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1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校企互嵌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38-02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基于校企互嵌的“校内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基于校企互嵌的“校内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就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成功实施人才培养的“234”工程,即在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阶段、职业发展能力培养阶段三个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授课教师与企业员工对接四个对接,实现培养学生区域销售和零售管理两大关键能力。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个育人平台,校企联合,将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实习紧密结合。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和今后要进入的行业、企业,从事的职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课程设置开始,一切教学活动,包括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境条件、学业评价方式,都由校企协商制定、联合组织实施,赋予学生“学生+企业准员工”双重身份,使学生完成学业时不仅成为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也同时成为企业的合格员工。
校内学习阶段,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综合实训功能,从模拟到实战,工学紧密结合;校外实习阶段,实施准员工式订单培养,由顶岗实习到择业实习,实现全方位规范化管理。在校学习与未来岗位融合贯通。
2 基于校企互嵌的“校内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1 教学组织――“校内+校外”,企业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实习基地、共同承担授课任务。校企合作班开设企业专题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到校教学,实现岗位培训内容前置。强化学生准员工身份、准员工意识,训练其准员工技能、行为和习惯。
校内学习阶段,在组织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校企交流、校内讲座、报告、校外参观等,将企业文化、 规范制度向校园延伸,实现企业课程内置;校外实习阶段,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锻炼。为强化校外实习管理,开设市场调查报告、 营销企划方案等外置课程,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老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通过课程内置与外置的结合,将校企双方融为一体,实现了课堂和工作现场的一体化,在校学习、学业和未来岗位、职业的双业融通。
校企双方通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校内教学与实践活动、企业顶岗实习、师资配备、学生管理及考核评价、企业人员培训、互派人员指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密切合作,达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2.2 重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素质就是品格,素质就是做人。学校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营销工作尤其要做到诚信,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诚信、进取、敬业的综合职业素养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擅交流、巧沟通、会协调的职业素质。
市场营销专业多次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利用资料文献搜索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途径,不断总结、归纳、提炼,最终形成了以“市场营销实践协会”为平台,实施“课程+项目”的综合素质养成教育方案。
2006年,我校经管学院首创性地将分团委学生会改造成了实践联合会,下设各专业实践协会,市场营销实践协会在市场营销教研室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具体的营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课程+项目”的形式、内容、实施和考核要求,由营销教研室和学生科确定,市场营销实践协会作为项目活动平台,组织具体实施和考核。实施方式包括讲座、报告、拓展训练、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活动等,学生的综合素质量化成绩和学习成绩同样重要,成为考核评优、实习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
2.3 确立了合理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委员会基于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调研,分析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论证承担、胜任该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岗位能力;根据岗位能力的分析,利用能力形成规律,论证能力所需的直接知识和技能;整合直接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课程;分析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根据知识建构理论,整合所需要的相应基础知识点,形成基础课程,以此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建设中,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完成了专业核心课程的理实一体化开发任务,形成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向相关专业推广,带动专业群课程改革;基于真实工作任务引入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从单项实训到综合生产实训,三种主要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做”中强化学习动机,在“学”中提高“做”的水平,让学生在丰富的职业体验中,不断强化职业素养与技能,完成职业能力的知会熟精四部曲,实现零过渡上岗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考核评价的“三结合”,即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结合。新的考核体系以职业活动的任务和过程设计考核项目,以方案形式代替理论笔试,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吸纳企业专家参与评价,着重考思路、考见解、考能力。“三结合”的考核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学习能力,学生由“要我学”转到“我要学”。
2.4 构建了校内校外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模拟实训到生产性实训再到顶岗实习,逐步提升学生实战技能,实现了校内工学交替到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效衔接。校内实训阶段,商务模拟+商场实战,工学紧密结合,利用校内实训室开展商务礼仪模拟、卖场运营模拟、管理沙盘模拟等四十余项商务模拟项目,使学生在仿真职业环境中获得初步职业体验。在模拟实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基础的生产性实训,包括实习超市项目、营销企划项目、网络创业项目等。校外实习阶段,由校企双方共同组织、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协调解决突发事件,并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实习就业管理制度,及时跟踪、管理学生实习情况,沟通反馈信息,实现校企互动双赢。
3 基于校企互嵌的“校内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3.1 建成了专兼结合、校企一体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①组织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例如说课比赛、教学方法讨论会等;②委派教师到国内相关院校学习进修,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研究水平;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专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④支持、鼓励教师参与高职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加强与省内外示范院校的交流;⑤制定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措施,形成实践技能课程和顶岗实习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和能工巧匠指导的机制,并就兼职教师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待遇等做出规定。
