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信息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信息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一、地理信息素养的内涵
1、地理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信息素养也是人们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地理信息素养是包摄于地理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一个下位概念,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地理信息素养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有很多种说法,在现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笔者认为地理信息素养是指通过地理教育活动所形成的甄别、获取、评价、处理、加工、运用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与学习效能的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对于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1)生成过程的后天性:地理信息素养不是先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下逐渐习得生成的。甄别、获取、评价、处理、加工、运用地理信息的意识、知识、能力和道德都只可能在后天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中逐渐形成和提高。
(2)培养方式的多样性:这里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活动。例如:对于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家中有联网电脑或住址离网吧较近的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窗口来培养,有从事地理相关工作亲属的学生主要是采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信息技术感兴趣而又无前两种条件的学生则可以主动参加社会培训班来培养。
(3)形成环境的依赖性:受教育者地理信息素养的形成及提高离不开其所处环境的相关软硬件条件。软件层面是指受教育者周围的群体(亲属、教师、学生等)所具备的地理信息素养水平和由此形成的氛围,硬件层面是指受教育者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能为其提供的信息工具和资源。
(4)组成内涵的全面性:从横向上来看,地理信息素养包括地理信息意识、地理信息知识、地理信息能力和地理信息道德等四个维度;从纵向上来看,地理信息素养包括受教育者对地理信息进行甄别、获取、评价、处理、加工和运用等的综合能力。
2、地理信息素养的结构组成
笔者认为地理信息素养的组成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信息意识(敢不敢与想没想到)、地理信息知识(知不知)、地理信息能力(会不会)和地理信息道德(对不对),其中地理信息能力所占的权重最高对照于目前学术界对信息素养组成的研究。
(1)地理信息意识
地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地理信息做出的能动反应,表现为个体对地理信息的敏感程度、对地理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洞察力以及对地理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是整个地理信息素养的前提,它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地理信息的作用,对地理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具备地理信息素养的人能明确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地理信息、需要什么样的地理信息并把这种信息需求准确表达出来,在遇到地理信息时能够及时准确的对其进行分析、甄别、筛选,将其纳入到自己的信息库,作为贮备资源。地理信息意识越强,对地理信息就越敏感、越重视,可以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中捕捉到有用的地理信息,从而引发积极思考,解决地理问题。
(2)地理信息知识
地理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地理信息素养的基础,指对信息学、信息源、信息传播过程、信息工具及地理信息类型、地位、作用、价值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这主要涉及到信息学、传播学以及图书馆情报学方面的知识。信息学知识如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信息系统的简单工作原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信息技术有关法律与道德问题等,传播学知识如信息传播的条件、信息传播的模式、影响信息传播的因素等,图书馆情报学方面的知识如信息源的类型、信息源的选择方法等。
(3)地理信息能力
地理信息能力是地理信息素养的核心,指个体在生活、学习中查找、整理加工、传递交流和利用地理信息的一种直接或潜在的能力,包括地理信息检索、收集和存储能力、地理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等,表现在个体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包括地理信息的理解、甄别、选择、获取、管理、处理、生成、传递能力。例如:能够从众多的地理信息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部分,通过计算机、图书馆等各种渠道搜集地理信息,对收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指定格式的转换、处理和分类管理,整合各种地理信息制作出所需的地理课件,操作地理多功能教室的各种设备,合理利用地理天文台、地理园等资源开展地理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地理观察和教学等。
(4)地理信息道德
地理信息道德从属于思想道德,指个体在信息法律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素养,要求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地理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能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2、培养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中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关于地理学科能力有四项具体规定,其中第二个层级为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包括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在“实施建议”中提出“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如:要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并在“活动建议”中要求通过“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通过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2、国际地理课程的发展要求重视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国际地理课程突飞猛进的发展,在1992年的《国际地理教育》中的“技能”目标为:利用由文字、图片和符号资料构成的教科书、图画、图表、文献、示意图和地图,以及通过野外观察和制图、会见采访、解释第二手资料、应用统计数据等形式警醒地理主题和有关问题的研究学习,学生们将能够发展和形成以下方面的能力:明确问题和争端;发展一般性结论;收集组织信息;应用一般性结论;处理资料;做出判断;解释资料;做出决策;评价资料;根据调查结果和价值观念采取行动。