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理财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理财方法范文1
寄宿制高中生是中学生群体中的特殊人群,与普通中学生相比,较早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研究寄宿制高中生日常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可以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培养其生活理财能力,提高其财经素养。
基于上述目的,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广东省中山市一所全寄宿制中学——中山纪念中学的高中生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深入了解寄宿制高中生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数据,在中山纪念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中随机选取2个班,对6个班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总计发放问卷305份,回收问卷30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76份,合格率为57.70%。我们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得出以下结论。
一、寄宿制高中生收入来源、构成分析
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大部分学生没有独立经济能力,其经济来源基本依赖于父母。有些学生有少量的各种奖励、稿费收入等,但金额和次数都相对较少。在中山纪念中学176个调查学生中,有137个(78%)学生从未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只有39个(22%)学生从事过勤工俭学,其中28个学生从事过1次勤工俭学,10个学生从事过2~3次勤工俭学,仅有1个学生从事过10次勤工俭学。
在中山纪念中学,住校生每月家长给的生活费最多2500元,最少200元,平均513元;零用钱最多1500元,最少为0元,平均为113元;住校生每月可支配金钱最多为4000元,最少为200元,平均为626元。住校男生每月平均可支配金钱为657元,女生为582元,高于女生。城市户籍学生的月平均生活费、零用钱以及每月可支配金钱分别为:522元、116元、638元,均略高于农村户籍学生。
二、寄宿制高中生整体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分析
调查发现,中山纪念中学的寄宿制高中生每月消费金额最多的是3100元,最少的是190元,平均消费金额为781元,高于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626元),出现了超支现象。其中住校男生每月平均消费金额为778元,女生为784元,消费金额基本持平。全部抽样样本中31个学生的月实际消费金额大于1000元,83个住校生介于600元到999元之间;62个住校生月平均消费总金额介于190元到599元之间。农村户籍高中生每月平均消费金额高于城镇户籍中学生。
寄宿制高中生每月消费内容主要包括校内伙食费用,购买学习用品开支、课外书籍,购买零食、衣物、玩具,支付交通费、手机费等费用。表1就住校生具体消费构成进行分析,表2、表3就住校生具体消费构成进行对比分析。
表1 寄宿制高中生月消费构成表(单位:元)
表2 不同性别、户籍学生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表(单位:元)
表3 不同年级学生消费水平表(单位:元)
对比分析不同性别、户籍、年级寄宿制高中生各类消费支出,我们可以发现:从户籍看,农村户籍学生整体消费水平高于城市户籍学生,城市学生除课外书消费超过农村学生之外,其余各项消费支出农村户籍学生均高于城市户籍学生。原因可能是,学校所在的中山市处于经济富裕的珠江三角洲,当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高,大量农民靠土地、厂房及个人物业的转让、租赁以及集体分红获得了丰厚收入,农民普遍比较富裕,收入高于城市普通工薪阶层,消费支出也相对较高。从年级看,低年级学生在课外书、交通费、手机通讯费、电影就餐、服装各个方面都高于高年级学生。从性别看,男生仅在伙食和玩具消费支出上高于女生,其余各项及消费总额都低于女生。
三、寄宿制高中生每月消费结余及理财分析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寄宿制高中生对生活开支没规划,花钱无计划。以中山纪念中学为例,每月生活费和零用钱实际超支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85%,月末有结余的学生仅11%,还有4%的学生每月全花光,没有结余。大部分被调查学生每月生活费和零用钱超支的原因与父母的态度和要求有关系。调查数据表明,只有9.66%的家长管理严格,不允许超出,超出部分要求从下月生活费中扣除;73.86%的家长认为可以超出,但不能超过一定限额;还有16.48%的家长不对孩子消费支出进行约束,超支多少给多少。超过一半(约51%)的学生个人认为每月记账理财没有必要。事实上,53.98%的学生每月没有记账理财;24.43%的学生偶尔记账;12.50%的学生有时记账;仅有不到一成,约9.09%的学生每月记账。学生的理财意识薄弱,20.45%的被调查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存款状况,38.64%的学生大约知道;40.91%的学生清楚自己的资金存款状况。当每月消费有结余时,超过一半(约60.80%)的学生把结余现金放在家里;只有14.77%的学生存银行;7.39%的学生购买股票证券投资。其中,20.45%的被调查高中生不清楚社会上各种理财投资渠道;64.20%的高中生听说过一些,但没有系统地了解过;只有15.34%的学生很清楚社会上的各种理财投资渠道。他们对主要理财投资信息的了解渠道从高到低排序:家人、亲戚、朋友58.52%,互联网48.30%;广播、电视42.61%;杂志36.36%;学校17.05%;其他5.68%。这说明家庭和朋友对学生的理财意识影响大,而学校发挥的作用较小。
调查也显示,55.11%的家长经常教导学生如何理性消费;31.25%的家长有时有;但还有13.64%的家长根本没有对小孩进行消费教导。只有8.52%的家长经常督促孩子记账;73.86%的家长没有督促并要求孩子记账;17.61%的家长有时要求孩子记账。30.11%的家长不清楚孩子的资金存款状况,还有39.20%的家长大约知道,只有30.68%的家长很清楚。
调查还显示,学校教育对中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力度不够。超过一半(52.84%)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开设消费投资的课程;47.1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而事实上其中91.48%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并没有上消费投资课程,只有8.52%的学生上过相关课程。同时,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消费行为影响较大。 60.80%的学生有时有同学朋友之间交流消费购物心得;14.77%的学生经常交流;有24.43%的学生没有交流。
四、调查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调查结论
通过对中山纪念中学寄宿制高中生的日常消费行为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从收入来源看,相较于国外,中国的寄宿制高中生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生活来源几乎全部依赖父母。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和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同,寄宿制高中生每月可支配收入差异巨大,收入最多为4000元,最少为200元,平均为626元。
2.从消费总水平看,寄宿制高中生对生活开支缺少规划,85%的学生花钱缺少计划,每月生活费和零用钱超支。住校生每月消费总额差异很大,最多是2950元,最少是190元,平均是781元。农村户籍学生消费总额高于城镇户籍学生。
3.从消费结构看,寄宿制高中生每月消费构成主要包括校内伙食费用,购买学习用品、课外书籍,购买零食、衣物、玩具、礼物、交通费、手机费、电影就餐、日用品等11项支出。对各项消费支出从高到低排序进行分析,发现寄宿制高中生平均每月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和课外书费用为36元排在第8位,低于购买零食66元、电影就餐62元、服装57元、交通费47元、日用品开支46元,仅仅排在购买玩具游戏11元、购买礼物12元、通讯费用21元的前面,说明学生的消费结构有待改善。
4.从消费心理看,理性消费意识有待提高。比如自行购买饮食和零食首选原因中,相当部分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好吃,而不是食物的营养价值。从零食消费种类看,营养价值较低的碳酸饮料、糖果等占学生消费零食的不小份额。14%的学生在购买日用品时首选原因是不作过多考虑,很随意购买,显示了他们的消费欠理性。自行购买课外书首选原因超过38%是为了消磨时间、休闲娱乐好玩,而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在自行购买高端电子产品钱不够父母不支持时,仍然有16.48%的学生选择不吃饭偷偷存钱;1.14%的学生选择向同学借款购买。从上述表现来看,部分学生的消费心理有待家长和学校进行诱导,使其转变。
