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性服务业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范文1

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和不动产抵押等,它通过渗入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

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大量实体制造业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而把美国本土打造成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同时,在里根及其后续继任者的极力推动下,以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目标的“华盛顿共识”在拉美和西方国家迅速推行。1999年,美国政府正式废除1933年颁布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取而代之的是“Gramm-Leach-Bliley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上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概念一度迅速转化为Nasdaq网络泡沫的推动力量,网络概念股均被爆炒至上百甚至数百美元的离奇价格。2002年Nasdaq网络泡沫破灭,正式宣告美国虚拟经济进入了危机动荡期。美国原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生产力的飞跃,但由于美国本土缺少实体制造经济,所以信息科学技术并没有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而成了虚拟资本投机的工具。

网络泡沫破灭以后,总计将近10万亿美元的资本从Nasdaq股票市场夺路而逃,同时“9・11”后美联储大幅降息至二战以后最低水平1%,并维持这一利率长达1年之久,造成了超级低廉的信贷成本。逃离的网络资本利用廉价信贷,在金融杠杆作用下不断投机,随即制造了厉地产泡沫。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根据美国财政部对美国次贷担保债务凭证(CDO)市场的统计:2005年CDO市场总值为1510亿美元,2006年为3100亿美元,2007年仅第一季度就达2000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华尔街的精英们甚至发明出了CDO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极度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以致面对次级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连小布什总统都自嘲华尔街喝醉了,老是推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金融投资工具。

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宣告了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华盛顿共识”所确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破产。美国金融危机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国内投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一旦第一块骨牌倒下。就会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第二,由于各国金融的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的资本市场造成了强烈冲击。这些事实再次证明了放任市场自由发展最终将导致市场危机,金融自由化必须慎之又慎。因此对内我们要严格控制金融混业经营带来的连锁风险,对外更要控制金融开放的业务范围和节奏,设置适当的“防火墙”,防止国外金融危机对本国金融体系的传染。

其次,发展虚拟经济必须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当前我国沿海地区和其他一些重点城市正在全力以赴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即把大批制造业转移出本地,将腾出的空间作业态转换,重点发展金融、通信和设计研发等现代服务业。此刻,如何避免美国经济所走的弯路,避免经济过度虚拟化后形成泡沫经济,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我们眼下正在探索发展的生产业,应当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生产业也称“2.5产业”,介于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包括设计产业、创意产业、科技交流和科技服务等;它既是服务业,又和实体生产性经济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产业,既可实现产业升级,又可有效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变质为泡沫经济。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范文2

关键词:专业服务业;国际化;驱动力

专业服务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活跃。伴随着全球跨国公司跨国投资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从事专业服务业这一行业的国际专业服务公司也开始了跨国投资经营。使得这一行业由不可贸易、当地化极强转向跨国界扩张。

一、专业服务业的概念和特点

专业服务是拥有特殊知识、技能和责任的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一系列专业的服务(UNCTC,1990)。这些服务被认为是知识性的工作,因为数据和信息是这些服务的主要产品(Drucker,1988)。Feketekuty(1986)将专业服务定义为拥有专业或专门知识的专家,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按照客户需求,为客户在某一领域提供特殊服务的职业。国外开始注意对专业服务业的研究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而且大部分是针对专业服务公司进行的。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服务部门的分类界定,专业服务业包括: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和簿记服务;税收服务;建筑服务;工程服务;土木工程服务、城市规划和风景建筑服务、医疗与牙医服务、兽医服务、助产士、护士、理疗家和护理员提供的服务及其他服务等。诸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公证处、信息咨询、建筑工程设计教育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

本文采用国内较为广泛的专业服务的定义,即是指当事一方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经验和有关信息,向委托人提供的具有智能性的服务。专业服务业,就是以有偿的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在律师、会计、咨询、建筑、工程、医疗等方面提供各种各样的知识、技术、信息、智能服务的行业(张建民,1998)。本文所研究、所针对的专业服务业主要集中于国际上研究比较广泛的诸如会计、审计和簿记服务、咨询、计算机服务、法律服务、广告和工程咨询等相关服务行业。

二、专业服务跨国公司国际化形势

根据UNCTAD(2004)贸易发展报告,专业服务业的主要影响在于它对于知识产生的贡献并将其传播到其他生产活动中和社会实践中。它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商业和投资基础设施。20世纪80年代开始,专业服务跨国公司开始在国际上大规模扩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发展中地区市场对专业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加,发达地区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长期的专业服务经验,向发展中地区大量开展国际直接投资,开始专业服务的国际扩张。

以国际会计专业服务为例,我们从表1可以看出以“四大”为代表的国际会计专业服务公司的国际扩张的强劲增长势头。各大会计公司在扩张的过程中不仅通过在全球扩张其办事机构数量和合作者数量来增强其实力,还通过公司合并等方式增强其公司竞争力,这一点由曾经的“”到今天的“四大”这一转变可以看出。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各大会计公司全球盈利的丰厚程度,根据各大会计公司年报,2007年,德勤、安永、毕马威和普华永道四大国际会计公司盈利分别是231亿、211亿、198.1亿和252亿。如此好的盈利成绩,无疑是专业服务公司国际化的强大推动力。

