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就业前景日趋广阔。作为现代第四大媒体的网络的升温,网络艺术方向的毕业生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无论在电台、电视台,还是在网络公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都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具体工作为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也可以在电视台的频道成立的栏目组中担当制片人 ,这样你就能管理一个栏目组了,也有的从事播音主持工作。总之,编导专业以幕后工作为主。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对目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

近几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从原来的北京广播学院等几家,发展到目前的几百家,地方高校在其中占很大比重。而报考此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迅猛增长,这从每年的艺术类考生报考这一专业的人数就可见一斑。而地方高校在录取学生的人数也在逐年的增加,甚至出现从几十人猛增到几百人的现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扩展,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加强,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更为重要。

1、明确学科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针对性也越来越高。其次今天招生的火爆不等于将来的火爆,家长、学生等对专业的不断认识,国家对技校等的扶持,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以及目前中小学在校学生不断萎缩的现实等。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校生越来越多,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怎样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又如何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于目前电视等媒体的现实需求?未来又如何吸引生源?这些现实问题困扰着很多学校和老师,也是地方性传媒类院系发展的瓶颈。

要解决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美国营销专家拉里·莱特说:“用全球化的思维,参与地区性的竞争,出售个性化的产品。”这句话给了地方高校提示,办电视编导专业要“一般标准化和本土差异化”结合起来。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高视野的一般化要求,又要有“本土特色”的差异化作为。要在“本土差异化”上有所作为,就需结合自身优势,区域文化、区域媒体生态特征等,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改”的道路。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能只盯着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这些名校望其项背。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战略选择应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做专业分方向培养战略,走一条具有自我优势的道路。只有这样地方性高校培养的学生才真正意义上符合“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才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增强本专业的竞争力,办出真正有特色的专业。虽然部分学校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呈现出的效果却差强人意,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首先是思想问题,对现状无清醒认识,居安不思危,无长远考虑;其二是变革或调整不准等造成的。

2、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的优化与调整不仅需要有规划,需要先行先试,更重要的是满足优化与调整的条件。例如,教师队伍就是很重要的条件,教师队伍的结构,教师本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要满足专业优化和调整的要求,这方面难度很大。教师要有危机感,要看到挑战和机遇,要适应岗位要求,要转变观念。学院要求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但不应看到只是学院的要求,更是任职资格要求,是自己发展的要求,不要被动地去做,不要设置满足自己要求的条件,要付出才有获得,而付出是第一位的。在学校迎评之际,我们抓紧时间将专业的优化与调整工作与接受评估结合起来,学院、各个专业应当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调研和讨论,提出建议,拿出初步方案。应当能在深度访谈时回答相关问题。同时,各教学单位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拿出书面意见。个人也可以向学院提出自己的想法。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再集中讨论,做出决定。新增专业要考虑现有的专业办学条件,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论证。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办学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决定培养结果的关键,结合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厚基础,宽口径”为指导,全面构建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以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将实验、实训建立在坚实的理论指导之上,避免培养出只会简单动手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生。在修订具体培养方案时,培养学生的文学功底,广播电视学概论、世界广播电视事业史、中外纪录片研究等课程从理论上保证了学生的专业积累。此外,一定的实践课时是保证学生获取各种能力的关键,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我院增加了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了集中管理的实践教学要求,进行分学期、全过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文2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黄淮学院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特点,基本构建了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并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以下结合黄淮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和课程论文3个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1.课内实训

课内实训即以案例教学、项目模拟等方式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其内容应包括摄影摄像基础技能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训练、非线性编辑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技能训练、播音与主持技能训练、广播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电视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纪录片制作技能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分配课堂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训的时间,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内实训要由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教师或具有地方媒体实战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指导教师,以便帮助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是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后,结合具体课程进行的开放性创作实践,往往以作品形式呈现,主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例如,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创作实践,可由业界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深入社会进行新闻采访,再通过稿件编写等对采访素材的后期加工训练,使学生熟悉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制播流程;对于电视编辑创作实践,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先确定选题,再进行专题创作,从而使学生熟悉电视编辑制作的环节,提高摄像水平,掌握非线性编辑技术,具备一定的电视作品创作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实践,重点应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栏目与节目策划、脚本编撰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可在业界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策划广播电视栏目并写出脚本,进而结合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节目创作,在节目制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节目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综合创作能力;对于纪录片创作实践和电视广告创作实践,重点应在以前各项训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纪录片及电视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纪录片创作和电视广告制作的综合能力。

