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绩效审计5e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绩效审计5e理论范文1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审计是财政审计中的一种专项审计,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绩效审计的本质含义就是“3E”,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国际上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有些学者提出了“5E”的概念,主要是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进行的评价。做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不仅可以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节约相应的营运成本,还可以促进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发展,增强政府工作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众认可度,是国家经济正常高速地发展。
一、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内涵
政府采购的主体是依靠国家预算资金运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等。政府采购为非商业性、非盈利性购买行为,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商品或劳务市场上购进商品或劳务时所发生的支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等采购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以达到维护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宏观调控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情况导致的各种经济活动中存在资料的不真实、舞弊行为的存在以及各种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的存在,因此决定现阶段的政府采购审计的目标是建立在合法性、真实性的基础上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主要目标,以公平性和环保性为辅助。
二、当前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政府采购审计能够利用政府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强制性对预算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中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如:绩效审计标准制度不规范,审计缺乏标准;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不彻底,事后审计具有滞后性;审计监督部门协调性差,妨碍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难以获得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审计标准缺乏,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绩效审计起步晚,相关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而且对于这部分的实际操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并且理论研究还没有到达成熟的阶段,因而我国的绩效审计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规范和随意性。故实际审计过程中只能遵守审计法和政府采购法,再根据采购活动中的资金节约率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再结合一些财务指标来判断采购活动的经济效率性,这样并不能反映政府采购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效率性的。
(二)对政府采购不能全面实行绩效审计,并且审计缺乏深度
由于政府采购活动是涉及面比较广泛、程序比较复杂,而且起步较晚导致公众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只存在于片面了解,不仅如此甚至有的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也只是一知半解,对其认识非常局限,对为什么要审计、需要审计什么以及怎样审计都知道的太少。在执行绩效审计的时候只是单纯的审计有无舞弊行为的发生,只是针对采购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审计,和一般的审计并没有区别,然而政府采购绩效设计不仅仅是审计资金的使用效率,它的“5E”目标就决定了政府采购审计要不同于一般的审计,要考虑采购活动是否有利于国内产业的发展以及对宏观政策的影响等等。事实上政府采购活动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的,而现行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只是对采购活动结束后才对其进行审查、评价及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措施的一种“事后监督”,并未对采购活动的前和采购活动中发生的一系列事项进行审计。
(三)绩效审计相对缺乏独立性
审计的有效性会受到审计实施者独立性的极大影响,若在审计过程中不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会导致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由于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同时律属于同一集团的领导,他们之间极大可能产生共同利益,一旦有这种共同利益的存在,审计实施者会在审计过程中包庇被审计单位,甚至为了这个共同利益与被审计单位合谋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这样的绩效审计形同虚设,完全不能产生任何效用。
《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有关的监管部门、审计部门、监察机关要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未能很好协调,各监督部门职能相互交叉重叠,且未能做好沟通工作,造成重复多头监督和监督存在空白地带的情况,也会影响绩效审计的独立性。
(四)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
之所以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停留在采购资金收支审计上,疏于对招投标、项目进展和政府采购绩效等重点方面的监督,主要原因是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没有达到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需要。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所需知识超过单纯政府采购资金审计的范畴,它涉及到财政政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多方面,是政策性强而又复杂的综合性审计监督。正是由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工作涉及面广,一些采购专业性强,而又缺乏相应的规范性具体措施,仅靠审计部门现有的人员及专业知识是不能适应对这一工作监督需要的。它要求审计机关拥有具备如下知识的人才: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律、财会、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建筑学等,要求审计人员要非常深入地掌握政府采购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
(五)较难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
由于现行的绩效审计的方法和技术不够成熟以及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够充分等导致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很难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更别说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做出判断。若审计证据不够充分或者缺乏证明力度,则会有失结论的公正性,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绩效审计是根据采购活动的一系列具体事宜形成的相关证据做出系统客观的分析,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的财务数据来对采购活动进行审计,还需要大量的非财务数据来做支撑。这些非财务数据本身比较难获取,获取这些数据还要借助其他学科特定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但是碍于审计人员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匮乏,将导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证据,不能将其形成为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
