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1

关键词:自主性 创新思维 设计素描 多角度 多方位 多层次

“只有让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我们才可能以求新求变的活力冲破守成的暮气,在进退两难的纠结中闯出一片新天地”。人民日报这篇“以创新思维增活力”的文章,其实也说出了设计素描课程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课程组一直探索如何将自主创新思维融入到设计素描课程中,让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中形成自主创新思维的习惯,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程之前就具备这种自主创新思维的能力。

那什么是自主创新思维?大庆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里有非常精辟的概括:“自主创新思维是基于自主性原则基础上,不依赖于他人,自我判断,主动行动的思维能力。这种基本素质是体现在自身特征与社会特性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特性方面有主体性、主动性、上进心、判断力、独创性、自信心等;社会特性方面有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等,自主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个人能力的体现,一个人是否在思维方面自主性创新,表现在其是否具备完成任务的技能和能力,能否在学习和工作中自主的展现个人的创造思维。自主性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用思维活动中最有价值和最积极的形式,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并提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内容。”

设计这种自主创新思维意识如何在设计素描课程学习中形成,并形成一种思维的习惯。关键有三点基础因素: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观察,多角度表现。我们课程内容设置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手段要巧妙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素描是现代设计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围立体与空间地基本方法。它是用素描语言对设计形态的表现,通常采用单色线来表现设计形态造型、构造及空间关系,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表现形式。设计素描是通过设计思维的符号运用线条描绘出来,变成视觉艺术的一种完整形象。这是艺术的延伸,它侧重理性思维和设计的实用性,是通过设计者对所设计的对象进行科学的构思、分析、整理、归纳、并通过素描手段在平面纸上对物体进行刻画、塑造、表现的一种设计过程。这一设计素描的过程是人脑思维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进行巧妙的设置和引导,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并形成一种思维习惯。

设计素描课程内容设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创造性。首先,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培养在思考方面的自主创新性思维。改变学生一味被动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由台前走到幕后,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针对这一目标设置元素联想训练单元,在这一单元训练里,要求学生对同一物体或元素展开关联的N次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展开想像,从多个角度对同一物体或元素进行加工、整合、处理。从而产生并构想出过去没有过的新事物或观念,或将过去毫不相关的两件或多件的事物和观念联系到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著名的美国广告创意大师詹姆斯.韦伯.杨曾对创意一词作过精辟的概括:“旧的元素,新的组合”。联想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方式的体现。

再次,多角度观察。我的导师经常对我们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观察方法,思维方法才是最重要的知识。设置“你能找到多少个角度?”单元训练。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静物并按照自己的想法摆放静物,锻炼学生自主寻找自主归纳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对同一物体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多次调整摆放静物的组合,最大限度的找到与别人不一样的角度,训练学生在观察方法及角度上的创新思维。

最后,多角度表现。这一要求对学生是多方位的综合自主创新思维的训练。设置创意素描单元训练。内容包括命题创意训练和自主创意训练,命题训练中教师给定学生训练元素,适当选取可以激起学生兴趣和联想的物体,比如动物的头骨、机械器材、建筑工地工人用过的手套、衣物、管状物体等。要求学生就教师给定的元素进行,重新构图,多角度,多维度,多方位,进行画面组织,可以采用断裂、重复、解构、重构、穿透、反置、替代等多种表现手段,也可以利用铅笔、碳铅笔、粉笔、水粉等表现材料。要求每个学生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能有雷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自主发现,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多角度观察,多角度多种手段表现从而训练了创新思维。自主创意训练单元中,教师只划定一个创意的范围,进行画面要求的引导。要求学生根据创意范围,自己确定与创意主题相关的表现元素,自主进行元素组合、元素再加工。实现所表现的元素和要表达的主题意义达成一致。这个过程相当艰难,经历的是设计师拿到命题后,从立意到选材再到表现的全过程。学生必须有自主创新意识,通过自主创新思维过程,最后才能创作出新颖的作品。不管作品好坏,立意是否深刻,这一过程都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开动自己小宇宙,尽情的想像、创意。

总之,通过阶段性有目的的训练,在一年级初期,学生能由单一的思考方式,逐步建立起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自主创新的思维方式,他们会发现原来创意并不是很难,自己也有很多别人想不到的主意点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愿意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并将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思维习惯带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逐步体现在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上。设计素描要解决造型基础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2

