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1

关键词:平面设计;创造性;思维

众所周知,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是运用新颖、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有人说,创意思维是教不来的,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十分准确。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可教的,正如心理学中思维的特征是可操作的。坚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新境界。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意设计人才,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既懂创意又精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底蕴、有文化、有特色的设计作品才能赢得企业和大众的关注和喜爱。纵观中职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构思简单,模仿的痕迹较重,其作品中很难发现吸引眼球的亮点。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培养,学生不能将广告诉求与设计本质相联系,更难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一幅作品失去了创意,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让广博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设计者的想象不同于纯艺术的幻想,是设计者把想象利用表现技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塑造的过程,是大脑中空间立体想象的构想被及时捕捉并被图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要想把脑中所形成的形象、色彩、质感和感觉落实到寓意丰富,真实感强烈的事物,传达正确的信息,就要将标题、内文、背景、色调、主体图形、留白、视觉中心等元素有机结合,运用表现和艺术的刻画达到作品的真实效果。这一切的基础是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敏捷的思维、丰富的经验、非凡的洞察力判断力和不平常的人生经历。

中职学生因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社会文化、民族特征、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的形成不够完善,不同的社会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认同心理不同。由于不同文化成长环境因素的差异,课上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精品鉴赏和创作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地域文化知识和民族传承,课余鼓励学生积累和收集相关材料,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各类书籍、互联网及现代化通讯设备关注和收集创意新颖的设计作品,积极投身实践与创造性劳动,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术修养,增加审美趣味和发展创造力。

二、让想象插上梦幻的翅膀

想象力是人类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积极想象甚至是幻想,引导学生创造新事物。教师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英雄”一词,让学生进行联想与之相关的词汇,以这个问题为中心,使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越多越好的答案,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往往由英雄可以联想到美女、伟人、超人、白马、狗熊等,再从这些事物分别联想,如美女又联想到服装、护肤品等,伟人联想到等,再进行多方位联想与思考,会形成一个蜘蛛网式的思维模式图,想象不受任何限制,就像插上了翅膀,从一点向四面八方飞翔,然后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奇,既出乎预料又合乎情理的

答案。

三、让头脑风暴凝聚团队精神与求知欲

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说明人多方法多,教学中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头脑风暴就是每一个人都能畅所欲言,提出创意构想,从而产生尽可能的观点,即使有些观点天马行空,但也可以突破思维局限,集思广益,达到更高的创造性协同水平,对于创造性活动具有非常大的使用意义。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2

一、平面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

平面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为:

(一)图形创意图形是一种视觉语言,是视觉传达的关键途径。视觉化的图形符号是设计师向受众传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以求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创造性思维在此表现为设计师对客观世界观察、筛选、概括并产生想象、联想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这几大思维方式相互补充、转化和融合,设计师的创造活动才能完成。

(二)文案表达在一幅平面设计作品中,文案的作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设计思想。在创意表现的过程中,文案作者要能够精准地把握创意的内涵,对创意进行很好的诠释。在实践中,我们所看到的是通过文案的介绍和推荐使人们认识产品、服务和企业,对这一事物产生好感,从而达到产生消费的欲望,进而消费。基于对创意的理解之后,设计师设计文案时要把握好体现设计的表现形式。在实践中,产品本身的形象化表面特征是不可忽视的,要学会把抽象的思维转化成视觉的形象表达,加入理性的研究和感性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够抓住消费者。

(三)色彩设计色彩是一种心理现象,色彩的表现多为设计师宣泄思想和表达情绪的渠道。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通过色彩向受众传达信息,不管是温柔清浅的色彩还是暴烈浓重的色彩,都是设计师思想色彩的传达。创造性思维是色彩设计的灵魂所在,当设计师把创造性思维融入其中,这个设计就会变成有血有肉有思想的表现形式。它一进入人们的视线,人们就能感受到设计师的思想,通过色彩了解设计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信息。

