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特征归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的特征归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的特征归纳

生物的特征归纳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复习教学;教学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73-02

关于高中生物复习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平时的教学,先把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特征参透,再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学方法。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其特征包括人文性、逻辑性和实践性三方面,教学方法主要从大方面着眼,提出相关教学方法的提纲。

1.高中生物的知识特点

要进行全面的复习,了解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特点是第一步,要把握整体就要从整体进行归纳,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把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文性。我们常常把生物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一方面,因为生物理论知识多以文字描述,它的数理性不如化学、物理强;另一方面,在自然科学中,生物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最为紧密,它所包含的知识是我们在生活中甚至在自身也能有所体会,所以生物知识在某些方面正如社会科学学科一样带有主观体会性。以上两方面的特征就组成了我们所说的人文性,所以在复习中可以参考文科学科的复习方法,灵活地复习。

1.2 逻辑性。前文中我们谈到了生物学科的人文性,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它的科学逻辑性仍占主要地位。它所包含的知识点环环相扣,正如自然界中独立的生物个体看似毫无联系实际通过一个生物链构成整个生物体系,生物学科看似独立分散的知识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

例如高中生物知识的总体结构,归纳起来主要分为:生命物质基础、生命结构基础、遗传变异及进化、细胞代谢、生物活动、生物和环境六个模块。从这些模块总结可以看出,高中生物知识经历了一个由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每一个微观模块的知识点与其相对应的宏观模块有相应的联系。在我们初次教学的时候,采用的是逐点逐点的讲解的方法,并不会跨越教材把后面的内容联系起来,而教学实践证明大多数同学也不能够准确地把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最终复习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一个微观到宏观相互联系对应的特征,从而进行合理高效的复习。

生物学科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决定了它严密的逻辑性,所以仅依靠主观思维是不足以学好生物学的,我们在复习安排中要注意遵从知识的条理逻辑,切忌"一把抓"。

1.3 实践性。生物知识来源于实践总结和实验验证,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实践实验密切相关。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验和强调同学们对生活实践的体验,在复习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它的实践性,利用实践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由面到点,全面复习

根据高中生物知识的种种特征,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做出复习教学计划,力求做到点面兼顾,夯实基础,有效提升。

2.1 注重教材,夯实基础。教学中我们强调以教材为重,因为教材中包含了最基础的知识体系,但是在复习中往往存在着"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现象,许多老师在安排复习时,把教材略过就进行知识拓展和提升训练,导致复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前文中我们总结出生物学科的"人文性",所以社会科学学科的复习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生物学科,其中之一就是对教材的掌握。首先,从整体上考虑,学生要掌握每本教材的主要知识结构,例如必修一主要的知识由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六部分。显而易见,六个知识点总结就是教材的六章标题,所以要让同学们关注教材标题,写出知识框架,做好整体把握。其次,从知识点考虑,同学们对于教材中的理论描述不应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式,阅读要仔细,理解理论从其意义上理解是一方面,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以上要求是我们在复习时对教材复习的要求,打好牢固的基础才能有稳定的提升,所以对于每一本教材都要做到从字到框架结构的全面把握。

2.2 把握结构,注重联系。我们把教材内容总体进行了复习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处于一种散乱无序的状态,接下来就要开始系统复习。在对教材复习的要求中,我们已经谈及了把握知识结构,在此我们就整个高中生物知识的复习再次强调整体结构复习。

首先,根据教材上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分模块复习。例如基因知识模块,它包括了基因的发现、基因是什么、基因的变化及基因的实际运用四大方面的内容,以基因的变化方面为例,它又包括了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两个内容。在知识模块的划分中,不同的老师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生物进化理论,有的老师会把它划分到基因的变化中,有的老师会把它划分到基因的应用中,但是我们始终要遵从最优教学选择,保证学生能最好理解和掌握。

其次,对重难点知识强调复习。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结构、规划出知识框架后,接下来就要着眼于个别,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强调复习重难点知识时,除了依照通用的教学准则、经验外,也需要及时的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对复习知识的要求,找到总体知识的重难点的同时也要有所侧重点地复习。重难点知识复习可分为理论知识复习:"重点理论、易错难点理论分析",以及题型复习:"常考题型解析、难点题型分析",从理论学习和运用两步突破掌握重难点。

2.3 实验辅助,加深理解,巧妙记忆。在最终复习的阶段,由于学习时间紧迫、学习压力较大,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同学们思维会疲惫和混乱,采取巧妙的实验穿插,可以起到提点知识,帮助记忆的效果。如果有条件,尽量采取实验操作或者现场实验演示,或者运用多媒体演示。

