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1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

已有实践表明,每个初中学生可塑性很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见得比别人差。例如我在讲《食物从何处来》这篇课文时,开展了一个名为“绿色食物从何处来”的研究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几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组合在一起,我曾经不放心,但在研究性活动中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分工合作广泛收集资料(他们大都喜欢上网玩),访问专家(他们都很大胆),实地考察(他们喜欢户外活动),最后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这给他们很大鼓励,也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

有人认为初中生年纪太小,不适宜开展研究性学习。我认为这是片面的,美国的小学生都可以做到,我们的初中生也应该可以。又有人会说那是在美国。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每年大约有50%初中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深造,其中约半数的学生将成为社会劳动的后备军,要分明分批走上工作岗位。如果我们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在初中阶段完成培养他们自学语文的能力,那么他们日后的生活与工作实践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不懂得自学语文,那很难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不具备继续深造的能力,久而久之回到文盲的境地。因此,这是很有必要的。

众所周知,教育部所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但是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会很被动,许多学生要补修语文这一课。因此必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组织和实施研究性学习

1、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要求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只掌握读写的基础知识,好奇心强,可塑性强。他们既需要学量语文知识打基础,也需要研究性学习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与其他类型学习方式相比,首先它更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运用,而非掌握语文知识数量。重在亲身参与语文探索性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师们不要只注意学习的结果,学生写了多少篇论文获奖,而应重视学生学会语文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其次它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个别尖子学生。教师们眼睛别只盯着论文写得好的学生,而应重视每个学生的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要把研究性学习和讲授式学习对立化。

2、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怎样的?它采用组成课组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学习探究的较多。本文以《鲁迅自传》为例加以说明: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确立研究课题。预先准备数个课题供学生选择;(1)谈我最喜欢的一部鲁迅作品,(2)别人眼中的鲁迅;(3)鲁迅精神今天还有用吗?(4)名有自传研究。接着组成3-6人的课题小组,学生自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可以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教师、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组员们要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协助互补。有时,为了了解学生个人的研究能力也可采用个人研究的方法,但这要在大多数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的基础上才可实施。为了节省时间,全班集体讨论结合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在语文课堂运用,但这需要学生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指导初中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以“鲁迅专题研究”(其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有十几篇)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为便,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是:

(1)开设鲁迅作品文学讲座,网上查询中山大学,寻找他在中大的足迹。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的动机。

(2)指导选题。研究性课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也可以师生合作,确定题目。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较小的课题受欢迎并容易实施。如:“鲁迅精神还有用吗?”“少年闰土和我和童年”等。

(3)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共同制定计划,教师适当调节。研究计划要有目标、有方法、有过程的设计,教师可整体来指导,学生修改,避免走弯路。

(4)实施研究。学校、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对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例如组织参观鲁迅博物馆,介绍图书资料的查找方法和渠道。学生也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体会。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指导,逐步放手。由于初中生年纪小,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时,一定要主动介入,要加强指导力度,逐步放手。在每个阶段,教师要自己尝试一下,预见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例如:课题启动阶段,要教会学生怎样上网寻找资料,也要防止学生上网游离课程内容做其他事情。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指导,例如得用中午时间,轮流值日接待求教学生,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2

关键词:研究性;选题;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51-01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主要通过与数学学科内容相关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体验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不但发展思维能力,而且逐渐领悟到数学精神和人格素质。"在开展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时,要使选题科学、准确、有价值,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选题方法。根据本人近些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灵活地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

1.立足课本,填补空缺

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一部分老师经常抱怨难以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选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其实不一定非要选择课外的一些大的课题,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有许多可供选择的研究课题。我们首先要立足课本,只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做个有心人,认真备课,悉心钻研教材,就可以帮助学生从课本中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分析得不够全面的知识点、讲解得不够充分的知识点寻找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材编者说了问题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正是留给我们深层次思考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我们应该紧紧抓住问题的其他部分或其他方面选定课题、展开研究,填补教材内容中的空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夯实了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较为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很容易开展研究活动,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