5.从理财意识看,寄宿制高中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财经素养教育,理财意识淡薄、知识贫乏、理财能力较低。一方面源于家庭教育和学校传统教育不重视,对中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力度不够,甚至部分家长对孩子溺爱纵容;另一方面与中学生群体及个人自我意识淡薄密切相关,相对于其他学生群体,寄宿制高中生更加容易受到同辈群体消费理财行为和心理的影响,群体意识淡薄必然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二)对策及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帮助寄宿制高中生树立良好的消费理财习惯,提高其财经素养。
青少年时期是建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关键时期,应加强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从战略高度重视对青少年消费活动的指导,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理性消费理财观念,培养他们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作风。
学生要认识到消费理财的重要性,认识到消费理财是人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和重要内容,认识到学好消费理财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让他们适度学习投资理财知识,体会父母工作生活的艰辛,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不在生活消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
2.加强家庭教育,教导和监督学生学习消费理财行为
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学生消费观和理财观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在消费时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严肃自己的消费行为和言行举止,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消费理财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和教育。[1]
家长应鼓励孩子制订理财计划,定期进行财务总结和预算,培养孩子理财意识,帮助他们熟悉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控制生活费用、交流消费理财心得等方式加强对青少年的消费教育和监督。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使其尽早懂得比较购物消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会理性消费,避免不必要的开支与浪费。[2]
3.加强学校财经素养教育,合理引导高中生消费理财行为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财经素养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把青少年的财经素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上来。针对青少年不懂消费和不珍惜金钱的行为,学校应该尽早开设鼓励青少年从小树立劳动挣钱意识、了解金钱知识、保持勤俭美德等方面的财经素养课程[1],使青少年获得正确的财经素养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形成一整套系统化、循序渐进的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随着青少年的年龄增长,其智力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财经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加深和改进,合理、循序渐进的财经素养教育必将成为青少年形成理财素质、进行合理消费的有效途径。[3]
参考文献:
[1] 邵帅.当代青少年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探析. 网络财富,2010(19):157~158.
青少年理财方法范文2
(一)在财富获取方面
一些青少年贪欲太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目睹多彩的外部世界,又看到其他同学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而自己得不到满足,一些青少年从小就养成了“要”的习惯,并且是无节制地“要”、蛮横地“要”,通过向父母长辈“要”来满足欲望和虚荣。更有少数青少年由于通过正常途径“要”不到他们满意的结果而误入歧途,进行偷盗甚至抢劫。
(二)在财富支配方面
一些青少年消费无节制,这主要表现为浪费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可以说是“乱用”。时下,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青少年不顾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羡慕“一掷千金”的生活,在消费方面超越甚至是大大超越自身和家庭的正常消费水平。“太爱乱花钱”成了一些青少年的“非典型性”特征。
(三)在财富意识方面
很多青少年,尤其是一些富裕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财富意识,更不用说相应的理财意识和能力。他们不知道“财富”“金钱”意味着什么,没有“多”与“少”的概念,除了“要”就是“用”。调查显示,相比日本、美国、韩国等国的学生,中国学生对金钱的意识是最低的,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只关心学习。对金钱:中国孩子“最没感觉”。
(四)在财富价值观方面
部分青少年片面夸大财富在人生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有钱就“理直气壮”,无钱就“英雄气短”,“金钱第一”的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一些青少年。他们把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成功、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把今后“赚大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未能认识到财富的真正意义。拜金主义在青少年中大有蔓延滋长之势。
二、青少年财富观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现买的强烈冲击
许多人将“发财致富”作为“第一要务”,笃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不健康的财富观,从而催生了拼命追逐金钱、比阔斗富、坑蒙拐骗、欺诈失信等丑恶财富行为。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极坏的财富思想和言行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人们在迷惑、矛盾甚至是痛苦的选择中,价值观发生动摇或跨塌。学校处在社会环境中,社会各种不健康的财富行为,对学生的财富观形成强烈冲击。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
家长缺乏对孩子的财富观教育。一些家长不重视财富观教育,不愿意让孩子过早地接触钱、谈论钱,以防止孩子染上“铜臭”;一些家长溺爱孩子,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要求;一些家长虽然意识到和进行了财富观教育,但教育方法不科学,往往将孩子应该做的事和应尽之责任以物质(或金钱)交换或奖励的方式体现出来,长此以往,导致孩子只认钱而缺乏责任感,以为金钱可以交换一切;一些家长没有采取行动,只“说”而不让孩子“做”,不愿意青少年在读书期间参与财富实践活动,从而使得青少年理财能力差,财富意识淡薄,不按财富规律办事。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未能很好地顺应时代的要求,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进行健康财富观教育。学校教育仍然重书本知识,教育没有面对生动的同时也是五花八门的财富思想和行为,没有结合现实情况来分析问题、教育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加强财富观教育。
三、厘清青少年财富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财富意识培育
财富先是以金钱的形式体现出来。青少年财富意识的发展,大致有四个层次:8~11岁少年具有简单的金钱意识,认识并能计算钱的多少,意识到钱可以买东西,有比较自觉的买卖行为;12~14岁少年具有了较为复杂的金钱功能意识,认识到钱的多种物质交换功能,买卖行为不仅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而且具有初步的独立性;15~17岁少年具有了全面的财富功能意识,既认识到金钱的物质交换功能,又认识到财富在精神方面的功能,还认识到财富的社会功能;18岁以上的青少年具有了创新的财富功能意识,亦即具备了运用财富进行财富增值的自觉意识。财富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其成长发展的各个时期形成对财富的正确认识,这不仅是财富观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二)财富价值观教育