三、专业服务业国际化驱动力机制分析

专业服务业的国际化从20世纪初开始,到80年代迅速发展,并且规模急剧增大。跨国专业服务公司不论是全球地理位置的扩张还是其全球获利水平上,都达到了惊人的增长速度。这种国际化的趋势是诸多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相互作用机制如图1:

(一)外部驱动因素

1、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作用。服务业国际扩张的动力,尤其是专业服务业的跨国扩张,其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需求推动或者说是客户推动(Erramilli and Rao,1990;Aharoni,1993b)。Aharoni(1993)认为PSFs(人员行为形成因子)。首先是因为本土的客户跨国经营开始的,由于客户要进行跨国经营,使得PSFs跟随客户到海外市场发展,这即是需求推动或者说是客户推动。制造业生产的国际化产生了对金融、会计和法律等服务的需求,为了满足国内制造业国际化的需要,专业服务企业跟随进入东道国提供服务。而在跟随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经营的过程中,国外专业服务公司不断积累服务经验,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进而有能力主动在国外寻找发展的机会,实现从跟随战略到主动寻求新市场的国际化战略转变。

2、企业非生产性活动的外部化趋势的加强。另一个国内和国际服务部门的重要发展的推动力是非服务部门的企业将非生产性活动的外部化趋势的加强(Dunning,1989;Lowendahl,1997)。这一点对于专业服务业诸如会计、审计和法律等服务业部门的跨国扩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非生产性活动的外部化即所谓通常意义所说的外包,而这里的外包不是生产的外包,而是企业非主要活动的服务外包,更确切的说是某些专业服务的外包。如很多大型公司都将其公司会计、审计工作交给专业的会计、审计公司去处理,而公司内部不再对类似事物进行专门的处理。这种性质的活动的外部化可以使得公司降低成本,增加灵活度,将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水平。不仅影响成本结构,同时也影响长期的竞争形式和改变公司所面临的风险。

3、进入壁垒的降低和专业服务管制放松。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开始对外资开放自己的服务业市场,以期实现全球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由于贸易壁垒的降低,还有政府或者专业限制的放松是对于专业服务公司的大量国际扩张有竞争力的解释之一(UNCTC,1988)。鉴于专业服务业的特殊性(如法律业的特殊政治原因、广告业的特殊文化原因),专业服务业一般是严格受国家或者行业联合会的管制的(如会计、法律)。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种区域性的专业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加强,各种区域性组织如OECD、北美自由贸易区等通过“自动互相承认”资格、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等逐渐放松国家层面上对专业服务的限制,促进了专业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

4、科学通讯技术的便利。虽然没有验证,但是人们都广泛认为科学技术的引进对于沟通方式和交流过程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专业服务公司来说,公司服务客户的过程是基于人与人的交流的基础上的,而通讯技术的引入对于交流的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电信和传递技术逐渐消除了服务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障碍,服务的不可储存性和不可运输性的传统特性发生了改变。从此,原来需要同时进行的许多生产和消费服务现在可以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分离,银行、保险、医疗、咨询和教育等原来需要供需双方直接接触的服务现在可以采用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通讯革命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国际间可贸易性。因此通讯技术是专业服务国际化过程的重要载体。

(二)内部驱动因素

1、取得规模经济和消减服务成本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专业服务业的需求,除了大的跨国公司,大量的中等或小规模的业务的顾客需求增加,专业服务企业面临着在地理位置上扩展商业存在的压力,同时也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消减服务成本,以吸引更广泛的客户。于是专业服务在世界各地广泛的展开。服务企业所追求的不仅是为跨国公司服务,而且更多的是为当地的公司企业服务。

2、自身“学习效应”的需要。专业服务企业更多的是依靠专有技术和经验诀窍,这既容易消逝也易被模仿,借助全球扩张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得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得以更好地利用,还能够在全球扩张中更多地积累和创造新的经验和知识,拓展企业学习、知识创造的范围和基础,形成我们今天通常提到的“全球学习”效应。专业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行为提高了企业的声誉,使它在服务尚未售出之前就已经成功地推销了可信赖的承诺(即使要价更高或是实际服务质量的不可预见也并不会给顾客产生多少信心动摇)(郑琴琴、李志强,2007)。

