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1
为更好地做好明年的工作,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明年的工作计划。
一、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的推进产业建设
(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二)、重点项目建设整体上进展顺利。 二是几个重点项目顺利或提前开工建设,省煤化工集团公司的95万吨煤焦化项目、锦东化工公司的30万吨氨醇项目、省冶金集团公司的高纯铝项目已于今年州庆前开工建设。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根据红河州委州政府的安排,我委高度重视产业建设和工业发展,继续对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工作力度,保持了强力推动、加快建设的工作态势。按照年初召开的全州工业经济暨产业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全面部署了产业建设工作。
1、继续加强了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
实施重点产业行动计划是促进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重点项目的建设是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委根据全州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筛选上报了21个在建项目和10个前期项目共31个项目,经州政府批准确定为XX年年度州级产业建设重点项目。为确保今年31个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按照今年州委州政府的决定:一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州级领导挂钩督查指导制;二是继续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县市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州政府与各相关县市政府签订了产业建设重点项目责任书;三是继续对产业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2、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实行了目标责任制管理。
我委在县市提出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全州的工业项目建设情况,提出了全州各县市的目标任务,报经州政府批准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目标任务纳入了州政府对各县市工业经济目标责任制的考核。
3、认真贯彻落实好州政府与省属大企业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协议项目的建设。
云锡公司10万吨铅项目、省冶金集团总公司10万吨铝项目、红河钢铁公司三期工程、红磷公司挖潜节能技改扩建工程等大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4、强化服务,进一步加大协调服务力度。
5、开展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督查。
州政府高度重视投资工作,专题开展了专项督查,我委积极配合开展了督查工作,同时针对年初全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负增长的不利局面,对重点项目的建设也进行了督查指导,并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协调;同时要求县市及有关企业对投资完成情况应做到如实上报。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我们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循环经济技术为支撑,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红河州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我们按照“一主两辅”的规划布局,全面加快我州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主就是以红河工业园区和弥勒工业园区两个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努力打造成为省级一流的工业园区,使之成为我州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两辅就是启动建设建水、个旧、泸西等工业强县示范县的特色园区建设和绿春县、红河县、石屏县、屏边县等的园区建设。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规划先行全面启动和推进园区建设。二是坚持以产业建设与园区建设的良好互动,以项目建设推动园区建设。三是以省级工业园区和园区基础设施为重点,带动和推动全州园区建设。通过不断的努力,园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园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重大项目入住园区,产业进一步聚集,同时泸西、建水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已经完成并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另外,我州个旧市、绿春县、红河县等县市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其它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抓紧谋划和推进之中。
三、以科技进步促进红河工业经济发展
随着我州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州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加强,企业的科技进步动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正逐步形成和加强,一批大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效显著。我们一是认真组织实施红河州重点产业行动计划,夯实技术进步的基础,加快提升企业实力,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二是实施与大企业的政企合作,构建技术进步与创新平台。三是坚持以大企业和重点企业为核心不断加快技术进步促进工业发展。四是积极贯彻落实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政策。五是加强产学研联合,构建工业企业技术支撑体系 。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推进产业建设的困难加重,在项目建设中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制约了项目建设,土地审批与征用、环保审批、项目备案与核准等依然是推进项目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主要是“五难两不足”:
一难:项目建设用地征用普遍较难。主要是一些项目征用的土地涉及基本农田,土地规划修编调规及报批手续用时较长。
二难:项目建设用地征用后的移交很难按时进行,项目建设用地的征用和移民搬迁仍是影响项目建设的“难中之难”。
三难:项目建设中的环保报批手续以及环境容量制约,仍是项目建设的难点。
四难:项目的备案核准难,国家产业政策越来越严格并且调整加快,新上项目和行业准入的门槛越来越高;钢铁、电解铝、水泥等的发展受到限制。
五难:部份中小项目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两不足”:一是部分工业大项目进展不理想,尚未形成大的工作量,云锡10万吨铅、10万吨铜等大项目目前未形成大的投资量。二是一些项目前期工作的滞后和不扎实,以及部份有关部门的主动服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报批和推进。
2、工业园区建设。
一是园区建设资金明显不足,资金缺口大。我州的几个园区都才起步,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招商引资竟争激烈。虽然我州具有一定的资源、区位和要素优势,但由于我州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基础薄弱、产业配套差,限制了许多产业项目的发展。
3、技术进步与创新任重道远。
一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州相当一部分企业对自主创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多数企业依赖资源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有的企业发展思路还不适应市场的要求,没有摆脱靠政策扶持、靠优惠措施、靠建大项目发展的老路子。二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较低。由于受产业结构制约、创新意识不强、企业实力不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提高企业创新投入的难度较大,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也不是太高,中小企业则因经济实力不强,资金来源渠道不畅,融资困难,加之规模小效益不理想,开展技术进步和创新更是步履艰难。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我州企业发展的“软肋”,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三是企业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和企业研发机构较少。到目前我州工业仅有3户企业建立了省级以上的技术中心,从我州的经济总量来看,总量明显不足,部分大中型企业设立了技术中心,但同时由于生产规模、企业经济实力、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企业尚不能建立企业自己的研发机构,大多数企业科技人才紧缺,高层次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五、2011年工作安排建议:
(一)、坚定不移的推进产业建设。
一是继续推进红河州重点产业建设行动计划和千亿元行动计划的实施。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动重点产业中的大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引导大项目入驻工业园区,加快产业聚集的形成;推进产业的提升和产业的聚集,推进行业的整合。在推动总量做大的同时,注重质的提升,努力做优、做精、做强。二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州级领导挂钩督查指导制,县市主要领导责任制;三是继续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四是要力促云锡10万吨铅、开远市明威公司竹浆纸一体化项目、泸西95万吨煤焦化项目、弥勒锦东化工公司的30万吨氨醇项目等大项目加快推进步伐,尽快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形成大的投资量。