三、提高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质量的对策
针对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加以纠正和解决,以达到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一)加强绩效审计开展的内外环境建设
完善国家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建设,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淡化GDP意识,从全局出发,把社会的发展看成一个系统,用绩效审计来衡量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业绩,并要树立有限行政取向、服务行政取向和法治行政取向的思想,做好由全能政府向效能政府的转变。加强审计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加大对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使整个社会都了解何为政府的绩效审计,转变过去单一监督主体的模式,采取评估主体多元化的模式。
(二)处理好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关系
目前我国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违法、违规现象仍十分严重,在这种基础下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则不能脱离传统的审计。要在绩效审计实践中,既要克服旧习惯和定式的制约,将绩效审计导入传统审计,使绩效审计缺乏实质的内容,跳不出传统审计的圈子的问题;同时应意识到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具有一定相容性,要通过财务审计使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达到正确、有序,从而使绩效审计有可靠的保证:一方面对被审计单位有了相对详实客观的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确保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而得出科学客观的审计结果以及相应的评价意见和改善路径。
(三)审计关口前移,加强事前和事中的监督
克服现行的绩效审计只是对事后这个环节进行监督,并未对采购活动的前和采购活动中发生的一系列事项进行审计的弊端,充分进行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为了防止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出现“马后炮”我们要从政府采购的预算编制、申报、审议、预算执行、监督等全过程跟进,做到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检查,审计监督从“事后审计”逐步转向“事前、事中”监督和分析,加强对采购的实际成果与预算目标进行比较,就差异进行分析,切实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不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在事前做好计划,防止出错,绩效审计也不例外。在具体实践中,审计人员必须要有相应的采购计划,因在对采购活动进行绩效审计时必须对采购活动的计划进行审查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严重不实,则不能再进行绩效审计程序而应进行传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充分处理好绩效审计和传统审计的关系。
(四)加强政府采购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审计监督管理水平
要提高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并要定期对监督人员进行培训,使审计人员能够掌握公共管理学、电子计算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满足审计机关在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绩效审计时所需要的对各种能力的要求。明确绩效审计人员的职责范围,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使他们明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实行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工作稽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绩效。借用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吸纳社会专家,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改变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情况,保证监督的科学性。
(五)建立健全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同样也要对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因此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仅要考虑相关的经济效益指标,也要考虑如何对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所以在制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既要制定定量评价指标也要制定定性评价指标,毕竟社会效益不能完全靠定性指标来评价,可以制定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但是凡事都不是完全的,所以可以通过日常实践的经验来做一些补充性的规定来完善评价指标。
应该将政府采购各项监督制度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得法律的这一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而不至于留于形式。法律应该对各项监督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的“切入点”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具体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对政府采购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政府各部门对政府采购的监督重点、方式和方法,协调好这些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规范好综合管理与行业管理的衔接问题,发挥好这些部门在监督上的优势,理顺监督管理关系,形成综合管理与行业专业监督相结合的协作机制,共同构筑对政府采购全方位、多层次、科学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约束。
四、结论
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有利于实现财政资金配置最大限度的优化,有利于促进政府采购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和行政效率;能促使他们为了更好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加强内部控制,并且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使政府部门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还可以节约政府采购本身的成本开支,取得更好的效益,建设一个廉政的、取信于民的政府,增强政府采购工作社会满意度和认同感,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八号,2002-6-29.
[2]王利.谈谈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儿个问题[J].现代审计,2003(5):10.
[3]张艳.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实施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3).
[4]刘春艳.浅谈政府采购绩效审计[J].财务与会计,2005(4).
[5]杨鹏鹏,张研,杨亚争.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浅析[J].肃农业,2006(8)
[6]周英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J].审计与理财,2008(5):19-20.
[7]李江鹏.政府绩效审计重点与难点[N].光明日报,2008-2-20.
[8]钱国伟,沈晓白.购绩效审计的重点及评价标准[J].中国审计报,2008(6).
