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1
一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是选修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
从语文学科自身的角度而言。语文学科的功能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前者立足于学科中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熏陶,后者侧重于专业的技巧、技能等方面。两者本应是和谐的统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辅相成。然而对高考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导致教师在上课时将精力过多放到后者身上。在今天声讨应试教育弊端的同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现行的素质教育呼唤着人文性。但是,在高考制度和评价制度还未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必修课上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总得不到足够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弥补了这一缺失。学生可以从中感受母语巨大的文化魅力,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重要补充。
从学校整体课程设置的角度而言。社会、学校都大力提倡人文教育,强调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科是体现人文氛围的最主要的课程,而语文又是文科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与人文素养的学科。所以,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重中之重。
二
新课程对语文的选修课提出了大致的几个模块,如: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从中又衍生出许多系列,如:古代文学常识系列、古代散文选读系列、外国文学系列等。
面对如此多样的选修课,我既高兴又担忧。
高兴的是,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再有浪费、脱节的遗憾,而能与学生们一起分享。现在的高中生,也能在文学的殿堂中畅快漫步,汲取人类知识的精华。语文选修课,将为高中生打开神奇的文学之窗。
让我忧虑的是,面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我有能力上好选修课,为学生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吗?
三
对于选修课的准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这是准备选修课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语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从学科的专业角度来看,文学上包括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语言上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等。此外,还与诸多非专业学科息息相关,如政治学、经济学、天文学、地理学、哲学、心理学等。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应是“通才”,不能只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思维方法和能力,而应当具有宽域思维的方法和能力。
所以,语文教师需勤于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装满一肚子学问,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开阔了眼界,在课堂上才能厚积薄发,信手拈来。当然,这并不是要语文教师做“两脚书橱”,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学以致用。
2.精挑细选,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确定了某一专题后,往往会找到许多现成的相关材料,但是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了事。选修课不像必修课那样有较多学习的要求,它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小,所以首先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由于学生只是高中生,接受能力毕竟有限,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还需提高,所以,应选择适合他们的内容,重新加以整合。而把握的“度”,不妨借鉴必修课的内容。 转贴于
3.细心揣摩,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学会筛选材料,还需细心揣摩,多思考、多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只是纯粹的人云亦云,教师就成了“传声筒”。如果能够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适当融入自己的见解,凸显个性光彩,不仅能促进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文本,而且教师也将成为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好榜样。
4.,重视选修课内容的人文性
既然由于高考的原因,必修课上较多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那么在此基础上,选修课将更重视人文性。比如:也许在必修课上,学生只知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家之一。那么,在选修课上,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一贬再贬,浪迹天涯,他谪居黄州,忧谗畏讥,他泛舟赤壁,浩歌江东,他关心民疾,兴修水利,他胸怀旷达,文学创作光照千古。
四
对于语文选修课,我还有一些感到困惑的地方。
1.授课方式是讲解式好,还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好
一方面,选修课的时间相对不多,一个专题的容量却很大,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完一个专题,由教师直接讲解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这样一来,学生又回到了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好吗?
另一方面,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确认,却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这样,在规定时间内,不仅专题内容需减少,而且可能会影响到必修课的学习时间。
这一组矛盾,该如何解决?
2.学生会真正投入到选修课的学习中,确保学习效果吗
尽管选修课的开设,重在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尽管选修课有考试、学分的制约,但是与高考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语文学科历来对学生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显而易见的短期成效。那么,在高考重压之下,在必修课学习时间也已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学生会安心学习吗?
