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1

1. 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1.1 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有些学校领导、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眼中只盯着高考,一切为了高考,认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影响了学生对高考科目的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思想上有抵制情绪,因此,学校没有健全的校本课程开发制度与措施,资金投入、课程实施及评价体系都不健全,只是表面应付,象征性地开设几门选修课程来应对上面检查,这种想象很普遍,尤其是农村学校。

1.2 对英语校本课程的性质把握不准

有的教师把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单纯地理解为选一套教材,按照此教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把握不准,目的不明确,变校本课程为应试教育高考备考的补充与强化。有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仅仅是上一节课,或者是举办一些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

1.3 忽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和学生、家长的参与性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主体不明,缺乏课程专家指导和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共同参与。缺乏教师的协同合作,基本是被迫的、单干式的形式。缺乏技能培训,也没有进行学生需求的调查。英语课程的开设也较少考虑教师的基本状况与学生需求,简单地上一门没教材的英语选修课。有的学校不重视学校特色的形成,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选修课开设上,过于封闭,缺乏交流,不具有推广性,使得校本课程缺乏经典,这都达不到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不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2.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整合本校课程资源开发的补充国家课程缺陷的第三级课程。其目的是增强学校办学的自,彰显学校办学理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 补充性原则

单一的国家课程忽视了地区教育之间的差异性、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课程内容具有局限性。校本课程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陷,体现本校不同于他校的特点,满足不同地方,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要研究国家课程与本校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差异,正确处理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在国家、地方课程许可的范围内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延伸,使之成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2 实用性原则

其实质就是发现、挖掘具备实用价值,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生个性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各类资源。这样的校本课程才能突破原有单一国家课程的局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开发口语技能训练的校本课程时,应以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为核心确定主题,创设一些符合高中生年龄特点、生活化的对话场景。如商店购物对话、医院看病对话、餐馆就餐服务对话、宾馆住宿登记对话等。或是就某一话题或活动举办进行的讨论等。英语校本课程应该是对英语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所以校本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应与必修教材密切联系,两者互为依托,同时又能适度扩展提高。

2.3 个性化原则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展示学校自己的文化理念特色和教师的专业特长。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资源和办学理念,甚至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差异,不同学校的教师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这些个性化的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原则。学校要形成灵活多样,新颖独特,凸显本校特色,具有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最佳平台。任何课程要发挥其效能,都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创设和学生实验的建构。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师的个性特长,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

2.4 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主要体现在英语校本教材的内容及其开发的形式上。英语校本课程内容应丰富多彩,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与科学,贴近学生生活,涉及的领域要广。学生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社交礼仪和风土人情,他们更想了解时事政治、历史、经济、教育、体育等更高层次的各种信息。另外,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力求理论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将信息资源选编、改编成阅读、欣赏、模仿、体验、创新等多样化的课程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3.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和方法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新编是学校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自主开发的学校英语课程;改编是对现行国家、地方英语课程或国外英语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再加工,通过删除、调整、补充和完善,以适应本校学生实际和需求,这种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课程开发会对中学英语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应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落实,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并在教学实际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初中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为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理念带来的变化,我们需要在对初中英语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校本课程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教学实际中广受欢迎,成为英语课程领域的一个热点。在小本课程教学中营造积极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我国英语教育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1.校本课程的定义与内涵

爱尔兰学者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等人于1973年最先提出了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并且是在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因此也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校本课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把国家课程个性化校本化的课程,即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改编和整合以后形成的课程,这是再加工、再创造国家课程的一个过程,经过改造以后,这些课程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二是学校独自开发出来的新课程,即学校在充分评估本校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的前提下,并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本校为主体,设计开发出的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目前,我国的初中英语校本课程主要有4大类组成: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课程,而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课程,三是介绍英语文化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魅力从多个角度进行体验。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英语校本课程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学校为基地自主开发;二是体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三是课程开发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2.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原则

2.1 意义

2.1.1 尊重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教育的统一性必须与人才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这才算得上成功的教育。因此,国家教材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的教材,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更多的是强调了教育的统一性,这给强调多样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编写英语校本教材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与多样性的满足,校本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1.2 充实课程资源,发展学校特色

通常情况下,学校现有课程资源是学校设置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在校本课程实际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将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两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开发出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学校可以在自身、社会和学生三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进而凸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2.1.3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

一所学校开发出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内在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英语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一旦被激发出来,其在学习英语过程终究会充满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并把它们英语学习的潜能挖掘出来。

