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及局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及局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及局限

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及局限范文1

【关键词】女性角色 手工艺 技艺传承 遗产保护

人类知识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文字系统来表述的,即我们平常所言的书面知识。另一种则难以用一种系统语言来表述,多表现为口头和物质文化形态。前者我们可以称其为显性知识,后者则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即是指“隐含在各知识主体手中和头脑中的,体现为技能、技巧、诀窍、经验、洞察力、心智模式、群体成员的默契等文化形态。①我们所说的传统手工技艺明显属于第二种知识范畴。第二种知识系统最容易受到时代和社会因素的冲击与改变。

手工技术是人类在直接面对自然环境的初期阶段,逐渐累积起来的一种生存智慧和生活观念。因为手与人体的直接关联,以及器官进化与人脑的相互促进,手工技艺在生产技术的层面之外,充满着人文的智性因素。手工技艺与工业技术的最大区别,首先在于行为主体的不同。有说法认为机器可以视作人手的某种延伸,但一种工具的独立性成熟,也将会带来与人性的背离。工业技术是一种程序、规范和标准,它几乎不执行作为个体生产者的情感与智慧,而只执行一种相对共性的技术法则。手工技艺是伴随着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相协调的过程而生发的,它与人的生理性相关,也与人的社会性相关,所以,在手工技艺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有艺人的个体情感与智慧,也有通过技艺而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信息。

手工技术的形态很庞杂,从手艺者的性别角度来区分,自然可以分为男性手工艺和女性手工艺两类。无论在母系还是父系社会,男子大多从事耗费体力和危险性相对较大的劳动,妇女则主要担任相对稳定、耗能较低、危险性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劳动。这是从男女性别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进行自然分工的结果,从而逐渐形成了男女社会分工的基本形态,并逐渐从生理分工转向了社会性别的技术分工。或者说,手工技艺的性别分工是生物学力量和文化力量之间复杂作用的结果。“男耕女织”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模式写照,是在生理分工的基础之上,经过社会历史的筛汰与优选而确立的生活方式。手工劳动与家庭空间的结合,进一步推进了手工性别分工的社会意义,由此衍生出来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与特征,并在文化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内力的平衡机制。

手工业的发展是以农业定居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在人类社会的长期积淀中所形成的男女社会分工,极大影响了中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使工艺美术品的审美有了性别之分,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在以男权为核心的时代,男性从社会伦理的角度为女性设定了很多行为的规范,女性所从事的手工技艺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特征。比如中国传统的女红艺术,虽然其技术形态与女性的体能技巧和审美心理相吻合,但明显带有封建社会的男权意志特征。

只有在中国女性那里,一种手工技艺才可以牢固到与人的一生相关联。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国传统女性就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只有极少数女性能够获得一些非正规途径的家庭教育。在非正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女性,无疑会受到诸多限制,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妇女社会和家庭角色所涉及的伦理和家政的两大主题。

女红手艺集中展现了女性手工艺的种种特征,是一种具有社会整体规范的手工技术形态,虽然主要在家庭空间中传承,但却具有较为开放的传承方式,其准入规范几乎是面向所有的适龄女子。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女红工艺大多并不进入市场,而是作为家庭内部的自产自需或亲友相赠。所以女红手艺的传承,大多不属于家族性封闭传承,而是属于半开放式的社会性传承。其手艺规范多不对外人进行保密,这就形成女红手艺传承的多样化方式。

而在很多具有家族式的商业性手工艺形态中,一般秉承家族式的封闭性特征,所以女性大多被排除在外。家族传承是指在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群中间进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授和修习,一般秉承“父传子”、“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传本姓不传外姓”的家族规矩。②在这些不同的家族性手工艺规范中,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基于以男权为核心的家族利益为考虑的,男女角色的社会差异在这里一目了然。“传男不传女”是出于对女性婚嫁事实的考虑,女性相对特殊的人生轨迹和社会角色特征,对于手工艺的传承会形成较大的影响。传媳不传女”则表明了婚姻对于一个女人在社会角色归属上的定位,女人在婚嫁前,有归属上的不确定性,所以一般不会被作为技艺的传承人,只有通过嫁入的方式才能更加确认这种传承的有效性。当然,以上所言是就家族式封闭性手工技艺而言的。随着社会风俗的变迁,家族式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有所改变,因为在日益浓厚的工业化语境中,要保证手艺的传承,有时必须要对传承的旧规做出一些让步和调整。