(二)、进一步强化服务推动不同层次的项目建设。
一是要认真贯彻省州的有关要求,及时做好州级权限范围内的工业项目的备案核准工作,组织指导开展好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规范做好项目的报批工作,推动我州中小项目的实施。二是积极配合做好省级审批项目的各项报批工作,促使项目早日办理完成相关手续以提早开工建设。三是要继续做好省级资金的争取工作。四是做好州级工业技改和前期费资金安排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和促进作用,进一步促进投资,加快项目的建设。
(三)、促进工业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全州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一主两辅”的规划布局,全面加快我州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是继续推进红河工业园区和弥勒工业园区两个省级园区的建设,二是要引导鼓励泸西、建水两县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快园区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积极推进个旧、绿春、红河、屏边等县市的特色园区的规划编制、评审及申报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列入省级特色工业园区。
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教学改革 酒吧运营
在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各个高等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都十分重视,鞍山师范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酒吧运营为依托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项目,正是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的有益探索之一。
一、项目运行取得的成果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项目在多环节上开展了探索与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环节上
在“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教学中,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改革期末考试方式,由笔试考试改为实践技能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在第二课堂环节上
实施全员参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员参与到调酒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培训学生的基本调酒技能;再从中选择优秀的学生分别重点练习英式调酒规范动作和练习简单花式调酒技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训练,部分同学能根据酒水特点、同学喜好,设计、调制出广深欢迎的新鸡尾酒品种,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执业证书获取环节上
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执业证书考试来检验其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项目运行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以有多人取得调酒师职业资格证书,占班级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提供上岗资格、能力的保障。
(四)在技能竞赛环节上
每年都组织调酒技能竞赛,以此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不断的提高。
(五)在经营环节上
利用酒吧实验室实现酒吧模拟经营,在经营中提高学生的酒吧经营理论知识、酒吧调酒实践能力、酒水作品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酒吧经营创业的各项能力的提升。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项目实施,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了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缺乏实际经营经验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自身特性要求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操作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最好是有经I创业经验的经历。目前各高校的教师,大部分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水平都普遍有所提高,但不论是创新创业部的专任教师,还是相关专业课的教师,都很少有实际经营或创业的经验。因此,在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虽然基本胜任,但在面对实际经营问题上大部分都是纸上谈兵,很难抓住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以该项目为例,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基本没有真正参与过酒吧经营,项目组的成员及创新创业部的专任教师也都没有实际经营经验。
(二)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就是教如何设立企业程序的课程,而他们并不准备自主就业,因此创新创业课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为了修满相关的创新创业学分,参与创新创业立项也是为了完成相应的学校要求。虽然大部分同学愿意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教学改革中,但真让他们去实际创业,他们又会有很多畏难情绪。以该项目为例,学生很愿意通过课程改革,提升他们的实际技能。也很愿意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来提升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实验新的鸡尾酒调制,创意水果摆盘等。但等到实际经营时,大部分学生会担心收不回成本而迟疑、退缩。
(三)课程设置不能与教改配套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多停留在对创业计划和就业指导层面上,没有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以该项目为例,创新创业教育课中没有开设与酒吧运营的相关配套课程。
(四)教材不适应教育改革形势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教材选用较为随意,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同时专业课程的教材还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有针对性的实用教材较少。该项目的主体课程“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的教材,大部分以酒水知识的理论内容为主,以及部分实际技能指导说明,但具体经营中会遇到的成本控制等经营问题提到的较少。
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应对策
(一)积极应对,多渠道弥补经营经验不足
针对教师缺乏实际经营经验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弥补。首先,可以采用聘请具有实际经营经验的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聘指导教师。以本项目为例,可以聘请酒吧的老板或经理作为特聘指导教师。其次,可以将教师送去企业,参与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以提高教师实际经验,建立健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的资队伍,弥补实际经营经验不足问题。还可以让项目组的成员到大酒店的酒吧或专门营业的酒吧去挂职锻炼,成为有实际经营经验的教师。此外。还可以结合实习、见习等环节,将学生送到相关岗位加以锻炼,如可利用第二课堂或学生专业实习的机会,将学生送到酒吧进行实际经营能力的培养,同时了解校园酒吧运营的可行性。
(二)加强教育,增加后续指导扶持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针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更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及职业品格塑造的教育。因此,首先要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其今后人生的重要作用,端正思想、摆正心态,认真的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中去。其次要增加后续创新创业指导扶持,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同学,要帮助其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分析,传授其工商注册等一系列手续的具体程序等。以本项目为例,如能帮助学生进行市场分析、店面选择等一系列指导,学生参与经营的积极性将极大提升。
(三)机动灵活,开设模块课
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以本项目为例,可以开设针对酒吧运营的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内容的课程。同时也可以将创新创业课与专业课程结合,如在“酒店市场营销”课中增设酒吧的市场调查实践安排,增加酒吧营销的专项模块课等。
(四)编撰出版实用性强的教材
针对不同专业,编写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如“酒吧运营为依托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涉及的课程很多,“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可以添加编写酒水采购、酒水保管、内部控制等与实际经营相关内容的教材;“经济法”可以添加编写针对酒吧运营的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的教材。