2.1.4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通过开发设计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教师就会对课程编制与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也可以因此把自己的教育智慧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在应用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学科研究能力会因此得到较大的提升,自身的专业可以实现较大的发展,学校的整体英语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2.2 原则

2.2.1 符合学校具体实际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学校具体情况为依托,必须适合被用于本校的英语教学。因此,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符合校情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是非常必要的。任何学校开发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时,都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为基础,为突出自己的优势编制校本课程。动活泼,适合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例如开展英语朗读比赛,2.2.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对校本课程充满兴趣的情况下,校本课程才能在教学中收获较好的效果,其应有的作用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设计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性,并在课程执教中充满灵活性,并能够保证全面地对自己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所有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

2.2.3 要结合教学研究开发的原则

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而教学研究如果与校本课程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教研成果就可以在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中的问题也可以因此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我们在设计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时,必须注重英语教学研究与校本课程有机地融合,从而把英语校本课程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2.2.4 要协调好趣味与效果关系的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英语教育环境一直不甚理想,对于英语的乐趣学生很少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所以,英语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克服这一缺陷。英语校本课程必须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从这样它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2.5 要体现特殊性与差异性

每一所学校在设计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时,都要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校方要对自己的师资、学生、教学设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本校的具体情况做出通盘的考虑。与此同时,英语校本课程也要符合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校本课程的“个性目标”要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共性目标”之中。

2.2.6 保障现实性和应用性的原则

现实性指的是校本课程教学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对于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要起到促进作用;应用性指的是校本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做到学有所用。特别是要把人文主义思想融入校本课程之中。

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对策

3.1 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是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课程,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如若不然,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并要考虑他们的英语接受能力,要注意教学方法与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为了把自己的英语校本课程更好地开发出来,在每学期的英语教学计划中,应专门就英语校本课程教学做出自己的规划。英语校本课程教学规划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外教学活动规划,制定这方面的计划,目的在于调动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所以活动内容应当以简单明了为主,要让初中生便于接受,活动项目不宜过多,但内容必须丰富多彩,制定的计划要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并向全体学生公开公布,让他们从思想上做好准备;第二是英语课外小组进行活动规划。活动对象是英语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并定期进行过改换,这种活动通常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每次至少一节课。课外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做好备课工作,活动所需的材料要提前准备完整,相应的比赛规则、评分标准及奖励办法也要提前设计完成,同时要对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准备好应对措施。

3.2 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英语校本课程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应尽量选择生我们就以校本课程内容为朗读对象,要尽量选择那些蕴含着浓厚感情的文章,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语音规则去朗读,并且以自愿报名为主。在英语书法比赛中,主要参加对象应当是初中低年级学生,书法比赛先以班级为单位选拔出优秀选手,然后再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的书写内容应当统一,书写格式必须符合规定,并设置一定的比赛时间。还可以让学生自办英文小报,参加人员可以是全体学生,制作要求要提前宣布,具体包括了小报的尺寸、内容、版面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既可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又可开阔他们的视野,加强学生英语国家的了解。此外,诸如“英语演唱比赛”“英语故事会”等活动都可以作为学习校本课程的中的重要内容。这些活动能够把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略加准备,就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对于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课外活动,比如“英语智力竞赛”,只要求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就可以了,在竞赛开展过程中,可以分组进行,并邀请其他学生现场进行观摩。

3.3 发散思维,强化认知

语言学家指出,语言承载思维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化背景。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学习,并对自己的认识方式和认识能力进行创新。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引起一下注意:第一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联系,使学生从课程中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发现、去求知,又以校本课程中的内容去强化国编课本知识;第二是校本课程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国编课本内容之间要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选材内要具备趣味性,能够让初中生精神饱满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第三是校本课程应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生能力,特别是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以此为前提对听、说、读、写方面的内容进行安排。

4.总结

由上可知,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是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方式发展的产物。我国在我国现行课程管理体制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这都为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有关各方应当密切配合起来,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闯出自己的路子。我们坚信,随着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与实施,其在教育及发展中的作用必将被充分发挥出来,并促进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向更高的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华.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状况的个案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贺华锋.讲故事学英语——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4.

[3]陈燕琼.新课程理念下中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259-260.

