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教育的概念

社会教育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载体;转变;教学;传统观念

1.教育与教学的主体,任何时候都少不了教师和学生两大载体

1.1教师改变“自我”

1.1.1教师由原来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平等位置,教师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潜能,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结果的评定,使学生具有自觉性和自信心;

1.1.2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新课改观念强调,教师不再在课堂上以多讲题、多问题、多考察为形式,而是打破格局形成民主,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

1.1.3教师由原来的主导者变为引导着:新课改要求一改过去那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位置关系,而是要以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精心设计,赖心引导,使学生质疑时探究、探究时思考、思考时学习、学习时解答,从而提高素质,促进发展;

1.1.4教师由原来的教学者变为研究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上过每一堂课后,对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全部内容进行反思,研究而总结出经验、措施和策略;

1.1.5教师由原来的执行者变为决策者:新课改的理念是强调因材施教的重新研究、运用和发挥,让每一位学生都要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不是一味的执行教学任务、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而是要多策略的灵活性的实施用好教册,在不同层次上层面上掌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1.2教师学会如何“认识”学生

1.2.1学生需要发展中认识:每一个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应当正确掌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密切的关注、有效的发展、规则的促进,使学生愉快的健康的成长;

1.2.2学生需要了解中认识:每一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因材施教的实施用运,必得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性格、智力等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由于遗传来源、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生活阅历的绝对不同而差别很大,掌握这些宝贵财富的目的,为发挥特长优势和改变不足为目的,教师需要了解学生;

1.2.3学生需要教育中认识:新教改要求教师要时刻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深入了解、及时沟通、必须在教育教学中认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传统教学的陈旧观念造成很多弊端及其改变策略

2.1很多弊端

2.1.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只能按照教学程序学习考试升学所必须的知识;

2.1.2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只能听取名词解释、跟老师背诵习题答案和做大量的应试习题;

2.1.3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备了很多教案、讲了很多内容,但是不知道学生学了多少知识;

2.1.4社会效果太差:学生在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要历时三年,所学习的内容包含法制纪律、理想情操、伦理道德、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等,应该说是“能够适应社会现状的需要”。

2.2改变策略

2.2.1教学要研究:似乎看起来“研究”二字不是一线教师的“职责范围”,但是细细思考“研究”就是“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

2.2.1――1提高自身素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获得、懂得以及知道更多知识的基础,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先决条件;把教册读通找出重点精华、把资料找多寻出参考价值、把教案写好总结真实有用;

2.2.1――2关注时事政治:课本的思想政治内容似乎是固定不变,而时事政治则是一个地区、国家以及世界随时随地发生,具有生动性、联系性和影响性,地区的、国家的、国际的,既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和了解的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促进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副食品”;

2.2.1――3综合运用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把案例融于理论实践让学生思考、质疑和讨论,教师可以在学生“突破”思维的“闪光点”中获得方法、取得经验、得到研究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2.2.2教学要探索:探索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过程进行总结,也是“沙里淘金”的方式方法;

2.2.3教学要创新: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2.2.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论书本知识、教学参考或者网络资料,都属于理论范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细掌握了就应该付诸于实践;

2.2.3――2时政与兴趣相结合:时事政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学生了解这些就能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的浓厚兴趣,但是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态度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2.2.3――3写作与爱好相结合:真正热爱写作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如果把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用来指导写作,那么他的写作一定很优秀;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本编辑了很多阅读资料,就是引导学生提前阅读、自由思考、实践写作、提高兴趣爱好、实现学用结合。

3.《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起着中介作用,同时也是主要作用

3.1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方法是为其服务的,因此,选用的方法必须与其相适应才能行之有效,当然这种方法不是唯一的,还要根据课堂实际,以“一法为主,多法相助”为原则进行选择;

3.2适应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学方法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可能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在掌握好教材的特点后,再选择;

3.3切合学生的实际,体现学生主人翁特征:《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具有针对性、注重全面性和思维合理性,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3.3.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常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道理和道德概念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3.3.2要针对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是道德观点的讲解能够被学生接受;