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清财富的本质。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财富的创造与增加是劳动因素和非劳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的产物。财富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它凝结着父母和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所以青少年必须珍惜财富。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财富的作用和意义,使其认识到:拥有必要的财富是个人基本生活的保障,是追求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石。但财富不是人们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个人在某些方面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的手段与途径。学校要使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在创造中获得财富,在获取财富中向社会与他人奉献,而不是为金钱所奴役。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潇洒的人生,才是充实而高尚的人生。
(三)财富品质培养
财富品质是指一定社会的财富思想在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是青少年在一贯的财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是财富意识与行为的有机统一,是自觉意志的结果。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以下财富品质尤为必要。一是诚信。财富品质的核心是诚信,诚信立业,诚信致富。培育青少年财富品质首先必须使他们诚实守信,真正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二是自立。要求青少年在财富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和自立意识,教育青少年抵制金钱的不良诱惑,不能为财富左右,不能为了金钱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青少年要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生存发展的意识,要有自立自强、奋发图强的精神,不能始终依赖父母,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三是勤奋。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四是节俭。要教育青少年懂得,提倡消费不等于奢侈,而是对消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控,做到量入为出、用之有度。
(四)财商的提高
教育不应该忽略财商,智商、情商和财商这“三商”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获取各方面的成功。在财商教育中,重要的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理财教育,也即是培养青少年获取财富的能力和支配财富的能力。社会上很多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中出现的“月光族”“啃老族”现象,无不显示着理财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财富不断丰裕的情况下,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这是青少年经济社会化的必然之路,这不仅是青少年的现实所需,更是青少年的未来所需;不仅是青少年本人所需,更是青少年未来家庭所需。
四、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一)要抓住关键环节
学校与家庭都应主动将财富观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视野中,纳入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之中,不能使之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盲点。在正确把握道德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现有机结合,系统的课堂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互促进,就能各施其能,各用其功。在这之中,必须要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教育青少年学会控制对财富的欲望,特别是购买欲和享受欲。例如,教育青少年合理地对待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其他用品的需求,克服贪欲。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零花钱教育。“零花钱制度给家长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利的机会来教导孩子们有关金钱及其功能的知识。”“零花钱无所谓好坏,而给零花钱的办法却注入了各种价值导向。”因此,家长给青少年零花钱的同时,要进行财富价值观的引导。
(二)要勇于直面现实
在课堂教学以及日常德育活动中,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财富现象以及日益变化的学生校园财富行为时,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敢于正视、敢于分析、敢于教育,既不在传统的财富思想里墨守陈规,也不在现实的经济洪流面前迷失方向。例如,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富豪排行榜”,教师应该理性分析,可结合比尔·盖茨和李嘉诚的慈善捐赠行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财富的意义及其局限性;教育学生评判他人的标准除了金钱外,还有品行、性格、特长等,从而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价值观的引导。面对不时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现象,学校要适时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面对校园贫富差异,学生会感受到财富的多寡不均,产生心理不平衡。针对这种现象,对于家庭富裕的学生,教师要教会他们远离“金钱的优越感”,防止他们患上“富裕病”。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教导他们坦然地对待财富差距,同时用多元标准去评价别人。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非常重要,它是磨炼学生心性、教会学生如何认识世界的重要过程。
(三)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财富实践是生动的、丰富的、精彩的,是充满感性的活动,因此,适当开展与财富有关的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财富的具体活动中加深对财富和财富观的理解与认识就显得尤为必要。第一,学校要开展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实践活动,使全体青少年普遍接受锻炼。例如:在小学可开展“红领巾储蓄银行”“我是小小理财家”等与学生零花钱相关的简单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适当参与学校的某些财务活动,尤其是与学生相关的诸如班费、学生伙食、学生社团经费开支等财务活动。第二,家庭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锻炼。例如,让孩子参与家庭财务活动,教会孩子合理分配资源,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这样既可以帮助孩子树立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又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家庭成员意识和宝贵的责任感。第三,贫富家庭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活动,使他们从小明白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从而真正理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对孩子将来能幸福而有价值地度过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四)社会传媒要正确引导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递载体,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和深远,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净化媒体风气,以符合时代精神的主流财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财富观,以振奋人心的财富故事激励青少年,以健康向上的财富人物引导青少年,倡导科学地看待财富、正确地获取财富和理智地支配财富,为青少年健康财富观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媒体(尤其是与青少年教育相关的媒体)应进一步关注和强化青少年财富观教育问题。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媒体、学校和家庭共同作用,才会有效地解决青少年财富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理财方法范文3
在对吕随启教8岁儿子炒股票一事进行分析前,我想问一问吕教授:您虽然是金融学教授,对股票投资颇有研究,但您是否真正理解理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青少年理财教育又是怎么一回事?