生物的特征归纳范文2

关键词: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標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26

一、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特征

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主要结合生物学理论,对多种生命体的产生、变化、构建、繁衍、死亡等周期规律进行总结分析[1]。学科内容研究一方面重视对生物生存规律的把握,另一方面从生物学相关资料中,对仿生、模拟等边缘性学科内容进行探究。因此,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研究的范围较广;同时,生物学学科内容的分析,不能局限于理论内容的延伸,更应该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进行生物研究内容的实践性解析,因此,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

二、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1.彰显学科内在特征

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是生物学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互融合的学科体现,学科内容专业性强,且高职院校学习时间短,为该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验教学开展空间。

实行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科内容的特征,将学科实验教学内容的主体放置在学科专业内容的研讨上,运用实践教学环境,进行更加有效的学科内容实践分析。同时,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内在特征的彰显,也在于通过实验课堂,开展生物学科内容的实践内容引申,不断进行生物类专业研究人员的自主性探究,突显分子生物学科的社会性特征[2]。

2.生本理念是学科改革的基础

(1)教学过程的转变。传统分子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对实验过程进行集中性演示,然后让学生模仿。学生在后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会将实验的重点放置在如何进行标准化操作上,而不是如何自主探究实验上,导致分子生物实验教学开展效果不佳。

实行分子实验教学改革后,教师应将课前统一指导融合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课堂中,避免教师实验教学限制学生创新探索能力。例如,某分子生物学教师开展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以“分子裂变细胞分析”为课题,让学生在课题实验前,自主进行材料收集,然后在学生课堂生物细胞分析记录的过程中,对分析裂变观察的信息记录、细胞分子基因顺序组合过程等进行实验现场指导。最后,教师结合学生每一个小组研究的成果进行教学评价。

这种综合解析的实践探究方式,不仅能够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不会限制学生在课堂实验中自主探究的创新空间,实现了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创新性转变。

(2)学科创建内容延伸。生本教育理念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融合,也必须构建综合性自主探究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将分子生物学科知识无限量拓展。例如,某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开展“生物分子运动规律归纳”,教师让学生结合身边相关内容,自主进行实验主题问题探索。最后,学生以小组分析的形式,将自己对不同生物体“生物分子运动规律归纳”的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实行实验课题研究交流。

3.社会化是学科改革的主要趋向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社会化,体现了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向。高职学生与一般高校学生相比,拥有更充实的社会实践空间,因此,我们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时,也要注重这一条件。例如,在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进行细胞分子分析,实验现场解剖,现场分析生物分子案例,培养学生高效处理能力,也要借助校企合作单位,现场实践实验,辅助学生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的经验积累。

生物的特征归纳范文3

一、观察指导

学生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开始,以感知为基础,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生物学科的直观性很强。教师除了提供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录像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外,还应指导学生多接触动植物和大自然,留心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如指导学生多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参观动物园,观看《动物世界》和《人和自然》等电视节目,拓宽观察的广度。

在观察具体事物时,应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和方法。明确观察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或验证结论,进而达到我们观察的目的。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觉的无意识性,注意力易分散,因而应充分运用心理学的注意规律,使他们的注意力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观察的步骤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观察的方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等:全面观察的要求是认真、细致、全方位,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重点观察就是结合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地观察,如“观察花的结构”时应重点观察雄蕊和雌蕊等;对比观察即通过对两事物的观察比较寻找异同。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阅读指导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还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从时间上分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课中阅读帮助形成正确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温故而知新,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只有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才能积极参与阅读并乐于阅读。

在阅读时,我们应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阅读中对于概念、规律等结论性内容用笔勾勾画画;对于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修饰语或限制词可加上着重号;对于文中晦涩的文字可反复吟读,理解其意;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加上问号。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要求学生阅读后能提出问题并能提纲挈领地归纳大意,形成知识结构。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明确其意,领会其实质。

三、知识精加工的指导

新授课后或阶段性复习时,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是理解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去粗取精浓缩知识的过程,是去伪存真形成真知的过程。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系法、归纳法等。

1.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间相同点。如通过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比较可以得出两细胞器的三方面的相同点:双层膜结构,遗传上的独立性,与能量代谢有关。求异法即找出不同点,例如通过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可总结出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大液泡、质体、以及高等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中心体。

比较法是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其他方法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强化这样的训练以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

2.分类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有关材料进行科学分类,分类随标准而异,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如新陈代谢从“方向上”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从“性质上”分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从同化作用上分自养型和异养型,从异化作用上分需氧型和厌氧型。