在学院、企业或开放性作坊等传承场域中,女性和男性的差异性并不太受传统家族意识和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会借用官方的主流意志,建立起来具有社会普遍评价体系和行会性质的师徒机制。传统的手工艺行业重视师承关系,徒弟的技艺与品行会影响到师傅的社会信誉,反过来,师傅的声望与地位也会给予徒弟谋生的资源外力。这种不同于旧有家族性的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拘囿于对女性的传统偏见,使一些有志于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女性逐步介入到行业之内。在传统的女红、学院手工艺和现代手工艺等领域中,已有逾来越多的女性加入进来,成为工艺美术行业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琳达・诺克在其著作《女性、艺术与权力》中写到:“……女性被认定为脆弱而被动,是满足男性需求的性目标,女性被界定为具有理家和养育的功能,被认定为属于自然的领域;她是艺术创作的对象,而非创造者;她若试图通过工作或以政治抗争的方式,跃跃欲试地把之间插入历史的领域,便是自取其辱――所有这些观点都建立在一个更普遍、更具渗透力的性别差异的前提之上”。③很多不具有明确性别特征的行业往往自然被视为男性的领域,女性在进入这些行业时,往往早被定位在一种边缘地位上,而且男性往往一致地认为他们在创造性上是必然超越女性的。而在另一方面,很多女性由于长时间的社会意识积淀,也形成了对于男性主体的依附,从而加强了这种社会意识的存在,这种惯性的思维也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女性的实际贡献。

傅立叶有句名言:妇女的解放是衡量一个时代人类解放的尺度。传统手工艺中所粘连的伦理因素,已经随着世界范围内女权主义运动的推行而被逐渐剥离。当今人们看待手工劳动的角度已经很少带有封建时代的偏颇了。当然,同时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手艺中的信仰因素大打折扣。今天人们看待手艺的态度大致有以下三种变化:1、手艺是作为一种工业生活方式的调剂状态;2、手艺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途径;3、手艺已与具体的生活发生疏离。这几种变化,是传统手工精神瓦解又重组的结果。现代手工艺与传统手工艺不同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新的手工艺景观,在这种语境中,手工艺的娱乐性被加强,传统手工艺中的精神规范和物质规范被打破,这是手工艺试图进入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必然变化。手工被视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消费形态被重提甚至追捧.所以,在现代手工艺中,手艺的沉重感被消解,在这种精神氛围和价值取向中,女性的艺术审美意识也顺理成章地介入进来。

当下,手工艺逐渐衍生为旅游文化消费、文化创意产业、都市休闲文化模式等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元素,女性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社会职能。2008年11月4日,世界手工艺大会开幕式暨世界手工艺发展国际论坛在中国杭州举行,从与会代表的性别比例可以看出,在当代工业生产的语境中,手工艺生产方式与女性在生理和社会心理等因素方面有着现实的契合。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局限和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使手工的产业形式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从而形成工业产业的有效补充,同时在提升地方经济,安顿家庭和乡村单元,缓解社会压力等方面都有着切实的作用。尤其手工艺产业投资少、风险小、组织灵活等特点,适宜于在家庭、社区等空间中实施,也符合农业社会长期形成的“女人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于是可以将女性抚育家庭的社会职能更优地发挥出来,从而起到优化社会基本单元,稳固社会底层规范的现实作用。

笔者从自己从事制陶行业和女性角度的一些感悟,建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此项工作,并以此求教于有识之士:

1、强化女性在手工艺创作方面的意识。各种工艺、美术及相关政府机构、社会组织要有意识地通过主题性的、不同形式的活动,不断促动女性从业者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开阔专业视野,寻求新的文化信息,开发创作潜能,使其产生具有女性独特审美的作品,优化和培育女性意识。

2、从女性身心特点及其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对策。对于某些女性手工艺产业集群的从业人员结构,要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和扶持,调整集群的发展导向。尤其像女性相对集中的刺绣、剪纸、服装、纺纱等产业形态。

3、各级妇联可以与相关的专业和行业机构相合作,设立独立的服务机构,为女性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4、开展对女性性别意识及其群体的研究。作为女性性别意识研究,在社会学、史学、文学、民俗学等领域都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而美术学,尤其是与手工艺相关领域的女性研究工作还远没有展开。我们应该借助其他学科的经验,在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进行具有史学意识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作为他项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辅助。■

参考文献

①王文杰,《手艺――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及其获得机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1)

②徐艺乙、董静,《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报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5)

