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临终护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的临终护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方案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方案范文1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 行政干预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1-0054-0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ealization of “successful aging society” in Shanghai

ZHOU Jia1*, ZHANG Kan2

(1. Luwan Branch,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Medical Schoo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0, China;

2. Shanghai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A number of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medical care and pension issues in older people eme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ing society. The strategies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were proposed in terms of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 o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reflection for the early realization of “successful aging society” in Shanghai.

KEY WORDS aging society;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性的一个突出性的社会问题。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4亿,其中80岁以上的达到1 600万,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其中80岁以上将达到2 400万,显示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心的上海,其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严峻。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上海市户籍总人口为1 426.93 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67.32 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70 %,而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已达82.47岁。换言之,平均4个上海市民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而在部分中心城区这一比例更高。

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将会带来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养老保险问题、看病就医问题等很多的社会问题[1]。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高,人口健康素质越低。上海75%老年人患至少1种慢性病,20%的老年人活动能力受限,40%的老年人每2周到门诊1次,8%~10%的老年人每年住院1次。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健康素质的反向作用是我们将面对的双重挑战,也是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动因。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我们将实现的主要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面对严峻的现实和宏伟的目标,本文试图从行政干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探索该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应对方案,为上海早日实现“成功老年化社会”提供借鉴和思考。

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干预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经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人口健康素质的迫切性,制定若干干预措施。

推动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和医疗护理等上门基本医疗服务

家庭医生是指以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为主要任务,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和指导,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和保健需求、得到家庭治疗和家庭康复护理等服务的新型医生。家庭病床是以家庭作为护理场所,选择适宜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医疗或康复的病种,让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医疗和护理,既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又可减轻家庭负担。家庭医生和家庭病床的建立使医务人员走出医院大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医疗护理需求,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医院内延伸到医院外,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医疗护理体系。这种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制度,在我国还发展得比较缓慢。目前主要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开展起来,但还不具规模。我们希望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和医疗护理等上门服务,并为无内设医疗体系的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上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希望提高家庭医生的普及性,使这项便民措施惠及更多老年人,通过住院医师全科医学规范化培养,提高家庭医生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广泛、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

鼓励开设老年病科和安宁舒缓疗护病区

由于老年人各种细胞器官组织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老化,因而适应力减退,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加。老年病的病因往往不十分明确,而其病程长、恢复慢、累及多系统、缺乏有效治疗、预后差、收益低的特点,使得许多医院不愿开设老年病科。因此,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三级、二级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加强老年病的治疗和研究,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充足准备。

另外,上海部分区县开设了老年医院,如杨浦区老年医院、静安区老年医院、黄浦区老年护理院等,以诊治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为特色,以精湛的技术、诚挚的服务为广大病员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但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需求,所以政府需要引导部分医疗机构向老年医院、老年护理院转型,如部分中心城区的二级医院,簇拥在医疗资源过剩的区域,可以考虑改变医疗服务模式和对象,加快转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对于生命终末期的患者应进行灵性关怀,并辅以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安乐”地接受死亡[2],这就是所谓的临终关怀。这不仅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也出于减少卫生资源浪费的考虑。据卫生部资料:一个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于生命的最后1个月,意即临终救护占据我国医疗支出的最大份额。而在美国,用于临终关怀的每1美元可节省1.52美元的医疗保险费用,节约来源是患者的治疗费、药费、住院费与护理费;在生命的最后1年,实行临终关怀者比没有施用者少用2 737美元,在最后1个月少花费3 192美元[3]。可以推知,我国如果推广临终关怀,必能节省巨额医疗开支、减少医疗浪费。政府应鼓励开设临终关怀的安宁舒缓疗护病区,减少医疗支出,体现生命尊严。

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管理档案和数据库

老年病通常都是常见病、慢性病。我国卫生部等15部门印发《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2012-2015)》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确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耗费大,致残、致死率高。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慢性病的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问题确实需要“关口前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责,提供社区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管控与咨询,改变慢性病患者去三甲医院配药的观念,减少稳定期患者去二、三级医院就诊的频率,以便腾出更多的优质资源给更有需要的病患。

另外,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的深入发展,上海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HIS 系统的整体建设。利用信息化平台和互联网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健全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档案并形成数据库,可以一站式提取患者在本市各级医院和体检中心所做各项检查的结果和治疗方案。在减少患者重复检查的同时,也减少了各项医疗的支出;在提高诊疗效能的同时,也给医患双方带来了确实的便利;在维护老年人健康管理数据的同时,也为老年人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卫生事业添上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鼓励社区医疗护理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有机整合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4]。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要鼓励社区医疗护理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有机整合,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社区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在内的一站式专业服务。制定老年护理院出入院标准,形成老年护理院、居家养护等合理分工、有序衔接,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