3.是否能够将选修课的文化视野拓宽,开设贴近学生的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明珠俯拾皆是。我们民族曾经出现过无数了不起的人物,产生过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学作品。一份如琼浆玉液般的精神养料,能够经由语文教师之手,将它们源源不断的输送给学生们,是老师的荣幸,也是学生的荣幸。
但是,在吸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我们的学生还在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同在他们这个年龄、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华》,韩寒的《三重门》,乃至于来自韩国的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等,还有一大批名目繁多的校园青春系列作品,它们的贴近校园、贴近学生生活,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阅读热潮。且不说这些作品的文学水准高低如何,传递的人生观、世界观良莠如何,如果能开设以它们为主题的专题课程,恐怕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对学生加以合理引导,促进他们的思考。这与选修课关注学生人文性的目的是不相违背的。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动态课程;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在当代,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说,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愉悦、和谐,师生关系也更加融合、民主;教学更为开放,能够走出课堂和书本,开始追求更多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也应该对语文这门课程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为学生营造一种实践活动的真实空间。依据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了。与此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而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基本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动态课程要求
1.以学生为主体,用新课程理念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有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语文教学开始具有一个极为明确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中学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更应该把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学理论内容的重点研究,用新课程理念的思想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重视学生的人文发展,因而树立一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观念。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线,而强化教学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也是当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动态课程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师采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与此同时也应该紧紧抓住关键的实践性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课程。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以往的“传授式”转化成为“研究式”“引导式”。但要使学生能够在日后走出校园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研究型”的人才,则还要求语文教师能够运用科研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教师即是研究者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这是属于动态课程的一个主要方面,而科研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够指导高校师生今后在教学中引导自己的学生进行研究和创新。
2.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逐渐意识到在课堂中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逐渐转变成自主探索知识的地位,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翁,把更多“玩”“做”“说”“创”的任务留给学生,在课堂当中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了:“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且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求知欲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为有效的策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从以往抽象枯燥的讲解式教学过渡为形象生动的情境式教学。
3.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前文我们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教学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差异、年龄特征、心理差异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与此同时,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促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语文文本中所涵盖的信息;尊重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和独创性见解。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手段运用
1.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提问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可以改变课堂的结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同时,学生的提问还能够使自己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能够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许多问题,这样经过思考提出来的问题必定不是低水平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认真思考、独立阅读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这样在课堂当中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教学内容结束后,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提问,就能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环节,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很明显的动作来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以此感悟到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以更为科学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尤其强调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思维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该要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跃的氛围。
3.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我们开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强调教师有效地指导,要求教师首先要能够倾听学生内心真正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当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教师是具备专业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特殊群体,教师的参与往往能够使整个研讨过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作为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优势。在共同学习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优势弥补劣势,取别人所长,补自己之短,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探究式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03.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3]陈旭远.新课程 新理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3.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传统“比较单纯”“一堂言”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学对教师们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这样就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备受教育界关注。作为实施新课程的组织者,教师如何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本文浅谈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自觉主动选择自我培训,走近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职业生涯得以随社会发展而延伸的基本保证,更是学习型社会环境下终身学习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自觉地选择专业化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初始阶段可主动选择诸如“走近新课程”“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等培训内容和主题,当然实施新课程中注定会遇到各种多样的困难、问题,这些困难、问题也会令教师们困惑,茫然乃至不知所措。为摆脱困境走进新课程可以主动选择“新课程教学的引领与推进”“新课程标准下学科教学模式探讨”“学科教学案例分析”“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与考试”等培训内容和主题。
二、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在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中比较系统地有规划的读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革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应该系统地有规划地多读书,不断从书中学习,这样才能不断创新。让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敏锐地延伸自己的触角,有意识地读一些与教育“近”的书,如哲学、文化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著作,也要读一些离教育“远”的书,如佛学与教育、教育管理的自我超越等,它们可以引发教育理论新的“增长”,或许每天一点时间的“课”外学习,能让教师的工作靠那“多出的一点点”而精彩。但现在不少教师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备不完的教案,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补不完的漏洞……忙得不可开交。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其实作为教师应做到“忙”而不“盲”,“忙”而不“茫”,“忙”而不“莽”,就必须每天挤出一点时间,为自己充电,为自己把脉,为自己增氧。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虽占用我们的一点时间,但它能使我们尽快穿越教书育人的“死胡同”,在教育教学中有更大的突破,有更为大胆的创新。那作为教师应该阅读哪些方面的书呢?