3、专业服务公司公司制形式的变更。Baden-Fuller (1993)认为是PSFs的法律规定的公司形式的改变促进了其国际的扩张。因为,通常情况下专业服务公司是合伙制形式的公司制形式,这就意味着,合伙者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法律规定的合伙专业服务公司合伙者可以承担有限责任这一制度的改变是PSFs国际化的一种原因。美国、欧洲的专业服务机构开始采取有限责任合伙制(LLP)的形式、有限责任公司(LLC)或股份有限公司(Inc.)的形式。这些所有制形式对于企业自身降低运作成本和风险、谋求更快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郑琴琴、李志强,2006)。所以,专业服务公司公司制形式的改变无疑是减轻了专业服务公司跨国投资的负担,增强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更利于公司的跨国发展。

(三)我国面对专业服务业国际化趋势的对策

为应对激烈的竞争,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方法和先进技术,促进我国专业服务贸易逐步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促使国内专业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总体服务水平,从而推动我国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1、树立国际竞争观念。国际化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要努力在竞争中求生存。不应有恐惧或依靠政府保护的思想,要树立国际竞争意识,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发展经验,加强联合,组建集团型专业服务机构,开拓专业服务业市场,提高我国专业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健全我国专业服务业法制环境。虽然我国已经先后颁布和制定了很多有关专业服务行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与发达国家专业服务业法律体系相比还是明显滞后,缺乏系统性、先进性,很多方面的细则欠缺,而且执法不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建立良好的法制法规体系、规范的运营专业服务,才能更加吸引国际著名专业服务机构的投资,改善我国专业服务市场环境,大力推动专业服务的发展。

3、加强专业服务监管。国家应加强对专业服务的监管,对专业服务执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执业人员遵守职业纪律和准则的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参照国际标准,制定各服务行业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对专业服务执业机构定期进行评估,适当提高专业服务执业人员的资格。努力实现市场约束,政府规制和专业服务团体的自我规制三者的最优结合的规制监管体系。

4、努力培养高素质专业服务业人才。借专业服务国际化这一良好机遇,通过在国际专业服务公司的从业经验等,努力培养一批国际化、高素质专业服务人才。专业服务质量的好坏是通过人才能力的高低体现的。只有切实提高专业服务从业人员的从业素质、服务能力,才能更好的发展专业服务业。

参考文献:

1、Suddaby R.. , Cooper D. J., Greenwood R.. Transnational regulation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Governance dynamics of Weld level organizational chang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7(32).

2、郭萍,张旭昆.专业服务市场的规制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3).

3、郑琴琴,李志强.专业服务业跨国公司全球发展的启示[J].环球中国,2007(6).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范文3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

当前我国服务业正面临一个主要的机遇期,特别是在现在国家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尤为重要。从世界角度看,服务业产值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这样的情况下,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化程度和城市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一、传统服务业与新时代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一)伴随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各专家学者对服务这个名词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共识,没有那本书或文章定义的服务的内涵被广泛认可。学者专家也都是各执己见。

1.传统的服务业比现代服务业多,是目前所面临的事实,传统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婚庆、招待司仪、保洁公司、出租车公司、中介公司、保安公司等等。似乎在人们的思想中,从事服务业的工作就是低人一等,工作没有任何的价值可言;不需要任何的上岗培训,是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可言的,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做。这种对传统服务业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人们对服务业的从业热情。这种认识是荒谬的。不论是从服务这一名词产生,还是各国学者对之一名词的释义都没有得到统一的认知。马克思认为服务就是服务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服务也可以提供使用价值。生产性行业是有工业和商业组成,因此服务不创造创造价值,服务不是生产性的劳动,这是亚当・斯密所认为的。美国经济学家希尔基于服务与生产的关系角度给服务下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定义,指出:“一项服务生产活动,即生产者的活动会改善其他一些经济单位的状况。”

根据各专家学者在服务这个范畴形成、认识、发展的过程的可以看出,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服务业的理解认知也是一步一步的加深,推动着服务业的向前发展。在中国同样是对服务的理解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权威的观点。

2.“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按照上述描述,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新兴服务业,还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现代服务业一般包括:(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

二、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服务业服务层次、生产能力以及内部结构布局相对落后,顺应时展及时提出“现代服务业”的这个概念,意味着特殊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它是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的思考和内涵上的新认知。

1.现代服务业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是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一个明显特征。

2.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就拿相对地位来说,现代服务业明显上升,传统服务业显著下降。

3.行业就业弹性差异明显,就业弹性是衡量行业增加值比重对行业就业比重的敏感性。

4.中国服务业比重被低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特征。

改革滞后、产业性质定位、就业压力和企业体制抑制服务专业化、低消费率、开放程度以及观念和政策造成服务业现状的关键因素。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

1.服务业总量不足、发展滞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均处于较低水平,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及其内部行业相互之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三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垄断性较为严重等,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3.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距有进一步扩大,主要体现在服务行业的就业增长这方面的源动力和服务业人均增加值的差距扩大。

4.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滞后,服务需求弹性偏低,主要体现在整体与局部的服务业。

四、现阶段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对外发展路径

(一)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1.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健全的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就是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的优化;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大型的服务业集团,促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及品牌化经营。