3.联系法。每门学科都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去挖掘相关知识的联系。如渗透作用与物理学上的扩散作用的联系,遗传问题与数学上排列组合和概率的联系,染色体、基因、DNA、碱基排列顺序四者的联系,遗传规律与细胞分裂的联系等。

生物体是一个互为联系的统一体,生物体各结构之间,结构与功能间、结构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四个水平寻找结构间的联系,体会结构与功能、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如人体的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之间以新陈代谢为纽带而相互联系。

此外还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学现象,做到学以致用。

4.归纳法。归纳法是学生在占有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提纲挈领地总结概括形成知识点或知识体系。归纳时思维方式可采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归纳方法可采用符号纲要法和主题词法等。

利用聚合思维可将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过程、实质、意义浓缩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中。将细胞分裂中前、中、后、末期的特征归纳为:“仁、膜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均分牵拉向两极,仁、膜重现重开始。”

以上几种知识精加工方法具有交叉性,使用时不要把它们截然分开。

四、记忆方法的指导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刚结束遗忘也就开始了,并且遗忘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一章节或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阶段性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生物的特征归纳范文4

关键词:学科思维;辨证思维方法;生物

一、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分析是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一切问题,把客观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侧面和各个属性,分别加以研究,并把各个部分、侧面和属性放到矛盾的诸方面的相互联系中去,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具体特征。如,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展示图片后先让学生说出“正常的红细胞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功能?这种功能通过什么分子实现”,再让学生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这对功能的完成有什么影响?”“什么原因使正常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的呢?”“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发生了何种变化?”然后再用PPT展示后提问“正常血红蛋白与镰刀型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的组成有什么区别?”“什么才是导致氨基酸改变的根本原因?”“在蛋白质的合成中,由什么来决定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的种类和顺序?”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运用分析能力,通过点拨和追问,层层质疑、化解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最后请学生综合得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

二、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的思维能力

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认识通常从归纳开始,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归纳的结论常常是演绎的前提;演绎得出的结论又成为归纳的指导,演绎转化为归纳,再用事实的归纳来验证和丰富演绎的结论。如,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孟德尔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包括实验现象和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通过边绘制边讲解遗传图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孟德尔的假说。(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孟德尔假说的理解。)下面本节的重难点在于演绎推导,“如果我们就是当年的孟德尔,该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说?”教师将测交实验的亲本组合告诉学生,请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当年的孟德尔,用自己的假说对测交实验的理论结果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出理论上的预期。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例为什么会是1:1呢?当学生绘制遗传图解时,纠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最后得出结论:子一代的遗传组成;形成配子时子一代遗传因子的分离行为。这样师生共同归纳出“分离定律”的论点及实质。

三、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思维方法的培养

生物的特征归纳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实践 模型教学

新课程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挥,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标的学习不断深入,模型建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因为它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高中生物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各种新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模型构建的三大要点,以供借鉴。

1 正确认识模型构建的地位

模型构建已经成为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模型构建和理解模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有效工具。高中学生构建模型均以清晰的背景知识为基础,构建模型的过程是思维与行为的统一,在构建活动中实现主体的体验、思考和创造,实现对知识架构的理解和把握。简言之,模型教学不仅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将内在的逻辑关系或者抽象概念转化为图像、公式、实物,而且有助于拓展模型构建主体的思维,提升其搜集、归纳和总结信息的能力。可见,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生物教师要在意识到此点基础上,有效地利用这一教学方法。

2 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模型构建的方法

2.1 复习课程。生物教学中,复习课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归纳和总结已授课程。实际上,在复习课上,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抽象模型能够实现有效地归纳和总结已授课程的目标。这样构建的抽象模型有助于学生把握生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阐述生命运动的形式及规律,而生命运动属于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运行形式,只有将其纳入一个系统或者模型之内才能真正地理解其中各元素的联系。因此,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按照教学思路将知识循着一条主线贯穿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基于宏观角度把握知识点,同时正确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关于动物的激素调节,可以让学生分析人们对激素的认识过程,从而建构激素的概念;再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吃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体内,但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让学生讨论吸收到体内的大量葡萄糖到哪里去了,为引出胰岛素的知识作铺垫;然后做模型建构的活动:用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吃饭后和运动后体内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变化,建构血糖调节模型。