有关哲学理论方面的图书必须要读。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化学学科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化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知识必然包含:世界的物质性;事物的普遍联系;质量守恒规律;量变引起质变;对立统一规律,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我们传统哲学中的精华,它们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掌握了哲学中的基本规律和正确的方法论,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教师的实践,让我们的工作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系统的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不能不读。大家知道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多半是在学校中习得的,参加工作后就很少再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而作为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要与时俱进,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应该读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因为教育理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教育教学理论是经过实践获得的正确经验,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要想加速自己的专业发展,建议多读些系统的教育理论书籍,特别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那将对教师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各种各样营养丰富的教育教学报刊要及时阅读,报刊登的文章大多与时俱进,可以说是专业发展的“助推剂”。通过阅读,了解教育战线的同行们在思考、探讨什么,可以更快捷地学习别人的优秀成果。并在别人的成果基础上,产生自己独特的新想法,新构思。把别人经典的策略内化为自己的方法。如化学方面的报刊有《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国教育报》等。
当今,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新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那如何将新课程改革要求落到实处,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不断强化教师技能。因此,教师必须超前阅读,明天需要的书,今天必须阅读。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书;读化学教学专业的理论和经验的书;读有关科技、社会发展的书,读与教材相关的跨学科的书……以此博采诸家、厚积薄发,从而以他山之石攻玉,以自我素养创新,如此,我们教师才能以扎扎实实的功底,丰富中学化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三、掌握信息技术,领略前沿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全面发展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主要形式。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三维制作技术,通过图形、图像、把微观世界变成宏观世界,可突破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动态模拟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使操作实验规范化,性质实验形象化,前沿实验模拟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四、教师与学生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原来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现在“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使师生共同成长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学生也可能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思维方式和出人意料的答案,这样拓宽教学思路,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同时获得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使教师之间共同成长、进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单独面对学生、单独备课、单独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缺乏合作与交流,这是传统的教师的工作,而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难题攻克、校本课程开发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成功经验的构建与分享等无不需要师生之间、师师之间、校校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新课程使教师间的交流增多,比如听课、评课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同时我们的收获是双重的,一方面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同一学科的集体备课,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快自己发展的步伐。“结对子帮扶”的师徒工程为校内教师的交流与成长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加快年青教师的专业成长。参加定期召开的研讨会,促进教师间的信息交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可以在最大范围内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从而丰富每位教师的信息量和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准备条件。
六、主动反思、发展和完善自我,加速教师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自主专业化发展,而反思是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心理机制。教师只有经常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不断从经验中学习,建构个人知识,提升实践智慧,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反思的含义不仅包括教师对过去与现在错误、落后、消极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有问题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否定,而且包括对过去与现在的正确、合理、积极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有效有益、成功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肯定。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4
1.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多少兴趣,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注重以生为本,强调特色和创新,构建了新型教学体系。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体验情感,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学习能力及健全人格的培养。它让原本严谨与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欢声笑语,充满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2.此次新的课程标准下编排的新教材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它为教师的创造性发挥留有余地。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拓展新的教学内容,即以往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同时更注重给学生留有再创造留出空间。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理念,因而必须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或是个人学习后的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或是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某一个问题;或是合作完成一项活动或游戏,以不同的形式有效地做到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4.课改需要加强教师与家长理念的提升。课改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同时要获得社会与家长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和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接受,并不见得要比学生容易。因此,课改未动教师要先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对教师“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我们觉得其培训的内容、力度都还不够,因此,我们课改一线教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5.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新课程改革涉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事关整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新课改改革,还要通过召开家长会、问卷调查、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渠道,让广大家长了解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争取家长的支持。
二、对几个问题的思考
1.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差异。与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材相比,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看上去降低了难度,比较简单,而且增加了很多现代知识,新颖性和趣味性比以前增加了。但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却感觉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困难重重,不如原来的教材顺手。一是新版教材的知识点编排顺序不太合理;二是新版教材的编排过分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探究,忽视了学生应该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面对高考,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给学生补充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这在无形中加重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负担;三是与高中语文新版教材同步的教辅资料比较滞后,题型缺乏新颖性。总之,尽快地熟悉和掌握新课程教材是深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
2.关于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注重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与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但我总觉得不必过分地渲染。传统教学也同样注重能力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了知识,掌握了知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知识的积累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前提,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过程也是能力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能力需要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只有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的能力培养手段才是扎实有效的,知识与能力从来就没有对立。
3.关于研究性学习。现行的研究性学习已经深入到课程中,但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旨在通过这一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些学校人为地把它从日常学习中分裂出来,这显然是不对的。研究一个问题,这什么一定要独立地提出这一问题呢?如果能够在学科学习中,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与本学科的知识相结合,那样不是更有意义?
