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来看,很多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一旦被纳入了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创造范围之内,创造者便将其加工成大众普及性的艺术风格;也把工艺美术中的语言形式和所折射出的道理给予通俗化,外在的视觉效果和内在的叙述都能符合中原人民的审美标准和判断标准。只有这些看似“浅层”的艺术定位,才能有效地维持着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同大众之间的沟通和共鸣,同时也维持着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和生存土壤之间的内在协调性。近年来,河南省的有些传统工艺美术种类将本来质朴的本性加工成追求时尚、批判犀利、高雅虚荣,成本费用不断攀高,以至于这些传统工艺美术种类带有很多捉摸不透的“多义性”。例如河南淮阳的泥泥狗就出现了用传统的工艺方法制作卡通造型的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使该传统工艺呈现出一种多彩的效果,但事实上已经严重破坏了泥泥狗工艺中细腻的艺术刻画和特有的情感抒发,最终掩盖了“泥泥狗”本身的艺术浓缩。人民群众看到这些传统工艺美术形式,自然觉得它们已经远离了原先印象中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思想,也就不能很好地去接受和去认可,传统工艺美术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协调性也就被破坏殆尽。
2.综合性的问题。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流传于民间,当时的很多工艺美术种类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吸收的。在唐宋之际,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已经具备了综合性特征,即拥有日渐完整的工艺流程、艺术作品与图文记载,进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工艺美术种类,例如朱仙镇木版年画、秦氏绢艺、方城石猴、淮阳泥泥狗、唐三彩和汴绣等。在当前振兴传统工艺美术的口号中,出现了很多带有现代元素符号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但其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电子和机械的手段植入,因此很多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采用灯光考究的外在装饰来点缀所谓的“综合”。做为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其综合特征要取决于其题材的选用、传播区域和传播对象的定位、艺术表现的技法和效果,最后是艺术内涵的施放与提升。那些表面运用现代技术的“综合性”只会使受众者产生游离之感,而根本上是在抹杀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本质魅力。
3.题材性的问题。题材是传统工艺美术的生存基础,也是其存在成败的关键。因此,一个符合时代和现实的题材也是救活一个传统工艺美术种类的有效途径。面对各种奖项、商业活动和经济效益的诱惑,有些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把捞取商业和经济价值做为追求目标。因此,这些传统工艺美术种类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对上不对下,争经济效益而不争观众,仓促之中经常出现一些粗制滥造的“时髦”题材。这种现象只能导致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逐渐走向衰落和浮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危机归咎于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大众欣赏注意力的转移。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是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自身在题材方面远离了生活和普通大众,有些题材不去考虑人们的接受水平和欣赏习惯,人们也就对这些传统工艺美术产生了陌生感和排斥感。同时,有些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被披上了一些庸俗、铜臭和作秀的“外衣”。在经济利益达到时,这个“外衣”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那么这些传统工艺美术也就成为了一种纯粹的工具,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不受重视也是在所难免。
4.人力资源的问题。从目前来看,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从业者中,很多人还持有小农经济意识,没有完全解放思想,只注重继承而忽略了开发,形成了品牌意识薄弱和市场意识差,进而造成了效益不好和市场萎缩的不利局面。
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从业者中还缺少年青一代的关注,也就造成了后继无人的现象。艺人队伍在减少,以至于到了失传的边缘。即使有部分家族式的传统工艺美术的后人在继续从事着该行业,但大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勉强在支撑。上述这些现象都客观地告诉我们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正在面临着退化和消亡的危险,而其中人力资源的因素更是不能忽视。
二、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改良建议
1.政策体制的扶持。政策体制的扶持首先是观念的创新,这要求除了对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本身进行研究外,还要加强宏观政策的研究。我们要结合河南省的文化特性,规划和制定出符合该省实际情况的政策课题,特别是要强化应用性的研究。对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的重点与难点要有一个长远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而为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提供体制上的扶持。其次,在政策扶持上还要广泛深入生活,以便适时调整,使政策扶持的效果能够日臻完善。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应将党的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思想做为振兴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指导思想;同时还要抓住机遇,以创新为动力,以传承为目标,力争尽快构造出具有河南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体系。
2.文献资料的整理。河南省对地方性的传统工艺美术文献历来重视,不过从社会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需要角度来看,其文献资料的关注和利用的力度还较为薄弱,所以还应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文献加强采集、整理和利用。一是注重采集汇总。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资料大量存在,但很多是非正式的出版物,大都是流传于民间的手抄本。这些资料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从中提炼出优秀的创作题材和工艺流程。二是加强存储管理。河南省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过“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编修工作,但时至今日还需要继续加大编目、归档和存储细节的处理,以免造成文献资料的更大损失。三是实现文献资料管理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我们应尽快建立起相关的数据库,使文献资料具备数字网络化技术,也让文献资料纳入文化资源的共享状态中,以便更好地使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拥有更现代的传播途径和更广泛的运用价值。
3.市场意识的培养。强化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市场意识是时代对其发出的呼唤,更是传统工艺美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首先,强化市场意识对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来说是一种自主强化的表现。市场意识不但可以坚定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深入发展的信念,还可以活跃创作思维和开阔视野,进而主动地迎接市场经济浪潮中的机遇和挑战。其次,市场意识可以有助于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成功运作。每一个传统工艺美术种类要想被承认和生存,就必须经得起消费市场、文化市场和娱乐市场的考验。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只有选择好定位,并把握市场的流行走向和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才能使传统工艺美术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需要。最后,市场意识的注入有利于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培养专业人才。市场意识能够使传统工艺美术的艺人与从业者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创作思路和提高在当代经济环境下的掌控能力,借此也确保了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有效延续,以及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补充。
4.教育力度的增强。第一,以高校为主力军,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递的职能,执行传统工艺美术走“素质教育”的时代道路。这种教育理念会给教育政策的制定方和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的支持和具体行为的指导。第二,学校应和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系,使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能够得到真正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技术土壤,从中还可以防止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出现空洞的消极效果。第三,注重相关教材的建设。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的教材建设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要强调学术性的参考价值和技术依据。另外,要重视师资力量的搭配。学校既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观摩和实习,还要尽量邀请一些民间艺人进行现场示范和讲解,从中来保障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若要振兴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就必须用科学务实的思路和技术手段去改革,让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取代暂时的停滞。河南省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传统工艺美术更是河南文化的显著符号,更是中原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养料来源。我们应该利用当前中原经济崛起的难得历史机遇,使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呈现出更加绚丽的色彩。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主动探索,使河南省传统工艺美术的优秀遗产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得到发扬光大和得到充分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任文灵.河南民间传统美术现状调查及在教育中的传承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上半月,2008,(4):24-25.