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及局限范文2

【关键词】:江西省高校 市场定位 营销理论

市场需要定位才能有目标地向着既定的方向发展,江西省高校体育市场的定位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市场本身。我们认为,江西省高校是一个集体育学习、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健康运动较为盛行的地区。因此,在这种各个高校都拥有同样实力的情况下,发展各自特色就成了重中之重,还要集中做好咨询、竞赛表演、培训等一系列服务,从整体上提高江西省高校体育市场的水平。

1.市场定位

做好江西省高校体育定位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江西省高校体育市场的服务内容的定位。我们认为,江西省高校是一个集体育学习、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运动健康较为集中的地区。因此,江西省的高校体育市场应根据各自的实力、特点和情况,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健身娱乐市场、咨询服务市场、竞赛表演市场、培训服务市场。目前,江西省各高校体育市场中的健身娱乐市场主要为学生和教师服务,而江西省的高校体育培训服务市场则主要以大学生为市场对象,江西省的高校竞赛表演市场目前主要停留在举办一些中低档次的比赛,例如青年队比赛、高校篮球联赛以及省市级的各类比赛等。我们认为,江西省高校体育的咨询服务市场主要需要搞好江西省的健康咨询、体育信息咨询、运动训练咨询等市场。

另一方面是关于顾客。江西省高校体育市场的顾客定位可以以江西省高校的广大师生员工为主体,同时以学校周边的居民、单位组织为补充客源,再辅助以社会上的青少年群体为市场开拓发展方向。有关的资料统计显示,在江西省高校体育市场中,大学生群体对篮球、足球等大类运动的关注程度占第一位,虽然大学生们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导致体育消费能力有限,但是从总体消费的趋势来看是呈上升态势的。另据相关资料报道,高校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且他们的健康意识也在近年来不断加强,再加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他们对健康格外关注,而且伴随着高校教职工在近几年来的收入水平大幅度的提高,目前“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深人高校师生的人心。这些都对江西省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2.应用营销理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的深入改革,消费人文化、多样化、个性化特征日益突出,传统的4个P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市场发展要求,为此,人们学者们提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4个C理论。下面本文就应用4个C理论,结合江西省的高校体育市场开发工作的具体情况,探讨在江西省的高校体育市场开发工作中对市场营销的4个C理论进行运用。

(1)顾客(Customer)。市场营销的4C理论认为,消费者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企业需要重视顾客要甚于重视企业的产品。从江西省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角度来看。高校体育市场,顾名思义,主要的顾客来源当然是高校中的师生们,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市场网络,仅仅有师生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吸引外界各个领域的消费者加入进来。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累积的过程,但在这之前,我们必须有新颖的体育项目和优质的场地资源,才有能吸引人的资本,才能激发人们对于运动的激情。

(2)投入(Cost),市场经济中所使用的营销4个C理论,是要求在经营过程中将企业投入、商品价格等因素落实在整个过程中,商家的基本原则在于追去尽可能的去降低生产成本,当然这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进而能够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研究江西省高校体育,我们发现,在体育市场的运作过程中,要重点考虑怎样降低运营费用,把重点放在如何更好的有效投入。充分利用各种可争取的丰富资源包括查阅分析借鉴以往的成功的类似的营销模式经验,对于市场有准确的判断比如市场的发展动向,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能力,同时期同类型的所有厂商的整体动向,宏观地观察整个市场来研究决定如何调整今后的相关发展方案,这样,江西省高校体育市场发展才会越发蓬勃。

(3)便捷(Convenience)。市场营销的4C原理则重视公司提供方便比销售更加重要,在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同时,也给顾客节约时间、金钱,带来消费的愉悦。这个理论应在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实现,维护顾客利益,方便顾客,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江西省高校体育市场开发来讲,各个高校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应站在顾客的角度来考虑服务。例如:体育娱乐活动中注意听取顾客要求,做好场景的布置,将体育娱乐活动时间的安排以方便顾客为主;在体育健身中提供免费的运动处方,随时提醒顾客注意安全,提供免费指导咨询,防止伤害事故等。

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及局限范文3

关键词: 标志设计 动态标志 设计趋势

现代设计多强调抽象几何形体设计风格在于突出设计的简洁美观,以直观视觉感受吸引观众目光,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然而,简洁的图形容易形成视觉雷同感,造成对品牌的分辨模糊和传达错误的品牌信息。这就意味着单一的平面设计的感官视觉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今复杂的读图时代人们对品牌视觉分辨的需求。动态标志千变万化的灵“动”的特色,能够在同样的时间下的二维空间世界里更具吸引力和注目性。标志的形态更加多维化和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动态化亦成为标志设计未来的重要趋势。