加强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养老服务的机制探讨和内涵建设

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政府养老为辅、社会化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据统计,我国养老福利机构现有床位170万张,每百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占0.8%。如按国际最低标准计算,我国现有老人中的5%需要机构养老,至少要700万张床位才能基本满足。另外,全国已建成的各种社会福利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条件差、管理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养老福利机构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颐养天年的美好愿望。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思想型人才,在养老服务的机制、模式、内涵上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改变传统的养老理念,丰富养老服务的内容,开拓出新型养老的服务模式。可以探索医疗养老的新型方式,所谓“医老”,努力探究其管理模式、运作体制、科技支撑、企业发展、与“养老”的互动、可能存在的瓶颈等一系列问题,当然这些初步设想,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论证。

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我国的养老事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一些优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会被大量需求。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共参与运作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可以设置统一的培训机构,系统规范地讲解相关知识;可以拓展学习的课题,如:护理知识、心理咨询、法律保障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可以通过专业的考核机构,获得统一的养老服务人员上岗合格证,使养老服务行业更规范、更高质、更亲民。

拓展老年学科发展

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强调应对慢性病流行的24字方针:“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教育先行;高危筛查,目标干预”,即从疾病发生的“上游”入手,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实行有效控制与管理。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等都有相对明确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不参加运动、心理失衡等。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应当进行一级预防,正如WHO强调的四大健康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以此改善老年人的整体健康及生命质量、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功能性和结构性的增龄性改变,甚至在一定范围内,逆转其改变[5],真正做到《黄帝内经》所谓的“上医治未病”。

积极研究老年疑难病

目前,医学界还存在一些病因不明、治疗困难的老年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多脏器衰竭等。建议老年科积极开展五大方面的研究:① 老年神经精神病研究;② 老年感染与免疫学研究;③ 老年心血管疾病研究;④ 老年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研究;⑤ 抗衰老的基础和新药研究。同时,建议相关人员加强适合老年人的药物新剂型的研发,如新型膜剂、经皮给药制剂、长效注射微球制剂、新型吸入给药制剂、多组份中药新制剂等等,为方便老年人的医疗和生活而贡献智慧。

结语

上海是卫生改革事业的排头兵、“成功老龄化”社会的先行者,“努力延缓衰老和减少老年病的发生,增加老年人创造社会价值的有效时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生命质量”将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努力,能换取明日健康的老龄化社会、成功的老龄化社会、活力的老龄化社会。

参考文献

李培林, 李强, 马戎.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687.

李向东. 护理与临终关怀[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008: 33.

陈丽伊. 美国临终关怀的营利模式[J]. 中国卫生产业, 2006( 8): 48-50.

徐祖荣. 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5): 49-53.

俞卓伟, 李瑾, 马永兴, 等. 中、老年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和促进保健的重要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24): 1851-1854.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方案范文2

一、宣传发动,不断扩大志愿助老组织网络

老龄服务志愿者协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壮大助老志愿者队伍,推动泉州市老龄委下发《关于抓紧招募老龄服务志愿者的通知》,明确助老志愿者招募的范围、标准和办法。纵向,我们推动县(区、市)和乡镇、社区(村)都要建立助老志愿者组织,与老年人生活和养老相关的行业成立专业化助老志愿者分会。市协会成立教育、电力、邮电、自来水、移动通讯、医疗卫生、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困难救助、文体旅游等12个个性化、专业化分会。横向,我们推动行业协会、爱心企业、大中专院校和公益团队建立志愿助老服务队、工作站等组织。全市目前已有助老志愿者组织316个,助老志愿者总数达20000多人。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助老网络。助老志愿者招募起来以后,我们采取以会代训、短期培训、开辟讲座、经验交流、老志愿者言传身教等措施提升人员素质,还联合有关部门和主流媒体,在全市开展为期半年的“寻找最美助老志愿者”活动。在全社会引起积极反响,起到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二、整合资源,不断提高志愿助老的保障能力