四、结语
总之,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以鞍山师范学院“酒吧运营为依托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为例,分析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出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希望本文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J].中国高教学刊2010(12).
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分层递进;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7-0120-0c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作为培养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职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应用广泛,如何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性,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立足行业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融入专业教育,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是当前迫切的任务。
1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保证,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主要面临课程内容的安排和专业融入等问题,缺乏系统性设计。
1.1教学实践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多数学校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指导教师以团学线为主,团学线教师一般缺少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难以对创新创业实践进行专业方面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在教学实践指导中,整体缺乏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指导。因而创新创业教师指导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1.2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特色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正式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通常是在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增加部分通用性内容或是在第二课堂中开展,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缺少专业层面的指导、缺少对
于不同专业适用性、差异性的考虑。
1.3教学环境缺乏第一课堂融入
多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讲座、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孵化项目申报等形式为主,活动时间主要在第二课堂。有的学校开设了创设基础课程,但尚无统一科学的教学内容与教材。缺乏面向所有学生的第一课堂中的课程体系与资源的系统设计、课程与创新创业活动互认等机制的制定与实施。第一课堂当前以就业教育为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缺乏。
2多角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分层递进”融入专业课程
从师资队伍团学、专任、兼职融合、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合、教学环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的角度,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中从大一基础课程、大二项目课程、大三毕业教学环节分层递进式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2.1师资队伍团学、专任、兼职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并举
整合团学、专任、兼职教师队伍,共同讨论课程体系的设计,并集中发挥各自优势:团学线教师指导创业基础、心理健康、经济、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校内专业教师指导专业实践,将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引入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邀请业界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成功人士加入兼职教师队伍,在大一《专业导论》中分享创新创业经验和项目,并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改造创新创业项目为教学项目,植入大二专业课程进行项目教学,孵化优秀项目或学生入驻创新工作室。
2.2创新创业项目与专业课程融合。分层递进设计课程体系
面向专业所有学生,根据“入门―模拟一实战”3个层次,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分层递进融入专业课程。大一入门课程中,在《创新基础》中融入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在《专业导论》中融入来自企业创新创业真实案例的经验与过程分享。大二核心课程中,在《视音频制作》、《WEB项目开发》等课程中引入来自创新工作室、或是创新创业竞赛中的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在课程教学中以项目形式开展教学,进行项目模拟实践。大三毕业教学环节中,将学生真实的创新创业内容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将自主创业列入顶岗实习工作岗位选择之一。
2.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推行课赛/创融合与项目孵化制
在课程体系中开设“第二课堂”课程,将学生在第二课堂取得的创新创业活动成果在这门课程中进行内容和学分认定。推行学分与课程互认制,将创新创业成果与相应专业课程进行学分认定,达到一定学分,可互认和转换专业课程的学分,通过实行弹性学分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将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竞赛融合,将课程学习与自主创业融合。通过课程学习,遴选优秀学生进行团队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通过工作室、创业园、创新竞赛等平台推动学生自主创业。
3课程实施与反思
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将研究、教育、商业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模拟演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为从事商业、企业活动和就业做准备。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入到西方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的推广、深入和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合理的状况,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应是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使之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具体目标:第一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是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是进一步缓解就业的压力。只有目标明确、定位合理,才能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专业教育也称为专门教育或专门学,其以通识教育为前提基础,通过系统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专业技能训练,在某一特定的领域达到特定水准的教育。专业教育集中体现专业特点的中心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且与未来实际工作常有接口部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专业教育得到规范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教育目标的一致将二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其次,专业教育可以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再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强化、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产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加专业学习的动力,强化专业教育。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思想智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品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的教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融入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否则,离开专业教育而谈创新创业教育容易成为空谈。