[4]叶思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英语教学 [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21-122.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3

一、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作一项任务

来应付必然扭曲了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

一些学校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挂在嘴边,但校本课程开发仍未实质性进入学校学年的课程计划。只是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作一项任务来应付。有的虽有校本课程的名词出现,但欠缺详尽的实施说明。这直接导致校本课程合法地位的丧失,引起校本课程开发的课时、师资、设施、评价等一律放空,造成校本课程开发陷入困境。

校本课程以何为本?通过课程建设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这才是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因此校本课程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学校的教育哲学、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课程开设的条件。

二、过分强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

主体与主导地位,必然导致校本课程成为空中楼阁

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个人可以随意决定开设某种校本课程。

受传统课程观念的影响,加之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课程资源寻找与挖掘能力、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缺乏,于是便出现了把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的错误倾向。作为教师一手包办的教材,很多只能作为“材料”而存在,未进入教学过程,原因是学生选修的人数和兴趣不大,无法开课,而成为“悬空教材”。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而易见,学生的发展只有在他们真正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才能实现。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校本课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主动性被严重抑制,主体性严重缺失。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亲身实践的体会与感受,学生才能感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真正主人,主体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三、把学生想要的校本课程当作是学

生真正需要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自主选择的需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环节,并将它放到教育的适当的位置上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中一个侧重点。

但是,学生作为一个不成熟的个体,缺失生活的经验。虽然有自发的“我想要”,但并不能清楚的知道作为学生的真正需要。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启发学生认识自身的需要教育是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参与学生对自身需要的建构。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成长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发展愿景,增强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需要的分析,我们除了要甄别合理与不合理、现实与不现实、积极与消极之外,还要认识到学生也有近期需要与长远需要之分,当下需要与未来需要之别。对于学生而言,现在并不需要,但一旦走向社会,这些知识又是必须的。学生显然只看到了现在的需要,结果选修人数少的可怜。其矛盾类似于教师和学生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的矛盾。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呆在沉闷的教室里学习在他当下看来是很枯燥的知识;另一方面,同样枯燥的知识在教师眼里,却是对学生的发展非常有用的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必要知识。所以在帮助建构学生的需要的过程中应兼顾当下需要与未来需要,近期需要和长远需要。

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工作,具有提高人的需要层次的功能。提高人的需要层次,促进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教育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着力点。学校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理智的好奇心,使他们拥有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怀,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缺乏必要的

管理与评价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云南民族地区 农村教育改革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61-02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后,全国掀起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很多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已经开发出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些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云南民族地区来说,虽然政府等相关部门比较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校本课程开发能否取得成功直接关系到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的成败。

1 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说法。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综合国内外学者和课程文献所描述的各种案例,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2 目前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情况

2.1 取得的成绩

2004年09月13日,昆明市政府下发了文件《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该“通知”第六条第二点明确指出:“以新课程深入推进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地方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要紧密联系当地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鼓励农村学校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开发学校课程。”近些年来,经过昆明市政府、各学校负责人及老师的共同努力,昆明市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部分学校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部分民族文化课程加入进来,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使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承。

在地方各州,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逐步展开。例如,2006年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杨福泉主编的《纳西乡土知识读本》是结合纳西族当地实际编写的一部很好的乡土教材,又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钱民辉教授带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学术团队开展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的重点项目,他们照理收藏了3000多册乡土教材,其中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在云南进行的。通过近两年的努力,项目组织者与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合作开发了《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初中校本教材》,这是很典型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

2.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国家课程的影响、资金来源困难、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等原因,云南省大部分地州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即便是有的学校已经设置了校本课程,但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课表上这类课程的安排,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实际却被国家课程或升学等考试科目挤占、挪用。另外一部分开过校本课程的,也仅仅限于“丰富”校园文化的活动。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载入,从而导致校本课程目标定位出现偏差,同时也无严格的制度和有效的措施以保障其实施效果;在课程内容方面,既没有内容的系统性,也没有形式的逻辑性,更没有课程的延续性,因此,也就造成了该地区的大部分民族学生中学毕业后既没有成功升入高一级学校而进入主流社会,也因为不具备乡村生存技能而无法融入自己原来的社区,这既不是国家愿意看到的,更不是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农民家长愿意看到的。

3 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 从国家和云南省层面来说,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目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只有具有创新思维、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农民才能摆脱贫困,才能让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而新型农民的培养需要相应的农村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农村校本课程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关系着该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的成败,关系着该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

3.2 从目前云南民族地区农民的真实诉求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符合民意,符合省情