2.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基础设施服务要向社会开放,实现服务社会化。

3.大型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的位置,依据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服务功能、功能定位着重发展相关的服务业。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对外发展路径

1.政府引导,为现代服务业走出去创造一个有利环境。

2.分步逐渐开放我国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分步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注重开放程度,处理好开放过程中对我国服务业造成的冲击。

3.确定引资目标,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五、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扩大中央财政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政府要对具有战略意义的服务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大扶持力度,给与政策税收优惠,助其快速健康发展,在企业发展到有足够的实力走出去的时候,政府要尽可能的帮助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方针政策。在最大的可能范围内予以支持。

3.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政务的信息资源比单个企业丰富数倍,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有利于企业信息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便于企业做出可靠的决策。

4.成立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

5.鼓励培育国内服务企业走规模经营发展道路。规模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国的服务业企业规模相对来说都比较小,企业按照自愿、平等和互利的市场原则下进行产业整合,重组购并,使有管理经验和实力的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提高我国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发展中国的服务业跨国公司,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六、总结

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战略支点,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敢于突破,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向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看起,甚至超越他们。(作者单位:1.河南工业大学;2.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范文4

(一)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和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的结合体。它是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为主,商务服务业的内涵包括营销、广告、公共服务、建筑、科学与工程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信息处理服务、物流配送服务以及研发与技术服务。

由于现代服务业所涉及的具体服务行业多数在工业生产、产品制造和商品销售领域,因此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1)资本、技术、产值密集化。由于广泛参与工业生产,具有高附加值;(2)信息化。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运用而逐步兴起的;(3)创新化。现代服务业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服务行业的新领域,并为许多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服务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其中集中了现代服务业精髓的生产部门的作用日益明显。从服务业的增加值来看,在发达国家占GDP的比重为60%~70%,在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低收入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低,但也都有所提高。

(二)产业集群与服务业

亚当・斯密以手工制针场为例提出了分工理论,这是产业集群理论的最早起源。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从3个要素对产业地区性聚集做出解释: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的投入及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之后,韦伯用工业区理论解释了产业集群现象,他认为:影响企业集聚的因素可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刺激经济增长的产业特征,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空间集聚,这一观点经过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

现代服务业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体现为“粘合剂”,是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经济竞争力提高的助推器。夏普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粘合起来的灰泥。首先,现代服务业与产业集群的重要联系表现在服务业作为生产工业中间投入的组成,通过对工业制成品的“软化”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基本要素;其次,现代服务业在传统服务业中脱颖而出,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加深的表现。杨小凯提出了“分工经济的网络效应”,即“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在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建立起来的互相关系,而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这一特性正好满足了产业集群专业化的需求。

二、现代服务业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机理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当一个稳定行业内的企业逐步适应了特定的经营项目,那么就要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指引下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事自己具有优势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剥离那些不擅长的生产经营项目。行业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其中在原先行业中处于非生产性的服务部门也会进行相关部门的整合,逐步地独立出来,成为与原主要生产企业紧密相连的专营服务企业。伴随着行业专业化分工程度逐步加深,细化过程的进行将使得行业内生产企业的数量相应增加。

现代服务业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现代服务业在渗入工业生产过程中又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化分工。

事实上,市场竞争压力和地理集中是使各种要素构架成一个系统的必要条件。市场竞争压力激发了市场竞争者的创新能力,地理集中将要素结合成为了整体,协同化作业日益提高,而作为产业集群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现代服务业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现代服务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高级生产要素。这里的高级生产要素是指有别于初级生产要素,比如自然资源和非熟练劳动等的包括金融资本和先进技术在内的相对稀缺要素。现代生产多以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作为前提条件,因此,高级生产要素的提供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2)现代服务业能够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相关的配套服务将单个孤立的企业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进行企业合作、资源共享等多种互利互惠的活动。配套的相关服务行业的完善是产业集群长久发展的动力。

三、依托现代服务业,促进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从当前来看,一汽具有典型的“大而全”特征,企业主要从事最终产品的生产,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紧密,依赖性较强。生产过程内化现象严重,缺乏市场化的专业分工,相关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为了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一汽产业结构重组

首先,剥离一汽中生产水平较为落后的项目,主要淘汰那些市场需求前景不旺的汽车类型。其次,促进汽车零配件生产的独立化,尤其是加强零配件生产本地化进程,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一汽应将人力物力集中到具有优势的汽车研发以及生产技术的改进上,并完善以长春―吉林为 “双核”的汽车产业园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两地的生产联系。

(二)大力发展与汽车相关的现代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对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意义重大。汽车产业的重组,新生产工艺的研发,高技术人才的引入都需要资金作为保障,因此,金融信贷行业应当抓住汽车产业发展的时机,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模式带来了生产销售领域的变革,互联网的普及有助于汽车产业内部生产成本的降低,管理方式的改变,缩短了产品的周转周期。现代汽车生产产业链的形成离不开电子信息系统的运用,而汽车生产产业链的形成是产业集群出现的前提。因此,应及早建立汽车产业信息系统。长春市应围绕汽车园区加强网络设施建设,电信部门也要积极投入到变革中去,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做好服务工作。