社会教育的概念范文2

叶澜老师精准地解读了终身教育的概念,“终身教育”是一个关于“人生”时空全覆盖的教育概念,时间上覆盖从出生(甚至有胎教)到死亡的全程;空间上连接学校内外的生活于一体。理解终身教育的时间全程性、整体有机性消解了现实政策与实践对终身教育的误解、歧义。重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不仅需要从教育看社会,更需要从社会看教育,既要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也要意识到社会内蕴的教育力量。“如何研究社会、教育,以及社会与教育的现实关系、可能关系和理想合理关系”成了叶澜老师思考的重点。

为此,叶澜老师提出研究者需要有“三气”。“回避问题的人,找不到路;缺乏智慧的人,闯不出路;没有目标的人,走不长路。直面问题的勇气、善用智慧的才气、实现宏伟目标的大气,今日中国的发展,要想在创造与问题的博弈中走出新路,‘三气’缺一不可。”她在终身教育理念的视界中思考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回答了为什么要聚通和提升社会教育的追问。

如何聚通和提升社会教育力?首先需要认识社会的实存状态和发展趋势,“只有在读中国社会的全局中,我们才能思考‘教育与社会’在今日应该和可能建立的关系。”从“十三五”发展规划读懂全局,要抓住五个核心要点,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从社会发展的时间坐标看,唯有“创新”才能引领社会发展。从社会系统要素结构看,社会的各领域、各部门、各从业人员之间需要“协调”,持续发展是时间维度上的“协调”,健康发展是社会内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绿色”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开放”是国际、国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观念、物质商品之间的合理、有序、双向流动,可以说“开放”是发展的运行机制。“共享”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个体权利之间的平等,社会公共福祉公平都与共享相关。社会发展的这些要素与指标是社会教育力的潜在形式,尚需要加以转化。事实上也有部分的转化,如社会阅读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但是也存在负向的教育力,如权力的滥用、假冒伪劣物品的生产以及社会道德的其他乱象等。因此,社会教育力的相关者需要明确努力的方向。“现代教育体系大格局的形成,不仅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而且全社会事实上蕴含着这种力量。只是这种力量尚未完全开发,更谈不上自觉开发,大量的还处于自发、分散、局部起作用的状态。”

社会教育的概念范文3

摘 要:社会教育是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区别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种促进青少年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活动。而在大学期间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调查研究青少年接受的社会教育,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其青少年个体素质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关键词:大学教育;社会教育;青少年社会教育 从广义上来说,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形式。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大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场所,承载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而随着国家大学生扩招政策,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学校园,成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但是,大学教育更多的注重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却忽视了学生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忽视社会教育的持续发展。同时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社会知识总量的激增,使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很多的现实性问题摆在了大学生的面前,比如像就业、考研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大学开展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全面的发展以及应对之后个人的发展之路。因此对于大学社会教育的发展与功能要进一步的进行积极探讨与研究,以更好的促进大学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

一、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社会教育

教育,它是以培养人为目的,是人类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1]。可以说最早的社会教育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的,而教育的内容是生产、生活的经验与技能的总和。但社会教育是早于学校教育而进行的,社会教育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实用性,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因为在教育的诸多属性中,最根本、最永恒的属性就是社会性。[2]因此更能看出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终身性。

社会教育:社会学习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群体社会化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等构成的。[3]社会教育不仅能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也能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社会教育在个体的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对青少年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使三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社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我们所说的社会教育一般是从广义的角度来阐述的。[4]

在1912年民国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使社会教育成了人们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虽然对社会教育的理解,在后来出现了多种认识,但共同认为,社会教育是学制系统以外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社会团体和私人推动为辅助的,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和设施,对全体国民所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5]

关于社会教育的定义,国外学者探讨的相对比较充分和细致。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35年德国社会教育学家狄斯特威格在《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一书中。 --!>

青少年社会教育:青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步入成人的过渡阶段,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与一般社会教育不同,青少年社会教育是指青少年在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性经验的总和,是社会提供给青少年的所有教育性经验的总和。本文中所指的社会教育是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生活中,提供给青少年包含文化知识的传播灌输与提升青少年心智活动等所有教育性经验的总和。