然而,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往往撇开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进行研究。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局限于单一的、独立的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理解上产生误区,似乎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不大。这种误解容易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孤立、自成一体、相互冲突,削弱各自的教学效果,失去整体效应。 因此,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学科及专业特点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不同。各高校、各专业应根据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特点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会计学专业教学及近几年指导“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体会认为,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研究探讨。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融合。观念、意识支配行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活动行为。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去除传统的、单一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理念,树立融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理念,在会计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只有做到教育理念的融合,才能做到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的协调、配合,达到二者较好地融合,实现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就会计学专业而言,有的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主,有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会计人才为主,还有的高校以培养兼具研究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人才为目标。普通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尽管各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有其共同之处――均强调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其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现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不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规范、持久开展。因此,应调整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融入到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比如,在现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合理,便于引导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课程体系的融合
即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课外模拟演练阶段,在课外环节进行,而且是围绕各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组织进行,多处于被动、临时应付、不规范的发展状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纳入到课内环节,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体系内,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导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教育课程冲突,创新创业教育得不到保障。
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紧密结合起来,考虑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连贯及过渡关系。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应仿照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划分为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理论课模块课程主要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与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可设在大一、大二学年度,采取课内讲授与课外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达到开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意识、了解创新创业基本常识的目的。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可结合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进行,最好安排在会计学主干专业课之后,也可与主干专业课的授课同时进行,应设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学年度课外环节,主要采取模拟演练、专题讲座的形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分工合作能力、团结协调和组织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书写及作品包装能力、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及至心理承受能力等)的目的。通过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相结合,规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内。
(四)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课程体系融合的基础上注重授课内容的融合,将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形式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通过书写制作的作品――“创业计划书”体现出来,创业计划书实际上就是可行性分析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战略与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管理团队、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关键风险与问题等,其中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等内容与会计专业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是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因此,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专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案的制定和完善
考核方案包括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和教师相关工作量的考核。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教学考核还不够规范。对学生的考核,有些学校适当给予点学分,有些学校则没有考评,全凭学生课余自愿参与。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有些学校对参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教师给予折算一定的工作量,有些学校对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有些学校则没有任何考核,教学评价体系处于不规范状态。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应同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一样要规范、完善,而不能敷衍了事。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形式灵活多样、模拟演练和实践环节多、难以统一评价标准、难以量化等,制定考核评价方案要灵活、恰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采取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六)师资及教学管理保障
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保障方面,应从校内教师资源和校外教师资源两方面进行建设,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校内打造创新的教师队伍,保障学生正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带领、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校外师资主要是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对模拟创业演练活动给予相应指导、点评。本校近几年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活动中采取校内教师指导为主、校外专家指点为辅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在师资保障的同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加以保障,制定、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总之,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制定、执行具体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管理配套规章及流程、师资建设保障等。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的融合,必须做到上述人才培养方案方方面面的融合、协调及保障,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凤莲.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会计之友,2005(5).