在解决“有人做事”的同时,我们着力解决“有址议事,有钱办事”的问题。大多数助老志愿者组织都达到“五有”要求,即“有牌子、有办公议事场所、有助老活动台帐、有助老活动计划上墙、有必要的经费保障”。为确保志愿助老必要的资金和物资需求,我们在取得协会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同时,采取动员爱心企业捐款捐物,爱心人士义买义卖,慈善机构专项列支,文艺团体义演义唱,以及企业庆典挤一点,商业宣传让一点,个人婚庆捐一点等形式,聚集各方面资源,为志愿助老活动提供保障。比如,清华大学总裁班在泉州的近千名学子都是年轻的企业家,我们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志愿助老的义举,倡导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突出志愿助老,让他们在成立“清华总裁经济促进会”的同时,成立志愿助老服务队。服务队组织清华学子与老年人一同过生日,发动企业捐款捐物,举办义买义卖活动,先后为协会筹集数十万资金和一辆协会用车。民生银行泉州分行和泉州银行、泉州农商银行、泉州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把金融服务和志愿助老结合起来,把志愿助老文化融入金融业务宣传,开辟老年人金融服务窗口,策划志愿助老金融产品,不仅营造志愿助老氛围,同时还为协会活动捐助款项。工会是职工的“娘家”,我们还借助工会的力量,把对离退休困难老职工和老劳模的慰问、外来工随居老年人的关爱纳入志愿助老的范围,由工会提供资金支持,协会组织志愿者进家入户助老服务。

多措并举让协会得到有力的财力物力保障。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爱心在社会涌动,孝老敬老助老是积德行善,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就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三、项目带动,不断扩大志愿助老服务的受益面

志愿助老成效的大小,关键看老年人受益面的多少。为了不断扩大志愿助老的覆盖面,我们把为老年人助医、助乐、助学、助困、助生活等策划成一个个项目,达到做成一个影响一片的效果。在助医方面,我们成立志愿助老医疗卫生分会,由医疗卫生系统的医务人员组成志愿者,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有的长期坚持深入养老院和乡村老年协会为老年人讲学送医,有的在泉州老年人服务中心长期坚持义诊,一年365天从未间断。有的对乡村看病不便的老年人订制个性化治疗方案,坚持送医送药上门;在助乐方面,协会成立志愿助老旅游文体分会,成立太极拳志愿者辅导组、广场舞辅导组,老年人旅游策划组等专业性志愿服务组织。同时与老体协配合,在老年人活动中心成立各种老年人兴趣小组和志愿者服务队,较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娱乐需求;在助困方面,我们专门成立老龄服务志愿者困难救助分会,由分会掌握困难老年人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制订救助方案和筹集救助资金。两年多来,已有2000余名困难老年人得到协会的救助;在助生活方面,我们成立电业、邮政、电信、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专业化、个性化分会,小到老年人家中修电路换灯泡、手机使用、快件收寄、油盐酱醋采购,大到失能老年人日常护理、走失老年人寻找,孤寡老年人的临终关怀,时时处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泉州“真情在线公益团队”作为协会的一个活动组,他们从线上发起组织志愿者,到线下走进养老院和空巢老人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志愿服务。他们长期为多名失能空巢老年人提供心理慰藉、粪便清洗、卫生打扫、剪甲理发、临终关怀等服务,深受社会的广泛赞扬,被中央文明办表彰为“全国优秀志愿者活动组”。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方案范文3

论文摘要:我国商业保险公司虽已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认为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达到增进老年人福利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适应本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考虑到“银发市场”潜在的巨大购买力,适时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为解决“老年护理危机”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达到增进老年人福利以及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长期护理(LongTermCare,LTC)定义为“由非正规照料者(家庭、朋友或邻居)和专业人员(卫生和社会服务)进行的照料活动体系,以保证那些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其个人喜欢的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因此,长期护理包括非正规与正规两类支持性体系。正规的支持体系可能包括广泛的社区服务(即公共卫生、初级保健、家庭保健、康复服务和临终关怀)、私人疗养院以及临终关怀院,也指那些暂停或逆转疾病和残疾状况的治疗。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也称长期照料保险,是指为那些因老年、疾病或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老年人是长期护理服务的主要使用者。20世纪70年代,长期护理保险开始在美国商业保险市场上出现。到了1986年,以色列政府率先推出了法定护理保险制度。随后,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出资责任承担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个人和家庭应承担长期照料保险的主要融资责任,政府只有当个人无力承担出资责任时,才能作为最后的责任人,由此形成了商业护理保险。商业护理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自愿开办,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另一种是政府要确保老年人享受到综合的照料服务,政府应居于主导地位,而不管老年人是否具有经济上的承受能力,由此形成了社会护理保险。社会护理保险由政府强制实施,以德国和日本为典型代表。

实行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考虑的因素

制定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在于老年护理保险的需求增加,而需求主体主要来自老年人个人(及其家庭)和政府。