2.把握尺度,求真务实

由于初中生年龄比较小,贮备的知识比较少;解决问题的经验不多,阅历比较浅,因此不宜把研究课题选得过宽、过复杂。否则,研究者就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有时弄得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处入手,或者由于难度过大,久攻不克,最后导致失去信心半途而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确定这种情况的出现,在确定选题时,最好请老师参谋,选择一些小点的课题,以使选定的课题容易攻破,从而增强学生对课题研究活动的兴趣,这样就做到了求真务实。总之,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正确分析选择的题目和自身的能力、现有的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把课题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才容易出成果。

3.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可见,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为此,教师要创设情境。若教师设置问题合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度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不能游离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外,不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要有机地渗透在学生的活动之中。研究数学思想比数学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研究和实践,从中学会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只要教师适度引导,对思想方法不断渗透,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应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必会开阔思路,提高创新探索的能力。

4.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渗透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没有特定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适时渗透研究性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例如,在研究棱锥的时候,我曾经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已知四棱锥的四个侧面都是正三角形,则底面是( ).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室里的气氛一下活跃了,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正方形还是菱形.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做一个模型,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可以得到:这个模型说明了菱形的不可能性.因为如果是菱形,则底面不可能放在桌上,即底面四顶点不在同一平面,坚持正方形的学生兴奋极了.最后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创造精神并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结论,使另一部分学生心服口服.再如,在勾股定理的验证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好形式多样的图形,让学生自主选择图形验证它的正确性。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基于纸笔与倾听的灌注式学习,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知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以问题为载体展开的研究性学习。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初中教师对研究学习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学习还不能很好地开展。如何指导学生选择一个恰当的研究性课题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真正的难题。课题选择每一项研究性学习的起点,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否能顺利开展,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成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更要加强对初中数学研究学习选题问题的探索,使这项研究性学习能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语文数学 评价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四个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们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精髓和准绳。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和组织好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应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好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读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也建议取消教师的讲桌,或是与学生同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与讲台是他们的展示舞台,教师是他们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分子

二、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4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小组竞争

综合实践活动是近些年来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它体现了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不同于传统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有整个活动的绝对支配权和主导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

在国外,综合实践活动为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起到辅助和输送作用,而在中国,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其中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与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指导作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再是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而是参与者和指导者。

到目前为止,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在吴江各阶段的中小学生的课程表中得到了体现,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也有幸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适当开展小组竞争将大大增强课堂活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1.新型分组,调动积极性

现在的班级多数是按照秧田式单人座由班主任分好的,大概6至8人一组,一个班约6组,班级活动或任课老师上课都是按照此分组进行的,班主任分组有自己的考虑,比如身高、视力好坏、行为因素等。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进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合作积极性和大量的信息交流互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解决同学间交流的不便,我打破原先的秧田式分组,将课桌合并分为6大组,每组桌上放有我自制的组号用于区分不同小组,至于组员,我并没有照搬班主任的分组,而是在课前让同学们自由组合,约7人一组,并选出该组的组长,如此分组让同学们有一种新鲜感更乐于参加,再加上组员和组长都是自己选择的,也更愿意和他们合作,积极性就更高,大家呈圆桌状坐在一起也方便交流。当然,纪律的控制问题就变得突出,我有方法解决。

2.制定统一规则,赏罚分明

分好小组了,由于学生和自己喜欢的组员在一起,难免兴奋异常出现讲话扎堆、自说自话的事情,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些令人不快的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商定出一套奖惩方案对班级的纪律进行管制,但同时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是这么做的,我准备了一些小道具――各色小磁石,在黑板的角落里画好6个框,凡是上课回答问题的或小组活动优胜的组都将获得磁石,待课后比一比哪组获得的磁石数量多,最多的组将获得老师的奖励,如小礼物等。为了公平,也为了操作,我安排了一名学生负责在黑板上放磁石。待课后全班一起看结果,根据黑板上磁石的多少给予奖励。当然,对于破坏纪律的同学,由小组长负责提醒一次,若不知悔改再犯,则在课后把名字告诉纪律委员,根据犯规的程度扣操行等级分,若是违规较严重则加倍扣并通知班主任或进行单独教育。统一的规则让每位学生都知道什么是为组争光什么是要被惩罚的,同时各组长也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人人心知肚明规则执行起来效果就很好。我用此法也开过课,效果非常好,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3.展示交流,共同成长