物流服务业是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物流业的建立同样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在企业内部,一汽已经运用了相当数量的物流软件和硬件设施。为了促进物流服务业的发展,长春市还应进一步加强道路建设,同时对物流行业实行有关优惠政策,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三)降低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范文5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化动因;创新系统

Abstract:Withtheintegrationoftheglobaleconomy,componentsofanationalinnovationsystem(NIS)haveintensifiedtheinteraction,exchange,andcooperationwiththeircounterpartsinothercountries,andthisfurthermakestheNISasawholetowardinternationalization.Because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s(KIBS)areplayingamoreimportantroleinanyNIS,thereshouldbeaninternalrelationshipbetween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thesetwo.Basedonacriticalreviewofexistingtheories,thispaperexploresthefunctionsofKIBSintheNISandanalyzestheinternationalizationdriversofKIBSfromaNISperspective.

Keywords: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s;internationalizationdrives;innovationsystem

一、KIBS国际化动因现有理论研究及评价

由于服务的不可储存性、异质性及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与制造业明显不同,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不能采取线性的方式逐步推进,而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1]早期关于服务业国际化动因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上。如Dunning(1989)将基于制造业的“国际生产折衷论”应用于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认为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也需要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并且只有同时拥有上述三大优势时,才能进行有利的对外直接投资。[2](5-39)之后,很多学者从更多角度对国际化动因进行了分析。Lovelock和Yip(1996)从市场驱动、竞争驱动、技术驱动、成本驱动、政府驱动五个方面分析了服务业国际化的动因。[3](64-86)李慧中(2004)认为,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论”对服务业的适用性是不突出的,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产品差异条件下追逐规模报酬的产业内贸易导致的结果。[4]郑吉昌(2004)则将服务业国际化动因概括为生产性和消费的拉动、供给的推动(专长、劳动力)、服务业的竞争、进入壁垒降低(标准成本化、全球范围优势)和服务贸易自由化、赢得信赖以及全球学习。[5]魏江等(2004)认为,KIBS国际化是需求拉动及供给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需求方面是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及竞争的需要,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它更擅长的企业,实现价值链的分工,使KIBS企业有了进一步生存的空间;供给方面是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而主动向国外扩张。[6]

以上学者尽管从不同角度对服务业及KIBS国际化动因做出了解释,也注意到服务业与KIBS、与制造业的差别,但是,这些学者更多地是从产业角度来进行分析,注重的是服务的特征。KIBS不仅仅在于具有服务性的特征,还具有创新性特征,这也是KIBS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现有的研究忽视了KIBS具有创新功能的特征,忽视了KIBS在创新系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据KIBS的特点,在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创新系统的视角对KIBS国际化动因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更为圆满的解释。

二、KIBS创新特性及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及功能

在知识经济下,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并逐渐取代了土地、资本、劳动力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及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创新过程的关键所在。KIBS具有知识生产和知识扩散的功能,在创新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非一般的生产和消费部门。

(一)KIBS创新特征

KIBS创新是指发生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的创新行为及活动,是KIBS与客户利用各自的知识及技能,为完成一项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任务而做出的一系列合作行为。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具有显著的高客户相关性,即KIBS与客户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创新服务质量的高低依赖于KIBS与客户的交互作用。在创新中,客户与KIBS之间的知识流动是双向的:KIBS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在交互中传播现有的知识,同时通过客户反馈也加强了KIBS本身的知识基础,扩大了KIBS的知识存量,并可能引起新的交互作用。Strambach(2001)建立一个模型(见上图),将KIBS知识过程分为明晰知识和缄默知识的获取、知识的重新整合、知识向客户企业的转移与扩散三个阶段,说明了KIBS与客户间的这种知识流动及交互作用。[7](53-68)

(二)KIBS在创新系统中的角色

KIBS创新具有高客户相关性,这不仅仅促使其本身必须具备高的创新性,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也使其有可能将创新性知识传递、扩散给客户,即KIBS不仅仅具有知识生产的功能,也具有知识扩散的功能。具体而言,KIBS在创新过程中主要有三个角色:创新推动者(Facilitator)、创新转移者(Carrier)及创新来源(Source)。[8]

1.创新来源(提供者)。KIBS在进行创新时是创新主角,KIBS为制造业或其他服务行业提供服务或知识,提供创新概念及思想,并与客户企业紧密联系共同完成创新。Hertog(2000)认为,KIBS作为知识及创新的合作生产者,是一种私人知识库,即所谓的“第二知识库(theSecondKnowledgeInfrastructure)”或“新知识库”①。[9](491-528)如广告商为客户开发并组织实施一个新的广告策略。