从个人及其家庭的角度看,个人及其家庭对于老年护理需求的增加,主要受人口变动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两方面的影响。人口变动趋势主要指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以及分年龄死亡率下降等因素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主要指人口教育程度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工资收入和退休收入(包括社会保障金、退休金、资产等)也随之增加等变化。

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显现,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老年人数增多,如心、脑血管疾病、肠胃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显著增加,由此导致老年失能和残障状况突出,使老年人对于长期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需求急剧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家庭的护理功能在弱化。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核心化,老年人独居或与配偶共同居住的人数增多;即使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大多也因子女工作而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许多老人转而求助于住院护理,或入住专业护理机构,而庞大的医疗费用和专业护理费用给老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建立在“四二一”家庭结构基础之上,即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要抚养一个孩子和赡养四位老人,家庭的护理保障作用明显不足。

从政府医疗保险支出的角度看,在长期护理保险出台以前,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不能解决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明确地将长期护理费用排除在外,其结果造成投保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老年人长期住院费用导致医疗保险支出急剧上涨。

长期护理险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当前我国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大的城乡、地区差异决定了建立统一的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尚不具备可行性。然而,商业性老年护理保险则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一方面,老龄化发展迅速、护理需求较大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市民保险意识也强,部分家庭已具备购买老年护理保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老年护理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护理保险的内容应具有多样性,而商业保险灵活的保单设计能更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建议

(一)分阶段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德国和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政府强制实施,属于社会保险制。在德国,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基本上解决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经费问题。其护理保险制度分为居家护理和住院护理两个层次。近年来,其护理项目已经由日常生活护理,扩大到医疗护理和精神护理,还增加了心理咨询和治疗等内容,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日本护理保险一般采用“护理服务”给付方式为主,“保险金”给付方式为辅的做法。被保险人需要护理服务时,首先要提出申请,经过专门机构审查认定后,护理保险管理机关将根据病人实际身体状况提供相应内容、相应等级的护理服务。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中护理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医生、看护人员上门进行访问护理;接送老人去日间护理设施,或保健设施进行康复训练;以及出借轮椅、特殊床等福利用具等三大部分。

在我国,现有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仅限于对护理费用的补偿,一经确定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老年人所得到的保险金金额也是相对固定的。今后,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应给予老年人“保险金”的补偿,而且应提供“护理服务”和“护理信息”在内的全面保障。与“保险金”给付方式相比,“护理服务”给付方式更能适应被保险人的多样需求,而且能较好地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节省护理费用支出。在“护理服务”给付方式中,应恰当划分护理等级,针对不同等级规定不同的给付数量和服务费用。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居家护理”方式,既满足老年人居家愿望,又节省了住院等高昂护理费用问题。

(二)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

我国应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好长期护理需求的预测,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缴费起始年龄、缴费标准,划分长期护理等级,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

德国1992年通过了《护理保险法》,1993年开始实施。它对护理保险的范围、标准、支付办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自1995年起,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有义务参加社会护理保险,即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护理保险为需要护理服务的参保人提供家庭护理,目的是为那些失去自理能力及需要经常性帮助的人支付护理费用,其主要管理机构是在法定医疗保险公司附设的护理保险公司。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方案范文4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推进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2006〕6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政办发〔2010〕85号),经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2009年末,我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53万多人,占全人口的12.29%,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将于本世纪中叶进入老龄化高峰期。人口老龄化涉及到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康复、教育、文体等诸多方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我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服务能力薄弱,养老服务事业市场化程度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特别是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有81所养老机构、床位3824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床位数仅为7张,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大多养老机构设施陈旧、功能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养老工作的需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老年福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改善民生、服务大局、促进和谐的重要举措。各县市、各部门要从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加快养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真正把他作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开展为老服务活动,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促进城乡之间相互协调,整体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需要与可能,有重点、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二)目标任务。通过政府主导,积极探索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的新路子,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覆盖全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类型多样化和服务队伍专业化。力争到2015年末,全养老机构数量进一步增加,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5张床位。

三、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积极发展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机构。在城市,力争到2015年前,建成一个级养老服务示范基地,每个县市拥有1所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国办养老机构,给予适当资金补助。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兴办一批民办养老机构。农村敬老院的建设要严格按照《省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

(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指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整合现有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资源,依托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到2015年末,力争全部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都建成一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各部门、各单位设在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各类生活服务、文化体育设施要向老年人开放,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满足老年人需求。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价廉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加快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县市、乡镇养老服务信息系统。

