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范文1
[关键词]通识教育 文明史 高校
[作者简介]黄志强(1978-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和地方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齐齐哈尔大学教研项目“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文明史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2038)和“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历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HGJXHC110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90-02
随着通识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全国很多高校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基于文明史课程蕴涵的丰富素质教育资源和优势,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很多高等院校高度重视文明史类课程的作用,相继把文明史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全校公选课或通识课开设,并围绕如何使文明史课程更好地发挥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平台作用;如何开展文明史教学和改革;如何对文明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如何构建具有本土学校特色、实用性强、简单明了的文明史通识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探究。基于文明史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文明史课程特点及学生的现实需要对文明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创新,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的角度挖掘文明史的人文教育内涵,从理论角度深化对通识教育理论问题的认识,对于构建文明史课程教学体系,完善文明史课程教学内容,解决文明史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推进文明史教学改革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文明史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的意义
文明史课程以其独特的全球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的产生演进过程、社会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断代史、一般国别史、通史或研究专题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完备的课程体系、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文明史课程教学中,我们看到传统的教师单纯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天文明史课程的教学要求;文明史通识课程的受众多是理工科的学生,没有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对文明史兴趣不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对授课教师最大的考验;国内流行的文明史教材和论著种类繁多,体系、内容、结构、论述视角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不同文明史教材的独特结构和理论视角不同,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资源整合的难度很大;文明史课程包容性极强,选择怎样的知识讲解线索既重要又难以把握,而且文明史课程一般学时不多,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难以展现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全貌。因此,对文明史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结合文明史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文明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在充分考虑文明史授课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线索阐述世界古代文明精彩的发展进程,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在纵向上呈现清晰的时间沿革的线索,体现文明发展的连续性,避免了时间顺序不清、断章取义的嫌疑,横向上能够阐述古代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及影响,加强大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整体评价和认识,从而使文明史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条理清楚、史料丰富、观点鲜明的特点,充分容纳史学界对古代文明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讲授视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呈现较强的创新意义和实用性。
二、文明史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路与方法
1.以暴力战争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连接点。文明史具有宏观性和跨越性,在文明史教学中,选择怎样的视角阐述文明演进进程是关系学生能否形成对世界文明宏观认识的重大问题。国内外出版的用于教学的文明史专著和教材,往往是以不同的主题进行文明史的编撰。各类教材和专著的涵盖内容、知识线索、理论视角、编撰体例、陈述语言多种多样,给文明史授课教师在教材选择的标准、知识线索的把握提出了大大的难题。
在文明史教学中,战争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人类文明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在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于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文明发展史上战争不断发生的历史,以及战争今天没有远离人类文明的现实。在文明史讲授中,以战争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连接点,以战争的视角来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进,讲授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在参考国内外文明史优秀著作和教材、古典作家的经典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相关的史籍和著作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战例,加以剖析、归纳和阐发,以战争独特的视角分析文明的兴衰沉浮,探讨战争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把战争作为串联文明演进与文明对话交往的一个主线,但不拘泥于战争事件本身的描述和阐发,而从宽大宏阔的历史背景,从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整体视角,勾勒、讲述战争的发生、经过、结局和影响,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阐述其对文明国家当时和后世的重大影响,揭示能够启迪今人的哲理。
文明史教学讲述视角的选择,可以综合国内外文明史教材的特点和精华,取长补短,避免有的文明史教材中时间线索不清的弊端,有助于学生把握古代文明的脉络和沿革,能够体现文明史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阐述视角的独特性。学生也可以通过战争主线,把握文明沿革的线索,更多地了解文明历史,以及军事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从中增长知识、增加智慧。
2.以历史人物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重点。文明史内容广博,涵盖范围较广,为在有限的学时内强化学生对文明史的兴趣,尽可能多地涵盖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对古代文明的基本评价和认识,体现文明史教学的实用性和教育性,必须在课堂授课内容的选择上细加斟酌,推陈出新,选择独特的讲述视角。在文明史教学内容的整合中,把历史人物事迹的陈述和解读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重点,增强文明史的趣味性、吸引性和可读性,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文明史课程的相关知识,建立清晰、简明的课程体系构架。
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与观点,在文明史教学中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民群众参加的,都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影响和作用的观点。不过分、片面地渲染英雄史观,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阐述英雄人物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引领作用和推动作用。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一个个近似神化和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从中华文明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到埃及文明史上的图特摩斯三世、埃赫那吞、拉美西斯二世;从两河流域文明史上的萨尔贡、汉谟拉比、尼布甲尼萨二世,到印度文明史上的旃陀罗笈多、阿育王、考底利耶;从波斯文明史上的居鲁士、冈比西斯、大流士一世,到罗马文明史上的斯巴达克斯、恺撒、屋大维等,他们的名字已经与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相联系,成为人类文明历史当中的一个精彩章节,他们的行为与业绩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影响着文明,改变着历史。
在文明史教学中侧重历史人物对文明发展进程的贡献、影响的分析,用影响和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一些历史人物串联文明演进的线索,让学生通过人物认识文明,通过人物所处时代以及其作为来展示时代文明的发展与变迁,深入文明理论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实现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3.以民族迁徙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难点。文明史课程涉及文明创造、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冲突等方面内容,体现出课程博杂性、包容性、丰富性的特点。为有效整合和创新文明史教学内容,在文明史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交往和对抗。游牧和农耕世界的形成和对抗是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铸就了不同的文明特质。在人类文明史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民族的对抗、冲突、战争、交流、融合与渗透改变着世界历史的格局和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