到底什么是理财
从吕教授的言行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把“理财意识从娃娃抓起”简单地看成了“赚钱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他急着让儿子炒股票,让他感受股价涨跌带来的心理变化,从小就培养他投资的风险意识,只是想告诉儿子,理财“不是从省钱开始,而是从想尽各种办法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开始”。换句话说,在吕教授的字典里,可能理财教育只是等同于投资教育。
或许在许多人的字典里,“理财=投资”是根深蒂固的想法。然而事实上,投资规划只是理财规划中的一部分,理财的内涵和外延远远超过了投资。
所谓个人理财,就是整合管理个人目前可支配的以及未来预期可以获得的所有财务资源,以实现其整个一生生命满足感的最大化。
通俗地说,理财其实是在理生活。包括投资规划、职业规划、消费规划、税务规划、风险管理规划(保险规划)、婚姻家庭规划、子女教育规划、置业规划、养老规划等等。它不止是简单的“生钱”,还包括“守钱”与“花钱”。甚至它也不只和钱有关,还和你的理想,你的人生目标,你的职业规划,你的性格,你的价值观、世界观、家庭观等等都有关系。
从学科的角度看,理财属于交叉学科,绝不是像我们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是经济学、金融学或者投资学的分支。事实上,理财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会计学乃至政治学等其他各种知识。
由此可见,理财教育也不仅仅是投资教育。虽然吕教授在投资方面是行家,但似乎他并没有完全掌握理财教育的内涵。
神童教育不值得推广
当主持人问吕桑源投资亏损怎么办时,他的回答非常淡然:“我做长线,没有永远涨的股票,也没有永远跌的。”甚至抛出巴菲特的名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10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正是吕教授言传身教的结果,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连最基本的金钱观都还没有完全建立,对股市更是只有很肤浅认知的情况下,就让他贸然进入波涛汹涌的股市,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甚至还让他接触风险极高且带有强烈投机色彩的权证交易,是否会适得其反呢?
毕竟孩子还太小,并不一定能经受住股市涨跌间所带来的财富诱惑。虽然他从书上看到了“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的名言,但是否真能克制住自己内心的贪婪和恐惧就是另一回事了。尤其是过早让他接触财富可能瞬间增值十倍、百倍的权证,更会极大地激发他内心的贪婪。
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上海理财专修学院执行院长徐建明。刚刚在上投摩根“六一亲子论坛”上就青少年理财教育发表过演讲的徐院长对这一事件颇有感慨。
徐院长表示,吕教授的教育方法属于神童教育,但神童毕竟是少数。虽然巴菲特说过:“如果我8岁就开始接触股市,而不是11岁,我的成就绝不止于此。”但巴菲特是百年才出一个的投资天才,巴菲特的培养模式并不适合普通大众。因此,8岁就教孩子炒股、炒权证的做法也不值得推广。
儿童理财教育应先培养正确金钱观
徐建明说:“儿童财商教育讲的是一种科学、全面的对待财富的态度。让孩子们知道钱是什么东西,存银行能有利息,投资能有收益,怎么花钱才合理……理财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儿童理财教育更是要先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理财理念,而不是急着让他们整天盘算着如何炒股赚钱。正如普通学生应该先学好加减乘除,只有那些学有余力的有数学天赋的孩子才可以去学奥数。”
那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呢?
徐建明认为,在生活中,先让孩子了解钱能干什么,钱不能干什么,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理财的第一位。“甚至我认为,儿童财商教育应该让孩子树立钱不是很重要的意识,让他们知道钱不是万能的。”徐建明这样说道。客观地说,钱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东西,让我们的许多梦想和追求得以满足,从而让我们感到快乐。但金钱不可能满足人的全部需求,亲情、友情、爱情、家庭、健康……这些东西可能比金钱更重要。
因此不应在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之前,就急着培养他如何通过投资甚至投机来赚钱,而是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告诉他们,投资有不同的工具,有股票,有债券,有基金,要把钱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对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来说,告诉孩子坚持基金定投可以让小钱变大钱,要比直接教孩子去炒股票更好。
国外儿童理财教育循序渐进
了解一下国外发达国家的儿童理财教育,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财商教育在国外是非常受重视的学科,像欧、美、日、以色列等一些发达国家都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
我们国家很多家长长期以来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认为早早教孩子金钱和与钱相关的一些事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甚至人生观,因此不重视孩子财商的教育。其实家长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有债主、奸商、警方,甚至骗子来替你进行理财教育,那时候恐怕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人说理财教育要从3岁娃娃开始,但从附表中可以看出,美国人非常讲究循序渐进。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一般只有在13岁进入中学后,美国的家长才会开始尝试着教孩子投资股票。
这或许能给非常缺乏正确的理财教育知识的中国家长以启迪。
短评
理财教育应先“道”后“技”
邢 力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如果要想有所成就,至少要具备两方面的基础条件,一个是正确的认识――选对正确的道路,一个是正确的操作――用对正确的技巧。
说得更透彻点,前者是战略,后者是战术;前者是宏观,后者是微观;前者是理念,后者是实践;前者是方向,后者是速度……哪个是基础,那个更应该优先掌握,我想答案显而易见的。如果车子的方向开错了,哪怕开得再快也终究到不了目的地。
青少年理财方法范文4
一、学生理财意识现状透析
(一)学生的理财意识缺乏
理财,很多人把它与存银行、按计划花钱等概念等同起来,其实,理财还是累积存储和投资再生的元素。“理财”这个专用的术语名词对广大学生来说虽是陌生的词汇,但理财的意识应当从小就树立。很多孩子认为钱是万能的,也是容易赚取的,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节约;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养成了悖“财”傲物,唯我独尊的心理;也有的孩子谨遵教诲,勒紧口袋,不愿也不敢花钱;却没有一个孩子想到怎么去投资,让自己的钱越积越多。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没有接受现财的教育,缺乏理财意识。
(二)学生的理财能力低下
大部分的学生从来没有做花销计划和花钱记录,能够节制地花钱的学生也只是懂得要勤俭节约的道理。分析其原因就是因缺少对孩子的管理钱财、计划钱财、投资钱财的教育,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金钱意识,更没有学得一些花钱的艺术。许多家庭,孩子得到客人馈赠的钱物后,家长会马上把钱塞进自己腰包,却失去了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机会。孩子一旦有机会接触到钱,便大肆挥霍浪费,毫无管理自己财力的能力。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零用钱就是让孩子花销的,孩子的消费由父母包办,缺乏正确的理财观念,导致在花钱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有的不让孩子经手,孩子就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理财能力。
