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克服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克服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中学教育;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素质培养
世界充满竞争,优胜劣汰,面对这一时代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在高效课堂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养成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减轻学生负担,避免题海战术
在“高效课堂”要求下,很多人认为,多做作业,机械地反复练习,就能巩固所学知识,事实上,这样做往往带来很多副作用,对此,教师应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出发,克服机械、呆板、照搬的做法,活学活用、灵活多变、举一反三,向课堂要效益,养成做题少而精的习惯。
2.让学生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章节例题,引导学生自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主导思想,同时,克服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离不开教师的毛病,学生在自学中,头脑始终在不停地转动,从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
3.师生共同解题
在以往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备好课给学生讲,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自己思考,克服了数学中思维定式,自己找解题思路。在师生共同解题中,有些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而老师却不能,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就有利于学生克服对数学题的恐惧感和神秘感。
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敢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利因素,从逆境中自拔,懂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不至于在竞争中被淘汰,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地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脚踏实地的作风,排除干扰,培养勇往直前,选准目标,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比如,有些数学题步骤多,鼓励学生“坚持就是胜利”,其结果往往奏效。遇到难题,就鼓励他们,今天解决不了,明天再解决,明天解决不了,后天再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身努力,终于得到解决,此时,学生就有说不尽的喜悦。
三、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设计中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形成一定坡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坡度过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数学望而生畏,心理产生困惑感和恐惧感,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受到影响,形成不良心理。同样,难度过于低,学生不需思考就能解决,也很难激发学生勇于开拓、敢于解决困难的心理要求,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克服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2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心理素质与拓展训练的内涵,介绍目前拓展训练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之后详细的介绍了拓展训练在培养、训练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体现,从而不断推广和合理应用拓展训练方法,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意义;应用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很快是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因此,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方法,而拓展训练方法就是通过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运动来培养、训练、提升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和心理行为等心理素质,促使学生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
1.心理素质与拓展训练的内涵
1.1心理素质的内涵
心理素质属于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数主要包括先因素天和后天因素,而我国心理学教授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以遗传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下,经过人主体的实践训练活动从而形成的心理能力和性格品质的综合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仅需要先天性的遗传因素,而且更需要心理素质的实践训练活动。心理素质是由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五个非智力因素组成的,而心理素质的内涵又包含着人的智力,因此,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训练、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正面的能量、心理健康品质和心理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1.2拓展训练的内涵
所谓的拓展训练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过程,是指通过利用有限的工具和材料等资源,来布置一些特定的现场和情景,通过队友们之间独立或合作完成一项任务,让受训人员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学会反思和总结经验,再然后可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从而完成已制定任务目标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是与以往的训练方式不同的,该训练方法需要队友和成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加了训练过程中的难度,而且,拓展训练方法不仅要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而且还要达到让成员可以在训练活动中得到收获、提升心理能力等教育效果,激发成员和队友的心理更加适应社会变化、竞争环境和突发事件,从而大幅度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2.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2.1目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问题