绩效审计5e理论范文2
关键词:公共项目 绩效审计 五E
公共项目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为目的,着眼于创造社会效益而不是以商业利润为主,进行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是对财政资金投入完成的公共项目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的审计行为,文中所指“公共项目”仅指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
一、 公共项目“五E”审计的领域范围
1、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是指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大体可以分为能源系统、水资源及供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邮电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六大系统。
2、公共卫生项目。公共卫生项目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改善人们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为目的的项目,包括环境卫生、营养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妇女保健和劳动保健等项目,如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等投资项目。
3、教育项目。教育项目是指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认知技能、劳动技能、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等为目的的项目。包括高等教育(大学)、基础教育(中、小学)、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等各级各类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项目。
4、文化项目。文化项目是以通过文化交流扩大人们的视野,改善和调整人们的知识结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加速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项目。文化项目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建设项目。
5、体育项目。体育项目是以增强劳动者体质,促进劳动者智力发展,减少因病伤而损失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劳动者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项目。体育项目包括:群众体育设施体育场、游泳池等。
另外,政府采购项目为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共项目。由于政府采购的主体是政府部门本身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受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于公共资金,政府采购职能的范围和目标是为了向公众提供服务,因此,要对政府采购实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用法律、规则、条例以及政策和程序来加以限定和控制。
二、公共项目“五E”审计的目标、内容
开展公共项目“五E”审计,是在使用财政资金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和公平性的绩效审计评估。
1、公共项目的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公共项目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到最低水平。这就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照经济参数,对项目投入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计算和对比论证的工作。公共项目是否体现其经济性,要通过反映微观经济效益的财务评估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国民经济评估对其进行测试。
对项目的财务评估,分析计算项目发生的费用,编制财务平衡表,计算评估指标,考察项目的营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据此判断项目财务可行性的一种分析评估方法。其目的是分析该项投资是否以市场最低的价格进行投资。如对体育馆、影剧院等有经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就应从项目财务角度对项目的营利状况及偿还能力来对项目绩效作出评价。根据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地区规划、部门及行业的要求,结合需求预测等具体情况,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分析财政投入代价及社会产生的效益,以评估投资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
但是,在公共项目上,这种货币性成本与非货币性收益是不可用绝对的效果来评价的,比如对一个医疗项目的绩效评估,该项目的收益便很难或者说不宜进行货币化处理,因此,不能以项目的经济性为绩效评估的重要准则衡量,而应以关注对公共项目的效率与效果等其他指标的评价。
2、公共项目的效率性
效率性是指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一项有效的活动应该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小的投入。
要评估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效率的大小或有无,首先,必须用一整套的评估指标体系来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定量指标来反映。对公共项目效率的评估方法应以“有无对比”(即建项目与不建项目对比法)为基础,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参数评估与多目标综合分析相结合的评估方法,设置通用指标。其次,效率性的核心是评价财政效率。财政效率是指政府资金投入与办事效果的比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该不该办这件事(目标),即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是否增进了公共福利,否则就是无效率行为。二是花多少钱办这件事(预算),即达到预想目标所需要花的代价,它通常由以目标―成本为特征的公共预算加以确定。投资同样的公共项目,花钱多就是效率低。三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是否值得,并计算其行政成本。
3、公共项目的效益性
对于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的效益评价,这不是一个简单数字表示就可以的,而是一套科学的理论,它是由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构成的复合概念。
政治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效益最根本的表现为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是政府的核心能力之一,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能力越强,政治上的效益就越容易体现。
经济效益,这与上述的经济性评价有一定的差别。这里所指的经济效益,表现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高低与否,政府能提供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考察经济效益以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利率和汇率等为重要衡量指标。
社会效益,是指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公共项目的供应及时到位,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和谐有序协调发展,没有明显的对抗和冲突。