3.课程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论文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等实践活动密切联系,通过课程论文的撰写,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课内实训和课程实践的效果,并为大四时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二)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见习、专业(毕业)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实习实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通常安排在第一学年。专业认知实习主要有2个途径:一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到地方媒体、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参观调查,听取业界人士的实践工作讲座;二是邀请知名教授和业界专家做专业认知报告及咨询指导等。专业认知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对专业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了解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感受业界专家的专业精神,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提高专业认知实习的效果,应要求学生及时撰写专业认知实习报告。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指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工作,从而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加深专业认知,建立初步的职业观,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定位,并明确自身的不足,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3.专业(毕业)综合训练

专业(毕业)综合训练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是对前三年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综合检验。开展专业(毕业)综合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好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让学生深入省内外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实岗锻炼,并在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有效地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三)课外社会实践

课外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寒暑假社会实践,即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深入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回报社会。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

(1)专业赛事。专业大赛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战模拟演练机会,深受高校、业界与学生欢迎。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关键在于赛事的举办目的与组织运作方式。第一,学科专业赛事应与专业课程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例如,DV大赛应与剧本创作、摄影摄像艺术、导演基础、影视短片制作等课程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影视策划、创意、剧本撰写、导演、拍摄、剪辑等方面的能力;广告大赛应与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广告制作等课程教学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应建立固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安排充裕的指导时间。第三,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奖励细则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2)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在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并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例如,黄淮学院非常影视社、主持人协会、方舟文学社、青竹话剧社、吟诵协会等专业社团的学生,通过参与入驻该校创新创业园的驻马店电视台文艺中心、驻马店新闻网、驻马店手机报的栏目运作与节目制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3)实题项目运作,即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参与社会的实题项目运作,实题实做。在实题项目运作中,应根据需要组建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应尽量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四)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检验。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工作中,我们应尽量做到:突出应用,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实题实做,杜绝抄袭和假大空现象,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研精神。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围绕专业建设的要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具体讲,应有计划地引进专业教师,并选派专职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到媒体顶岗锻炼等方式逐渐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应积极邀请媒体界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主动聘请他们做专业实务课程的兼职教师;应培养一批专业建设急需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并组建专业核心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媒介技术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建设。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既要注重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引进高性能先进设备,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尤其要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充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需加强与高校周边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的合作,通过合作发展联盟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推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校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电视台等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

(三)强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中,应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教学内容开放、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项目带动的实地现场教学;应完善考试考核方案,注重过程管理,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实践的态度、实践能力及其提高情况、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等。

(四)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全媒体;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形势;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一、全媒体时代的媒体特征

全媒体出现在网络媒介较大程度发展的数字时代,全媒体并不是创造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而是融合所有已有的纸质、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和户外视频等传播平台来建构全方位的信息传播复合媒体形态。因此,全媒体时代要求各类媒介生产和传播信息符合如下要求:全面、深入、快速、多途径。而作为媒体人,则需要既能与他人分工协作,又可独立完成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工作。全媒体传播对同一事件进行多维度的、全方位地挖掘,意图最广、最深地开发出这一事件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因此,全媒体时代对传媒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工作效率和创造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全媒体时代编导专业的就业形势

在全媒体时代全面到来之前,地方高校的编导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一般有如下选择:电台、电视台、传媒公司和婚庆公司等。中小型影视公司和地级电视台往往需要一个人承担多重任务。并且,当全媒体时代到来之后,中央和省级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和营销模式都在发生着重大改变。节目内容的采集和编播要求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同时也因为拍摄器材更加便携和易于操作,新闻节目出现了“全媒体记者”和“背包记者”,即集采访、图文编辑、音视频编辑和于一身的单个媒体人。其他节目类型也改变了传统的人员配置和节目制作方式,倾向于先整合资源再由媒体人独立完成。