(三)学生的理财教育苍白
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财教育”在学校德育中少之又少。而且,教师在课堂中的渗透也是少得可怜。对学生中存在的花钱不合理等不正常消费现象,也仅仅是教育一下而已,造成不应有的教育空白,分析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理财概念的了解甚少,理解偏差,甚至认为教师没有干预学生用钱的义务。因此,理财教育在实施德育教育中严重失衡。
二、学校开展理财教育的重要性
理财教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钱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对钱的教育是回避的,学校的理财教育几乎是零。理财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需,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财教育是适应时代、接轨国际的需要,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已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每个公民都面临着如何尽快成为具有国际化素养的现代人的课题。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在市场经济中的理财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能为科学的人生观奠定基础。理财教育也适应了中学生主体意识的需要,理财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理财知识、技能,领悟理财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目前,各地的学校未将理财教育纳入教学范围,就是在大学也难以有机会接触到系统的个人理财教育。在美国,有28个州把理财教育列为必修课,在英国,5至7岁的学生,要学习钱的不同来源和用途,7至11岁要学习如何管钱,11至14岁重在学习影响花钱和攒钱的诸多因素,从2010年9月起,英国的基础财务技能将成为初中毕业考试中数学考试的一个部分。没有理财知识的学生是适应不了时展的要求的。没有正确的理财意识,就没有聪慧的经济头脑,就不能在竞争更为激烈的未来世界站稳脚跟,更好地生存。国外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小孩早早学会跌爬滚打,会奠定他一生的运动机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投资理财是人生宝贵的一课,每个孩子都应当学会怎样攒钱,如何投资,但这些本领却非垂手可得,需要从小培养。国内外儿童专家认为:孩子越早接触钱,学会了理财,长大后也就越会赚钱,关键是如何教会孩子花钱、理财。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里的新型人,必须掌握经济知识,成为现代人,才能适应经济环境。21世纪的孩子,更将不可忽视生存的必备基本素质――正确的金钱观念和精湛的理财能力。
三、积极开展理财教育
(一)开设理财讲座及理财知识的校本教材
为丰富学生理财知识,学校请银行、保险公司的一些理财专家来学校作专题报告。比如银行人员首先为部分学生办理“阳光爱心卡”,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存钱、取钱、修改密码、挂失、利率计算及ATM机的使用、POS机上的消费。这些活动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了解了很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理财知识,从而对理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组织学生参观学生参观证券交易市场,加深了对证券交易的感性认识。同时,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开发理财知识读本,作为校本课程。在不同的年段开设理财教育课程,列入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中。读本从识财、用财、惜财、蓄财和创财5个方面讲述理财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理财品质。读本的内容主要由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撰写和提供。为保障理财教育的顺利实施,每个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理财课。授课形式有理财实践活动,理财知识讲座,理财技能辅导,编理财手抄报,参观金融、证券公司和工商部门等。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开展了读本读后感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我理财的兴趣,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理财教育氛围。
(二)班级管理中的理财教育
成立班级理财小组,开展一系列以理财教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在主题班会中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不攀比、不浪费、爱护课桌椅等理财意识的培养,以及学会花钱、学会消费等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每学期的班费支,要求班干部要先进行预算,制定简单的开销计划,然后每周公布开支情况。运动会、国庆节等重大的开支要先讨论,并列出清单。每学期的水费及旧报纸等的费用管理,都是对学生理财能力的极好锻炼,以及在购买班级日常用品时学会尝试货比三家、怎样购物、如何退货、小心街头购物上当和支票、信用卡、个人所得税等理财能力的培养。此外,班级活动的理财活动还有:开展理财知识竞赛、编理财手抄报、理财演讲比赛、理财主题班队会、捐资助困、评选理财小能手等。
青少年理财方法范文5
关键词:中学生;理财教育;数据调查型;对照国外型;实践探索型;功能利用型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22-0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潮席卷神州大地,经济成为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学生群体的过度消费行为以及财产观念问题受到了各方关注,学生在经济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越来越多地为各界所重视,大量相关研究相继发表,一些教育方面的策略与思考也逐步问世。综合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以及它们的综合体:
1.数据调查型:这个类型主要是对现状进行调查,得到有关学生消费、储蓄、理财愿望等方面的一系列数据,进而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和描述一些现实状态;
2.对照国外型:这个类型的研究,更多的把眼光放到了国际上。将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状况与经验,同我国现有的状况相比较,从而突出理财教育的迫切性,同时提供一些借鉴材料;
3.实践探索型:这类研究往往与学校教学关系密切,往往是在具体的课程中根据实际的经验和探索融入理财的一些相关内容,或者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设立理财的相关教育,希望将理财教育整合到学校现有的教学体系中。
4.功能利用型:这类研究与第三类有相似的基础,即研究来源于学校教学实践。但这类研究其主要的出发点可能更多的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的开展,而把理财的内容作为工具和辅助手段,随着教学的开展,学生在理财方面可能得到提高,但这只是学科教学的一个副产品。