我了解过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其中有一点是初中生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出现,他们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小组竞争形势正好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一方展示自己的舞台,性格内向的忙幕后,性格外向的可以代表全组表达结论交流,当然也需要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表达小组的结论我常常会加一句“还有同学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吗?”以鼓励发言,“对于他的阐述其他的同学有问题想问吗?”引导其他学生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反思与交流,若是有同学大胆发言了我将给他们组加上小磁石,表示他们又为小组挣得一分,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同时,同学们在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的过程中,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展示交流,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4.客观评价,激励小组竞争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小组合作水平是有着重要的激励加强作用的。比如磁石评价较客观地展示了小组合作的好坏;结合奖惩方式有效地强化了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展示交流环节给了同学们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机会;纪律组长负责组员监督制实现了同学互评甚至比老师评价更有效地强化了纪律。当然,评价的进行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同学间出现为了突出自己而贬低对方进行语言的人身攻击等现象,因此老师应把握好评价的方向,多鼓励少批评,抱着互相学习的态度引导同学、师生间的评价。

小组合作竞争不仅让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而且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变得有趣、轻松了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麦志强,潘海燕.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中小学班主任专题培训教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5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现代素质教育观的重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人们试图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研究性学习方法是实现新课程理念下提高素质教育的一种优良工具,在推崇终身学习的今天,研究性学习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不同的整合方法就形成不同的具体内容,但主要是按照如下步骤开展的:

1.确定研究专题,设计出社会调查问卷

在教师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政治课教学中的内容或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或专项活动。这样使学生能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即将开始的调查中去,从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又能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潜能,为调查活动的开展营造出一个良性的智力空间。

2.开展课前的调查研究活动

让学生围绕着所确定的研究专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全方位的收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问题认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因此,教师的引导必须是有目的、有步骤的。但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一味的包办。这一环节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饱尝工作的艰辛,并从艰辛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培养起一种求索精神,使学生在求索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智力空间。

3.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开头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一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如果导课伊始就设置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角色,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可产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上面的问题讲解,我们就可以投影案例“一场心酸的官司――父母无力供学费被女儿告上法庭”(资料来源于“CCTV新闻调查栏目”)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调查材料的交流。

①派代表分组交流。

②其它组发问,交流的同学负责回答。

③交流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小品表演、录像的放映、文稿演示等。

(3)讨论并发言。例如上面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出示如下讨论问题: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怎样理解的?在行动上我们该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4)阶段性成果总结评价。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可罗列出来,讨论告一段落后,教师应联系书本的新知识和调查材料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给以分类:有创意、和新知识与材料联系的结论给充分肯定;有积极意义的结论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对得出这一结论的小组、个人进行表扬;对于意义不大的结论在指出它的不足的同时,应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束缚,得出更为科学、深邃的结论。通过总结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增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价值

1、实现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从研究前准备活动如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开始起,学生就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探讨就已经展开。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立体互交交往中,学生思想不断碰撞,摩擦出创新的火花,而且容易摸索出科学的学习方法。

2、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锻炼了与他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社会是一部“无字书”,通过“读”社会,学生学到了不少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课内外知识相融,容易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明确自己的社会使命感。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6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习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和创造力。其主体是学生,而研究的客体是课本上或我们周围活生生的地理事像。研究性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研究性学习的地点看,一般分为在课堂上和课外进行两大类。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本的知识(地理课程标准所列的教学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体现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关键。如在区域地理进行“西北地区”教学时,第一步对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第二步运用多媒体、插图展示西北地区“干旱”的地表;第三步,了解“干旱”条件下资源状况和农业特征,第四步讨论“干旱”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上步骤教给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中去。分析、归纳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未知到已知,本身就有研究的成分。而课外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如学完“土地资源”一节,让学生对本市农村的耕地状况作一个小调查,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到图书馆收集资料,选取资料进行统计,可制成图表、表格等;运用资料分析、推理、评价、提出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由于目前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实,应试教育仍相当重要。在此情况下,教师必须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上。教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思维状态,让学生、教师进入各自的角色。