[2] 汪振军.中国文化产业创新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51-57.
[3] 张锐,谷建全.河南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7-220.
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民国时期;室内设计;工艺美术家;实践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11-0066-03
Analysis on Interior Design Works of Industrial Artists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ZHOU Yu-xi(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 )
Abstract :Currently, the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mainly focus on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style, etc. But there are limits to this strategy. Therefore, new research wit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hould be conducted immediately. This paper tried to study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interior design i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ndustrial artists. Then the research category could be broadened. Meanwhile, it was also pro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interior design was complex and pluralistic.
Key words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nterior design; industrial artists; practice
Internet :.cn
20世纪初,尽管传统建筑体系在中国广大地区中仍在延续,但建筑体系及营造模式的现代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室内设计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其设计与营造模式也产生相应转型。民国时期,随着各大城市建筑活动的日益增多,室内设计逐渐进入设计行业、学界与公众的视野,并出现早期的现代室内设计实践。
一、民国室内设计从业群体的主要构成
现代意义的室内设计师(Interior Designer)指受过专业训练、经过实践并通过考核获得资格认证,以提高室内空间的功能与使用质量为工作职责的从业者。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室内设计师”,室内的设计与营造工作通常没有明确分工,统一由匠人负责。而到民国时期,虽然出现了本土现代建筑师与近代营造业群体,但中国依然没有独立的室内设计师职业,室内设计的任务主要由建筑师与部分营造厂来承担。因此,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民国时期的室内设计从业群体即为建筑师和一些兼营设计业务的营造厂商,中国近代室内设计史与中国近代建筑史并无太大差别。由于这种强调建筑的观点直接反映在相关研究中,使得书写中国室内设计史的必要性遭到质疑,从而阻滞了室内设计史论研究的深入。
需要指出的是,民国时期学界和公众对室内设计的界定与认识较为模糊,多以“内部建筑”“内部装饰”“室内装饰”等来指代室内设计。而且政府管理部门对室内设计也还没有清晰认知,故未出台相关法规对“室内设计师”职业进行明确地释义。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当时的室内设计从业群体的构成呈现多样化特点。
诚然,建筑师在从业群体中占有较大比重,然而同时期的本土工艺美术家作为另一股力量,也进行了极具专业特色的室内设计探索与实践。与建筑师群体相似,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工艺美术家多曾留学海外,或在国内接受过高等专业教育。同时许多人不但在国内高等院校任教,还联合其他同仁在社会上创办社团和公司,进行学术交流与商业设计活动。其中著名的有钟骸⒄殴庥睢⒗坠缭、庞薰l等人。1934年春,王昌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第一个全国性质的工艺美术家同业团体――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初名为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会员最多时达500余人,涵盖了当时大部分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工艺美术家,影响深远。
二、著名工艺美术家的室内设计探索与实践
(一)钟
钟菏腔钤居1920-1930年代的工艺美术家,在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尽管关于他的生平记载相对匮乏,但根据已有资料可知:钟鹤1919年起在法国研习工艺美术,并于1925-1927年间先后在巴黎世界建筑装饰工艺美术博览会、巴黎工艺美术展览会中获特等奖等殊荣。1928年底回国担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教授。
钟菏分关注室内设计理论研究,并以首位非建筑师的身份在《中国建筑》上发表相关文章。在《谈谈住的问题》一文中,他首先指出当时建筑装饰已经到各国重视,然后批判中国的建筑装饰自秦汉以来“只知仿模古化,毫无改进的思想”。对此,钟喝衔:住的问题是民生四大需要之一,必须要“悉心研究”。虽然“建筑”与“装饰”时常连用,却分别指代建筑外观与室内装饰,二者缺一不可。优秀的建筑装饰不仅有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还具有改造人的思想、推进民族文化、改善社会现状的现实意义。在钟荷杓频囊桓鲎髌分锌梢猿浞痔逑炙的室内设计思想(图1)。这是一个客厅空间,在界面装饰装修上,其顶棚装饰为金色配黑色线条,四周设置由三层平板条制成的二级吊顶。室内立面分别涂以金色和黑色,与顶棚色彩相符,但墙脚饰以红色以突出其凹凸感。客厅与餐厅的过渡位置选用高约一米的矮铁门,在不妨碍室内交通的前提下既增添了装饰元素,又使得光线得以共享。在室内家具选择上,桌子底座由产于福建的黑色磨光漆喷饰,并添加三道红与银色的铝条。而椅子的布艺部分则选用金红色的丝光绒,地毯也是同样的色彩与材质,从而使陈设和界面色彩呼应。由于整体色彩华丽,钟涸诙级吊顶中设计暗藏光线,这种室内照明处理方法直至今日依然常见。因此,整个空间的界面设计简洁、富有现代性,可以满足当时人们的心理需要。室内色彩和谐,家具布置舒适,使人身心愉快。最后,文章提及当时上海的现代建筑装饰发展迅速,并呼吁国人能以“爱美的热忱、社会的福利”继续支持中国建筑装饰的发展。由此可见,基于丰富的阅历与实践经验,钟憾允夷谏杓频那熬俺渎信心,并将室内设计的意义提升至社会层面,相较当时国内刚起步的建筑学理论,这些观点极具前瞻性。