这些都对高中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纵观历届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尽管具体题型和内容的涉及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野外考察”环节,通常是要求考生在考察现场后准确绘制图表或给出问题解决的方案,这实际就是提取、表达、分析、创造信息的过程,体现了国际地理教育对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较高期望。
3、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呼唤中学生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随着数字地球、“3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何使学生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地理信息时能正确筛选、评价、分析和应用考验着我们的地理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养包括:(1)基本学习技能(即:读、写、算);(2)信息素养;(3)创新思维能力;(4)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5)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要素,这表明:信息素养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是21世纪衡量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国家进步的重要因素,是国际竞争的实力之一。“地理教育应该教育学生懂得如何获得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各类信息,有微观的、宏观的,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和分析这些信息,而许多情况,这些信息就是地理观念上的信息,或者叫地理信息”,即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呼唤高中生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变的普遍起来,对于信息技术有这样一个定义“凡是能够提高或扩展人类信息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即信息技术。这些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指完成信息产生、获取、存储、检索、识别、交换、处理、控制、分析、显示及利用的技术。具体来说,应该包括手段和方法两个方面,前者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后者是智能形态的技术,指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支撑的教育方式发挥了常规教育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效益:可以减少40%的时间和30%的经费,学习速度可以提高30%-50%。”固多媒体技术具有立体、交叉、高速、便捷和美观的特点,通过集成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虚拟抽象的地理过程;“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带来的数字化潮流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检索方式和阅读方式,为教师和学生高效、便捷地获取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持;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人们都能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虚拟电子课堂上的交互活动协作学习,实现快乐、高效的学习。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也要求我们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1、高中生地理信息意识现状分析
应试教育造成的“惯性”和地理课堂“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功能的不足使中学生课内地理信息意识明显高于课外;师生关系的严肃性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乏力”束缚着学生向地理教师和网络求助的热情;男女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其地理信息意识有别(男生多喜欢野外考察、动手实践等探索活动,而这正是许多地理类电视节目和杂志的特色内容)。
2、中学生地理信息知识现状分析
“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宗旨使学校、家庭、学生对课外地理信息知识的重视度不够;旧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地理信息知识的掌握水平未作要求;地理教材中欠缺对地理信息知识的编写;某些地理教师自身的地理信息知识有限。
3、中学生地理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学校有限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使学生没有充足的上机锻炼机会;学业负担繁重的和高中生较低的自制能力使其在有限的上机时间中更倾向于听歌、看电影等娱乐放松活动;地理信息理解、甄别、选择和获取能力或多或少在平时的地理课堂中有所训练,所以相对较强,而地理信息的管理、处理、生成和传递能力因训练不足而相对较弱。
4、中学生地理信息道德现状分析
高中生课堂以外与地理信息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且对课外地理信息的需求有限,所以,其地理信息道德普遍较高。最后,教育经费的不足限制了学校对信息教育技术的投入,使学校的信息教育环境不及家庭。
四、我国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培养目标
通过以上对我国中学生地理素养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下表。
维度 内涵
地理信息意识 关注地理信息,主动贮备有用地理信息
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地理信息
明确表达自己地理信息需求的内容、性质和范围.