但已经就业的编导毕业生普遍体现出一些问题。首先,全媒体时代要求从业者拥有良好的编辑思维和意识,而很多学生的文学修养、艺术思维及创造能力都难以满足节目创作的需要。其次,部分毕业生上手虽快,但后劲不足。原因在于,求学时代的他们热衷于动手操作与实践,希望以最短的时间、最便捷的方法学会一门技能,因此常常忽视或轻视“见效慢”的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造成理论根基相对薄弱的群体特征。毕业生没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即使有熟练扎实的实践技能,也很容易流于模仿和重复,因而创造力会逐渐下降。最后,已有相当数量的综合性大学和地方高校开设了该专业,但不同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培养出的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业务能力有很大差别。而近几年各个单位对编导人才的需求量也已经开始衰减。综合以上这些原因,传媒公司在招聘人才时倾向于多元化。原本专业对口的编导专业反而优势减弱,学生求职难度加大。因此全媒体时代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从前期到后期、从文字采集到多种信息整合的技能。要求个体既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又掌握了新媒体编辑技术,能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理想化的人才是掌握了从信息采集到制作出完整的、可用于展示和流通的成品的一整套生产技术,并较为精通其中二门至多门有延续性的配套课程。

三、全媒体时代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创新

(一)理论教学

学科基础教育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艺修养和审美能力。例如在第1-6学期每学期开设人文、艺术通识课程。从学生入校开始培养他们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课程主要以艺术作品鉴赏为形式,由老师带领学生欣赏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

分方向开设广播电视编导相关学科的选修课:如新闻采编、平面设计与排版、广告制作、纪录片、专题片、宣传片、微电影、MV制作、文化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多媒体制作、影视动画等。教会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内容元素,编创出适合不同媒介的节目形态。并让学生提早认识全媒体工作环境,了解可能从事的工作类型,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所长。毕业时就能有更多选择。

改变过去的和现有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删去和实际脱节的旧知识,加入和学科前沿与岗位工作相关的新知识。课件不断更新,实行开放式、动态教学。利用平面媒体、网络、手机在课堂上实时配合教材与学生进行互动,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还可针对不同内容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信息传播渠道,完成对课题的编辑和创意。

(二)实践教学

将前后关联的多门课程相结合,包括节目策划、文稿写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后期特效、录音与编辑、演播室技术、节目导播等,形成科学的实验链条。链条的搭建可以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题目进行拍摄制作来实现。用实验链条模拟真实的节目编导环境,检验学生对前中后期技术的掌握程度,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广播电视节目和微电影,并利用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站。网络平台能够极速且廉价地信息,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后劲较强。而如何通过网络推广自己的作品,也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研究文化产品营销的技巧。

发掘校内外资源,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广播电视栏目的策划与制作,让学生将各门专业课的理论内容植入不同类型节目的实际创作中。老师也能从节目制作过程和结果中直观地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进行指导纠正,学生也可在有一定实战经验的基础上和老师、同学探讨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四、结语

随着已有的传播媒介极大程度地融合,静态的、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即将从事社会工作的需要。为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而调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式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是专业教师要形成全媒体意识。其次是奠定学生的文艺修养和审美基础,充分开发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多种媒介的内容编辑,并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形成一定的认识与规划。只有这样,地方高校才能培养出适应全媒体时代传媒工作环境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张蕾.微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08期:第249-250页。

[2]姚君喜.“全媒体”概念辨析[J]. 当代传播,2010年,06期:第13-16页。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文4

一、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概况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在美术、音乐类专业之外的又一类高等教育专业,它广泛地包括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公共事业管理、影视导演、影视表演、摄像摄影、空中乘务等多种专业,主要面向各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影电视制作机构、报刊杂志社、影视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各种部门单位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1. 播音与主持艺术

(1) 专业概况:根据广播电视业对未来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恪守职业道德、形象高雅、底蕴丰厚、仪表大方,具有较高水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能以及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能在电台、电视台承担采编播一体化或从事播音主持的专门人才及从事与语言应用相关的播音教学、传播、新闻、公关等行业的通用型人才。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朗诵、即兴评述、主持小栏目、才艺展示等内容。

