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9-02
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育改革中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初中地理这门课,更要求教师要适应新教材,在对新教材完全了解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摒弃原先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领域的全面革新。
虽然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依旧存在一些客观性的问题,例如:
一、学生学习地理缺乏动力和自觉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与以前版本的初中地理相比,更具有特色,更能体现地理教学的鲜明特征。但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新课改下的地理教材,不能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地理的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同时,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下,地理这门学科不纳入考试的范围,所以学校通常只着重抓紧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程的学习,很少强调对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学习,所以,学生自然会认为地理学科不重要,导致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去深刻的研究这门学科,进而就会对地理的学习失去兴趣与动力。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掌握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的重点是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地理新教材与以往的旧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更具有先进性,即新教材更能体现教学的新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与心理的全面发展。但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依旧受到原先的教学方式影响,不能正确的把握新教材的特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想在新课改下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努力创新、探究出新的教学方法:
一、与时俱进,改革教育观念
1)情感具有迁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情感的这一特征,鼓励学生学习。即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懂得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一个眼神或动作,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受老师重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适当、合理的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要时常与学生谈心,和学生做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枯燥无味的学科都可以变得有活力、有趣,地理这门学科也不例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如举办各种有趣的关于地理的活动或课外实践,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地理教育的枯燥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角色互换,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1)所谓角色互换,就是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给其他同学讲解疑难点,与此同时,老师要做好倾听者,认真听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这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教学要解放思想,活跃课堂气氛,巧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老师在教学中还要抓住地理教学的特性,灵活的运用教材中的知识点,针对不同学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增强在教学中言语的幽默性。不管是在老师的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中,语言是传播知识的必备工具,同时也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枢纽。因此,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的程度就取决于教学中老师的表达能力。老师的表达能力高,并在教学中运用幽默搞笑的语气,不仅能让学生对其所讲的知识点印象深刻,很快的理解与接受,还能改变传统地理课堂上枯燥无味的现象,让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通过教学手段的转变来创新初中地理教学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人类文明程度逐步上升,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在社会持续进步、科技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有趣、形象、直观的信息。多媒体教学是新时期、新阶段最适合地理学习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出所需的信息,也能更直观、更准确、更深刻的记住教材上的知识点。
四、将教材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众所周知,生活出真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合理的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常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现实的生活中总结经验,学习地理,自我探索,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要想在新课程改革下提高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依旧存在的客观性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意识到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缺乏动力和自觉性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掌握教学方法等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角色互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增强在教学中言语的幽默性,活跃课堂气氛,巧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③通过教学手段的转变来创新初中地理教学。老师在教学中要革故鼎新,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 ,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殷云霞,韩艳红.浅谈新课标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时代教育.2010(07).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2
1.1教学探究的目标不明确。有些老师为了过分追求探究二字,再加上其可能自身专业知识不是很充沛,导致对教学目标不能准确把握,变 成为了探究和探究的行为,授课没有重点,讲解知识少且浮夸,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知识把握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1.2对学生指导不够。政治课堂上,老师只注重自己讲解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出现问题的解答,导致二者缺其一,未能够把探究式教学真正的与课堂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阻碍作用。
2、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讨
2.1理论基础。权变理论和系统性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要求在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结合环境的自变数和管理方法的因变数所产生的函数关系来确定改革的教学模式。2.2理论依据。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第一,关于人本质发展的学说;第二,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理论基础。2.3整合框架。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框架:一个中心,三大理念,多元化发展。一个中心就是一定要切实保证以创新为主要线索,是重中之重,目的是为了通过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三大理念其实就是个性化发展理念、设计理念、评价理念的形成,通过对其个性化发展的引导,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象结合,通过自己脑中的融合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念进行绘画;设计理念就是儿童不只要能够想象力丰富,同时动手能力也要增强,对自己想表达的事物能够通过自己的笔来描绘;评价理念就是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对所见事物等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能够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评价。多元化发展就是通过以上中心和理念的形成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自己将其想象和所表达的话语进行陈述,对其做出客观评价。通过以上三方面教材内容进行组合,时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鼓励其个性化创新,促进了学生对政治学习培养的乐趣的形成,提高其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其政治学习的有效性。
3、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3
首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并非截然不同。语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要求都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我们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一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不断完善。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以及钱梦龙的“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改革的是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过去“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转变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其次,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不能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是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为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在推广这种教学方式的同时,我们不能曲解“热闹”的含义,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教学貌似“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是徒有形式而无实效的,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我们应该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这是我们应持之以恒的。