综合看,每个类型的研究各有其侧重点又互相补充,有时一个研究会不同程度的涉及多个不同类型的研究,可以说,各类型都从不同侧面为进一步开展好中学生理财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基础。下面,笔者将尝试就各类型分别加以简单的分析与评述。
一、关于“数据调查型”研究的简析与评述
对于人们理财方面的“数据调查型”研究是笔者所接触到的最大宗的资料来源之一,其开始时间相对较早,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就可以找到大量相关的成果,如:1985年的“鄱阳湖区人民消费调查和预测分析”等。同时,延续性较好,在各个阶段不断有类似的研究和文献资料。并且,其涵盖面较广,对象遍布社会的各阶层,如:农民、工人、白领、大中小学生、富裕阶层、中产阶层,等等,还有国家的不同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地区,广州、南昌、丽水等东南地区,西安、武汉、石家庄等中西部地区,包括城市与乡村都有所涉及。这一类研究,往往是基于调查的数据分析为主,通过问卷、统计、数据处理得到了大量有意义的实证性资料,较有根据地得出了一些结论,反映了经济高速发展中我国各层面的理财意识、能力和行为的现状,揭示出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经济头脑没有及时跟上,理财存在着种种误区。特别在对学生层面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更引起我们的重视,如:学生消费观念有待完善、理财知识和实践匮乏,缺乏计划性等。同时,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者也或多或少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倡导家庭理财教育,倡导学生开源节流、重视计划,倡导建立相应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财商等。可以说得到的结论是极有参考价值的,特别是由于这类研究较好的延续性以及广泛的范围,从总体上呈现出了青少年学生在理财方面行为、观念等的时代特点、地域特性和发展的情况。同时,提出的对策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为进一步如何改善相应的不良状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这类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这类研究的对象虽然广泛,但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近期对于学生理财的调查分析虽然数量众多,然而极大部分集中于大学生层面。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大学生毕竟是学生群体中人格相对独立的群体,受家庭的影响明显减少,社会接触面更大,更类似于成人群体。同时,他们的可支配的资金更多,收入的来源也更广泛。于是,他们的消费、储蓄、打工等与理财相关的行为表现更为明显,易于观察到。同时,提出的一些相应的改善策略,如: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也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然而,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虽然也可以对在中学阶段的理财教育起借鉴作用,但毕竟是简洁的。同时,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可能是进入大学那一刻才产生的,也不是简单的到大学才开始采取某些策略就足以化解的。大学之前的中学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的财富观,理财意识和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不应只关注大学阶段,而应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之前的每一个阶段学生身上。其次,虽然每个研究都会提出或多或少的对策,然而,相对来说大多数都比较空洞,更像是指导思想,对于实际如何操作价值不大。更结合之前说到的过分关注与大学生群体,造成即使作为指导思想,也很难与中学、小学等阶段的理财教育结合起来。所以,其实际操作的价值不足。
二、关于“对照国外型”研究的简析与评述
另一类数量很大的研究属于“对照国外型”研究。这类研究大多数时间相比第一类要晚一些,大致在九十年代末开始,陆续出现了参考国外理财教育的文献,如:1999年的“国外青少年理财教育”等。这类研究主要是将眼光更多地放到了国际上,特别是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理财教育之上。他们一方面对比我们的理财教育与发达国家理财教育的差别,尤其是不足之处,引发社会的重视与思考,从而为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理财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充分介绍、分析、评价其他国家的各种做法,以期为我们开展理财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可以说收到了很不错的成果与效果。与第一种类型相似的是,这类研究让社会更加认识到了开展理财教育的迫切性。差别在于,一方面,这一型的研究为我们介绍了各国理财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的事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我们的理财教育所提出的时期和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较为扎实与系统的理财教育的模式和内容,教育教学组织的方法,教学原则和目标,甚至是参与的人员、组织和相关教材和教学方式等的介绍,为我们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更切实际的操作参考。然而,这类研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关键就在于我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与国情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异。一件在西方国家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事,在我们国家可能被看成另类,反之亦然,如:信贷消费与储蓄节俭,在西方,可能信贷消费的观念根本不用教学生,他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接受这样的观点,而在我国,可能储蓄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那么,在这个方面的教学,恐怕照搬西方的经验可能就不行了。所以,这一类研究为我们睁开了看世界的眼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还并不是足以应付实践的具体策略。
三、关于“实践探索型”研究的简析与评述
相对前两项研究的不足,“实践探索型”研究更重视实际,往往更多从学校教育实践出发,提出了相关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这类研究开始较前两类更晚,大致在本世纪初才有所出现,如:2003年的“中小学理财教育的认识与探索”等。相关的资料也不如前两类那么丰富,且大多数都是位于经济发达地区。这也很好理解,一方面,意识的深入人心需要一个过程,当前两类研究唤起了人们对理财教育的足够重视后,相应的实践操作才可能进一步跟上,从实践层面说,我国的理财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的还是对中小学生的都是刚刚起步。另一方面,实践操作、探索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和经验总结的,这不同于前两类研究。相对来说前两类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少一些。同时,相对调查研究更多集中于大学阶段,实践研究更多集中于小、幼阶段,就笔者个人观点,这可能和现有的升学制度和教学体系有关。虽然,目前这类研究还不多,但是作用已经显现出来。这类研究着眼于小处,往往是根据某个年级,某个学校,甚至某个课题展开的。而他们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教学实践的特点,造就了他们得到的结论具有更高的适切性和可行性。在这一类研究中关于中学的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类,一类主张将理财融入数学、政治等基础课程之中。由于课程体系的变迁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现有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理财类课程。同时,短期内传统的考试制度不可能退出,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考试――升学”模式下,所以,在考试科目中合理渗透理财内容不失为折中的良方。另一小类主张结合课改,开设理财类的拓展和探究课程,探索合适的校本理财课程等,这同样是由于现有课程体系不包含理财类的课程,同时也希望更系统、专门的提高学生理财的意识和能力。