不仅如此,钟涸诩揖呱杓品矫嬉财挠薪ㄊ鳌K曾在上海霞飞路创立艺林公司,专营家具与室内设计业务。20世纪初,木材工业开始生产胶合板。相较当时常用的实板,胶合板具有不易变形、重量较轻、做工简易的优势,所以迅速改变了家具行业的面貌。然而,当时中国的胶合板生产与供应被外商垄断,导致国内家具行业的发展依然缓慢。1920年代末,钟郝氏扔肴辗胶献魃产胶合板,艺林公司也成为上海最早生产胶合板的中国企业。之后钟河衷诖嘶础上自设工厂,直接为家具生产提供胶合板。同时,钟涸诩揖呱杓品矫嬉嘟行了西式、中式的双重探索。一方面,他受当时西方立体派艺术的影响,自由运用点、线、角等几何元素设计家具,强调人机工程学,并降低家具式样的高度,以减小家具在室内空间中的投影,从而设计出立体式家具,被视为“立体派艺术输入的先声”(卢毓骏语)。另一方面,他反对一味模仿西式古典家具,却非常关注西方工艺技术在中国传统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他以胶合板为主材,参考中国古典家具的结构,采用立体色彩、金属扶手、暗铰链等新式工艺,设计出造型更美观、具有中国特色的流线型家具。这两款家具在当时均大受好评,而艺林公司也具备了从原材料生产到室内、家具设计的整体服务能力,这使得钟撼晌当时行业中的佼佼者。
(二)张光宇
作为现代中国装饰艺术奠基人之一的张光宇,他的现代设计实践长期受到学界忽视。但随着近年来张光宇涉猎颇广、数量颇丰的设计作品被陆续出版,使他在室内设计领域的探索逐渐引起学界重视。
张光宇早年供职于上海外商烟草公司广告部,在工作之余担任《上海漫画》主编。由于擅长漫画与工艺美术,他对室内设计这种“用的美术”十分关注。自《上海漫画》创刊号起,张光宇便亲自编排图文连载介绍新潮的室内多功能家具,在《上海漫画》第64期上介绍刚回国工作的钟杭捌湓诎屠璐醋鞯闹泄式室内设计作品,并开设“近代工艺美术研究”专栏宣传中外现代设计。1929年底,他开始尝试涉足设计行业,与钟旱热思资成立“工艺美术合作社”,业务包括绘画、建筑、装饰、雕塑、木器与铸金,基本满足了当时室内装饰、家具设计的需求。可惜由于资料有限,工艺美术合作社的具体设计作品与实践项目等信息不得而知,尤其是在“一 ・ 二八”后,该社销声匿迹,但张光宇对室内设计的思考、实践并未停止。1932年6月,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他的专著《近代工艺美术》公开发行。该书是民国时期第一本全面、系统阐述现代设计与设计理论的著作,在书籍设计上延续了《上海漫画》的排版传统,注重图文结合增强可读性。全书分为论文、图片说明两个部分,并有许多涉及室内设计的内容。例如《板料与木器》一文介绍了新体木器(室内陈设和家具)中夹板与花纹板的工艺与应用。而图片说明部分专门设有“室内装饰”一栏,除了介绍西方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还收录了张光宇本人和刘既漂的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家具与灯具造型设计图。同时,该书还设有“近代建筑”“小工艺”“舞台工艺”等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图文专栏。
张光宇的家具设计造型、色彩特征鲜明。例如在他设计的某办公室家具图中(图2),桌椅壁橱采用了简洁的几何造型,通过选用不同颜色的木材区分家具的使用功能。空间紧凑,功能合理。在灯具设计上,台灯底座采用球型方底;吊灯造型以英文OFFICE为原型,由不同规格的灯管组合而成,十分别致。1930-1940年代,他还设计过朱红漆家具系列和许多室内布景、展厅设计作品。
(三)雷圭元
雷圭元是中国现代著名工艺美术家,他对民国时期的室内设计教育有着重要贡献。1930年代,留法归国的雷圭元任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主任、教授,并主持专门图案的教学工作。当时图案系的专门图案中设有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等课程,他与其他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课程的交叉结合,譬如要求学生在室内设计的训练中需综合考虑建筑装饰图案与室内家具的陈设,从而磨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抗战期间,雷圭元担任中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工艺美术高等学府――四川省立艺专的教务主任,负责教学大纲的制定。其中,家具科首次独立出来,其五年制的培养计划对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课程设置大致为:前两年课程为基础图案和简易装饰设计;第三年以室内小品制图学习为主,课程有陶瓷、金属、木器制图设计;第四年课程为全套家具制图设计;第五年课程为室内装饰制图设计、公私住房家具布置等。同时其他科系也设有类似课程,如漆工科五年级的精制家具、贵重陈设制图设计课程。因此,四川省立艺专更注重室内家具与陈设设计,而室内空间与界面设计课程比重较低。这大概一是源于民国工艺美术教育关注图案装饰教学,二是由于当时各高校建筑系也都设有室内装饰课程,有必要区分教学特色。所以,正是凭借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办学理念,即使在时局维艰的年代里,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依然相对较多,这自然离不开雷圭元的努力。
雷圭元在行业团体活动中也积极参与和室内设计相关的工作。成立于1934年的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原名为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后称协会)是民国第一个全国性质的工艺美术家同业团体,雷圭元任常务董事。1936年,协会主办了第一次全国商业美术展览会。在此次展览会上展出了雷圭元的室内设计作品《室内装饰设计》(图3)及其弟子蔡振华的《小住宅设计》等相关作品。而在次年举办的第二次全国工商业美术展览会上,他们二人的吊灯设计与室内设计作品再次入选。随着学术发展的蒸蒸日上,协会决定成立商业美术函授学校,并与上海沪江大学商学院合办商业美术科联合招生。学校下设室内装饰科、家具设计科、广告灯及门面装饰科等14个科目,同为雷圭元弟子的丘玺与蔡振华崭露头角,担任室内装饰科的主讲教师。然而不久后因淞沪抗战爆发,教学工作中断,协会也终止活动。尽管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存在时间短暂,但雷圭元及其弟子通过这个平台对室内设计的宣传、推广却有着重要价值。
三、结语
民国时期工艺美术家们对室内设计的不懈探索,有力推动了中国室内设计的现代化转型。由于篇幅有限,虽然还有庞薰l、郑可等工艺美术家的贡献未被提及,但这也间接表明民国室内设计史的研究范围是广阔的。只拘泥于室内设计物质形态、建筑艺术风格和建筑主体论的研究已经难以反映民国室内设计发展的原貌。因此,综合室内设计理论、实践、制度、教育、观念等角度展开的整体研究,对目前中国近代室内设计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钱海平 等. 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2] 钟. 谈谈住的问题[J].中国建筑, 1933, 1卷2期
[3] 张光宇. 近代工艺美术[M].上海:中国美术刊行社, 1932.