由于目前学校在体育教育、课外活动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方法不丰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们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保护太多,使得这些独生子女的抗挫能力不高,自尊心极强,对于突发事件的独立解决能力欠缺,自信心不够,使得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薄弱,极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和思想的影响,意志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降低,而且心理和情绪变化较大。
2.2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丰富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可以通过把拓展训练方法引入到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这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第一,通过进行拓展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体魄和心理能力,消除焦虑和紧张,摆脱懒惰和被动心理状态,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抗挫能力;第二,能够鼓励学生培养、发展和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洞察力,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第三,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和团结意识,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爱心,进而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能力,建立分享、互相帮助、相互体谅和宽容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第四,拓展训练方法符合我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求,使得体育教学活动与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气起来,利于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国家栋梁人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拓展训练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中的应用体现
3.1广泛采用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教材,丰富拓展训练理论基础,
随着拓展训练方法的不断推广和广泛应用到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等众多行业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因而,关于拓展训练的专著纷纷出现,诸如毛振明的《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以及北京大学钱永健教授编写的《拓展训练》等专著,丰富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思想理论基础,进而优化了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教材,有助于开展学生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3.2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完善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由于目前社会竞争激烈,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而且大多数学生也存在自信心不够和意志力薄弱的性格弱点,以及容易焦躁、自卑等心理缺点,可以通过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在训练或中可以引入”攀岩”、“登山”等野外训练活动,可以来正面影响学生的心理缺点和性格弱点,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克服困难,独立应对突况,从而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提高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抗挫能力,另外,也可以通过野外生活体验的训练活动,来调节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身心与大自然的融合,使得心理状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状态。
3.3开展多样化的拓展训练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在体育课教训活动中,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可以在高山、野外、室内等环境中,开展登山训练活动、野外体验生活活动和室内攀岩活动等多样化的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而且也会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和洞察力,提高学生的自觉主动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和强化团队精神和合作理念,点燃青春的激情,燃烧火热的心,从而让学生在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
3.4丰富拓展训练的思想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开展拓展训练活动中,为了更加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全面发展,需要丰富拓展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首先,在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和独立完成,另外,要体现人文情怀,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教师要在训练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其次,在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
结论
总之,在体育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拓展训练方法,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情况,来开展多样化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毛凯.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实践研究――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M].山东师范大学.2012.26(11):1-40
克服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歌唱发声的心理 影响因素 克服 培养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1歌唱发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1.1歌唱发声的心理素质的内涵
心理素质指的是人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倾向。就内涵来说,心理素质反应的是人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和行动。人生来不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是通过后天的磨练和时间的积累,锻炼出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