4、公共项目的环保性
环境影响是公共项目绩效审计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公共项目评估。在公共项目的计划立项阶段,应当考虑生态可持续性的问题。生态可持续性是自然生态过程永续的生产力和持久的变换能力,从而使生态资本存量通过生态再生产的各个循环环节和合成与分解的转换机制能够达到保持或增加,至少不减少。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资源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计算环境影响指标时,采用各项环境污染物治理的指数之和的算术平均数。如果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很大,而项目各类污染物聚集的程度对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可以对各项污染物聚集的程序给予不同的权重,然后再求平均数。对于经过处理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标准的污染物对环境仍存在影响的问题,应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进行分析评估。
5、公共项目的公平性
开展公共项目绩效审计应当遵循审计公平性原则。这里指的“公平性”包括:一是审计主体活动本身的公平性,即审计执行程序的公平与否, 政策资源使用的一致性;二是审计对象的公平性,即项目的主管单位在实施公共项目过程中是否遵循了公平性原则,评价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生产是否体现了公平。
三、开展公共项目“五E”审计存在的问题
1、法规体系不完善
我国开展公共项目“五E ”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在审计环境、法律依据、审计操作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法规还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一套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对于其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形式等都还没有形成规范体系。
2、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方法体系
开展“五E”审计,需要有科学的审计评价标准来评价被审事项绩效的程度。我国政府现行的绩效审计缺少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具体表现在:第一,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目标分散,评估内容和侧重点判别很大,评估方法不一致,有一定的随意性。第二,对以前的项目无法用现行的标准去衡量,因而审计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四、开展公共项目“五E”审计的对策
1、改善研究状况,培养专业审计人才。
以加强公共项目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来推进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由于绩效审计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方法不同,审计项目中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是无法固定的,几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绩效审计中都有可能用到,所以这必须要加强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培养专业的绩效审计人才。成立公共项目绩效评估专家库,专家库里包括大学里的研究人员、法律顾问、运筹学专家等,在审计的立项环节,专家库的专家参与选项并提出意见,现场审计终结阶段,邀请专家参加业务会议讨论。
2、将绩效评估和财政预算相结合,实行绩效预算审计
在政府提出的年度工作计划中,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中抽查个别公共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如果该项目的预算超出预算目标,绩效评估结果令人难于接受,则可责成有关部门进行重新评估立项。这样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绩效。
3、逐步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
公共项目的“五E”审计,其目标是对政府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和公平性进行评价的审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实行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并举,审计绩效评估结合项目承办部门的内部评估,通过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方法,定期征求社会公众对此项目的满意程度等,最终以此作为审计绩效依据。
4、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第一,建立评估模型,合理确定指标体系和指标的权重,要建立经济指标――投入、产出、效能,第二建立灵活的管理指标,即是对实施公共项目的部门进行绩效评估,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研究“需要多少时间、人力、成本”“效率可以提高多少”,从而真正降低运作成本,第三建立绩效目标指标,主要是着重社会效益,人民的满意程度。
5、完善公共项目绩效审计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不断推动审计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
对于外部信息管理和沟通机制方面,立项阶段,审计部门选取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公共项目,在与各相关部门充分沟通确定可行的基础上立项。审计实施阶段,在媒体如报刊、网站上对某项公共项目实施绩效审计信息,制定调查表,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审计终结阶段,通过因特网公布审计结果,传递绩效审计结果信息,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于审计内部的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审计部门将绩效审计评估事项与发展电子政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电子化的绩效评估标准系统,进行及时的信息收集、分析。另外,审计内部人员通过OA与AO的交互功能,随时进行实时交流,集思广益,局领导可以对项目进行实时管理,按照项目进展情况提出新的意见,有利于控制绩效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资料:
1.刑俊芳,最新国外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5e理论范文3
关键词:绩效审计 创新 意义 现状 策略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它在各方面也要有所创新,由传统的效益审计转向绩效审计,否则很有可能不但不能起到服务社会的作用,反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什么又是绩效审计呢?绩效审计强调的是经济性、效率和效益,它是现金价值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同义词,审计机构或人员依规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监督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的活动。
一、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