为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把文明创造者与民族迁徙问题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以文明发展史上,民族迁徙的相关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难点,但并不是作为一个章节单独阐述,而是在文明史教学内容的编排中,把有关民族迁徙的问题纳入每一个文明的章节中。在不同的文明背景中进行不同的分析。借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侧重分析三次民族大迁徙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和影响。如喜克索斯人对埃及的入侵,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波斯人与米底人进入伊朗高原,以及两河流域频繁的民族冲突,王朝更迭等问题,从而把教学内容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综合起来,把文明和文明之间用线索串联起来,进行相互的论证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谈论、研究、欣赏、交流和创新等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4.以地理环境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我们看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存在,总是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依托的。实际上,无论是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中国的黄河文明都是依靠大河流域水利灌溉系统发展起来的早熟农业文明。我们并不赞成地理环境决定论,但认为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总是依托一定的地理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习惯。
在解读文明的起源、文明的发展进程等问题时,不能忽视文明的生长赖以依存的地理生态条件,因为一旦文明赖以依托的生存条件受到破坏,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文明的衰落。在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突出学科综合性的特点,首先是史地学科的结合。侧重对世界古代文明诞生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分析,把地理环境的解读和阐释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阐明地理因素对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把地理空间意义上的文明和时间沿革意义上的文明综合起来,形成对文明演进和发展的全局认识。要求学生具备解读世界地图的能力,头脑中有文明国家的空间概念,熟悉文明诞生的地理位置、自然概貌等内容。在教学中,每一个区域的历史都要先从地图讲起,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由此决定的生存环境、经济特点、民族性格、文化特色等。此外, 还有战争路线、商贸交通、民族迁徙等问题都要结合一定的地理知识讲解。
文明史作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文明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与创新的过程中,通过文明史课程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特点的发挥,拓宽大学生视野,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对人类精神文化传承、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形成、审美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1).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教学;体育;主动参与性;教学探究;策略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与推行,高中体育教学越来越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基于新教学环境的影响,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来说,这既是一次很好的契机和机会,同时又是不小的挑战。高中学校要求体育老师要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性和参与积极性为教学目标,进而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但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查发现,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现阶段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没有逃脱传统性,但是传统教育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高中体育教学内容陈旧乏味、教学气氛单调沉闷等现象的产生。
2.学生缺乏体育精神与自信心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还是缺乏自信心,他们对于体育老师的教学和考核,自认为没有能力完成好学习活动任务,所以学生大都是应付了事。在这种实际学习情况下,学生对于自我能力的贬值,不仅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也会大大增加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难度。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作用,要对学生给予鼓励与积极地引导。另外,老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选择的合适性与合理性,从而减少课程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性。
二、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效对策
1.体育老师要做到有效性备课,营造和谐有趣的教学氛围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那么,老师在高中体育正式教授之前,就要做好教学场地的布置工作,对于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老师要进行相应的场地设计,构建和谐有趣的教学环境,这样丰富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兴趣性。例如,在学生进行课程前期的准备预热活动时,体育老师可以采用流行舞蹈或者有氧健身操等活动教学形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相对于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来说,不仅可以让学生达到热身的效果,同时也能大大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2.注重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应用
高中体育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室外教学,在室内进行教学也是可以的。体育老师要注重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应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说,老师在进行体育课程多媒体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些运动教学短片,同时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的正确姿势和技巧。另外,老师也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体育视频资源,让学生多看一些精彩有趣的体育比赛视频,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同时老师也要引领学生向运动员的优秀品质学习。
3.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高中时期是一个学习分水岭,大多数学生都肩负着很大的学业压力,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甚至还会有学生抽时间偷背单词、公式等现象的发生。所以,体育老师可以采取游戏等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压力可以得到释放,同时也可以提高体育教学效率。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前,可以对学生所喜欢的体育活动或是兴趣爱好进行征集,再进行课程游戏设计,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很多学生都喜欢玩篮球,这其中也不乏些女同学。那么,体育老师就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运球贴纸条或是运球失误惩罚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释放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运球技术,从而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体育老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尽量避免体育课程教学事故的发生。
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老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他们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能有一丝懈怠的,所以高中生所面临的学业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中体育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高中体育老师要以实际的体育教学情况为根据,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实践和分析探究,进而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有利于高中体育教学效率与整体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范文3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评价单一而导致课程评价功能的不足,着眼于高中体育课程的整体观,提出体育课程的评价应涉及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各个方面,并结合《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分析探讨对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以及学生和教师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意义和方法。通过研究与分析,摸索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关键词 高中 体育课程 评价
一、研究背景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对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是目前高中体育教学的热点问题。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运动情况、体育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课堂中的身体锻炼和表现等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二、高中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概况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体育课程的设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教育部在1978年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对体育课考核标准有具体的表述。由于各地的情况和条件不同,在试行中如不符合本地情况,可参照大纲中的项目标准,制定出本地区的考核项目和标准。我国传统体育课程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的基本性质是在公平、公正的旗号下,用统一的运动成绩考核作为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课程实施的主要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实施中常常是教什么,考什么,偏重于生物性的评价,评价内容也与教学目标脱离。它既不可能全面的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结果,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且很容易挫伤由于遗传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是评定学生健康状况的最佳手段。可以这样认为:传统的评价方法由于比较简捷而便于教师的操作,但不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好方法。
三、体育课程评价的具体表现