“学而优则仕”对农民和农村居民来说变成具有“学而优则非农”,“学而优则市民”的实践意义。。一直以来,勤劳善良的该地区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学习改变家境贫困的面貌,从而光宗耀祖。但是当现实只能让他们中很少一部分人实现愿望时,他们就只能降低“目标”,寄希望于学校,希望学校能够将孩子培养成有一定乡村生存技能的人,从而能成为本社区的“人上人”。在国家方面,一方面鼓励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另一方面是“学而优”的农民被源源不断地通过教育从农村“发掘”和“掠夺”进城市里来,成为城市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源。问题的关键是农村教育并没有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没有培养更多的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相反是培养了农村社会的“不适应”或“叛逆”者,并一味“追求”为城市的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

李梅在《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曾指出:目前农村教育在课程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定位错误。(2)课程开发的城市价值取向。(3)课程内容脱离实际。(4)评价单一滞后。再结合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此方面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以城市价值取向的错误目标定位。教授用自己的一生的研究得出结论,在中国解决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问题,不是将农民送往城市,发展特大城市,而是让农民在自己的社区努力奋斗,发展中小城市,发展农村社区的经济文化。也就是说现在的农村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的是利于农村发展的“农业干才”或“工业干才”,而不是从众多农民子弟中培养极少量的城市建设人才。

(2)课程内容的选取脱离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农村课程设置基本参照城市发达地区,缺少具有农村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本土课程,与农村建设、农村学生生活、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联系不够密切,不能很好适应该地区学生发展需求。

(3)课程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由于目前从城市到乡村,我国实行的是统一的国家高考制度,评价农村教育质量的标准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绳,以升入重点高中或升入大

学的学生人数为标准,这就阻碍了该地区农村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也造成了该地区真正急需的农业或工业干才无法得到培养。

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当时中国的教育走错了路,它只教人由乡下往城里跑,只教人吃饭不种田。”经过笔者在云南几个比较典型的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发现,经过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有的甚至被部分用人单位视为跟农民工一样的廉价劳动力,在此大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民普遍认为现今与其花大价钱供孩子上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从学校出来,跟着自己一块种地或者让其做生意,这样也可以减轻家庭的沉重的负担,这才是最现实的。

4 云南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此重要和必要,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发的问题。总体来说,云南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完全照搬我国发达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经验,而应在考察民族地区农村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形成自身的模式和特色。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议一下我们在进行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课程目标设置方面

要改变原先的“城市价值取向”,革新原来的为城市培养人才的“精英教育”目标,让现如今的农村学校成为培养新型高素质农村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让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小部分能够顺利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剩下的一大部分弄够回到自己的社区,成为本社区、本民族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骨干和力量。也只有坚持守着这样的目标,云南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才能越办越好,三农问题的解决才会成为可能。

4.2 课程内容的选取方面

要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紧贴农村生活实际,突出民族特色,让学生真正学到本乡本土的实用知识。由于云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也为该地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具体来说,课程内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第二,农业技术学习和当地经济发展研究:第三,依据当地实际的种植技术或饲养技术的培养。

4.3 课程实施方面

(1)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能影响国家课程的正常实施,这是一个基线,在做好各科课程学时分配时,不仅要保证一定数量的校本课程执行,还要保证国家课程课时分配的绝对优势。(2)要打破长期以来封闭式的以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与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使学生既学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农村生活实践。(3)在小学阶段可以开设较为少量的校本课程,并且以民族历史文化等内容为主,主要比例控制在:国家课程占总课时的80%、校本课程占20%。到了高中,则应该适当增添校本课程的比例,且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所改革,即让校本课程占到总课时的四成甚至五成,同时也要革新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与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了解农村,热爱农村,有强烈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意识,又具备建设新农村的知识技能。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5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教师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校本课程开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已进入由试验到推广的新阶段,梳理和总结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水平,推动校本课程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更要深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策略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这里,我们依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依据实践内容与对象对理论的反思,分析一下在校本教研中的开发者及教师的重要作用。

一、校本教研中教师的重要性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正确的校本教研的理念,这有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应当在明确教育到底应该怎样、在目前的客观条件下又能怎样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独特的教育目标和发展方向。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两点:一是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办学目标的桥梁和手段;二是校本课程开发极需要正确的教育哲学、办学目标、教育宗旨的高层面指导。不过,学校的办学理念之所以具有方向性,是因它具有三个特点:宏观统领、中观具体、微观可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由此可见,没有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也难以深度进行。明确了校本教研的教学理念,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重要作用。