最后,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在七八十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促使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其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来讲,“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世迁,但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不会改变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是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新课标下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的内涵比“双基”更丰富,外延也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师范生;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010-01
为了应对新世纪挑战,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他们的教学技能是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品质之一,迅速掌握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不仅是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技能关系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同样,新课程也为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转换及其培养提供了空间。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准教师在新课改下迫切需要提高其教学技能。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技能
(一)教学技能的涵义与特征。“技能”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来掌握,在不断的训练和实践中得到巩固与发展。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指的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教学专业上不断成长的过程。这种发展有两个特征:一是表现为活动计划精细,活动成效稳定,保持着高水平,即确定性;二是内在的活动指令与控制系统富有弹性,能够适应新的任务和情境的变化,即变异性。这“两性”是教师教学技能得以持续发展的显著性标志。
(二)新课程理念赋予教学技能以新的内容。目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要求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给教师教学技能赋予了新的内容。这种新内容是以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理论为依据的。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也是以这个为前提而发展的,这种发展要求不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技能行为,要在原有教学技能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的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包括:语言对话技能、情感体验技能、创新改革技能、反思实践技能、教学交往技能、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课程评价技能等等。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核心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已成为原有教学技能家族的新成员,这些新成员的加入不排斥原有的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而且还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也为教学技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技能的培养
(一)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在当前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前提下,教育改革要求转变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此素质教育需要的是擅于在知、情、行各方面关心学生,集教学科研与教学艺术于一身的老师,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要求教师有创新意识、发现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这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原有教学技能基础上寻求和发展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技能,把所需要的教学技能转换成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行为。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师范生只有努力加强教学技能,将新课程与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站稳讲台,在教育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技能的培养。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应该怎样培养教学技能,才有助于普遍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呢? 面对新课程改革,师范生应该努力从下面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
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突出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特征。
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是教师能够灵活自如地调度课堂的源头活水,一名适应未来需要的教师应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水平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虽然专业水平很重要,但是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传授知识的方法;不但要善于把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应善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也就是不但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教”。关于“专业知识是否越多对学生成长越有利”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没有能表明教师专业知识的总量与教学效果之间的正相关。超过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教师的知识就不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否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方面的素养,是教师能否有效实施教学的前提保证,也是教师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主要特征。因此,师范院校课程要突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特征,在加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开设有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教育专业课程。
2.加强师范生的多元能力培养以适应新课改要求。
(1)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应该加强对师范生学习意识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学习和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为其终身的发展打下基础。(2)多样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下,单一的教学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应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3)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必须注意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4)教学媒体应用能力: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形式多样化。(5)教学的实践能力:包括备课能力、上课能力和课后辅导能力等。
3.开展班级讲课活动和见习活动。
师范生,是未来的准教师。将来都要走上讲台,面对学生。因此,师范生应提前树立教师意识,培养自己的讲课能力,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师范生可以在学院和年级的倡导下,每个班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进行讲课周周练,讲课时本小组的其他同学既当学生又当教师,课后师生进行点评。这有利于同学提前进入教师角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同时使教态更规范化,也使同学提前熟悉高中教材,这是同学们共同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此外,师范院校应安排好师范生的实习、见习工作,让师范生可以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不断体验、不断改进和提高。
4.开展组织化教学观摩活动。
开展组织化教学观摩主要是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准教师积累实践性知识的最直接途径,起着示范性作用,这种示范是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示范,是对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指导实践的示范。学生在具有示范意义的课堂观摩中,一方面产生正向认同和积极的心向;另一方面也对好的课堂教学和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堂教学产生操作性的认识;加上授课教师的课后说课、专家点评,这种操作性认识使上课上升一个高度,从而实现了授课教师和参与观摩的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对接,是引领准教师了解课改的有效途径。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对高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新课改下的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师范生在这种活动中要勇于实践,不断加深自己对新教材的认识,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并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在不久的将来能自信满满的走上讲台,演绎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张保花,郭福强,王伟. 浅谈培养教师教学技能及教学效果的途径[J]. 科技信息, 2011,(01)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5
(一)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理论基础