首先,现今政府各部门都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开展绩效审计,定期审计监督各部门工作中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不但能够预防和腐败现象,而且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金;其次,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扩展了政府承担的经济责任的范围,经济资源越来越紧张,而开展绩效审计,则能够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最后,全面推进绩效审计,能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其使政府以最经济、最有效地方法使用管理资源的功能则正是政府须以人民利益为重的要求的体现。
二、绩效审计的现状
(一)目前的审计监督体制与绩效审计工作不匹配
行政监督模式的特点是各级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它是目前我国采用的审计监督体制。但是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审计机关的“实权”,只有审计报告在提交政府审查取得同意之后,审计机关再以政府名义向人大汇报,然后才能公布审计报告,这样不但缩短了审计报告的时效性,而且通过层层审查后,很多问题可能会被隐瞒,这些都不利于绩效审计的发展。
(二)审计结果的建议性不强
上述的绩效审计体制决定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使得我国审计的独立性有所削弱,这就造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报告的公正性,也导致审计结果某种程度的失真,难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也为实现绩效审计促进政府最有效利用资源的目标增加了难度。
(三)缺乏明确的审计准则和评价标准体系
开展绩效审计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审计准则和评价标准。我国的审计规范尚未建立真正适用于绩效审计的审计准则,虽然其赋予了审计机关监督职能,但主要是针对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同时,我国尚未有一套完整的通用性的指标体系及审计评价标准,审计工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虽然审计方法和技术不统一加大了审计人员在工作时的自由度,但也增大了审计的风险性,有时候即使审计机关和人员做了大量的审计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不但忽视了审计人员的辛苦成果,甚至可能导致审计结果的歪曲。
(四)缺乏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长期以来,审计部门中的人员总体上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审计人员仅是掌握财政财务审计知识与技能,缺乏工程、信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完全不了解,但绩效审计和审计对象的多样性要求审计人员不但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要掌握与审计对象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上述两种情况的落差使得审计人员难以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从而加大了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难度。
(五)审计取证手段和技术方法落后
在进行绩效审计时,不但缺乏证据收集的标准和方法,而且审计证据的收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审计手段与技术方法比较落后,目前主要是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分析法复核等,在审计手段上有的地方、单位还主要是依靠手工操作,计算机也只是运用在草拟相关文稿及归集数据,很少应用于审计软件包等信息化手段。
三、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拓展绩效审计目标,加强绩效审计理论研究
广义的绩效审计的目标是责任中的效率责任、效果责任和管理控制责任等,还有报告责任中的经营活动报告与经营目标报告。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时展潮流,绩效审计应拓展创新其目标,以促进科学配置、使用、利用资金和资源,提高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推动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政府应鼓励各界学者和相关专业人士加强对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如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主题研讨会,并把结果公布出来,以便审计人员在实践工作过程中有科学、可靠的理论做支撑。
(二)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
绩效的内容应以“5E”作为核心,而绩效计量标准应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一般原则。绩效的计量应针对绩效的基本内容进行恰当的界定。随着绩效审计的发展,绩效的计量方法从最初的单一的财务方法到现今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统计方法等。这样可以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将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或者可以根据细分后的绩效内容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计量方法。在评价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要遵循客观公正原则,要逐步完善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三)创新绩效审计工作方式方法
将事前审计与跟踪审计相结合。审计人员可以在事前或这者事中就介入被审事项,进行审计;跟踪审计是一种新型审计方式,它全面有效地事前监控、事中监控与事后监控。绩效审计应保证事前、事中与事后都有审计工作的介入,这样既可以降低出现问题的风险,而且在出现问题后,也能够更快地查出症结所在,从而可以及时解决问题。
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不但要合理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更要有所创新,加入一些合适的辅助方法,边开展账面审计工作边进行调查,尤其注意对那些非会计资料的审计。
(四)建立健全绩效审计报告与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绩效审计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体现了绩效审计的成果。绩效审计报告一定要实事求是,用词要精确,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应该要明确表明,并深入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提出实质且有效的建议。公众有知情权,应该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所做的绩效审计报告和绩效审计结果以适当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绩效审计的透明度,保证公众知情权,促进建设文明民主社会。
(五)提高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改善人员结构
绩效审计对审计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其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审计师的职业判断。更加的专门化和精细化是现代审计职业发展的一种明确的趋势。建立绩效审计职业制度有利于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与绩效审计职业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的问题有:怎样建立注册绩效审计师制度,注册绩效审计师的业务范围、能力框架管理和考核,职业素养以及深造等。还可在招纳审计人才时,多考虑有复合背景的人才,或者直接招其他专业的人才再进行专业的审计培训,也可以探索建立利用外部专家制度。