3.2 建立了稳定、高质量的教学实训基地
经过努力,建成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环境一流、管理规范”的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中心,校内工学交替形式多样,“校中店”长江大学生超市作为湖北省首家由学生自主经营的校内超市,吸收各专业学生联合创新、创业,创造了跨专业、无界化实训先例。“校中企”湖北英奥资讯公司践行了校企互嵌。
在几年的校企合作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校企合作是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专业基于校企互嵌的“校内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正在指导我们进行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相信会结出丰硕果实。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2
1.1道路运输业的生产规律分析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道路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促进了对外贸易、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广东毗邻香港和澳门,与港澳地区之间产业互补性强,据统计,粤港澳之间现有的公路跨境通道,交通流量年均增长率达5%,每天客流往来超过40万人,沙头角、文锦渡、皇岗和拱北等公路口岸的过境交通量日均超过6万辆,相互间产生了大量的客流和货流,同时珠三角地区又是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道路运输生产呈高峰周期变化的规律非常明显。每到运输繁忙季节,公路客货运输量比平时成倍增长,汽车运输班线急剧增加,运输企业需要增加大量的临时汽车客运服务员、站务管理人员,道路运政管理部门需要增加运输稽查管理人员加强对道路运输市场的行业监管。调查数据显示,旅客对春运工作最关注的是交通安全管理占50%,其次是市场秩序监管占20%、运力组织协调占17%和运输服务规范占13%。因此,运输企业的用人需求呈高峰周期变化的规律非常明显。
1.2道路运输生产规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道路运输呈高峰周期变化的生产规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根据道路运输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对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必须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适应道路运输生产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从事道路运政管理、汽车运输企业经营管理、汽车运输运站务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的主要业务岗位群包括:道路运政执法人员、汽车站务管理员、汽车客运服务员、汽车运输调度员等以及其它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二是在运输繁忙期间,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员临时顶岗,以保证道路运输生产有序进行。根据道路运输业的生产规律,学校必须充分考虑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在运输生产繁忙时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运行
2.1“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构建
“工学交替”,顾名思义就是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通过工学交替模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学生顶岗工作获得一定的报酬,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旺入淡出”,是指根据道路运输高峰周期的生产规律特点,每年的“五一”、“十一”和“春运”等道路运输繁忙阶段,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运输管理人员,学校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实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行业和企业参加生产性顶岗实习。而道路运输生产非繁忙季节,安排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同时,每年从1月初开始到6月底,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意向,将毕业生安排到各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进行为期6个月的就业顶岗见习,这一阶段的实习与就业接轨,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实习单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撰写案例式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根据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安排学生到相关的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进行能力进阶式的生产性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计划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拟定,顶岗实习的岗位主要包括道路运政管理、汽车运输站务管理、汽车客运服务、汽车运输调度等职业岗位,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认知规律,实行由“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相结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内容随时间进程的不同而变换,确保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2“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运行
2.2.1依托交通行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践工学交替,必须与行业和企业深度合作,选择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一一对应,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我院先后与广州天河汽车客运站、东莞市汽车客运总站、江门市汽车运输集团、东莞市交通运输局、中山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局、深圳恒誉光明运输集团公司等6家道路运输行业与企业,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根据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原则,这6家单位地处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比较发达,具备如下优势:一是道路运输呈高峰周期的变化特征明显,运输业务量大,职业岗位需求量多,在运输高峰周期,每家单位能同时吸纳10名至40名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二是企业规模大,如广州天河汽车客运站和东莞市汽车客运总站都是交通部核定的一级汽车客运站,站场设施和设备齐全,管理规范,学生能全面系统地学习先进的运营管理方法和岗位职业技能;三是合作基础好,行业和企业都具备良好的顶岗实习设施、丰富的实习管理经验和后勤保障措施。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选择和建立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在运输高峰周期的顶岗实习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运输生产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自己。