地理信息知识 了解地理信息的类型、作用和价值
知道常用的地理信息源
明确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地理信息能力 理解能力 理解地理信息的内涵,并习得相应的符号操作
甄别能力 能判断地理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选择能力 从众多的信息中选出自己需要的地理信息
获取能力 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地理信息
管理能力 对已有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和存储管理
处理能力 分析、加工新地理信息或促进新旧地理信息的整合
生成能力 通过观察、抽象、归纳、分析等过程,生成新的地理信息
传递能力 明白易懂的表达自己生成的地理信息,或与他人交流地理信
地理信息道德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获取、应用地理信息
五、中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1、积极营造良好的地理信息环境
地理信息素养本身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它的培养离不开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及使用,也离不开大量的地理实践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首先就必须积极地营造良好的地理信息环境。
(1)加强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
良好的地理信息环境最基本的是硬件设施,硬件设施的支撑是整个地理信息素养培养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把网络的连接和配备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整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近几年也加快了这方面的建设,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加快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校校通”计划,“校校通”教育工程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在重庆的40个区县中,有21个区县建成了教育城域网,在12564所普通中小学里,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只有2304所。另外,全市中小学有计算机25万台,但全市的中小学有450万人,学生人机比为18:1。
(2)建立并完善软件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是高中生获取地理信息的一个平台,实际上是由软件资源实现。教学软件资源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学校要坚持软件和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包括教学、课件实例与精品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等资源的建设。另外,还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知识,如电子邮件的使用、如何使用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供给搜索地理信息、如何利用资料库下载地理数据、利用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统计获得地理数据以及如何参加网上讨论组等。这些软件资源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设备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以方便教师进行教学,也使中学生能够访问到本校图、文、声并茂的电子文献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大知识面,从而使中学生在优良的地理信息环境接受更多的、新的地理知识。
2、立足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必须立足地理课堂。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高中生地理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地理教师应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为指导开展教学,精选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地理教学案例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科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动机。
(2)具体指导训练学生地理信息收集、处理、运用的方法
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核心是及时通过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应用地理信息来学习地理知识与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而高中生对如何收集地理信息、如何分析地理信息、如何利用收集到的地理信息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准确地表达地理信息等缺乏基本的方法,遇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时,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方法指导,即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搜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各种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条件。
3、以地理信息技术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地理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新一轮高中地理课改在地理课程中设置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是普及地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地理信息技术的掌握是地理信息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即对学生进行相关地理信息系统内容的学习和时间操作,提高学生对GIS的了解和对GIS软件的使用能力。通过对GIS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关键是让学生懂得GIS、学会使用和操作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此外,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本身也是地理信息能力的体现,可以说,地理信息素养方面会不会与能不能的要求中最基本的就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
4、加强教师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计算机和网路已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传道、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和评价者、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教师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地理教学的需要。教师信息意识的强弱,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影响着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形成。因此,在当前教育体制下,我们要积极引导和确立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改革教师职前教育的教育方法,同时也要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以增强教师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柳斌.在泪罗素质教育论坛上的讲话[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2] 李家清,张丽英,陈芳.走进新课程: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2,1-2
[3] 郭兴吉,刘毅.信息技术教育基础[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 张静波.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7:16
[5] 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21
[6]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2001:277