摘要:本文分析了教学策略的内涵和外延,把教学策略和教育心理学相结合。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教育心理学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策略的转变。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转变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的“灵魂”与开启智慧的活动,其最终效应表现为促进个体的心理和谐发展(张大均)。而教学则是师生互相参与的互动性学习。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鲍里奇指出,所谓教学,不是由教师简单的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师设计的一系列教学策略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课程学习中。教育心理学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否会发生转变,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1.什么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学策略可促进学习策略的习得,它是使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联系的中介。皮连生指出,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教学策略涵盖三个方面:1.教学策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2.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而构建;3.活动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

2.教育心理学背景下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

教学策略的理论以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如何使我们的理论被学生和家长接受,如何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教育心理学起到渗透和辅助的效果。在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下,教师教学策略发生了以下转变。

2.1 由理论转向实践

2.1.1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对班级授课前,应先对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高低,资质聪钝,甚至性格脾气;然后决定授课时的知识起点,难易程度。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有耐心,逐渐培养其学习兴趣。平时给学生多讲一些名人、科学家或者身边学有所成的人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及将来对社会对自己的益处;经常举办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智力竞赛、学习心得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在培养学习兴趣过程中(乃至整个教学过程),我们要既当老师,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愿意学。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个别指导和整体提高。

2.1.2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必经之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验)教学的课题,也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准、理解能力出发,要难度适当,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与实践联系起来,加以验证并掌握。教师在设定实践(验)课题时,还要注意实践(验)内容的典型性,精确性,应能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由对比到鉴别,积累经验,掌握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边理论边实践,及时验证,强化记忆,锻炼技能,增强动手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要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心所在。为此,必须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应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

2.2 由表及里,思维方式的转变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期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结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工具。实质上,思维方式本身是观念化的事物。就教师的教学策略而言,其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思维方式的转换就意味着观念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一定会引起其教学策略的不断变革。一般认为,线性、实体、二元对立、简单性等思维方式不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非线性、关系、多元并存、复杂性思维方式则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不利的思维方式向有利的思维方式转换,以适应教学观念转变对思维方式的需要,从而加快转变速度,增强转变的实效。

3.展望

在教学过程中多重矛盾和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最后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策略的实际运用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协调、漏缺甚至无效的情况。灵活性是教学策略的特征之二,因此教学策略的不适和疏漏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调节和补充的。调整与补充教学策略的有效方法是及时利用教学信息的反馈对教学策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步。教学策略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也即教师应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记下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反馈,这样就会让自己教学技巧日臻成熟。而我国现有的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只关注对教师的研究,忽视了对教育教学管理者及教学体制的研究。所以要想真正的有效转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就必须多方研究。建设巩固了强大的师资队伍,才会有更强大的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张骞,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与策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10(2)

[2]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刊,2007,2(2)

[3]彭文波.对教师学习策略的几点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

[4]胡捷力,杨扬.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综述.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1

[5]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心理学报,1982(3)

[6]王爱芬.浅谈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技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s1).

[7]潘菽《教育心理学》1980

[8]韩之进《教育心理学纲要》1990

[9]张兴春《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1998

[10]张大均《教育心理学》2005

[11]张大均,胥兴春.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心理科学,2005,28(6)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化学实验;创新思维;探究能力

G633.8

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提高,高中自然就成了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而今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也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侧重提高学生的判断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化学实验教学在学生创新思维、判断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中站有优势,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以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切实掌握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验教学中还要有意识的指出或让学生寻找实验中的不足和缺陷,并分析实验并加以改进,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目的。

一、让化学走进生活,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如果只是单一的教学生知识,说实在的,不仅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就我们教师也觉得好乏味。就是实验也只是单一的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寻找理论的依据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乐趣,也就无兴趣可谈。在多年的教学中,我留意在实际生活当中寻找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和变化,在教学中恰当的穿插在知识教学中,这样既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又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从内心深处亲近化学。我还把有些化学知识又回归到生活,例如: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后,我就问学生,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如何防止家用菜刀生锈的?学生稍作思考后就各抒己见,并也明白原来如此。在酯化反应学习过后我就给学生讲解了有些事物在烹饪时为什么加料酒,还要加醋,可食用时却只一个香?在讲解是我还不是的问学生一些问题,为什么这么做,而不那样做,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在生活中去观察,遇到问题去思考,达到养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创造思维的能力。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敢于创新,敢于鼓励学生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我在书本实验前提下和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探讨如何改进,如何创新。例如:

(1)氨气的喷泉实验

该实验事先收集满一圆底烧瓶的氨气,瓶口塞上双孔塞,一孔插入一个长玻璃管,另一孔插入一个胶头滴管(事先吸入水),将圆底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长玻璃管的一端插入烧杯中(烧杯中事先加入水和酚酞);操作时,挤压胶头滴管中的水使之进入烧瓶中,并同时打开止水夹,即可形成红色喷泉。

在和学生讨论后,做改进如下:此装置中胶头滴管略去,其他不动。操作时,用手或热毛巾捂热烧瓶底部同时打开止水夹,也可形成喷泉。此设计与原教材原理相同,均是采用减小烧瓶内气体压强的方法形成压强差,进而形成喷泉,却可以省去一部分仪器设备,简化了实验操作。

(2)焰色反应实验

该实验用铂金丝做实验,效果比较理想,但缺点是:一铂金丝价格昂贵,许多中学不具备条件;二是由于所蘸取的金属盐溶液有限,灼烧时,火焰呈现的时间较短,并且火焰也小,演示时后排学生难以观察清楚。

和学生讨论原理后做改进如下:在铁丝上缠一团脱脂棉,而后蘸上无水酒精,再用药匙取少量金属盐粉末撒在上面,点燃脱脂棉,立即可看到金属离子的特征焰色。焰色可持续到乙醇燃烧完毕。此法优点是:仪器简单,材料经济,而且操作简便。蘸有乙醇的脱脂棉燃烧火焰很旺,产生的焰色光强,金属盐与火焰充分接触,延长了观察时间,焰色反应更明显。学生兴趣高扬。

有许多实验,我们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之上按照实际可以稍作改动,虽然改变不大,但对于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激励学生积极的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现有实验进行探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基础。

例如,在“氯气与乙炔反应的探究实验”中,乙炔能使溴水褪色,有的学生提出:乙炔和氯气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呢?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设计如下实验:用两个针筒分别抽取一定量的乙炔和氯气,针头用胶管连接分别深入到水下,慢慢推动两针管,当两气体在水面下相遇时,立即发生爆炸,有明亮的火球和大量的浓黑烟絮上升,反应原理为:

C2H2+Cl2===2HCl+2C+Q

再如,在讲述“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实验时,有的学提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迅速反应吗?为了形象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设计如下实验:用一小团脱脂棉包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迅速投到事先准备好的瓶底铺满一层细砂的二氧化碳集气瓶中,再迅速盖好玻璃片,在投入的同时即可看到棉花迅速燃烧起来。这种设计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h保,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在现实条件下验证学生提出的问题,诱导他们积极思考,用科学的态度研究问题,从而培养科学的创新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自制实验。通过自制化学实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知识讲授上有所创新外,还应该在实验中加以创新并将其始终贯穿于教学中,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翠娥 .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性的思考 [J].读写算 :教研版 ,2012。

[2]黄梅兰 .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D].2008.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逻辑思维;培养方法

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考方式,是指人们在理性认识过程中,根据定义、判断对认识的事物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只有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完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不仅能指导学生学好物理,还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学生成为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学科,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只是按照课本讲解概念、规律,方式简单枯燥,课堂呆板压抑。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教师提出将物理与实验结合,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物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采取了一系列优化教学方案,从物理学的各个角度入手,探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初中学生物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最佳年龄段是10?20岁,这一阶段人的大脑发育速度快,如果正确培养训练,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效率,对个人综合素质及适应社会能力的增强都大有益处。物理由逻辑推理知识组成的学科,在教学中的反复应用逻辑思维方式,可以增强初中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之一,积极探索优化的教学途径是当务之急。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优化策略

1.设立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

学生需要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加强合作学习品质。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对物理产生兴趣,再通过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初中学生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阶段,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讲内容,运用比喻或实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讲解重力的存在和方向时,将皮球从高处自然落下,皮球竖直下落,说明皮球受到重力的作用,竖直下落说明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学生积极考虑问题,也可以自己动手试验,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重视物理实验,将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培养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理人才是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课程讲解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物理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现象,锻炼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导体和绝缘体的问题,将铅笔两端削好,先将铅笔芯和灯泡连入电路,铅笔芯发光,说明铅笔芯是导体;将外部木材与灯泡连入电路时,灯泡不亮,说明木材是绝缘体。还有液体遇热蒸发、鸡蛋在盐水中漂浮、光的折射现象等生活现象,都需要用严密的物理逻辑思维来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3.学生是物理课堂的真正主体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前依据大纲准备教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内容设计问题,提供实验材料,组织、帮助学生分组讨论,边实验边探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学生把自己的疑问、想法说出来,师生共同质疑、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学习初中物理时,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实验现象及生活常识才会主动思索、探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愉悦、主动的状态下,怀着对知识的向往和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并获得知识。所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桥梁,是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月.初中物理课堂中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5