一、新解动态标志设计

1.动态标志的解释

“动”意味着变化、不确定,也意味着发展与运动。标志的动态化设计具体表现为标志在不同的场合与媒介中不再以单一、静态的形态与色彩而固定存在,而是在相关理论原则的指导下,以相当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进行变化、发展的设计过程。

动态标志具有周期性、连续变化过程的标志形式,在静止标志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的维度,融入听觉、触觉、嗅觉等元素,甚至使其成为涵盖人类全部感官的综合性标志设计。动态商标是在普通静止商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维度――时间态的商标。它展现的是―个过程,而不是―个静止的画面或形状。至于听觉商标、嗅觉商标,其表现形式只能是―个过程,因此也是动态商标的一种。

2.动态标志设计的特征

(1)可变性

动态标志设计是非常丰富的视觉文化,它是跳脱于标志设计的二维平面的局限,利用电脑技术Flash等动画媒介工具,把声音和动作运动融入设计中,把传统的一幅图形转换成组帧,它使标志具有了故事性和时间性。在传统的标志设计中,静态标志仅靠固有的信息在一瞬间传达给受众,而动态标志设计可以将静态标志的图形当做结果,那么在动态标志设计的过程中就具有很强的可变性。

(2)情节性

电脑技术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让传统的标志设计从一幅变化成多帧的动画形式,它赋予了动态标志讲故事的能力,也就是动态标志的情节性,如果说可变性是决定动态标识的广度的话,那么情节性就决定了动态标志的内容能否深化,主题能否升华,这是动态标志能否有效传递信息的关键,也是用来吸引和折服受众的重要手段。

(3)包容性

动态标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更好地涵盖每一位受众对品牌形象的感受理解。由于传统的标志的设计是以平面的形式,无法顾及整个品牌的形象的属性特征,往往是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动态标志的包容性,不单单是一个运动的图形,它是给人一种特定的品牌印象且深刻。动态标志设计的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可以独立成一个特定的标志符号,而且每一个瞬间都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包容性的动态标志更具有推动品牌信息的传播迅速与传播范围广的能力。

二、动态标志的设计元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技术的快速革新,各种设计软件的出现,丰富了设计者的工具,也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设计空间和想象。正是因为这样的前提,标志的动态设计形式可以体现在色彩、声音、形态和材料质感等设计元素的任意一项或几项随机的组合中。

1.色彩

传统标志设计中,因为要考虑到印刷效果,需要用固定颜色作为标准颜色,这使得标志色彩的运用有局限性。动态标志设计打破了固定颜色的限制,重新展现了一个绚烂多姿的色彩变化。现代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和分辨率的大幅提高扩大了色彩的选择范围,动态标志的色彩运用得到了有效扩展,并且有了渐变色、透明色等特色效果成为标志趋势中的新亮点,当然也有重复的色彩和跳动的色彩,这使得颜色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在给观众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加强了受众对色彩的深度记忆。

2.声音

传统的标志以图形、文字等作为视觉符号而无法展示听觉元素,表现形式单一而影响品牌的传播效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动态标志的出现,听觉元素逐渐融入标志的设计中,典型案例当属大众熟知的美国好莱坞旗下米高梅电影公司标志,电影院中影片开头突然来了一只张大嘴巴的咆哮狮子,着实给观众吓了一跳,引起了观众对电影公司的注意,从而达到了标志的企业传播效果。美妙的声音是情感的抒发和营造氛围的有力武器,通过声音的传播容易将观众拉入到企业设置好的画面情境中,让企业文化与受众在情感上产生有一定共鸣,更好地塑造品牌的形象。另外,声音是画面的有效补充,给予画面更深层次的诠释,受众对标志有记忆上的延伸。

3.形态

电脑技术的发展为动态标志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动态标志形态更趋多元化,突破传统标志形态的二维空间,通过光影效果和时间元素的置入,标志形态转向三维及四维空间的发展。一种动态标志形态是直线式叙述性图形,往往是以单个形态转变为多幅元素共同筑建新的标志图形,而图形则表现出时间发展的变化过程;另一种则是循环式变化形图形,通过动画形式表现,图形收尾巧妙结合为一个整体,可以是规律性变化也可以是无规律变化发展,通过形态的变化展现动态标志图形,使标志具有空间的延伸性和动感特征。