(四)版式布局版式布局是平面设计创意的基础,它能够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创意思维的个性化凸现出来。浅层次看,它也许只是一门关于编排的学问,但是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凭借视觉元素通过无声的语言去表达艺术深层次的内容。受众只有理解这些内容才有可能产生消费欲望。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计算机的运用充斥于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设计师们也借助这一先进工具来设计作品,创作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计算机对平面设计而言是有帮助的,设计师们接收丰富的数据资料,这些对激发他们的灵感大有益处。

二、创造性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必要性

平面设计是审美创造活动,设计师的创造基础需要创造性思维。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设计师,就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那么,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入研究就是必不可少、重中之重的。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创新,它是艺术进步的灵魂,是设计师不断成长的强大动力,也是平面设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平面设计作品中融入了创造性思维,作品就不再是一个披着华丽外衣的空壳,而是一个有思想的表现形式,它体现着设计师的思想和思维。现在很多平面设计作品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广告,一幅有创造性思维的作品才能经历时间的洗礼永久留存于消费者的印象中,这也是企业所希望看到的。平面设计作品的永久生命力需要创造性思维来打造。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给予平面设计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未来平面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一)独创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基本特征,创造性思维不按逻辑分析得出结论,它独辟蹊径,让人眼前一亮。要具有独创性,首先设计师要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向旧事物挑战。

(二)连动性连动性即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连动性通常有三种形式:横向连动、纵向连动和逆向连动。在平面设计中更多的是纵向连动。

(三)多向性在平面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性表现在:1.发散机智,即设计师就一个主体设计多种方案,然后进行筛选;2.转向机智,即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发现原来的方案不好,从而转向寻找另一种新的表现形式;3.创优机智,即设计师在创作出多个方案后,选出最佳作品。

(四)跨越性创造性思维在平面设计中表现为逻辑上的中断和思维上的飞跃。中断的仅仅是逻辑,并非思想,打破原有的思维路径跨越到另一个视角,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发现另一片洞天。思维飞跃的前提是能够对问题进行缜密的思考,使思维处于超饱和的受激状态,一旦外因激发,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新思维瞬间喷薄而出。

(五)综合性平面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即对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等综合利用,只有思维的活跃才能调动设计师的想象力,优秀作品才能问世。综合而言,创造性思维是独创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综合性的有机统一。

结语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3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中学物理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极为密切,好多公式、原理、定理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模型.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抽象的物理概念,必须让其进行大量创造性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实际,因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能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收集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和判断,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情境.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学生本位”,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两个重要原则.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将有关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条件及做正负功、充当动力阻力等问题融入到一个有关摩擦力的研究课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到生产生活中去实践、探究、发现,并让学生按要求写出研究报告.如亲手操作、观察、探究自行车前后轮胎的摩擦力方向和做功问题,到工厂车间中观察研究传送带上物体在起动、停止及匀速运动中的摩擦力大小、方向及做功问题等.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学生的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在创造性活动中,学生充分运用和发挥创造性思维到实践中去探究、发现知识,学会摩擦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解题教学及习题训练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应变性.习题通过条件变换、因果变换等,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多题归一,培养思维的收敛性.任何一个创造过程,都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有机结合.因此,收敛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加强对学生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多题归一的训练,则是培养收敛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物理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实质相同,如能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住共同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弄通一题,旁通一批,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4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创造性思维

一、数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1.数学的内涵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其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在本质上是辩证的。从其本身来说,数学对象并非独立存在,而只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具有主观性。但就其内容而论,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即数学对象就是抽象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正是由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的一个侧面,因而数学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2.数学的特征

(1)抽象性

任何一门科学都具有抽象性的特征。但是,数学的抽象性在对象上、程度上都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抽象。因而数学的抽象性不仅表现在广度上,还表现在不同层次的深度上,故恩格斯称数学是一种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学,这是对数学抽象性深刻概括。

(2)精确性

数学的精确性,指的是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明确性。数学的对象是形式化的思想材料,他的结论是否正确,一般不能像物理等学科那样,借助于可重复的实验来检验,而主要靠严格的逻辑推理和一丝不苟的计算,使得每一数学理论都不可动摇。当然逻辑的严密性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任何理论的逻辑严密性都是逐渐加强的。