2.2.2实施精细化管理,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为了保证“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长期有效运行,学校必须建立与工学交替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评价标准、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规定等,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运行保障措施如下:一是成立运行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代表、企业代表、运输行业和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等参与的运行组织机构,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和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实习基地。二是制定顶岗实习相关规程。与企业一起制定学生顶岗实习方案和学生实习指导手册,制定实习生的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制定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工作条例及管理办法。三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训。每次顶岗实习之前,学生要接受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岗位操作规程、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的学习。四是聘请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学校聘请了行业或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为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通过在汽车运输站场的调度、站务、咨询、行包、售票、检票、乘务、安检及行业主管部门的道路运输稽查等岗位上实习一段时间,掌握岗位技能的要求后正式顶岗。五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贯穿顶岗实习的始终,学院安排专职教师进入道路运输行业或企业,管理学生的实习,与企业共同合作,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配合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不怕艰苦、克服困难、爱岗敬业,提高职业素质,树立良好形象。六是加强学生专项技能培训。行业和企业定期安排道路运输管理专家和一线运营管理人员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七是撰写案例式毕业论文。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接轨,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意愿,实行双向选择,优先安排学生到有用人需求的单位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学生针对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工作问题,撰写案例式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八是对实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测评,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协作能力和实习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价,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企业为学生发放薪酬。九是对实习过程进行持续改进。根据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措施和意见,总结实习经验,对顶岗实习运作方式进行持续改进。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旺入淡出,工学交替”模式的运行机制。运输高峰周期的顶岗实习过程,右边流程图代表毕业就业顶岗实习过程。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运输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在课程体系改革、“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取在校内理论学习和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现场教学、结合生产实际问题撰写毕业论文、技能考核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受益。
3.1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有运输行业和企业专业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运输管理相关联的实际工作,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由以课堂为主向工学结合的转变。如:我院与广州天河汽车客运站、东莞汽车客运总站东莞市交通局等单位签定了产学合作协议,共建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东莞汽车客运总站每年春运期间,接受我院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达60人,到目前为止该企业已接受300名学生到站参加顶岗实习。同时学院聘请了10名来自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一线管理人员为该专业的兼职教师,担任现场教学和实习辅导,实现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近两年,共有10名专业教师轮流到运输行业和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了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科技服务能力,专业教师与合作单位共同编写教材3本。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以公路运输管理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
3.2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施“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行业和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一年,给学生带来了如下方面的利益:一是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良好的实践条件,通过运输高峰周期的企业顶岗实习,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在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的工作中,完成从学校学生到运输企业生产管理一线运营管理人员的角色转变,掌握岗位职业能力。三是在实习过程中,校外实习辅导教师和企业员工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影响教育学生,用企业严格的管理和敬业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习惯,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根据实习岗位和时间给每位学生发放酬薪,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五是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就业率。2009年该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为99.7%,2010年达到100%。
3.3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一是企业在运输高峰周期有大批固定的高素质专业学生临时顶岗,保证了道路运输生产的有序进行,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用人单位通过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察与评价,可以遴选到合适的学生到本单位工作,节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三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获得来自学校提供的各种管理、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近两年,学校为道路运输行业和企业共培训道路运输管理干部、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人员、汽车客运站务管理人员、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人员达2850人次,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3
关键词:工学交替;酒店管理;校外实习基地
一、关于高职专业实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21世纪,人们对服务行业人员的能力都制订了新的标准,在全国各省餐饮业互相竞争、人力缺乏的今天,我们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若要争取自己生存的空间,就要以人为本,大胆改革,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基于互相竞争的现状,实现自己的创新教学思维,不能呆板地遵循常规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现状不断创新,建立一套符合我院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体系。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本专业,激发并加深学生的专业兴趣