2.创新推动者(合作者)。KIBS企业为客户的创新提供支持服务,但创新本身不是来自KIBS,也不是由它从别的企业扩散到客户企业。如管理咨询公司协助客户开发一种新的服务分销渠道或引入一种新的会计制度,在这里,KIBS为客户传递它们需要的知识或服务来支持创新。3.创新转移者(购买者)。KIBS企业将现有的创新从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传播到另外一个行业或客户企业,创新本身不是从KIBS产生的,KIBS只是一种中介。此时,KIBS也扮演着购买者角色,即KIBS从制造业或者其他服务行业购买知识、设备及资本品,但KIBS在购买后还承担一个重任,即将该产品客户化,适应客户的需求。如KIBS企业为客户引进及实施一个先进的、创新性的ERP软件,并将该软件客户化。

可见,KIBS在创新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它的知识生产和知识扩散的功能,是创新系统的节点及桥梁,是创新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KIBS在创新过程中扮演多种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KIBS本身作为一个创新主体,在不断进行内部创新的同时,也为创新系统中的其它主体提供了创新的平台,对创新起到催化作用。

三、国家创新系统的国际化扩展——KIBS国际化的动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国际化的系统,国家创新绩效取决于该国利用全球创新网络及全球创新资源进行创新的能力,国家创新系统的国际化已成为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Toivonen,2005)。[10]另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自身创新系统的不完善及创新资源的缺乏,通过国际化获取创新资源,提高本国创新系统竞争力就成为一个必然选择及必要的途径。国家创新系统的国际化发展,增强了作为创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KIBS国际化发展的动力及压力,主要体现为实现如下四个效应的需要:(一)国家创新系统边界的国际扩张效应

Coase(1937)认为,企业的扩张与收缩在于交易成本的节约。[11](386-405)创新系统也存在由于交易成本节约而导致的边界扩张与收缩。创新系统边界的扩张表现为创新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创新行为的融合与协调两个方面,前者是单一组织形式下的规模扩张,后者是对创新系统的改造。[12]创新系统革新的动力来源于知识在系统内流动的机制。信息通讯科技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创新活动之间的互动与依赖日益加深,为了获取更多、质量更高的创新资源,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创新主体主动向外扩张,实现国际化发展。KIBS国际化一方面是实现本身规模经济的需要,另外一方面降低了知识在创新网络接点传播的交易成本,使报酬递增得以实现,并促进其他创新主体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同时,KIBS作为知识扩散的桥梁及中介,它的国际化有利于改造跨国创新组织结构,建立灵活的组织创新网络,有效降低创新主体在国际化进程中由于规模扩大而带来网络接点之间连结不稳定的风险(规模扩大与风险加大之间存在“两难”问题),实现创新系统质的扩张。(二)知识的放大效应及国际扩散效应

知识系统要么是网络结构,要么是层级结构,而无论哪种结构,KIBS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网络结构中,KIBS加强了不同网络接点之间的知识流动。在层级结构中,KIBS有利于知识沿着层级进行流动,如典型的专业会计服务就属于这类。而创新系统竞争力的差异在于知识创造和扩散通过不同的中介和组织交互作用来进行。[1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各国国内市场日益与国际大市场融为一体,产业全球化以及企业生产、研究活动的国际化,使国际间的知识流动愈加强烈。由于KIBS具有知识生产性和扩散性并重的特征,KIBS在国际化发展中不断吸取国外知识,并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加工,不断进行知识创新,放大知识存量,提高了知识流动的质量,促进知识在创新主体之间的国际流动,在不同类别的知识网络中传递,加强了国家创新系统知识生产子系统及知识扩散子系统功能,通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联结来提高学习和创造能力,使国家创新系统立足于国际创新前沿,利用国际创新系统的优势,迅速提高创新能力。

(三)制造业、服务业创新子系统的国际互动效应

KIBS所具有知识生产及知识扩散功能,使传统的创新系统发生了变化,服务业创新子系统与制造业创新子系统出现融合的现象,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创新活动互相表现对方的特征。它们之间存在信息、知识及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并通过这些流动使两者产生极强的互动作用,互相为对方的发展提供支持。制造业生产的国际化产生了对金融、会计和法律等服务的需求,为了满足国内制造业国际化的需要,KIBS企业跟随进入东道国提供服务。随着服务水平的提高及在国外提供服务经验的不断丰富,KIBS企业有能力主动在国外寻找发展的机会,实现从跟随战略到主动寻求新市场的国际化战略转变。跨国制造业规模经济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服务的能力而不是制造产品的能力,[14](45-56)在制造业国际化程度较高情况下,KIBS国际化是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四)国家创新网络的国际综合协同效应