(3)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研究的量及其关系不只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物质运动形态中,而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物质运动形态中。因而它必然能应用于各种物质运动形态的研究,成为各门科学发展的共同工具。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其《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曾精彩的论述了数学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方面的应用,生动地说明了一切科学技术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二、创新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1.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问题。

(1)培养创新意识

只有有意识的去创新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主动建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指一种思维活动,它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而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实践能力。

(3)培养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人格是指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敢于创造的勇气、善于创造的敏感性、不怕失败的毅力、创造成功的信心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激发创造意识,而且能促进创造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更好发展。

2.创新教育的特征

(1)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区别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继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较好的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而创新教育不仅注重继承,更强调对现状的突破和对未来的创新,其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2)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区别

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即更加重视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提升。

(3)应试教育、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区别

应试教育压制个性,束缚、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重视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发展个性。创造教育是侧重于操作的教育。而创新教育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教育内容的增减,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教育的重大革新与价值追求,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

三、数学与创新教育的联系

1.思考的充分自由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创新的基础

任何事情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作为一门科学,数学更是如此,但数学比其他学科或科学更注重思考、强调思考,主要体现在思考的充分自由性上。“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是著名数学家康托尔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精辟概括。正是“思考的充分自由”这个思想使康托尔有可能在超越了有限的世界中,以数学的严密性建立起了集合论,使几何学家有可能建立起超越了我们想象的高维空间,使公理学家才有可能建立起抽象的纯数学和种种特异数学来。这个思想是数学产生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思想。显然,数学上的思考的充分自由性与严密的逻辑性,正是人们进行创新所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研究事物本质的一般规律,因而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

2.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创新的品质

数学的作用就是使人们利用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认识去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这无疑要求一批批的科学家来研究数学。而科学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献身于自己事业的那种持久而强烈的精神。现实告诉我们:非凡的天才只有少数几个人才有,而奉献精神则是人人都可拥有的而且也应当拥有的,没有这样的精神人的生命便失去了价值。

3.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人们善不善于创造,能不能进行创造,这里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以知的知识经验在创造想象的参与下,通过思维不仅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过程。人类从事的创造活动就其本质的内容来讲,就是创造性思维、人民所取得地创造成果,也无一不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成功物化的结果。而思维作为一种技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当然这种训练的过程可能是艰苦的,当你真正能掌握这种技巧并能运用自如,立杆见影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趣味无穷了。

事实上,整个数学几乎全都是创新精神的产物,从初等代数、几何到高等数学、基础数学的整个数学中充满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于是这就为启发、锻炼、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无数很好的合适的材料。

参考文献:

[1]赵振威,章士藻.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5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特征;训练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关于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它由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认识新领域、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从广义上讲,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做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辩证统一。创造性思维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决策中和生产、教育、艺术及科学研究活动中。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流畅性:所谓流畅性,又称非单一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流畅性反应的是一个人在情境面前反映的速度快还是慢,这与创造性是很有关系的。要表现出创造性,就需要以思维流畅做基础。这一品质可以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反映,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看谁想出答案快,快者思维就流畅,慢者思维就不流畅或不太流畅。一些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就是依照这一方法来编制的,如托兰斯图形创造思维测验等。

(二)所谓变通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解决问题;这一品质可以从课堂反映来体现,如学生的一题多解,一个故事多种结尾,一件事情多种写法,等等;也可以让学生说出一件事物的用途,说得越多越好,然后对所说出的用途进行整理分类,分类越多表明思维灵活性越强。美国吉尔福特的创造力测验及明尼苏达大学的创造力测验,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编制的。

(三)所谓叛逆性,是指思路不断突破常规定型模式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指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它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对既定事物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叛逆精神。思维的叛逆性是流畅性和变通性的归宿,是创新性思维的最高层次。思维的批判性首先体现在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思维的批判性还体现在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敢于另辟蹊径、独立思考,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三、创新思维训练的三大方法

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精心培养的过程。只有创造性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阻碍和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的思维方式,即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在发散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观察范围,培养群体协作精神,避免一味求同,以使得思维“软化”。