以“中国地理”为例,对照《标准》,我们不难理解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标准》中,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都有“运用地图,说出……”“运用资料说出……”“举例说出……”三大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提出问题─运用地图─提取信息─找出答案(问题教学)

阅读资料─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开放性教学)

举例─探究成因─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探究性教学)

提出假设─运用地图─结合地理现象─提出新观点(创造性思考教学)

从以上可以看出,运用这四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研究式的环境下学习,彻底改变以往“留心听讲”的读书方式。

1.实行问题教学

这类模式的关键是老师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思考状态。问题要有技巧性、科学性、趣味性,扣人心弦,才能把学生引入枯燥无味的地图中去提取信息。如在“经纬网”一节中,可先问学生看电影时是怎样找座位的,引入经纬和经纬网定位的概念。此外,教师从一些新闻热点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新闻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感,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老师就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读图找出答案。这就是问题教学的优点。

2.打破常规,实行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求异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这种方法适合于区域或国家地理教学。它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上注意开放性。例如,在“北京”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资源、交通、气候、历史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即论据,把学生分为正反两大组辩论:我国首都是否要迁到正在大开发的西部?在辩论中,不求结果,只对学生整个研究的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开放性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允许学生说“不”,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只要是言之有理即可。这显示了开放式地理教学的无穷魅力,也理解地把学生诱导到研究性学习中去。

3.实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教学。它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的学习。初中学生一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提出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回答这样的几个问题:①选取这几个地区进行比较的依据;②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就是试探和研究,没有试探就没有研究,试探就是举例、实验的过程,研究就是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过程。

4.实行创造性思考教学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改革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新方法,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新颖性、独创性和跃迁性。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需要的思维,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鼓励质疑、激发兴趣、创绘地图、发散思维等方面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其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因为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以突破原有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时,提出假设地球是自东向西,地球上自然现象至少可以产生哪些变化?运用发散思维,启迪学生月球上可能有水。创造性思考教学的重点是“提出假设”,(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思维,甚至是奇怪的想法),“提出新观点”(抛开“老师、课本说的都是对”的陈旧思考框架),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飞向成功的殿堂。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经常走出课堂进行观察、调查、试验等。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意义的活动,与其他活动一样,也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的过滤。课外活动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综合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这个模式指导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确立课题-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展示成果-点评升华。

(一)确立课题

课题确立的好坏可以影响学生研究的质量,课题太陈旧,学生没兴趣;课题太深奥,学生难以应付,也失去研究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课题要有乡土性。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情况。如在广东的花都,要学生调查少数民族的分布、沙尘暴的危害是不切实际的。而让学生调查我市的森林资源状况、流溪河污染情况等,就能让学生熟悉课题找到思路。2.课题要立足于课本。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课本上的知识。所以课题要结合课本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如让学生进行“花都区花卉种植情况”的调查研究,就是建立在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交通、地形、城市等的知识基础上开展的。3.课题的难度要适宜。初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低,要是难度太大,学生会失去研究的兴趣。4.课题最好有实用性。如果学生的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这将对学生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搜集资料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步骤,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第一手资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派发问卷、采访、实地考察、观察、上网等方法取得第二手资料,然后进行整理。教师在这过程中要给予指导。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对疑难问题具体指导、关注活动的整个过程,组织活动,为学生提供文献书籍的名称、网站名称等。

(三)研究分析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演绎、归纳、统计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洞析地理事象,达到研究的目的。

(四)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步骤,学生或深或浅能总结出研究的结论,即成果。教师应给予参考意见,让学生的结论更具完整性和深入性。如进行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调查后,得到的结论是:农民的耕种意识从改革开放前的以粮为纲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转变。农民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发展新产业,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农民也踏上奔小康的路程。

(五)展示成果

学生经过活动后,把课题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在班级里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在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今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六)点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