现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得到迅猛的发展,创新的意识更加的强烈,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过渡。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教育是每个人自出生后必须要接受的一种教育的形式,所以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而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更具为广泛性。

如果研究大学对社会的影响和服务,会发现大学除了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用于社会以外,大学对社会的作用,还表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学社会教育活动,即大学把自己的教育事业推向社会,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和优势来影响和服务社会。在我国,现代大学起步较晚,由大学所实施的推广教育主要表现在兼办社会教育上。大学开展的社会教育的形式也是很多的,包括组织类、家教类、社会实践类、设施类等等。 --!>

1、大学开展的组织类社会教育

在现今的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组织性团体,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团的相关的活动,以此帮助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

2、大学开展的家教类的社会教育

现今的大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也会进行家教类的活动,属于兼职性质的。而此类的家教活动多是师范类的大学生所从事的。

3、大学开展的社会实践类的社会教育

社会实践也是大学进行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是理论知识学习的进一步升华与提高,是更深一层次的实践性活动。一些高校在暑期都会有社会实践类项目或在平时承办一些社会性机构的实践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大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参与其中,通过自己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使其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得以展现。形式是展开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走基层,体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大学生的暑期生活,同时也以此为下学期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也会承办一些社会机构的活动。比如像辽宁省民心网的电话调研活动、各种考研机构的校园等等,都是属于这种性质的社会活动,在增加大学生社会经验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进一步为进入社会提高相关方面的能力。 --!>

4、大学里各种设施所体现的社会教育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学校里的各项设施也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像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等。这些设施在学校里都发挥着重大的教育。因为每个大学都会有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中具有巨大的图书资源供学生们进行阅读和参考。而在一些的学校也会有博物馆的设置,我校就有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目的是增加学校的文化氛围。 可以说,通过这些设施的开放,不仅使学生们感受愉悦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让学生们在利用学校资源的同时感受到教育性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在精神上提高大学学生的教育境界。但是大学设施开放的程度也是让社会质疑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大学里的设施都是为本学校学生进行服务的,这些设施的开放只是对本校学生进行免费开放,甚至有些设施根本就没有进行开放。进而不能对社会人士进行相关开放,在一定的程度上浪费了教育的资源,会出现教育资源的结构趋于不合理的现象,不能达到资源的共享。 --!>

二、大学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发展社会教育事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终身教育理想,建设学习化社会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从国外发展社会教育和大学实施开放教育的经验以及我国历史与国情的实践情况来看,王雷教授认为我国发展社会教育的起始期,应该发挥大学的积极参与推动作用。利用大学的推广教育和社会服务,来参与办理社会教育。因此社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社会来进行努力,也需要学校教育发挥作用。近日,广东省中山市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教育的一个发展的现状。针对现今社会教育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要立足现今的社会实际,发掘合理性建议,以更好的促进社会教育健全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1、学校提高的教育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青少年在成长中的需求是多元的,不仅要求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作为支撑,同时也需要精神的力量作为支撑。2、学校自身的社会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更多考虑学生的知识教育。3、没有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的机制。4、学生自身没有意识到发展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分析原因:1、社会教育的发展速度缓慢。例如:青少年社会教育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严重缺乏。2、人们的思维观念没有转变:全社会对社会组织服务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应试教育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地位没有动摇:家长、学校、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导致青少年社会教育严重不足

三、加强大学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策

(一)政策、法规的支持

1、逐步实现大学兼办社会教育的政策法规

社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即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予以保障。这样才能使社会教育的工作法律化,以便学校和社会进行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

(二)学校自身的社会教育建设

1、树立开放的大学教育资源观,逐步实现资源的共享

现在学校里很多设施资源只是对本校学生进行开放或者是部分的设施是收费开放。使得校外人员对于学校的资源不能共享,因为学校的设施资源在假期会出现闲置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资源不断的浪费,不利于资源的开放、共享。因此,加强学校资源的开放,建立“开放学习”、“开放教育”的教育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

2、逐步探索大学兼办社会教育的体制

社会教育是进行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其重大作用。在发展大学教育的同时,应该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建立社会教育的体制,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三)社会方面对于社会教育发展的作用