(3) 报考条件:一般要求男生170 cm以上,女生160 cm以上;嗓音条件好,普通话发音标准,形象气质俱佳。

(4) 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

2.  广播电视编导

(1) 专业概况:广播电视编导是为适应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本专业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分四个方向进行招生,其中电视编辑方向属于电视系,文艺编导、音乐编辑及网络艺术等三个方向属于文艺系。这些方向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音乐节目以及网络艺术的编导工作。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写作、影视作品评论及分析、文艺常识、才艺展示。

(3) 报考条件:具有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感知能力。

(4) 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

3.  戏剧影视文学

(1) 专业概况: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创作、文艺常识、综合面试等。

(3) 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4) 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4. 导演

(1) 专业概况:本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制片机构、广播电视台、文艺团体、节目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扎实的影视编导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相应专业操作技能,能够在编辑、导演、制片岗位从事电视栏目编辑、影视剧导演、电视纪录片导演、制片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写作或构图写作、文艺常识、美术基础、综合面试等。

(3) 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绘画构图能力。

(4) 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

二、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考试分析

大部分院校专业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考试都分为面试和笔试两个阶段,如果考生很多,也可能有三试。下面,笔者以江苏省的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1. 笔试

江苏省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笔试主要包括命题创作和影片分析。

(1) 命题创作:在历年的专业考试中,各个学校对于命题创作的要求及标准都不大一样,具体表现为考试内容及考试形式的不同,考试形式主要包括:编写故事、画面组合(根据所提供的若干画面,编写成一个画面叙事段落或故事)、编导创意策划等。但是这些形式都意在考查考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考生应特别注重对自己创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 影片分析:考试方法是观摩一部影视作品,然后当场写出或说出自己的看法。影片分析主要考查考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可以把考官提出的几个问题作为写作提纲,并根据问题的要求构思自己的想法。

2. 面试

江苏省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面试主要包括: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编讲故事、即兴评述、回答考官提问等。

(1) 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考生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2)  特长展示: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艺术修养。特长的范围很广,某一方面的技能只要比普通人更高,都算特长,如跳舞、手工、武术、书法等。

(3)  编讲故事:考生从考官手中抽取一个故事题目,通过5至10分钟的准备,然后讲述一个自己构思的完整的故事。

(4) 即兴评述: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语言组织能力、现场展示及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要多关心时事,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及评论,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5) 回答考官提问:内容比较随意,专业知识不会很多,主要考查考生的口头表达、心理承受、独立判断、艺术感受、生活观察等综合能力,发现考生一些未曾表现的能力。

三、 报考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优势

分析近几年的艺考,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艺术专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考生需要一定的特长和天赋,比如,音乐类考生嗓音要好;美术类考生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短期内搞突击的效果也不明显;其次,报考人数不断增多,竞争强度大;再者,就业市场逐渐饱和,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择业困难。相反,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作为新兴的艺术专业却在考试录取和就业方面显现出较大优势:

1. 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录取几率相对较高

相对于报考高考普通类的人数而言,参加艺考的考生人数只占高考总人数的20%不到。而近年来,开设艺术专业的学校占总学校比例的一半以上,因此录取的比例比普通高校的要高。特别是影视传媒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省内报考本专业的学生不过几千人,而全国有几百所院校开设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相对于美术十几万人、音乐两三万人的报考规模,竞争小,拿证率高。同时,考生既可以报考普通类也可以报考艺术类,增加了录取机会。

2. 参加培训时间较短,投档文化分数相对较低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不同于美术、音乐、舞蹈专业,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学习和练习,经过短期培训便可参加应试。高一高二的学生,专业方面零基础起步,只需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上课,半年时间就可以掌握该专业的培训课程。

3. 专业难度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大多数考生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虽然对考生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但更注重考生在本专业的潜力,因此,专业考试大多以“写作”形式出现,只需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并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很容易在短期内掌握考试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而现在大多数高考考生都具备适应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基本素质,所以在考生中比较容易被接受。