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漆艺传统现代装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和使用漆的国家,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时展至战国和汉代,漆器工艺发展较快,应用范围也变得十分广泛。秦汉是漆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漆器因受到绘画的影响,打破了平涂的风格,出现了晕色技法。唐展了金银平脱漆器和雕漆漆器。宋元两代,戗金、雕漆等技艺进一步发展,漆器更加繁荣。明代和清代,中国漆器发展直至全盛时期。中国的漆艺不但形成了自己艺术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乐章,而且影响了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漆艺发展,并逐渐流传到欧洲乃至全世界。
然而,现代中国漆艺已明显落后于日本和韩国。2007年3月28日的《光明日报》刊登了《七千年漆艺能否熠熠生辉?》一文,指出了目前我国漆器行业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不断萎缩的状况。如此现状,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传统漆艺
1.传统漆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
传统漆艺属于工艺美术,从《考工记》《髹饰录》等文人笔记史料和代代相传的工匠秘诀,成为我们了解把握传统漆艺设计思想和原则的窗口。传统漆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设计思想。从《考工记》的“材美工巧”到《髹饰录》的“巧法造化”都是主张因材施艺,合于自然、顺于自然,以返璞归真、自然天成作为造物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设计原则。《髹饰录》第二章“楷法”中的“二戒”,即戒“巧荡心”和“行滥夺目”,就是要避免过分偏重装饰而失去造物的实用价值;保证产品的质量,不要让粗劣的“行货”在市场泛滥。
2.传统漆艺的表现语言
传统漆艺的表现语言包括装饰技法、色彩语言和装饰纹样设计及造型设计这几个方面。
(1)装饰技法
传统漆器在充分运用漆作为造型手段的同时,通过各种装饰技法把漆的装饰形式提升到不同风格的层面上。传统漆艺的装饰技法可以归纳为髹涂、描绘、刻填、镶嵌、彰髹、堆塑、雕漆等,它们可以独立运用,又可以综合在一起运用。
(2)色彩语言
古代漆器色彩以黑、红两色为主,不是黑上画红,就是红上画黑。除了黑红两色之外,为了达到丰富多彩的效果,先民们利用漆的“如胶似漆”的黏性,粘贴自然界的美材,于是有了螺钿镶嵌、金银平脱、蛋壳镶嵌、骨石镶嵌,它们或绮丽、或高贵、或朴雅,和黑漆互相衬托对比,相得益彰。
(3)装饰纹样及造型设计
传统漆艺的装饰纹样及造型设计方面,因东周以前漆器实物遗存的发现很少,所以主要还是以战国及秦汉时期的漆器为细化研究的对象。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漆器之装饰纹样中,除了绘画性较高的装饰画面如表现乐舞、狩猎、宴饮等日常生活的图景之外,几何纹及抽象性的纹饰占有重要的比例,其装饰性也显得较为纯粹。楚漆器纹饰中,云纹是其最常见的主题纹饰。秦汉漆器装饰,在继承楚漆器装饰艺术的基础上,又有着自己的延续和发展,如在动物纹、云气纹、几何形纹饰等方面,向着形式的多样、精致以及更为简洁、写实的方向演化。在漆器的器型造型方面,战国漆器对自然物象的仿真现象较为普遍,秦代和汉代漆器的造型则倾向于实用性和相对简洁的外形处理。
二、现代漆艺
现代漆艺是在历史悠久的传统漆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漆艺基本表现于日用器物的装饰和实用功能的陈设品制作上,而现代漆艺把漆艺的范畴扩展至平面形式的漆画和立体形式的漆造型(立体漆艺)。
1.日本、韩国漆艺发展现状和借鉴
早在公元前200多年,中国的漆艺就开始流传到日本,1000多年以来,日本除了继承中国传统漆艺技术之外,还发展了具有本国特点的漆工艺,如沉金、莳绘等技术。日本的现代漆器在设计定位上力求贴近市场和大众生活,并还在不断拓展漆器的运用领域。据报道,在医疗保健领域已经有所突破,已开发出具有杀菌、保温功能的漆器制品,日本的现代漆器,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也有许多创新。他们的漆器中既有能反映精致细腻的民族特点的元素,又有能反映时代特点的简洁、流畅、明快的与时代合拍的元素。日本拥有大批从事漆艺创作的艺术家和制作漆器的工匠,艺术家和工匠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日本的漆器,高、中、低档并行,手工制作和机械化生产并存。手工制作的漆器作为高级艺术品,为上层富裕者使用或供出口。机械化生产的漆器产品由于生产效率高,所以售价低廉,能为普通家庭所承受。在日本,有漆器专卖店,大商场里有漆器专柜,画廊里能看到漆艺家们的漆艺作品。日本人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漆器,在漆器的原料配方、工艺技巧和艺术造型等都获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就。
韩国漆艺在螺钿镶嵌技法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由于韩国政府和民间财团的支持,先进的现代材料加工技术凭借良好的社会漆器艺术土壤,使韩国漆器艺术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在韩国,多所大学内开设漆艺专业课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漆艺设计、制作人才。政府还组织专门人员从事漆材料的改良和开发研制,不断提高和完善漆艺水平。目前,韩国的漆艺作品,尤其是现代立体作品,非常突出,倍受世界同行关注。当代韩国漆器艺术创作日益呈现出个性化的趋势,风格迥异,流派纷呈。韩国漆器艺术在各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并显示出优势,同时与学术、市场形成良性互动,为韩国漆器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空间。
2.我国漆艺发展现状
与日本、韩国当代漆艺形成鲜明对比,目前中国漆艺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中国现代漆艺中占主流的是漆画艺术,虽然漆画的研究和制作在学术上已形成一定的地位和规模,但是却忽视了对漆器艺术使用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社会大众缺乏对漆器艺术的一般认识,因而影响了漆艺术作品的市场的打开。另外,中国现代漆艺家较多遵从传统语言,在技术方面相对保守,相当一部分作品缺乏新意,造型、纹饰等方面毫无现代精神可言;漆器缺乏实用,无法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漆艺设计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在漆艺技法上因循守旧,拘泥于过去的雕、嵌、堆、绘,满足于祖先留下的看家本领,而没有从现代大量的新科技中寻找革新漆艺的方法。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现代中国漆艺已落后于日本和韩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漆艺已经走到了创新与发展的关头。转三、我国漆艺发展策略
如何推进中国漆艺的发展,以及传统的现代化转换,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漆艺的发展策略。
1.更新漆艺创作观念
漆艺不能单靠技艺来炫耀,技术背后要有精神内容,要具有传统的人文精神文化特质和漆的特质,必须使漆艺创作进入现代绘画更自由、更人性化的创作观念上,体现其内在的艺术表现力和个性创造力。
2.开拓漆艺表现语言
传统的漆艺的表现语言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空间多元化的需求,现代漆艺应该把传统漆艺的技法制作规范及其视觉审美规范,拓展到以作者自主表现人们时尚的审美追求和个性创造上来,把自己融入当代艺术中,用一种新的现代美术样式来延续中国漆艺术传统,从而实现在更高层面上的继承传统。
3.提升社会大众认知度
政府、企业对传统漆艺要多资助、扶持,可建立专门的漆器博物馆、漆艺收藏馆等并对公众开放,开设专门的漆艺画廊,传媒、舆论对漆艺要多宣传、引导。漆艺家们也要多出精品,组织各种等级的展览或拍卖,扩大其社会影响。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漆艺的价值,提高整个社会对漆艺的认同感,漆艺就能深深地植根于肥沃的社会文化土壤中。
4.融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漆之被利用,首先是从实用开始的。正是由于实用先于审美及实用和审美的统一,中国古代才有漆器的辉煌。大漆,它可在木、竹、皮、陶、金属、玉石、玻璃、布等器物上进行装饰,它性质坚硬,不怕强酸或碱性浸蚀,防潮、防蛀、防腐蚀,可用来个性化装饰各类器物。漆艺在实用层面主要可用于厨卫用品、家具、室内装饰、首饰、工业产品等。实用性的追求能给予传统工艺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多的发展领域,使传统工艺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使传统工艺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和理解。