[7] 王帆,张舒予,从教育视角解析“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3
[8] 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1
[9] 钟启泉主编,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7--80
[10]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1.153—99
[11] 国梅桃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
地理信息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 综合图解 存储和显示 编制 评判
地理信息技术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 ),三者有机结合,即被称为“3S”。
地理信息技术是研究地理教学的一种现代化技术工具。GIS可以使呆板、静止的数据、图形变得形象生动,直观可视;可以使运动的场景,变化的数据,统计图、分析表灵活转换;可以使教育教学资源得到盘活共享,方便检索,分析查寻;这一切都便于教师去创设情景,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非常浓厚。地理信息技术所展示的科技含量高的RS遥感图片,GIS不同图层的对比分析,GPS的准确定位,对学生来说吸引力也是非常大的。具体探究一下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用于综合图解地理分布现象
地理教学能力培养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填绘、分析地图的能力,而且地理教学问题中有关地理分布的知识随处可见。以往的教学手段是运用教学挂图、课本附图以及复合投影片来讲授地理分布知识。教学挂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化教学目的,但是在使用上会占用一定的空间,给教师板书带来不便。复合投影片的使用较教学挂图方式稍方便一些,但教师需要在课前花费大量时间制作和维护投影片。而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的针对性非常强的课件,通过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来讲解,效果就好得多。
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的相应课件具有以下优点:
1.图形比投影片更准确,比挂图更清晰。特别是地图注记和符号规范、清晰、易读。
2.可以复合叠加呈现,并可以灵活地动态显示。既可以像复合投影片一样一张张显示,还可以用几个圈层分绘组成一张综合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图。
3.易于存储。计算机以数字方式存储信息,不会损坏。教师能够节省出更多时间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4.可以把分布图与信息数字结合起来,给学生以量的概念。
例如,世界洋流分布与世界四大渔场。洋流可以用红、蓝两色分别表示暖流和寒流,并可实现动态演示。在流动的寒、暖流汇合处形成渔场,同时通过标注与其相关的文字、数字信息。学生既可以形象直观的理解渔场的形成、渔场的位置,又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料。
二、用于地理数据的存储和图形化显示
地理教学中常涉及到很多地理的数字信息,如世界主要国家小麦产量、世界七大储油区的石油产量等。以往采用绘制投影片或挂图,以柱状图、折线图的方式进行表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处理、显示地理数据具备简便、准确、多样化等特点。
1.简便。减轻教师工作量。无论是制作投影片还是画板图都可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2.准确。计算机处理数据准确,显示图形标准,给学生以正确的量的对比。
3.多样化。不仅可以以柱状图、折线图的方式显示,还可以以饼状图、三维立体图等多种方式显示地理数据,而且可以实现各种显示图的相互转化,使学生可以更多的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并且地理数据可以与地理分布图相结合创建相应的专题地图,把单调、空洞的数据空间化。
三、用于示意图的动态演示和模拟动画演示
这一部分功能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水循环、褶皱与断层、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大气环流、锋面与大气、气旋与反气旋等。这些知识反映了空间现象的基本原理,用一般方法和平面静止图进行教学对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而地理信息系统动态演示功能则可以实现地理现象的模拟演示,使学生获得更形象化的认识,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如大气环流:三圈环流的位置、流向、强弱、带来的天气等,都可以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地为学生讲解。
四、用于课堂练习题的编制和成绩的评判
用地理信息系统将课堂练习穿插于讲课之中,随讲随练,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人机交互性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很大帮助。用计算机评判学习成绩公平、快速,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并可根据成绩循序渐进安排学习,达到教与学双向沟通的目的。
例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时,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编制一套练习,让学生随堂进行,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填注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省会等,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的作用。可以增强人机交互性,还可配以相应的画面、窗口或声音提示填注是否正确。同时,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成绩进行评判,使教师很快得到反馈。用计算机配以大屏幕投影设备可以代替板书。教师备课直接用计算机进行,对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巧妙安排。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直接使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字体、字号、设置背景图案、调节明暗程度等,以适合学生具体情况,并可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五、用于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地理信息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测绘 信息化 保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各领域各方面对测绘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测绘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必须坚持走信息化发展道路,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推进测绘信息化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测绘保障。目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
一、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信息化测绘是我国测绘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代表着我国测绘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
由于测绘可以理解为一项事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业务行为,还可以理解为专业技术,因此,对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认识各有不同。如果信息化测绘体系中的测绘是指测绘事业,那么,信息化测绘体系是个大概念,是与测绘信息化发展相关联的技术、信息、产品、网络、装备和设施、管理与服务等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测绘信息化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测绘事业发展进步的整体性标志;如果信息化测绘体系中的测绘是指测绘业务行为,如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服务等行为,那么,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测绘业务流程和手段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个内涵适中的概念;如果把测绘仅仅理解为一项专业技术,则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测绘技术形态的具体体现,强调测绘技术的发展,等同于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是个小概念。