(三)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是指在社会保障制度下,老年人仍然生活在自己的家中,由社会力量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必要的专业化服务。把孤老、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经济困难老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对象,进一步做好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医疗保健、应急救助等工作。积极探索政府为特困老人购买服务、服务机构提供服务、老年群众组织或中介组织监督评估的新型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志愿者公益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四)开发老年颐养新村。结合老年人特点,充分考虑老年人生活、医疗护理、生活娱乐的需求,以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重点选择交通、旅游、文化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各类老年人颐养新村。

(五)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各县市要对具有我户籍无离退休金的80周岁至99周岁、100周岁以上老年人,分别按照人均每月不低于20元、50元的标准发放高龄津贴,上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同时,逐步提高高龄老人的医疗报销比例,降低自费比例。

四、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支持发展各类养老机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形式,新建、扩建或在原有其他设施基础上改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护理的养老机构。经民政部门批准和登记管理部门依法登记,符合民政部颁发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养老机构,享受相应扶持政策:

1.床位建设补助和运营补贴。对按标准建设、依规定经营的新建民办养老机构,由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或从本级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中给予适当床位建设和运营补贴。新建的民办养老机构,按其投资总额的1%给予床位建设补助。对床位数在50张以上且老人连续入住6个月以上的国办、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给予每床每月不低于20元的营运补贴。级视财力情况,对县市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另行制定。

2.就业专项资金补助。养老机构及从业人员可以按《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8〕369号)的有关规定,申请就业专项资金补助。

3.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兴办养老机构,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按规定享受财政贴息。

4.定点医疗管理。由养老机构开办并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内设医疗机构,经审核批准后,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其收养的参保老年人在机构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规定支付,并对符合条件的贫困老年人实行城乡医疗救助。

5.税费优惠。经民政部门审批认定的养老机构所涉及的税收,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9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等费用,按居民使用价格标准收取。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的征地管理费、市政基础配套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费用、工程定额测定费、工程质量监督费等一律免收;对涉及的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实行减半征收。

(二)鼓励扶持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老年人日间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康复保健等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各级人民政府要为特殊困难、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提供购买服务,并随着财力增加,逐步扩大服务对象范围,提高购买服务补贴标准。

2.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按照轻度、中度、重度照料等级别划分。享有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其享有的政府购买服务可在养老机构使用。

3.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符合我公益性岗位补贴条件的服务人员,按照《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8〕269号)的有关规定,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

4.支持兴办老年病院、老人护理院、临终关怀性质的医疗机构。其开展老年病治疗、护理、临终关怀服务的有关费用,按照医疗保险有关政策执行。

(三)支持开发各类经营性老年人颐养新村。建立和完善老年人颐养新村建设管理制度,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各类经营性老年人颐养新村。

1.对老年人颐养新村采取公开招标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出让底价根据市场评估确定。

2.老年人颐养新村按照“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的原则,运营并实行完全,产权归投资者,收费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

3.老年人颐养新村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服务项目,政府有供养任务时,实行政府购买服务。

4.老年人颐养新村财务管理参照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四)保障养老服务建设项目用地。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和住宅小区新建项目的规划方案时,要把养老服务建设项目纳入规划及设计方案一并审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部门在制定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时,要根据当地住房年度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用地,用地规模不得低于当地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1%。不论是使用原有建设用地还是新增建设用地,都要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对现有养老服务项目,不得挤占或者擅自改变使用性质;乡镇、村(社区)养老服务建设项目用地,经批准可以依法使用集体所有土地。

(五)培育老年服务组织和队伍。通过降低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等方式,积极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为老年服务的企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开展各类为老服务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到2015年末,全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要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社工人才队伍,开发社工人才岗位,聘用具有专业资格的人员从事养老服务。

(六)加强监督管理。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事业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建立资质评估、认证、管理体系。加强对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服务项目和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对设计和施工等建设项目实行公开招标,严格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国办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购置设施设备要按规定纳入政府采购。加强对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养老机构的管理,促进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七)加强舆论宣传。加强养老服务事业的宣传报道,采取新闻报道、信息交流、经验介绍等方式,不断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和广泛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良好氛围。

五、保障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抓紧组织制定符合实际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实施意见和规划,切实把养老服务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并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养老服务事业健康顺利发展。有关部门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养老服务事业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增强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 机构养老 现状 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9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the elderly in China is growing demand for pension, family pension, community pension, pension institutions such as pension mode and now, for the study of various pension model has bee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this interview eight district of Nanjing City, 50 pension institutions based on the responsible person, and the elderly and the number of pension institution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interview survey data,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aged and faces some development dilemma to b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Keywords old-age institution; current situation; dilemma