5.培养工艺技术人才
从质的方面看,漆器厂的工艺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长期程式化的制作方式以及陈旧的艺术样式的更新,而稍懂一些漆的画家们面对技术问题难免知难而退,或出些粗制滥造的效果,阻碍了他们的艺术创意。有些大学的师资还不具备这方面的工艺技能,也在勉强开设着这类课程。因此,在工艺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可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把素质较高的工艺师送进艺术院校或日本、韩国相关专业大学进修,提高艺术修养,更新创作观念。而国内相关专业的大学除了加强师资的技能培训之外,可长期聘请高级工艺师作为教学的技术指导,以改善技能的薄弱环节。
从量的方面看,必须扩大培训面,可在中专技校开设漆艺专业,以培养漆艺的初级人才。大学中凡设有工艺美术专业的,都可开设此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以培养高级漆艺人才。国家劳动部门可推出相关的职业培训,并给从业人员颁发各种等级的技能证书。这样,便可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
6.革新漆艺生产技术
中国现代漆艺生产仍停留在作坊式的模式,这方面应该尽快学习日本、韩国的先进经验,引进机械化设备,降低生产成本,使漆器能尽快在生活中普及。中高档漆艺制品可考虑用机械和手工相结合的技法制作。现在平面或立体的雕刻都可以利用电脑数控技术轻松地完成,漆器制作上高科技的运用也并非没有可能,只要通过漆艺家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在漆艺生产技术方面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新路。
7.开发漆艺产品市场
在漆画和漆立体方面必须开发精品市场。这方面必须依靠文化艺术公司的宣传、推广,比如普洱的商业行为就是一个成功典范,非常值得借鉴。另外,琉璃的市场开发也较为成功。笔者相信,漆艺界只要有商业行为参与进来,将会很快改变较死板的现状。
在漆器方面,可开发厨卫用品、办公用品、高档礼品、个性首饰、室内装饰品、家具,漆器还可以成为工业产品(如手机、摩托车、汽车、冰箱等)的个性化装饰。相对漆画和漆立体作品而言,漆器的市场开发可根据不同的消费层面而定位成高、中、低几个档次,并在各大型商场设立漆器专柜,让它们真正走入老百姓的生活。这样,在不久的将来,不但形成了漆器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也将促进漆艺这一传统文化的延续。
结语
漆艺是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漆艺事业是我们民族的事业,这种古老的传统工艺不应该因为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而被忽视,甚至面临消亡,反而它应该在现代高科技的带动下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愿漆艺工作者们以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为漆艺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乔十光.漆艺.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2]翁剑青.形式与意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江黎.技艺的穿越——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漆工专业.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翁纪军.漆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5]李砚祖.装饰之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4
绫、罗、绸、缎天下皆知,“罗”为何物?却知者甚少矣。
“罗”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同存共荣。“罗”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珍稀纺织丝绸产品,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历代王公贵族封赏、享用的贡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罗”在纺织、丝绸织物中,是一种特殊的织造工艺,属于绞经纹理组织,俗称“绞罗”。是绫、罗、绸、缎中的一个门类,同属丝绸一族。
丝绸属纺织门类,是绫、罗、绸、缎的总称。丝绸在纺织产品中有着“软黄金之称”的美誉,西方人视为“上帝之物”。而罗更是丝绸中的极品,罗的优良特质是牢固、轻薄、飘逸、舒适、华丽、健康等。
普通的纺织、丝绸织物纹理很简单,只是经、纬间,竖、横、上下、左右并排编织而成。组织结构的变化,无非就是斜纹、缎纹、提花,线条长短、编织点差位排列,经、纬密度疏密、花型大小而已。别无其他更精湛、特殊复杂的技巧。而绞罗织物的纹理却不同,罗组织结构极其复杂、工艺技术特别精湛,经、纬间交叉纹理巧妙深奥、扭绞织造难度很大,技艺和精细程度很高。
“罗”在整个中华纺织、丝绸文化中是一个特殊种类,具有它独特的工艺技巧。现在约有95%以上的人不了解它的存在。罗的组织有“绞纱”和“绞罗”之分,产品有“素罗”和“花罗”之别。普通的素罗有:罗纺、杭罗、横罗、直罗、乔其罗、斜纹罗、菱形罗、罗缎、对应罗、四经链式罗、弹力紧身罗、工业用筛网、纱布、窗纱等。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无花形图案的绞纱组织,统称为“素罗”。还有一种是目前濒临失传的大提花绞罗,俗称
“花罗”。是通过一绞二经、一绞三经、平、斜、缎、经起花或纬起花等不同纹理组织,绞织出各种不同的图案花形,所起花形若隐若现、似透非透、暗纹淡雅、清澈、秀气、文静、闲适的绞罗织物,称之为“花罗”。古代花罗品种有:孔雀罗、瓜子罗、宝花罗、满园春罗、云罗、亮花罗、暗花罗、结罗、越罗、透颚罗、方目罗、洒金罗等等。这些纱罗面料大多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居室装饰等高档用料。
更为优雅珍贵的是,绞罗工艺饰品“通经断纬织绣罗”,它是采用了绞罗纹理、加缂丝技艺和刺绣针法点缀而成的花罗艺术作品。经纬间色彩搭配艳丽、图案明亮精细,龙像龙、凤似凤、花鸟人物、天地山水、织绣如画,栩栩如生,让人过眼难忘。细细品味“满幅罗孔见彩图,罗画无语却留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在工艺美术界也可称得上是一枝独秀的奇葩。
二 纱罗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曾以“丝绸”闻名于世。具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丝绸文化,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经济发展、美化生活,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考古挖掘证明,纱罗的织造起源于6000多年前,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结网,从事渔猎活动。这种原始的网罟编织技术是纺织工艺的滥觞。江苏吴县草鞋山发掘出的三块制作于新石器时代的葛布残片经考古证明,在6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利用葛根藤制席编布,将绞经技术用在罗织物上了。当时的先民,以葛藤、长茅、芦苇、棕毛等为主要原料进行结网、打席、搭棚、制衣遮身之用。进入封建社会后,这种绞经技术逐渐采用蚕丝作原料,制作蚕丝纱罗。
古代丝织物帛、罗、纱、锦、锻、绫、绢、绮、纨、绸……等等,其中,纱罗织物出现最早,并且数量很大,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很普遍了。春秋战国,当时用纱罗制成的衣物有:罗幔、罗衣、罗裙、罗衾等丝织物。楚国的文学家宋玉在他著名的《神女赋》中,赞叹“罗纨绮缋盛文章”;长沙战国楚墓中发现花罗织物。秦汉时期的四经绞作地,二经绞起花的绫纹罗织物也在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汉张骞通过“丝绸之路”将纱罗带至西方,以其轻薄被称为“上帝之物”,从而名扬天下。京城专门设立“罗作”。根据历史记载,各地生产的绞罗有:“镇江常山郡土贡、孔雀罗、瓜子罗、春罗”,“恒州贡春罗、孔雀罗”等,益、蜀两州出单丝罗“浙江贡越罗”……等等。