我们利用学院实验室、校外基地及各种旅游书刊宣传与校外基地的教育作用,根据现状对2011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
针对性地从思想认识及观念方面进行教育改变。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饭店业的管理现状,学习各企业文化及典范。另外,我们旅游酒店教研室可组织学生开展每学期两次的“校外基地与实习生开展两次酒店技能操作优秀选手”的培训,到酒店参与,增强他们的自信;通过活动与参与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开拓,参与其中,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职愿望,促使他们能够更深地了解本专业,
了解优秀饭店集团的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
2.完善校内外实际训练和双师型教师的实际能力的建设
加强建设旅游酒店管理系模拟职业岗位的实习基地。为使实习模拟场景更接近现实场景,我们建设了旅游酒店服务中心,
备有前台、客房、餐饮部、旅馆、调酒、茶艺室、形体房及小型酒店。除将日常营业作为实训内容以外,学校的嘉宾礼仪接待、领导宴请、短期培训、学生家长和其他普通客人的住宿也交由教师学生负责。
我们旅游酒店教研室对校外基地慎重进行选择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要有良好的企业环境、住宿环境及较好的待遇,对培养规划与提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意识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在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声誉好、管理好、企业文化好、酒店服务理念更贴近专业教师授课要求的酒店。
3.如何强化“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我们学院与其他院校一样提倡“工学交替”,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尤其是学习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教学的效果有明显效果,从理论到实践性提高,学生在酒店得到了锻炼,了解了岗位的工作性质,了解了企业文化,这种教学模式可分为三学年完成。
第一学年,新生入校对高职职业教育还是很陌生,尤其对旅游酒店这个专业更是概念模糊,家长与学生认为就是端盘子伺候人,没有前途,学习也不很认真。针对这种思想,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所开设的课程,礼节、礼貌、仪表服务意识、生活习惯、劳动观念,第一学年学生入校后,发动企业赞助职业服装,打造专业气质,使我们的学生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一个旅游酒店行业的气氛中。
第二学年,为了便于管理,我系一般选择本地德州餐饮示范实习基地作为第一次校外实习。由于学生第一学年就参观了解了企业的基本情况,所以,本学年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旅游酒店示范基地进行三个月实践锻炼,了解酒店企业文化、岗位职能,按照实践教学计划针对性地实践教学。根据在酒店的考勤、岗位技能的熟练度、实习日志记录、三个月的实习报告进行评选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与奖励,树立实践标兵。
第三年教学的安排,重点有以下安排:(1)如何提高学生的高职实践英语水平是关键的一年,必须达到规定的英语水平才能发毕业证。(2)参加资格技能考试获得证书、高级服务员证、营养师证、旅游导游证、职业经理证等。(3)参加山东省教育局组织的高校学生技能比赛活动,通过比赛全面展示学生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学到了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4)在这一年里,学生根据在学院所学的理论知识与酒店实习经历对自己有了很好的认识,制订了自己发展规划进行定岗就业应聘,最终走入社会。
二、学生在实习中的作用与地位
第三学年,也是最后一年的定岗实习,学生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但是与老员工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岗位熟练程度,酒店给学生提供平台,通过平台参与各岗位管理工作,他们会加深对酒店的全面了解,并对酒店的一些做法或结果容易理解。
三、总结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4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 原则 模式 措施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笔者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校企合作原则
(一)服务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决定着校企合作的成败。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技术需求状况,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活动。
(二)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根据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选择,学生也有权选择企业。
(三)统一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向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四)互动原则
学校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聘请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来学校开办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了理论知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五)院长负责原则
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有: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3.建立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4.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持续提高。
二、校企合作任务
每个专业方向至少要建立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在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校企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为:1.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2.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3.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4.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5.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人才需求;6.新技术、新工艺科研合作。
三、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的标准是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双方是否满意。
(一)订单模式
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学校录取学生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企业录用学生时与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任务在学校完成,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
(二)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是指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实施轮换。
(三)顶岗实习模式(“2+1”“3+1”“4+1”模式)
“+1”模式是指在校专业学习2年、3年、4年,最后一年顶岗实习,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教学―实习―就业),它的实质是:一是注重实用技术;二是毕业可拿双证(毕业证和资格证);三是保障就业。
(四)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
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校企合作质量保障措施
(一)合作企业实行挂牌,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提供设备、场地及人员的支持,为学生安排实训任务。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建立定期联系,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二)全面推行劳动就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学校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五、领导组织机构