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类成本更低,同时惠及更多的学生。比如一些研究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数学课上渗透理财内容,原因在于数学的方法很多时候能够支持理财的技术和手段,于是理财问题成为了数学的一种应用。这就造成在数学课上适当的渗透理财内容成本较低,而且大多数数学教师都能胜任。同时,每一个接受数学课教学的学生,都将获得理财方面的熏陶。然而,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方面数学教师未必具备更多理财教育的能力,很可能只是将理财内容作为普通例题,从而使理财渗透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内容是在数学课上按需渗透,造成理财内容零散、不系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财意识,然而无法进一步塑造合理理财观念和能力。第二类恰好形成互补,专门开设的理财类课程能够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和一定的理财能力。然而,由于拓展和探究的性质,造成最终接受这样理财教育的只是学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学生全体。同时,开设专门的理财类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无疑会提高学校开设该类课程的成本。同时,作为这一大类的研究却多大都只涉及消费行为和观念、理财知识和方法等方面。很少有研究是指向财富观、幸福观、风险意识等方面,对于理财来说处于基础地位的内容。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更加容易数量化,从而无论是在设计例题,还是研究题目方面都更具抓手。而后者较难以数字化,一方面,可能对授课教师造成讲授的困难,特别是在数学等课程中渗透理财内容是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即使是拓展和探究课,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当前许多该类课程往往是以学期为单位开展的),也无法落实涉及价值观等需要长期培养的内容。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甚至是社会来说,可能更为缺乏的不是理财的工具和方法,而是理财思维和认识以及继之而来的态度和情感。
四、关于“功能利用型”研究的简析与评述
关于这一大类,严格说不能归类于本分析,原因在于本分析主要是针对中学理财教育而言的,但这一大类往往关心的是学科教学本身,而理财内容可能只是一个手段、例题,这一点与第三大类的第一小类有相似的地方,区别在于这里理财教育并不成为主要目的之一。比如他们的目的可能是利用理财内容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或者利用理财内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数学教学的开展等。然而,本文仍然将其分列于中,主要是考虑到它对于理财教育进一步开展具有一定的价值。主要在于,这些研究都从侧面证明了一个重要问题:理财教学可以与基础课教学相协调,甚至促进如数学等课程的学习。这一点看似平凡,然而,在当前,无疑为理财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开拓了很大的一片空间,大大提升了进行理财教育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关于中学生理财教育已经有一些研究的成果,同时,这一类研究正在蓬勃发展之中。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几个大类综合起来,取长补短,期望集中外之长,通过研究得到较为综合的,对实践有参考价值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关于理财教育,特别是中学生理财教育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开始阶段,无论是调查分析、还是实践探索都相对不足,更多的是对现状的分析和对理财教育的呼唤,即使形成了一定的结果,往往也相对片面,尚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研究成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也许对于现阶段来说,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将基础课中渗透理财教育和拓展、探究课中深化理财教育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参考模式。笔者曾大胆设想了一种数学与理财协同互促的校本教学方式:首先充分发掘较长一个学段数学课中所有可能渗透理财思想、方法的内容,加以整理,配以精心设计的例题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渗透理财内容,从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受到理财思想的熏陶,普及理财的意识;同时,结合各阶段学生的数学能力,设计相应的理财主题探索活动,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理财意识与能力;对于在上述两项中脱颖而出,或者对理财产生很大兴趣的同学,进行更深入一步的理财拓展,从而使希望进一步提高理财能力的同学得到更多的发展。这样一方面照顾了面,同时也相对提高了点,点面结合,可能是现阶段值得探索和研究的一个在中学进行理财教育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云蔚.高中生理财意向透视[J].青年研究,2001,(7).
[2]张晓明.美国青少年的理财教育[J].家庭科技,1995,(9).
[3]黄全愈.美国的理财教育[J].小学青年教师,2003,(12).
[4]吴建明.学生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3).
[5]国外的财商教育[J].金融博览(银行客户),2009,(2).
[6]陈核来.加强学生理财教育的探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l):55-58.
[7]李萌.独生子女引导第3次消费浪潮[J].中国经济周刊,2005,332(49):20-23.
[8]马祥林,王天桥.昆明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消费调查研究[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1):69-74.
[9]宋广文,魏淑华.论学校理财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2):9-12.
[10]吴润贵.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理财教育[J].湖南教育,2005,(21):30-31.
[11]程世嵘.厦门近四成中小学生控制不住花钱[N].工人日报,2006-03-02(5).
[12]陈柏良.运用“案例”开展探究教学的尝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7).
[13]李庆祖.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数学教学研究,2003,(1).