传统纱罗的特点:(1)外观。纱罗最大的特色是网孔多(故它又名网眼布),稀薄。因而透气性能优越,也给人一种若隐若现之朦胧美。(2)手感。柔软轻盈,爽滑。(3)视觉效果。飘逸潇洒,光彩悦目。(4)织造工艺。纱罗织造工艺相当复杂精湛。它是两个系统经纱(地经、绞经)与一个系统的纬纱,在织机上借助于特殊的绞综装置和穿综方法交织而成。(5)纱支。纱罗织物大多用高支细特纱,并以较小的纬密精制而成。纱支必须在无结,强力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朴素而典雅的效果。(6)品味。高贵典雅,除尘脱俗。(7)用料。丝、棉、毛、麻、化纤、混纺纤维及新型纤维都能被很好地应用到纱罗织造之中。(8)工艺应用。常见的管状结构、双层结构、提花组织以及印花工艺和刺绣工艺都可以应用到纱罗组织之中。
纱罗近展最为繁荣的是苏州、杭州、常州、上海、天津等地,国外有日、韩等国。纱罗织造工艺从诞生到发展经历一段很繁荣的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我国的艺术文化瑰宝。纵观历史,纱罗织物曾经有过辉煌的一页,无愧是中华纺织文明的瑰宝。但是,当社会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纺织业受到经济工业革命洗礼的国外纺织技术的冲击,纺织生产进入了动力机器时代,许多传统的纺织精品,特别是南京云锦、苏州缂丝、纱罗,丹阳的漳绒等产品,只能局限于手工织造,无法以动力机器替代,在纺织革命的浪潮中,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几千年来一直是丝织品中精品的纱罗也是如此,也濒临失传。
三 纱罗的市场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纱罗高贵典雅的气质,浓厚的文化底蕴,复杂精湛的工艺,雅观独特的外在风格,舒适怡人的穿着性能,已经越来越受海内外服装界人士的青睐。
纱罗的素织和提花不但能深受纺织、服装界人士的青睐,更被工艺美术界专家关注。古代通经断纬绞织色彩艳丽的纱罗,如今市场上已经绝迹。能再次在苏州发现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一大喜事。
由于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追求服装风格的个性化,喜欢简单舒适、轻松活泼的服装,钟情于能够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品牌和高档消费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服饰“返璞归真”的潮流日益盛行,作为其表现手段之一,“薄、透、露”的素材被大量采用。绫罗、绢纱、细薄纱或麻纱等面料出现在一些设计师的作品中,成为现代社会新时期展现自然形态美潮流下的最为流行的面料。而纱罗自古以来就是配合这种“追求自然美、本真美”的服饰理念的最佳面料。据专家分析,今后两年精纺纱罗组织面料将非常流行。目前海内外市场,尤其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对纱罗的需求很大。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纱罗必将成为市面上最受追捧、最为流行、最受大众欢迎的服装面料之一。
目前,国内已利用纳米微粒稳定性地降至分散在纤维纺丝液中,然后放出防紫外线、抗菌、防臭、远红外线或吸收红外线等功能的合纤,因此纳米技术与高质量、高效率纱罗织造技术的结合是纱罗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陶瓷艺术;家庭环境;装饰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进步,人们不断追求生活中的各种美。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陶瓷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发展。陶瓷作为一种工艺美术载体,是由不同的陶瓷材质造型与不一样的装饰手法组合形成的。目前,陶瓷艺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成为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对特别的艺术载体,为现代家庭环境装饰提供更为艺术化的独特情调。
1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
陶器是我国最原始的陶瓷制品,作为现在闻名世界的彩陶,就是古代最为先进的陶瓷艺术品。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进行彩陶的制作,彩陶造型的主要特点为圆、工整、简练、装饰精巧等,完全体现出当时人类的艺术敏感性与创造力。而这种结合人类智慧、勤劳的原始艺术,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美化了生活。直到今天,彩陶依然通过它独特的美感染着人们,唤起人们对陶瓷艺术美的追求,使人们更加地去追求那份返璞归真的陶瓷美。彩瓷对人们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其造型与装饰为日后的陶瓷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陶瓷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简单日用器皿,还是一种美丽的艺术品。在我国,陶瓷的发展较早,发展较快。在汉代时期,陶瓷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东汉末年,陶瓷工艺开始进入高峰时期。而在六朝时期,我国瓷器迎来工艺美术时代,经过唐、宋、元、明、清时代的不断发展,陶瓷工艺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贵族,陶瓷以及开始出现在每家每户当中。陶瓷艺术不管在任何时代,都会有其不一样的艺术特色。在秦汉时代,陶瓷主要以雄浑、博大、古拙为特点,如兵马俑般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而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该时代崇尚清瘦飘逸,因此在陶瓷上多出现圣贤高士形象。而唐代的唐三彩造型较为饱满、富丽堂皇,意味着唐代的国泰民安,经济繁荣。陶瓷的发展,为人类保存了重要的艺术成就与物质精神财富,其表现不仅是在技艺上,还体现在装饰与设计上,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2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庭环境装饰
现代陶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划分为日用瓷、建筑瓷、陈设瓷、特种陶瓷以及工业用瓷等。从古代到现代,陶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生产数量多,使用范围广,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现代家庭中,日用瓷的品种较多,如餐具、茶具、灯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等。而且陶瓷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材料,其艺术造型的丰富多彩。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陶瓷生产基地,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能通过不同的装饰手法生产出符合人们对陶瓷艺术欣赏的要求。这也是陶瓷艺术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家庭装饰中,造型自由化的陶板、瓷瓶以及雕塑瓷等应用非常广泛。而卫浴陶瓷则在家庭装饰中扮演着美化环境、清洁卫生的角色。因此,我们要根据时代对陶瓷艺术的追求,加强对陶瓷装饰市场的充分了解,并运用信息技术结合陶瓷艺术的特点,创造出符合现代家庭装饰要求的陶瓷造型与装饰风格。一般,陶瓷艺术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应用的主要有:陈设物、地面砖、卫浴、墙砖以及洗脸盆等。现代陶瓷装饰风格的形成与时代风尚、现代工艺材料、科学技术填平以及现代审美观是分不开的。
在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对日用装饰陶瓷的需求越来越多。在人们用餐时的过程中,造型美观的陶瓷餐具,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愉悦的用餐心情。而在房屋的摆设中,又能点缀出家庭中的温馨气氛。一套好的陶瓷茶具,即可在客厅环境中扮演装饰的角色,也能为人们沏上一壶清茶,让人感受到家庭主人的品味与大方。就算是一个陶瓷小烟缸,也独具艺术气味,即可以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也能使客厅中的装饰环境变得更加的融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在西方国家,他们的生活中比较讲究美食美器,讲究食物的美味可口,而且必须要有装饰漂亮、造型美观的器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对陶瓷的要求日益升高,促进了陶瓷业的不断进步,从而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需求。目前,在现代家庭装饰中,陶瓷艺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相对于中国画式的装饰作品,人们更加热衷于瓷瓶、瓷板画、雕塑瓷等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瓷雕陈设在客厅中,瓷板悬挂在客厅墙壁上,即显示了主人的文化修养,也彰显出主人的艺术品位。在现代家庭装饰中,陶瓷艺术与家庭环境已经浑然一体,无论是瓷瓶、瓷板画,还是雕塑瓷,都能为现代家庭环境增添生活情趣,使整个家庭环境变得既美观又大方。