构建主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构建主义思想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保持教学的有效性,并体现在学习结果上。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学生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其认知功能是多元化的,不仅体现在智力上,还应包括情感、素质等方面。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不谋而合,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与教学的核心,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差异,这是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此外,教学最优化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中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
从新课程改革思想来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标准。第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时间与效益,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才是有效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时必须具备精准的时间与效益观念。第三,有效教学关注教师的反思与创新,这是推进更高水平教学的内动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
(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要求
结合新课程改革思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学过程要覆盖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并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能力,这是有效教学顺利展开的基础。其次,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并非简单的静态知识传递过程,这个互动过程是动态的,存在不确定性与生成性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学要素进行预设。再次,教学生态的和谐平衡。这是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现状反思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看,教学过程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有效教学策略的顺利实施,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三维目标不明确,教学过程具有随意性,无法准确体现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得三者混乱、随意,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二是教学主体混淆,缺乏明确性。受到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将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而是将自己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被动,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更多的是以简单基础知识传递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发。四是教学评价模糊,缺乏及时性和全面性。
(二)影响因素分析
对以上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可知,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学生学习心理因素以及教师专业素养因素三个方面。对于外部环境因素而言,小学数学学科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不合理期待、传统社会教育理念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效果。对于小学生学习心理因素而言,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兴趣、动机被压抑,并且也导致其认知水平提升较慢,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效果,进而影响了其情感态度。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因素,但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虽然教师具备积极专业的教师精神,但其专业知识储备与专业教学水平并未完全跟上教育发展的脚步,造成有效教学策略无法顺利实施。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优化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是实施教学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准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教材思想、教学目标等,确保备课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教学目标与方向是备课方向的指引力量,因此备课方向要体现三维目标,确保备课的方向性。通常教学目标是备课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确保落实到位。
(二)教学实施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6
关键词:课改;理念;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15-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呼唤创新型、开拓型、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提高国民的素质,必须改变传统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之前高中教育的目标是“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而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教育要能够奠定学生的基础学力,培养人生规划能力,培养公民素养,健全人格,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施教者只有走改革之路才能一改过去的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才能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呆板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出现生动鲜活的教育,才能培育出具有潜在能力创造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新课程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即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十多年来的实验、改革和完善,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新课改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习惯及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课程实施中却暴露了不少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回顾自己工作的这几年,我虽然积极地进行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但是课后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总感觉自己有时是“穿新鞋走老路”,或许只是给语文课穿上了一件“课改”的外衣。今年对桥中心小学的课改以“快乐课堂”为主题进行,教研活动中同行们积极地讨论和对课堂探索的过程对我有所启发,结合自己课改中经历,在此略谈一二。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教师在学生求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中必然要受到教师的极大影响。而传统理念上的教师则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就如古代殿堂上的皇帝,一声令下,学生们听号施令,认真服从,不容你有丝毫的怠慢和质疑。课堂上教师也常常会说“记住没有”“要背下来”“按照格式写”等,教师往往是要么站在台上“越俎代庖”,一讲到底,要么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圈套”里钻,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消失殆尽,没有彰显孩子们思维上的灵动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则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把课堂“放心”地交予学生,不作知识的代言人,教师则是思考教学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成为他们成长的领路人。让学生成为是语文课堂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追求以生为本的课堂就是追求有效且高效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教师精讲少讲,腾出足够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去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寻找和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营造孩子们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气氛,寻找能调动学习兴趣的方式进行有趣味的教学。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脚印》这一课,探究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时,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告诉学生要从动物的情感和文章结构两方面去思考,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自选角度,通过小组讨论——代表陈述——质疑答辩几个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可以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学生讨论之时,教师可到各小组去适时点拨和及时了解学生探讨情况,以备在下一环节中做恰当的引导。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乐趣。同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也大大的超乎了我的想象,整堂课由学生唱主角,尤其是在代表陈述和质疑答辩这两个环节中,孩子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回答中结合以往对于狐狸这种动物的感性认识,和现在课文让他们所得到的理解,畅所欲言,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色彩。在这课堂中,学生们有了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了表述自己观点的舞台,对于课文所要传达的旨意,我相信通过他们自身的合作探究会领悟得更通透些,延伸的范围也更广,最主要的是孩子们能通过语文课堂获得学习的愉悦,不再感到枯燥无味。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平等的身份去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想要做好一个合格的新世纪“引路人”就该“放手”去爱孩子们,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跟上课改的脚步,不仅仅是认真学习研究了新课程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把这些崭新的教学观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性质与任务,重新审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与角色,并以此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活动模式。
参考文献:
[1]石小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区域推进的“广州模式”[J].基础教育课程,2011,(Z1).
[2]李峰,何惠珍.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3]阿依努尔.“兵团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会议暨通识培训班”在我院举办[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