创新系统创新效率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各创新主体本身的高效运转,更取决于各创新主体间相互联系和合作形成的网络协同。在强调知识流动的创新系统架构中,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愈趋复杂。创新主体之间存在正、负向反馈及增强、抑制作用,有着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要提高创新系统效率,不仅要提高内部效率,即各子系统(如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内部管理过程的效率;更要提高外部效率,即各子系统之间(包括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与国际创新系统的联系)合作与交流的效率。KIBS作为连接国际、国内及区域三个不同层次的知识系统的重要桥梁,只有与国际接轨,保证知识在各个层次的创新系统、各个创新主体及创新主体各要素之间的横向与纵向流动,产生互动和作用,形成创新网络的国际协同,使国家创新系统在国际环境下有效地运行,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范文6

【关键词】 新兴服务业; 营业税; 税制改革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理念,通过对部分传统服务改造升级和创新发展起来的高端服务业。因其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以及创造工业需求和引导新型消费等重要功能,从而备受世界各国税收政策的支持。我国早在2002年召开“十六大”时,就确立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战略目标。但在近十年的工商税收改革特别是营业税法改革中,始终没有作出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积极反应。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营业税征管机制

(一)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与范围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形态概念,必须立足产业形态研究其相对传统服务业形态所独有的特征。传统服务业一般具有增加值低、乘数效应小和劳动力素质较差等方面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现代服务业则应具有五大基本特性,即知识性、高附加值性、高素质性、高科技性和新兴性。具体到某一实际的服务行业,它可能同时具有五大特性,也可能只具有其中一两个特性。例如旅游业只具有知识性和高增加值性,而缺乏高科技性、高素质性和新兴性。只有诸如航天中心游和未来的太空游之类的科技旅游,才能同时具备现代服务业的五大基本特性。

广义的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范围既包含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住宿、洗浴、洗衣等很早就有的“旧式”服务业或传统服务业范畴,还包括现代物流、金融、通信、资产评估、法律、会计、质量认证等知识密集型中介服务业,后者通常称之为“高端服务业”。本文研究的现代服务业,是超越了传统的批发零售、旅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等概念,立足新时期的“朝阳产业”即狭义的现代服务业概念。也就是在工业产品进入大规模消费阶段时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以及部分改造后的“再现活力”的传统服务业。根据世贸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现代服务业界定为九大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将现代服务业范围概括为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现代电讯与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旅游及相关服务、中介服务、服务外包、文化与体育服务、教育培训、健康与社会服务、环境服务等十二项服务行业。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较,现代服务业是新经济的体现者,从一开始便具有信息化、国际化、规模化、品牌化等优势,更突出了其高成长、高增长、高科技知识含量和强辐射等产业特征,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营业税征管机制的客观需求

财政经济学理论表明,经济决定税收,没有经济发展,税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税收又对国民经济具有调节功能,即通过“杠杆作用”发挥出税收对经济的“抑扬”效应。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快慢、规模大小、效益高低,不仅决定着地方经济发展好坏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成败,还直接影响到地方税收结构和税收水平;而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现代服务业在成长历程中的结构优化和竞争力增强等,尤其需要税收的支持。营业税是流转环节税收,直接牵动着现代服务业的每一步运行活动和投资者的每一分收入,如果将之与具有雄厚基础的传统服务业同等征税而不实行“差别对待”,那么这种“新生事物”将很难立足国民经济领域,更谈不上强势发展了。所以,营业税征管机制应与现代服务业需求配套,革除目前不相适应的旧规定,弥补现行法规政策缺陷,制订有利于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营业税制。

二、现代服务业环境下的营业税制缺陷和问题

(一)税目与现代服务业态不相对应

1.墨守陈规,现代服务业受冷漠。现行营业税目仍为1993年确立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9个。近年来涌现出的民办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科技推广、环保、动漫、信息、节能等新兴产业,其中科技、环保、节能、信息、动漫、广告、中介与、物流、会展等生产性“高端服务业”均已具备独立产业形态,且其创造利税能力强劲,但在营业税征收范围中仍捆绑于传统的“服务业”税目。

2.结构混乱,税收杠杆作用缺失。目前的“服务业”税目包罗万象,涵盖了日常生活、卫生健康和生产经营等各类“服务”,但旅游、广告、、中介、咨询、会展、信息等作为工业生产,大都已发展为独立产业形态,但税收待遇却没有差别;同时,运输业按运输途径和手段方式设为陆路、水路、航空、管道等运输和装卸搬运5个税目,当现代物流业兴起,却要横跨“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两大范围,境遇十分尴尬。而在交通运输业税目内,货运和客运以及客运中的公共交通业同出租车业,定价标准、成本利润水平差异很大,统统混杂于同一税目内显失公允。

3.个别税目名不副实。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和保险业发展的成熟化,“金融保险业”税目名称已不适应时展要求,容易误解为保险业是同“金融业”并列的独立产业。而事实上,它不是独立“产业”,而是“金融业”内一个分工经营并同银行、证券、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邮政储蓄、典当等平行发展的“行业”,其在国内金融市场中完全独立运行并处于强势,与其他金融产业在经营范围、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因此,不宜将之继续同“金融”并列。