1.2歌唱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笔者认识到,歌唱者在歌唱艺术活动中,无论是在演唱技巧的表现上,还是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上,自始自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心理素质好,那么平时的进步是飞快的,演出效果自然意料之中的好。相反,心理素质不好的人,他们学习的进度是相当漫长的,舞台上的演出效果则是一目了然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开始以来,笔者积极参与学校的舞台表演实践和比赛,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经过总结,笔者发现那些专业特别好的同学,几乎都具备了过硬的心理素质。相信自己能唱好,充满了信心,结果在台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甚至超出了在课堂训练中的水平。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的话,尽管在台下唱的不错,可是上台后就会出现心跳加速、忘词、气息上浮等。演出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多么的重要。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喜悦和幸福。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
2歌唱发声的心理素质的影响
影响我们唱歌的因素有很多,通过总结,笔者把影响歌唱的心理因素主要分成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在我们分析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之前,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什么是歌唱的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知觉和感觉、思维、记忆、想象、意识与注意、情绪与情感、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等内容。人类是感性的,当我们在做任何事情地时候,我们复杂的心理活动会贯穿我们行为的始终。当然,歌唱也毫无例外。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歌唱的重要前提。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会直接决定唱歌或者表演的好坏。
2.1主观因素
心理素质失去平衡是影响歌唱的重要原因。通过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得出,紧张的心理素质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状态,是由很多复杂的原因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心理素质是很难避免的。我们作为声乐的学习者,如果在歌唱或者演出前能够保持一种平和,淡定的心态,我们的歌唱最终是平淡无味,缺少激情和感染力的。只有保持适度紧张的心理素质,才是我们成功歌唱成功的重要保证。相反,如果造成过度紧张,还会给歌唱造成巨大障碍,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学习方法不当,也会造成心理紧张。在声乐的学习中,我们有时会侧重发声练习而忽略了技巧与歌唱的结合。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对于歌唱的技巧的练习往往只满足于发声练习,或者注重个别高音和作品的个别乐句,缺少对整个歌曲的完整训练,造成学习者心里无数,越怕越加重负担,紧张程度越深。
2.2情绪和情感是心理上的一种主观活动
歌唱者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发声,严重的影响到歌唱水平。比如,作品《送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这句要求歌唱者的情绪是一种悲愤的,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一种悲凉和爱国感情。如果歌唱者的情绪没能到位的话,就不会很好地传达出作品的风格和感情。所以说,情绪和情感也是影响歌唱心理的主观因素之一。
2.3过于计较个人得失
生活中,有些人过于追求完美,过于注重个人得失,会让他们活得很累。声乐上更是如此。在歌唱中,我们心中的杂念太多,过分地追求一些外在因素。比如,怕别人笑话,怕歌曲太大完不成要求,结果给自己造成了过重的心理负担,最终影响歌唱水平。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能单纯地学习歌唱技巧,也要注重良好的心态的培养。不要计较个人得失,不要害怕失败。这样,我们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3歌唱发声中不良的心理素质的表现
3.1高音的恐惧心理
高音对于每个学习声乐的人来说,都是一大心理障碍。有许多学习声乐的人,平常不注重基础的练习,无论是练声或者演唱到高音区时,都无比地害怕和紧张,导致心理发慌,嘴巴过紧。由于高音问题不解决,经常阻碍着自己的学习和演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高音恐惧。这就是所谓的恐惧高音的表现。结果就是在舞台上胆怯、紧张、两腿打寒颤、声音不通透,甚至还会出现破音的情况。事实上,好的歌唱通常是一种自然,愉快的事情。笔者的导师在给我们做示范时,表现出来的自然、愉悦、游刃有余,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让人难以忘记。在唱高音的时候,教师也常常多次教导,高音是建立在气息的基础之上,首先一定要让气息沉下来,敢于在气息上喊出来,先不考虑音色,要让我们知道歌唱是通过心理代替生理上的活动。唱高音更多的是靠方法,而不是去蛮干,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好高音的技巧,从而克服高音的恐惧心理。
3.2死要面子的性格因素
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通过其心理和行为所表现的经常性的、稳定的一种本质特征。性格也是决定一个人的处事风格和态度。这句话的确很有哲理。一些外向性格的学生,性格开朗,善于交际,在上课时状态放松、自如,歌唱状态积极投入,甚至在考试或者参加比赛的时候超水平发挥。然而一些内向的人,不善言谈,演唱紧张拘谨,结果大相径庭,判若两人。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卑心理,总是顾及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反而增加了唱歌的杂念,加重了唱歌的负担。他们过于要面子,担心一些歌曲的难易程度,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演唱往往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所以,当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放下包袱,抛开一切杂念,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我们的学习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3.3缺少舞台经验和实践
歌唱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它最后都需要歌唱者们在舞台上诠释出来。这不仅是一种声乐艺术,而且还是一种表演的欣赏。初登舞台的人,在台下唱得很好,可是当上台后紧张的情绪不受自己的控制,造成歌唱的信心不足。导致演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的原因就是心理素质的不稳定和表演技能的不扎实。
4歌唱心里的培养与调节
4.1从自身条件出发
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注重自己的品格和意志的磨练。让自己变得沉着和有自控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克服一切情绪的干扰。
4.2培养坚强的意志