(六)加强绩效审计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
由于目前开展绩效审计内外部都存在问题,外部环境还不完全具备,内部条件也不成熟,因而在审计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审计时对绩效审计的风险还不够重视。为了绩效审计的顺利展开及其审计效果,应该加强绩效审计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可以建立相关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体制,并向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能降低绩效审计风险的注意事项。
(七)建立完善法规
要想开展绩效审计,法律法规是关键性的问题。完善的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关规范不但可以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工作时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利用法律漏洞牟取不法利益的行为。政府近年来颁布了很多相关文件,也确实完善了绩效审计体制,但其主要还是针对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为创新绩效审计,首先,应制定绩效审计准则与指南,明确并详细规定绩效审计的各个方面;其次,应成立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协调领导机构,可设立绩效审计发展委员会或绩效审计准则委员会,同时可吸纳各方面代表组成咨询委员会。
参考文献:
[1]艾虹.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创新审计对策.辽宁经济.2000(8):41-43
[2]张华峰.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山东商业会计.2008(1):16-18
[3]彭媛媛.中美政府绩效审计的比较与思考.审计与理财.2008(1):55-56
绩效审计5e理论范文4
关键词 公共危机救助资金;审计结果公告;绩效评价;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9.47;D6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2-0043-06
一、引 言
近年来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各方物品和资金从不同渠道向灾害发生地聚拢而来。若没有对救灾物资进行有效的管理,有的被利益驱使的不法之徒将会乘虚而入、趁火打劫,从而形成对公共物资的非法侵占。如前一段时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救灾物资的不透明等事件。这不仅延误了救灾工作,也损害了捐赠物资民众的同情心和知情权。随着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加强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管理,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防止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用于谋私的用途;二是保证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效用,最大限度提升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使用绩效。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公告内容的分析,对2003~2012年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筹集、管理和运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为政府部门加强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管理提供依据。
二、文献回顾
在国外,Ping-Fat Lau(1996)提出要为突发事故和紧急情况质量监控提供审计工具。《Auditing tool for monitoring quality of accident and emergency attendance records》提出对突如其来的医疗事故引入审计机制,对整个过程的质量监控提供管理工具。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将审计机制引入突发事故和和紧急情况管理案例。近年来,国外各种灾害危机的绩效审计也是百花齐放,公共危机审计进入了一个空前兴盛的时期。特别是美国、加拿大等世界两大板块会合和相互作用的地震带、断层带,是地震多发地区,其危机绩效审计也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另外,哥伦比亚、爱沙尼亚、萨尔多瓦、巴基斯坦等自然灾害和战争频发地区也相应地建立了危机审计机制。不列颠哥伦比亚审计委员会办公室(1997)对防震绩效审计作出了更深刻的探究。对于公共危机资金的管理,Sonia Ospina,Nuria Cunill Grau,Ariel Zaltsman(2004)创建的公共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对调查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开启了公共资金绩效评价的先河,为越来越多的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我国,各种公共危机审计的研究也是热火朝天。其中,以毕秀玲为首的一批国内专家颇有建树。很多研究对政府的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绩效评价予以了肯定的结论,但是,也有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目前国内对公共危机审计的研究主要从审计报告的依据和格式(毕秀玲,2012)、救灾资金审计的原则(华金秋,2008)、突发危机事件的审计应对程序(张林军,刘西林,2009)、公共危机审计现状、问题分析和完善对策(毕秀玲,2010)、重大突发事件的审计内容和方法(杨永和,2010)、重大突发事件的全过程审计(王中信,2009)等方面进行研究,覆盖面较广,挖掘度较深,科学性较强。但是,对政府审计报告和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价研究相对较少,从而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出现了空白。关于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绩效评价的文献不多,其中,王如燕(2012)从突发危机事件紧急救助资金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入手,探讨了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紧急救助资金审计的必要性及资金绩效审计的特点,阐述了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紧急救助资金审计的意义。
总之,已有文献在公共危机救助资金和公共危机审计上已有一些成果。笔者期望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审计公告来对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围绕真实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回应性6个维度,对公共危机救助资金进行初步绩效评价;然后,构建三级指标体系,对公共危机救助资金进行再次细化的绩效评价。
三、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初次绩效评价