为使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得到实效,从而为学校增添发展后劲,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
组长:院长 副组长:副院长若干 成员:若干
办公室主要职责包括:一是组织实施校企合作方案及建章立制工作;二是选择合作企业,明确合作目标、内容、方式等;三是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工作;四是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六、校企合作目标
(一)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等高技能人才为重点。
(二)实现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以坚持服务行业为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联合培养。
(三)坚持培训后备高技能人才与加强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
(四)力争建成企业职工高技能培训基地。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农业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由“发展阶段”和“规范阶段”进入到“全面提高阶段”。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方针的指引下,我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4―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现已成为我院涉农专业所共同采取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贯通“4―1―1”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背景
(一)学校的内在需求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高职办学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确定了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为总体工作目标。在这样的办学理念和人才任务目标指导下,高职院校开展大量的探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但无论是高职教育理论界,还是社会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对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式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尚需改革。我院在专科转轨办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培养真正的职业性人才尚需加大改革力度,经过学习和总结我们认识到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增加企业实训时间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随后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工学结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社会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解决学校教育与行业的脱轨问题,甚至简单的改革也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同时,农业企业的数量、规模和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覆盖企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因此,只有将学校教育与企业运行、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进行贯通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因此,积极开展农业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前期改革基础上,以增加校内生产性实训比重,延长企业实训时间为切入点,提出了“4-1-1”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贯通“4-1-1”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过程及其内涵
(一)“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
自举办高职以来,我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在高职教育举办初期就推出了:划线、分段、切块、融合等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在种植类专业形成了按农时季节开展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双线并行的“双线”模式,在养殖类专业形成了校内学习、企业实训交替进行的“3-2-1”模式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2006年起,我院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方向,以增加校内生产性实训比重,增加企业实训时间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企业体验实训、企业顶岗实训和企业就业实习的企业实践体系,并确立了教学服务型、科研主导型、生产实训型和自主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推出了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征的“4―1―1”人才培养模式。
(二)“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4―1―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为参照基准,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应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是指用4个学期在校完成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任务,这期间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用1个学期由学校根据专业培养需求,结合企业的生产要求,集中安排学生到生产性企业顶岗实训,培养学生的现场操作技能和综合专业能力。第6学期通过双向选择组织学生到拟就业企业进行就业实习,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增加职场体验。“4―1―1”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增加了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项目。延长了校外顶岗实训时间,突出了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
三、校企贯通“4―1―1”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依据
(一)遵循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从人的成长角度研究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及其招生制度下,决定了高职学生属于感性认知能力比较强的一类学生。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以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于是,在1997年就提出了“能在实验室练的,就不在教室里讲;能在基地里干的,就不在实验室里练。”的改革思路。率先提出以农时季节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有效地推动了农业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该模式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提高了学生学技术的积极性,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遵循农业生产规律,按照农时季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干中学”是适合这类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院在试办高职教育初期就开始探索把教学进程与农业生产进程结合起来,按照农时季节,结合生产任务,边干边学。做到“用教学过程,完成生产任务,实现两个效益”,开展“项目教学”等生产性实训受到学生的欢迎和企业的认可。也有效提