1、大脑激荡法。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速度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各种主意。这是个团体训练方式,因而个体能在小组中充分发挥才智与创造力,如小组讨论比单独思考更易发挥创造力。竞争状态下个人创造力易激发,因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方法。其特点和要求包括自由奔放、严禁批判、以量为主、相互激励等。

2、反向法。即从相反的方向出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得出新观点,是科学技术研究中应用广泛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之一。人们在运用反向构思法时,可以从已有事物的相反功能区设想新的创造,称为功能性反转;也可以从已有事物的相反结构去设想新的技术创造,称为结构性反转;还可以改变已有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引发新的创造性设想和思路,称为因果关系反转。

3、类别变动法。这种方法是用来克服定势的影响,以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思维定势是主要障碍之一。克服的有效方法是进行“生”“熟”转化与“顺”“逆”转化。当遇到陌生事物难以发现新关系时,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将其转化为熟悉的事物,消除其陌生因素从而引导新思想迸发出来。相反,面临熟悉事物时有意保持一种认识上的陌生感,使熟悉的认识对象陌生起来,这样往往会引起学生异想天开的想法和见解。

(二)直觉思维训练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浴缸的一瞬间,发现浴缸边缘溢出的水的体积跟他自己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从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他们。青年人感觉敏锐,想象极其活跃。当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1、大胆设想法。这是指彻底冲破现存事物和思想的束缚,对当前还没有但有可能产生的事物进行大胆设想的创新方法。海阔天空,甚至可以想入非非,这样便于扩大想象的范围,捕捉创造想象的火花,激发灵感的产生。要大胆构思、探索和对比,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踏实地。

2、还原法。又称回溯思维法。这是对已有的结论或事物的结果应用还原和回溯的思考方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考虑,暴露出其中谬误,以排斥旧的偏见,建立新的学说和观点。这种由果推因的思维方法在科技发明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形象思维训练

在教育实践中,结合不同的学科进行不同的训练,能促进学生对视、听、嗅、触等方面形象的陶冶,发展表象系统,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形象思维,培养创造力。

1、图像法。一种运用符号以求转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抽象符号或图像的使用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次飞跃性发展。因为符号和图像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象得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还可以看出事物的新关系,可以自由地进行脱离现实的构思或进行新的组合。

2、联想法。它是把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特殊的思维对象联系起来,从其相关性中获得启发的思维过程。联想思维方法能够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差别,并把它们联结起来。经常的自由联想可以增强想象力,为进一步的创造或创新奠定基础。按联想事物之间的关系,联想可以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仿生联想和仿形联想等多种方式。

(四)特异思维

特异思维是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式。虽然它不是常用的、规范的思维方式,但他对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广阔性、变通性,激发创新灵感,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常常收到“歪打正着”的效果。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6

【关键词】音乐欣赏;创造性思;维集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小学阶段,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层的思维能力,迅速、流畅、独特地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说是创造力的核心。从价值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发挥、参与的程度不仅决定着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创造精神乃至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音乐欣赏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音乐欣赏能开发智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由于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音乐欣赏活动因为在欣赏过程中需要学生对主旋律的记忆,对情感、情绪的体验,对音乐形象的想象,这一切都不断地刺激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使右半脑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利于智商的提高。就音乐欣赏而言,其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聆听感知的基础上,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当对音乐感受从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性分析阶段后,则又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参与。当然,创造性思维主要包含有发散性思维和集合性思维两种成分。其中发散性思维是不按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找答案的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特、有效等特征,因此特别重要。而集合性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经过分析判断去获得正确答案的思维,它具有集中、求同,相对独立等特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思维除了遵循以上规律之外,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积累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就很难展开有意义的联想和想像,也就无从创造性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这显然是音乐创造思维的一种特征和要求。