[14]沈婷.高中数学理财意识渗透之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顾来宾.初中数学经济类应用问题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青少年理财方法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理财;消费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得到了显著的增加,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相比以往有了大幅提高。中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日趋成人化,理财观念和方式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其进行合理的理财教育很有其必要性。
一、中学生理财现状及其成因
1.现状
经济水平的提升导致家庭收入上升,中国大部分家长在给子女零用钱方面从不吝啬,但是让家长担忧的是,孩子们在拿到零用钱后却“不会”花钱:孩子们一般是不会对零用钱做预算与总结的,常常是钱花出去了,却不知道花到哪去了。在中学生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了绝大部分,吃要美味,玩要高档,穿需名牌。在社会调查中,很多家长都表示,现在的孩子太热衷于攀比,别的孩子喝饮料,别的孩子穿耐克,自己也一定不能差。如此盲目的攀比消费,不但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让人忧虑的是,不但大多数的家长没有教中学生如何花钱、理财,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对中学生理财做出正确的引导。
2.成因
(1)主观方面
盲目攀比。尚未经济独立的中学生与其不断增长的物质要求产生了矛盾,导致其形成了这种“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好的,我要更好”的盲目攀比心理。
虚荣心作怪。由于虚荣心理,很多中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审美水平、支付能力进行赞叹,希望借一些名贵商品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宣泄情绪。中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会利用一些不正常的消费来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诸如沉迷于网络游戏、喝酒吸烟、进出成人娱乐场所等。
猎奇心理。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普遍存在着求新求异的心理,并由此导致产生不理智的消费冲动。
(2)客观方面
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在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中学生受到家长之间以贵重物品“礼尚往来”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正确的消费观念。
家庭原因。父母和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不管子女的消费正当与否都给予满足,使得中学生养成了错误的消费观念。
学校方面。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十多年,但学校还是偏重于知识和学科技能的教学,忽视了中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学校普遍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故将教学目标局限于升学考试,对学生的消费及理财方面基本不会干预,缺乏对中学生理财行为的引导。
二、中学生理财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并且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心理、生理、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完全成熟,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家庭与学校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对他们而言十分重要,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学生的消费和理财教育,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和习惯。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普遍缺乏正确的消费观,一些中学生甚至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金钱。因此,教会中学生合理消费,对于他们以后进入社会、适应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现在的中学生普遍早熟,但这种思想和行为上接近于成年人的状态并不等于他们能像成年人一样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性控制,这一点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而通过良好的理财教育,能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有效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同时提高其观察分析能力、合理支配能力与交际能力。可见,理财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如何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理财习惯
1.家庭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家庭变得富裕起来,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呈爆发式增长,而消费观念却没有及时跟上,由此造成了重排场、追求品牌等不良消费行为,这对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些家长把房、车、名牌作为衡量身份的标准,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并用这样的观念来教导子女,甚至干涉子女交友,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理财习惯,首先要求家长端正自己的金钱观与消费观,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子女能够正确认识金钱与物质的关系。其次,家长要杜绝对子女的溺爱,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培养其节俭意识,控制其零用钱的总量。考虑到中学生的消费观、金钱观尚在形成中,家长在每个月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应当与孩子一同制定一份开支计划,鼓励孩子做好消费记账,观察其每个月的花销,并在月底时做总结,指出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如果发现孩子有不正确的消费行为时,应及时干预。再次,要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杜绝铺张浪费、盲目从众、攀比的消费行为,并带领孩子去农村、工厂等参加实践活动,鼓励孩子通过参加劳动来获取零用钱,使他们理解家长的辛苦。最后,在家庭消费时,也可以让子女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独立的消费判断能力。
2.学校方面
学校是中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必须加强对其理财教育,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将正常消费、科学理财和勤俭节约纳入到学校的选修课中,并将有关课程成绩作为学校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存储习惯,引导其参加家庭理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杜绝攀比之风,设立理财咨询,防止出现不良的消费习惯;经常组织中学生参与消费实践活动,学会使用12315投诉电话,并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防止自身消费权益受到损害;学校还可以和各类消费场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开展教育活动,如引导学生拒绝零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加强对学校周边商店的监管,积极同工商质监部门联系,打击诱导学生不良消费的行为。另外,学校应与家长相互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当中学生遇到消费困惑或消费问题时及时予以帮助。
3.学生方面
首先,中学生要学会记账和控制预算,树立良好的消费观。记账是一种科学的理财行为,其有利于分析检查消费行为,改进消费结构。其次,要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树立“吃的营养均衡,穿的耐穿实用”的生活观念。坚持从小事做起,树立节约意识,如节约用水、出门关灯等。再次,要主动做好理财规划,在日常购物中,养成对商品价格进行对比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财能力。要深知金钱来之不易,充分认识理财的重要性,在平时自觉地对生活费进行把关,有能力的要定期存储,把零用钱和压岁钱等积攒起来,进行科学的计划管理,培养自身的独立理财意识,增强自己的理财责任感。最后,要克服不良的消费心理,避免盲目攀比,抵制奢侈风,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合理的消费预算,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
4.社会方面
中学生的奢侈攀比之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必须纠正社会风气,倡导艰苦朴素的精神,创造良好的理财氛围。通常,消费行为分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三个层次,基于此,社会各界应共同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引导中学生向发展型方向发展,鼓励其将零用钱花在书籍、报纸、听音乐会等方面,引导中学生追求精神消费与文化消费,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内涵。此外,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中学生的消费方式与社会文明风尚相一致。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消费随处可见,消费知识与技能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黄金时期,对中学生进行理财教育,能够帮助其获得正确的消费知识,培养其良好的金钱观与消费观,使其更好地适应时展,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学校、家长、社会以及中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金柯,黄智杰.浅谈家庭理财教育对中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J].经济期刊,2015(6).
[2]崔恒.中学生理财教育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