增加必胜的信心: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是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信心,那么他终将一事无成。所有,在我们做任何事情时,一定要具备足够的自信。歌唱更是如此。在声乐学习道路上,笔者深知自信的重要性。自信心不足产生的紧张有不同原因。无论怎样,一定要在心中告诫自己,肯定自己的演唱水平是最棒的。当然,光有自信也是不行的,信心和技术同等重要。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演唱水平越高,就会越放松,演出效果自然就越好。
4.3增加舞台实践
歌唱最终是要以表演的形式呈献给观众,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需要我们增加舞台实践。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多参加一些声乐比赛或者声乐实践。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不仅能够缓解我们紧张的情绪,更是一个磨练自己心理素质的机会。在我们演出前,首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可以长舒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多想想自己在下面练声、唱歌的感觉,心理背诵歌词内容。不仅利于我们的表演,更能锻炼一下我们的心理活动。在舞台上,我们应该多把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内容上,不能满脑子里都是台下的观众。这样只会加重我们的负担。所以我们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把歌曲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次,在舞台上要做到万无一失,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钢琴伴奏出了问题,比如自己忘了歌词,我们要第一时间想到方法去弥补,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所以,增加舞台实践,是我们声乐学习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舞台能力。
克服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4
关健词:心理素质;竞赛运动员;训练
心理素质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手段,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为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训练过程。从竞赛运动员的心理来看,由于受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素质训练成为广大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1 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运动训练包含的内容很多。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实践证明,现代运动训练和竞赛要求运动员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因为运动训练和竞赛对人的机体施加生理负荷的同时,也施加了心理负荷。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任务,更难以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心理素质训练已成为提高训练水平和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突破口。心理能力是在充分发挥身体能力的保证,尤其在当前国际体坛上,在运动员身体能力和技术能力差距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发挥心理能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两强交锋,心理能力强者胜,这在国内外比赛中早巳屡见不鲜。
2 心理素质训练的特点
2.1心理素质的好坏在非比赛时是无形的,抽象的,而在比赛时又能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难度大,要求高,需要有计划、有意识、科学系统地进行训练。
2.2心理素质训练还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程度的运动员分别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2.3心理素质训练也必须同技术训练、战术训练、身体训练相结合,互为一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3 心理素质训练的作用
3.1有助于运动员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心理机能,保证运动员在身体、技术等方面达到应有的水平,进入竞技状态,提高运动成绩。
3.2有助于练习者个性特征的培养和发展,使其获得心理能量储备的高水平,形成训练和比赛所需要的适宜心理状态。
4 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4.1表象训练。表象训练又称念动训练和想象训练,是指在过去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在大脑中重现出来的运动形象来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运动员在进行表象练习时,结合教练员的讲解与示范在大脑中形成动作表象,来强化运动技术,顺序是:回忆—重复—修改—发展—创造。表象练习包括:放松全身肌肉、唤起表象、表象排练。在训练和比赛中,让运动员在做动作前先在脑子里重复一遍完成得好的动作表象和身体感觉。另外,让运动员和别人做动作或看录像后表述其动作特征,都能提高运动员的思维表象能力。
4.2肌肉神经放松训练。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是最佳方法,可以使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是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颈、肩、背、腰、腹、臀、腿、足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
4.3模拟训练。模拟训练可以是实景模拟和语音图象模拟。如训练运动员进行模拟比赛训练,以便适应比赛的整个过程;安排学校领导观看;制造场地的严肃气氛,调换场地和训练时间等,这些都有利于运动员克服紧张心理,提高适应正式比赛的能力,在练习中及时解决遇到新的问题,训练运动员的应变能力。
4.4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
4.5自我调节控制情绪训练。运动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才能在紧张的气氛中充分发挥已经掌握的技术水平。在训练中,采用一些手段有意识地调整运动员的赛前
过分激动、紧张、恐惧而导致的注意力分散和运动能力明显下降的不良情绪状态,如有意识地改变表情动作,进行不同节奏的呼吸练习和肌肉放松练习等。
比赛中,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帮助运动员集中精力对运动员的表现及时表扬和鼓励。在处于优势时,提醒其抓住时机,防止出现被动局面;在失利情况下,互相信任、互相鼓励、增强信心,总结完成动作的情况和失败的原因,给运动员以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克服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5