长期以来,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大多是以鉴定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下对普通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功能,忽视其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二是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多地限于学业成绩,很少涉及学生的多元智能,更少提高到情感、思想、心理、能力等层面上;三是评价的主客体单一,始终呈现“他评”的特征,忽视了被评价者的作用;四是评价的时效单一,过于强调终极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等,所以,这种评价难以全面、系统、准确地对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评价,不能体现学生的动态发展变化。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从而促进所有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个性化的发展与提高。所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满足普通高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创新精神的需求,提高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对体育课成绩考核的表述是:“考核评定成绩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测验,并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相互评价的意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级评定。教学内容中,凡可进行定量测验的(主要是跑、跳、投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应进行阶段性的测验,认真记录成绩。这些记录是判断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的依据,也是了解和评价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身体综合素质的参考数据。强调学生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幅度,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补其所短,激励进步。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体弱学生的特殊情况,使每个学生都有前进的信心,每学期评定一次成绩,每学年进行一次综合等级评定。”
四、对体育课程评价的建议
综合国内外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概况,我个人认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心制定体育课程学习目标。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结合体育课程本身存在的特点和学生个体体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等特点,在教学之初就应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立个人进步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实际,要本着“跳一跳能够摘着桃子”的目的,制定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目标。第二;体育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体育课程评价可从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幅度,身体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基础知识掌握、努力程度,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可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会更客观、合理,再者,自我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体育、关心体育的过程。第三;突出课程评价内容的重点。评价要注重体育情感等非智力目标的评价,如体育态度、意识、合作创新精神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也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中心价值趋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
体育课堂是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有效的高中体育教学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挑战,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必须结合新课程的具体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从而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开展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一、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1.1 体育教学活动主体因素的影响
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因素。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者占主导地位,学生需要在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积极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发挥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需要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加以正确地使用。二是学生因素。学生是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一方面,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有效性发挥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能也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的教学效果。
1.2 体育教学活动客体因素的影响
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客体包括体育课程与体育教材。高中体育课程结构是否合理,体育教材内容是否具有实效性是高中体育课程效能的基础。如果教材内容难度较大,需要的教学条件过高,就难于被学生所掌握,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1.3 体育教学活动空间结构的影响
体育教学活动的空间结构是指教师、学生、课程和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关系结构,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对于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会影响到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另一方面,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也影响着体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认真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正确认识有效性教学的内涵
一方面,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认真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理解和把握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因而,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才能组织学生实施有效性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树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倡启发式、探究式以及讨论式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建立起新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2.2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是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地选择,并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比如,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就应该选择一些放松学生身心、缓解学生压力的内容。
2.3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实践性,体育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择,这是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体育教师需要根据高中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特点,组织和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情绪;在组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身体素质情况,做出科学的选择。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还要在学生现有的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不正确的行为活动。
2.4 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组织有效的学生练习
一方面,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授课。比如,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可以通过观看体育比赛,对比赛过程的动作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还要组织有效的学生练习活动。一要紧扣关键,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注重解决动作技能掌握过程中的重难点。比如,在教授《跨栏》时,要将“跳栏”与“跨栏”的区别作为教学的重点,还要对跨栏跑时的起跨腿和摆动腿进行专门的练习。二要循序渐进,注意练习的层次性。教师设计练习要由简单到复杂,要求难度逐渐增加。比如,在教授《健美操》时,对于复杂组合动作的教学,可以采用难度叠加的“AA BA B CA B C DA B C D E”形式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循序渐进地逐渐递加动作,提高动作的难度,使学生快速掌握动作技能。三要启发思维,注意练习的多元性。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一些必要的辅、诱导性以及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四要因人而异,注意练习的实效性。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吃透教材,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全班学生都练有所获,练有所乐。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体质的健康。广大体育教师需要秉持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善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爱丽.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考试周刊,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范文5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的发展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健康问题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终身体育教育也就成为了高中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介绍终身体育思想出发,简述了高中教育在培养人的终身体育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关键词 高中体育 终身体育意识 策略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同时,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着基础和指导作用。中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高中生不愿意把时间投入到体育课中,这严重影响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针对目前高中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策略建议,将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渗入到高中体育教育中。