3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陶瓷艺术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使用就要与科学技进行统一与整合。如感应冲洗面盆,都是科学技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的体现。而且陶瓷艺术的表现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家庭装饰中,人们既享受科技带来的物质享受,也享受着陶瓷艺术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同时,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陶瓷艺术能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装饰手法与个性风格。在进行陶瓷的创作中,经常尝试与各种艺术进行结合,从而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气息与背景。新时代的陶瓷作者,通过结合生活,其陶瓷作品能体现出现代生活的特点与个性。而陶瓷艺术对现代家庭环境装饰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陶瓷艺术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充分融合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载体。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现代陶瓷艺术能体现出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在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陶瓷艺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精神文明物质享受。
参考文献:
[1] 吴军勇.浅议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庭环境装饰[J].陶瓷研究,2012,01(15):86-88.
[2] 郑丰银.论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意义[J].中国陶瓷,2009,06(16):62-63.
[3] 李成.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庭装饰的关系[J].美与时代(上),2010,03(14):99-101.
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传统工艺史论 目的 视界 生活方式 联系 现实意义
在对中国传统工艺——漆艺有了一定时间的关注和实践之后,笔者认识到,工艺史不仅仅是造物的种类的排布,工艺和材料的罗列,更不仅仅是对风格、流派的表象了解。其实每一种设计现象背后都有非常深厚和广博的社会背景、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和特定语境。转过头来审视自己认识和了解的传统工艺史论,如果用冰山来形容的话,连冰山一角都称不上,充其量算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几块浮冰。掩藏在水面之下,还有巨大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研究领域,甚至什么是传统工艺的传承线索,中国母体文化在手工业时代是如何体现的,又是如何连绵不绝地传延下去?通过对传统工艺的研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母体文化符号及其表达方式。这给了笔者一个启示,无论是传统工艺还是现代设计,都如同生命的蝉蜕,每一级变化都是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的象征,所谓“没有不存在于特定生活方式中的设计,也没有不是由特定的设计和产品构成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文人曾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不管古人们对于“道”的理解有多么玄妙和具有思辨意味,笔者以为,此中的“道”和“器”最终的指向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关乎人与社会、与自然、与生存环境等休戚相关的大事。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二十一世纪,设计就是生产力!”那么,研究中国本土的设计、来源、历史、发展、未来趋势等都是极具价值且迫在眉睫的。中国传统工艺器具中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人文关怀、绿色环保、一物多用、简约等设计理念与现代设计则是可以产生共鸣的,研究传统工艺的价值亦在于能从中找寻一些对现代设计的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上述问题关乎将来设计师的素质和责任。如果他们还是逆反地、被动地接收一些不清晰的知识片断,听着味同嚼蜡的课程,无疑是在浪费着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作为教师本能的责任感促使笔者对传统工艺史论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
几年来,笔者在教授设计史论的教学实践当中,总结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传统工艺史论的本质和目的问题;二是研究这门学科应具有的视界问题,这个视界也可作为眼界和角度来理解。其实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传统工艺史论的历史结构中必然存在两种因子:一是具体的设计现象和物品,一是存在方式和文化意义。在研究和学习的时候必然是通过对具体物和设计现象的分析解释去发掘他们所具有的意义。王家树先生对工艺美术的概括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地域‘生活美’物化形态。工艺美术是建立‘生活美’的基本手段。工艺美术对‘生活美’的作用在于建立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方式的美的可视形式。”王先生的概括无疑是非常精炼的,无论工艺史承载了什么意义,或者改成什么称谓,学习工艺史论的目的就是要了解生活,了解造物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设计为生活这个本质是亘古不变的。所以建立在与生活联系的传统工艺研究才具有真正的文化意义。
由此笔者想到这样两个例子。一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从前课程讲到这个环节时,笔者会先给学生介绍历史背景、阶级关系,再渲染一下奴隶主统治阶级有多么暴戾和威严,之后分析一下青铜礼器的造型、纹饰特点、艺术特征,最后鉴赏诸如司母戊大方鼎等实物资料增强一下感性认识。但现在笔者会减少不必要的背景分析(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注重介绍其造型和纹饰的艺术特征,功能效用与人文、生活状态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青铜礼器在艺术上具有如此强大的震慑力和生命力?至少让学生知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下,青铜礼器无论在造型上还是纹饰上都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对天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敬畏。试想,在成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接近半数的儿童来不及长大便夭折,以及那么多自然现象得不到科学解释的状况下,奴隶工匠们在制作用来和祖先和天地对话的青铜礼器的时候,身心会是何等的虔诚和投入!生活的“质”通过工匠的手表现在器物上,当然具有穿越时空的鲜活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由此又让笔者想到佛教造像,现代人翻制的供奉在寺庙内的佛像,在我们抬头仰视他们的时候,总是觉得少了很多慑人和平静的感觉。现在可以这样解释,制作他们的工人根本没有古时的生活氛围和信仰。说得武断一点,这里的佛像是“产品”,只和工期与经济价值联系,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奢望在其身上看到天地和生命的灵光!