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把信息化测绘体系作为大概念运用,解释为整体的测绘事业体系,囊括测绘事业发展的全部内容,将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测绘公共服务等涵盖其中,也不能将信息化测绘体系作为小概念运用,解释为纯粹的技术体系,而失去其真正涵义,弱化其本质内容。所以,信息化测绘体系应该解释为测绘业务手段现代化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主要强调地理信息获取、处理、服务等过程和手段的信息化。
按照业务流程划分,信息化测绘体系可以分为现代化的测绘基准体系、实时化的地理信息获取体系、自动化的地理信息处理体系、网络化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划分,信息化测绘体系主要由基准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标准体系等组成,其中:技术体系是测绘信息化发展中技术形态变革的体现,是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升级和扩展,主要包括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管理、显示、服务、应用等技术,核心是快速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精确与定量遥感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间信息网格技术等;装备体系是测绘信息化发展中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变革的体现,主要包括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平台、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快速获取平台、先进野外测绘技术装备、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技术装备以及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传输服务网络等。
二、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要坚持需求牵引、统筹规划,政府主导、企业推进,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准确把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测绘的需求特点,统筹规划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全局。充分发挥政府测绘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和竞争机制的重要作用,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加强测绘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着力解决测绘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提高测绘生产力水平,推进测绘生产组织结构调整。要以加快测绘科技进步、提高测绘装备和设施水平为重点,努力实现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协调发展。要着力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为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未来十年左右,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要实现以下总体目标:测绘科技进步取得突出成效,测绘技术装备和测绘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测绘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构成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现代基准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标准体系等较为完善,地理信息的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全面实现,测绘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测绘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三、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建立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是测绘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径,也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共同推进,测绘及相关行业共同参与,尤其要注重发挥测绘相关企业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不断提高测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测绘基础设施自主保障能力,全面推进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以及测绘卫星应用系统建设,增强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能力,充实完善数字化测绘技术装备,促进测绘生产技术及管理手段的优化升级,提高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和提供服务的整体实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是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和基本保障。要利用现代测绘理论和高新技术手段,建立与维护覆盖全国、陆海统一的新一代高精度、三维、动态、多功能测绘基准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重点是建设覆盖全国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和国家空间大地控制网,全面提高高程控制网和重力基本网的密度与精度。
3.2实时化地理信息获取体系建设
实时化和空间化地理信息获取体系是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手段的重大进步。要着力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先进测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自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研制发射满足测绘要求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展地理信息数据的快速获取技术手段,主要包括: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系统、数字航空遥感系统、重力卫星系统和航空重力系统以及地面移动快速测量系统等。
3.3自动化地理信息处理体系建设
自动化和智能化地理信息处理体系是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手段的重大变革。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研制自动化、智能化的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发展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快速、精确处理和集成管理的技术手段,包括:自动化智能化的卫星导航定位、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对地观测数据处理系统,地面测量数据快速处理系统以及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保密处理、产品制作等技术系统。
3.4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地理信息的内涵范文4
一、建立健全测绘体制机制,加强测绘政策体系建设
1.进一步健全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体制。力争实现市、县(市)建设规划局增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牌子,明确市、县(市)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内设单独的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处(科)室,配备和测绘与地理信息工作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努力做到市、县(市)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机构健全、人员编制落实、测绘与地理信息统一监管职能落实。