4.材料质感

动态标志通过虚拟现实的方法,给虚拟标志附加材质让动态标志更真实。它让标志从平面世界里跳入三维立体空间中。如晶莹剔透的光泽,仿佛标志触手可及;轻盈的纸质材料,好像标志能随风飘荡,等等,这是现代技术和材质应用所带来的全新的特殊效果,这对受众具有很强烈的吸引力。如果在材质的质感的基础上添加其他元素则将会是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三、动态标志的发展趋势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电视媒介、手机媒介和LED显示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接触载体方式。多种媒体接收到大量的企业品牌信息及垃圾信息,企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让品牌形象脱颖而出已经是迫在眉睫上德问题了。普遍标志以二维平面的静态特征让它丧失了鲜活的生命力,不利于企业形象的识别和品牌传播效果。而动态标志以独特而多样化姿态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更能与受众产生多种感官上的共鸣,从而有效传播企业信息。

正因为动态标志在传播中更具有优势,所以现今动态标志设计作品作为品牌形象传播的一种新手段,不再是以一个单独的图形独立承担企业品牌形象的传播任务,在VI系统应用中也使得标志形象不再是单一的标志图形,它包含了标志图形相关的辅助形及辅助色等。动态标志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树立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更立体、更具形象化的空间平台,让人们在认识标志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对标志符号的单独认识,而是通过在标志定的色彩或色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层面的不同角度理解品牌形象标志,且传播的效率更快也更强,范围更广,涵义更深,这也可以说明动态标志所承载的内容信息不再是瞬间传达,而是和受众之间形成感官共鸣而产生交流沟通,以大量企业品牌信息、属性、特征等更有效地吸引用户,也更好地传播信息,这就意味着动态标志在未来发展是不可预计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新兴产业。

结语

探索动态标志的设计的目的在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当今各种新兴媒体发展的需要,以开拓和发散思维方式丰富标志设计的形态造型。随着时代的发展,追求时尚、张扬个性、享受自然成为现代人的心理需求。而动态标志的出现因其包含许多奇特的造型和动态效果,复杂而新奇的特点满足于人们的追求。所以在未来的标志设计中动态标志的设计将会更好地承载信息和传播信息,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黄凯,刘华玉,著.标志设计实务[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及局限范文4

20世纪以后,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音乐艺术与以往传统音乐相比较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音乐的视觉化,音乐艺术从纯听觉艺术逐步演变成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在过去“听音乐”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看音乐”的现象。音乐艺术家们不仅要考虑如何让听众听好音乐,还要考虑如何让观众“看”好音乐。于是,音乐艺术和设计艺术这两种看似毫不搭界的艺术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趋势,音乐艺术的可设计化成为一个新的历史命题。艺术跨界,产业融合,成为我们观察和思考当代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维度。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一直在寻找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以突破听觉的局限,比如现代音乐中的先锋派音乐。通俗音乐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元素的创新。如前所述,如果说欣赏音乐的传统方式是被动地以“听音乐”为主的话,那么通俗音乐突出强调视觉效果,通过演唱者的造型、服裝、表演以及舞台灯光、布景、特效,来增强艺术效果,人们欣赏通俗音乐的方式是参与式地与演员应和,即以“看音乐”为主。当代,通俗音乐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形式、商业包裝手段和产业化运行模式,使其兼具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特征。并且这种潮流已经影响到传统音乐的表演,有的钢琴家不再局限于弹钢琴而是手肘脚并用甚至用臀部“坐弹”键盘;一些演奏家们不再局限于演奏更注重表演。在演奏环境上灯光、舞美以及视频技术等要素一应俱全,把听众变成了观众。正如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指出的:“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视觉化在整个现代时期已经是司空见惯,而在今天它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视觉化体现出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向,音乐视觉化(或称“可视化”)是整个文化视觉化的一部分。当代文化各种形态、各个层面的普遍视觉化已成为一种潮流,这种视觉文化呈现出由传统转向现代、由不可视转向普遍可视、由偏重内容转向偏重形式、由模仿现实到超现实、由理性主义静观转向感性主义“动观”等新的特点。周宪提出:视觉文化的当展趋势首要的一条就是“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可视性和视觉理解及其解释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当代文化中的高度和普遍视觉化,集中体现在不断强化可视性和视觉,这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文化的法则,当然也摧毁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法则。卡拉ok、mtv中音乐与视频图像的结合是一种颠覆,演唱(奏)会选择宏大奇特的现场更是一种颠覆,人们用以理解、解释、欣赏的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感性直观图像化和视觉化趋势,视觉传达技术的进步使得视觉需求不断得到新的满足。文化视觉化趋向不仅以视觉满足为主要价值追求,冷落传统的“静听”,还把视觉效果转为更为逼真的触觉效果,如随数字技术、遥感技术发展起来的3d技术等。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不难理解视觉文化为什么会成为更受大众青睐的文化。相关研究表明:在信息吸收率方面,视觉为83%,听觉为11%;注意力集中程度方面,视觉为81.7%,听觉为54.6%;记忆保持力(三天以上),视觉为20%,听觉为10%,视听结合为68%。当代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相比耗时费力去理解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深刻意义,人们更愿意借助视觉来理解把握作品,或者只是娱乐放松。