机构养老是由专门提供养老床位的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院舍式、住宿式的养老服务,包括日常生活料理、卫生保健服务、群体活动、心理慰藉等。目前,在多种养老模式并举的形式下,机构养老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了解老龄化背景下的机构养老方式的现状、困境与需求,我们从南京市玄武、栖霞、鼓楼、秦淮、江宁、雨花台、浦口以及建邺等区200多家养老机构中抽取了50家具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邀请其机构负责人进行访谈,并与其中多家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访谈调查数据加以整理,我们对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一些发展困境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 现状分析

从养老机构的性质来看,目前的养老机构以民营为主,且多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单一养老形式,即养老机构内部医养结合程度不高,难以为老人提供医、养、护、送等综合。在访谈的50家养老机构中,民营机构占据43家,公办公营6家,公办民营仅有1家。其中39家为养老院(老年公寓),11家为康复中心。8家是连锁机构,10家机构带有社区化的特征,24家属于高端层次,26家为中低端层次。

从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来看,机构成立的时间都比较久,将近50%的机构的成立时间都在十年及十年以上。机构入住比例较高,接近40家机构的老年人入住率超^50%,提前预定床位的现象十分普遍,可知养老需求程度之高。机构有高低端之分,老人所缴纳的费用的多少决定其享受的设施与服务待遇的高低。机构一般根据不同的档次收取相应的费用,大概的平均收费标准的区间为600~5000元/月,平均为2433元/月。所交费用越高,相应的服务设施越好,给予的服务水平也越高。 从入住老人的基本情况来看,入住老人中以女性居多,只有4家机构入住老人中的男性多于女性。并且,入住老人的年龄大部分都在80岁及以上,70~79岁次之,70岁以下最少。机构老人多数都可自理或半自理,少数失能,需要专门照料。

从养老机构的设施与服务状况来看,养老机构一般都具备电视机、冰箱等基础服务设施,但是吸氧机、吸痰机等医疗设备只是少数康复中心机构才具备。在文化娱乐设施上,多数养老机构都是不完备的,或是一厅多用、分工不细,甚至部分设施齐全的也没有好好利用,而是闲置浪费资源。

2 机构养老面临的发展困境

无论是从调研过程中个人的感受来看,还是从调研数据的分析来看,我们都可以得出现阶段的机构养老仍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具体表现为资金短缺、政府支持力度小、专业人员不足、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服务管理水平较低、机构养老缺乏亲情交流,老人多感到孤独无依等方面。

2.1 机构养老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

50%的养老机构负责人认为资金短缺是其机构养老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之一。导致机构资金短缺的原因包括:昂贵的租金缴纳、机构员工的工资支付、机构的管理运行、对入住老人的服务照料等等各方面,这些仅仅依靠入住老人所缴纳的入住费用是远远不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多数养老机构的设施都比较落后、破旧,亟待更新,入住老人的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特别是那些比较低端一点的养老机构。

2.2 政府对于机构养老的支持力度小

如上所述,86%的养老机构都是民间自营的,仅有14%的机构是政府公办的。我们不能否认政府在床位补贴、老人生活护理补贴、税收、水电通讯费和土地/房屋使用等等各方面给予的相关政策优惠,但是从访谈的过程和所总结的数据结果来看,这些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在访谈过程中,某民营养老机构院长指出当前养老机构过于商业化,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有太多的投机行为,不能做到为养老而养老。也有某公办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国家在养老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越来越少,这使得许多经济生活水平较低的、真正需要给与帮助的老年群体如“三无”老人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不过,该负责人也表示理解国家的难处,感谢国家的扶持,同时对于养老机构未来的发展表达希望。

2.3 机构养老的专业人员不足

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的专业化人才相当缺乏,没有形成职业化发展模式。在调研的机构中,除去部分养老机构,大部分机构都面临着专业人员不足的困境。这种专业人员的不足表现在管理者、医师、医生、护工、后勤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等各种职业身份中。68%的机构管理人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为大专/本科,32%的为高中/中专及以下,平均受教育水平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所占比例为0%。在护理人员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的调查中,80%处于初中及以下的水平,仅有两家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有一半及以上的人持有中级或以上的护理资格证。并且,护理人员的年龄分布绝大部分处于40~59岁这个区间,年龄总体偏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加之机构员工年龄分布的不合理,使得老年人难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经访谈了解,专业人员不足主要是由于养老机构工作劳累辛苦但是工资水平较低导致的。每一家养老机构对于专业人才都表示热烈欢迎,但是他们欢迎人才,却难以留住人才。都在访谈的50家机构中,护理人员的平均月收入大概为2886元/人。对于提高工资水平来招募专业人员的做法,他们往往有心无力。其实,该收入水平在这类职业中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对于专业人员而言,特别是对于非本地人员而言,这种收入可能无法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养老机构只能招募那些专业水平低但是愿意留下来的人。