2.2 新授课程。“形象大于思维”。对于新授课程,学生在概念和理论知识理解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所以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利用模式图、实物标本、形象化图片等具象或者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以细胞教学内容为例,本文体会到:教材上描述的均是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得到的细胞结构,对刚刚接触这些内容的学生而言,缺乏形象化认识。但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模拟制作“细胞立体结构模型”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解相关理论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其求知欲望。实物模型不仅能够诠释生物科学的特征,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生物事物的原貌,对其记忆、理解、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基于实物模型组织教学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阐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把握知识重点,避免产生杂乱感、琐碎感,提升教学效果。

2.3 习题课程。在习题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模型的思想解答题目或者指导学生基于题干条件自主构建模型解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很多生物现象限于客观条件,不能通过直接实验的方式来认识问题。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在习题课堂中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各种解题思想和方法,不断拓展学生思维,避免让学生陷入题海之中而产生厌烦、无助的情绪。我在必修二的多堂习题课上曾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来解答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将解答内容转化为图示或者公式形式,以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等来描述解题思路。

3 正确理解生物教学模型的涵义

生物的特征归纳范文6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是指根据教学的需求,由教师或学生依据教材扮演特定的人物,在扮演过程中开展学习的活动。但随着新课程与高效课堂的推进,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和素养的结合教育,这就为角色扮演法在生物课堂上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和应用平台。

1.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的作用与特点

1.1 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中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期望自己的表演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可,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角色扮演法正是适应了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在此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情形,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1.2 给师生双方的全面发展提供应用舞台。在角色扮演中,参与的学生身兼资料收集员、编剧、导演、演员多职;没有参与的同学会饶有兴趣地观看演出,听的会比以往更为认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会得到培养,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个性特长会把握的更为准确,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2.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应视 情况而发展

"角色扮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角色扮演也不是生物课中任何教学内容都能适用的:那些本已具有具体形象或生动描述的分类、形态、结构的生物学内容,毋需设计角色扮演;其适用的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用于带有很强的说理性或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抽象知识。例如,在讲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中,围绕人体所需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的这一目标,采用"学生看病"的角色扮演方式进行:课堂上让一学生扮演"医生",让另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家有"大头娃娃"的"母亲"、过度肥胖、夜盲症、脚气病、坏血病、佝偻病、贫血的患者、让这些学生分别描述患病的症状,之后由扮演"医生"的学生给他们讲解患病的原因及进行治疗的建议,不当之处,由其他学生指出并补充。运用这种角色扮演法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并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2.2 用于带有争议性,学生由于主客观因素不能全面看待的知识。例如,在讲授《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分别以普通公众、医务人员、科技工作者的身份谈谈病毒对人类的利弊。这类知识主要集中在科技与社会方面,如"细菌与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运用这种角色扮演法能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辩证的看待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2.3 用于章节性的总结复习,促成学生寻找其相互关联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完人体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后,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心脏、肺、小肠、肾脏等器官,学生手中拿红色线绳以示血管,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已的功能并探寻四者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有利于学生掌握上述器官的作用,理解了循环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所处的"中枢"地位,更有利于其学会运用整体的观点去看待生命活动。

3.角色扮演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在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八年级上册有"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叶头猴"的角色扮演,高中必修2有"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模拟听证会角色扮演,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地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

3.1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的角色扮演案例。"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章,一般采用讲授、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而采用"植物招聘会"角色扮演法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生活环境、形态特征和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进行教学,既新颖活泼,又能促进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

(1)创设情景。学校要建造一个生物园,现在要招聘一批绿色植物。生物教师是生物园的设计者和招聘活动负责人,学生则是前来应聘的各类绿色植物。演出需要5个角色,分别扮演来应聘的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分配角色。全班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植物家族,并选出1名小组长作为家族代表。课前教师准备好新鲜的常见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以及一些补充阅读材料,上课时让学生按照自己组的角色定位,结合教材和阅读材料来进行实物观察。最后各小组集体讨论并合作填写一份本植物家族的"简历表",包括家族名称、家族代表及相片(代表植物及图片)、家族成员、家族地址(植物的生长环境)、体貌特征、用途专长(含经济价值、对自然界的意义)等内容。

(3)角色扮演。各植物家族代表利用实物、图片和简历表依次上台进行自我介绍。教师要说明自荐的方法,注意调控表演进程,提示应特别观察的内容,如每个家族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等。

(4)评价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对五大植物类群进行比较、归纳、整理。

3.2 "生态系统"的角色扮演案例。"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章第4节,教师创设"森林里的故事"情景,森林里每天都上演着精彩的故事,12个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树、草、食草昆虫、兔、狐、食虫的鸟、老虎、细菌、真菌(蘑菇)、阳光、空气、水等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分。

首先,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在森林(生态系统)里的作用并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分类站好。教师点评并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