音乐的“视觉化”问题,主要指如下几个层面:

1.作为音乐本源的音乐视觉化。音乐的最初形态往往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可见,音乐的最初形态是视听艺术而非纯粹的听觉艺术。音乐独立为听觉艺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逐步细化的结果。无论劳动起源说,还是巫术说、娱情说、模仿说,均无作曲家、词作者、演唱演奏者之分,也元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传播、音乐营销之分。值得注意的是,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天在音乐视觉化方面的探索发展是对音乐本源存在状态的一种高级回归——尽管,原始时期的音乐视觉化与今天我们所说的音乐视觉化具有很大的不同。

2.作为音乐创作的音乐视觉化。作曲家的乐谱创作中出现意大利的钉型乐谱、哥德式乐谱等静态的视觉传达;现代西方音乐中的视觉化探索(如约翰·凯奇《4分33秒》)等都类似于音乐视觉化现象。但是这些只是对审美通感联觉的利用,或是以反音乐、非

音乐为取向,不具有本文所说的音乐视觉化的本质特征,即共时可视化。作为音乐本体的音乐创作,可以纳入审美可视化范畴的,应该是指作曲家在作曲过程中同时对应构想它的视觉呈现元素,并把这种视觉元素与作曲有机融为一体的视听一体化创作方法。这样有点像原始时期的“乐舞”式音乐。它的根本特征在于创作初始方式和最终呈现方式的视听共时性。比如谭盾的许多音乐创作是与视觉大师一起完成;又如与其他视觉艺术相结合的电影音乐、电视音乐、动漫音乐、游戏音乐、广告音乐、舞蹈音乐、音乐剧、电子音乐等,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的内在高度融合,互为诠释,整体表达,缺一不可。无论从音乐作品还是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来看,都包含视觉化要素,都可以看作音乐创作本体的音乐视觉化。

3.作为音乐表演的本文由收集整理音乐视觉化。音乐表演在音乐产生的原始时期本来就是一体化的,后来当音乐独立为听觉艺术以后,音乐的表演性退居次要位置。音乐审美的静默性、抽象性、多义性和复杂性上升为权威标准。直到现代,随着接受美学等理论的发展,音乐表演作为音乐二度创作、音乐欣赏作为三度创作、评论和美学研究作为四度创作的重要性才再次被人们所认可。特别是通俗音乐中的歌手、乐手、舞美、灯光、音响、服裝、化妆、道具、裝置、环境乃至演唱会海报、广告等都作为音乐的重要视觉传达符号逐一纳入进来,并日益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里,音乐的存在方式是形式和内容、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创作、表演、欣赏的高度统一。如西方通俗音乐中的广场音乐包括摇滚乐、甲壳虫乐队、雅尼乐队、克莱德曼通俗钢琴演奏等等,打破了传统音乐欣赏的被动反馈模式,形成互动参与、自由狂欢的新模式。如果对音乐存在方式的研究不止步于四度创作空间,还可以提出音乐创作的第五度空间,即指音乐表演中的视频制作、形象包裝、舞台设计、灯光音响等音乐多元视觉化传达,这一空间在音乐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中的作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作为音乐传播的音乐视觉化。音乐的传播活动自古有之,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信息的共享活动,也是音乐存在方式的一个方面,只是不同时期传播的具体方式不同而已。乐舞是一种初始传播方式,后来的宫廷乐舞、民间说唱、乐谱印刷、音乐会等都是视觉化的传播方式。再后来发展为音乐广播、音乐电视、音乐电影、卡拉ok、大型演唱会等视觉形式传播。当音乐进人信息时代、数字时代,音乐的创作本体、传播载体都纷纷打上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印记,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被记录存储在高容量的磁介质上,主要通过互联网、手机、随身听设备进行传播,“读屏”大行其道,数字技术将音乐的视觉推到了一个新的极致。