2.完善基础测绘计划管理体制和财政投入体制。争取市、县(市)的基础测绘年度计划全部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实施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基础测绘经费有所增加。
3.做好部分省级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事权下放后的衔接工作,强化市、县(市)测绘与地理信息行政管理职责,增强县(市)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的活力和责任。
4.深入贯彻落实《市市属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实施办法》和《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测绘管理机构和测绘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全力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5.完成《市测绘管理规定》修订工作。
6.建设市级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制定应急测绘工作方案,建立应急测绘保障机构。
7.继续做好制度“立改废”工作,梳理并修订测绘工程招标投标、建设工程竣工测绘、商品房测绘等测绘管理方面的相关实施细则和办法。
二、加强现代测绘基准建设,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
8.全面完成《市测绘事业发展和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以及各县(市)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申报工作。积极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
9.开展国家2000大地坐标系的整合转换工作。在国家统一的测绘基准框架下开展市现代测绘基准框架建设,完成市、县(市)平面控制网坐标成果转换。
10.启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编制全市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实施方案,2012年启动市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在二等平面控制网和水准网建设的基础上,建立由大地(坐标)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等组成的高精度、三维地心、实用的似大地水准面。
11.大力实施“主攻沿海”战略。配合省局做好海洋测绘工作。按照全省海洋测绘工作有关建设陆海统一的大地测量基准框架、海岛(礁)及水下地形测绘、深水海岸和滩涂资源调查等测绘项目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与全省海洋测绘工作相衔接的基础测绘工作。积极开展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测绘。
12.切实增强测绘成果保障服务能力。继续与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联动共建全市高精度卫星影像数据,满足城市群规划和建设需要,为城市群构建提供基础保障。推进城市规划区以及平原、丘陵地区1:2000基本地形图的全覆盖和规划建成区1:500基本地形图的必要覆盖和动态更新。开展全市新农村测绘工作,保障新农村规划和建设需要。推进城市地下建(构)筑物测绘,建立地下综合管线竣工测绘制度,实现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动态更新。
三、强化测绘与地理信息统一监管
13.完善测绘资质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和互联网地图服务从业单位的政策引导和资质管理,做好2012年度到期测绘单位的资质复审换证工作。加强测绘单位技术人员在岗情况的日常管理,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将日常检查情况与测绘资质年度注册挂钩。
14.加强测绘项目备案管理,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测绘项目测前备案制度,加大对无资质、超资质超范围、采用挂靠或借用资质证书手段承担测绘项目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回头看”行动,巩固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成果,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15.加强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按每3年检查一轮的要求,对辖区内1/3测绘单位开展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开展房产测绘成果质量专项检查。
16.强化测绘成果与地图管理。加强对永久性测量标志日常巡查,建立测量标志信息档案,掌握测量标志使用情况。继续开展测绘成果保密检查,开展使用目的完成后的测绘成果销毁工作。开展地图市场检查,强化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
四、加快构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7.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争取列入国家测绘局试点或推广城市,温岭市、玉环县、仙居县争取列入省级试点或推广城市,完成相关立项工作和设计方案编制、评审工作。
18.推进测绘成果社会化应用。不断创新测绘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网络地图、影像地图等地理信息产品,完善“市便民电子地图”服务功能,丰富数据资源,将地图数据覆盖到县(市),保障地理信息及时更新。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市)建设地图网站。
19.合力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各地地理空间信息协调机构的作用,探索建立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为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新型城市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可靠保障。
五、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测绘宣传
20.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按照市委统一部署,以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为载体,引领广大测绘干部职工围绕中心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同业对标,争当解放思想的先锋,争做创业创新的模范。
地理信息的内涵范文5
地理教学中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就是将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用于课堂教学,并与地理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相融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地理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的技术核心,它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地理信息系统(Gl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者有机结合,即被称为“3S”。目前,3S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等重大地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技术。基于此,按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新的高中课程在必修、选修模块中都分别要求介绍有关3S的知识,这是关于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课程独特的辅助教学技术,它能扩展传统媒体和计算机多媒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地理空间性、综合性和地理“理性”的特征。
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使课堂教学效果整体优化,解决主要途径之一是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是将地理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在地理教学中。目前,许多地理教师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网络资源等制作课件、上课,地理信息技术为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了积极变化:
一、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方式