1、社会实践的宣传

大学开展社会实践的活动,进行社会教育,必须加大对着其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们认识到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以逐步树立从事和发展社会教育的意识,以便社会教育更好的开展。

2、建立社会实践的平台

无论是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有自己的方式进行与发展,因此社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就必须为想要进行社会教育的大学生建立一个能够实践的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三)学生自身的实践与努力

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同时使得自身的素质不断的提高,对于事物的认识也有了更深理解,这就需要学生主观、主动的去认识、去实践。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场所,承载着更多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方式也逐步的多样化、科学化、系统化。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大学生在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生活中接受的教育性经验,就必须不断的开展社会性的教育,以更好的促进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不断的为构建学习化社会而努力,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3

[2]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荣华.关于社会教育的一般理论[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4] 陆士桢,蔡鲁南,徐选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青少年研究,2013,年第1期

[5] 王雷著.社会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5

社会教育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未成年人;社会教育

我国未成年人人口众多,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承受的困难与挫折较少。繁重的工作使父母在生活和感情方面跟子女的交流不足,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学习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方面。就学校教育来讲,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学习内容多、升学压力大,相应的在除了成绩以外的方面学校实在难以给未成年人更多的关注。未成年人正值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外部环境十分敏感,在缺乏生活压力、个体社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同时在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尝试着接受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准备担当社会角色。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各种文化良莠不齐,社会环境复杂,此时未成年人非常需要来自正确的社会教育方面的引导和帮助。因此社会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发展尤为重要。但现状是整个国家“社会-家庭-学校”这一关系链中,学校教育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精力消耗着其他两方面的资源,社会教育处在关系链中薄弱的一段。反映到具体操作层面体现为:社会教育处于无序状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需求无法有效满足。一些社会教育机构未发挥其应有作用。虽然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多样化,但在体系建构上却表现为“无规划、无统筹、无标准”状态。导致社会教育整体无序、规范缺失、评估凌乱、效果不明显等。这种现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教育暴露出众多问题。为此,近年来整个社会也开始增加对未成年人的关注;针对未成年社会教育问题的研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相关研究看,我国未成年人社会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1.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在大众头脑中根深蒂固,造成社会教育理念淡薄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由来已久。“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众多家长心中,孩子的未来发展被描绘着“幼儿园,小学,优质初中,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好的工作,物质、权利、地位的满足”这样的单线条式发展。简单而功利化的目的使教育仅限于学校内发生的事情;而“好”的标准仅仅是分数的高下,不可避免的将教育的内容仅仅看成课堂上师生间知识的灌输与接收;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对于什么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应该怎么做以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我们的家长甚至一些老师头脑中没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概念。整个社会对社会教育积极性、热情度不高。

2.没有关于社会教育的成文法

目前我国现有的社会教育相关法律制度松散而抽象,没有一部具有最高权威的、高层次的社会教育专门法和其他配套法律。社会教育法律体系不够完整。这也就造成了各种现有的社会教育机构职能部门对于相关工作目的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资源分配、利用低效,各部门间协调配合能力差不能综合形成效力。因而社会教育整体效果不明显。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合力。而发达国家很多都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推进社会教育法制化。将社会教育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日本早在1949年根据《日本国宪法》第26条“教育权利”的思想和《教育基本法》(1947年)的原则,颁布了《社会会教育发》(1949年)、《图书馆法》(1950年)、《博物馆法》(1951年)等一系列的与社会教育相关的法律。日本《社会教育法》第3条对其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任务作出如下的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依据本法及其他法令的规定,通过设置和运营社会教育所必须的设施,举办集会、制作与颁发资料以及其他方法,努力创造环境,以便全体国民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和―切场所,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需要提高文化教养水平”。[1]通过这条法律条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为创造一个全体国民可以自主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环境,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套完整的社会教育法律体系,日本的社会教育才配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推动日本综合国力在二战后迅速发展。继而使日本迅速成为发达国家。韩国在1982年颁布了《社会教育法》。该部法律开篇就明确了社会教育的定义:“除了根据其他法律的学校教育外,为全民终身教育所采取的一切形式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2]