音乐与设计初始的本源关系,最为直观的是各种器乐的设计。比如西洋乐器中的钢琴、小提琴、圆号、长号以及中国的琵琶、二胡等,都有一个设计演进的过程。现代通俗音乐中出现的电子琴、电子合成器、电吉他、数码钢琴、架子鼓等,包括音响设备、录音设备、音乐播放器等,都是音乐艺术与设计艺术(还加上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不断联姻的结果。设计使这些乐器变得越来越美观、越来越实用。不仅如此,音乐会广告设计、音乐书籍的设计、唱片封面设计、音乐厅的设计等也早已经出现,而后的舞台美术设计(包括灯光、舞美、道具、裝置等)以及服裝、化妆等,实际上也大量运用到了设计的理念和技法。

本文所论的音乐的可设计化,是基于当代通俗音乐高度可视化基础之上的音乐视觉传达特质。

当代通俗音乐有别于传统音乐,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在作曲技法上有差异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由音乐艺术产业化所导致的音乐个性化、音乐表演化和音乐视觉化。比如,与美声歌唱家不同,一个流行歌手如果缺乏嗓音声线的独特个性,缺乏与众不同的外在形象,就不具备商业价值,自然也就不具备音乐市场认可的艺术价值。在传统音乐里视觉的作用微乎其微,而在通俗音乐中它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观看大多数通俗演唱会,人们并不一定在乎歌手唱的如何,甚至根本就没打算听他如何“唱”,而是看歌手如何“演”,视觉的享受大于听觉的享受,音乐在这里变成了一种背景、一种环境。于是,视觉设计便成为通俗音乐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要素,视觉传达设计也就成为了音乐设计的必要内容。正如现代人不再满足于工业产品只是给人生活实用,人们也不再满足音乐只是单一或主要诉诸于听觉。物质生活的审美化(设计美的出现)和精神生活的物质化(通俗音乐商品及其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和两大基本现象。现代人对音乐的欣赏方式和审美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现代音乐的创作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改变。通俗音乐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流行化,不仅表现为音乐生产、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还表现为音乐的视觉形式成为音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工业品的一种特殊形式,音乐的可视性、表演性被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

凡具有视觉特征的物质形态产品(也包括绝大多数文化产品)都要求具备设计的要素。所以现代设计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也就成为必然。随着时代变迁,现代设计也已经开始发生较大变化。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混沌理论、绿色设计等新思潮的出现,已经打破传统设计学的范畴。从现代设计的实践发展来看,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设计活动已经出现把视觉传达与听觉传达、形式传达与内容传达融为一体的趋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学中所谓的“功能与形式”,其内涵与外延必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至少在“功能”上不会局限于人们的物质需求,它一定会指向人类的精神追求、文化追求,设计的对象也一定会从一般物质形态扩大到精神形态、文化形态。对于这一点,一些设计学理论研究者已经开始给予关注。比

如德国的马克斯·本泽和伊丽莎白·瓦尔特在《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一书中,就把舞台设计、音乐(记谱系统)以及电视广告、影视片、动画片等复合系统纳入视觉传达设计系统的范畴。设计学家尹定邦先生认为,随着今后数字技术、传播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还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传达媒体由印刷、影视向多媒体领域发展,视觉符号形式已经或正在由平面为主扩大到三维、四维形式,传达方式由单向传达向交互式传达发展。由此,音乐从创作生产、表演到传播推广,与设计艺术整体融合是大势所趋。

从音乐视觉化的几个基本层面看,可设计化也蕴含其中。作为音乐创作本体的可设计化,是指:音乐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命性变革,视觉设计成为音乐创作的新要素;对那些已经实现音乐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形式,如电影音乐、动漫音乐、游戏音乐等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提升。作为音乐表演的可设计化,是指:无论音乐厅表演还是广场音乐表演,对表演者形象、舞台环境等多元视觉要素进行更为精巧的预先策划设计,以取得与欣赏者完美互动的效果。作为音乐传播的可设计化,则是指运用设计的方法不断推出更新更好功能更强大的音乐播放设备、播放软件和平台,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音乐电视、音乐电影等产品。

在探讨了音乐的视觉化、可设计化之后,我们对其现实意义便有了如下认识:

(一)催生音乐设计。所谓音乐设计,主要指在现代通俗音乐高度可视化的背景下,音乐生产者从特定的设计理念出发,在准确把握人们音乐消费趣味和需求的基础上,对物质形态或精神形态的音乐产品进行预先设定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是设计艺术在文化工业(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工业)的具体运用。它遵循设计艺术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同时体现文化工业特别是音乐工业的规律和特点。它主要应该包括如下范畴:音乐创作设计、音乐表演设计、音乐媒介和音乐传播设计、音乐器乐设计、音乐产品包裝和广告设计、音响工程设计、环境音乐设计、影视剧和广告音乐设计、音乐剧设计、mv设计等。它们分别归属于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和空间设计三大类型,或是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两大类型。现代通俗音乐设计是一种综合设计艺术,它围绕音乐艺术整合了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大设计领域,涵盖了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视听一体化艺术和复合多媒体艺术的相关要素。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还包括了音响工程设计、背景音乐等一类的听觉设计,比如人声设计、模拟现实的立体环绕音响等听觉信息设计。它突破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框架,更加接近音乐艺术本身。

(二)助推音乐工业化。当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音乐不断被产业化、工业化。虽然一些学者对这种工业化浪潮后现代文化极为反感,但是作为艺术回归大众、回归生活的一个有效路径,音乐的工业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流行文化在其创作中,通过不断向传统道德和传统价值观挑战,实际上实现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双向美学理论革命”,也就是实现了艺术向生活的回归。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双向“革命”,实现艺术的第二个回归:向大众的回归。

中国音乐的产业化浪潮中,通俗音乐是排头兵,是整个文化产业的主力军。音乐文化产业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文化产品可以被复制和批量生产,通过商业化的营销使原来那些长期停留于少数文化贵族圈的艺术成为大众共享的产品;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参与音乐的创造和传播。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兴起的“卡拉ok”热、“mtv”热、“歌星走穴”热、“超女快男”热、“网络音乐”热、“手机彩铃”热等,音乐在产业化的同时,也在实现音乐的大众化。音乐作品商品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损耗原有艺术审美内涵和艺术创造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当音乐成为商品,音乐商业活动成为产业,音乐艺术与设计艺术的跨界融合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现代音乐产业化,是以现代通俗音乐为主体、涵盖传统音乐商业活动在内的一整套体系和运作过程。音乐的产业化为音乐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在整个音乐产业化的过程中,音乐设计历史性地成为了主角。在整个音乐产业链中,音乐设计无疑具有了关键性的意义。音乐策划人、音乐策划公司,在对音乐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对歌手进行声线定位与形象包裝、对音乐作品进行宣传推广时,都会自觉不自觉运用到音乐设计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一流的设计和策划实现音乐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的完美统一,赢得市场,在更好地传达音乐文化内涵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到了数字音乐时代,音乐作品的视频设计更为重要,优秀的视频设计能更好地传达音乐作品的审美内容,表达音乐内涵。

通俗音乐与时尚艺术有着密切关系。著名歌星常常引领时尚潮流。“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为设计和视觉化的世界里。因此,从设计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可以更加深入地触及视觉文化中时尚的深层问题。”比如,从设计的本质来说,它是将某种设想或概念赋予某个事物,不仅能够造成视觉,吸引视觉注意力,有利于传达视觉信息;而且还能在建构价值的同时传达价值,有意识地体现民族的、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品味。所以,音乐艺术借助设计“主要关心事物应该是的样子,还关心如何用发明的人造物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的特性,主动介入时尚文化,引导时尚文化,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设计艺术的发展进步。尹定邦认为,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合作则更有可能推动设计进步。比如1990年前后设计师与音乐家、舞蹈家、导演、编剧以及摄影、舞

台美术家等合作制作出了“太阳神”等一大批商业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电视广告片。

我们知道,设计是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过程中的一种有意识的谋划活动,它体现着人类的理性和情感特征,体现着人们对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双重追求。过去谈到设计,或者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建筑、工艺美术等视觉艺术或器物制造方面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设计,其共同特征就是一种同时合乎人类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体现人类艺术创造能力的活动。现代设计行为是与现代生活的复杂性、人们对产品实用性需求和审美性需求同时增长的趋势紧密相连的。从19世纪末西方现代设计运动的鼻祖莫里斯算起,设计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设计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告、展示设计等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服裝设计、室内设计等先后进入设计学的领域和设计家的视野。这种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趋向和客观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理论家倾向于按照设计目的之不同,将设计大致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三大类型。其中视觉传达设计(西方又叫信息设计informationdesign),涉及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舞台艺术、音乐(记谱系统)等视觉符号系统,传达媒体扩大到现代多媒体系统等复合系统。由此可见,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将会与音乐艺术进一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