摘要:明辨性思维方式以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反思的特点在近年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着力达成的目标之一。大学物理是大学理工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科技发展性,因此成为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的良好媒介。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已成为更好地发挥这种媒介作用的关键。

关键词:明辨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教学方式;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92-02

一、引言

大W物理是大学理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学生在知识上能够掌握理工科相关的基础内容,在能力上能够学会理工科特有的操作和计算能力,在思维方式上能够形成客观、理性的特点。在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也就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在此过程中很少有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于一种自然形成的状态之中。对于大学生来说,一种好的思维方式能够促使他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多角度、更深入的探求问题和事务的本质,从而内化成为个人创造力的能力基础。在多种思维方式中,明辨性思维则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最自然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能够使学生受益颇多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明辨性思维的概念

明辨性思维是一种清晰、理性的思维能力,包括主动的反思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为明辨性思维的英文为“Critical thinking”,所以很多人翻译称为“批判性思维”。明辨性思维来源于批判性思维,二者有相似的实质,也有不同的表现。

批判性思维主要是指怀疑的、分析的、推断性的、反思性的思考方式,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时代。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奇科分校的布鲁克―诺埃尔―摩尔教授在其《批判性思维―走出思维的误区》一书中曾经指出:批判性思维有两层含义:(1)对外界信息给予批判性思考,以做出积极的选择;(2)人们可以应用于实践的技能。因此,从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的首要基础是“怀疑”,即在接受某种结论之前首先站在该结论的反面进行批判性的怀疑,然后经过分析判断的过程再决定是否接受。但是对于处于学习状态的学生来说,批判性思维不做区分的首见怀疑行为很容易导致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因此,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不值得深入和广泛推广。

明辨性思维来源于批判性思维,最初是作为一个教育主题在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中初次出现,到上个世纪70年代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明辨性思维用《中庸》中的一句话解释非常恰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于学生,明辨性思维强调的是一种由思考到接受的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学生能够从教师教授的知识中剖析出重点,从而形成自己的内在理解。

三、大学物理教学与明辨性思维

由于物理学内容具有不断更新的属性,大学物理能够为学习者从理论和实验技能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能够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发展空间。但是,要发挥大学物理课程的这种功能,既需要教师踏实有效的教学,同时也需要学生主动的思考。因此,教师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明辨性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进行审慎的、主动的思考,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明辩性思维方式。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的必要性在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时期就已经有所论述。1906年萨姆纳在《民俗论》中写到“任何科目的教师,如果他坚持给予学生以准确知识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或者是对教学过程严格一致,这种教师很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过多地受到传统的约束,人们应该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相关的证据。”

四、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明辨性思维的方法

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方式虽然有缺陷,但是由于应用已久,所以已经形成了教学惯性。因此,改进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并不是某一方面的修修补补,而是一种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思想到行为的彻底改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化教学;有效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充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很多高中化学教师都在积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高中化学教师都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国家的兴旺以及民族的振兴迫切需要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然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又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笔者主要分析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化教育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利用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好奇心是学生进步的源泉,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动力。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好奇心,才能在化学学习中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去,把学生对于化学学习认知中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来,积极推动学生进行化学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摒弃“师道尊严”的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让这些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实施创新化教学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锻炼慢慢形成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实验入手,在实验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好高中化学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步。例如,在做“原电池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留意细节,总结实验规律。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将两者同时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教会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思考,勇于请教,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对于每一个实验的要求和步骤,都要尽全力做到最好。利用实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创新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学习。

三、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将教学情境转变为让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让化学知识点在简单的问题情境中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帮助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点。例如:在教学“物质的量”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通过问同学们:如何计算出10千克的大豆有多少颗?然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很快就会想得到:可以先数出100颗大豆,称出100颗大豆有多重。然后用10千克除以100颗大豆的质量,再乘以100,这样就能求得10千克大豆有多少颗。通过学生得出的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将这种方法引入计算微观粒子的数目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并通过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正确地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并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达成。高中化学是一门逻辑性严密、思维性缜密的自然科学,它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推理、归纳和总结,从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和理论,学会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来的观点和思想做好保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好的问题,要鼓励表扬,对于错误观点,要仔细地讲解,让学生改正过来,切记挖苦、讽刺。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勇踊地发言,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利用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出发,实施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卢胜.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J].河池学院学报,2007(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