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按企业需求和学生的持续发展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传统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长的后熟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培养人才。为了缩短教学与岗位需求的距离,便积极开展企业实训,并在2007年将企业实训系列化,形成了企业体验实训、企业顶岗实训和企业就业实习的企业实训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较早地开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同时,解决学生岗位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4―1―1”人才培养模式组织与实施
(一)“4―1―1”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的种植类专业“双线双循环”任务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在“4―1一]”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种植类专业实行了“双线双循环”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即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训双线并行,以生产任务为驱动,实现校内、校外两个教学循环的教学模式。即校内实践以生产任务为导向。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载体,形成校内实训的肺循环;企业顶岗实训则以企业任务为导向,以企业基地为载体。形成企业体验实训、企业顶岗实训、企业就业实循环(图1)。由于种植类生产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在校内要实现生产性实训则教学环节必须按生产环节设计,随着基地的生产任务走。在校外企业的实训要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则教学环节必须跟着企业的生产任务走。从而有效保证种植类专业的“双线双循环”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二)“4―1―1”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的养殖类专业“双班双基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养殖类专业通过“双班双基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即以基地或企业的岗位工作为导向,采用双班轮流、校内外两个基地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实训。全面组织和安排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实现4―1―1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目标。由于畜牧业的生产性企业产业化水平较高,防疫要求也高。企业通常要求整进整出,因此,采用两个班级,通过校内外两个基地交替进行,以达到养殖类各专业培养目标,
按照专业就业岗位能力需要,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核心,实现校内外企业联动,充分发挥真实企业场景的教学工厂作用,使班级在基地间交流循环,实现工学交替,充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形成“双班双基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见图2)。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该模式的具体进程安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校内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训练阶段;第二阶段:校外企业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为4个学期。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以2个班级为单位,在畜牧生产和兽医诊疗2个方面的实训基地中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校内基地间的循环,全面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同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行业和专业的了解,开展1周的企业感受实习,为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共2个学期,分为二个时期:企业顶岗实训和岗位就业实习。
①企业顶岗实训时期:1个学期。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按照企业岗位群需要,安排学生到生产性企业参加实训,全面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在该时期同样以2个班级为单位,进行校内外企业双向循环交流。实现工学交替,持续而稳定的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功能,构建起校内外实习基地联动式教学工厂。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实战演练的同时,根据企业生产项目种类和技术专长开设企业主修课,以企业兼职教师培训为主,以校内指导教师为辅,不断加强学生的特长培训。从而为第6学期就业实习进行能力上的准备。
②岗位就业实习时期:即第6学期,全面推行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实习工作,该时期与择业就业挂钩,通过“校企双选会”确定实习企业和人员。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和企业的岗前试用合为一体;学生与企业在实习期间经过双向考核与选择取得共识,实习结束前学生与企业即可签订就业协议书及劳动合同书。
在“双班双基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和方法。进一步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重点加强考试评价改革,针对职业能力需要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形成导向清晰的学生评价体系。同时。将重点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全面纳入到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中。
五、校企贯通“4―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成效
一是促进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吻合度。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差过大,新的教学模式则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的同步。同时,推动了我院的课程建设。
二是形成了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三是促进了校企结合的紧密度。
四是促进了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和企业实训的管理。
五是促进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工学交替校外实习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 网络专业 工学交替 探索与实践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一种重要的培养模式,目前,作为高职教育的实施者,为使网络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一培养模式。网络专业学生的“工学交替”应该正确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认真设计学生的工作内容,尽可能的做到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工学交替”模式方案的设计应从市场需求、学生的基础、模式的可行性和收效等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工学交替”。
1 学生现状分析
要做好“工学交替”,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品质修养、兴趣爱好等。
1.1 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大都是来自欠发达地区,通过高考录取进校的,学习成绩较低,学生知识面窄,视野局限,学习能力较差。同时,学生的品质纯朴,学习生活中很少有出格的表现,学生的可塑性强,但学习的兴趣不高,例如,学生只知道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的探索知识、吸取知识、创新知识。为此应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工学交替”中来。