再比如漆器中的耳杯。从战国到秦汉,这种类型的漆器层出不穷,形状基本是椭圆形口,平底,有双耳,又叫“羽觞”,是当时常见的酒器和饮器。为什么会是椭圆形且有双耳?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是手拿(双耳隔热并着力稳定)和饮用(椭圆形便于集中成流)比较方便;二是说保留了最初人们用手掬水喝的形态,两手相合,边缘两耳为大拇指。当然这都是一些推测,但不无道理。器型的产生和制作无非两种情况:对自然物的模仿和根据对象物性质和器用自身的必然结构特点创造。前面两种说法正好符合这一规律。现代设计中的仿生设计以及设计前期的“事理学”调查在这里都有所显现。除此以外,还有关于“曲水流觞”与耳杯联系的说法。即每年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临水饮宴的文人墨客在河的上游放置酒杯于水面,任其顺水而下,停在谁的旁边,谁就要饮酒赋词。耳杯肯定不是因曲水流觞的习俗而来,但曲水流觞的习俗肯定对耳杯的器型有所影响。这同样是因了生活中的“用”而影响了器物的“型”。由此启发和引导学生类比还有什么传统造物设计是通过对人的行为研究,文化习俗不断总结之后,达到功能和审美上的和谐。
举上述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课时有限、史料繁杂的情况下,对于讲授过程中的史料分析一定要紧紧围绕设计为生活的本质,有选择地结合当时生活状况做出对物的分析,否则容易在一些旁枝末节上迷失。
关于学习传统工艺史论的视界和方法,在具体教学中,首先,不能再将传统工艺史看成是“特种工艺”史。它既不是考古文物学,更不是古董鉴定报告,从广义上说它应是设计史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工艺器物是一种载体,它所承载的是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与视觉文化符号。那么中国传统工艺中的设计思想和文化脉络是现代中国手工艺形态乃至本土化的设计得以发展和延续的线索。但是,循着这个线索并不代表只是关注既有的传统工艺形态,保护继承并发扬下去,而是从这些具体的工艺形态背后找出现代人能够利用和借鉴的生活方式与智慧。现代社会,虽然人们在不断享受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带给我们的物质上的方便与满足,但是隐藏在物质背后的精神本体的内在需求却远没有得到像物质那么高程度的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满足主要来自对母体文化的根本回归,这是一种来自潜意识的内在驱动。传统的工艺美术史的框架是按社会性质或朝代更替组建的,但其实传统工艺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并不是从属于朝代更替这些外力作用。应该将既有的教材框架解构,然后按照设计的发展规律重组。我以为,传统工艺史论应该是在对史料的了解基础之上,超越单纯的设计现象,也不混淆于社会背景的历史学研究方法,用理论研究梳理历史演进的线索,挖掘出具有规律价值的内在逻辑。本来,设计史所追踪的就是环环相扣的逻辑进程。设计艺术表层的丰富性和深层的逻辑性不是仅仅用一些表象,诸如时间和朝代的更替就能联系到一起的。如何在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下将大量感性的微观材料做出具有逻辑规律性的有序显现?这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入传统工艺史学习的宗旨。如果还用冰山为例,就是挖掘出能将冰山凝结和崩解的内力源自哪里。通过传统工艺史论的学习,古为今用,认识到历史器物、历史经验的可超越性,认识到重要的是找出规律,找出与今日一以贯之、一脉相承,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深层关联,从而探寻一种科学的、智慧的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找出发达的中国造物设计在现代社会如何转型和创新的契机。
针对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授课之前,应该让学生心中有这样一条主次明晰的线路:纵向的现象分析和横向的探索比较。设计现象的分析并不只是某件器具本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研究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类产生了对这一功能的需求,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得以实现的,这一功能实现后对人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一种探索人类生活、文化状态和找寻生活方式的源头来切入学习。用这样的视界和角度学习传统工艺史论,从大的方面来说,发现和延续传统工艺博大精深的设计思想和文化内涵;从小的方面来说,如同我们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一样,得到的知识成为有机的知识脉络,鲜活而具有生命力。在课堂上,以问答开导思维,以讨论集思广益,以发现广义解释,以实践亲自体验。总之要让学生进入教学情景,学习状态不仅仅是填鸭式被动地“受”而是主动地“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传统工艺史论的真正目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是未来社会生活方式的艺术设计者。他们的眼界、素质以及是否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状态。如果教师把“传道”的视界放得更为宏观和远识,使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设计的发展规律,快速掌握先进的思想方法,超越老师,超越前人,以新的创造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并创造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是
所有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诉求和愿望,更是人类未来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张孟常《器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