公共危机救助资金是指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有关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救助用途的专项资金,也包括公众和慈善机构对公共危机事件捐赠的资金。由于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用途比较特殊,不管是来源于政府或是公众的资金,都必须用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恢复和预防。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绩效评价正是对这些资金的筹资、管理和使用作出科学性、客观性、综合性的评价,以保证发挥其资金使用的效率最大化和运作规范性。本文就是根据政府审计部门(审计署和各审计厅)作出的公共危机审计公告,透过其披露的内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筹资、管理和使用作出科学、客观和综合的评价,以保证发挥其资金使用的效率最大化和运作规范性。
(一)研究设计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它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作出定量分析和关于事实的判断及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样本数据涵盖了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2003~2012年关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审计结果公告。样本总量共132份,包括: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17份,省级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115份(其中,北京7份,天津2份,河北7份,山西8份,吉林4份,黑龙江6份,上海8份,浙江5份,山东7份,安徽8份,福建3份,湖南4份,河南1份,广东6份,江苏5份,江西4份,重庆4份,四川7份,云南3份,陕西5份,甘肃7份,青海2份,宁夏2份,剩余8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无审计结果公告或与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公告重复)。
通常,政府绩效评价或政府绩效审计都采用“3E”标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或“5E”标准(加上公正性和环保性),本文将审计公告的真实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回应性作为分析指标,对每个指标进行界定。然后将审计公告中与这些指标相关的词汇作为关键词,抽取公告中的核心信息,对审计公告的内容进行量化(指标体系和关键词见表1)。在132 份审计公告中,挑选出有效句子、词语进行计数码,每出现一次相关关键词便计数一次,并区分每个关键词是成效还是问题,得到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绩效评价各指标的频次。
在分析单元中,每出现一次关键词便计数一次,得到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绩效评价中各分析指标的频次。在132 份审计结果公告中,共挑选出1 052条有效语干。由于132个审计公告由同一人编码,编码不一致的可能性较低,不需进行信度检验。
(二)实证结果分析
从成效与问题看,由表2可知,1 052条语干中,成效有674条,该统计结果符合政府绩效审计的本质,即通过绩效审计,指出问题和风险所在、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使得成效较好。在成效中,真实性(32.64%)、回应性(31.31%)和合规性(17.66%)所占比重较大。这说明各级政府比较重视公共危机救助资金审计,信息披露比较真实。另外审计意见和建议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整改落实,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救助资金的支出和管理也日益规范。同时,合规指标的落实也相对到位。在问题中,效果性(28.57%)、真实性(23.54%)和效率性(20.37%)比重较大。效果性问题说明较多的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真实性问题说明公共危机紧急救助资金在筹集、管理和使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规范和不真实的现象,仍然存在小部分挤占挪用救助资金,私自改变资金用途,等问题。
从地域特征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审计公告分别为56份、46份和30份。东部较中部和西部对公共危机紧急救助资金的审计更加完善。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政府对公众受托责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从审计主体看,由不同审计主体之间关键词的χ2 检验结果可知(见表3),在各指标中,不同审计主体之间的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回应性方面,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构的统计结果差异显著,说明审计署比地方审计机关拥有更高的整改落实力度,且收效明确。
从时间分布看,2003年的审计公告有2份,是针对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5年的审计公告有2份,一份是云南大姚地震抗震救灾审计公告,另一份是印度洋海啸捐赠款物审计公告。2008~2012年的每年审计公告分别为15份、16份、61份、21份和15份,这些都是针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及其恢复重建的审计公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对公共危机审计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从审计类型来看,关于“非典”防治的审计公告有2份,关于汶川抗震救灾的审计公告有34份,关于汶川灾后重建的审计公告有89份,关于其他公共危机事件的审计公告有7份。因此,越是严重的公共危机事件,政府给出的关注程度越高,审计工作也越到位。另外,对于同一公共危机事件(例如汶川地震),关于恢复重建的审计公告明显多于抗震救灾的审计公告,说明相对于社会捐赠资金(其救助资金绩效评价可能通过慈善基金会的社会审计解决),政府更关注于重建资金的跟踪和审计。
四、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再次绩效评价
(一)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初次评价仅用6个指标对公共危机救助资金进行绩效评价,结果相对粗糙,本部分通过构建一套指标体系来进一步评价(见表4)。各项指标的权重不能平均分配,它取决于各项指标重要性的权衡和评价,反映了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绩效评价的重点、难度以及在资源精力投入的差别。
(二)评价结果
对132份审计公告按照表4的指标体系进行打分并按照地区对审计公告进行打分,结果见表5,评分规则为每个审计机构各份审计公告得分的平均分,例如,重庆市审计局评分=(42.45+47.45+55.25+50.75)/4=48.98。根据上述评分结果可以直观、明了地看出各个审计机构的评分及其排名情况。
(三)评价结果分析
总的来看,各审计机构对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规范公共危机救助资金征收、使用、管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对于理想模型的评判指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就说明了对公共危机救助资金审计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从排名情况来看,评分前三名的是河南省审计厅、天津市审计局、福建省审计厅,排名末三位的是青海省审计厅、云南省审计厅、宁夏自治区审计厅。而国家审计署则排在第11位,属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地域分布来看,排名前几名的属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排名后几名的属于西南和西北地区。而东北地区的审计机构评分普遍较高,中部地区的审计机构得分也不算太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公共危机方面的审计也相对完善。