3. 缺乏专门的社会教育管理机构

在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教育机构有青少年宫、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革命历史遗址等机构组织。但是还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对这些机构组织起管理作用。上述机构在实际的行政管辖中分属各个不同的上级主管单位。比如青少年宫一般隶属于共青团市委领导,实行主任负责制;而图书馆管理体制划分更为复杂:有属于教育局管理的,也有属于共青团委管理的等;科技馆在一些地方属于科协管理,一些地方则属于政府管理。由于管理单位之间有着不一样的运营目的,且不同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所以在社会教育问题上各机构不能形成合力。资源利用率低,整合度不高。

4.现有的社会教育机构自身的问题

目前我国拥有的主要社会教育机构组织大部分隶属于政府,这些机构在服务上比社会上的其他组织机构差。对未成年人吸引力弱,同时数量不足。面积只有37.8万平方千米的日本有公共图书馆2172座,博物馆861座,少年自然之家294所,儿童文化中心72所,青年之家410所。[3]相比较之下,笔者所在的四川省面积为48.6万平方千米。但是截至2014年底四川省才有文化馆207个,文化站4595个,公共图书馆198个,博物馆164。[4]。同时相关机构的宣传也不到位,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本地区的图书馆在那儿以及开闭馆的时间等相关信息。又比如很多图书馆会不定期的举行一些主题讲座等活动,但是前来参加的未成年人却屈指可数。

5.媒介素养教育薄弱,大众媒体管理不严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传媒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特别是网络已成为当前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时空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据相关调查显示,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次是电视;传统的课外书,杂志等业已退居次要地位。但是社会教育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新兴的传播媒介。当下国内世俗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各种声音,各种怪像、乱象充斥其中;各种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各种低俗与高雅共存。既有有益于未成年人发展的,更多的是各种“文化糟粕”。现在网络、电视、手机等工具以及QQ、微信、各种论坛等媒介将未成年人置于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包围下。由于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没有跟上,使未成年人在面临如此多的信息输入时缺乏理性的选择。同时各种娱乐文化盛行,夹杂着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产生不小的负面作用,消耗着未成年人的青春。(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2]张荣,韩芳丽,耿寿辉.当前社会教育的国内外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3] 刘蓓.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

[4] 四川省人民政府.2014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综合情况.[EB/OL]http:///10462/10778/10876/2015/3/9/10329021.shtml)

[5] 翟梅伶.日本社会教育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6).

[6] 彭正文.社会教育:学习社会的切入点[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7] 马云鹏,王 雷.对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现状的审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0(12).

[8] 廖根深.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现状与建设策略[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3).

社会教育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青少年社会教育宏观中观微观现状

“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出现,最早是在1835年,由德国的教育学者狄斯特威格在《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中使用的。社会教育的定义有很多,目前国内的学者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社会教育,侯怀银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独立的教育活动”。显然,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教育是指狭义的社会教育。青少年社会教育则是在社会教育前加了一个定语,表明我们的教育对象已经从社会全体成员缩小到了青少年,是针对青少年的特征而展开的。

佘双好提出,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理解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涵。“在宏观层面的社会教育内容中,大众传播媒介(包括网络)、政府舆论导向、政策方针的执行情况等发挥着十分积极主动的作用;中观层面的社会教育主要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和机构所推行的一切有助于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有组织的和零星的、偶发的教育活动;微观层面的社会教育主要指青少年个体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一切有助于其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素”。

笔者从这三个层面来分析一下我国青少年教育的现状。

一、宏观层面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

2004年2月,我国颁布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其中所涉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青团、实践活动等,对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有指导性的作用。2005年6月,为进一步落实《意见》,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由团中央发起,团中央、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主办,中国青少年宫协会承办的“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启动。2007年7月,首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在京举行,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教育起步比较晚,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及立法工作还不完善,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的优秀理论及实践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教育理论,并将之规范化、法制化。

二、中观层面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

在我国,政府设立的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机构主要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育及健身场所、青少年宫等。如此众多的社会机构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中观层面的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大量社会机构在正确、积极、全面引导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以社区为例,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直接场所,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具有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也比较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强调以社区的力量推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在现实中,社区活动中专门针对青少年开展的似乎为数不多,扭秧歌、唱大戏这些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显然不足。