一、高中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一)高中体育教育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基础
体育活动是锻炼和调解人的身体机能的方式,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目前,我国部分高中体育教学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锻炼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兴趣度。形成终身体育理念,为日后的生活工作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意识形成的最佳时间,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阶段学生有自己的主观选择权,习惯的养成也是最关键的时刻。高中体育课程不仅是要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终身教育的理念,加深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习惯的形成,最终促使纵深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高中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主要是为了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加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到体力和智力开发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中,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高中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教学,不管是哪一个科目的教学都要有教的意识。目前,在大多数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渗透的不足,效果显示不出。高中体育教学还停留在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本身的体育意识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落后
目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模式,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开设一些篮球、足球、乒乓、田径等课程项目。这些传统的项目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厌烦,缺乏趣味性,完全引不起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的兴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体育教学应贴近生活、结合实际,像目前长存的传统体育项目只会使越来越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传统的落后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同样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形成。
(三)学生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从学生自身的因素来看,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模式,给学生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紧张的学习氛围,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压力。整个的社会对考试成绩的重视导致学生在文化课中花掉自己所有的时间,而忽视自己的身体锻炼。此外,由于巨大的升学压力,有一些学校会去掉学生的体育课程的实践,以为的紧抓文化课的学习,使得体育课形同虚设。学生丧失了很多体育锻炼和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更不可能有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严重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策略建议
(一)提高高中生对体育教学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人做好的老师,体育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的动力所在。高中阶段是处于人的青少年的初期,学生已经有自己的基本的自我判断的能力,求知欲与学习能力也是比较强的阶段。
(二)实施开放式的体育教学
开放性教育就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和谐、民主、互助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教授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构建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目标。例如篮球的投篮训练,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向教师汇报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个数。在组织方式上,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其统一性、步调一致性。这就限制了高中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开放性的体育教学就着重取消和放宽这些限制。这样既尊重了学生个人意愿,又能更好的使学生发挥特长,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很有利。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虽然学生是体育锻炼的主体,但是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师自身能有较强的终身体育意识,学生受到教师的耳濡目染自然会让终身体育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范文6
一、高中体育有效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是活动主体(体育教师和学生)、活动客体(体育课程和教材)和中介手段(教学手段)。课程、教学手段、学生、体育教师等可以看作是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四个因素。
1.体育课程和教材因素。体育课程和教材是高中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客体。这些活动客体的职能和作用在高中体育活动中,也有一个发挥与否和发挥程度的效能问题。高中体育课程结构是否合理,体育教材内容是否具有实效性是高中体育课程效能的基础。
2.教学手段因素。教学手段的采用是否合理,对有效教学影响也比较大。如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帮助学生直观和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并能激发学习的欲望。新课程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习能力,对提高有效教学大有帮助。
3.学生因素。高中学生作为体育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指导,而是主动地以自身的独特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由于受到中考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所受的体育教育,都没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体能、技能水平都较低,体育学习能力发展也较差,学习效能比较低,从而抑制了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4.体育教师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程度对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如通过自身良好的形象,精练的讲解,优美的示范,合理的组织,耐心的辅导,积极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则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
此外,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到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制约。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表现为学生对教师所授课程的兴趣,同时学习情趣、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也受到扰动而变化。体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考虑学生与体育教材的组合方式,也就是体育教材与内容安排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达到优化组合,才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证和提高。
二、高中体育有效教学策略
1.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根据体育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制定合理教学目标。根据体育新课程的各个领域目标,研究水平目标,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实施有效教学,居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学目标,但居于核心地位、起核心作用的是教学内容,因为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现代体育教学的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本地特点、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进行优化组合,使其满足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的要求。新课程的“模块教学”内容就体现了学生学习需要和强烈兴趣,能突出健身属性及凸现五个领域目标,既能适应学生体能基础又富有挑战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学习和发展。
3.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平等是指在教与学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和谐是指师生情感的沟通与融洽。研究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
4.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新课程关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提出,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尊重。高中生具备了一定思维和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明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懂得会学、善学、巧学和乐学,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与学习策略,发展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提高体育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