[2] 彭云飞,徐循.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9).
[3] 田玲.专业教育的界定及跨学科理论基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
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5
大学生 创新意识 创业素养 对策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要求,在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创业素质培养和提升显得尤为必要。创业素养是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关键因素。然而,相对滞后的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使得大学生们无法全面、深入地接受创新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缺乏。因此要在创业教育力度、探索大学生创业素养培养体系建设、克服影响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制约因素等方面,加以研究、探索,以便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观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构成内容
2010年,我校开始实行“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养成计划”和“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养成计划”,通过开展系统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总结两个“养成计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案例、定量研究,借鉴员工素质模型(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出构成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五方面内容,即浓厚的创业兴趣、完善的创业沟通能力、坚强的创业毅力、优秀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的创业知识。
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对我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0年,我校被遴选为首批“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2011年4月,《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 河北金融学院:创新创业基地 打通就业窗口”的文章,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创业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总结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体系以及关键特征,有助于完善我院开展创业教育的策略,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创业素质提升的努力方向。同时,对于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深化我校提出的构建“课内与课外多方协作,分层次思想引导与活动实践齐头并进,模拟演练与市场进入相得益彰”的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深化素质拓展教育资源凝聚,形成合力,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全程化、系统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校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与提升的对策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注重提升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创业素质的培养,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重点包括:
1.建立创业教育校、系、班三级组织,扩大创业教育的宣传渠道,积极营造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
2.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专家库”,选择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教师承担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团队指导教师和创业导师,选聘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校友担任创业实践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信息、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从而引导他们了解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3.积极引入实践课程,充分利用创业之星软件和ERP沙盘模拟课程,开展经营模拟、案例研究、实际公司创办等方法进行创业教学;开展系列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讲座,邀请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河北省青年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二)推进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
首先,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带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要积极的编撰创新创业教材,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编撰模式,更加注重案例分析,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力求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深化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学会观察与思考、逐步的进行自我探索与实践。
第四,完善创业培训机制,聘请成功企业家担任创业培训导师,将课堂由学校引入企业,通过企业家的言传身教和对企业运营过程的亲身参与,不断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创业的思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全面实施“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养成计划”和“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养成计划”,坚持普及性和重点性相结合、分年级、分层次的活动原则,在第二课堂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培育工作。积极扶持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加强对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的引导和专业性指导,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切合点,从而利用社团的辐射性,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以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实践平台,构建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创业基地是大学生将创业激情转化为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目前,我校校内建有大学生创业实训实践基地12个,校外创业实习基地86个。这些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成为大学生实践自己创业项目的孵化平台。通过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不仅使参与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身的管理、营销、财会等综合素质,提升了创业素养,也进一步营造了浓郁的创业氛围,从而带动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通过这些学生创业团队的积极实践,也为将我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成为兼容、开放、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功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过程渗透、在受众群体中的全范围覆盖。
(五)改进管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学校要根据创新创业的需要,强化管理创新,对于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要设计出富于激励性的制度予以鼓励,如对于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可以抵扣相应的学分,对于创业中取得实际效果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黄永媛.探析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群文天地,2012,(16).
[2]秦功礼,刘珍.浅谈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河南教育(中旬),2012,(9).
[3]张衍群.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
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教学改革思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学生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大学突破传统知识教育模式、走向卓越的必然选择。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高校要丰富学生创业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必须要不断创新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潮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千变万化的现实社会充实课堂内容,不能受教材的限制,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拥有效果实用的创新创业技能。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创业大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成果、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发展。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间接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而将所学书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立体化,并综合运用到实践之中则需要“第二课堂”发挥作用,由此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一课堂”主要以农机类基础专业知识教育为主,通过开设的《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装备学》等课程,激发学生参与动手实际的兴趣。
三、以“成果为导向”的农业机械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法探索
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是将学生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理念,根据农业机械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双创”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培养目标-能力要求-教学内容-评价措施之间的支撑网络。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体系构建来实现。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换句话说,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在课程设置上,“农业机械学”、“汽车拖拉机学”、“设施养殖装备学”等,都属于理论学习类课程,而“汽车拖拉机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践”、“农业机械耕作实习”等都属于实践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