作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场所,社区针对青少年的文化活动不应只是简单的娱乐,还应着眼于教育,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质、优秀的社会公德、积极的进取精神。社区成员是青少年教育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是那些拥有高科技生产管理知识与技能的科技人员、专业文化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我们完全可以发动上述人员凭借自身的优势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言传身教,为青少年成长营造好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在高雅、健康、活泼的文化气氛中茁壮成长。

在社区之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音乐馆等在青少年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它们承载着传播知识文化、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的使命。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这些社会机构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许多城市图书馆没有专门的青少年版块,甚至还有不少城市根本没有设立图书馆;很多青少年没有去博物馆参观过,即使参观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除了费用的限制以及自身软硬件设施的滞后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社会教育机构缺乏对自身肩负的教育责任的认识,没有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活动,更没有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影响力。

2004年3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出专门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向未成年人等群体免费开放。然而,这个通知并不为广大观众所知晓。2005年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显示:超过45%的博物馆观众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免费规定。我国青少年在诸多博物馆、展览馆、名胜古迹等场所的观众比例中长期低于千分之二,对此,学校、家长,尤其是处于青少年社会教育中观层面的社会机构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各种志愿者服务组织、环保组织、夏令营等新兴机构对规范青少年行为、提高青少年意识、发展青少年动手能力有着特殊作用。学校、家长应该支持青少年参与社会组织,利用闲暇时间做志愿服务。这不仅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对青少年积累社会经验也是很好的途径。

目前,青少年宫是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专门机构。现在,全国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社会教育场所6000多所,这是一笔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如果这些机构都能明确自身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担负的责任,从而积极引导配合,那么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必将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微观层面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

就微观层面而言,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喜忧参半。喜的是,青少年通常都有很高的参与热情,非常愿意参加甚至自身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忧的是,学校、家长、社会对青少年的热情缺乏引导和支持。

坦白地说,当下各个学校开展的很多社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学校盲目地让学生“喊口号,做宣传”,很多学生直至活动结束还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比如2008年在广州发生的一件极为讽刺的事件:某学校组织学生到广场做环保的宣传,又是拉横幅又是发传单,搞得热火朝天,结果当他们离去后广场上却留下了大量的垃圾。

诸如此类的事件不在少数,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微观层面,更要让青少年在参加的每一个活动时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有意义的东西。一方面,学校、社会要大力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帮助,决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要对活动的形式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少年的爱好加以改造,加强这些活动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又漫长的工作,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配合与引导。通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加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工作,需要国家政府政策的扶持与引导,需要大量社会机构的配合,也需要青少年自身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素质。唯有这样通力协作,我国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工作才能更好、更快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教育的概念范文6