2.4 机构养老的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服务管理水平较低

一个好的养老机构,需要形成一套健全的、具备机构特色的服务管理体系/方案。但是就目前看来,大部分机构都没有形成或形成了部分机构服务管理体系/方案,甚至有些养老机构对于什么是服务管理体系/方案感到困惑。这些机构往往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服务,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予以特别处理,所以,他们往往会把这种“习惯性的服务”当作机构的服务管理体系/方案。

服务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服务管理的效率低、效益差,使得机构服务管理水平也比较低,这对于入住老人及其家人、机构、机构管理人员和员工而言都是不利的。所以,养老机构在自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建构一套合理的包括餐饮与营养方案护理体系、紧急救治技能体系、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临终关怀方案、心理解决方案、健康管理方案、慢性病管理方案、餐饮与营养方案或营销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服务管理体系/方案,使机构能够走上专业化道路。

2.5 机构养老缺乏亲情交流,老人多感到孤独无依

我们发现,不管生活在何种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人很少有感到满足的,缺乏亲情交流便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养老机构没有家的自由,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满是约束。固定的休息娱乐场所、固定的用餐时间等方面无不使入住老人感到压抑。其次,机构养老缺乏亲情交流,与子女见面的次数和时间都非常有限。在养老机构中,经常能听到某位老人又在想自己的子女了,某位老人的子女多久]来看他(她)了,甚至有些老人的子女只是把养老机构当作寄养老人的场所,从来不看望老人。哪怕是家庭关系比较和睦的老人,他们的子女也很难做到一周一次的探视,更别谈每天探望了。不过,就算子女每天前去探望,那种心理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最后,机构工作人员不能给予老人以适当的关怀。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不专业使得他们很难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不能知道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他们定时而来,定点离去,只是简单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所以,现在的养老机构非常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特别是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机构志愿服务,服务于机构,更服务于老人。

通过访谈调查,我们看到了机构养老的现状以及其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发现问题是相较简单的,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复杂且难以执行的,但是解决问题才是发现问题的意义所在。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机构养老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它具有“支撑”地位而不仅仅是“补充”。所以,对于机构养老的发展我们仍需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也期待能够从企业管理、专业发展实践、政府等多种角度出发、共同努力,促进机构养老朝着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老年群体提供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使养老成为一件乐事而不再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6NFUSPITP119)

参考文献

[1] 李骏.多元化养老[J].社会观察,2007(4):8.

[2] 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2):31-35.

[3] 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0.

老年人的临终护理方案范文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各种致癌因素不断增多,同时,受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影响,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本文对社区中老年人恶性肿瘤的预防与患者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老年人;恶性肿瘤;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世界各地区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世界人口资料估计,近年来不论在发达国家或在发展中国家,恶性肿瘤都占各类死因前三位,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WHO认为,目前1/3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癌症是可以通过早诊、早治痊愈的,剩下1/3癌症可以通过治疗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因此,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结合社区采取综合性的三级预防措施。

1 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的重点是减少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癌因素,加强防癌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识癌、防癌能力,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防止恶性肿瘤的发生。

1.1 加强防癌健康教育:特别对高危人群更应提高他们的识癌、防癌能力。日本同立癌症中心提出12条防癌要求,并认为如果注意这些要求,有可能控制或消除许多致癌因素,达到预防癌症的目的。这些要求是:注意饮食营养的平衡,不偏食。不反复吃完全相同的饮食,也不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饮食适度,不过饱。不吸烟。适量摄人富含维生素A、C、E和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过多饮酒。少吃过咸、过热的食物。少吃烧焦的食物。不吃发霉的食物。避免过度日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

1.2 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加强各项卫生管理和卫生监督,保护劳动及生活环境,减少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1.3 消除职业致癌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着部分职业性致癌因素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如联苯胺致膀胱癌,石棉致肺癌、间皮癌,苯导致白血病等。我们可通过对已明确的致癌因素采取适当的检测控制措施,以预防发生或降低职业性肿瘤的发病。①建立致癌物的管理登记制度。②加强环境监测。③改革工艺流程,加强卫生技术措施。同时还应健全医学监护制度,加强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