4.选修课的问题。将教学内容分为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是这次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和特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师将面对如何上好选修课的问题。按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的开设可以进行大班集中教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选修的内容。那么,学生如何选择选修课?如何编班?高中语文师资能否达到要求?教学设施能否满足选修课的开设等等,都是能否开好选修课必须解决的问题。受高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选修课的内容也很容易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必修课,达不到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目的。
5.关于教师培训。全省参加首批课改年级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分别参加了不同级别的培训,但时间之短、力度之小,远不能满足教师对新课程培训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培训不能走突击培训的道路,要对教师分层次、分阶段,目标明确地进行培训,将培训贯穿课改实践的整个过程,不断矫正教师的教学行为。
三、小结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问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转变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数学领域,学生的数学成绩优秀,甚至有的学生奥数比赛屡屡夺冠,但是,当学生走出校门,在数学研究成果方面却并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数学课堂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模式,教条式地灌输给学生,教出来的学生是记忆型。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探索新的知识。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教材、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从台前转向幕后,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博采众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生也要改变依赖别人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整教学思路
在新形势下,数学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去学习,提高探究能力。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逐步完善和成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和小学生不同,有时候想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又不好意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悬念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利用开放的问题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设置抽象的问题激发理解和想象。有效的设置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课堂导入得新颖、独特,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握课堂教学节奏、问题的难度和密度,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努力后达成目标;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让学生意识到学知识是获得更多知识的手段和工具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做题是唯一的目的,习惯搞题海战术,学生永远有做不完的数学题。现在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兴趣、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都取决于这一点。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之间的递进和交融,通过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要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有为了热闹而过分追求形式的现象。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讲究课堂效率
在一些国际性奥数比赛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中国学生非常优秀,这和传统教学模式功能是分不开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全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应找到知识生成和双基训练两者的平衡点,应把传统教学和主体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基础训练。
(二)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成为了数学课堂上的一个亮点,这种学习方式被广大数学教学所运用。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时候,表面上看学生讨论热烈,也有多方互动交流,但是合作学习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教师的组织、引导有很大关系。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能把学生限制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框内,否则就会影响学生讨论的热情。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精心选择探究的问题和内容,比如,让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形成,或者是习题课教学,通过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要多加巡视,一方面有效指导,另一方面防止一些学生产生惰性,并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能只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要对思路活跃、见解独特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分析和指导,使其不断完善,真正达到“兵教兵”“兵带兵”的良好效果。
(三)实施有效提问、板演
课堂上提问学生的问题,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认真研究,充分考虑,而不是随意的。学生的回答也不是对问题的简单复述,应答到关键点上,突破难点,对条件的有效挖掘,对问题加以总结,对知识进行创新。对于板演,可以鼓励学生到课堂上板演,有利于及时发现常见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常言道: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是不知不觉的。学生的成绩优劣和他们习惯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要想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中生来说,应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师要积极思考
教学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的内在素质。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思考课堂内容结构的设置,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和成熟。而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对每一节课深入思考,思考教学目标的设置、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思考重点和难点、思考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更是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和数学思想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实际教学中也找到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反思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和尝试,寻求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焦岩.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7).
[2]孙红艳.改革中职数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2).
[3]边巴次仁,强巴卓玛.浅谈改革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方法[J].读写算:教师版,2015(26).
[4]吴列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的理念改革[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6).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改 困惑 思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当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对于当前的语文课堂改革,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改革,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根据我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困惑
1.观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决不可因循守旧、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师自身方面。“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旗帜性口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较而言,新课改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的教师培训方式陈旧,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训,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有的地区居然是这样进行培训的:给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发一本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手册,然后让他们做一张试卷,教师的任务就是到学习手册上找现成的答案。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现实的落差。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虽然正在积极研究与实践,总觉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小班化教学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基本上很多学校都是人满为患,每个班级都有将近50个学生,甚至有的班级达60多人。有的教师说:“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了,哪里有时间来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啊。”课程改革步伐太快,许多与其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课改信息闭塞,致使课程实施在落实到不同学校的时候,效果往往是差异悬殊的。
4.教育科研急功近利。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对于教育科研,学校领导想的更多的是通过科研搞出学校特色,追求“宣传效应”,而教师参与科研很多都是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捞取资本。而且学校之间进行评比时,教师论文的多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特别是从课题报告的撰写到开题论证,从课题计划的制定到课题研究的真正展开,有着许许多多烦琐的“程序”,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经验没有,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科研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对当前小学语文课改困惑的思考
1.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实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以科研为手段,以规范化的工作规程为保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尽快建立包括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推进课改机制的建立,尤其要重视对农村课改学校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