一、影响式微: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巨大冲击

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学校与社会文化之间的高墙不复存在,学校与社会的鸿沟也变得越来越小,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保持自身的“封闭性”继续充当人类的“桃花源”。与以往相比,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大大增强。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社会的主动性增强。现代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刺激,这种新鲜、刺激的生活,其吸引力远远大于学习内容。相较于枯燥乏味的书本,学生更愿意投入其中。另一方面,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为载体的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大众传媒,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周围世界所发生的变化,能够很快捕捉到自己在知、情、意、行方面的需要,能够很快了解与掌握书本上没有的或通过学校学习难以达到的某些知识、技能,这一点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非学校教育的教育形态对人的影响,从表面上看是零碎的、偶然的甚至是无序的,但从根本上看,这些影响中都隐含着价值取向、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深层的文化底蕴。社会就是“大课堂”,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学生的品性走向。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对学生影响更广泛、更深刻,也更持久。如现在学校都在极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残酷的现实却是青少年道德的普遍滑坡和犯罪率不断上升,且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趋势。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虽然与当前学校教育的教育方式不当、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有关,但更多的是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所致。可以说,在当今社会,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日深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社会发展变化对教育冲击的直接结果就是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影响式微。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趋势必将更加明显。毋容置疑,学校教育在塑造学生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学校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因此,无法满足如此数量众多、年龄各异和需求不同的教育对象的需求,使得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所发挥的功能极其有限。这些年来,学校教育一直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课程、教学等环节努力改进,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与课程愿景的差距很大,映衬出学校教育在育人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状态。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将目光过于集中在学校教育上,对其他因素就会缺乏关注,令学校教育背负很多额外负担,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二、功能泛化:学校教育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学校教育以其自身所特有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等特点来达到育人的目的,但现实生活中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很多。正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言:“孩子的发展,不论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不止是我们教育学行为的结果。……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孩子走向成熟。”[2]在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都各自发挥着重要功能。可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的功能却被“神化”了,人们往往对学校教育寄予无限的期望。“人们企图用教育去解决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并深信教育起到的作用总是正向的、积极的、促进的。”[3]于是,学校教育被视为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造就人才的责任主体,学校教育在无形中承揽了超出本职范围的更多义务和责任,而担负着重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与社会将自己的责任都转嫁给学校,在不知不觉中沦为教育世界中的“看客”。如主张“教育和生活相联系”,有些家庭就将家务活动中的洗衣、做饭、叠被子等这些本该是家庭教育的内容都弄到学校里来,而学校也“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不仅如此,学校教育功能的泛化也促使学校主动出击,越俎代庖揽来属于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导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世界中主体退场,功能退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主要是教孩子做学校所布置的作业,而社会教育则热衷于办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等。同时社会众多领域开始染指学校教育,将众多社会问题或矛盾移植到学校,并将其转换成教育问题来解决,如民族问题、学生入学、考试加分等。角色泛化使学校承担的社会功能日益膨胀,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削弱了学校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人们将社会和人发展的良好愿望全部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就会基于自身对学校教育良好的期望为依据去评价学校教育活动。而一旦出现某些教育现象与人们所期望的愿望不相符时,人们便会很自然地将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教育身上,从学校教育上找原因。于是,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最后几乎都归咎于学校教育,随后的防治措施也往往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加强与改进上,似乎人和社会的一切问题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教育要对此一切负责,于是学校教育成了备受诟病的祸根之源。的确,学校教育有所要承担的责任,但如此宽泛、如此重大的责任是学校教育单独承受不起的,而需要社会的整体应对。教育角色的泛化使得教育成为任人钳制的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加以指责和评判。而问题的解决单单从学校教育下手,结果又往往难以奏效。学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环,其教育背负是与整个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宜的,如果背负不负之重,就会严重影响其肌体的健康和功效

三、功能反思:学校教育功能现实维度的理性思考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只是个体成长过程定阶段的影响要素之一,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力从时空上讲是有限的。学生的发展不单单是学校的事,学校教育也没有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全责的义务。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需要我们对教育策略进行调整,减轻学校负担,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一)加强社会教育,为学校教育减负

社会教育是指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各种教育性因素的总和,既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一切社会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也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经意间所获得知识、技能和道德启示[4]。社会教育作用的隐形性、长效性,使得人们对社会教育重视不够,但社会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亚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却是难以低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系统和教育政策几乎是围绕学校教育设置的,社会教育边缘化问题非常严重。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调整教育策略,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教育建设是个大工程,政府必须承担建设和维护的责任。一是必须把建立和完善公共社会教育系统纳入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适时进行社会教育的立法。二要以政府主导,建立社会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把社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政府建立的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包括非商业性大众传媒、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文化和教育中心以及其他各类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设施等。政府对地方大众传媒应加强监督和引导。三要在观念、民俗、道德、礼仪、行为等方面对社会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进行梳理,注入新的时代要求,通过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大力传播。四要改变学校教育为中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大系统下,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并依此确立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五是必须加大对社会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设施建设,保障资金投入,推进社会教育机构公益化。

(二)调整教育策略,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

客观分析当前境况下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处境,并非要推脱学校教育者的责任,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社会因素对学生成长之影响日趋加强的境况下,学校教育的功能不能局限于人类已有文化知识的继承与传递,而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超越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学会思考、理性选择,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在一个变动不居的社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