从开发主体中的校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方面看,教师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教师而言,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论文的格式,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呢?对校长而言,应该履行的职责在于:确定明确的办学理念,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协调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领导能力、规划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交际(合作)能力。

在开发校本课程必需的所有条件当中,教师的认可、支持是最重要的。任何教育变革,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支持都无法成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成长的过程,是学校的教育理念不断明朗的过程。

二、提高教师素质级能力的对策

由于当前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还存在相当多的不利于自身开展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校本教研的健康开展,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指导校本教研的方向,促使其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一,提倡学习,激发校本教研的参与热情。学习,对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支撑的。理论学习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因为时代飞速发展,知识在快速更新,新的知识在不断涌现,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充电”,使自己在新课改中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然而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一种“只教不学,不思上进”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倡导学习,使教师认识到“学习是研究性教师成长的保鲜剂”,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才能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实质、作用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学习也是研究的基础,教师们只有通过学习,具备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才能相互补充,相互提高,校本教研才不至于在浅层次上徘徊。因此,我们要极力鼓励教师参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教师购买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和报刊杂志,让教师们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第二,互动交流。它以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广大教师展开平等、坦诚的心灵对话与思想碰撞,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如针对多数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困难问题,英语学科组的老师可以共同相讨对策论文的格式,每个人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又如,在期末复习前,各学科组的老师也可以共同讨论,提出最佳方案,争取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得到最佳的效果。

第三,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人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中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研究,从而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同时,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教师在反思中弥补“遗憾”,改进教学。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实现自我超越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中把它作为重点来抓。通过反思,教师可以直面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育现象、教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不管是现场诊断和案例剖析,还是课题研究,都要以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立足点,通过分析和不断地实践探索,不断解决存在的困惑或问题。这样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可以促进自身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云鹏.中小学教育教研基础[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旷明.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06.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6

【关键词】化学 校本课程 开发 简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也成为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很多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努力,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下面笔者对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作一个简述。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

我国大陆地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实行“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自上世纪80年末代开始,受到西方课程理论的影响,我国的三级课程开发模及管理式逐渐形成。其中校本课程开发被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度。从1986年到2001年。我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先后颁布了4份相关文件,确定了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教育机关以政策上的支持,明确表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这一政策依据的支持下。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进入到系统的研究、实践阶段。从此,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也逐渐展开,并逐步发展起来。

二、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1.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源

1973年,菲吕马克和麦克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发开这一概念。真正从理论上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是从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以及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等理论的形成开始。

2.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内学者对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理论到实践。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内逐渐步入正轨。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主要基于西方教育民主化运动中提倡的新课程理论,除过程模式、环境模式、实践模式等上述理论外,我国课程建设同时也结合了杜威的儿童中心、布鲁纳的结构中心等理论主张。按课程设置权限确立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结构。

三、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

随着各种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有利的和谐环境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校化和个性化,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进一步加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2.课程改革的新契机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发展奠定了相应的基础。很多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课程专家密切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这些实践都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是切实可行的。

3.学生日益发展的新需求

随着文明的进步,现在的学生也有着新的特点。他们对现实充满好奇,时刻保持着青春的气息。他们对知识获得的渠道更加广泛,所以如果还单一的只用原来教材上的知识来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在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知识的强烈需求。

四、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把化学校本课程认为是化学教师自编化学教材

组织化学教师编写教材或相关辅导材料是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但若在两者之间画等号,那就是人为地缩减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另外,这样唐突的限定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化学教师的视野被限定,思维无法打开,最终也不利于化学校本课程的循环动态发展。

2.把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

由于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原有的实践课、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等形式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因此将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课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 将校本课程同于综合实践课,无法完全达到校本课程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师素质、体现学校特色的目的。

3.把化学校本课程当作选修课

增加化学选修课是实现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快途径,但并非是最佳途径。开发化学校本课程要考虑与国家、地方课程的相互协调,要考虑内容上是否存在冲突或重复,要考虑时间、空间的安排与其他课程是否和谐。如果盲目增加选修课,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4.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于学生、学校和社区的需要,从而与学术性的要求产生距离,教师能否在开发化学课程和编写教材时认真考虑隐藏在学科领域中的大量材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而也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能要求过高。

五、总结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搭乘着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在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校本课程开发要全面分析学校自身的条件、优势及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程规划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具有实践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