地理科学是一门表达空间现象关系的科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基础地理教学中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技能入手。尽量使用多种电教媒体和计算机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即运用电脑科技,应用计算机使大量的专业地图、景观与实物照片、图片与地理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生动的表现形式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具体,复杂地理问题的结构变得更加清晰,陌生的地理环境变得真实,学习地理过程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提供的多重刺激使教师可以更大胆地设计教学,使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地理信息接收方式,让学生通过电脑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学习地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来管理地理空间数据,让学生利用空间数据库中的信息自由组合。从而使有限的学习素材,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和学生的思维,成为无限的学习天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将得到充分发挥,非常有利于学生自我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个性化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所有地理信息(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都是属于空间概念的,是需要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和技术的支持和完善的,例如一个地区的农业、工业、人口密度、文化习俗等等。地理教学信息系统可以配合完善地理教学工作,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感性的认识,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对教学内容不明确的现象,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实现对区域的类型、分布、特征等的直观了解。许多实用的地理位置、地图信息的查询、天体的运行等软件,可在教学时教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现实世界空间关系的认识更为直观、具体,也更具空间想象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完善教学工作方面,网络增加了地理教师和学生接触文献的机会。地理教师能通过随时更新的地理信息进行查询检索、变更修改、研究分析、成果输出等多项工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地理教师从中获得大量地理教学信息和资源,提供形象、真实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通过呈现大量地理信息,以丰富的手段,促进交流互动,相对提高地理教学效益,增加地理教学的乐趣。如运用WebGIS辅助地理学习,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化消极被动为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学会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动手操作、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复杂事务的综合能力,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可见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对现有和将要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学习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与计算机操作水平并能应用于地理教学之中。地理信息技术如能与地理教学做到多方面全方位有机结合,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很多,可以对中学的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倡导地理信息技术和新教材的有效整合推进地理教育的改革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基础地理教学是势在必行,它拓展了研究者与学习者的视角,为地理学科的研究、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新的尝试。但大多学校的地理信息技术硬件很有限,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难易度也不容易把握。地理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很多益处的同时,也会引发一些问题:1)地理教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可以经济地“展示”学习内容,课堂教学只不过从过去的“人灌”到“机灌”,未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改变;2)课堂地理教学目标被忽视,地理教师更关注自己使用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影像资料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地理信息技术利用本身成为潜在的教和学的目标;3)地理信息技术成为控制课堂的一种干扰因素。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信息技术能不能帮助完成课堂教和学的任务,而不是彼此的互动交流,降低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网络教学资源被片面使用,缺乏聚焦和过滤。造成时间的浪费,影响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地理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的问题。因此,应倡导和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和新教材的有效整合,推进地理教育的改革。
一、落实好地理基础知识,研究新课标、深挖教材
课本内容是学生所要学习的最基础的知识,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表面上的东西,还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比如对于全球定位系统里面关于导航仪的使用,课本写的比较简单。如果我们仅仅照本宣科地把教科书念给学生,那肯定是无法到达教学目标的,关于航程、航向、时间、经纬度等等这些内容,虽然只是在一幅图上出现了,但深挖教材,里面有很多隐藏的知识。所以打实基础知识教育,研究新课标,深挖教材,尤其是某些地理图片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二、补充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要适度
在实际教学当中,干巴巴地学点课本知识,由于基础知识储备较少,学生在做某些题目的时候,无论理解能力还是做题灵活度上都会受到限制。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是有必要的,但补充的内容和量要适度。那就是在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一些题目这三个“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取舍。其标准是围绕课标,有利于地理信息系统“3S”三部分内容个体上有些纵深发展,整体上有利于三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因为在实际应用当中,“3S”很少单独使用,常常是彼此结合在一起,发挥个自的优点,共同来完成特定的任务。
三、精编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练习题
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练习题照本宣科的一些题目不易过多,应注重实际应用的题目,应精编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练习题,让学生学着用“3S”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加强地理课件的制作和多媒体的应用
由于地理教具较少,而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又非常陌生,为了增加学生对“3S”系统的感性认识,可以利网上资源,把一些图片、动画、视频等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熟悉“3s”的出现、应用和未来的发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合理地评价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形式