1.2 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目前对于工作和就业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许多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例如,在一些工作实践中,学生不能吃苦耐劳、不能够按时上班,不懂得请销假,下班时不打扫卫生,上班期间工具丢三落四,工作中擅作主张,不向领导请示汇报等问题非常突出。为此我们应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首先,应加强课堂教育,重视开设《职业修养》这门课的重要性。其次,作为主要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参加专业相关的工作锻炼,让学生在做中去体会和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最后,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每位教师都应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己任。
2 企业用人需求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标准。因此高职教育要时刻掌握企业对人才质量,人才规格的需求,这样才能清楚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培养学生哪些技能才能被企业接受,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
2.1 把企业调研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目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企业的接触还比较少,经常接触的也为数不多,而且企业并不是有足够耐心和热心为我们提供服务。所以应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为调研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①通过调研,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寻找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差距。②通过调研,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使教学内容紧贴本行业职业的需求和发展,讲那些企业需要的知识,学那些企业需要的技能。③通过调研,对我们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④通过调研,对我们的教学计划进行及时的修改。
2.2 把职业岗位和教学内容对应起来 职业岗位和教学内容是一个相对应的关系,任何一个岗位都有其对应的知识点,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职业岗位的需求对我们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和调整,按照职业岗位去培养人才。例如在综合布线工程中,目前的岗位有工程设计、工程预算、工程安装、工程管理、测试与验收、工程维护等。其中工程设计人员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包括:①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方法。②综合布线技术的发展动态。③综合布线系统的产品。④相关的国家标准。⑤CAD等制图工具等。根据这样的分析和总结,然后去安排《综合布线》课程的知识点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最终使学生具备方案设计、文档书写和图纸设计的能力。
2.3 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针对不同职业的不同岗位,尽可能地把学生培养成各个岗位都适合的人才。对于现在的计算机行业来说,员工对自己企业的各个岗位技能都应该熟悉,然后去精通一两门技能,例如作为一个网络公司的员工,那么就应该掌握美工设计、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网站架构、后台数据库设计、创意策划等岗位的技能,它既可以做美工师,又可以做设计师、还可以做程序员等等。
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一定要是切实结合企业用人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要是随时到企业中随时可以工作的人,这样就大大节约了企业培养新员工的成本,同时也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3 对“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探索
目前,由于教学体制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我们还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的机会。
3.1 通过和企业的接触为学生寻找各种工作机会 在通过和企业的不断联系中,我们和企业的关系不断融洽,和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广泛。企业经常会遇到承接了工程后,自己没有充足的人力去实施,这时,企业就会找到我们寻求帮助,我们就可以为企业提供免费的施工人员去做工程。这样,不但解决了企业人员的短缺,还可以为企业节省资金成本,不需要企业为学生负担工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我们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学生掌握了除了书本和实训室里所不能学到的一些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这也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就业时可以凭借自己在工程中的经验和工作能力去应聘,用人单位也不用为招聘的新员工做培训。这样就使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起了一个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局面。
3.2 通过学校内一些工程的施工熟练掌握技能 对于学校自身来说,经常也会有一些工程需要做。在以前基本上是把这些工程交给其它的公司去做,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我们把一些工程交给学生,任课老师为项目负责人,施工主要由学生去做。例如教学楼、办公楼经常会需要增加信息节点,校园网网络的布线,学校新增机房的建设,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以及校园网的维护,故障排除等工作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都可以作为“工作交替”的一部分,这些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的熟练工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
4 对“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实践
通过学生提供一些校内外的实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规范,而且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堂中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有了具体化的印象,同时对老师来说,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4.1 校外实习 以兰州比特瑞旺电脑有限公司的九洲开发区管委会服务中心大楼的布线工程为例。我们通过和企业的联系,得到了这样一个实习机会,由老师带领学生参与该公司的施工,除了项目负责人以外,其他工作都由我们老师和学生担任,进行了为期15天的实际工作锻炼,包括网络布线、信息点的安装、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等内容,通过此次实际工作的参与,学生对新建楼宇的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的工作过程有了很好的掌握,从研读图纸、方案设计、网络布线、信息点的端接,到路由交换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都参与其中,学生通过实际工作,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同时对工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也有了充分的了解,为学生丰富了楼宇综合布线的经验。
4.2 校内实习 以学院路桥系专业机房建设为例。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系专业机房建设项目由我系承建,由老师任项目负责人,带领学生完成,为期12天。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我们首先做了充分的用户需求分析,按照用户的要求对机房布局、机房用途、设备类型数量等进行充分考虑后,由老师带领学生做出设计方案,在经过系领导和专业老师的研讨后确定方案。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网络布线、机柜的安装、交换机的安装、电源的布线、稳压电源柜的安装、电脑的安装、网络最后的测试等工作。最后由老师写出项目竣工报告。通过此次实习,学生掌握了机房建设的各类施工技术,同时也对出现的问题通过老师的纠正得到了充分认识,为学生丰富了机房建设的经验。
5 结束语
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地“工学交替”,才能使学生不但能从课堂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工作,进一步充分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就业和工作中有更多的优势和机会。
参考文献:
[1]伍小兵.基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