从评分区间看,40~45分和45~50分区间的审计机构数量最多,都是5个。30~35分和70~75分的审计结构都是2个。总体符合统计学的正态分布,说明整个评分结果还是比较符合客观事实规律的。
六、结论与建议
我国公共危机审计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数年公共危机的历练,取得了较快地发展。基于公共危机审计结果公告,从内容分析结果看,关于真实性和回应性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大。这充分体现了审计披露和监督的职能,发挥了审计发现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另外,在合规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无论是审计署还是地方审计机构都对真实性和回应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说明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在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公众不仅需要了解这些资金的处置是否遵循了法律规定或规章制度,还希望了解执行政府投资项目的款项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或效果,也说明我国政府职能正逐渐从一个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公共财政环境中,正面临着从遵循受托责任到结果受托责任的关键过渡阶段。而对于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专项审计,则缺乏一定的制度性和规范性,内容比较单一,程序缺乏保障。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但是离理想的公共危机审计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公共危机审计相关的制度法规相对欠缺,各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公告形式各异、参差不齐,缺乏一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针对以上问题,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对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管理的建议。第一,落实专款专用,做到专人专责。公共危机救助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挤占挪用,变更资金用途。尽可能做到专人专户管理公共危机专项救助资金,杜绝、假公济私的现象再次发生。建立专款专人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若发生违纪违规现象,将明确从重处罚。第二,按时下拨资金,及时结算收支。由于公共危机紧急救助资金的特殊性,必须按时及时地下拨专项资金,才能有效地进行紧急救援和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否则将延误黄金救援时机,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另外要及时进行资金结算,既有利于发挥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也有利于各部门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三,加强资金概算,细化资金用途。加强公共危机审计概预算工作,细化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用途,避免不法分子从中谋取私利,防范于未然。切实提高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经济性和效率性。第四,强化科学管理,提高运营效率。通常,公共性危机救助资金数额较大,做好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运用财务管理的理念运营专项资金,不仅可以提高公共危机救助资金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还能提升政府各部门的威严形象和办事效率。
对于公共危机审计的建议。第一,规范审计框架、强化审计制度。可以借鉴国外审计报告的形式,在原来格式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审计报告中的标题框架。同时可以效仿美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以公共危机审计为契机,尝试出台政府绩效审计准则,逐步推进国家审计机关对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兼顾,开辟具有我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之路。第二,扩大审计范围,充实审计内容。在原有审计范围的基础上,扩大审计范围以获取更充实的报告内容。例如可以充实的内容包括审计背景、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结果、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意见等。第三,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力度。可以借鉴加拿大地震预防审计报告的做法,就政府部门重要的应急准备工作的评估情况出具审计报告,明确政府各部门预防工作的充分程度,以此督促有关部门加强风险应对,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促进事前审计的开展,强化事中审计的力度,缩减事后审计的间隔。第四,完善整改措施、细化反馈结果。改进和完善审计建议,提高其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的建议不仅要具有针对性,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尝试对被审计单位业务的持续运行提供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毕秀玲.我国公共危机审计实践状况分析与完善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10.
[2] 王中信.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程过程跟踪审计方式探讨[J].审计研究,2009.
[3] 杨得明,夏敏.重大自然灾害后的政府审计行为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
[4] 张林军,刘西林.社会突发危机事件紧急项目审计研究[J].软科学,2009.
[5] 毕秀玲,牟韶红,陈娜.国外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实践及借鉴[J].审计研究,2012.
[6] 张栋.完善我国公共危机审计报告的研究――基于国内外审计报告的比较分析[J].齐鲁珠坛,2012.
[7] 王如燕.突发危机事件紧急救助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2.
[8] 洪丹,姚晖.救灾款物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气象灾害为例[J].会计之友,2012.
[9] 蒋伟,王如燕.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紧急救助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审计研究,2011.
[10] Sonia Ospina , Nuria Cunill Grau , Ariel Zaltsman. Performance evaluation-public management improvement and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J].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04,6(2):229-251.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Public Crisis Bailout Funds in China
――Content Analysis on Auditing Announcements
Zhang Zenglian
(Dong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