(二)税率与新兴服务业扶持需求不对称

1.结构单一,差别调节功能弱。各类劳务或服务都有特定的目标和对象,运营方式、手段、途径各不相同,所产生的收入价格、成本费用千差万别,而其税率仅有3%(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和文化体育业)和5%(金融保险业、服务业等)两档。很难体现不同行业之间以及同行业内不同运营项目的差别调节。例如,“交通运输业”税率没体现货运与客运、城市公共交通与个体出租业的差异,邮电通讯业税率没体现强势行业(电信业)和弱势产业(邮政业)之间的差异等。

2.高税率抑制现代服务业发展。税率是税负的标志。对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等实施5%的税率近20年,即使金融危机后工业复苏亟需金融支持,营业税率也丝毫不变,仅在2010年出台截至2012年底之前给予农村信贷3%的优惠扶持;无形资产涉及到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典型象征,《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自主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形成的无形资产,给予所得税前按实际价值加计150%扣除的优惠,而营业税率规定5%,显然过高并且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相脱节。

(三)减免税优惠与现代服务业需求脱节

税收优惠包括税后的减免税优惠(又称“直接优惠”)和税前营业额扣除或抵免优惠(又称“间接优惠”)两种。《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条列示的法定免税优惠共七项。其中,直接优惠主要围绕社会公益事业(老幼残育养、婚介、殡葬)、社会福利、公共事业服务和农业生产服务,惠及工业生产服务的仅局限于第七项“境内保险机构为出口货物提供的保险产品”;间接优惠的“差额计税”仅包括建筑业分包工程、广告制作与播报分离的广告业、旅游业和运输业跨境(区)组织旅游和运输、房地产转售(租)等,为生产服务的物流业、信息业、租赁业等,均未涉及。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营业税政策机制

(一)优化营业税税目结构

重新梳理征收范围,必须注重新兴产业并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突出对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的支持,增设、分设相关税目,切实做到税目细化,既达到照顾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特定目的,也能满足计税和征管操作简便的需要。建议除了原税目“服务业”外的六个行业两项资产共八个税目保留,原“服务业”新增和分设健康与社会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租赁业、教育培训业、广告及业、咨询与中介业和节能服务业九个独立税目。此外,“建筑业”税目分设独立税目“房地产业”。如表1所示。

经过调整后共设立18个税目,不仅保留了原来税目的营业税征收范围,还拓宽到了整个现代服务业领域,形成了税目同所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一一对应。

(二)调整营业税率

依据我国服务产业的营业收入水平、获利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需求等多种相关因素,利用经济学方法测定纳税人的实际税负以及营业税负担能力,依此一一对应地设计出具体的营业税率。在税率设计上,房地产业实行5%~10%的幅度比例税率,可规定由各省级政府根据纳税人开发保障房(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普通标准住宅、大户型住宅、豪华别墅等不同房型、地方价格水平和盈利空间等具体情况确定,个人销售非唯一生活居住房应按房地产业税目征税。这样,就可以体现营利性房产同非营利性房产销售的差别调节效果;对应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业务范围和规模逐步萎缩而运营成本不断上升的邮政业务,实行照顾性税率1%;对物流、与中介、教育培训这些生产且获利较小的税目,以及涉及到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无形资产,也给予适当照顾,确定为1%~3%,但对境内开发无形资产转让给境外单位的,则仍应按5%税率征收营业税;对房地产开发产品、电信业务、文化演出业务等“暴利”项目,则确定为5%~10%不等的较高税率;最后,应纠正原税法对广告制作高税率与广告低税率的错误定位,将具有“暴利”特征的广告业务由现行的3%上调为8%,而将广告制作这类成本较高相对利润较低的业务由原来的5%下调为3%。最后,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积极主张并严格落实联合国以及相关国际组织节能减排计划的国家,也是工业规模较大并需要继续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应该在营业税政策上首先表明中央政府的意图和决心,建议节能减排服务业实行“0税率”。

(三)完善营业税减免优惠政策

国家应坚持强化间接优惠,逐步弱化直接优惠。除了采取减免税等税后优惠措施,如规定对工业生产服务的“高端服务业”给予开业后免征营业税1―2年,免征期满再减半征收营业税2―4年;对节能减排服务业可以延长减免税期限,比如免征3年后在减半征收5年等之外,更应参照各省区一些先进做法;对特别需要扶持发展的新兴服务业等统一规定“差额计税”等间接优惠办法,比如专利服务以专利总收入减去付给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专利规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四、结论

现行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和税率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家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其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功能逐渐减弱,并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阻碍。只有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拓宽征收范围,细化税目和优惠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安排税率结构和水平,实行不同行业、资产的差别对待,才能发挥营业税对服务型经济的调节功能,使之成为扶持和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助推器”,进而推动工商各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乾杰,范雅菊.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4(2):101.

[2] 李文.激励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国家税收政策研究[J].税收与经济,2008(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