一谈到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地理教师往往会觉得有很大的压力,地理教师容易把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变成一件很“重”的事情,一般会很在意听课者的评价,能做到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了无痕迹”,的确是很困难的事。实际上,地理信息技术的使用并非一定是个“大规模”“统一化”的过程,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式、时间、地点可以有多种:上课用、课后用;教师用、学生用;上课用、备课用;全体用、个别用;集中用、分散用都算是应用了地理信息技术,这样才能使地理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自然”的工具。当然,这种应用需要建筑在对课堂教学新的认识基础之上,其中最核心的东西应该是“多元化”或“多样化”,应该是“因事制宜”,灵活运用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外形上看,简单理解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但是其内涵却是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专业人员对地理信息的应用能够实现地理信息的价值,地理信息把客观世界抽象为模型化空间数据,能够直观的掌握地理情况,分析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内容。用户按照自身的需求,对现实世界进行分解,根据不同的应用选择模型内容,拓展数据概念,把自然数据经过科学系统的分析,形成能对未来条件进行预测的有效信息,为人类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良好参照。地理信息系统在软件支撑下,能够实现多模型构建,形成大量信息,同时用到各个生产生活领域,实现地理信息广泛应用与开发。
1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几项基本功能
1.1 数据采集与输入
地理信息功能较多,数据采集与输入是地理信息最为基础的功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能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信息进行收集,把外部原始数据传输给系统内部,同时,把这些数据从外部格式转换为系统能够方便处理的内部格式,形成统一的数据建模,为了保证数据应用,可以实现多种输入格式,如图形数据输入,栅格数据输入,测量数据输入,属性数据输入等,不同的格式有着不同的应用范围。
1.2 数据与管理
数据管理是GIS数据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是通过系统运行,把数据通过某种格式,记录到已有的计算机内部,规范程序控制,利用计算机存储介质保存生成的数据。存储方式与数据文件组织密度有直接关系,体现了记录逻辑顺序,能够准确反映存储地址,这样就会方便信息的提取,极大地保证了数据存取速度,通常情况下,属性数据管理是利用了商用关系数据库实现软件管理。
1.3 空间查询与分析
空间查询与分析至关重要,这是地理信息系统最为核心的要素,也是地理信息功能中最为明显的展示,空间查询和分析,能够有效提高信息系统利用率,体现其本质化特征。空间查询系统内容包括数据操作运算、数据查询检索与数据综合分析等部分。数据查询检索主要是根据应用,对相关数据进行查找,通过对数据文件、数据库或存储装置记忆搜索,查找和选取用户需要的有用信息和数据,而综合分析的功能,又能全面保证系统评价、管理和决策能力的正确实现。
1.4 空间决策支持
空间决策支持主要是对信息系统的有效利用,能够通过决策支持,对应用空间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利用各种手段形成数据处理和变换,提取隐含在空间数据中的关联,找到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图形和文字的形式突出想要表达的意思,给人们正确决策提供良好的支撑,确保对现实世界决策正确合理。空间决策支持进一步扩展了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改变了以往只能体现数据获取、存储、显示、制图、制表的功能,极大的提升了系统利用率。
2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2.1 资源清查
地理信息应用较为广泛,在资源清查方面,体现了应有的价值,资源清查是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能够通过信息汇集,使资源情况一目了然,通过对各种来源数据汇集的分析判断,形成统计覆盖分析功能,最后,可以根据边界和属性条件,提取数据有用信息,形成区域多种组合,使现有资源情况快速再现,为人们合理利用开发资源,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对资源有效整合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2 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也离不开科学的数据分析,通过地理信息整合,可以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实现良好规划。数据显现不同性质和不同特点的多项问题,主要能够体现资源、环境、人口、交通、经济、教育、文化和金融等变量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分析,可以使各种复杂的信息更加直观可视,形成统一的格式与输出,为城市建设与区域规划,提供多目标和多选择。地理信息系统对城镇总体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环境质量评价、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配置及城市环境的动态监测等均能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要想保证城市功能良好发挥,则需要地理信息支撑,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搜索方法、多种信息叠加处理和分析软件评估,推动中心城市科学规划,强化城市管理能力。
2.3 土地调查
土地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土地规划是否合理也与人们的根本利益挂钩,只有全面做好土地利用与规划,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建设。土地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物质,在人类各项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保证土地合理利用,则需要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满足土地调查需求。地理信息能够为人类提供土地相关的重要信息,在土地调查、土地登记、面积统计、资源评价和土地使用等方面起到重要支撑,通过地理信息能够形成土地的分项管理,保证土地产权清晰。可以说,人们在对土地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土地位置、房产地界、土地名称、总体面积、土地类型、权责权属、土地价格、税收政策、地理要素及O施建设等内容,要想全面实现权责清晰,则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没有良好的地理信息支持,则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精准的地理信息数据能够全面满足地籍数据操作,为用户查询提供便利,实现了土地调查全过程的精准科学。
2.4 交通应用
交通好坏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良好的交通环境能够方便人们出行,方便工作与生活。特别是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出行的重要问题,需要合理规划与协调,才能有效保证交通出行的便利,地理信息则在交通规划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能够为交通部门提供正确的数据,系统能够通过编辑、制图显示及测量等功能,把交通展示出来的数据实现输入、存储、编辑及制图,通过交通地理信息叠加、动态分段、地形分析、栅格显示等,实现交通分流和路径优化。确保交通便利快捷。给相关管理单位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物流管理、货物运输管理等提供一个更加有效的操作平台。
2.5 通信中的应用
现代生活离不开良好的通信,人们对通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通信技术应用中,许多技术都与地理信息有直接关系,通信各种资源和地理信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部分,需要不断发生联系才能体现通信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在通信中诸多应用全面保证了通信的畅通。通过地理信息能够全面实现通信资源的整合与管理,确保网络规划预算、工程设计、建设及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等实现一体化,实现市场精准预测与分析,降低通信成本,保证通信效果,建立起强大的通讯功能网络。
3 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地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实现了领域新应用,推动了对象技术、三维技术、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使地理信息系统更加智能、多元,拓展了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