4. 就业前景好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特点是就业灵活,前景较好,收入较高。全国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500多个省级频道,2 000多家城市电视台,1万多个城市频道,每天要播出12个小时以上的电视节目。据统计,异军突起的大众传媒业共需要1 000多万专业从业人员才能保证正常的电视节目制作,而目前从传媒专业毕业的学生总共不到10万,由此可见传媒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是多么的巨大。从市场调研的情况来看,现在从事影视传媒类工作人员的收入远高于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即使是普通的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人员,其收入也比一般人要高出许多。

四、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录取规则

历年各大院校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考试工作一般分为两步:

1. 专业考试

专业考试一般在每年的二、三月份举行,由各招生院校自己组织。该考试通常按招生计划的3倍确定专业合格人数,发放专业合格证。

2. 文化课考试

专业合格考生以艺考生身份参加高考,按一定录取方式择优录取。考生可兼报普通类志愿。录取分数较普通类低。一般情况下,各大高校的录取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完全按照文化课分数录取,这种方式对文化课的分数线要求最高。如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录取最低分为337分,录取最高分为344分,而浙江传媒学院的编导专业2010年各方向的投档分数也在280分左右。

第二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按照专业分数和文化课分数相加总分的方式排名录取,这种方式的文化课分数线居中。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各艺术类专业,按专业和文化课各占50%加和总分的方式从高到底排名录取,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60~320分之间。

第三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以后,统一划定一个相对较低的文化课分数线,最后按照专业课的排名录取,这种录取方式对文化课的要求最低。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校的多数专业,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00~280分之间。

五、关于影视传媒类专业考试的一些建议

2012年艺考即将拉开序幕,为了使考生和家长更有好地迎接艺考,冲刺名校,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作为家长,如果孩子有意报考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在孩子具备报考条件的基础上,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相信自己的孩子。家长不要过多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否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其次就是给孩子选择一所正规的培训机构,针对专业考试进行适当的培训。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文5

虽然Internet与广播电视信息的结合带来了诸多的有利之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1.1没有清楚意识到二者结合发展的重要性对Internet中的各大网站竞争态势认识不足,没有充分研究如何利用电视台的资源发挥电视与网络结合的优势,导致许多的媒体网站职能未能意识认清市场,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去配置专门的技术人员,各部门的职能也没划分清楚,最终导致无法与商业门户网站竞争。

1.2Internet与广播电视结合中缺乏复合型人才网络技术人员一般都是学计算机为主,对电视广播了解甚少;而电视节目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学电视编导和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对网络程序不甚了解。导致各部门间缺乏沟通,没有真正的结合。

1.3未对网站进行长远规划许多网站的现有人员不足,经费不足,导致即使有一定的地位,都仅仅是为电视台简单的介绍节目,没有将电视台的节目完全揽入其中的长远规划,使网站的长远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1.4节目资源开发不足目前国内一般的电视网站基本上只是介绍节目,对与节目互动这类资源开发不足,导致网站的服务内容还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网站的发展。

2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2.1领导层应该主动分析市场面对现在Internet和电视广播双发展,领导阶层应该要有这个意识,看清市场,努力研究如何利用电视台的资源发挥电视与网络结合的优势。引进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划清各部门,规范各部门的具体职能,让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事可干。这样才能促进网站的良性发展,不但能给自身带来丰厚利润,同时也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2.2多培养或引进复合型人才网站的领导可以组织员工们参加电视广播方面知识的培训;而电视广播的工作人员也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网络程序等知识。在有必要的情形下,应该引进复合型人才,即使可能花费比较高,但是带来的利益肯定远比投入值要高得多,以此来带动网站或电视台的发展。

2.3对网站进行一个长远的规划不要仅仅甘于现状,虽然可能当前的资金不足,人才不足,各种现状影响着网站的长远发展,但是还是要针对现状作出一个长远的规划,多争取一些电视台的节目,使其能在自己的网站上进行播放。

2.4多开发节目资源电视网站的领导应该主动的去开发一些视频资源,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性的节目,争取多的服务项目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为自身带来利润,同时还能促使自身发展。