2、音乐欣赏能激发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音乐欣赏这种审美活动中,是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像、联想的。这一心理活动既遵循了一般文学艺术欣赏过程的普遍规律,也有着音乐审美的特殊内涵。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自由的想像和联想。当音乐欣赏的想像、联想等心理按照思维网络运转时,就需要展开全面性、开放性、广泛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听赏者的心中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而这些“音乐形象”绝无雷同。例如有一次,学生在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当欣赏到《哭灵投坟》一段,我让学生回答:“此时,在你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一位看过越剧《梁祝》的学生就说“我想起了祝英台披麻戴孝,在暴风雨中,在梁山伯的坟前哭天号地的情形。”另一位喜爱舞蹈的同学则回答“我感觉祝英台不断地旋转于悲痛之中,忽而又感觉她那坚毅的目光。”可见,音乐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的内心所呈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各不相同。

3、音乐欣赏能诱发创造灵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所有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音响激起想像、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和其他艺术欣赏相比,只不过音乐形象思维是以对音响激起的感情体验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文化修养不同,因此对音乐感受时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正如英国音乐家柯克在《音乐语言》一书所讲,听众对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有着不同地反应:“一部分人似乎在其中感到深深的忧郁,另一部分感到是一首骂人的诙谐曲,第三部分人则感到这是一首具有压抑情绪的田园曲。”这一方面说明了音乐表现内容的不确定性和音乐欣赏中发散性思维的客观存在,但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那么,学生在欣赏了音乐作品以后,他们就会有这样的一些感想:音乐是可以变化重复的,只要乐器音色稍作改变,音乐力度上有所增强或减弱,都可以作一些发展而成为新的作品。那么,我也可以写这样的作品:用同一个音乐语汇来做一些变化,不断地重复,不也可以成为一个作品了吗?是的,这种灵感可以来自《春江花月夜》,也可以来自《春节序曲》。当然,这种灵感不仅可以用于音乐创作,还可以进行诗歌创作、绘画等。所以说,音乐欣赏能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音乐欣赏课中,要使学生欣赏兴趣持之以恒,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教材作品,联系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寻求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

1、讲授知识与指导学法相结合。作为一名大学音乐老师,我给学生主动欣赏的机会,学生才能通过对几部作品的欣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会分析作品,理解作品,从而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既要紧扣作品的中心精心设计,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分析和展开讨论,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上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欣赏,避免了教师的单一说教和“满堂灌”,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

2、作品欣赏与再创作活动相结合。音乐欣赏的过程本身,是进行作品的第三度创作。如果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进行再创作,那将是对作品理解的一种升华。再创作还表现在对课外文娱活动的开展方面。如在欣赏了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之后,可以结合舞蹈兴趣小组的活动,先教给同学们以汉族舞蹈的基本舞步,让同学们根据音乐情绪,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能动性,创编一个汉族情绪舞。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加深了对《春节序曲》的进一步理解。

3、作品欣赏与启发、引导、提示学生联想和想象相结合。人们常说,音乐中饱含着情感,充满着想象,其实这情感的源头是在听众的心中,这想象的翅膀生在欣赏者的身上。不是音乐在激动,而是音乐使我们激动;不是音乐在幻想,而是我们在幻想。爱的喜悦、恨的愤然、胜利的豪情、失败的悲怆,这些具体的情感在个性、阅历、修养各不相同的欣赏者心中,有着迥然不同的内容,当他们把各自的情感带到对同一作品的欣赏过程中的时候,这个作品实际上已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含义。在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示学生联想和想象,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之后,可以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既可以用绘画的方式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景,还可以将自己的感受用诗歌、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授音乐欣赏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只要我们认识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给学生以主动欣赏的机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他们才会真正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正如许卓娅所说:“一个完美无缺的机械玩具对儿童来说,只能提供一套规定好了的操作动作,而一堆普通的沙土却可以向儿童提供无边无际的幻想空间和无限的创造机会及创造的可能性。”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音乐欣赏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总之,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极其密切,但必须正确全面地认识它、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二者在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以促使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我们在音乐的幻想中上天入地、望月观潮,这其中的感受只有在稳操胜券各自不要重复的心灵中才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其他人无法共享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音乐美学》,《科学思维学》,《外国教育参考资料》1996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