1.4 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合理膳食,不吸烟、少饮酒,规律生活,锻炼身体,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避免高脂肪、高盐、低纤维膳食,少吃腌制、烟熏、油煎食物。改变过硬、过烫的饮食习惯以减少消化道癌症的发生,戒烟、控制饮酒量可防止有关癌症的高发,注意口腔卫生保健对防止口腔癌有益,注意性器官卫生对防止生殖器官癌症有重要作用。

1.5 消除医源性致癌因素:合理使用医药用品,切忌滥用药物及放射线,以防止白血病、骨肉瘤、皮肤癌等癌症的发生。国外有研究显示,产前母亲接受X线照射者,儿童白血病死亡率高于孕期未接受照射者。因此应慎重考虑对妊娠期妇女的诊断性照射,避免胎儿暴露于射线,可减少婴幼儿发生癌症机会。

2 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的重点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为恶性肿瘤的晚期疗效较差,因此加强对人群的监测,开展“三早”工作,有利于将恶性肿瘤控制在早期,以达到较好的疗效。

2.1 无症状人群的监测:①乳腺癌的监测,对30岁以上妇女应推行自我检查,40岁以上妇女应每年做一次临床检查,50岁以上妇女每年应进行临床及X线摄影筛查。应注意50岁以后绝经、肥胖症、高脂膳食者、有卵巢患病史及患子宫内膜炎等高危人群。②宫颈癌的监测,一切有性生活的妇女均有发生宫颈癌的危险,妇女从有性生活开始起应2-3年进行一次宫颈脱落细胞涂片检查。③结肠、直肠癌的监测,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指检(仅限7-8cm深度),50岁以上的人群,特别是有家族肿瘤史、家庭息肉史、息肉溃疡史及结肠直肠癌病史者,应每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注意药物、食物所致假阳性及腺瘤、肠癌以外的消化迟出血的干扰);每隔3-5年做一次直肠镜检查。

2.2 有症状人群的监测: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于1998年制定《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提出为便于人群及早发现恶性肿瘤,应注意以下十大症状:①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或腹部的肿块,尤其是逐渐增大的。②身体任何部位如舌、颊、皮肤等处没有外伤而发生的溃疡,特别是经久不愈的。③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如中年以上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分泌物增多。④进食时胸骨后闷胀、灼痛、异物感或进行性加重的吞咽不顺。⑤久治不愈的干咳、声音嘶哑或痰中带血。⑥长期消化不良,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又末找出明确原因的。⑦大便习惯改变或出现便血。⑧鼻堵、鼻衄、单侧头痛或伴有复视时。⑨赘生物或黑痣突然增大或有破溃、出血,或原有的毛发脱落的。⑩无痛性血尿。

3 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的重点是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提高病人的治愈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对早、小期恶性肿瘤应积极确定诊治方案,施行根治手术,对中晚期恶性肿瘤应该加强综合治疗,提高生存率;晚期癌症病人应采取姑息止痛治疗,解除疼痛,提高生存质量。治疗后还应定期随访观察,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康复,同时整个病程中,应加强生理、心理、营养、合理锻炼等康复指导。

4 恶性肿瘤的患者管理

恶性肿瘤的防治必须结合社区综合防治,充分调动社区各部门,参与利用各种卫生资源,协同作战。社区恶性肿瘤现症病人实施非住院治疗,应以术后康复、综合治疗、体能支持、无痛治疗、临终关怀为主要措施,最终实现社区恶性肿瘤患者管理的综合目标:预防合并感染,预防和早期发现肿瘤转移并及时处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提高生存意识,减轻病人疼痛及临终关怀。

(1)通过社区复查及诊断,及早发现并登记病人,建立现患档案。

(2)社区医务人员为病人设计适合其本人的个体治疗、康复、保健方案,并加强与病人的联系,及时了解病情,提供必要的体检、护理和咨询。

(3)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社区医务人员应尽量指导病人保持乐观的态度、愉快的心情,有条件者可参加社会性抗癌组织活动,增加精神支持,坚定病人的求生信念,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战胜病屈,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4)加强对病人的护理工作,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对癌症病人进行综合治疗的同时,优质的护理工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护士应主动发挥对病人的护理、咨询和支持工作,体贴、关心病人。加强对病人的行为矫正:通过学习和训练,使病人建立起有利于肿瘤康复的正常行为。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②增强自我防护意识。③学会自我观察病情变化。④进行正常的家庭生活。

(5)定期进行社区管理效果的评价,社区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研究并制定出更适合病人的治疗、保健、康复方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