3结语

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职业愿景;就业现状;学业规划

作者简介:姜舒文(1969-),女,吉林延吉人,南昌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播音与主持艺术;喻琴(1979-),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教育;姜璐(198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综合性高校演艺产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14-1-16),主持人:喻琴;江西省艺术科学课题“互联网+时代戏曲音乐的社会传播研究”(编号:YG2015027),主持人:喻琴。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32-0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媒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全国共有108所院校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远远超出了戏剧影视文学(55所)、编辑出版学(66所)、传播学(35所)、数字媒体艺术(52所)、数字媒体技术(57所)等专业的设置[1],成为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骨干和生力军。但与如火如荼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不相匹配的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工作状况却很不景气。许多学生在公开竞聘播音员、主持人时,经常铩羽而归,入选的反而是非“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科学、系统、专业训练的人[2]。残酷的竞争使得一批批怀着“播音主持梦”的学生不得不向其它职业分流,逐渐远离了广播电视领域。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在新的技术岗位上也不太受欢迎,工作得很不开心。“落选”、被“炒鱿鱼”、“下岗”所反馈的理由往往是“文化素质太差”、“缺乏人文知识的积累”、“爱出风头、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眼高手低”、“动口不动手,不会写作”、“很冷酷,没有人情味”、“爱打扮得花里胡哨,个性太强”……暴露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短板和弊端。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分别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以及目前媒体单位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把握他们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寻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误区,探析改革与完善学生学业规划的对策。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

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南昌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充满兴趣,能够较明确地进行自我定位

学生最初选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原因大都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也有一些人出于升学压力选择这个专业,但进入大学后也能够较快地适应专业的学习,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进行重新定位[3]。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都有自己的定位,比如从事新闻播音、访谈类主持、综艺娱乐类主持等等。(如图1、2、3)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了解,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不平衡

根据调查显示:65%的学生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待是一般,而对以后想要去什么单位就业,35%的学生会选择离家近的电台,35%的学生会选择在中央电视台,其他人则是无所谓。目前全国省或直辖市级广播电台43家,各省台又分经济、都市、文艺、娱乐、旅游等频道。频道分化的精细致使其对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扩充,这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增加竞争压力。(如图4、5、6)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未来的学业规划和就业准备不够充分,针对性不强

当谈到对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学规划时,50%的人有了解过,还有50%则不了解,了解的同学也比较盲目。为了更好的获得就业机会,40%的学生会在大学期间辅修双学位,其中70%则是集中选择经济以及法律类专业,为今后考公务员做好准备。(如图7、8)

综合性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打算,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5%的学生打算考研,40%的学生打算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还有25%的学生打算从事别的行业。而对专业类学校的学生调查,85%的学生毕业后打算从事主持类的行业,例如新闻播音主持、访谈类主持等等,这与专业类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多对这一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分不开的。而对师范类的高校学生调查,90%的同学打算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7%的学生打算考研提升自己学业水平,为以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如图9)。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假期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则积极性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这个专业,但是很多高校都是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成型,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各项要求。学校开设的更多只是一些理论知识的课程,而没有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很多学生到单位应聘虽然有一腔理论知识,可是真正到编导、采访、编辑等等实际工作却不会或者紧张干不好,当然,这也与学生本身也有很大关系[4]。

对于高校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训基地,2/3的学生是希望在边学习中边实践,还有1/3的学生认为实习基地再好不如去电视台亲身实践的效果好。最终我们的结论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是必修的,不管是在高校设立实习基地还是定期让学生去电视台实习。(如图10、11)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本课题组利用假期和实习的机会对一些高校历届毕业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录音口述、采写记录等方式对一些电视台、报社及文化传媒公司进行了调研,了解并掌握了传媒一线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及未来趋势。

(一)各级电视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岗位已经基本达到饱和,学生就业竞争激烈

电视台级别越高,饱和程度也越高,同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竞争越激烈。省一级电视台,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而饱和的程度也较高。市一级电视台的情况稍好,但工作岗位也基本饱和。而区级和县级电视台的情况则比较乐观,工作岗位没有达到饱和,但据相关部门推测在未来的三年之内,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岗位也将饱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般会经历一个轮流岗位的实习,时间大约在三个月,在实习期间一般安排在总编室,负责配音,出镜记者表现好的可以做小栏目的播音主持等工作。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会经历实习期、考察期。在实习阶段电视台会根据个人的特质及才能分到不同的频道和部门。步入工作岗位后一般是根据个人所接应的节目进行编辑,策划,主持人参与其中[5]。总的来说,播音主持人才在各个地方已经饱和,缺的只是创新、技术、心理素质好、应变能力强的人才。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基本可以胜任主播和出镜记者的工作,但是编导和节目策划的能力还需提高