良好的主持状态需要主持人具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合作意识、驾驭节目的能力、良好的应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的积累等。这些因素都是和心理素质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理素质是这些能力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以上各种能力,才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主持人的能力因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自信心与心理素质 自信心是对自己个人能力的肯定,是主持人获得现场良好状态的基本保证。主持人自信的获得是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不可分的。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之前做大量充分准备工作,对节目的脚本也背得滚瓜烂熟,但由于心理素质的原因,一上场心情就紧张起来,思维开始变得混乱,表情紧张,目光畏缩,声带紧绷,气流也变得不通畅,这时原有的自信心就会荡然无存。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拉里-金第一天上班时,电台经理对他说: “那好你叫拉里・金,主持的节目就叫‘拉里・金秀’。”他高兴极了。上午9点坐进了录音室,却紧张起来,觉得“嘴巴干得像棉花一样。”主题曲放了一遍又一遍,由渐强到渐弱3次,面对话筒他就是“张嘴却无声”。好在经理跑来,踢开录音室的门,朝他大吼了一句“这是传播事业”,他才如梦初醒,冷静下来开始向听众说话。拉里・金经历的状态,实际上是紧张心理导致的自信心的消失,要改变这种状况,主持人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临上场前调整好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有深呼吸法、自我暗示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排除杂念,缓解紧张心理,使情绪得到稳定,自信心得到加强,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节目中去。
情绪色彩与心理素质 心理学上十分注重人的情绪。情绪是人对待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当事实符合人的认识和愿望时,人的情绪体验就是肯定的;当事实被判断为不符合人的认识和愿望时,情绪体验就是否定的。当一个人处于肯定的情绪色彩状态时,他在生活中就精神饱满、生机勃勃,反之就会烦躁不安、容易激怒。
主持人也是这样。当主持人的情绪处于肯定色彩状态时,面对话筒和观众就会感到兴奋,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新鲜感,每一次主持都是一次新的体验,毫无厌倦和疲劳,有的是激情和快乐。但是主持人的情绪不可能总是处于肯定色彩状态。当情绪低落、烦躁的时候,主持人可能面对话筒和观众难以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新鲜感和激情。此时主持人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主持人面对自己否定的情绪色彩,如果心理素质良好,就会动员自己的意志力来克服这种消极的情绪,成功运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消除这种消极情绪的影响,同时告诫自己平时要培养正确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养成冷静科学的态度。
处变不惊与心理素质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意外,遇到意外要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对待,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应对,果断处理。倪萍主持《倪萍访谈》第三期时,来宾正热烈讨论歌星的假唱问题,突然现场灯光暗了下来。面对这突况,倪萍没有慌张,而是由此作了发挥。幽默地说道: “你看灯光也不容忍一个假。”说着灯光又恢复了,讨论不仅没有因此而中断,反而调节了现场的气氛。
那么主持人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应该怎样去培养呢?
建立自信心 充分的自信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充分的自信心可以鼓舞士气,使身心处于兴奋状态,调动思维积极思考,敏捷反应,驾驭节目便可镇静自若、潇洒自如了,建立自信心需要主持人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充分相信自己的真诚会赢得观众的认可。主持人的谈话实际上是与观众的交流,既然是交流就要如同熟人间、朋友间的交流一样,真诚、坦率、平等、轻松地进行;以平常心来对待主持,不应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更不应有自卑感。拥有一个真诚的情怀,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就消除了,自信心就会贯穿于主持之中。
做好临场前的心理调节。主持人在紧张的压力下会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系统变化,如声带绷紧导致声音变高、变窄、声音抖动,呼吸急促导致气浅气浮;身体姿势和动作会发生变化,协作变得不自然,笨拙甚至僵硬;思维变得混乱,导致大脑一片空白,忘记一些很熟悉的东西,想要表述的内容也想不起来了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做好临场的心理调节的方法,首先是排除杂念、集中精神,将情绪稳定下来;其次是抵制外界不利的刺激,使自己获得一个稳定的心境;再次就是做一些深呼吸动作,松弛神经,放松肌肉,达到情绪的稳定。这些都有助于自信心的恢复。
事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自信心不足很多时候是由于准备不足造成的,因此要增强自信心,主持人应对节目的全过程有总体的把握,同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考虑周全,设定出应对措施。另外,对场上可能出现用到的词语典故、故事,相关的人物等事先弄清楚,以便随时调用。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扎实,上场也就心安神定了。
学会控制情绪 加强情绪的控制是主持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加强情绪控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场的情绪,主持现场由于节目的深入,有时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场面。比如在谈话节目中讨论到某些热点话题时,现场会出现激烈的争论,观众和嘉宾都会有自己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主持人不能被环境所感染而失去判断能力,也不应被现场情绪左右,如此思维才会清晰流畅,言辞才会得体。现场的情绪走向也就在主持人的控制之下,按主持人的引导方向而流动了。另一方面是主持人自身的情绪,主持人不要带不良情绪上场;对自己的身份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节目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比如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对访谈对象采取一种低姿态,就比较有亲和力,容易被采访对象和观众接受,而主持人自己也进可攻、退可守,有伸缩的余地,心理上就轻松自如得多。
锻炼意志 意志是一个人具有明确的目的并选择手段以克服各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锻炼意志必须要提高认识能力。意志和认识有密切关系,认识是意志的前提和基础,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强大的认识能力能够使人明辨是非,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反应,因此,正确的认识能使自己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并能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困难去实现预期目的。
克服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正直,王滔,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王有权.对心理学中自我问题的探讨[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144.
[3]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