编导和节目策划更注重创新能力和逻辑条理能力。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刚开始做这些工作时,会出现分工不明确、工作条理不清晰、创意局限、实战经验不足等问题[6]。并且各级电视台仍然希望招聘到优秀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即使在人员饱和程度很高的省一级电视台也仍然需要优秀的主持人。

(三)各级电视台认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省级电视台,还是市级电视台或者是影响力较小的区级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对学校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他们期望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可以尽快适应工作。当然,因为各级电视台的播出平台,播出节目内容,受众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同。省级电视台希望学校在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时,不仅培养他们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拥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他们更需要具有这些业务能力的主持人。而市一级的电视台在希望学校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像英语、心理这些都是需要的。而区一级的电视台因为影响力较小,他们则更加注重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实践能力。各高校有必要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同时学生也要注重在实践过程中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百万人群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业规划

学业生涯规划对一个渴望在自己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来说就像是一盏启明灯,始终告诉你前进的方向,让你不会迷茫徘徊[7]。鼓励学生树立高远理想,追求事业时,一定要用己之长,补己之短,用一生的努力去追梦,让理想变为现实。根据以上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的调查了解,我们对在校学生作了相应的学业规划,并且根据综合类、师范类、专业类三种类型的高校学生做了不同的学业规划(详见表1,表2,表3)。

通过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在校的职业愿景、就业现状的调查,还得出了以下结论,希望它能够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相关的教育部门提供参考。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将“人文素养”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即“器道合一”

二者之间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人文”缺失或“技能”缺失的培养机制都不利于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调查结果表明: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媒体行业的共识,它理应成为纠正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误区和老师、学生的思想误区的指导性思想。

(二)技能训练、文化知识、为人处事应该构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这三者的关系不是程度上的不同,而是境界的不同。也就是说,技能训练不能停留在“技”的传授及“技巧”的掌握,它应该向“道”的境界升华;文化知识的教授也不能停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及广度,而应该内化于心,成为境界提升的精神资源[8]。技能训练中有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中有人文素养,技能训练体现为人处事之道,文化知识包涵为人处事之道,可见,三者是相互融通,相辅相成。这一共识构成我们对“人文审美”教育内涵的界定,体现在智育、情育、道育、美育的统一体之中,其根本还在于“处事”原则,“做人”境界之中。

(三)目前技能训练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的比例不是很合理,应该适当{整为5:5,应从课程设置上来完善“器”与“道”的关系

大部分业界人士认识到人文类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增加人文类课程的广度与深度,此外,他们认为可以增强一些实战性的课程,尤其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十分重视。这给我们提供了培养方案与课程安排的许多启示。比如: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课程安排前后、比例的问题;课程类别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人文社科类课程重广博,技能培训课程重实战的问题;课程讲授与实战训练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动思考与被动接受的问题。

(四)综合性高校与专业性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较,综合性高校学生的优势在“综合素养”

这一方面表明目前人文类课程的效果比技能训练类课程效果得到了媒体人员的认可,说明这种优势应该保持下去,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色办学的根基;另一方面也应该反思现行的“技能培训”课程,建立与媒体长期合作的机制,提高学生实践性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普通话”、“播音发声”的层面。因此,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培育最终的目标还在于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事件理解、即兴评述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不仅需要老师在课堂中激活综合能力,也需要创设合作与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9)[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2009:590.

[2]罗幸.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学术论坛,2011(11):191.

[3]姚双喜.未来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展望[J].语文建设,1996(6):34.

[4]王振宇.试析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与行业实践的对立[J].学习月刊,2010(12):126.

[5]陈京生.从职业能力需求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J].现代传播,2007(6):110.

[6]文.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